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巩卫东,王昱丹[1](2021)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期注射对预防母婴乙型肝炎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讨论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期注射对预防母婴乙型肝炎效果分析。方法现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这个阶段对长春市妇产医院分娩的孕妇76例进行调查分析作为研究对象,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均为阳性,将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在婴儿出生后的1 d内注射乙肝疫苗,并且在1个月和6个月再次注射乙肝疫苗剂。研究组孕妇在孕28周、32周以及36周时给予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婴儿出生后的1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一次乙肝疫苗注射。在婴儿出生后的首日内需要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观察两组产妇母婴乙型肝炎传播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0岁,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21.05%,研究组HBsAg阳性率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65.78%,研究组抗-HBs阳性率为8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9,P<0.05);(2)1岁,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23.68%,研究组HBsAg阳性率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9,P<0.0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76.31%,研究组抗-HBs阳性率为9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期注射对可以有效地抑制乙肝母婴宫内传播及婴儿在母体内生长过程中的感染发生,有助于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在婴儿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母婴乙型肝炎的传播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陈焯[2](2021)在《TDF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期的安全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影响全球人类生命安全的传染性疾病,而它目前起关键作用的传播方式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又称垂直传播。目前推荐乙肝病毒高载量的孕妇在妊娠期接受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进行抗病毒治疗,不仅能降低HBV DNA水平,还能使母婴传播率也随之更有效地下降。然而停药时间尚存在争议,现需进一步探索TDF的安全性,为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的孕妇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20年0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HBs Ag阳性且HBV DNA>2.0×10^5IU/ml并接受替诺福韦酯(TDF)行母婴阻断的181例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停药时间不同,分为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观察三组在停药后其产时、产后12个月的HBV DNA及ALT水平,以及婴儿1岁时的乙肝两对半情况等,观察TDF对阻断母婴传播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研究孕妇最佳停药时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MTCT)。根据数据类型和研究设计采用相应的统计描述和分析方法。结果2016年01月至2020年08月在我院门诊接受TDF行母婴阻断传播的181例,分为中断服药组49例、产时停药组78例、产后停药组54例,51例小孩1岁时检测HBs Ag为阴性。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的孕妇在产时、产后12月检测的AL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产时:P=0.145>0.05,产后12月:P=0.231>0.05),并且三组在产时、产后12月ALT异常比例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的三组孕妇在分娩时检测的HBV DNA水平均有下降,她们之间的HBV DNA水平在分娩时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且中断服药组在分娩检测HBV DNA水平>5log10IU/ml。经过两两比较,产后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的HBV DNA水平(调整后P<0.001)有差别,产时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的HBV DNA水平(调整后P=0.002<0.05)有差别,而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的HBV DNA水平无差别(调整后P=0.085>0.05)。在分娩时,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的孕妇在分娩前的平均服用TDF的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断服药组分别与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在分娩前的平均服用TDF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的孕妇在分娩前的平均服用TDF的平均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服用TDF时长影响分娩时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孕妇在产后12月,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检测ALT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579,P=0.061);三组检测HBV DNA人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97,P=0.006),产后停药组分别与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有差异,中断服药组与产时停药组无差异。小孩1岁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的比例分别为14.3%(7/49)、25.9%(21/81)、42.6%(23/54),三组小孩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06,P=0.005),产后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有差异,产时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产后停药组之间无差异;产后停药组检测率高于中断服药组与产时停药组。结论1.服用TDF进行母婴阻断的孕妇,不管在产前中断服药、产时停药或产后停药均不增加分娩时、产后12月肝炎活动的风险。2.服用TDF时长影响产时HBV DNA水平,中断服药组HBV DNA平均水平高于10^5IU/ml,分娩前增加用药时长有利于降低母婴传播率。3.产时停药与产后停药在产后12月ALT的异常率没有差异,产后继续服药不能进一步获益。4.产后停药组孕妇和婴儿实验室指标检测率均高,从侧面反映,产后停药组孕妇依从性较高,提高孕妇的依从性,有利于孕妇和婴儿的后期健康管理。
杨青青[3](2021)在《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已造成全世界数亿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由此引发的肝脏疾病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原因。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是乙肝流行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阻断预防可有效减少婴幼儿乙肝感染率。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到2030年彻底消除病毒性肝炎,为早日实现这一宏图,必须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MTCT途径。虽然目前对新生儿进行免疫防护可显着降低了乙肝感染率,阻断母婴传播,但仍有部分婴儿免疫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母体携带的高病毒载量。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是高病毒血症孕妇的首选用药。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评估了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情况,然而结论尚未统一。因此,我们将对这一主题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评价,分析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实际情况。目的:分别从婴儿和母亲两个方面系统评价TDF预防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MTC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Embase、CALIS外文期刊网和Clinical Trials.gov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起始至2021年3月1日使用TDF预防控制HBV母婴传播的观察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纳入的对象包括使用TDF治疗的高病毒血症的慢性乙肝患者和经安慰剂治疗或未经治疗的对照患者。两名研究员通过阅览论文标题和摘要,快速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仔细阅读全文再次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以及数据提取。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后以Rev Man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的7篇文献包括894名慢性乙肝患者(TDF组425名,对照组469名)和951名婴儿(TDF组433名,对照组478名)。(1)婴儿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TDF组婴儿的MTCT率明显下降(RR:0.21,95%CI:0.11-0.40)/(RR:0.24,95%CI:0.13-0.44),婴儿出生时HBV-DNA阳性率也显着降低(RR:0.19,95%CI:0.11-0.34)。(2)母亲有效性:母亲HBV-DNA阳性率被明显抑制(RR:34.85,95%CI:16.72-72.60)。(3)婴儿安全性:TDF组婴儿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更易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事件(RR:2.06,95%CI:1.21-3.51),但对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后发现头痛、发烧、黄疸、皮肤异常等症状都不存在差异性(p>0.05)。而重度不良反应事件、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情况、早产率在两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分析结果表明TDF组婴儿出生时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0,95%CI:-0.18,-0.02,p=0.01),但婴儿出生半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婴儿的身长和头围一直没有表现出差异性(p>0.05)。(4)孕妇安全性:相比对照组,TDF组母亲CK升高(RR:9.59,95%CI:1.21-75.85)。此外,两组母亲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也有显着差异(RR:4.75,95%CI:1.53-14.69),而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剖宫产率、妊娠期疾病的发生率在两组中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在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孕妇中应用TDF可以有效降低MTCT率以及母亲HBV-DNA阳性率,且不会妨碍婴儿子宫内发育,也不会影响出生后1年内生长发育,也不会增加婴儿和母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围产期进行TDF治疗能够有效安全地预防慢性乙肝患者的母婴传播。
孙四珍[4](2021)在《医务工作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各项病毒血清学指标和不同年龄组间的乙肝感染模式的差异,分析医务工作者的HBV感染状况和乙肝疫苗接种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效率。方法:(1)研究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20年体检的医务工作者共5851人,其中全部完成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和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检测的有效数据共5079例,把这些数据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分为小于(<)30岁年龄组共757人(占总例数14.9%),30岁50岁年龄组共3838人(占总例数75.6%)和大于(≥)50岁年龄组共484人(占总例数9.5%)。(2)研究方法:根据检测结果HBsAg,抗-HBs和抗-HBc的不同,分为五种不同的HBV感染模式:(1)模式一:抗-HBs单阳性,代表主动免疫注射乙肝疫苗;(2)模式二:抗-HBs和抗-HBc双阳性,代表自然感染过HBV并清除病毒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3)模式三:抗-HBc单阳性,代表既往感染过HBV虽清除病毒但未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4)模式四:HBsAg阳性,代表HBV感染者;(5)模式五:全阴性,代表未感染过HBV。分析医务工作者整体HBs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和不同年龄组之间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的差异,并与一般人群进行比较。分析医务工作者整体的HBV感染模式和比较不同的HBV感染模式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分布情况。(3)检测试剂和方法:使用美国雅培ARCHITECT PLUS i2000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4)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3个)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时,调整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3=0.0167,P’<0.0167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获得有效数据共5079例,HBsAg总阳性率为0.9%,抗-HBs总阳性率为85.7%,抗-HBc总阳性率为14.7%。(2)医务工作者抗-HBs单阳性感染模式在五种感染模式中占比最高,占比72.7%;之后依次为:抗-HBs和抗-HBc双阳性感染模式(13.0%),全阴性感染模式(12.6%),HBsAg阳性模式(0.9%),抗-HBc单阳性感染模式(0.8%)。(3)不同年龄组的HBsAg、抗-HBs和抗-HBc的阳性率:<3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0.1%,抗-HBs阳性率为84.4%,抗-HBc阳性率为3.8%。305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0.9%,抗-HBs阳性率为87.4%,抗-HBc阳性率为14.1%。≥5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2.7%,抗-HBs阳性率为74.0%,抗-HBc阳性率为36.4%。(4)不同年龄组之间HBsAg阳性率(X2=18.377,P<0.05),抗-HBs阳性率(X2=64.912,P<0.05)和抗-HBc阳性率(X2=253.013,P<0.05)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5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高于<30岁(X2=17.264,P<0.0167)和3050岁(X2=13.611,P<0.0167)。≥50岁年龄组的抗-HBs阳性率低于<30岁(X2=20.392,P<0.0167)和3050岁(X2=88.499,P<0.0167)。<30岁和305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X2=4.559,P=0.033>0.0167)和抗-HBs阳性率(X2=5.111,P=0.025>0.016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组越大,抗-HBc阳性率越高。(5)不同年龄组HBV感染模式:<30岁年龄组感染模式构成比多少顺序依次为:模式一(80.7%),模式五(15.5%),模式二(3.7%),模式四(0.1%),模式三(0)。3050岁年龄组感染模式构成比多少顺序依次为:模式一(74.6%),模式二(12.9%),模式五(11.3%),模式四(0.9%),模式三(0.4%)。≥50岁年龄组感染模式构成比多少顺序依次为:模式一(45.0%),模式二(28.9%),模式五(18.6%),模式三(4.8%)。模式四(2.7%)。(6)各年龄组均以模式一占比最高,模式三和模式四占比最少。且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各个不同感染模式之间也存在差异(X2=312.872,P<0.05)。具体表现为:年龄组越大,模式一占比越小(X2=217.669,P<0.05),模式二占比越高(X2=166.122,P<0.05)。≥50岁年龄组模式三和模式四占比均分别高于<30岁(X2=34.087,P<0.0167和X2=17.264,P<0.0167)和3050岁(X2=85.548,P<0.0167和X2=13.611,P<0.0167)。<30岁和3050岁年龄组的模式三(X2=2.079,P=0.091>0.0167)和模式四(X2=4.559,P=0.033>0.0167)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050岁年龄组模式五占比低于<30岁(X2=10.454,P<0.0167)和≥50岁(X2=21.611,P<0.0167),<30岁和≥50岁年龄组的模式五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094,P=0.160>0.0167)。结论:(1)医务工作者的HBsAg总阳性率为0.9%,其中以≥5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最高(2.7%),<30岁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最低(0.1%)。(2)医务工作者的抗-HBs总阳性率85.7%(包括抗-HBs单阳和抗-HBs和抗-HBc双阳性两种感染模式),其中以≥50岁年龄组的抗-HBs阳性率最低(74.0%)。(3)各年龄组均以模式一占比最高,模式三和模式四占比最少。年龄组越大,模式一占比越小,模式二占比越高。较其他年龄组,≥50岁年龄组模式一占比下降最明显,模式二、三、四均明显上升。
黄志琴[5](2021)在《乙肝感染孕产妇e抗原与病毒水平及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乙肝感染孕产妇不同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 Ag)状态和不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水平以及孕期是否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HBe Ag状态与HBV DNA水平相关性,为临床实施综合性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乙肝感染孕产妇共2735例,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共有1609例乙肝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纳入本研究。依据孕产妇乙肝两对半中血清HBe Ag状态,分为HBe Ag阴性组(n=1199)和HBe Ag阳性组(n=410)。在410例HBe Ag阳性孕妇中,依据HBV DNA水平,将HBV DNA<2×105IU/ml分为低病载组(n=64),HBV DNA≥2×105IU/ml分为高病载组(n=346);依据孕期是否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n=292)和对照组(n=118)。收集并记录孕产妇基本临床资料、妊娠期相关检验结果、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结局等相关病例资料。运用SPSS 26.0软件和Empower Stats软件对不同分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乙肝感染孕产妇不同HBe Ag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比较HBe Ag阳性组与阴性组孕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两组孕产妇比较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次、产次、分娩方式、剖宫产史和孕期抗病毒治疗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HBe Ag阳性组孕产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生率高于HBe Ag阴性组(5.37%vs.3.09%,P<0.05)。多因素分析仍提示HBe Ag阳性是ICP的危险因素(OR=1.89,95%CI1.07~3.35)。HBe Ag阳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值小于阴性组(3.13±0.43 vs.3.20±0.45,P<0.05),两组比较其他新生儿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e Ag阳性组孕产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率高于阴性组(14.39%vs.5.92%),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异常率高于HBe Ag阴性组(9.02%vs.2.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阳性组乙肝感染孕产妇孕中期检测HBV DNA载量均值高于阴性组(7.01±1.76log10IU/ml vs.2.53±0.98log10IU/ml),HBe Ag阳性组在HBV DNA高载量(≥2×105IU/ml)水平占比高于阴性组(84.39%vs.2.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e Ag阳性乙肝感染孕产妇不同HBV DNA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比较低病载组和高病载组孕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病载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发生率高于高病载组(9.38%vs.3.18%,P<0.05)。高病载组孕妇中抗病毒治疗比例高于低病载组(77.46%vs.37.50%),调整孕妇抗病毒治疗等相关变量后分析,显示HBV DNA载量与HBe Ag阳性孕产妇的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关联。比较低病载组与高病载组的新生儿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病载组孕产妇检测ALT异常率、AST异常率均高于低病载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HBe Ag阳性乙肝感染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孕产妇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HD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74%vs.7.63%,P<0.05),多因素分析中仍提示抗病毒治疗是HDP的保护因素,抗病毒治疗与HDP风险降低具有统计学关联(OR=0.28,95%CI0.08~0.9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并未增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风险。比较两组分娩前检测HBV DNA载量,治疗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HBV DNA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治疗组检验指标进行组内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孕产妇治疗后ALT、TB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ALT异常率、AST异常率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肌酐(creatinine,Cr)、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UA)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后UA异常率高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e Ag阳性会增加乙肝感染孕妇ICP发生风险,HBe Ag阳性对孕期ICP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2.HBe Ag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 DNA复制水平,尤其是高病毒载量水平,在检测技术有限的基层医院,可通过HBe Ag检测来初步判断HBV复制情况和母婴传播风险,协助评估孕期抗病毒治疗指征。3.孕期TDF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乙肝感染孕产妇发生HDP的风险,母婴安全性良好,此外,孕期服用TDF抗病毒治疗不仅可显着降低HBV DNA载量,还可改善孕期肝功能。
徐靓亮[6](2020)在《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血清学监测(Post-vaccination serologi cal testing,P VST)的意愿 及影响 因素;2.根据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评价现有HBV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3.评价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PVST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福建、浙江、江西、河南、甘肃、陕西六省抽取13个区(县),在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对经产前筛查为HBsAg阳性且在2019年3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内分娩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BV感染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开展PVST监测意愿的因素。2.HBsAg 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采用便利抽样法的方法在福建、江西、甘肃三省抽取5个区(县),将区(县)内全部经产前筛查为HBsAg阳性,且在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分娩的母亲及其子女纳入研究并进行随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BV感染相关情况、其子女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后续PVST随访等信息。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开展PVST监测的依从性因素;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kappa假设检验分别比较胶体金快速检测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指标 HBsAg、Anti-HBs 及 HBV 母婴传播阻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双重检测法(使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初筛,异常检测结果ELISA法复核)与ELISA法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的适用性,并计算其检测效能。结果:1.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共调查1183名HBsAg阳性母亲,89.18%(1055名)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PVST监测,10.82%(128名)调查对象拒绝参与PVST。在拒绝参与PVST监测的原因中,53.91%(69人)因孩子太小不便采血检测而拒绝PVST;28.13%(36人)的母亲因交通不便拒绝参与PVST;22.66%(29人)因担心泄露隐私而拒绝;19.53%(25人)自认为没必要进行PVST。HBsAg 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省份、常住居民、喂养方式、孕期是否进行乙肝相关治疗、乙肝知识得分、PVST知晓程度,是影响调查对象参与PVST意愿的因素。其中浙江省(OR=3.19,95%CI:1.47-6.93)、福建省(OR=1.86,95%CI:1.03-3.36)、江西省(OR=8.28,95%CI:3.10-22.11)、河南省(OR=4.91,95%CI:2.41-10.02)、甘肃省(OR=1.51,95%CI:1.97-10.32)调查对象的PVST接受意愿均高于陕西省;常住居民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非常住居民(OR=1.68,95%CI:1.77-6.22);孕期未进行乙肝治疗的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接受治疗的(OR=1.62,95%CI:1.07-2.66);乙肝相关知识得分高的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意愿高于得分低的(OR=4.71,95%CI:1.99-11.14);与对PVST知晓程度低的母亲相比,PVST知晓程度高的母亲对子女PVST的接受意愿升高4.54倍(OR=4.54,95%CI:2.58-7.99)。2.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HBsAg阳性母亲子女PVST监测中,有776名(74.32%)儿童进行了 PVST检测,根据551份ELISA法的检测结果,有538名(97.64%)的儿童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5名(0.91%)儿童感染HBV,8名(1.45%)儿童为HBV易感。有268名满足PVST监测条件的儿童的未参与PVST采血,其中29.48%(79人)的儿童家长拒绝采血,18.28%(50人)的儿童家长信息错误、无法联系,11.57%(31人)的儿童离开调查所在地。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显示,HBsAg阳性母亲的所在省份、分娩方式、发现乙肝感染的时间、孕期ALT水平是影响其PVST依从性的因素。其中江西省(OR=5.55.95%CI:3 05-10.07)、廿肃省(OR=2.82,95%CI:1.78-4.47)调查对象参与PVST的依从性均高于福建省。既往已知自己HBV感染的HBsAg阳性母亲依从性高于此次发现乙肝感染的(OR=1.71,95%CI:1.24-2.37),未检测ALT水平的HBsAg阳性母亲比检测ALT<40U/L 的 HBsAg 阳性母亲对 PVST 的依从性高(OR=2.28,95%CI:1.58-3.30)。根据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和ELISA法对指标HBsAg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弱,对指标Anti-HBs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微弱,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微弱;双重检测法和ELISA法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结论: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较好,但存在地区差异。我国现行的HBV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成功率可达97.64%,但仍有1.45%的儿童HBV易感需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低年龄段儿童采血困难、担心个人或孩子的隐私暴露等因素是影响PVST依从性的主要因素。PVST检测中,使用末梢血采集方案或可提高目标人群对PVST监测的依从性。胶体金快速检测法与ELISA法一致性不强,直接用快速检测法代替ELISA法在PVST中使用不可行,可以根据儿童家长需求提供静脉血ELISA法检测或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初筛、ELISA法复核的双重检测法。
张伟[7](2020)在《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妊娠期及分娩前HBeAg、HBV-DNA的分布特征以及乙肝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后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联合主被动免疫后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出并推广综合阻断措施及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8年建档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人口学、抗病毒治疗、妊娠期和分娩前HBV血清标志物等信息,对其孕期和分娩前HBV-DNA水平、HBeAg阳性状态、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描述;收集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体重、身长、阿氏评分等基本信息及HepB全程免疫后7月龄~2周岁母婴传播阻断随访结果,分析孕妇孕期抗病毒药物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阻断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因素。结果:1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和分娩前HBeAg阳性率分别为46.86%、46.90%;妊娠期和分娩前 HBV-DNA 载量(IU/mL)<1.0×104、1.0×104~2.0×106、≥2.0×106分别占 54.46%、9.47%、36.14%和 68.49%、21.64%、9.86%。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妊娠期HBV-DNA载量(IU/mL)2.0×106~1.0×107、1.0×107~1.0×108、≥1.0×108组分别占 6.69%、25.54%、68.07%和 6.56%、27.57%、65.86%,分娩前 HBV-DNA<2.0×106IU/mL 所占比例分别为 99.13%和 9.26%。2 2016~2018年HBsAg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27.16%,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75.10%。使用LdT、TDF、LAM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各占64.18%、34.60%、1.22%。TDF使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760.34,P<0.001)。孕中期、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分别占77.13%和20.30%。使用医疗保险、新农合、自费方式进行支付的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为77.49%、68.75%、70.48%,使用医疗保险进行支付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高于新农合和自费支付方式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χ2=6.43,P=0.011;χ2=8.15,P=0.004)。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时间中位数11周,病毒载量下降中位数为1.0×104IU/mL。3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性别、身长、体重、Apgar评分、出生缺陷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孕妇分娩前HBV-DNA载量(IU/mL)<1.0×102、1.0×103~、1.0×104~、1.0×105~、1.0× 107~、≥1.0×108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24%、0.59%、0.50%、0.60%、5.00%、7.01%。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 0.70%、6.67%(χ2=26.69,P<0.0001)。4 与HBV-DNA为阴性的孕妇相比,HBV-DNA≥2.0×106IU/mL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OR值为13.54(95%CI:2.50-73.37);尚未发现HBV-DNA<2.0× 106IU/mL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HBsAg阳性孕妇孕期管理应重点关注高病毒载量尤其是HBV-DNA≥1.0× 107IU/mL的孕妇;高病毒载量孕妇通过抗病毒治疗分娩前HBV-DNA大多降至2.0×106IU/mL以下;妊娠期和分娩前HBV-DNA载量及HBeAg滴度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妊娠期HBV-DNA载量随HBeAg滴度升高而升高。2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使用药物以TDF和LdT为主,TDF使用率逐年上升,治疗时机集中在24~28周,使用医疗保险支付可提高孕妇抗病毒治疗率。3 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显着降低孕妇HBV-DNA载量,结合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显着降低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且对胎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但抗病毒治疗对孕妇HBeAg阳性率影响较小。4 HBV-DNA载量是影响母婴传播阻断的重要因素,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随孕妇分娩前HBV-DNA的升高而升高,妊娠期HBeAg状态同样值得关注。
管芳[8](2020)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乙型肝炎(乙肝)母婴阻断队列中观察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母婴阻断)的效果,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进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母婴阻断成功者突破性HBV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淮安市淮安区2009年9月—2011年1月HBs Ag阳性母亲分娩的463名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的母婴阻断,并建立队列,分别于7月龄、12月龄、2岁、3~4岁、8~10岁时进行5次随访。随访时采集儿童静脉血对其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母婴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和阻断成功儿童的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随访到450名儿童进行母婴阻断效果分析,7例阻断失败,阻断失败率为1.56%。7例中除1例母亲未检测HBV基因型外,其他母亲均为HBV C基因型。在母亲为HBe Ag阳性或阴性的儿童中,母婴阻断失败率分别为4.9%、0.0%(P<0.0001);在母亲为HBV高病毒载量或低病毒载量的儿童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6.4%、0.0%(P<0.0001)。儿童不同性别、出生体重、Apar评分、HBIG接种剂量组的母婴阻断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亲不同分娩年龄、分娩方式组的母婴阻断失败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共纳入390名儿童进行HBV突破性感染分析,至2019年9月,共观察3348.3人年,12例发生突破性感染,累计发生率为3.08%,发生密度为0.36/100人年。12例中女5例,男7例,均为抗-HBc阳性,未发现HBs Ag阳性者。发生突破性感染时年龄为29~117个月,其中2岁3例(占25.0%),3~4岁4例(占33.3%),其他5例(41.7%)均>9岁。母亲感染HBV为B或C基因型的儿童中分别有15.8%、2.6%发生HBV突破性感染(P=0.003)。儿童初免无应答、低应答、正常应答、高应答者中分别有25.0%、6.7%、2.6%、1.0%发生HBV突破性感染(x2=16.513,P<0.05),且随着初免应答水平的升高呈降低趋势(x2趋势=10.187,P=0.001),发生突破性感染者初免平均抗体水平为460.68 m IU/ml,未发生突破性感染者为51.90 m IU/m L(t=2.469,P<0.05)。母亲为HBe Ag阳性者的儿童中9.8%发生突破性感染,母亲为HBe Ag阴性者的儿童中未见突破性感染发生(x2=23.432,P<0.05)。低、高病毒载量母亲所生儿童中分别有0.3%、12.0%发生HBV突破性感染(P<0.0001)。儿童不同性别、出生体重、Apar评分、HBIG接种剂量组的HBV突破性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亲不同分娩年龄、分娩方式组的儿童HBV突破性感染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突破性感染发生风险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HR=44.970,95%CI:5.773~350.280,P<0.0001)和儿童初免低或无应答(HR=5.921,95%CI:1.871~18.738,P=0.002)是HBV突破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成功率高,母亲HBe Ag阳性和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是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母婴阻断成功的儿童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较低,母亲HBe Ag阳性、母亲高病毒载量水平及儿童初免低或无应答是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免疫后时间的延长,儿童发生突破性感染的风险增加。
张宝芳[9](2019)在《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影响全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乙型病毒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引起的以肝功能损伤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全球有20亿人血清学显示其曾感染过HBV,其中有3.5亿多人发展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会死于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和肝癌,给病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流行率约为6.6%,估算每年仍有100万名新生儿出生后面临感染HBV的高风险。2016年发布的《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首次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威胁的全球性目标,而“HBV母婴零传播”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建立“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全国第6家签订完成该项目单位。本课题将回顾性分析研究贵州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H3V DNA≥106 IU/ml,或第一胎已被感染HBV或孕妇本人就为乙肝母婴传播感染者),分为孕期药物干预组及门诊非干预组与对照组(非乙型肝炎孕妇)及其出生的新生儿/婴幼儿,研究干预组孕期HBV病毒基因型及免疫功能变化与对抗病毒药物作用影响,其所生新生儿/婴幼儿在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标准规范免疫接种后,HBV母婴传播感染率及产生抗-HBs滴度。针对母婴传播患者,通过二代测序分析,判断母婴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及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为HBV母婴传播感染发生机制及防控提供临床真实研究数据。所有研究人群均通过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通过。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报告。目的:1.观察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阻断对贵州地区不同基因型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HBVDNA 及 HBVRNA 的影响。2.对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阻断后母婴结局观察。3.探索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收集2016年05月-2018年05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及产科门诊,入选患者诊断符合2015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在孕12周前就诊查确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孕妇,均为HBsAg(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 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并在孕24周前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正常,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RPR)标志物阴性,无先兆流产史。排除标准:①丈夫有HBV感染;②孕前半年内有使用干扰素治疗CHB患者;③孕期伴有其他类型的肝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血压、慢性肾病,肿瘤,精神类等慢性疾病史;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⑤产前B超提示胎儿发育异常或畸形。根据孕24周-28周是否抗病毒阻断分为两组:干预组(T)91例,未干预组(NT)259例,同期我院产科门诊体检健康非乙型肝炎孕妇(Health control,HC,定义为HBsAg阴性,肝功正常,既往无肝炎病史)作为对照组(C)100例。按照乙肝孕妇抗病毒指南,干预组均以阻断为目的,自愿在24-28周开始接受服用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直至分娩。开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并分别于孕12-24周,孕28-32周,孕36-40周采集血液样本,检测基因型,HBsAg、HBeAg、HBVDNA、HBVRNA,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及对照组,未干预组,干预组在用药前(孕12-24W)及干预组分娩前(36-40周)检测T淋巴细胞(CD3+,CD4+CD8+),NK 细胞(CD16+CD56)及 B 淋巴细胞(CD19)的变化。干预组均以阻断为目的,在孕24-28周开始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300 mg/d,购自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90);或替比夫定(LDT)600 mg/d,购自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8),抗病毒治疗直至分娩。数据采用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分类变量以率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研究人群为第一部分孕妇[非干预组(NT)259例,干预组(1)91例,对照组100例(C))]及其所生婴幼儿(450例),干预组及未干预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婴幼儿均采取国家标准乙型肝炎计划免疫主被动联合接种(出生6 h内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U,及0、1、6个月每次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0 μg),对照组只注射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每次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0μg)。观察孕周及孕期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其幼儿7个月龄时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marker,HBVM)及 HBV DNA。HBV 母婴传播感染定义为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小孩出生后在7月龄后检测HBsAg阳性,或伴有HBV DNA阳性。数据统计:两两比较用LSD方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第三部分,研究人群为第一部分孕妇(干预组91例及非干预组259例)及其所生婴幼儿(350例),HBV孕妇于孕16-24周采血10ml进行二代测序,预测胎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由贵州省产前诊断中心完成),并已收集临床信息与血液样本。在充分考虑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孕妇年龄和怀孕周数等特征分布平衡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一个包括128对母婴的样本测试集,其中经产后随访证实其中29例(均为第一部分未干预者)发生宫内感染,未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婴99对。通过孕妇血样中病毒DNA及胎儿游离DNA的提取和采取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的测序分析,判断母婴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及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采用R软件3.2.3版本提供的“randomForest”工具包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结果:第一部分,对干预组91例e抗原阳性或和高载量病毒复制乙肝孕妇进行HBV基因分型:B型57例(57/91,62.63.18%),C型34例(34/91,37.36%),未发现其他基因类型。干预组用替诺福韦(TDF)和替比夫定(LDT)在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方面没有差异,包括肝功能检查[TDF 治疗前:ALT21.30(9.01-362.49),AST 25.19(13.62-345.53),TBIL8.16(3.79-57.55),ALP78.44(31.00-232.52),TBA3.70(0.83-45.23),治疗结束时:ALT 21.30(8.66-98.10),AST 24.65(14.91-101.92),TBIL 8.78(3.16-17.11)),ALP 148.05(53.98-470.61),TBA 3.07(0.92-74.83)];LDT 组治疗前:ALT22.56(6.65-117.00))AST23.02(16.37-62.00),TBIL7.81(5.48-18.27),ALP67.35(46.05-388.21),TBA3.24(1.06-42.58),治疗结束时:ALT 21.40(8.14-62.05),AST 24.10(11.79-160.64),TBIL 7.28(3.50-18.40),ALP 162.40(47.30-423.96),TBA 3.76(0.69-28.41)]。Log10(HBV DNA)和 Log10(HBV RNA)[TDF 组(治疗前:HBVDNA 4.84±2.01,HBVRNA6.35±1.10;治疗 4 周时:HBVDNA3.99±0.79,HBVRNA 6.05±0.94;治疗结束时:HBVDNA 3.06±0.66,HBVRNA 5.52±0.85;LDT 组(治疗前:HBVDNA5.08±1.99,HBVRNA6.47 ± 0.88;治疗 4 周时:HBVDNA4.45±1.18,HBVRNA6.51±0.82;治疗结束时:HBVDNA3.51±1.20,HBVRNA6.13±0.66)],与治疗前(孕12-24周)相比,替诺福韦与替比夫定在治疗结束时,Log10(HBVDNA)和Log10(HBV RNA)显着降低(P<0.05)。在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下,HBV基因型对HBVRNA载量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C基因组的患者HBVRNA在治疗结束时比B基因组的患者少下降了 0.54个单位(logl0),P值(0.01)<0.05。孕期CD3+及CD19细胞在各组中变化不大,而未干预组及干预组在用药前CD4+T细胞及CD8+T细胞较正常孕妇比较,其表达减低统计学有差异(P<0.05),干预组用药后较用药前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增加,但CD4+T细胞增加更为明显,表达有统计学差异(F=9.38,P<0.01),干预组用药后较正常对照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CD16+CD56)在未干预组及干预组用药前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F=8.72 P=0.014)。第二部分HBV母婴结局观察到未干预组婴幼儿有乙型肝炎感染,表现为HBsAg 阳性(29/259,11.19%),HBeAg 阳性(24/259,9.26%)及 HBV DNA 阳性(27/259,10.24%)。HBV母婴传播感染率为11.19%(29/259),进一步分析非干预组婴幼儿HBV感染与母亲HBV DNA载量的关系,当母亲HBV DNA ≥ 106 IU/ml,其母婴传播感染高达38.67%(29/75),本研究中母婴传播感染组其母亲HBV DNA均大于106 IU/ml,其中,HBeAg阳性15例,HBeAg阴性14例,针对二胎HBV孕妇(第一胎被感染HBV)中,未干预组有1例感染HBV。未干预原因主要由于孕妇就诊时间较晚,就诊时为孕38周,孕妇HBV DNA>106 IU/ml,HBeAg阳性。其余未干预组二胎孕妇病毒量均较低,其婴幼儿均未被感染。干预组其婴幼儿检测HBsAg,HBeAg及HBV DNA均阴性,HBV母婴传播感染率为零,HBV母婴阻断率为100%。而且有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出现,其抗体滴度高于非干预组及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P<0.001),与其孕妇既往感染HBV时间,孕周及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别,但与孕期抗病毒治疗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针对29对发生HBV母婴垂直感染母婴患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成功从孕妇血标本提取胎儿游离DNA和乙肝病毒DNA及其测序,分析乙肝病毒全基因序列显示,各母子对病毒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4%至100%,19对母子(占比65.5%)病毒序列完全一致。按不同基因型分别与B2和C2野生型乙肝病毒株序列进行比较,母亲感染的B和C基因型突变株与野生株乙肝病毒均可通过宫内传播,未发现有宫内传播优势的特异突变位点。结论:1.贵州地区乙肝孕妇以B,C基因型为主,以阻断治疗为目的,在不同的基因型孕妇使用替诺福韦(TDF)或替比夫定(LDT)阻断治疗时,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持续抗病毒治疗基础上,B基因型病毒更容易得到控制。孕中晚期使用TDF或LDT治疗除可以控制HBV病毒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还可调节孕妇机体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CD4+T细胞亚群重建,继而引起CD8+T细胞增多有关。2.本课题非干预组发生了 HBV母婴传播,发生率为11.19%,母婴传播感染者其母亲分娩前HBV DNA均大于≥ 106 IU/ml,其中,HBeAg阳性15例,HBeAg阴性14例。进一步分析非干预组婴幼儿HBV感染与母亲HBV DNA载量的关系,当母亲HBV DNA≥106IU/ml其母婴传播感染高达38.67%(29/75),提示高载量HBVDNA复制是发生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3.二代测序技术用于监测HBV基因及其突变,产前无创性诊断HBV宫内传播,为设计精准的及个体化乙肝抗病毒抗病毒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能是乙肝母婴传播的产前诊断重要评估技术。因此,针对乙型肝炎高风险孕妇,需产前HBV动态监测及药物干预与产后标准联合免疫阻断,才能从真正临床上实现乙型肝炎母婴零传播。
徐亮[10](2019)在《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高灵敏方法评估实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后孩子发生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的现状、探讨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母亲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随访、变化分析;第二部分对经过HBV母婴阻断的孩子进行7月-24月的随访,应用nested PCR检测其外周血中HBV DNA、HBV RNA的基因表达,以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第三部分为实施HBV母婴阻断的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1年内肝功能、HBV DNA变化的随访研究。结果按照我国现行HBV母婴阻断疗效评估标准,51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HBsAg、HBV DNA均阴性,HBV阻断成功率为100%。对其中随访资料相对完整的13对母子外周血进行nested PCR检测,证实诊断为OBI的孩子多达11例,结果发现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发生OBI的几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χ2=5.318,P=0.021;脐带血PBMC细胞中HBV基因检测结果与母亲外周血PBMC细胞一致,而脐带血血浆中未能检测出HBV基因;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的7例孩子中有5例可以检测HBV基因。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的抗HBs水平在出生2月时升高,阳性率高达96.1%;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4%,12月时全部阴转;HBeAb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0%,在24月时仅剩1例阳性;Anti-HBc出生时阳性率100%,随后逐渐下降,但在24月时反跳至91.9%。将母亲分娩前HBV DNA分为HBV DNA<500 Copies/mL,HBV DNA≥500 Copies/mL且<10^6 Copies/mL,以及HBV DNA≥10^6 Copies/mL三组,发现孩子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2月时分别为22.7%、63.6%、93.3%和0、36.4%、36.4%,HBeAb阳性率在孩子2天、2月、7月时分别为77.3%、45.5%、13.3%,65.2%、27.3%、6.7%及36.8%、11.1%、0%,均P<0.01。分娩前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出生2天、2月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85.2%、33.3%,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7.1%、0%,均P<0.01;其HBeAb阳性率分别为18.5%、3.7%、0%,明显低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100%、100%、60%,均P<0.01。孩子出生2天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轻度肝功能异常(ALT和或AST>40 U/L且<80 U/L)47.1%,肝功能明显异常(80 U/L<ALT和或AST)占35.2%,但无肝衰竭病例发生,且多无需特殊治疗。对母亲产后随访1年,肝功能异常率为33.3%(17/51),肝炎发生率为27.4%(14/51)。将母亲分为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组及非LdT组,进行肝功能异常率比较,LdT组为60%(6/10),非LdT组26.8%(11/41),其中明显肝功能异常者LdT组仅10%(1/10),非LdT组为7.3%(3/41);肝炎发生率,LdT组为40%,非LdT组为24.4%,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肝炎发作均在3月内,且均未出现TBIL的升高。10例停用LdT母亲在1年内有6例发生HBV DNA反弹,主要发生在产后3月内(5/6),其中4例发生肝炎。HBeAg阳性母亲肝炎发生率为33.3%,显着高于HBeAg阴性母亲的8.3%,χ2=4.694,P=0.032;HBV DNA≥10^6 Cs/mL母亲肝炎的发生率53.3%,也显着高于HBV DNA<10^6 Cs/mL母亲的8.3%,χ2=12.67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是否发生肝炎仅与分娩前log10 HBV DNA呈显着相关性(β系数=0.507,t=2.747,P=0.009)。结论按照现行HBV母婴阻断评估标准,HBV母婴阻断“成功”的13例孩子有11例发生OBI,应引起临床重视;母亲HBeAg阳性是孩子发生OBI的危险因素;脐带血PBMC细胞可能是母婴传播OBI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并不能排除OBI。孩子出生后HBeAg、HBeAb的表达主要受母亲HBV DNA水平及HBeAg的影响,12月内HBeAg、HBeAb、抗-HBc考虑主要来自于母体。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停用LdT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发作比较常见,多在产后3月内,所以分娩后3月内是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的关键时期,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10^6 Cs/mL是发生肝炎的危险因素。
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期注射对预防母婴乙型肝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TDF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期的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对照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案 |
3.相关概念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入组情况和观察结果 |
2.中断服药、产时停药和产后停药的孕妇基线情况 |
3.三组孕妇在分娩时ALT、HBV DNA水平比较 |
4.三组孕妇在产后12月ALT、HBV DNA水平比较 |
5.产时、产后12月发生ALT异常情况 |
6.不同时期三组孕妇HBV DNA水平比较 |
10'>7.三组孕妇分娩时、产后12月HBV DNA>10 |
5 IU/ml比例分析 |
8.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分析 |
9.孕妇在分娩时、产后12 月检测ALT、HBV DNA人数情况分析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替诺福韦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停药时机对母婴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估 |
1.3.1 文献筛选 |
1.3.2 质量评估 |
1.4 数据提取 |
1.5 结局指标确定 |
1.5.1 有效性结果评价指标 |
1.5.2 安全性结果评价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1.6.1 软件及数据分析 |
1.6.2 异质性检验及效应模型选择 |
1.6.3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
2.4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有效性 |
2.4.1 婴儿的有效性评价 |
2.4.2 母亲的有效性评价 |
2.5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安全性 |
2.5.1 婴儿的安全性评价 |
2.5.2 母亲的安全性评价 |
2.6 发表性偏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医务工作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检测试剂和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总体分布情况 |
3.3 不同年龄组HBV感染血清标志物分布情况 |
3.3.2 30~50 岁年龄组HBV感染血清标志物分布情况 |
3.3.3 ≥50 岁年龄组HBV感染血清标志物分布情况 |
3.3.4 不同年龄组HBsAg、抗-HBs和抗-HBc的差异 |
3.3.5 不同年龄组HBV感染模式的差异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国近3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乙肝感染孕产妇e抗原与病毒水平及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阻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中英文对照表 |
背景 |
研究目的 |
技术路线 |
内容与方法 |
1.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 |
1.1研究设计及现场 |
1.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估算 |
1.3 调查内容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 |
2.1 研究设计及现场 |
2.2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估算 |
2.3. 调查内容 |
2.4 血标本采集及检测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审查 |
研究结果 |
1. HBsAg 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调查 |
1.1 基本情况 |
1.2 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
1.3 调查对象的心理状态分析 |
1.4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分析 |
2. HBsAg阳性母亲子女的PVST监测结果分析 |
2.1 PVST监测随访情况 |
2.2 HBsAg阳性母亲的基本情况 |
2.3 HBsAg阳性母亲子女PVST监测结果分析 |
2.4 PVST失访原因分析 |
2.5 HBsAg阳性母亲接受其子女进行PVST采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
2.6 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对HBsAg、Anti-HB指标的检测效果评价 |
讨论 |
1. HBsAg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PVST监测的意愿 |
2. 对HBsAg阳性母亲子女开展PVST监测的必要性 |
3. 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在PVST监测中应用 |
研究局限性 |
研究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后血清学检测实施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学检测相关知识及接受意愿调査问卷 |
(7)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内容与方法 |
1 相关定义 |
2 研究设计及现场确定 |
3 研究对象 |
4 调查方法和内容 |
5 实验室检测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分析 |
8 伦理审查 |
9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及HBeAg和HBV-DNA分布情况 |
1.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 |
1.2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V-DNA分布情况 |
1.3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eAg分布情况 |
1.4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eAg分布 |
1.5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V-DNA分布 |
1.6 妊娠期HBsAg阳性孕妇不同HBeAg滴度组HBV-DNA的分布 |
2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及其治疗效果 |
2.1 抗病毒药物种类 |
2.2 抗病毒药物使用时期 |
2.3 医疗支付方式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
2.4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有效性 |
2.5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不同抗病毒周期HBV-DNA降低情况 |
3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情况 |
3.1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信息 |
3.2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出生缺陷情况 |
4 不同干预措施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
4.1 不同时期、不同乙肝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 |
4.2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婴儿感染模式及其母亲构成情况 |
4.3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 |
4.4 高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
讨论 |
1 HBsAg阳性孕妇HBeAg、HBV-DNA分布及其关系 |
2 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 |
3 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
4 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 |
5 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目标的可能性 |
问题与挑战 |
结论 |
建议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1 创新性 |
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孕晚期抗病毒治疗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随访调查问卷(调查员自填)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1.4 伦理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 HBsAg阳性母亲的感染特征 |
2.3 主、被动联合免疫母婴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 |
2.4 阻断成功儿童的HBV突破性感染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防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策略及效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替诺福韦及替比夫定对贵州地区高风险乙肝孕妇孕期HBV病毒及免疫功能影响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 |
1.2 治疗方案 |
1.3 资料收集 |
1.4 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孕妇基本资料 |
2.2 干预组用TDF或LDT前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及HBVRNA,基因型对比 |
2.3 自孕24-28周用替诺福韦或者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效果判断 |
2.4 不同基因型的HBVDNA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变化趋势 |
2.5 不同基因型的HBVRNA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变化趋势 |
2.6 孕期免疫功能变化 |
3.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对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结局观察 |
前言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人群 |
1.2 阻断措施 |
1.3 资料收集 |
1.4 诊断标准 |
1.5 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分娩前干预组及非干预组HBV孕妇基本资料产后新生儿情况 |
2.2 未干预组与干预组所分娩的婴幼儿HBV母婴传播感染比较 |
2.3 未干预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所分娩的婴幼儿畸形率及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HBsAb)比较 |
3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探索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无创性产前诊断 |
前言 |
1. 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人群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胎儿游离DNA和乙肝病毒DNA的提取 |
2.2 胎儿游离DNA和乙肝病毒DNA测序 |
2.3 乙肝母婴传播产前预测模型 |
2.4 母婴垂直传播的HBV基因型及基因序列测定及其同源性判断 |
3. 讨论 |
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1.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宿主基因多态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博士在读期间主持课题 |
博士在读期间所获科研奖励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10)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 |
1.2.2 HBV母婴阻断后孩子乙肝病毒标志物表达变化情况分析 |
1.2.3 孩子出生2 天肝功能与性别、母亲HBV DNA、母亲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4 孩子肾功能与性别、出生2 天肝功能、母亲HBV DNA及其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性别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情况比较 |
1.2.6 HBsAg阳性母亲孕期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7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8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eAg的状态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新评估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13例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及肝肾功能随访情况 |
2.2.2 13 例HBsAg阳性母亲HBV情况和孩子随访及干预情况 |
2.2.3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 月时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4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7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12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6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4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7 HBsAg阳性母亲、脐带血及所生孩子血液标本nested PCR结果汇总 |
2.2.8 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9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2.10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行nestedPCR后 HBVDNA阳性率分析 |
2.3 讨论 |
2.3.1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
2.3.2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探讨 |
2.3.3 检测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新方法 |
2.3.4 不同血液标本对OBI诊断敏感性比较 |
2.3.5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4 小结 |
三、实施HBV母婴阻断后HBsAg阳性母亲随访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方法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HBsAg阳性母亲基本情况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 |
3.2.2 HBsAg阳性母亲家族史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分组比较 |
3.2.3 产后HBsAg阳性母亲发生肝炎发作相关相关性分析 |
3.2.4 产后HBsAg阳性母亲HBV DNA反弹情况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期注射对预防母婴乙型肝炎效果分析[J]. 巩卫东,王昱丹.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8)
- [2]TDF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期的安全性观察[D]. 陈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 杨青青.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医务工作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特征分析[D]. 孙四珍.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乙肝感染孕产妇e抗原与病毒水平及抗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D]. 黄志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中国六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对其子女参与疫苗免疫后血清学监测意愿调查及监测结果分析[D]. 徐靓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7]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D]. 张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8]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成功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突破性感染的队列随访研究[D]. 管芳.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9]贵州地区高风险乙型肝炎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D]. 张宝芳.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D]. 徐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5)
标签:乙肝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两对半2阳性论文; 母婴传播论文; 产后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