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词汇的RSC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飞[1](2021)在《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文中指出学术英语作为学科知识构建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地位与理论研究价值。其中,研究论文作为学术话语行为呈现的典型语类,其语体特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已有研究大体遵循语类分析、元话语分析和语言特征分析三种路径,尝试对之进行深入描写与解释。但是,前人文献大多仅涉及少数的语言特征,且较少依托大规模语料量化考察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即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语言特征差异,因此不足以全面反映研究论文的整体以及局部语体特性。基于前人学术话语和语体变异理论架构,依据Becher(1989,1994)学科分类框架,本研究选取材料科学这一代表性应用型硬学科,创建千万词级实证性研究论文语料库,提取主要篇章结构,依次是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后,梳理完善前人语体变异研究所用特征(如Biber 1988,2006b;Biberetal.2004,2007),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spaCy和word2vec挖掘短语与语义特征,构建涵盖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22类共计165个特征,并从中提取出88个极具区分力的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维度分析,结合索引行与聚类分析,同时参照研究论文共核的语步构成与元话语属性,探究论文不同语篇部分之间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结果显示,硬学科实证性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突出体现于六个功能维度,分别是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以及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各个功能维度均依托多种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或语用特征得以实现。前三个维度内部均包含共变功能及特征,后三个维度则呈现单一功能属性。对于各个维度而言,硬学科研究论文的不同语篇部分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本文结论整体呈现了典型学术话语行为及其实现方式,有力拓展了语体变异和学术话语研究观察视角;充分验证了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构建语言特征集与资源库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优化细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及二语学术写作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真实示例和量化指标。
张秀云[2](2021)在《《甘薯采后处理措施》(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丁政,蔡丹[3](2020)在《新版RDA探微——3R项目稳定阶段略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DA指导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3R项目完成声明",标志着以RDA工具包重构和再设计为目标的3R项目已阶段性完成,实现了基于IFLA图书馆参考模型对RDA内容进行修订和优化用户界面的预期目标。与原版RDA相较,新版RDA从体例编排到内容编制均有较大变化。本文回顾新版RDA的发展历程,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梳理其主要变化,为今后在关联数据环境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RDA奠定基础。
林夕阳[4](2020)在《《非洲能源:政策、管理及可持续性》(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中国每年能源进口体量大,对外依存度高;而非洲能源品类齐全,蕴藏量丰富且开发程度较低。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光明,增强对非洲能源技术发展、相关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了解能很好地促进中非能源合作。本报告以《非洲能源:政策、管理及可持续性》第六章和第七章作为英译汉材料,分析能源类英语文本汉译时信息如何准确传递的过程。由于所选原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且目标读者是所有对能源行业感兴趣的普通人士,所以译者在确保准确传递信息的前提下,还得兼顾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难点在于原文本中包含大量能源经济政策类专业术语,被动句和长句。这些难点会造成信道容量和信息负载的矛盾。另外,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声容易造成信息偏离现象。根据信息论,可通过适当调整冗余度来解决信道容量和信息负载矛盾问题,同时,可通过对信息进行重组,适应目标读者的表述习惯来解决信息偏离现象。本报告基于跨学科理论——信息论,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究能源类文本的汉译方法,一方面能够为中非能源合作平台的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材料,另一方面,为同类型文本翻译的译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张雪[5](2020)在《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 ——来自词长和预测性的眼动研究》文中指出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会经常不间断的进行眼跳来使我们的注视点落在中央凹区域。Yan等人发现了汉语阅读中的偏好注视位置(PVL)曲线。当只有单次注视时,PVL曲线在词中心附近达到峰值,而当在首次阅读中有多次注视时,在首次注视即达到峰值。Li等人认为当注视点位于词中心时,汉语词中的所有字都会被加工,读者可以在不知道词边界的时候就能迅速决定眼跳进入词中心。Liu等人提出了动态调整假说,认为眼跳在眼睛移动到提供最大加工效率的观察位置时发生。本研究探讨了眼跳目标选择是否与副中央凹区域的词切分有关。选取低水平的词长信息和高水平的预测性信息,通过降低空间频率(模糊呈现)的方式来达到掩盖副中央凹信息的目的,使用增量显示范式来操纵词的长短和副中央凹信息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研究了正常老化所带来的视觉能力丧失,是否会使老年人在阅读过程中对获取非正常呈现文本信息的能力受到影响。实验中测试了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视敏度,在可以同样清晰的获取视觉信息后,研究青年人和老年人是否在阅读中有眼动特征的差异。结果发现,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年龄效应、词长效应和预测性效应;汉语读者中存在偏好注视位置(PVL)效应,只是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模式不同;汉语读者阅读时采取灵活的加工方式,老年人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阅读策略。词长和预测性影响汉语阅读的词汇加工,但是眼跳目标选择与副中央凹的词切分无关。
卢达梦[6](2020)在《中学生性格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与施教策略 ——以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要求每个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以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能力与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使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个老师了解学生性格上的特点,发现学生性格在化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相对差异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年级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按相应计分键计分确定每位学生的性格类型,获得学生个体差异性信息。结果表明:该校高一年级400名学生中,有12.5%的学生性格属于内向型,52.5%的学生属于外向型,35%的学生属于中间型。这些学生分布在8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学生性格类型分布不均匀,其中内向型性格在8%-25%之间,外向型性格在44%-60%之间,中间型在29%-44%之间。同时,对每位学生进行了化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与其性格类型进行一一对应分析,讨论性格类型与化学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利用因材施教策略、鼓励表扬策略和抓两头带中间策略,在各班开展化学教学实践。通过学生的前测和后测,检查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在8个教学班中,每个教学班后测成绩平均分均比前测提高了1-2分,说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刘璐[7](2020)在《学术语篇中立场标记语使用 ——中国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应用语言学英语期刊论文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撰写学术论文时,除了客观介绍所做的研究,作者也会表达自己的立场,以传达其对命题的观点、态度和评价等。正确使用立场标记语有助于提高期刊论文的质量。对于中国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应用语言学英语期刊论文立场标记语的研究较少,同时少有研究调查立场标记语在期刊论文不同节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为了解中国学者对英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本研究自建两个语料库——中国学者英语期刊论文语料库(CSEJAC)和英语本族语学者英语期刊论文语料库(NESEJAC),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1)英语期刊论文的每一节中立场标记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差异。(2)两个语料库中立场标记语在不同节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这种分布特征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异同。本文基于Biber等人以及Hyland对于立场标记语的定义及分类,整合了一个新的立场标记语分类框架,其中包括三个大类(即认知性立场标记语,态度性立场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和六个小类立场标记语。通过Ant Conc 3.5检索各类立场标记语的频次,并进行人工筛查,最终确定立场标记语的频次,将其标准化为每万词中出现的频率。通过Loglikelihood and Chi-square Calculator 1.0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果。首先,各节的立场标记语呈现出三种分布特征。(1)在引言、方法论和结论部分中,立场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在CSEJAC出现的频率比在NESEJAC更低。各子类中,中国学者比英语本族语学者使用更少的第一人称自我提及语,而使用更多的第三人称自我提及语。(2)在结果部分中,中国学者比英语本族语学者使用更多的认知性立场标记语,更少的自我提及语。对于六种立场标记语子类,中国学者使用更多的是确定表达语,模糊限制语、情感型立场标记语、第三人称自我提及语,但更少使用第一人称自我提及语。(3)在讨论部分中,相比于英语本族语者英语期刊论文,中国学者英语期刊论文中使用更少的立场标记语、三大类立场标记语和三子类立场标记语(确定表达语、评价性立场标记语和第一人称自我提及语)。以上所有差异均显着(p<0.05)。其次,立场标记语在不同节间的分布呈现出三种分布特征。(1)认知性立场标记语在CSEJAC中不同节呈现出以下规律:方法论<引言<结果<讨论<结论。其中,方法论部分中的认知性立场标记语显着少于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p<0.05);在NESEJAC中的分布规律如下:方法论<引言<结果<结论<讨论。其中,方法论部分的认知性立场标记语显着少于讨论部分(p<0.05)。(2)态度性立场标记语在CSEJAC中呈现出以下分布规律:方法论<引言<讨论<结论<结果,在NESEJAC中的分布规律如下:方法论<引言<结论<讨论<结果。(3)自我提及语在CSEJAC中呈现出以下分布规律:引言=讨论<结果<结论<方法论,在NESEJAC中的分布规律如下:引言<结果<讨论<方法论<结论。两个语料库中态度性立场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在不同节的分布没有显着差异。本文对立场标记语研究和英语期刊论文写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本文关于英语期刊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立场标记语研究的文献。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英语学术论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立场标记语。其次,中国英语学习者应区别和学习立场标记语在英语期刊文章不同节的使用。在结果部分中,可减少使用认知性立场标记语(包括确定表达语和模糊限制语)以及情感型立场标记语;在讨论部分中可增加认知性立场标记语和态度性立场标记语,尤其是模糊限制语和评价型立场标记语;在结论部分中可减少认知性立场标记语和态度性立场标记语;在方法论部分中可增加自我提及语的使用。
杨心蕾[8](2020)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及其面临的挑战研究综述》英汉翻译项目报告》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需要,研发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大势所趋。本篇翻译报告原文来自Science Direct数据库收录的国际顶级能源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该文献主要介绍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源组合、车辆仿真模拟、能源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文本的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多地了解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相关知识。本篇翻译报告以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和句子层面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找出合适的翻译策略。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项目介绍、翻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译后总结。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和文本分析。第二部分描述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理论指导以及质量控制。第三部分将实例与理论相结合,分别从词汇和句子层面对翻译进行探讨。第四部分总结了笔者从翻译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文本类型理论给出的定义可知,此本文属于信息型文本。在词汇层面,术语翻译须保持专业性和准确性;名词化结构可采用转换法处理。在句式层面,被动句的翻译可采取语态转换法或保留被动语态;翻译长句和复杂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和逻辑关系,然后采取拆分、重组等翻译方法;为顺应中文表达习惯,部分短句可采用合并法。通过对翻译实例的分析,笔者认为翻译此类文本应以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笔者希望本翻译项目报告能为今后新能源汽车相关文献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梁鹏程[9](2020)在《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已被纳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作为评估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存在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这其中,面向翻译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建设亟待加强。双语学习词典是二语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而翻译学习词典对翻译学习者的帮助更具针对性。为更好地满足翻译学习者的需求,双语翻译学习词典应具备辅助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理解与产出的双重功能。然而,就国内外双语词典编纂情况而言,专门面向翻译学习者设计的专项类汉英翻译学习词典并不多见。因此,我国翻译学习者大多使用的是通用型汉英语文词典,而它们在适用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我国汉英词典编纂实践大多是依据汉语单语词典为蓝本,以汉英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译释为主,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翻译学习的特殊需求。其次,我国汉英词典编纂与出版多限于传统纸质媒介,未能充分对接当下信息时代学习者词典使用电子化的新需求。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双语电子词典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滞后。事实上,国内有关汉英电子词典或汉英词典电子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不用说是面向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电子词典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如何设计一款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对于翻译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和双语词典编纂设计模式创新,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就面向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创新编纂设计做初步探索,旨在探索目标词典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三个研究问题,设计什么样的词典?这样的词典如何设计?词典设计效用如何?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路径。理论研究法主要用来厘清目标词典的设计特征,构建目标词典的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实证研究主要用来测试词典设计效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设计特征、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和设计效用的测试方法。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编纂设计的关键要素,主要涉及词典类型定位、媒介功能和用户需求三个方面。其中,类型定位明确了词典类型特征,媒介分析有助于确定词典媒介在存储和呈现信息方面的特殊性,用户需求探讨可帮助确定词典内容选择和结构设计特征。我们的探讨结论是目标词典在类型上属于专项类学习词典,服务于非英语专业翻译学习者,应具备翻译学习过程中的解码与编码双重功能。作为电子词典,该类词典具有储存空间大、呈现界面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及便于其他学习工具进行集成的特性,能够形成一部集成多类词典的翻译学习系统或学习工具箱。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原则是本研究的最主要研究发现,这方面的探讨主要基于设计学的场景化设计理论,词典功能论和词典交际论。本研究的结论是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必须采用场景融合设计路径,即词典使用场景和设计场景进行融合的设计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认为,目标词典设计要以词典应有设计特征和现有类型相近的词典为起点,设计一个初始词典并对该词典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分析词典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归纳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过程模型。由此,结合词典设计视角和词典使用视角提炼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即该类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和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目标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则进一步催生了词典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即词典内容设计方面的可学性、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以及词典结构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层次性和交互性原则。在这个设计框架中,词典设计始于翻译学习场景中目标用户词典使用过程之初,词典使用场景观察阶段就有了设计的介入,是一种过程性融合设计。在词典设计效用测试过程中,设计场景和使用场景的融合保证了词典设计评价的完整性。词典效用测试方法是本研究的第三个研究发现。根据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本研究提出词典原型的形成及词典设计可用性细则的确定要采用迭代设计方法,即设计-测试-再设计-再测试的过程。因此,效用测试包括了词典使用过程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来自用户的外部评价与来自编者的词典设计主体知识,这就保证了效用评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多重启示体现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引进了设计学中的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用户研究、词典功能理论和交际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基于词典设计场景和词典使用场景融合的创新设计框架,对于丰富(双语)词典设计研究理论有积极贡献。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确立了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原则,具有鲜明的应用指向。本研究针对设计原则的效用测试为词典编纂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可操作路径,而代表性样条设计则对电子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词典结构和内容设计也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将基于设计者视角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路径和基于词典使用场景的“自下而上”的设计路径相结合,两种设计路径扬长避短、有效互补,具有设计方法创新优势。本研究还借鉴了设计学、词典学和翻译教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这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对其他类型词典设计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稂建中[10](2019)在《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曾经是偏安于世界一隅的一个欧洲岛国的民族语言,它在短短几个世纪里从不列颠出发,遍布“日不落帝国”,进而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通用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留给人们一笔具有全球价值的财富,这笔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英语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本文基于历史视角,在社会话语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在回顾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确立这一背景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文化殖民”和“全球化视野”等主要特征,并探讨其教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英国“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是在“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和“中世纪英语”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发展而形成。“现代英语”始于16世纪,具体界定是:1500-1800年间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1801年至今为“晚期现代英语”时期。本文聚焦16-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由六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还有五章。第二章是背景分析,探究“现代英语”教育如何在英国得以兴起。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不同专题角度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六章是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第二章主要从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方面分析英国“现代英语”教育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英语取代法语,由老百姓的语言提升为官方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将英语由生活语言转变为文学和学术语言;英语自身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英语”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驱动以及语言学家的贡献综合地为“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重点探析16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通过梳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近代英语教育政策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育,以及外来移民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发现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在致力于提升民众识字能力的同时,试图通过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同化提升民族意识、重构少数族裔民族身份、培养民族和国家认同,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第四章重点探析17世纪之后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特性。英国殖民地英语教育伴随着其海外贸易、传教和殖民统治的步伐,在殖民早期采取语言和文化同化政策,致使本地语教育和本地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殖民晚期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通过英语教育培植本地精英阶层(如印度),或构建英国化主流社会阶层(如北美、澳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重构,使殖民地英语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殖民特征。第五章针对18世纪末及19世纪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基于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英国社会不同话语主体权力关系,阐释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英国的语言政策从民族同化逐渐走向文化宽容,语言教育政策从单语走向双语或多语教育并存;同时,由于英国文化多重特质的影响,“现代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从而呈现出文化转向的突出特征。第六章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身份教育和国家发展战略等维度对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性进行反思。在语言文化教育维度,“现代英语”教育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和偏重语言形式和工具性作用、过分倚重社会力量等特点;在民族身份教育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对英国本土民众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建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体现民族身份的统一性,同时它对海外殖民地民众的英国化和本土化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民族身份的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维度,在王国、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同历史时期,“现代英语”教育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对我国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国家语言规划应符合话语主体社会关系和国家战略,国家语言政策应尊重话语主体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语言教育政策也应有利于知识与信仰体系重构和跨文化交流。
二、英语词汇的RSC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词汇的RSC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概述 |
1.3.1 研究目的 |
1.3.2 分析对象 |
1.3.3 研究问题 |
1.3.4 总体框架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英文研究论文语体特征分析综述 |
2.1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理论架构 |
2.1.1 研究论文可视为特定受限语言 |
2.1.2 研究论文可视作典型科学语言 |
2.1.3 研究论文构成典型学术语类 |
2.1.4 研究论文蕴含特有元话语功能 |
2.1.5 研究论文呈现独特语言使用 |
2.2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路径 |
2.2.1 语类分析 |
2.2.2 元话语分析 |
2.2.3 语言特征分析 |
2.3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利器——多维度分析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实践应用 |
2.3.3 拓展完善 |
2.4 前人研究尚存局限与不足 |
2.5 小结 |
第3章 硬学科英文研究论文语料库建设及加工处理 |
3.1 建库目标与实施过程 |
3.1.1 来源期刊与目标语类 |
3.1.2 语料采集与清理原则 |
3.1.3 语篇结构标注与提取 |
3.2 语料加工与处理 |
3.2.1 词性赋码 |
3.2.2 短语识别 |
3.2.3 词向量模型训练 |
第4章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与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
4.1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构建 |
4.1.1 前人语体变异研究特征集及补充拓展 |
4.1.2 基于词向量模型的短语特征提取 |
4.1.3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提取与验证 |
4.2 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
4.2.1 特征提取与数据检验 |
4.2.2 因子分析与功能解读 |
4.2.3 维度得分与距离对比 |
4.2.4 特征聚类与微观描写 |
第5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功能维度 |
5.1 功能维度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 |
5.1.1 维度1特征的典型型式 |
5.1.2 维度1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
5.2 功能维度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 |
5.2.1 维度2特征的典型型式 |
5.2.2 维度2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
5.3 功能维度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 |
5.3.1 维度3特征的典型型式 |
5.3.2 维度3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
5.4 功能维度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 |
5.5 功能维度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 |
5.6 功能维度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 |
5.7 小结 |
第6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差异与变化 |
6.1 功能维度1的语篇内部差异 |
6.1.1 引言、结论、摘要以及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
6.1.2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
6.2 功能维度2的语篇内部差异 |
6.2.1 引言功能特性 |
6.2.2 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摘要的功能特性 |
6.2.3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
6.3 功能维度3的语篇内部差异 |
6.3.1 摘要的功能特性 |
6.3.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
6.3.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
6.4 功能维度4的语篇内部差异 |
6.4.1 结论、摘要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
6.4.2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
6.5 功能维度5的语篇内部差异 |
6.5.1 引言的功能特性 |
6.5.2 结论与摘要的功能特性 |
6.5.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
6.6 功能维度6的语篇内部差异 |
6.6.1 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
6.6.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
6.6.3 摘要与方法的功能特性 |
6.7 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组合及其变化路径 |
6.8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7.2 研究创新与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7.4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新版RDA探微——3R项目稳定阶段略述(论文提纲范文)
1 RDA的缘起与发展 |
1.1 RDA的推出与早期发展 |
1.2 新版RDA与3R项目 |
2“3R项目稳定阶段”的内涵 |
3 新版RDA的主要变化 |
3.1 新版RDA内容方面的主要变化 |
3.1.1 编制范围的变化 |
3.1.2 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变化 |
3.1.3 术语的变化 |
3.2 新版RDA结构方面的主要变化 |
3.2.1 体例编排的变化 |
3.2.2 编号规则的变化 |
3.2.3 规则弹性的变化 |
4 新版RDA未来展望 |
(4)《非洲能源:政策、管理及可持续性》(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
2.1 文本内容 |
2.2 文本特点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搜集平行文本 |
3.1.2 准备翻译工具 |
3.2 译中执行 |
3.2.1 研读原文本 |
3.2.2 翻译原文 |
3.3 译后审校 |
3.3.1 自我审校 |
3.3.2 他人审校 |
第四章 信息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
4.1 冗余度过低:增补缺省信息 |
4.1.1 专业术语直译加注 |
4.1.2 范畴词增补 |
4.2 冗余度过高:省略冗余信息 |
4.2.1 功能词省译 |
4.2.2 同义或近义词语合并 |
4.3 信息偏离:重组复杂信息 |
4.3.1 被动句逻辑重组 |
4.3.2 长句拆分重组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经验 |
5.2 翻译实践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和译文 |
附录2 图表翻译 |
附录3 术语表 |
致谢 |
(5)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 ——来自词长和预测性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阅读的眼动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
1.2 注视位置效应 |
1.3 年龄效应 |
1.4 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
1.4.1 拼音文字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
1.4.2 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
1.5 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
1.5.1 拼音文字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
1.5.2 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框架 |
3 实验研究 |
3.1 实验一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
3.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结果分析 |
3.1.4 讨论 |
3.2 实验二预测性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
3.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分析 |
3.2.4 讨论 |
4 讨论 |
4.1 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的的影响 |
4.2 预测性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学生性格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与施教策略 ——以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理论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工具 |
2.3 性格定义 |
2.4 性格类型 |
2.5 化学学习 |
第3章 中学生性格类型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过程 |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学生性格类型调查结果分析 |
3.4.2 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第4章 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 |
4.1 教学策略 |
4.1.1 因材施教策略 |
4.1.2 鼓励表扬策略 |
4.1.3 抓俩头带中间策略 |
4.2 教学实践 |
4.2.1 案例一“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
4.2.2 案例二“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
4.2.3 案例三“趣味灭火器”活动课教学设计 |
第5章 教学效果分析 |
5.1 对全年级不同性格学生 |
5.2 对各班级不同性格学生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小结 |
6.2 不足之处 |
6.3 今后要做的工作 |
附录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 |
附录2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计分键 |
附录3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班级学生成绩统计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学术语篇中立场标记语使用 ——中国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应用语言学英语期刊论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1 Definitions of Stance |
2.1.2 Classifications of Stance Markers |
2.2 Related Researches on Stance Markers |
2.2.1 Stance Investigation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
2.2.2 Stance Markers u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ritten Discourse |
2.2.3 Stance Markers Used by Different Subject Groups |
2.3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
2.4 Research Process to analyze Stance Markers in English Journal Articles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Two Corpora Construction |
3.2.1 Chinese Scholars’English Journal Articles Corpus |
3.2.2 Native English Scholars’English Journal Articles Corpus |
3.3 The Macrostructure of Journal Articles |
3.4 Search Items |
3.5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Stance Markers Used in Each Section |
4.1.1 Stance Markers in Introduction Sections |
4.1.2 Stance Markers in Methodology Sections |
4.1.3 Stance Markers in Results Sections |
4.1.4 Stance Markers in Discussion Sections |
4.1.5 Stance Markers in Conclusion Sections |
4.1.6 Discussion |
4.2 Distribution of Stance Markers across Different Sections |
4.2.1 Distribution of Epistemic Stance Markers across Different Sections |
4.2.2 Distribution of Attitudinal Stance Markers across Different Sections |
4.2.3 Distribution of Self-mentions across Different Sections |
4.2.4 Discuss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5.2.1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Journal Article Writing |
5.2.2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Academic Writing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40 English journal article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 |
Appendix B 40 English journal articles written by native English scholars |
PAPER(S)PUBLISHED DURING MA STUDIES |
(8)《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及其面临的挑战研究综述》英汉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2 Characteristic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
1.3 Source Text Analysis |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Parallel Texts |
2.1.2 Theoretical Guidance |
2.1.3 Translation Tools |
2.2 Schedule of 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and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3.1.1 Terminology in Auto Industry |
3.1.2 Specific Expressions of Common Words |
3.1.3 Conversion of Nominalization |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3.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
3.2.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
3.2.3 Combination of Short Sentences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Experiences |
4.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Glossary |
Appendix Ⅲ Letter of Authorization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TI Degree |
(9)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术语界定 |
2.1.1 词典设计 |
2.1.2 场景融合 |
2.1.3 电子词典 |
2.1.4 翻译学习者 |
2.2 电子词典研究述评 |
2.3 翻译学习词典研究述评 |
2.4 汉英词典研究述评 |
2.5 学习者翻译能力研究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关键要素 |
3.1 词典类型的场景化定位 |
3.1.1 词典类型定位的复杂性 |
3.1.2 词典目标定位与场景融合设计 |
3.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类型定位 |
3.2 词典媒介功能的场景化实现 |
3.2.1 存储功能与场景化的信息集成 |
3.2.2 动态特征与场景化的交互界面设计 |
3.2.3 媒介功能与场景化设计的挑战 |
3.3 词典用户需求的场景化锚定 |
3.3.1 使用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
3.3.2 设计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
3.3.3 场景融合设计中的用户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
4.1 场景化设计理论概述 |
4.1.1 场景化设计的概念及优点 |
4.1.2 场景化设计的理论框架 |
4.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的特殊性 |
4.2.1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考察 |
4.2.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相关分析 |
4.3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特征 |
4.3.1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 |
4.3.2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 |
4.4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构建 |
4.4.1 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
4.4.2 词典场景化设计的实践可行性 |
4.4.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 |
5.1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适用性原则 |
5.1.1 语言知识的适用性 |
5.1.2 翻译知识的适用性 |
5.1.3 帮助信息的适用性 |
5.2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可学性原则 |
5.2.1 语言知识的可学性 |
5.2.2 翻译知识的可学性 |
5.2.3 语言和翻译知识的整合 |
5.3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系统性原则 |
5.3.1 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
5.3.2 翻译知识的系统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 |
6.1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灵活性原则 |
6.1.1 检索结构的灵活性 |
6.1.2 存储结构的灵活性 |
6.1.3 呈现结构的灵活性 |
6.2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层次性原则 |
6.2.1 检索结构的层次性 |
6.2.2 存储结构的层次性 |
6.2.3 呈现结构的层次性 |
6.3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交互性原则 |
6.3.1 检索结构的交互性 |
6.3.2 存储结构的交互性 |
6.3.3 呈现结构的交互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效用测试 |
7.1 场景融合设计的电子词典样条示例 |
7.1.1 样条的内容设计 |
7.1.2 样条的结构设计 |
7.2 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有效性测试 |
7.2.1 测试目的 |
7.2.2 测试材料 |
7.2.3 测试用户 |
7.2.4 数据收集 |
7.2.5 测试过程 |
7.2.6 结果和讨论 |
7.2.7 词典设计效用测试总结 |
7.3 修正后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样条示例 |
7.3.1 修正后的电子词典设计框架 |
7.3.2 修正后的词典样条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1.1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关键设计特征 |
8.1.2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
8.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样条的效用测试方法 |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
8.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8.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8.2.3 本研究的方法意义 |
8.3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 |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英语史和英国英语教育研究 |
二、影响英国语言教育的要素研究 |
三、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古英语、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 |
二、语言与语言教育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
一、话语理论 |
二、英国语言教育话语分析 |
第二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建立 |
一、从族群到民族王国 |
二、从民族王国到民族国家 |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发展 |
一、民族文学的发端 |
二、民族文学的奠基 |
第三节 民族语言的形成 |
一、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古英语 |
二、中世纪英语 |
三、现代英语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的兴起 |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 |
二、宗教改革的驱动 |
三、语言学家的贡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民族特性 |
第一节 作为英格兰民族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格兰的英语教育政策 |
二、英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二节 作为威尔士和苏格兰通用语的英语教育 |
一、威尔士的英语教育 |
二、苏格兰的英语教育 |
第三节 作为英国移民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
一、英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
二、英国移民的语言规划 |
三、英国移民的语言教育政策 |
第四节 “现代英语”教育民族特性的体现 |
一、英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 |
二、威尔士和苏格兰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同化 |
三、英国移民基于英语教育的民族身份重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文化殖民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本族语教育的冲击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语言教育的冲击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对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一、英语教育对爱尔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二、英语教育对北美及澳新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三、英语教育对印度殖民地意识形态的渗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
第一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社会语境 |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英语教育要素分析 |
二、影响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主体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话语秩序 |
第二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政策调整 |
一、民族同化的语言教育政策 |
二、文化融合的语言宽容政策 |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语政策 |
第三节 英语教育全球化视野的文化转向 |
一、文化概念与英国文化的特质 |
二、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使命 |
三、英国英语教育全球化的文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
第一节 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重与轻 |
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社会文化特性 |
二、“现代英语”教育的社会文化特征与功能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文化教育的反思 |
第二节 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得与失 |
一、语言文化与身份建构的关系 |
二、英国本土“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建构 |
三、英国殖民地“现代英语”教育与民族身份重构 |
四、“现代英语”教育作为民族身份教育的反思 |
第三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成与败 |
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
二、“现代英语”教育作为英国的发展战略 |
三、“现代英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英语词汇的RSC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D]. 闫鹏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甘薯采后处理措施》(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秀云. 青岛大学, 2021
- [3]新版RDA探微——3R项目稳定阶段略述[J]. 丁政,蔡丹.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0(10)
- [4]《非洲能源:政策、管理及可持续性》(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林夕阳. 湘潭大学, 2020(02)
- [5]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 ——来自词长和预测性的眼动研究[D]. 张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学生性格与化学学习相关性调查与施教策略 ——以福建莆田某高中高一学生为例[D]. 卢达梦. 赣南师范大学, 2020(12)
- [7]学术语篇中立场标记语使用 ——中国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应用语言学英语期刊论文对比研究[D]. 刘璐.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及其面临的挑战研究综述》英汉翻译项目报告[D]. 杨心蕾. 广西大学, 2020(07)
- [9]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D]. 梁鹏程. 南京大学, 2020(04)
- [10]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D]. 稂建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