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果树寒害的类型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姜常娜[1](2021)在《北方果树脱病毒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阐述北方果树脱病毒及栽培技术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当前果树病毒侵害现状展开分析,并指出北方果树脱病毒及栽培技术要点。期望能进一步控制果树病毒感染,保证水果产量和品质,继而在农户增产增收的同时,促进果树种植产业的有序发展。
范玉芬,许越,倪方群,费鑫杰,王嘉驹[2](2021)在《槜李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文中提出气候多变和气象灾害频发是制约槜李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桐乡梧桐站多年的气候资料和百桃(桃园)村槜李灾情资料对比,槜李生长期易受低温、阴雨、暴雨、大风、干旱等不良天气的影响,其花期坐果率与倒春寒(春寒)有极大关系;成熟期与梅雨期重合,易受暴雨、高温的伤害。通过建立气象-农业联盟,为槜李果农开展服务与技术指导,并进行一系列防范低温冻害、成熟期暴雨等防御试验,提出针对性防灾措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确保槜李优质高产。
李少璇[3](2020)在《丹东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e(Sieb.&Zucc.)Planch.ex Miq.]别名圆枣子、奇异莓、软枣莓,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落叶藤本植物。不同种类的猕猴桃在性状和营养物质的含量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成熟期和果实风味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我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猕猴桃属共66个种,我国分布有62个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北山区,软枣猕猴桃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较常见。软枣猕猴桃果实因酸甜可口、富含营养且药用保健功效显着,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软枣猕猴桃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软枣猕猴桃是抗寒性较强的植物,但在东北地区温度较低的秋冬季节,极端的低温天气依然会对软枣猕猴桃带来严重伤害,丹东是软枣猕猴桃的主要产区,2018年春丹东地区软枣猕猴桃出现了大面积死树现象,越冬性成为了软枣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障碍。为了探讨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我们分析2017-2018丹东市宽甸地区的气象资料,同时在宽甸地区随机选取了 10块软枣猕猴桃园调查了死树的严重程度、症状、园地的立地条件、品种及栽培管理情况等,分析了死树的原因。结果表明:2017-2018年冬是丹东宽甸地区罕见的寒冬,无论月平均最低温,还是极端最低温,都达到了十年之内的最低温,而且1-2月份低于-20℃的天数达21天之久,可见低温持续时间之长,并且当年比高纬度地区延吉还要寒冷。寒害引起茎基腐病的大量发生,从而导致树体死亡。寒害与软枣猕猴桃的栽培管理措施、园地的立地条件关系密切,土壤粘重、雨季排水不良等影响通气条件会导致根系损伤,导致停止生长晚,枝条成熟度低,影响抗寒性;空气流通不良的地块冷空气集聚,发生寒害,从而影响软枣猕猴桃的越冬性。粘重的土壤、地下水位高、易积水的平地或低洼地及冷空气易集聚的槽谷地不适合种植软枣猕猴桃。建议软枣猕猴桃园地以排水良好、空气通畅的山地最为理想;非平地种植不可,应选择空气流通好的沙壤土地块种植,而且要做到排水通畅。如果有条件可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减少低温伤害,喷施杀菌剂防止镰刀菌属等真菌侵染,减轻茎基腐病发生,减少死树率。
胡骞文[4](2020)在《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研究》文中指出香蕉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作物,广西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香蕉产业为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香蕉自身的生长特性,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低温冷害、台风、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其中尤其是低温寒害对广西香蕉生产的威胁较大。为保障广西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稳定蕉农的生产种植收益,并改进传统农业保险在道德风险、供给需求不足、理赔困难等多方面的局限,开展创新型香蕉天气指数保险的研究与应用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香蕉低温寒害风险为例,在对广西香蕉的低温寒害风险进行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对广西香蕉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的费率厘定与定价展开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对广西香蕉产业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的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表明,广西香蕉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稳步增长,然而面临的低温寒冷害风险越来越严重;其次,通过选取1990~2017年的广西香蕉相关的气候、生产与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指数平滑法、概率分布拟合方法等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广西香蕉产业的低温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风险区划分析,结果表明南宁、梧州、贺州、河池等产区为广西香蕉生产的低温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再次,基于广西香蕉低温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结论,进一步以广西最大的香蕉主产区南宁市为例,运用纯保险费率公式推导法研究分析了香蕉天气指数保险的纯费率,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香蕉冬季低温寒害风险的天气指数保险纯费率可设为1.43%,其它地区可根据风险区划在参照南宁市的保险费率基础上,计算各地的期望保险费率;最后,本文基于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建设气象大数据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强化农户的保险教育培训、增加创新型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加大财政支持政策等推广和完善广西香蕉低温寒害指数保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柏秦凤,霍治国,王景红,张勇[5](2019)在《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果树产业是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分类归纳法,对我国现有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总结和系统阐述。从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基本概念出发,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分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按照各自主要果树的气象灾害种类,综述了我国目前已有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评述了各类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从指标构成、指标构建方法、涉及果树种类、产业发展需求、创新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讨论了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主要果树的品种布局、产业优化、防灾减灾等提供信息参考,为我国果树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刘力宁[6](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苹果生长环境监测与苹果冻害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苹果以其味美甘甜和丰富的营养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苹果产业同时也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苹果主产区的北方,果树冻害严重影响着苹果树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苹果大面积减产,这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果农收益的保障及消费者水果的有效供应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苹果冻害监测预警研究有利于保障果农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同时利于保障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传统的苹果冻害监测预警大多基于宏观气象数据,缺乏苹果园现场实时微域环境信息,从而导致冻害预测不精准、预警不及时等问题。本文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研发了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苹果园环境信息的透彻感知和实时传输;完善了苹果冻害指标评价体系,利用STL(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ARIMA(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算法构建了苹果冻害预测模型,实现了苹果冻害的精准预测与及时预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研发。综合分析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功能需求,首先研究确定了苹果园环境监测专用物联网架构;分析果树生长关键环境因子,设计了苹果树感知物联网终端,实现了果园环境信息和果树长势信息的透彻感知;利用4G、WIFI、有线网络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优化数据传输技术,实现了数字信息和视频图像信息的可靠传输;通过完善数据同步采集技术,实现了多站点数据信息的同步采集。(2)苹果冻害预警模型研究。在现有苹果冻害指标研究基础上,结合专家经验,完善了苹果冻害等级指标体系;结合冻害指标体系,利用STL方法获取了苹果冻害的易发时间段;构建了基于ARIMA的冻害因子预测模型,实现了对未来一周内苹果冻害因子的精准预测,并进而实现了对苹果园冻害的及时预警。(3)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研发。在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和苹果冻害预警模型研究基础上,利用信息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完成了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功能和总体架构设计。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分为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和冻害预警子系统,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了果园信息的高效管理,冻害预警子系统实现了苹果园冻害信息的预测分析和苹果园冻害的及时预警。
娄晓鸣[7](2018)在《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枇杷(Eriobotryajaponica Lindl.)为原产我国的特色水果,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高,植株兼具绿化功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白肉枇杷是枇杷中的极品,鲜食品质佳,已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发展的应时鲜果之一。枇杷通常秋冬开花,幼果越冬,此时正值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花果、晚秋梢甚至叶片均会受到冻害的威胁,因此冻害是枇杷栽培北缘地区生产上的瓶颈问题,进行抗寒种质的筛选和抗寒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白肉枇杷叶片为试材,首先评价了 25份白肉枇杷品种的抗寒性,然后通过生理生化分析、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进一步研究了白肉枇杷抗寒种质的抗寒机理,为揭示枇杷抗寒分子机理和培育抗寒品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的方法建立了白肉枇杷抗寒性测定体系,并鉴定了25份白肉枇杷资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以不同的处理时间、低温处理下‘白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的变化作曲线,在低温处理8 h以上时,REC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变化,可以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25份白肉枇杷LT50检测结果表明‘冠玉’最抗寒,其LT50为-15.95℃,‘美国种’、‘铜皮’、‘上海种’、‘白玉’、‘美玉’等次之。2.低温胁迫下,‘冠玉’枇杷叶片SP含量随温度降低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SS、MDA含量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在适度的低温下,枇杷通过增加MDA和合成SS来抵御低温。Pro、PAL、An 4℃低温下,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4℃胁迫0-12h间,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4h有所回落,从生理上推断Pro和PAL、An三者参与了白肉枇杷抵御低温的过程。3.应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 4℃低温胁迫0h,4h白肉枇杷‘冠玉’叶片转录组情况。结果显示,共获得了 122,081个Unigene,61,357个基因上调,60,724个基因下调。其中有101,013个Unigene在NR,NT,Swiss-Prot等公共数据库中得到了注释。88,120个Unigene被注释在NR数据库中,枇杷转录组有53.8%的序列与桃序列高度匹配;有38,604个Unigene在COG数据库中有具体功能定义;60,464个Unigene在GO中有具体功能定义;有55,138个Unigene可以归入128条生物学通路。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表明有1,210个DEGs,其中有599个上调,611个下调;上调基因中特异上调表达的DEGs有15个,表达直接降为0的DEGs有28个。上调表达最高的前50个DEGs,主要以COL、AP2、MYB类转录因子为主。下调表达最高的前50个DEGs,无转录因子,大部分为糖类代谢、信号转导、RNA转运等有关的基因在整个代谢通路中。KEGG功能分析表明,带有通路注释的DEGs基因765个,一共被注释在106个通路中,其中DEGs基因中显着富集的有7条,所涉及的主要代谢途径有昼夜节律植物、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质、二苯乙烯类和姜酚生物合成、柠檬烯和蒎烯降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4.利用iTRAQ方法分离和鉴定了 4℃低温胁迫0h、4h、8h白肉枇杷‘冠玉’叶片的蛋白质。结果显示,共获得肽段22765个,鉴定蛋白质4582个。选择GO、COG、KEGG 3个库进行功能注释,其中,GO功能注释到的蛋白质最多,为4307个蛋白质。共有3038个蛋白质被COG数据库注释到功能。KEGG注释到的2705个蛋白质集中在261条通路中。差异蛋白分析表明,4℃低温胁迫差异蛋白分析表明,4℃低温胁迫0h、4 h、8h两两对照,三者所共有的差异蛋白质数目很少,为33个,占差异蛋白质并集(444个)的7.43%。与0h相比,4 h蛋白质总差异数为300个,上调179个,下调121个;8h总差异数97个,上调91个,下调6个。与4h相比,8h总差异数318个,上调192个,下调126个。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有共同的6条KEGG途径在PD4:PD0和PD8:PD4两组试验中同时出现,包括抗原处理和呈递、氮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的相互转换和四环素生物合成途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关联分析显示,只有27个基因是在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间共享。经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共同分析及qRT-PCR验证,S6PDH、ANS和PAL这3个基因可能在枇杷的冷响应中起重要作用。5.在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基础上,运用RACE的方法克隆了‘冠玉’枇杷EjCBF13’RACE片段和EjCBF3、EjCBF4基因的ORF。其中EjCBF3 ORF 711bp,编码236个aa,EjCBF4 ORF为789bp,编码262个aa。枇杷EjCBF3和EjCBF4基因均包含AP2结构域、侧边的DSAWR特征序列和核定位信号。Blast程序显示枇杷EjCBF3和EjCBF4基因与苹果、梨的CBF基因在核酸、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同源性较高,与拟南芥的同源性较差。‘冠玉’枇杷叶4℃低温胁迫时空表达分析表明,EjCBF3和EjCBF4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0.5-1h表达快速增加,在处理4h至12h之间维持较高水平,其中EjCBF4在处理10h时表达量最高,EjCBF3在12h时表达量最高。
靳文平[8](2017)在《福州市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冻害与恢复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初,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福州市出现大幅度降温,2016年1月25号左右,气温首次低至零下,温度达到近几十年来最低,导致福州市公园和街道绿地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尤其外来物种受冻严重。本研究分析福州市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以及调查其受冻害与恢复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多样性保护与防冻措施建议,可为保护和建设城市多样性和公园绿地的植物引种、景观植物配置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对福州市43个主要公园绿地类型的植物进行调查,发现福州市内公园绿地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共有植物901种,隶属148科547属,各层次的植物配置相似度高,植物的使用重复性高。生活型方面,乔木252种,灌木169种,草本388种,草质藤本30种,木质藤本26种;彩叶植物方面,公园常用彩叶植物共163种,隶属64科,104属,乔木层、灌木层以人工栽培的外来植物为主;物种来源地方面,本地种有506种,引进种395种,其中,国内引进115种,国外引进280 种。对福州市16个主要代表公园的受冻害植物进行调查,发现本地种适应良好,外来引种抗寒表现较差,调查发现共有272种受冻害,隶属97科,197属,种数占植物总量的30.19%。生活型方面,受冻害乔木共106种(占冻害乔木总数42.06%)、灌木101种(占49.51%)、草本65种(占16.75%);彩叶植物方面,受冻害的共145种(占88.96%),冻害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冻害等级由市中心区公园到郊区公园递增;物种来源地方面,本地种68种,占公园所有本地种总种数的13.44%,外来引种204种,占外来引种总量的51.65%,外来引种中,国内引种60种,占国内引种总量的52.17%,国外引种144种,占国外引种总量的51.43%;引自美洲热带、南美洲、亚洲热带、北美洲等地区的植物受冻害严重,占其总引种量的1/2以上。对福州市11个代表公园受冻害3级以上的131种植物冻后生长恢复形势进一步观察,比较植物的景观恢复力。前2个月,乔木未见恢复,灌木恢复20种(占35.71%),草本恢复21种(占60.00%);前5个月,乔木恢复仅6种(占15.00%),灌木恢复50种(占89.29%),草本恢复33种(占94.29%),67.53%常绿木本植物、21.05%落叶木本植物恢复;9个月后,60%的乔木、93.41%的灌木、100%的草本恢复。景观恢复力显示:草本>灌木>乔木,常绿阔叶树>落叶树。
赵月春[9](2016)在《果树寒害与防御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在山西大同,果树寒害是果树生产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给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文章主要阐述果树的寒害种类,并提出具体的寒害防御措施。
李慧[10](2016)在《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是世界六大干果之一。杏仁含油率达50~60%,蛋白含量达35%左右,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和优质植物蛋白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引起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仁用杏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仁用杏适宜区划分,推迟开花的栽培措施和抗晚霜的栽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试图建立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为仁用杏提高产量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研究了仁用杏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主产区内蒙古赤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霜冻与海拔、纬度、坡度、坡向有关,其中霜冻与海拔的关系最大;在同一纬度和海拔下,赤峰地区大扁杏和山杏的受冻程度相同,在同等纬度(41°54’)下海拔900~1200 m范围内的大扁杏均未出现受冻,海拔890 m以下大扁杏受冻严重,张家口海拔500 m易受冻,500~800 m受冻较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树之间进行比较,树势旺盛、树形高大、肥水充足受冻轻;同一棵树,树体上部受冻比下部轻,树高1.5 m以下受冻严重,树高1.6~1.8 m中等受冻,树高1.8 m以上基本无冻害;同一棵树同一部位,大果(果长1.7 cm,果宽1 cm,果径0.5 cm)受冻比小果(果长0.9 cm,果宽0.5 cm,果径0.3 cm)轻。故仁用杏种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至关重要,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海拔太低易受冻,树体不宜过低,通过施肥或修剪等方式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避晚霜能力,减少晚霜危害。2、初步建立了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模型。通过河南和内蒙试验地的初花期和日均温计算出开花前的有效积温(≥5℃的开花有效积温是102℃),利用此温度来预测出花期,得出花果期预测公式:Flowering=(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102℃)∩[(Continue 7d)>10℃];Fruiting=Flowering∩[(Continue 30d)>20℃];霜冻预测模型:Frost=(Flowering≤-2.8℃)U(Fruiting≤0.6℃)。通过连续三年的验证,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较准确,为霜冻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仁用杏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区划。根据1981~2010年的30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h)、年无霜期天数(d)等8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区划。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104个县市,涉及面积233,149.71 km2,其次为东北地区的66个县市,涉及面积300,289.26 km2,西北的陕西省21个县市,涉及面积104,192.8 km2;次适宜区主要有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158个县市,涉及面积2,585,431.03 km2。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的面积可达4,357,125.05 km2,其中最大的适合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适宜区的面积有2,075,735.24 km2),占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地的47.64%。4、建立了仁用杏推迟开花的技术措施。在推迟开花技术包括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覆盖、覆草与灌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措施中,比久(B9)和乙烯利(ETH)的推迟花期效果最显着。分别在8月、10月、1 1月中下旬,喷施3次浓度为1.5~3 g/L的比久(B9)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2d;在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 mL/L的乙烯利(ETH)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5d。5、建立了仁用杏花果期提高抗冻性的技术措施。提高抗冻性方面,试验了施肥、喷施抗冻液、柴堆熏烟、喷施水杨酸等抗冻技术,并总结出了提高仁用杏花果期抗冻性的技术措施。首先,提高树体本身的抗冻性,果实采收后每棵杏树平均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1.5 kg,幼果期抗冻率可提高50%左右,能有效减轻晚霜危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混合液,花期或幼果期抵抗5~8h以上-5℃以下的低温。综上所述,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技术措施总结为,首先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推广仁用杏适宜的产区,且种植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冷空气难以长时间逗留的山坡上;其次,每年采果后适量施肥,保证树体健壮,提高其本身的抗冻性;第三,采取推迟开花技术,尽量避开晚霜;第四,关注每年开花时间和霜冻来临时期,提前预测,并采取提高抗冻性的措施,有效抵抗晚霜。以上技术措施有效避开和抵抗仁用杏晚霜危害,为仁用杏产量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北方果树寒害的类型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果树寒害的类型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果树脱病毒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北方果树病毒害的侵害显着 |
2 北方果树脱病毒技术类型 |
2.1 高温杀菌 |
2.2 茎叶培养技术 |
2.3 结合脱病毒 |
2.4 化学治疗脱病毒 |
3 北方果树栽培技术要点 |
3.1 重视果树密度控制 |
3.2 定点栽培 |
3.3 施肥管理 |
3.4 构建园中果树群,开展嫁接培养 |
4 结语 |
(2)槜李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槜李生产发展历史与现状 |
2 槜李产量极不稳定的主要影响因子 |
3 槜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
3.1 花期、坐果期低温冻害 |
3.2 暴雨、连阴雨 |
3.3 大风 |
3.4 高温热害 |
4 防灾措施 |
4.1 防止霜冻危害措施 |
4.2 设施栽培防御暴雨,降低裂果率,提高槜李品质 |
4.3 遮阳网覆盖 |
4.4 综合管理 |
(3)丹东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017-2018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受灾情况 |
2.2 近十年宽甸地区冬季气象条件 |
2.2.1 近十年宽甸地区冬季月平均最低气温比较 |
2.2.2 近十年宽甸地区冬季日最低气温变化比较 |
2.3 2017-2018宽甸地区与延吉地区气象条件比较 |
2.4 寒害与茎基腐病的关系 |
3 讨论 |
3.1 现场调查情况 |
3.2 2017-2018宽甸气象条件 |
3.3 灾害与茎基腐病的关系 |
3.4 安全越冬措施 |
4. 结论 |
4.1 2017-2018冬季宽甸地区气象条件 |
4.2 越冬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寒害与茎基腐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基础 |
2.1 相关概念说明 |
2.1.1 天气指数保险概念的界定 |
2.1.2 天气指数保险的基本特征 |
2.1.3 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流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气象学理论 |
2.2.2 风险区划理论 |
2.2.3 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理论 |
2.2.4 大数法则 |
第三章 广西香蕉生产现状及主要的气象风险 |
3.1 广西香蕉生产现状 |
3.1.1 面积与产量 |
3.1.2 种植区域分布 |
3.1.3 品种情况和品牌建设 |
3.2 广西香蕉生长的主要气象风险 |
3.2.1 台风、洪涝及干旱风险 |
3.2.2 低温寒冷冻害风险 |
3.3 广西香蕉的低温寒害风险的灾损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低温寒害风险的广西香蕉风险区划研究 |
4.1 数据与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计算方法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致灾因子危害性分析 |
4.2.2 承灾体暴露性分析 |
4.2.3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
4.3 综合风险区划结果 |
第五章 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 |
5.1 纯费率厘定的基本思路 |
5.2 以南宁市为基准地区的纯费率厘定 |
5.2.1 数据来源 |
5.2.2 相对气象产量的确定 |
5.2.3 天气指数的构建 |
5.2.4 纯保险费率的厘定 |
5.3 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各市纯费率厘定 |
5.3.1 广西各市纯保险费率关系 |
5.3.2 基于风险区划的各地纯保险费率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建设气象大数据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
6.2.2 将农户保险教育培训纳入农业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中 |
6.2.3 选择代表性区域开展广西香蕉天气指数保险试点 |
6.2.4 加大财政支持,明确创新性险种补贴标准 |
6.2.5 增强农业生产遭受双重或多重灾害风险时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基本概念 |
1.2 研究概况 |
1.3 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分类 |
2 北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
2.1 北方果树晚霜冻害指标 |
2.2 北方果树干旱灾害指标 |
2.3 北方果树高温灾害指标 |
2.4 北方果树阴雨灾害指标 |
2.5 北方果树冰雹灾害指标 |
2.6 北方果树越冬期冻害指标 |
3 南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
3.1 南方果树高温灾害指标 |
3.2 南方果树越冬期冻(寒)害指标 |
4 问题与展望 |
(6)基于物联网的苹果生长环境监测与苹果冻害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冻害影响因子及冻害指标的研究现状 |
1.3.2 果树冻害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3 果园物联网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现状小结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小结 |
2 理论与技术支撑 |
2.1 冻害指标 |
2.2 果园环境监测技术 |
2.2.1 物联网体系结构 |
2.2.2 物联网感知技术 |
2.2.3 物联网传输技术 |
2.3 预测分析方法 |
2.3.1 STL分解 |
2.3.2 ARIMA模型 |
2.4 小结 |
3 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苹果园物联网架构设计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3.1 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2 苹果树感知物联网终端设计 |
3.3.3 感知模块设计 |
3.3.4 传输模块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3.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5 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实现 |
3.6 小结 |
4 苹果冻害预警研究 |
4.1 苹果冻害等级指标分析 |
4.2 苹果冻害预警研究 |
4.2.1 果园气温变化分析 |
4.2.2 基于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的冻害规律分析 |
4.2.3 基于ARIMA的冻害信息预测 |
4.2.4 苹果冻害预警分析 |
4.3 小结 |
5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
5.2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架构设计 |
5.3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功能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冻害服务系统实现 |
5.5.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
5.5.2 冻害预警子系统 |
5.6 小结 |
6 总结展望 |
6.1 成果总结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获得研究成果 |
(7)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低温对植物的危害 |
2 植物抗寒机理 |
2.1 植物形态结构对低温的响应 |
2.2 植物生理生化对低温的响应 |
2.3 植物冷诱导基因的响应 |
3. 果树抗寒性鉴定方法 |
3.1 电解质渗出率法 |
3.2 组织细胞结构观察法 |
3.3 生长恢复法 |
3.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 |
3.5 综合评价法 |
4. 转录组、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
4.1 转录组测序 |
4.2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
4.3 蛋白质组学 |
4.4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
5. 枇杷抗寒研究进展 |
5.1 冻害影响因素研究 |
5.2 抗寒的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
5.3 抗寒生理生化研究 |
5.4 抗寒的冰核细菌研究 |
5.5 抗寒基因工程研究 |
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6.1 目的意义 |
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白肉枇杷种质资源抗寒性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低温胁迫下‘白玉’枇杷叶片REC的动态变化 |
2.2 不同处理时间对‘白玉’枇杷叶片REC的影响 |
2.3 Logistic方程及LT_(50) |
2.4 25个白肉枇杷品种的抗寒性鉴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枇杷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变化 |
2.2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变化 |
2.3 叶片MDA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
2.4 叶片Pro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
2.5 叶片花青素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
2.6 叶片PAL活性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转录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植物材料处理 |
1.3 样品的制备、文库构建 |
1.4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预处理、分析与de novo组装 |
1.5 基因功能注释和预测编码蛋白框 |
1.6 Unigene表达量及样品相关性分析 |
1.7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1.9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富集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叶片cDNA分析与测序质量评估 |
2.2 De novo拼接 |
2.3 枇杷叶片基因序列功能注释与分类 |
2.4 预测编码蛋白框 |
2.5 样品相关性分析 |
2.6 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的差异表达分析 |
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3. 讨论 |
3.1 大量基因参与了枇杷叶片冷胁迫反应 |
3.2 质膜代谢及基因与冷胁迫 |
3.3 信号传导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
3.4 植物昼夜节律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
3.5 植物病原体交互作用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
3.6 次生代谢及基因与冷胁迫 |
第五章 枇杷抗寒ITRAQ蛋白组及与转录组的联合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植物材料处理 |
1.3 蛋白提取 |
1.4 酶切和除盐 |
1.5 iTRAQ标记和分组 |
1.6 LC-MS/MS质谱分析 |
1.7 数据和聚类分析 |
1.8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和功能注释 |
1.9 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相关性 |
1.10 关键基因qRT-PCR的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质鉴定 |
2.2 蛋白质定量分析 |
2.3 鉴定蛋白质功能注释 |
2.4 差异蛋白的富集分析 |
2.5 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对比分析 |
3. 讨论 |
3.1 冷胁迫下枇杷显着差异基因、蛋白共享的基因 |
3.2 D-山梨醇-6-磷酸脱氢酶在枇杷抗寒性中的作用 |
3.3 冷胁迫下花青素合成酶和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六章 枇杷CBF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主要生化试剂、载体和菌株 |
1.3 总RNA的提取 |
1.4 DNA的消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5 3'RACE扩增 |
1.6 5'RACE扩增 |
1.7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1.8 枇杷EjCBF实时荧光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EjCBF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枇杷EjCBF基因4℃低温处理叶片中的时空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枇杷CB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3.2 枇杷CBF基因对低温处理的响应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福州市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冻害与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公园绿地植物的概念及功能 |
1.2.1 公园绿地植物的概念 |
1.2.2 公园绿地植物的功能 |
1.3 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
1.3.1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3.2 植物多样性发展趋势 |
1.4 公园绿地植物冻害研究 |
1.4.1 绿地植物冻害研究现状 |
1.4.2 绿地植物冻害研究发展趋势 |
1.5 调查研究技术路线 |
2 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2.3 调查区域的选择 |
2.4 研究指标及数据分析方法 |
2.5 结果分析 |
2.5.1 绿地种类组成 |
2.5.2 绿地生活型组成 |
2.5.3 彩叶植物组成 |
2.5.4 绿地植物来源地 |
3 公园绿地植物冻害 |
3.1 冻害研究背景 |
3.2 冻害调查内容 |
3.3 冻害调查方法 |
3.4 鉴定植物冻害主要指标 |
3.5 结果分析 |
3.5.1 冻害植物生活型 |
3.5.2 彩叶植物冻害区域差异 |
3.5.3 植物来源地冻害比较 |
3.5.4 冻害植物具体引种地 |
3.5.5 重点公园植物冻害 |
3.6 冻害原因分析 |
3.6.1 微地形及小气候 |
3.6.2 植物类群及物种品性 |
3.6.3 栽培生境 |
3.6.4 植物配置 |
4 公园绿地植物冻害恢复 |
4.1 冻害恢复调查内容 |
4.2 冻害恢复调查方法 |
4.3 冻害恢复鉴定指标 |
4.4 冻害植物地理成分 |
4.5 结果分析 |
5 多样性保护及防冻措施建议 |
5.1 植物多样性保护 |
5.1.1 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
5.1.2 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
5.1.3 植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
5.2 引种应用及防冻措施 |
5.2.1 植物引种应用 |
5.2.2 植物防冻措施建议 |
5.2.3 冻后恢复生长技术措施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福州市公园植物名录 |
致谢 |
(10)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霜冻的含义及分类 |
1.2.1 霜冻的概念 |
1.2.2 霜冻的分类 |
1.3 霜冻对仁用杏的影响 |
1.4 仁用杏晚霜生理研究进展 |
1.4.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2 生理生化指标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3 仁用杏组织器官的抗寒性研究 |
1.5 仁用杏避开晚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5.1 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进展 |
1.5.2 推迟花期技术研究进展 |
1.6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6.1 培育抗晚霜品种 |
1.6.2 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
1.6.3 喷施抗冻剂抵抗晚霜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霜冻调查研究 |
2.1.1 调查地霜冻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霜冻预测模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2.3.1 资料收集 |
2.3.2 研究方法 |
2.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2.4.1 试验地概况 |
2.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4.3 产量调查 |
2.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仁用杏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3.2 霜冻预测模型 |
3.2.1 计算开花有效积温 |
3.2.2 建立霜冻预测模型 |
3.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3.3.1 确定了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
3.3.2 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
3.3.3 全国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等级区划 |
3.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3.4.1 光照调控 |
3.4.2 温度调控 |
3.4.3 营养调控 |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
3.4.5 组合措施调控 |
3.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3.5.1 施肥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2 抗冻剂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3 柴堆熏烟 |
3.5.4 水杨酸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4.1.2 建立了霜冻预测模型 |
4.1.3 划分仁用杏适宜栽培区 |
4.1.4 探索了仁用杏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4.1.5 建立了仁用杏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4.2 讨论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北方果树寒害的类型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果树脱病毒及栽培技术研究[J]. 姜常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8)
- [2]槜李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J]. 范玉芬,许越,倪方群,费鑫杰,王嘉驹. 浙江农业科学, 2021(03)
- [3]丹东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初探[D]. 李少璇. 延边大学, 2020(05)
- [4]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研究[D]. 胡骞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5]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 柏秦凤,霍治国,王景红,张勇. 果树学报, 2019(09)
- [6]基于物联网的苹果生长环境监测与苹果冻害预警系统研究[D]. 刘力宁.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D]. 娄晓鸣.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8]福州市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冻害与恢复研究[D]. 靳文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9]果树寒害与防御技术[J]. 赵月春.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5)
- [10]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D]. 李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