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航天火箭使用钛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彬,巩岩博[1](2021)在《50吨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与研制》文中认为系统性地回顾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一级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YF-77的设计与研制历程。通过分析氢氧发动机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氢氧发动机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国内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发的技术路线和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背景;对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总体技术方案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动机主要组件的技术方案及其特点开展分析;对发动机热试车情况、可靠性验证情况和故障排除情况进行了分析;对50t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情况、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氢氧发动机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坤[2](2021)在《高精度大视场空间目标测量光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太空中的航天器、空间碎片等空间目标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这极大地增加了空间目标之间的碰撞概率。因此,对广域内的空间目标进行精密测量,以规避空间目标之间的碰撞,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传统的空间相机难以满足高精度大视场的测量需求,利用超广角低精度空间相机和小视场高精度测量相机相互组合的工作方式,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小视场高精度测量相机的测量精度和超广角低精度测角光学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降低光学系统的公差灵敏度和提高测角光学系统焦距的热稳定性研究。首先,为了降低光学遥感相机的加工和装调难度,本文对光学系统的公差灵敏度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控制光学系统中各光学元件表面曲率(取绝对值)大小的方法,来合理分配各光学元件的光焦度,实现光学系统小像差互补,从而降低各加工装调公差的灵敏度。然后,为了降低温度对光学系统测角精度的影响,本文对测角光学系统焦距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利用不同材料的正负透镜和机械结构材料相互匹配的方法,来提高光学系统焦距的热稳定性。最后,本文利用以上提出的两种方法进行了光学系统设计,设计实例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所达到的效果非常显着。(2)利用二维达曼光栅高效标定测角光学遥感相机的方法研究。首先,本文对二维达曼光栅的设计原理和衍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待标定相机的参数,设计和加工出了衍射光束为23×23的二维达曼光栅。然后,利用加工的二维达曼光栅搭建了测角光学遥感相机的高效标定光路,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测角光学遥感相机标定后的单星测角精度优于6"。最后,为了验证标定后相机测角精度的准确性,对测角光学遥感相机进行了外场观星实验,外场观星表明,标定后相机的测角精度优于4"的概率大于90%(多星的联合解算精度),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高效标定方法的可行性。(3)超广角和小盲区全景环带测角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首先,对传统的折反式全景环带系统的成像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传统的折反式全景环带系统的成像原理,提出利用反射式全景环带头部单元代替传统的折反式全景环带头部单元的方法,来减小光学系统的中心盲区。然后,对反射式全景环带头部单元的初始结构计算方法进行了数学建模,并提出利用光阑慧差来提高光学系统全视场的相对照度。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款焦距为-2.0mm,F数为4,视场角为(22°~120°)×360°的超广角全景环带系统。设计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的盲区率小于3.67%,畸变小于4%,且具有相对照度好、成像质量高和结构紧凑的优点。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徐正[3](2021)在《电解工艺对TA15粉末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和抗蚀性优异的优点,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TA15钛合金因其较高的高温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热等静压粉末冶金得到的TA15钛合金构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甚至可以达到锻件水平,是型号产品研制生产的一种可行途径。电解工艺是将构件浸泡在酸性溶液中,通过外加电流的驱动力实现材料去除的一种工艺手段。在粉末钛合金构件制备流程中,电解工艺是去除型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尚未见到该工艺过程对材料疲劳性能影响的报道,缺乏必要的研究数据。为此,本文系统的开展了电解工艺试验,分析了电解过程对粉末TA15钛合金成分、组织的影响,表征了其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并重点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为优化电解工艺参数,提升粉末TA15钛合金的疲劳性能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电解表面的成分和形貌、电解试样显微组织和氢含量的变化,同时也研究了真空退火对试样中氢含量的影响。电解后试样表面颜色逐渐加深,由金属色变为黑色,最终呈黑灰色。对表面膜层的能谱分析表明,膜层中O元素含量增加。电解后粉末TA15钛合金的显微组织由等轴α相和分布在粉末颗粒内部的层片状α相和β相组成,与未电解试样的显微组织相同。在不同的电解工艺制度下,电解后试样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区别。对于电解处理试样,其氢含量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略有上升;随着电解液温度的升高,氢含量的增幅略有增大。对于浸泡处理试样,当浸泡液温度为30℃时,试样中的氢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略有增加。当浸泡液温度升高到40℃时,试样中的氢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大幅升高。试样表层的氢含量高于试样芯部的氢含量,氢元素在试样芯部分布均匀。真空退火可以有效去除电解或浸泡后试样中的氢含量,使其降低至标准范围内。通过万能试验机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电解试样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研究了试样的断口,同时探讨了真空退火处理对试样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对于电解处理试样,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略微下降,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变化很小,电解溶液温度的升高对试样拉伸性能的影响不明显;真空退火处理后试样的强度略微下降,塑性变化不大。对于浸泡处理试样,当温度处于30℃时,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浸泡时间的延长略微上升,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变化不大,真空退火处理后试样的强度略微下降,塑性变化不大;当温度处于40℃时,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浸泡时间的延长略微上升,试样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大幅下降,部分试样发生异常断裂,断为3截。真空退火处理后试样的强度略微下降,塑性恢复到正常水平。异常断裂试样的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其断口平齐,为沿晶断裂和解理断裂混合形貌,断裂源区呈岩石状或冰糖状。对于电解处理试样和浸泡处理试样,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样的冲击功和冲击韧性变化都很小,真空退火处理后略微下降。通过疲劳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电解试样在同一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的变化,并用升降法得到了试样的疲劳极限,同时观察了疲劳断裂断口的特征。电解试样的疲劳寿命随电解时间延长逐渐下降;随着电解溶液温度的升高,试样疲劳寿命的降低速度增加。断口分析结果表明:未电解试样的疲劳源区位于试样的次表面。电解后试样疲劳源区位于试样的表面,由一系列小刻面组成;电解后试样的疲劳扩展区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疲劳条带特征;疲劳扩展区与瞬断区形貌由韧窝和解理平面组成。对电解试样进行喷砂处理,随后进行疲劳测试,其疲劳寿命大幅增加。
高静[4](2021)在《基于加速理论的空间站对接机构对接锁的寿命研究》文中认为空间站对接机构对接锁是我国正在建设的永久服役空间站的关键部件,承担着各舱之间对接、分离、转位和再对接等任务,是保证两相邻飞行器紧密相连的核心部件。空间站的设计运行寿命为15年,因此,对接锁必须要能够在工作状态下安全运行15年,针对以上需求,本文围绕对接锁的服役寿命,从对接锁的寿命预测数学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以及加速性能试验等方面开展研究。(1)对接锁锁紧力传递路径及寿命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以永久服役空间站对接机构对接锁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工作原理及承载情况结合锁紧力产生机理,分析对接锁受力模型并建立其锁紧力的传递路径;基于力传递路径和对接锁在稳定服役阶段各零部件的性能退化机理建立其长寿命预测数学模型。(2)对接锁寿命预测数学模型求解通过Arrhenius加速模型、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理论对碟簧、钛合金TB2、TC4R以及铝合金7A04材料的应力松弛/蠕变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其服役条件下的寿命退化方程和各零件在服役周期内的应力松弛值,然后结合有限元方法求得相应零件应力松弛后的等效弹性模量E’,求解对接锁长寿命预测数学模型,得到其锁紧力理论衰减值,为对接锁寿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3)对接锁锁紧力衰减有限元仿真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对接锁各零部件材料性能试验获得各材料精确的性能参数,进行对接锁的静态特性研究,对锁紧状态下的对接锁进行强度校核并获取初始状态下的锁紧力;根据对接锁各零件在不同服役阶段的性能参数,进行服役周期内对接锁力衰减仿真,迭代求解锁紧力的衰减量,并与数学模型理论求解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对接锁力衰减仿真分析的准确性。(4)对接锁加速性能退化试验分析以温度作为加速应力开展对接锁的加速退化试验,通过高应力水平下的试验数据,基于阿伦尼斯加速模型预测对接锁正常服役条件下的寿命,与力衰减有限元仿真、长寿命预测数学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相互校验,为空间站对接机构对接锁寿命预测提供依据。
许爱军,万海峰,梁春祖,牛雨曈,陶强,汤泽军[5](2020)在《低温钛合金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深空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氢氧发动机以其大推力、高稳定性、无污染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低温钛合金作为氢氧发动机低温结构的重要材料,直接影响着氢氧发动机的综合性能。以TA7ELI,TC4ELI,CT20为重点对象,详细介绍了低温钛合金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对目前各国广泛应用的低温钛合金性能进行了综合对比,同时介绍了低温钛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形机理及失效形式。此外,对低温钛合金的主要成形工艺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基于以上介绍,提出低温钛合金未来应该朝着更高性能、更低成本以及开发新型成形工艺3个方向发展。
陈雅贤[6](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认为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刘世锋,宋玺,薛彤,马宁,王岩,王立强[7](2020)在《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的应用和发展》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增强空中军事力量与加快探索太空领域步伐的同时,对具有高强度,低密度且耐高温性能的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需求越来越多。为探究不同服役环境下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本文综述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从高温钛合金、高强韧钛合金、阻燃钛合金、低温钛合金和钛基复合材料阐述高性能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的应用与研究概况,讨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成分调控、结构设计以及和工艺耦合为今后航空航天用钛合金以及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
赵国柱,黄长梅,康开华,吴小宁[8](2020)在《2019年俄罗斯航天运载技术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是老牌航天强国,在航天运载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俄航天运载技术继续向前发展,在总体、动力、发射及材料与制造等技术领域均取得了突破。分析了俄罗斯上述航天技术在2019年开展的技术研发工作,并总结了技术发展方向及取得的成果。
张朝鹏[9](2019)在《飞行器用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双马树脂(BMI)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耐高温轻质结构材料,已广泛应用于F-22、歼-20等先进战机的蒙皮、框梁等耐热型主承力结构。由于受成型工艺性和抗冲击韧性的限制,传统航空级BMI树脂基复合材料长期服役温度低于230℃,已不能满足最新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择耐温等级280℃的X1101型BMI树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X1101固化特性以及T700/X1101复合材料单向层合板和第四代TC4/T700/X1101层合板的最佳成型工艺。首先,利用非等温DSC(差示量热扫描仪)测定了X1101的固化放热峰,确定了固化温度;等温DMA(动态热机械分析仪)测试150℃和180℃对应的凝胶点;根据固化温度和凝胶时间确定X1101固化工艺。然后,在保证X1101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研究了低温成型高温使用的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形工艺,通过玻璃化转变温度、静态力学性能和热化学稳定性等评价来确定单向层合板的最佳成型工艺,使其使用温度、韧性和成型工艺之间实现平衡。T700/X1101层合板最佳低温成型工艺的层合板Tg(tanδ峰温)=340360℃;与实验室提供工艺相比,虽牺牲了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使用温度,但提高了力学性能,层间剪切强度增加28.5%,弯曲强度增加25.5%。在T700/X1101单向层合板的最佳工艺基础上研究了第四代FMLs-TC4/T700/X1101双马树脂基纤维金属层合板的成型工艺。研究了四种表面处理方案对3/2型铺层顺序为TC4/[0°]4/TC4/[0°]4/TC4层合板成型工艺和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成型工艺为机械矩形阵列划刻和超声辅助碱式双氧水刻蚀结合的表面处理工艺,固化工艺与T700/X1101层合板最佳固化工艺一致。
何锋,张利军,任淑平,米磊[10](2018)在《钛合金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及其材料价格差异化原因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对钛合金材料在航天工业中的典型应用实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就目前不同钛合金生产厂家之间报价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对航天工业用高品质钛合金材料的市场采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俄罗斯航天火箭使用钛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航天火箭使用钛合金(论文提纲范文)
(1)50吨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特点及国内外发展 |
2.1 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特点 |
2.2 氢氧发动机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
3 YF-77发动机总体方案分析 |
3.1 发动机总体技术方案 |
3.2 发动机技术特点 |
4 发动机主要组件技术方案分析 |
4.1 燃烧装置 |
4.2 氢涡轮泵 |
4.3 氧涡轮泵 |
5 发动机试验 |
5.1 发动机热试车 |
5.2 发动机可靠性验证 |
5.3 故障与解决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2)高精度大视场空间目标测量光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空间目标测角相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天基空间目标感知光学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 |
1.2.1 美国天基空间目标感知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其他各国天基空间目标感知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全景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测角光学遥感相机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降低光学系统公差灵敏度的研究现状 |
1.4.2 光学系统焦距热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4.3 光学遥感相机标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 章 焦距热稳定的低公差灵敏度光学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公差与初级像差关系的理论研究 |
2.2.1 本征变化 |
2.2.2 衍生变化 |
2.3 降低公差灵敏度的方法 |
2.4 降低公差灵敏度的光学系统设计实例 |
2.4.1 光学系统参数选择 |
2.4.2 光学系统设计 |
2.4.3 像质评价 |
2.4.4 公差分析 |
2.5 焦距变化对光学系统测角精度的影响 |
2.5.1 非远心光学系统的焦距变化对测角精度的影响 |
2.5.2 像方远心光学系统的焦距变化对测角精度的影响 |
2.6 温度对光学系统结构参数影响的理论研究 |
2.6.1 温度对光学元件折射率的影响 |
2.6.2 温度对光学元件面型的影响 |
2.6.3 温度对光学元件间隔的影响 |
2.7 基于无热化设计的光学系统焦距的热稳定性理论研究 |
2.7.1 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理论 |
2.7.2 基于光学被动式无热化设计的焦距热稳定性理论研究 |
2.8 焦距热稳定的低公差灵敏度光学系统设计实例 |
2.8.1 光学系统的参数选择方法 |
2.8.2 光学系统设计及像质评价 |
2.8.3 焦距的热稳定性分析 |
2.8.4 公差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3 章 基于二维达曼光栅的测角相机高效标定研究 |
3.1 引言 |
3.2 测角光学遥感相机的工作原理 |
3.2.1 空间目标的定轨原理 |
3.2.2 光学遥感相机的姿态测量原理 |
3.3 光学遥感相机的传统标定方法 |
3.3.1 相机内参数误差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
3.3.2 相机的传统标定方法 |
3.4 达曼光栅的理论基础 |
3.4.1 二维达曼光栅设计 |
3.4.2 达曼光栅的衍射特性 |
3.5 二维达曼光栅的衍射角度误差分析 |
3.5.1 衍射光的理想成像位置分析 |
3.5.2 光栅周期误差对衍射角度的影响 |
3.5.3 垂直度误差对衍射角度的影响 |
3.5.4 入射角误差对衍射角度的影响 |
3.6 基于二维达曼光栅的光学遥感相机的高效标定方法 |
3.6.1 焦距和主点的标定方法 |
3.6.2 畸变的标定方法 |
3.7 高效标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
3.7.1 高效标定实验 |
3.7.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8 外场观星实验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4 章 超广角小盲区全景环带测角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全景成像系统的测角误差分析 |
4.2.1 全景成像系统的物像投影关系 |
4.2.2 畸变与测角误差的关系 |
4.3 折反式全景环带成像系统的基础理论 |
4.3.1 折反式全景环带成像系统的物像关系 |
4.3.2 折反式全景环带系统的成像原理 |
4.3.3 折反式全景环带系统的像差校正 |
4.4 超广角小盲区全景环带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 |
4.4.1 结构选型 |
4.4.2 初始结构计算方法 |
4.5 超广角小盲区全景环带测角光学系统设计 |
4.5.1 光学系统设计指标 |
4.5.2 PAL头部单元设计 |
4.5.3 中继透镜组匹配 |
4.5.4 相对照度优化 |
4.5.5 像质评价 |
4.5.6 公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 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电解工艺对TA15粉末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粉末钛合金的研究现状 |
1.2.1 工艺流程简介 |
1.2.2 粉末钛合金构件制备技术的起源 |
1.2.3 粉末钛合金构件制备技术的优点 |
1.2.4 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
1.3 电解工艺在粉末冶金构件的应用 |
1.3.1 电解工艺的原理及分类 |
1.3.2 电解工艺的特点 |
1.3.3 电解工艺潜在的问题 |
1.4 钛合金的疲劳 |
1.4.1 疲劳的概念 |
1.4.2 疲劳寿命的组成 |
1.4.3 疲劳裂纹的萌生 |
1.4.4 疲劳裂纹的扩展 |
1.4.5 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样材料及方法 |
2.1 粉末成分的测试 |
2.2 试验材料的制备 |
2.2.1 粉末冶金工艺 |
2.2.2 电解工艺 |
2.2.3 真空退火处理 |
2.3 测试试验方法 |
2.3.1 拉伸试验 |
2.3.2 冲击试验 |
2.3.3 疲劳试验 |
2.3.4 氢含量的测量 |
2.3.5 组织和断口观察 |
3 电解工艺对显微组织和氢含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工艺参数选择 |
3.3 表面膜层的变化 |
3.3.1 表面膜层形貌的变化 |
3.3.2 表面膜层厚度的变化 |
3.3.3 表层膜层元素含量分析 |
3.4 显微组织的变化 |
3.5 氢含量的变化 |
3.5.1 整体氢含量变化 |
3.5.2 局部氢含量变化 |
3.6 本章小结 |
4 电解工艺对常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工艺参数的选择 |
4.3 工艺制度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1 电解工艺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2 浸泡工艺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3 分析讨论 |
4.4 工艺制度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4.4.1 电解工艺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4.4.2 浸泡工艺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4.5 电解工艺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4.5.1 疲劳极限 |
4.5.2 疲劳寿命分析 |
4.5.3 疲劳断口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加速理论的空间站对接机构对接锁的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间对接技术及对接机构发展与应用 |
1.2.2 空间站对接机构对接锁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3 对接锁材料性能退化机理研究 |
1.2.4 加速寿命试验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对接锁锁紧力传递路径及寿命预测数学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对接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承载状况 |
2.3 对接锁受力分析及力学传递路径建立 |
2.3.1 对接锁力传递分析及完整传递路径建立 |
2.3.2 对接锁钩力传递路径简化 |
2.3.3 小变形零件视为刚体的保守性分析 |
2.4 建立对接锁长寿命预测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 |
2.5 对接锁长寿命预测数学模型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接锁寿命预测数学模型求解 |
3.1 引言 |
3.2 对接锁寿命预测数学模型相关参数确定 |
3.2.1 碟簧应力松弛值预测及等效变形系数获取 |
3.2.2 偏心套、锁钩力衰减量预测及等效变形系数获取 |
3.2.3 壳体变形量确定 |
3.3 对接锁寿命预测数学模型数值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接锁力衰减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对接锁有限元模型构建 |
4.2.1 模型简化 |
4.2.2 材料属性赋予 |
4.2.3 网格划分 |
4.2.4 零件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4.2.5 分析步及载荷与边界条件设置 |
4.3 对接锁初始状态锁紧力分析 |
4.3.1 初始状态下锁紧力结果分析 |
4.3.2 初始状态下对接锁静强度校核 |
4.4 对接锁服役周期内锁紧力衰减分析 |
4.4.1 服役周期内锁紧力衰减仿真方法 |
4.4.2 服役周期内锁紧力衰减仿真结果分析 |
4.4.3 服役周期内对接锁力衰减仿真与数学模型求解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接锁加速性能退化试验分析 |
5.1 引言 |
5.2 对接锁加速性能退化试验简介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应力 |
5.2.3 试验设备 |
5.2.4 试验步骤 |
5.3 对接锁加速性能退化试验数据分析 |
5.3.1 加速模型 |
5.3.2 线性退化模型 |
5.3.3 对接锁加速性能退化试验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低温钛合金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低温钛合金发展现状 |
2 主要低温钛合金的变形机理研究 |
2.1 TA7 ELI低温钛合金的变形机理研究 |
2.2 TC4 ELI低温钛合金变形机理的研究 |
2.3 CT20低温钛合金变形机理的研究 |
3 低温钛合金成形工艺研究现状 |
3.1 锻造工艺 |
3.2 铸造工艺 |
3.3 粉末热等静压成形 |
3.4 真空扩散焊接工艺 |
4 结论 |
(6)《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
第一节 任务详情 |
一、原文内容 |
二、原文文本特点 |
第二节 目标受众 |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词语 |
一、专业术语 |
二、专有名词 |
三、近义词 |
第二节 句子 |
一、长难句 |
二、插入语 |
第三节 篇章 |
一、前后一致性 |
二、语言风格 |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
致谢 |
(8)2019年俄罗斯航天运载技术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总体技术 |
1.1 加速数字化技术在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 |
1.2 基于技术继承和通用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完成重型运载火箭初步方案设计 |
1.3 推进水平返回超轻型重复使用运载器翼-SV研制 |
1.4 改进质子号M火箭发射可靠性设计 |
2 动力技术 |
2.1 在发动机设计中引入PLM系统 |
2.2 完成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行诊断系统研制 |
2.3 改进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台 |
2.4 使用新型动力计量控制系统和测量设备 |
2.5 完成自产钛合金气瓶与蓄压器地面试验 |
3 发射技术 |
3.1 试验新型上面级低压贮箱移动加注系统 |
3.2 按计划推进东方发射场安加拉火箭发射区建设 |
4 材料与制造技术 |
4.1 使用新型氢分析仪确保合金质量 |
4.2 改进发动机装配车间的管路装配设备 |
4.3 通用自动化热处理装置投入使用 |
5 结束语 |
(9)飞行器用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在航空航天中发展应用 |
1.2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和发展 |
1.2.1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1.2.2 国内外BMI的研究现状 |
1.3 树脂基超混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和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2章 X1101 耐高温双马树脂的固化程序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3 性能测试方法 |
2.4 X1101 双马树脂固化程序 |
2.4.1 确定固化温度 |
2.4.2 T700/X1101 单层预浸料和X1101 浇铸体的制备 |
2.4.3 X1101 双马树脂的固化程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700/X1101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3 性能测试方法 |
3.4 T700/X1101 双马树脂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性能 |
3.4.1 工艺流程和方案设计 |
3.4.2 T700/X1101 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成型 |
3.4.3 T700/X1101 复合材料模压成型性能评价 |
3.5 低温固化成型工艺对单向层合板的性能影响影响 |
3.5.1 低温成型工艺的设计 |
3.5.2 低温成型对T700 碳纤维/X1101 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
3.6 最佳成型工艺 |
3.7 最佳成型工艺下物理和力学性能 |
3.7.1 T700/X1101 复合材料热化学稳定性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TC4/T700/X1101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
4.1 引言 |
4.2 试验原料与仪器 |
4.3 性能测试方法 |
4.4 成型工艺流程图 |
4.5 TC4/T700/X1101/TC4 层合板成型工艺 |
4.5.1 表面处理工艺 |
4.5.2 胶膜贴合(熔渗)工艺 |
4.5.3 铺层设计和成型工艺 |
4.6 表面处理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1 单搭接剪切强度 |
4.6.2 落锤冲击及无损检测分析 |
4.6.3 层间断裂韧性测试 |
4.7 最佳成型工艺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10)钛合金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及其材料价格差异化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钛合金材料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
1.1 钛合金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系统中的应用 |
1.2 钛合金在空间飞行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 |
1.3 钛合金在导弹武器系统中的应用 |
2 钛合金材料价格差异化原因分析 |
2.1 熔炼工艺对钛合金铸锭成本的影响 |
2.2 使用原材料对钛合金铸锭成本的影响 |
2.2.1 海绵钛级别与粒度对钛合金铸锭成本的影响 |
2.2.2 中间合金制造工艺对钛合金铸锭成本的影响 |
2.3 钛合金材料综合制造成本计算分析 |
3 结语 |
四、俄罗斯航天火箭使用钛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 [1]50吨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与研制[J]. 王维彬,巩岩博. 推进技术, 2021(07)
- [2]高精度大视场空间目标测量光学系统研究[D]. 张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3]电解工艺对TA15粉末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D]. 徐正.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1(02)
- [4]基于加速理论的空间站对接机构对接锁的寿命研究[D]. 高静. 燕山大学, 2021(01)
- [5]低温钛合金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许爱军,万海峰,梁春祖,牛雨曈,陶强,汤泽军. 精密成形工程, 2020(06)
- [6]《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7]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的应用和发展[J]. 刘世锋,宋玺,薛彤,马宁,王岩,王立强. 航空材料学报, 2020(03)
- [8]2019年俄罗斯航天运载技术发展分析[J]. 赵国柱,黄长梅,康开华,吴小宁. 飞航导弹, 2020(02)
- [9]飞行器用耐高温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D]. 张朝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钛合金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及其材料价格差异化原因分析[J]. 何锋,张利军,任淑平,米磊. 世界有色金属, 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