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关系学对图书馆工作的催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虹霞[1](2021)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三亚城市旅游阅读空间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雷辰光[2](2021)在《我国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图书馆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图书馆而言,图书馆媒介形象是图书馆的媒介转化。如果图书馆可以将媒介形象良好的展示在公众面前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那么企业和个人以及更多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就会被图书馆所吸引。因此,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媒介形象,就要考虑运用何种方式来提升图书馆的媒介形象,以达到充分满足图书馆用户需求,让更多的读者有兴趣来了解和使用图书馆。同时,这也能不断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使其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本研究把分析我国主流阅读软件(书旗小说APP、QQ阅读APP、掌阅APP)中网络文学作品对图书馆的描写作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网络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文本挖掘、定量分析,并从网络文学作品中分析得到关于图书馆的高频词语,按照词频、词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语义网络图分析,得到有关图书馆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的规律和特点,接着对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分类,并在总结分类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图书馆的认知形象,其中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按照对文本内容的情感分析得到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品表达的对图书馆主体的各种情感,各种情感包括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最后基于网络文学作品中图书馆形象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图书馆认知层面提升和情感层面提升两方面的意见。为实现帮助图书馆改善媒介形象的最终目的。这些是在为图书馆提高社会影响力方面为图情界贡献力量。图书馆应该吸取切实可行的经验,并把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和与社会媒体形成良好合作相结合,并把维护好、建设好图书馆的媒介形象作为重点内容不断推进。
王海燕[3](2015)在《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进入3G时代以后,APP取代浏览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QQ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阅读类APP等社会化阅读终端对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快速发展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首先是经济动因,中国人均GDP的快速增长,为移动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其次是技术动因,软件技术比如智能操作系统、APP、HTML5、WiFi等的不断进步为移动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是社交动因,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阅读类APP等阅读平台强大的社交功能大大激发了用户的分享、推荐、评论、交流等社交欲望,带来了用户阅读积极性的提高。本文第一章首先对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梳理了国内外移动阅读和社会化阅读的相关文献,并对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简单评析,总结现有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分析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本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列出了论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是本文的研究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释义和界定了阅读、移动阅读、社会化阅读等相关概念。然后对社会化阅读的三种形式进行了概括,社会化阅读依次经历了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化阅读、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和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三种形式,当然这三种形式是互相兼容的,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阅读环境下。最后把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分为社交综合、新闻资讯、电子书阅读、传统媒体和垂直行业5大类别,这些都属于广义的社会化阅读范畴。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与本文相关的阅读学、社会学、传播学的理论。阅读学理论主要包括阅读类型论和“阅读三体论”,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传播学理论包括5W模式、编码解码、选择性理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等。第三章主要分析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核心特征:分享、互动和转化,简称SIT。分享主要是指用户可以把阅读内容和原创观点分享到各种社会化阅读平台,文中详细论述了分享的含义、类型和作用。互动是指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平台上各个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沟通交流,本文详细论述了互动的类别、特点和作用。转化是指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平台给产业链上各个主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直接利益一般指经济收入,间接利益一般指无形资产。事实上,分享、互动和转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其中“信息+关系”是贯穿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主线。第四章论述了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三大构成要素对SIT的影响,三大构成要素包括内容、渠道和用户。内容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方式、内容类型和信息势能三个方面,渠道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传播媒介形态和信息传播模式两个方面,用户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关系变量和用户数据三个方面。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对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对回收的56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特征与SIT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个性心理、人际交往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时代背景构成的生态系统对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和SIT有重要影响。然后,本章对影响力较大的微信公众号进行量化研究,并对微信公众号进行SIT分析。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发展建议。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首先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接着指出了研究的创新和不足指出,最后对后续研究提出设想和建议。总之,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是未来阅读的发展趋势,政府管理部门、运营商和用户等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需要共同努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我国移动阅读用户的规模优势和阅读技术的后发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用户满意度,推动移动阅读产业的快速平稳发展,促进我国全民阅读和文化出版事业的繁荣。
金泽龙[4](2012)在《信息服务与公共关系的探讨》文中指出通过简述信息服务实际工作中运用的调查用户、预测需求;决策目标、制定计划;行动方案、计划实施;评价效果、反馈信息等四个阶段方法,探讨了公共关系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联结。
赵子静[5](2009)在《论公共关系在图书馆工作中的特点及应用》文中指出公共关系在图书馆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项管理职能,它主要用以主动服务、宣传去适应和协调不断变化着的公共图书馆内部、外部环境。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图书馆要想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立稳脚跟并争取良好的发展条件,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
刘瑞华[6](2008)在《公共图书馆形象塑造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形象是反映公共图书馆发展状态的客观存在,公共图书馆形象伴随着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社会机构,其形象直接关系到公共图书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要改善和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形象,就必须主动地去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而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到公共图书馆形象。本文在总结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化,形成了公共图书馆形象的系统完整认识。既为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寻找理论依据,也为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还力求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形象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公共图书馆形象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部分:(1)阐述公共图书馆形象的概念和构成,提出公共图书馆形象包含公共图书馆个体形象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形象两个层面,由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三个部分组成;分析图书馆本体、社会环境以及历史三个因素对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影响。(2)从图书馆自身及外部社会两个方面论述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的作用,并提出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对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的主体进行分析,分别就公共图书馆、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传播媒介四个能动主体作了论述。(4)论述实事求是、系统性和协调性、发展以及特色化四个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所要遵循的原则,并提出消除负面形象、树立良好形象、维护正面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5)围绕着构建公共图书馆形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论述评价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功能,阐述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理以及建立指标体系的出发点,随后提出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评价公共图书馆形象的两个维度,并初步构建了公共图书馆形象的评价指标体系。
李玲[7](2006)在《基于信息营销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机构竞争的压力,以及图书馆为了实现更好的信息服务而出现的图书馆信息营销,对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又为图书馆实现信息营销创造条件。在信息营销的基础之上,如何开发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包括信息营销的人才类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等对现在、未来从事信息营销的图书馆来说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也会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详细论述了图书馆信息营销的人力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首先从营销与图书馆信息营销入手,介绍了营销及其传入图书馆界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研究进展情况,其次重点介绍了图书馆信息营销的作用与地位;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首先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其次提出了图书馆信息营销对图书馆人才类型、人才素质以及对图书馆人才结构的要求;第四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首先论述了图书馆培养信息人才的必要性,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信息营销服务的开展;图书馆信息营销服务对象的扩大;信息营销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其次从图书馆培养信息营销人才的必要性引出图书馆培养信息营销人才的模式与方法。培养信息营销人才的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加强继续教育与实践锻炼;培养信息营销人才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图书馆人才培养的方法建立有利于图书馆人才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
龙训田[8](2001)在《公共关系学对图书馆工作的催化》文中提出本文论述了图书馆的公共关系工作和公关人员应有的素质,提出了图书馆有必要设立公关部门和专职公关人员。
秦俭[9](2001)在《图书馆形象系统工程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形象系统工程就是在分析总结图书馆形象特征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寻常的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并借鉴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归纳其丰富内涵,探讨其独特功能,以期为图书馆事业在21世纪的发展寻找一种新的契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谭全国[10](2001)在《新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十种素质和能力》文中认为分析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及新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 10种知识素质和专业能力 ,强调了馆员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公共关系学对图书馆工作的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关系学对图书馆工作的催化(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图书馆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书馆形象的构成要素研究 |
1.2.2 图书馆形象的塑造路径研究 |
1.2.3 图书馆媒介形象的质性分析研究 |
1.2.4 不同媒介中图书馆形象分析研究 |
1.2.5 文学作品中图书馆形象分析研究 |
1.2.6 小结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图书馆形象 |
2.1.2 网络文学作品 |
2.2 理论基础阐述 |
2.2.1 图书馆形象识别系统理论 |
2.2.2 情感分析理论 |
第三章 “图书馆”主题网络文学作品的调查分析 |
3.1 网络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
3.1.1 我国主流的网络文学平台 |
3.1.2 三大网络文学APP的基本概况 |
3.2 “图书馆”主题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情况 |
3.2.1 不同网络文学平台的发表情况 |
3.2.2 “图书馆”主题作品的整体情况 |
3.3 “图书馆”主题网络文学作品的统计分类 |
3.3.1 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图书馆形象词频统计分析 |
3.3.2 基于高频词词性的图书馆认知形象特征分析 |
3.3.3 基于高频词认知形象分析的语义网络关联度 |
3.3.4 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图书馆情感形象分析 |
第四章 我国网络文学作品中图书馆形象的分析 |
4.1 图书馆的认知形象 |
4.1.1 理念形象:服务理念和办馆模式 |
4.1.2 行为形象:文献资源和技术力量 |
4.1.3 视觉形象:建筑设计和馆内环境 |
4.2 图书馆的情感形象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文学作品的图书馆形象提升策略 |
5.1 图书馆内部认知形象的改善 |
5.1.1 树立服务品牌,优化服务理念 |
5.1.2 丰富优化馆藏资源,建立精干图书馆员队伍 |
5.1.3 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创造幽雅的读书环境 |
5.2 图书馆情感形象的外部优化 |
5.2.1 设立专门机构宣传图书馆 |
5.2.2 利用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强宣传 |
5.2.3 设立图书馆形象代言人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阅读的逐渐繁荣 |
1.1.2 社会化阅读的快速兴起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结构 |
2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
2.1 研究范畴界定 |
2.1.1 相关概念分析 |
2.1.2 社会化阅读的三种形式 |
2.1.3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类别划分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阅读学理论 |
2.2.2 社会学理论 |
2.2.3 传播学理论 |
3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SIT分析 |
3.1 SIT分析概述 |
3.1.1 SIT的产生背景 |
3.1.2 SIT分析框架简介 |
3.2 分享(Sharing) |
3.2.1 分享的含义 |
3.2.2 分享的类型 |
3.2.3 分享的作用 |
3.3 互动(Interaction) |
3.3.1 互动的含义与类别 |
3.3.2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互动的特点 |
3.3.3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中互动的作用 |
3.4 转化(Transformation) |
3.4.1 转化的含义 |
3.4.2 直接转化:经济收益 |
3.4.3 间接转化:无形资产 |
4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构成要素对SIT的影响分析 |
4.1 内容因素对SIT的影响 |
4.1.1 生产方式 |
4.1.2 内容类型 |
4.1.3 信息势能 |
4.2 渠道因素对SIT的影响 |
4.2.1 传播媒介形态 |
4.2.2 信息传播模式 |
4.3 用户因素对SIT的影响 |
4.3.1 心理因素 |
4.3.2 关系变量 |
4.3.3 用户数据 |
5 移动阅读用户调查与微信公众号SIT分析 |
5.1 移动阅读用户行为调查、统计与分析 |
5.1.1 研究概况 |
5.1.2 移动阅读用户基本行为统计与分析 |
5.1.3 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与SIT关系分析 |
5.1.4 影响用户移动阅读及SIT的生态系统分析 |
5.2 微信公众号数据统计及SIT分析 |
5.2.1 微信公众号及其数据分析功能 |
5.2.2 影响力较大公众号数据分析 |
5.2.3 微信公众号SIT分析 |
5.3 结论与建议 |
5.3.1 研究结论 |
5.3.2 发展建议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1.1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核心特征是SIT |
6.1.2 内容、渠道、用户是影响SIT的主要因素 |
6.1.3 SIT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 |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附录 |
(5)论公共关系在图书馆工作中的特点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关系的涵义 |
2 图书馆公共关系的职能 |
2.1 信息收集 |
2.2 咨询建议 |
2.3 信息沟通 |
3 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对象及活动方式 |
(6)公共图书馆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2.1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概念 |
2.2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构成要素 |
2.3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的作用和目标 |
3.1 公共图书馆形象对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作用 |
3.2 公共图书馆形象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
3.3 树立公共图书馆良好形象的总目标 |
第4章 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的主体 |
4.1 公共图书馆 |
4.2 政府 |
4.3 社会团体 |
4.4 传播媒介 |
第5章 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原则和思路 |
5.1 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原则 |
5.2 塑造公共图书馆形象的思路 |
第6章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 评价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功能 |
6.2 公共图书馆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6.3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评价维度 |
6.4 公共图书馆形象评价指标的体系结构 |
第7章 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7.1 创新点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信息营销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学术背景 |
1.2 理论与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信息营销及其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
2.1 营销与图书馆信息营销 |
2.1.1 营销及其传入图书馆界的过程 |
2.1.2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信息营销的研究进展 |
2.2 图书馆信息营销的作用与地位 |
2.2.1 图书馆信息营销的必要性 |
2.2.2 图书馆信息营销的作用与地位 |
第三章 图书馆信息营销对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要求 |
3.1 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3.1.1 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历史 |
3.1.2 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
3.2 图书馆信息营销对人力资源建设的要求 |
3.2.1 信息营销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类型的要求 |
3.2.2 信息营销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 |
3.2.3 信息营销对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结构的要求 |
第四章 基于信息营销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模式与方法 |
4.1 培养营销型人才的必要性 |
4.1.1 图书馆新的信息营销服务的开展 |
4.1.2 图书馆信息营销服务对象的扩大 |
4.1.3 信息营销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
4.2 营销型图书馆人才培养的几种方法 |
4.2.1 改革传统的图书馆人才培养方法 |
4.2.2 建立有利于图书馆人才发展的科学管理机制 |
4.3 营销型图书馆人才培养的模式 |
4.3.1 学校教育 |
4.3.2 继续教育 |
4.3.3 实践锻炼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新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十种素质和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
2 新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10种素质和专业能力 |
2.1 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
2.2 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 |
2.3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
2.4 掌握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 |
2.5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
2.6 具有较强的信息决策能力 |
2.7 具有敏锐的信息反应能力 |
2.8 具有系统的“信息导航”能力 |
2.9 具有较强的情报调研能力 |
2.10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
四、公共关系学对图书馆工作的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旅融合背景下三亚城市旅游阅读空间职能研究[D]. 赵虹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
- [2]我国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图书馆形象研究[D]. 雷辰光. 河北大学, 2021(02)
- [3]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研究[D]. 王海燕. 武汉大学, 2015(01)
- [4]信息服务与公共关系的探讨[J]. 金泽龙. 农业网络信息, 2012(04)
- [5]论公共关系在图书馆工作中的特点及应用[J]. 赵子静.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10)
- [6]公共图书馆形象塑造研究[D]. 刘瑞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7]基于信息营销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研究[D]. 李玲. 湘潭大学, 2006(12)
- [8]公共关系学对图书馆工作的催化[J]. 龙训田.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1(S1)
- [9]图书馆形象系统工程论析[J]. 秦俭. 社会科学家, 2001(03)
- [10]新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十种素质和能力[J]. 谭全国. 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