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汉魏佛学玄学化及所谓“禅宗”的玄学化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于汇[1](2021)在《魏晋时期中观佛教“空”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勇[2](2020)在《论僧肇哲学的意象之维》文中提出僧肇哲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从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看,僧肇的贡献是基于准确理解纯粹印度佛学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的思维和言语做了创造性的解读。但如何理解其诠释的特色,还需深入探讨。僧肇凭借对般若学、中观学准确把握,以及对老庄玄学的深厚积淀,通过意象式的思维成功地将纯粹的印度佛学思想转化为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并体现出魏晋南北朝佛学中国化的特质。以"意象关系"这一方法论层面思考僧肇哲学特质,可以表述为:否定生成关系的体用论,否定言象具有实指之能力,揭示出言象所指能指的断裂,论证出意的当下性、智觉性,在承认现实之局限性的存在之同时,迂曲的表达出言、象、意之"理想型"的圆融状态。
冯建章[3](2018)在《“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文中指出山水画在中国画中具有广泛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它是文人画的主要画种之一。在《南画十六观》和《贝叶与杨花》两书的行文中,作者立足于或"画论"或"诗论",从"生命觉者"的主体论、"自然入画"的创作论和"善巧方便"的目的论三个方面,阐释了一种文人山水画的全新特质,肯定了文人山水画是儒佛道三教融合的产物,并参与了以儒佛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建构,是古人"安身立命"之心灵空间。
方映灵[4](2016)在《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僧肇是东晋时期的着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阙海[5](2016)在《汉唐间《汉书》流传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书》作为经典史籍,自其问世以来,即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历来读《汉书》及注《汉书》者不可胜数,《汉书》流传问题也就成为学术史和史学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选择四个个案对《汉书》在汉唐间的流传做一个比较初步的研究。四个部分呈现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分别探讨不同面向的《汉书》流传问题。本文的第一章,从《汉书》成立之初到三国时代,文中从两汉经学“师法”与“家法”入手,质疑了历来研究中所谓的《汉书》代有师法的问题;涉及阅读接受《汉书》人物的问题,正史中所涉及到(可能)阅读《汉书》的人物,凡是可能接触《汉书》的正史传记中的人物,均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并作了相关探讨;以及在后汉三国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汉书》本身是作为何种性质的着作被接受和阅读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又考察了后汉三国时代注释《汉书》的学者,进而论及注释家,对《汉书》在后汉三国时代的性质作出了推定。在第一部分的结尾,笔者推论《汉书》注释形式与古文经学的兴起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可以上溯到汉代解经的“传”的文体上来。“传”的形式在六朝史学的发展下,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新的类型,杂传与小说。第二部分即探讨小说这一长期被认为是文学现象的文体,如何蕴含了史学史的意义。作为经典史籍的《汉书》,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被广泛摹写,甚至直接引用。在本章中,通过探讨魏晋小说中地志、人物、内容、结构方面对于《汉书》的摹写,以及在小说中对《汉书》的直接引用,试图藉此说明小说作为史学史上的“另面”,不仅值得引起文学史的注意,在史学上,同样应该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第三部分跳出通常的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将史学别立门径的观察视角,通过对东晋南朝经史特点的分析人手,来观察经史之间的联系。本章以魏晋以来《世说新语》的文本为主要的观察视角,论述了东晋南朝时代的学术具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史学亦在这种游戏规则的影响范围之内。《汉书》流传在这种学术生态下,展现出的遵循了整个东晋南朝的学术发展的一般特点,接之以具体的注释家为例,分析了东晋南朝时代《汉书》注中所展现出来的与当时整体学术生态一致的学术风气。在这一部分结尾,附带分析了文中反复论及的“传”与“古学”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以《汉书》颜注这一唐前《汉书》注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颜师古之祖颜之推的学术风貌,其次对刘炫、刘焯的学术风貌、《五经正义》编纂,与颜师古的关系进行考察,揭橥颜师古《汉书》注的学术渊源与学术特色。颜师古的注,不仅仅受到他的祖父颜之推的学术影响,也受到二刘学术的影响,这种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影响,是真实地存在在颜师古的注文中的。最后以刘炫《孝经述议》为例,讨论了刘炫、刘焯的学术特点,以加深对二刘学术的认识。
闫晗[6](2016)在《经史视野下的魏晋南朝陈郡袁氏研究》文中认为陈郡袁氏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一大望族。这一家族擅长持盈保泰,因而在汉末至南朝三、四百年的时期内得以久屹不倒。同时,由于陈郡袁氏又是一个经史传家的儒学世宗,其家族成员深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的影响,在政坛上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清流,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郡袁氏亦以其卓越的文化成就着称,乃一极为典型的文化家族。本文基于此,选取了学界研究较少的陈郡袁氏,同时针对已有的论文大多将研究方向侧重于文学方面的特点,重点从姓氏起源、郡望世系、家学门风尤其是经史文化成就方面对该家族展开了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姓的起源与郡望沿革。袁姓乃陈胡公妫满之后,始祖是春秋时陈国公子辕涛涂。袁姓的确立,可归为“以字为氏”类。袁氏家族向以陈郡(或陈国)为世居,其间曾分流出汝南袁氏一支,较具影响。第二章论述陈郡袁氏的世系。这一方面,则志在理清其中纷繁复杂的头绪,将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的世系传承一一梳理,订误正讹,以期能展现一个清晰可辨的世系脉络。第三章论述陈郡袁氏的家学门风。陈郡袁氏以经史传家,秉守儒教;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和保持家族的地位与威望不堕,又谈玄说道,深受玄风的浸染,形成了其“儒玄双修”的家学门风。第四章论述陈郡袁氏的家族着述暨经史观念。首先是对袁氏族人诸多着述的综合述评,其次是对袁准的《丧服经传》和《袁子正论》中与经学有关的内容所作的简要评析,最后是重点论述了袁宏在《后汉纪》的论赞中援引的五经与阐发的历史观。最后是结语部分,总括全文,对陈郡袁氏这一典型的文化家族作一个整体的评述。本文对陈郡袁氏姓氏起源、世系较为详细的考辨,尤其是对其在经史文化成就方面的研究,都为同时期的一批论文所涉及较少的内容,为弥补这一领域的些许不足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李雪姣[7](2014)在《王弼《论语释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语》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着作,王弼是魏晋玄学中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论语释疑》是王弼在魏晋时代玄学背景下对《论语》的新解读。它既是对《论语》基本精神的继承,同时又阐发了王弼自己的玄学观点,因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现存《论语释疑》全部条目文本的仔细研读,结合魏晋玄学思想史背景,对王弼《论语释疑》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概述了相关研究现状、版本源流之后、着重对《论语释疑》的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并进而探讨了《论语释疑》的地位与影响。本文力求通过文本解读,探讨《论语释疑》所传文本中所体现的儒玄对接思想特点,以及王弼在《论语》基础上在自然观、性情论、本末论等方面生发出来的玄学议题,并讨论了王弼在注释《论语释疑》过程中的援道入儒、体用结合以及六经注我的注释特点,揭示王弼独特的经典解读方式及思想内涵,以期更好地探究《论语释疑》在《论语》学史与儒学史、魏晋玄学史以及王弼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
陈世忠[8](2002)在《关于汉魏佛学玄学化及所谓“禅宗”的玄学化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汉魏之际 ,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 ,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老》、《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 ,《般若》与《老》《庄》又相互发挥 ,故史称晋代之玄学、《般若》之合流 ,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中国禅宗老庄化、玄学化 ,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 ,是不能成立的。
戴雅婷[9](2021)在《魏晋风度中的生命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意识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它既产生于生命也超越了生命,可以说它既是一种生命本体观也是一种生命价值观。魏晋风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他所处的时代还是它独特的审美风格,都对中国人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研究魏晋时期的学术着作中不乏有对魏晋历史、人文、艺术等领域的深刻剖析,但从美学角度研究魏晋风度中的生命意识的有关文献却不多。魏晋风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一时期的审美态度,而生命意识正是促使它形成的重要线索,所以,研究生命意识对魏晋风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写作的背景,“魏晋美学”、“生命意识”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到第四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先对生命意识的发展历程和典型特征做了总体性的概括和溯源,然后具体阐述了魏晋时期的生命意识与前代的异同之处,主要分析了生命意识的典型特征以及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产生历程;第三章探讨了魏晋时期生命意识如何从社会、思想和心理上“觉醒”,以达到对“身体”、“艺术创作”、“审美”的思考,即生命意识在魏晋风度中的表现;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生命意识如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魏晋审美(魏晋风度)产生影响。最后探讨了注入生命意识的魏晋风度对后世审美的影响和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分析了魏晋风度中的生命意识研究有何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研究魏晋风度中的生命意识不仅可以丰富魏晋美学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当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充斥着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不仅人的生产被异化,人的精神也被异化。人被消费主义和物欲主义牢牢的束缚住,精神世界单调又匮乏,许多人面对这种焦虑反而对功利主义变本加厉的追捧,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的认识和欣赏。当我们回溯历史,发现古人也同样处于这种困境中,魏晋名士们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反而触发生命的觉醒,解放、自由。这对当今时代的精神建设同样具有启发指导意义。
二、关于汉魏佛学玄学化及所谓“禅宗”的玄学化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汉魏佛学玄学化及所谓“禅宗”的玄学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论僧肇哲学的意象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否定生成论的体用观 |
三、“象”世界的两域 |
四、“象”两域之贯通 |
(一)象的时间性 |
(二)名言之有限性的困境 |
(三)言、象的价值:有无“相即” |
五、无知之维的智觉 |
六、结 语 |
(3)“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觉者”的主体论 |
二、“自然入画”的创作论 |
三、“善巧方便”的目的论 |
(4)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5)汉唐间《汉书》流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二、主要内容 |
三、学术史回顾 |
1、关于《汉书》传播在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
2、关涉学术史、思想史的相关研究 |
3、书籍流传原因说略 |
第一章:后汉三国时代《汉书》流传蠡测 |
一、《汉书》流传初期师法质疑 |
二、谁读《汉书》?——后汉三国《汉书》流传及其分析 |
1、《汉书》在后汉三国时代的性质推定 |
2、注释《汉书》诸家及其分析 |
第二章:魏晋南北时期的小说与《汉书》流传 |
一、略论魏晋南北朝小说展开的历史背景 |
二、魏晋小说对于《汉书》的摹写 |
1、涉及地理类的摹写 |
2、涉及人物上的摹写 |
3、涉及结构上的摹写 |
三、魏晋小说对于《汉书》的直接引用 |
余论 |
第三章:东晋南朝学术的“专门”与《汉书》流传 |
一、从《世说新语》看东晋南朝学术“专门” |
二、东南朝“汉书学”发展臆说 |
1、东晋南朝的“汉书学” |
附:何为“古学”:从两汉“传记”之学的演变说起 |
第四章:颜师古的学术渊源及其《汉书》注 |
一、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学术主张 |
二、颜师古的《汉书注》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
1、颜师古与《五经正义》 |
2、颜师古《汉书》注学术特点举隅 |
附:略述刘炫学术特色——以辑本《孝经孔传述议》为中心 |
结语 |
附表一:后汉三国时代正史所见(可能)读《汉书》人物 |
附表二:《汉书》颜注尹《论语》与《论语义疏》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经史视野下的魏晋南朝陈郡袁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依据 |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袁姓的起源与郡望沿革 |
第一节 袁姓的起源 |
第二节 郡望沿革 |
第二章 陈郡袁氏世系考述 |
第三章 陈郡袁氏的家学门风 |
第一节 “儒玄双修”的家学 |
第二节 “儒玄双修”的门风 |
第四章 陈郡袁氏的家族着述暨经史观念 |
第一节 陈郡袁氏着述考 |
第二节 陈郡袁氏经史着作及其经史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王弼《论语释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论语释疑》的研究现状及版本源流 |
第一节 《论语释疑》的研究概要 |
第二节 《论语释疑》的版本源流 |
第二章 《论语释疑》文本中的儒玄对接 |
第三章 《论语释疑》所生发的玄学议题 |
第一节 自然观 |
第二节 性情论 |
第三节 本末论 |
第四章 《论语释疑》的注释特点 |
第一节 援道入儒 |
第二节 体用结合 |
第三节 六经注我 |
第五章 《论语释疑》的地位与影响 |
第一节 在《论语》学史及儒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
第二节 在魏晋玄学史和王弼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魏晋风度中的生命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不足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生命意识演变溯源 |
一、生命意识的产生 |
(一) 远古时期的生命图腾 |
(二) 生命的含义 |
(三) 生命意识的提出和应用 |
二、生命意识的典型特征 |
(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二) 出世与入世的人生观 |
(三) 俯仰宇宙的艺术观 |
三、魏晋时期的生命意识 |
(一) 生命“觉醒”的社会因素 |
(二) 生命“觉醒”的思想因素 |
(三) 生命“觉醒”对人格审美的影响 |
第三章 魏晋风度的生命意识表现 |
一、形神之美——对身体的思考 |
(一) 对身体的态度 |
(二) 人物品藻的兴盛 |
(三) 《世说新语》与人物审美 |
二、艺术之美——对精神世界的思考 |
(一) 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
(二) 书画中的生命意识 |
(三) 音乐与园林中的生命意识 |
三、审美内省——对审美本身的思考 |
(一) 人的觉醒与艺术自觉 |
(二) 审美体系的构建 |
(三) 生命意识与审美的融合 |
第四章 生命意识对魏晋风度形成的意义 |
一、加深了时代的悲凉底色 |
二、促进了山水审美的演变 |
三、突出了个性解放与时代审美的融合 |
四、赋予了哲学和美学的双重意义 |
第五章 魏晋风度生命意识的当代启示 |
一、抵御劳动异化影响 |
二、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四、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关于汉魏佛学玄学化及所谓“禅宗”的玄学化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时期中观佛教“空”的美学研究[D]. 于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论僧肇哲学的意象之维[J]. 杨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J]. 冯建章.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4]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J]. 方映灵. 现代哲学, 2016(03)
- [5]汉唐间《汉书》流传的个案研究[D]. 阙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6]经史视野下的魏晋南朝陈郡袁氏研究[D]. 闫晗.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7]王弼《论语释疑》研究[D]. 李雪姣.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8]关于汉魏佛学玄学化及所谓“禅宗”的玄学化问题[J]. 陈世忠. 五台山研究, 2002(04)
- [9]魏晋风度中的生命意识研究[D]. 戴雅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