一、2000年审计工作10件大事(论文文献综述)
周拓[1](2021)在《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不断加快金融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深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款业务息差实现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需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创新产品。近年来,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券这些直接融资相较传统的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可以明显地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促使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占比大幅提升。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这不仅使企业享受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并且对于商业银行扩展盈利模式、优化资产结构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商业银行借助债券承销业务也可以实现更多的业务带动,是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目前来看,债券承销业务已经被诸多商业银行定位到战略性业务的高度,该业务也会带动商业银行存款、托管以及其他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并对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和优化企业公开市场形象起到积极作用。本论文结合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就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对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以数据为支撑系统性分析了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在系统内外发展的情况,总结出ZG银行河北省分行该业务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虽然ZG银行河北省分行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综合全文分析可以得知,ZG银行河北省分行在开展债券承销业务时,针对竞争日益趋于激烈的外部市场环境,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充分抓住外部机遇,及时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扩大业务优势,实现该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林燕珠[2](2020)在《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计全覆盖是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国家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战略目标,也为我国迎来了国家审计发展的新时代。十八大之后,我国的国家审计开始向全覆盖方向迈进,对审计机关推进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保障支持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十九大召开后,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审计委员会相继成立,审计监督步入了全覆盖的新时代,审计职能得到优化,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实施审计全覆盖的成效显着,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审计覆盖率总体不高,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环境较为复杂,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手不足、审计效率低等矛盾突出,审计全覆盖工作普遍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督效果还未达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压力越来越大,落实全覆盖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文以近年来国家针对审计全覆盖所出台的政策为背景,并对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等进行梳理与总结,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接着归纳和分析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工作的现状、经验做法、典型成效的具体数据和资料,得出永春县由于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执行力不够、审计效率低、审计整改检查力度不够、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等原因,审计全覆盖工作还存在审计对象和内容还存在盲区或者空白、全覆盖广度和深度不足以及成果利用不够等问题,然后借鉴国内基层审计机关的经验做法,为永春县实现审计全覆盖提出三点对策:科学统筹审计工作、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加强审计成果利用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提供关于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的些许参考意见,引起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共鸣及思考,共同促进解决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政令畅通,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李燕[3](2018)在《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绩效审计因西学东渐被引入我国,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共资源有效利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成本、高污染、高腐败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公共责任缺失、政府绩效不彰。提高政府治理绩效,促使政府对实现公共价值负责,已经成为决定政府信任的关键。这既需要政府的自觉,更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而政府绩效审计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剂良方,通过绩效审计,可以促使政府理性看待良好公共责任的内涵以及政府绩效的实质,切实解决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管理方式粗放、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持续维护公众对政府的绩效信任和满意度。而绩效审计本身也需要解决如何彰显多重公共价值,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剖析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挑战,阐述了深化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应达成的目标,探讨了深化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深化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具体措施。本文认为,绩效审计是维持政府绩效信任以及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但我国目前的政府绩效审计显然无法达到上述要求,亟需进行改革。基于国家绩效治理的需要,应将政府审计上升为国家审计,使绩效审计能够从国家战略高度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之需要。因此,必须摒弃“唯经济论绩效”的狭隘绩效观,构建兼顾经济、效率、公平、正义等多重公共价值的综合绩效观,提高绩效审计的期望值,让绩效审计在国家治理和提高政府绩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绩效审计。
张武宁[4](2017)在《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研究(1937-1949)》文中提出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中共领导下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有着特殊重要的政治地位,该时期的审计作为边区财政经济工作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边区财政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边区的审计工作,在时间线路上具有连续性,内容上体现出完整性,且上承中国审计传统,又与近代世界审计事业相联系,其影响范围远远触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发展。在全国范围的审计工作中,它主要通过对各革命根据地(后称解放区)的审计进行长时段示范、指导,将近代审计理念、机构、制度及人员培养等先进模式扩散到各革命根据地,为建国后我国的监察事业及改革开放后的审计“重生”奠定了重要基础。革命年代的经济、财政、审计是维持边区部队及行政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三者间相互影响并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前,陕甘宁边区是中共领导下的地方性政权,偏居西北一隅,既处于全国战争的大背景下,但同时又保有相对和平稳定的内部环境。因此,在战争与和平交织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边区审计,不仅服务于战时需要,又为和平时期的审计事业积累了经验,是适应环境、迎合时代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审计走向近代化、科学化的滥觞。从组织机构上看,边区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系统化过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县市,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审计组织架构,并设立了基层的审计组织,体现其民主性。从时间范围上说,以1941年、1945年、1948年为时间节点,在不同阶段审计表现出了不同特征:大生产运动时期暴露的诸多财经问题,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加强及细化;抗战胜利以后,伴随人民群众心理的反复落差,边区财政又产生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为确保解放战争的胜利,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凸显出来;接收延安时期中共面临着由“地方”上升到“国家”的重大角色转换,同时对审计在新中国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不仅是对边区审计工作的“清算”,也是审计前景的展望。本文力图突破传统的制度、机构史研究路径,从边区审计产生的基础入手,对审计机构沿革、工作内容与方法以及审计各要素的深入分析,研究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产生及发展样态,以期呈现出一部与前人研究略有差异的边区审计史。除此之外,边区审计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审计理论由应用型转向抽象型奠定了经验基础,其凸显出的审计独立性、专业化、理论与哲学研究空间的扩展,都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陈献东[5](2015)在《传统文化对中国政府审计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在研究制度变迁问题时常常发现,文化是制度变迁背后的深层因素。本文选择传统文化视角,主要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根基”地位。目前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政府审计的文献还不多,从文化视角,特别是从传统文化视角系统研究中国政府审计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或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辨析基本概念入手,把“中国政府审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使用,专指我国现阶段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的由审计机关开展的审计工作及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体系。把传统文化界定为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一直到清中叶这三千多年之间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支柱,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文化体系。接下来,本文总结了中国政府审计的基本特征,认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从审计机关与整个国家治理的关系看,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二是从审计机关与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业务上对审计工作进行领导,审计机关由人大产生并对它负责但不隶属于人大,审计机关属于政府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机关之外的力量对审计有重要影响,审计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等其他外部监督部门高度融合等;三是从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看,两者日益具有利益的趋同性;四是从审计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五是从审计机关与其他审计主体之间的关系看,我国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受政府审计的影响;六是从审计机关自身内部关系看,我国审计机关可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直接进行处理处罚,职责十分宽泛,审计业务结构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并出现了独特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审计方法体系上探索出一些我国特有和独创的审计方法和模式如跟踪审计等。再接下来,本文分析传统文化影响中国政府审计的机理。首先,中国政府审计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纳什均衡;其次,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参与中国政府审计博弈的利益相关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再其次,传统文化主要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对政府审计博弈利益相关者发生影响;最后,肯定传统文化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并不否认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政府审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选取“宗法等级”、“整体主义”、“人性善”、“持中贵和”等价值观念来分析其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宗法等级”价值观念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上、审计机关的权限上、审计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审计机关的职责边界上等;“整体主义”价值观念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上、党委和政协等非国家机关对审计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上、审计机关与其他外部监督部门关系上、审计的职责边界上、审计机关独立性上、三种审计主体关系上等;“人性善”价值观念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国家审计的领导体制上、独特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上、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上等;“持中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审计机关与政府的关系上、审计机关与人大关系上、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上、审计机关与国家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上等。本文主要选取“象数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经学思维”等思维方式来分析其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象数思维”方式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审计业务结构上、审计机关与政府的关系上、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上等;“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审计机关与政府的关系上、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上、审计方法体系上、审计业务结构上、审计规范化建设方面等;“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上、审计业务结构上、审计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审计机关与国家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上、审计机关权限上、审计方法体系上等;“经学思维”方式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体现在审计机关与政府的关系上、审计业务结构上、审计规范化建设上等。论文最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中国政府审计的未来变革进行了展望。本文设想了五个方面:一是审计领导体制的未来变革。人大和政府分别领导的审计组织将共存共生,审计的独立性提高;二是三种审计主体关系的未来变革。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各自独立发展,形成相互协作和利用的业务合作关系;三是审计职责边界的未来变革。国家审计的职责进一步收缩,主要局限于对财政资金和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四是审计机关权限的未来变革。审计机关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在以客观、独立和公正的立场去审查问题、揭露问题;五是审计业务结构的未来变革。绩效审计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制度。
谷增军[6](2013)在《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国家审计信息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促进了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方式的转变,审计监督的效能也得到大幅提升。研究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薛景辰[7](2013)在《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文中研究表明审计长说,审计是免疫系统。百姓说,他们是国财的守护神。像关公一样,威风凛凛,把守财门。红脸,赤胆,忠心。——题记序章当郭明勤走进省长办公室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一种"分享"的冲动。对,是分享,不是来汇报,也不是来呼吁,是来分享和交流。分享什么呢?那时,他刚上任三个月,还没有后来的那些政绩,也没有后来的那些甘苦和震撼,更没有那些希望和失望。那时,除了在机关院子里走来走
曾寿喜[8](2008)在《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广东审计工作新发展——曾寿喜厅长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同志们:这次全省审计工作会议是经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和交流工作经验,部署安排2008年审计工作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会前,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听取审计厅的工作汇报,黄华华省长对我省的审计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马学斌[9](2007)在《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理论与实证》文中认为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时,明确提出要“发挥……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这是党的十六大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高度,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家审计制约权力运行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有助于充分认识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有助于审视当前审计体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有助于明确当前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本文的研究路径:一是通过对国家审计理论的深入探究、国家审计体制的国际比较,论证审计监督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二是分析国家审计与审计监督在中国的实践,论证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在于深化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并就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制度需求和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渐进式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权力制约与监督研究一向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吸引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党的建设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国家审计监督的角度探讨权力制约与监督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本论文由导论和六章组成。其中导论部分包括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与路径及本文结构与创新。第一章,权力与国家审计:理论综述。本章论述了权力的来源及权力的内部关系、马克思政治权力观、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分析了国家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国家审计的基本理论、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的关系等内容。所谓权力,归根结底,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在国家政权、国家管理和国家政治关系中依据一定的机构、管理、制度和法律所具有的强制力,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政治力量。对权力的控制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从以往政治社会的实践看,这种途径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权力制约,二为权力监督。两者各侧重于不同的角度并相互作用,对权力进行规制,以确保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防止权力腐败的高度,赋予了审计机关更重要的职责,突出强调要“发挥……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审计的起源和发展渊远流长,审计源于受托责任,而国家审计则起源于公共受托责任,并且随着公共受托责任领域的拓宽而不断发展。在国家审计的基本理论上,现有的文献主要讨论了国家审计的起源、职能、目标和本质等众多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第二章,审计监督与审计监督职能。本章主要论述权力制约与监督系统、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与法定责任、审计职能及审计监督职能的具体内容等内容。研究表明,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仅是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而且是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仅是防范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健全监管机制的关键环节。与权力监督系统中的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相比,审计监督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专职性。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经济生活的全方位进行监督,审计机关是惟一专司经济监督职能、并在宪法层次上赋予经济监督权的机构。当前,权力的滥用较多地以贪污腐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对权力监督的重要任务是防范和惩治腐败。审计手段的独特性使审计监督在反腐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审计的一般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其基本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和公共资金配置的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监督”。第三章,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中国的实践与评价。本章主要论述国家审计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实践及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的有限性等内容。国家审计在监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国家财政金融等经济管理部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及时反馈审计信息特别是反馈那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的信息,作为各级政府和决策机关及时采取措施改善宏观调控的依据。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有限性表现在: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是万能的,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仅仅局限于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决策权、行政权和监控权。由于现行审计体制的制度缺陷、依法审计环境的缺失等各方面原因,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审计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否则会导致审计期望差距,产生更大的审计风险。第四章,国家审计体制的国际比较。本章主要论述世界主要国家审计体制、影响国家审计体制选择的因素以及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现实选择等内容。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己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建立实施,但由于各国国情、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不同,审计体制也相应表现出多样性。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以下四种:隶属于议会的立法型体制、隶属于司法机关的司法型体制、隶属于政府的行政型体制和完全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权的独立型国家审计体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审计体制还将继续发展。国家审计体制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立法型审计体制的基础上,吸收司法型审计体制的优势,形成一种既具有立法的鲜明特征,同时具有司法威慑力的审计组织。第五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本章主要讨论了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我国弱独立性审计体制的根源,论述了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制度需求和的目标选择,并阐述了建立中国特色立法型审计体制的政治经济基础。分析表明,弱独立性审计体制的根源在于行政型审计体制(宪法性根源)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性根源)。作者分析了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诸多制度需求,并指出了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现阶段完善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的立法型审计体制。按照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可考虑首先在地方国家审计机构实行立法模式。最终国家审计机关与政府行政机构实现完全剥离,而直接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计机关接受独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者,对被监督者——各级政府及其所管辖部门和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理顺委托方、受托方和公共资源管理责任承担者之间的审计关系,真正体现国家审计“政府花钱、人民监督”的本质和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第六章,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的路径选择。本章主要论述民主政治建设是深化国家审计的根本保障以及强化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基本路径。强化国家审计的制约能力,要依法加强审计独立性。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从加强对政府的约束、制衡和监督来看,国家审计所针对的是政府的随意干预和腐败行为。十六大报告表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对政府的权力运行机制进行制约与监督的重要性。在本论文的研究中,笔者在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新观点、新见解和新主张:1、从国家审计的视角较为系统地研究权力制约与监督问题,建设性地认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仅是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而且是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仅是防范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健全监管机制的关键环节。国家审计的一般职能包括监督、评价和鉴证,其基本职能是“对国家财政和公共资金配置的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监督”,而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任务就是防范腐败和惩治腐败。审计监督的独特性在防治权力滥用和腐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在经济案件的查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审计监督还可以通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直接对权力的行使人进行监督与评价,从源头上防止权力的滥用。2、在研究国家审计特质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局限性。研究指出,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是万能的,国家审计仅仅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局限于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决策权、行政权和监控权。由于现行审计体制模式的制度缺陷、依法审计环境的缺失及问责机制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国家审计在权力制约与监督中的作用还存在很多局限。3、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制度需求、目标选择及现实基础等内容,提出了深化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对策性建议。论文指出,国家审计弱独立性的根源是行政型审计体制和双重领导体制,其中前者是宪法性根源,而后者是实践性根源。论文认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现期目标是完善行政型审计体制,最终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立法型审计体制。在中国特色的立法型审计体制下,设立直接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的审计委员会,赋予其对审计问题的司法处理权以保证审计的权威性。论文认为民主政治建设是深化国家审计改革的根本保障和强化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基本路径。不仅要依法加强审计独立性,而且要加强对政府组织权力的约束、制衡与监督,建立和健全制约和平衡机制,实现权力分立;不仅要实行绩效审计制度化,审查政府权力机制运作的效率,而且要提高审计透明度;另外还应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过程。
陈媛[10](2006)在《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根本保证。但是,从审计实践来看,依法审计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依法审计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对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实践的考察,探讨依法审计执行状况的一系列问题,从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角度分析,明确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起到维护财经秩序、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促进政府工作绩效、制约公共权力滥用等作用;并对依法审计进行法理解读,认为国家审计权力隶属于行政权力,依法审计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国家审计权力源于法律,具有合法性,该权威具有非人格化,其方式是理性选择,执法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约束。 通过对审计实践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依法审计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审计法律体系不完善;审计主体设置不合理;执法过程中存在审计范围受限制、审计程序违法、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审计决定落实难,此外还有审计寻租行为、行政干预等现象,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外在和内在两大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到依法审计的实施和依法审计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改善和提高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的如下对策:完善审计法制;审计体制向立法型方向改革;加快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健全对审计机关的监督体系;运用好审计自由裁量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等。
二、2000年审计工作10件大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审计工作10件大事(论文提纲范文)
(1)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债券承销业务概述与相关理论 |
2.1 债券承销业务概述 |
2.1.1 债券市场介绍 |
2.1.2 债券承销业务介绍 |
2.1.3 业务优势介绍 |
2.2 债券产品分类及业务流程简介 |
2.2.1 我国债券大类 |
2.2.2 债务融资工具产品介绍 |
2.2.3 债券承销业务流程简介 |
2.3 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工具 |
2.3.1 金融创新理论 |
2.3.2 4P营销理论 |
2.3.3 相关工具模型 |
3 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中国债券市场情况介绍 |
3.2.1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特点 |
3.2.2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特点 |
3.2.3 河北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3.3.1 市场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2 市场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竞争替代品分析 |
3.3.4 卖方议价能力 |
3.3.5 买方议价能力 |
4 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ZG银行河北省分行基本情况 |
4.1.1 概况介绍 |
4.1.2 债券承销业务开展情况简介 |
4.2 债券承销业务内部资源情况 |
4.2.1 机构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客户资源 |
4.2.4 资金实力 |
4.2.5 业绩实力 |
4.3 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4.3.1 河北省债券承销业务开展情况 |
4.3.2 ZG银行河北省分行与同业对比情况 |
4.3.3 业务发展特点概述 |
5 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分析 |
5.1 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营销中存在的问题(4P营销理论分析) |
5.1.2 上下级联动协调有待加强 |
5.1.3 内部资源利用不充分 |
5.1.4 实施保障措施缺失 |
5.2 债券承销业务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遇分析 |
5.2.4 挑战分析 |
5.2.5 SWOT矩阵分析 |
6 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 |
6.1 发展策略 |
6.1.1 改善营销策略 |
6.1.2 提升管理水平 |
6.1.3 加强资源利用 |
6.1.4 落实国家政策 |
6.2 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
6.2.1 制度保障 |
6.2.2 文化保障 |
6.2.3 组织保障 |
6.2.4 人员保障 |
6.2.5 风险防控保障 |
7 研究结论及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审计全覆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
一、论文结构安排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审计全覆盖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审计 |
二、审计全覆盖 |
第二节 审计全覆盖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的基本情况 |
一、永春县审计工作基本情况 |
二、永春县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完成情况 |
第二节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主要做法 |
一、分类管理审计对象 |
二、统筹结合审计项目计划 |
三、创新审计项目实施方式 |
第三节 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成效 |
一、构建制度体系明确审计全覆盖目标 |
二、横向审计监督面扩大 |
三、纵向审计监督线加深 |
四、审计全覆盖成果明显 |
第四章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还存在盲区或空白 |
二、审计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
三、审计全覆盖的成果利用不足 |
第二节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审计任务重且审计力量不足 |
二、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且审计效率低 |
三、审计整改检查力度不够且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不够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基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全覆盖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基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实践做法 |
一、泗阳县加强审计对象管理 |
二、宜昌市西陵区优化工作机制 |
三、苏州市吴中区改革乡镇审计 |
第二节 国内基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全覆盖的经验启示 |
一、统筹协调审计工作 |
二、加强审计与其他部门工作协作 |
三、加快推进基层审计机构改革 |
第六章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
第一节 科学统筹审计工作 |
一、正确认识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
二、健全完善审计工作制度 |
三、科学确定审计全覆盖的内容和工作方案 |
四、统筹整合人力资源 |
第二节 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 |
一、创新审计管理模式 |
二、有效整合审计全覆盖方式 |
三、创新审计全覆盖的技术 |
第三节 加强审计成果利用 |
一、加大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力度 |
二、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
三、强化审计与巡察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一)社会契约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四)绩效管理理论 |
四、研究分析框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分析框架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
(一)政府绩效审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各类绩效审计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三)规范政府绩效审计称谓的重要性 |
(四)绩效审计与相关概念的差异性 |
(五)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
第一章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回眸 |
一、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演进历程 |
二、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成就回顾 |
三、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本土特征 |
四、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对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审视 |
一、现行政府审计管理体制严重不适 |
二、政府绩效审计主体数量少且知识储备不足 |
三、政府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建设推进迟缓 |
四、政府绩效审计评价内容过于狭隘 |
五、政府绩效审计理念落后 |
六、政府绩效审计问责缺失 |
第三节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
一、受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 |
二、受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化进程迟缓的影响 |
三、受政府绩效审计缺乏推动力的制约 |
四、受政府绩效审计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制约 |
五、受被审计对象和利益集团阻力的影响 |
六、受传统行政文化和公民文化的严重束缚 |
七、受公众期望偏差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应对的主要挑战 |
一、公共行政基本价值观形成的挑战 |
二、公共责任关系变化形成的挑战 |
三、行政型审计管理体制形成的挑战 |
四、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形成的挑战 |
五、绩效审计环境形成的挑战 |
第二章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
第一节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缘由 |
一、凸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
二、促进公共资源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
三、持续提升我国政府治理水平 |
四、不断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成效性 |
五、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优化价值作用 |
第二节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目标愿景 |
一、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总体目标愿景 |
二、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一般目标愿景 |
第三章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效果导向型绩效审计模式的确立 |
一、世界主要绩效审计模式的比较 |
二、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三、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现实选择 |
第二节 构建多元化的政府绩效审计主体系统 |
一、政府绩效审计主体系统的构建原则 |
二、政府绩效审计主体系统的划分 |
三、建立政府绩效审计主体系统的具体途径 |
四、全面提升审计主体的专业素养 |
第三节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内容的拓展 |
一、根据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展开评价 |
二、根据公众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展开评价 |
三、围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展开评价 |
四、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差异性展开评价 |
第四节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 |
二、构建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 |
三、确定政府绩效审计评价的重点指标 |
四、建立被审计对象开发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制度 |
五、完善绩效评价的方式和依据 |
六、合理利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成果 |
第五节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责任制度框架 |
一、构建恰当的公共责任要素 |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责任关系 |
三、建立政府绩效审计的问责制度 |
第四章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方式方法 |
第一节 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具体内容 |
一、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绩效审计相关事宜 |
二、创新政府绩效审计方法 |
三、强化政府绩效审计的风险控制 |
第二节 政府绩效审计信息获取渠道的完善方式 |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信息获取平台 |
二、强化政府绩效审计信息的有效反馈机制 |
三、建立政府绩效审计信息的有效解读机制 |
四、全面推行绩效审计结果的有效公告制度 |
五、拓宽政府绩效审计的有效监督渠道 |
六、建立政府公共活动信息评估机制 |
第五章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政策建议 |
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立法型国家审计制度 |
二、加快绩效审计法制化进程,建立现代政府绩效审计法制框架 |
三、用先进科学的理念,加强对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的指导 |
四、建立与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相匹配的绩效预算制度 |
五、提高被审计对象及利益集团的心理接受度 |
六、加强现代行政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研究(193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 中国近代审计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 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三 陕甘宁边区审计史研究的相关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历史概览 |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区域 |
一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二 陕甘宁边区的区域范围 |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早期的财政、经济 |
一 边区的财政 |
二 边区的经济 |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性 |
一 战时环境与边区财政、经济建设 |
二 边区审计工作产生的基础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审计的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边区审计机构的初设 |
第二节 审计机构、组织的系统化过程 |
第三节 审计的阶段性特征 |
一 从“边缘”走向“核心”: 大生产运动时期审计工作的细化(1941-1945) |
二 亟变形势下审计的独立性争议(1945年8月—1948年7月) |
三 审计清算: 从“地方”到“国家”(1948年6月—1949年12月)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审计的工作内容、方式及方法 |
第一节 审计工作内容 |
一 审计与贪污、浪费 |
二 军事审计 |
第二节 审计工作形式与方法 |
一 审计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查统计 |
二 作为第三方审计的民众监督 |
第三节 审计问题的产生与处理 |
一 财政与审计 |
二 权力分散与各自为政: “中央”与“地方”审计 |
三 地方本位主义对审计的影响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评析 |
第一节 审计法规与制度化 |
第二节 “经验式”的审计常态 |
一 “重前线、轻后方”的思想负担 |
二 审计人员的缺乏及“专业化”困境 |
三 执行力弱化的结果与影响 |
第三节 边区审计工作的优越性及局限 |
一 边区审计工作的优越性 |
二 边区审计工作的局限 |
第五章 承前启后: 陕甘宁边区审计的历史性影响 |
第一节 边区、地方革命根据地及国民政府审计 |
一 各革命根据地的审计 |
二 国民政府的审计工作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审计概论 |
第三节 启示: 审计的“现代性”与学科争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传统文化对中国政府审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学术界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本文研究涉及的几个概念 |
2.1 中国政府审计 |
2.2 文化 |
2.3 传统文化 |
2.4 中国传统文化 |
第三章 中国政府审计的基本特征 |
3.1 我国审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
3.2 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要求 |
3.3 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
3.4 理论界对中国政府审计基本特征的探索 |
3.5 本文的观点 |
第四章 传统文化影响中国政府审计的机理分析 |
4.1 中国政府审计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纳什均衡 |
4.2 传统文化对参与中国政府审计博弈的利益相关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4.3 传统文化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对政府审计博弈利益相关者发生影响 |
4.4 其他因素与传统文化共同对中国政府审计产生影响 |
第五章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 |
5.1 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
5.2 传统文化“宗法等级”价值观念与中国政府审计 |
5.3 传统文化“整体主义”价值观念与中国政府审计 |
5.4 传统文化“人性善”价值观念与中国政府审计 |
5.5 传统文化“持中贵和”价值观念与中国政府审计 |
第六章 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对中国政府审计的影响 |
6.1 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
6.2 传统文化“象数思维”方式与中国政府审计 |
6.3 传统文化“直觉思维”方式与中国政府审计 |
6.4 传统文化“整体思维”方式与中国政府审计 |
6.5 传统文化“经学思维”方式与中国政府审计 |
第七章 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及对中国政府审计变革的影响 |
7.1 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原因分析 |
7.2 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历程回顾 |
7.3 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路径选择 |
7.4 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具体内容 |
7.5 中国政府审计未来变革的设想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论着情况 |
后记 |
(6)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
(一)“九五”时期准备阶段 |
1. 思想准备。 |
2. 规划准备。 |
3. 组织准备。 |
(二)“十五”时期起步阶段 |
1.《现场审计系统》(AO)。 |
2.《审计管理系统》(OA)。 |
3.《联网审计系统》(OLA)。 |
(三)“十一五”时期成长阶段 |
1. 数据中心的建设。 |
2. 交换中心的建设。 |
3. 安全中心的建设。 |
4. 运维中心的建设。 |
(四)“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阶段 |
二、国家审计信息化效能成果 |
三、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展望 |
(8)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广东审计工作新发展——曾寿喜厅长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7年审计工作的主要情况 |
(一) 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继续深化。 |
1. 注重把握总体情况, 审计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
2. 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 |
3. 注重扩大审计覆盖面。 |
(二) 效益审计稳步推进。 |
(三) 加强了企业审计和金融审计。 |
(四) 经济责任审计取得新成效。 |
(五) 审计结果公告迈出新步伐。 |
(六) 全省内部审计工作得到加强。 |
(七) 审计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 |
二、认真贯彻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 推动我省审计事业新发展 |
(一) 推动我省审计事业新发展, 要坚持以 |
(二) 推动我省审计事业新发展, 要以促进科学发展, 推动改革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三) 推动我省审计事业新发展, 要关注民生, 执审为民,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四) 推动我省审计事业新发展, 要坚持不懈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三、2008年全省审计工作安排 |
(一) 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 促进国家财政政策的落实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
(二) 进一步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 提高投资效益。 |
(三) 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 |
(四) 加强国有企业审计和金融审计。 |
(五) 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
(六) 积极深化效益审计。 |
(七) 继续抓好县级审计机关建设。 |
四、几点要求 |
(一) 精心组织安排好2008年审计项目。 |
(二) 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
(三)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
(四) 加强审计制度建设, 规范审计行为。 |
(五)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 |
(六) 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沟通协调。 |
(9)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研究目的、路径与方法 |
0.2 本文结构与创新 |
1. 权力与国家审计:理论综述 |
1.1 权力理论综述 |
1.1.1 权力:概念、来源、权力关系 |
1.1.2 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观 |
1.1.3 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1.2 国家审计理论综述 |
1.2.1 国家审计起源与发展 |
1.2.2 国家审计的基本理论 |
1.2.3 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 |
2. 审计监督与审计监督职能 |
2.1 权力制约与监督系统 |
2.2 国家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与法定职责 |
2.2.1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 |
2.2.2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 |
2.2.3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范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 |
2.2.4 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健全监管机制的关键环节 |
2.3 我国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 |
2.3.1 国家审计职能的一般分析 |
2.3.2 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分析 |
2.3.3 中外国家审计职能的运用状况 |
3. 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中国的实践与评价 |
3.1 国家审计在中国的实践历史 |
3.1.1 先秦时期的国家审计实践 |
3.1.2 封建时期的国家审计实践 |
3.1.3 近现代的国家审计实践 |
3.2 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实践:经济责任审计 |
3.2.1 经济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 |
3.2.2 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3.2.3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 |
3.2.4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滞后因素 |
3.3 国家审计监督的有限性:审计“风暴”及其启示 |
3.3.1 审计“风暴”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3.3.2 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有限性 |
4. 国家审计体制的国际比较 |
4.1 世界主要国家审计体制 |
4.1.1 以美国为代表的立法型审计体制 |
4.1.2 以法国为代表的司法型审计体制 |
4.1.3 以瑞典为代表的行政型审计体制 |
4.1.4 以德国为代表的独立型审计体制 |
4.2 国家审计体制的比较分析 |
4.2.1 国家审计体制的比较 |
4.2.2 国家审计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
5. 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5.1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现实分析 |
5.2 国家审计机关弱独立性的根源 |
5.2.1 宪法性根源:审计行政型审计体制 |
5.2.2 实践性根源:双重领导体制 |
5.3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制度需求 |
5.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5.3.2 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建设的要求 |
5.3.3 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贸易规则的要求 |
5.4 中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目标 |
5.4.1 现期目标: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完善 |
5.4.2 终期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的立法型审计体制 |
5.5 中国特色立法型审计体制的基础 |
5.5.1 政治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
5.5.2 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
5.5.3 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5.5.4 实践基础:国家审计技术性变革 |
6. 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的路径选择 |
6.1 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审计的关系辨析 |
6.1.1 国家审计与民主政治内在关系的历史考察 |
6.1.2 国家审计与民主政治内在关系的理论分析 |
6.1.3 现代民主政治对国家审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
6.2 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的路径选择 |
6.2.1 确立独立性较强的审计模式 |
6.2.2 改善审计制度运行的效率 |
6.2.3 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
6.2.4 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过程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2. 依法治国与依法审计 |
2.1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
2.1.1 现代国家治理理论 |
2.1.2 从公共选择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
2.2 依法审计的提出 |
2.2.1 依法治国方略是善治选择的结果 |
2.2.2 依法审计的法理解读 |
2.3 依法审计的基本要求和要素特征 |
2.3.1 依法审计的基本要求 |
2.3.2 依法审计的要素特征 |
3.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透视 |
3.1 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现状 |
3.1.1 审计法律体系建设的现状 |
3.1.2 依法审计主体现状 |
3.1.3 依法审计的实施和审计成果 |
3.2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审计法律体系存在的缺失 |
3.2.2 审计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3 审计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外在影响因素 |
3.3.2 内在影响因素 |
4. 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的促进对策 |
4.1 建立完善的审计法律体系 |
4.1.1 新《审计法》的出台 |
4.1.2 对修订后的《审计法》的思考 |
4.2 审计体制改革是解决依法审计的核心问题 |
4.2.1 现有审计体制改革观点 |
4.2.2 “立法观”是审计体制改革的方向 |
4.3 相关审计制度的改革 |
4.3.1 加快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 |
4.3.2 加强审计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
4.4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管理 |
4.4.1 审计人员管理 |
4.4.2 审计业务控制 |
4.5 建立对国家审计的监督体系 |
4.5.1 加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
4.5.2 加强舆论的监督 |
4.5.3 接受审计行政监督 |
4.6 依法行使审计自由裁量权 |
4.7 全面审计,抓住重点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000年审计工作10件大事(论文参考文献)
- [1]ZG银行河北省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周拓.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2]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林燕珠. 华侨大学, 2020(01)
- [3]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研究[D]. 李燕. 云南大学, 2018(10)
- [4]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研究(1937-1949)[D]. 张武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5]传统文化对中国政府审计影响研究[D]. 陈献东. 南京大学, 2015(01)
- [6]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 谷增军. 新会计, 2013(11)
- [7]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J]. 一合,薛景辰. 中国作家, 2013(12)
- [8]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广东审计工作新发展——曾寿喜厅长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曾寿喜. 广东审计, 2008(01)
- [9]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理论与实证[D]. 马学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3)
- [10]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研究[D]. 陈媛. 暨南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