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苗展堂[1](2013)在《微循环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我国多个城市连续遭遇了特大暴雨袭击,约2/3的国土面积正日益遭受不同类型和危害程度的洪涝灾害影响;但同时我国城市发展又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频发和地下漏斗扩大的困扰,600座城市中约400座城市面临缺水问题,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紧缺并存的矛盾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开始反思传统雨水基础设施规划中提高重现期以及增大雨水管径以期实现快速排放的雨水资源规划方法,并基本达成了工业化割裂了雨水微循环模式从而引发洪涝与缺水并存的共识。国内外据此展开了雨水资源化和雨洪利用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城市排水、低冲击开发模式等相关理论,并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雨水管理正在经历由雨水疏浚到雨水利用的过渡阶段。然而,我国目前采用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并没有将这些先进的雨水利用技术结合进来统一考虑,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的雨洪排放、雨水回用的雨洪削减与景观水体的雨洪蓄滞处于各自分离状态,缺乏纳入统一系统进行协调规划的研究。为此,本文首先基于微循环理念提出构建统一的雨水生态系统的规划思路,建立起一套微循环理念下的城市水资源规划方法。这一系统综合了雨水基础设施的排水功能、雨水回用设施的雨水利用功能、地下水补充的生态修复功能及城市防洪设施的减灾功能,是融合了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雨水设计策略。与单独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仅解决城市防洪排涝相比,雨水生态系统更强调将雨水作为一种系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概念,能够综合解决水源短缺、水系污染、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补充等多种城市问题。其次,本文对雨水生态系统进行了架构,提出应由集流系统、径流系统、渗流系统、储流系统、蓄流系统和净流系统六个子系统要素构成,并对各个子系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梳理。其中:集流系统将屋面、铺装、植被和水体四种集雨面上降落的雨水汇集起来,提倡由屋顶花园代替防水屋面、由渗透铺装代替不透水硬质铺装、由凹式绿地代替传统花池型绿地并使水体增加调蓄容积;径流系统将集雨面汇集起来雨水通过植被浅沟等设施进行渗透与输送;汇集后的雨水通过雨水花园、渗透管沟、渗滤井等渗流系统入渗地下以补充地下水源和蓄滞雨洪;同时通过雨水樽、雨水储存池等储流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以供冲厕、洗车、灌溉等雨水回用;为实现雨洪的削峰、错峰目的可增加池塘、人工湖面等容量较大的蓄流系统将暴雨径流量蓄存起来延迟排放;如需要提高水质环境,可选择人工湿地、稳定塘等净流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本文对每一个子系统的设施类型选择、适用范围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再次,本文从宏观区域、中观城市、微观社区三个层面提出雨水生态系统的不同规划模式。其中:在宏观区域层面上,各干湿分区应根据不同的降雨量条件采用不同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模式的策略,即:湿润区域城市雨水设施规划应以雨水调峰模式为主,半湿润区域城市雨水设施规划应采用雨水回用模式,而干旱半干旱区域城市雨水设施规划则应鼓励雨水入渗模式。各干湿分区应突出各自区域特色,不应该统一对待。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三种模式各自的设施体系及设计流程。在中观城市层面上,契合城市绿地系统的规模体系构建由小到大的雨水花园、暴雨公园及湿地公园的层级式雨水生态系统,将雨水从源头开始蓄滞、渗透等微循环利用,逐层消纳重现期较高的降雨;同时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径流系数的指标控制将整个城市的雨洪量由全局至局部分摊至各个建设地块,实现整个城市的雨洪控制目标。在微观社区层面上,将整个城市分为居住区和道路两个不同特点的区域,分别构建各自的雨水设施规划模式,并尝试提出居住区和道路雨水零排放的新理念,对其所需要的环境和设施条件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最后以河南省驻马店石庄新社区规划为案例对文中提出的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石庄新社区规划中通过人车分流设计、竖向错层设计、庭院空间设计等设计理念的运用,实践了将规划、市政、景观进行同步统一考虑的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构建了由小至大的庭院级雨水花园、组团级雨水花园和社区级雨水花园三个层次设施系统组成的石庄新社区雨水生态系统。然后运用本文总结的子系统计算方法对石庄新社区中采用的植被浅沟、雨水花园、雨水樽等低冲击开发设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实证验算,并从雨水管道覆盖面、雨水流程设置、雨水资源化程度、径流污染程度和社区洪峰强度五个方面与运用传统方法编制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进行了比较分析,使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的优势得以验证。据此本文还以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SWMM模型软件为平台,建构了石庄新社区中的居住庭院和停车庭院雨水生态系统模型,对其相关参数进行了设定,剖析了其流程和特点,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了一年一遇洪峰流量和径流总量可完全削减的结论,从而从模型模拟的角度实证了社区雨水生态系统的洪峰削减能力。
顾宁,周万芳,唐洪泰,程大胜,冯苹[2](2012)在《1例液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全身化学性烧伤与热力烧伤不同,在伤后一定时间内,化学物质将继续在皮肤表面、深层或水疱内发挥其损害作用,所以其病理变化是进行性的过程。氨在-77.7℃液化,沸点-33.5℃,液态氨称为液氨,液氨属于高度刺激腐蚀性碱性化学物质,氨遇水形成具有强碱性的氢氧化铵,当液氨泄漏于空气的瞬间,液氨立即汽化蒸发,可自人体表面吸收大量的热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冷冻伤,再加上氢氧化铵的碱性作用,因此液氨损伤是冷冻和碱性化学腐蚀的混合性损伤。本文报道1例液氨大面积烧伤45%体表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area,TBSA)的患者,经有效处理,已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宋静[3](2009)在《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决策外脑,智者云集的思想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政策咨询作用,其政策主张在美国的外交决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其中,1992年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的传统基金会、2003年推出《中国的军事力量报告》的兰德公司、积极推动对华“接触政策”主张的布鲁金斯学会,在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外交决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沿革带来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在结构和内容上安排如下:除导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十章。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部分,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以宏观、中观的角度考察了思想库在冷战后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角色,第六章至第十章以微观角度引入了5个案例对思想库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式、路径展开了具体分析。导论部分为全文的精髓所在。在这部分里,笔者提纲携领地阐析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观点、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运用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写作方法、创新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第一章对本文所要讨论的思想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追溯了思想库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厘清思想库的不同划分类型,并开张明义地指出本文所涉及的思想库的范畴。第二章格物致知地阐析了美国思想库赖以生存、发达的政治条件,包括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思想、政治制度特点、外交决策机制以及美国国内的多元政治生态。第三章探讨了学界在研究思想库时所采用的相关理论——精英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为下文进一步展开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建立了权力分层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从纵向、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美国对华战略迷茫期、形成期和确立期3个阶段的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五章从横向、中观的角度对美国思想库在对华政策倾向上的政治分野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思想库按照其对华态度的光谱呈现出“红队”(接触派)、”蓝队”(遏制派)和“紫队”(接触加遏制派)的3种不同政策主张。随即,笔者对照当前美国主流思想库的对华政策立场,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阐述。第六章至第十章以微观、具体的5个案例的形式对思想库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式、路径展开了分析。其中,第六章以接触派思想库代表布鲁金斯学会与对华“接触”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七章对遏制派思想库代表传统基金会与盛行于美国政坛多年的“中国威胁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八章以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第九章则考察了同一思想库内部不同对台政策主张兼容并蓄、各执一词的共生现象;第十章紧密联系当前,考察了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对其外交智囊团的组建与成员选择,从其智囊团成员的构成与对华政策主张上分析,对奥巴马新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进行了预测性研判,提炼出3个关键词,即“持续、合作与摩擦”。在结论部分,笔者对思想库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进行了综合性评析,并解析出导致不同思想库之所以扮演不同角色的相关因素,包括有美国政治文化传统、思想库成立时间、学术背景、与政府紧密程度、党派政治、利益集团、冷战思维。最后,本文对我国思想库的建设提出若干政策性和技术性建议。
夏照帆,程大胜[4](2001)在《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文中提出
夏照帆,王广庆[5](2000)在《第31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文中研究表明
二、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微循环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
1.1.2 雨水利用新设备与技术日益成熟 |
1.1.3 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方法亟待完善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灰色基础设施 |
1.4.2 绿色基础设施 |
1.4.3 生态基础设施 |
1.4.4 雨水生态系统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城市雨水利用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研究评述 |
2.1.1 雨水利用技术研究 |
2.1.2 雨水利用建设实践 |
2.1.3 雨水利用政策与法规 |
2.1.4 雨水利用的发展方向 |
2.2 微循环理念解析 |
2.2.1 微循环概念本原及内涵拓展 |
2.2.2 基于微循环理念的雨水生态系统提出 |
2.3 城市雨水生态系统规划理论依据 |
2.3.1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理论 |
2.3.2 低冲击开发模式(LID)理论 |
2.3.3 源分离生态卫生排水系统理论 |
2.3.4 城市基础设施共享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城市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存在的问题 |
3.1 城市水资源系统循环 |
3.1.1 城市水资源系统构成 |
3.1.2 工业化前后水资源系统循环变化对比 |
3.1.3 城市雨水资源系统循环 |
3.2 城市传统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方法 |
3.2.1 城市传统雨水资源系统规划方法 |
3.2.2 以排为主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理念 |
3.3 传统规划方法对雨水资源微循环方式的影响 |
3.3.1 微循环的渗透通道(吸)隔断 |
3.3.2 微循环的供水链条(呼)过度拉伸 |
3.3.3 微循环的净化功能(免疫)堵塞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循环理念下城市雨水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解析 |
4.1 城市雨水生态系统架构 |
4.1.1 雨水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
4.1.2 雨水生态系统要素架构 |
4.2 集流子系统 |
4.2.3 集流系统类型选择 |
4.2.4 集流雨量计算方法 |
4.3 径流子系统 |
4.3.1 径流系统类型选择 |
4.3.2 径流水力计算方法 |
4.4 渗流子系统 |
4.4.1 渗流系统类型选择 |
4.4.2 渗流系统适用范围 |
4.4.3 渗流面积计算方法 |
4.5 “储流子系统 |
4.5.1 储流系统类型选择 |
4.5.2 储流系统适用范围 |
4.5.3 储流容积计算方法 |
4.6 “蓄流子系统 |
4.6.1 蓄流系统类型选择 |
4.6.2 蓄流系统适用范围 |
4.6.3 蓄流容积计算方法 |
4.7 “净流子系统 |
4.7.1 净流系统类型选择 |
4.7.2 净流系统适用范围 |
4.7.3 净流面积计算方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循环理念下城市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模式研究 |
5.1 宏观层面:区域雨水微循环系统规划模式 |
5.1.1 干旱半干旱区域入渗模式 |
5.1.2 半湿润区域回用模式 |
5.1.3 湿润区域调峰模式 |
5.1.4 三种模式特点比较 |
5.2 中观层面:城市雨水微循环系统规划模式 |
5.2.1 契合绿地系统的层级式规划模式 |
5.2.2 结合径流系数的雨水系统生态控制方法 |
5.3 微观层面:社区雨水微循环系统规划模式 |
5.3.1 居住区雨水微循环系统 |
5.3.2 道路雨水微循环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微循环理念下社区雨水生态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
6.1 基于规划案例的社区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架构 |
6.1.1 驻马店石庄新社区规划案例编制背景 |
6.1.2 契合雨水微循环方式的社区规划理念 |
6.1.3 层级式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架构 |
6.2 基于规划案例的社区雨水生态系统实证研究 |
6.2.1 驻马店新社区雨水生态系统实证验算 |
6.2.2 基于传统方法的社区雨水基础设施规划 |
6.2.3 与传统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差异比较 |
6.3 基于 SWMM 模型的社区雨水生态系统模拟评价分析 |
6.3.1 SWMM模型主要功能及应用简介 |
6.3.2 社区雨水生态系统模型流程及特点 |
6.3.3 社区雨水生态系统模型参数设定 |
6.3.4 社区雨水生态系统模拟评价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出处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
美国思想库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
思想库的定义、特点 第二节 |
美国思想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
美国思想库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
美国思想库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章 |
美国思想库的政治土壤 第一节 |
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思想 第二节 |
政治制度特点与外交决策机制构成 第三节 |
多元化政治生态 第三章 |
思想库影响外交决策之理论及路径解析 第一节 |
理论的选择:精英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 第二节 |
理论分析框架:权力分层理论与思想库的运作 第三节 |
思想库在美国外交决策程序中的角色 第四章 |
鹰眼看龙: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重构 第一节 |
冷战后美中关系大辩论 第二节 |
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
"9·11"之后美国对华战略共识的达成 第五章 |
思想库对华政策倾向的政治分野 第一节 |
对华态度光谱的"红"、"蓝"、"紫"之分 第二节 |
接触派思想库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三节 |
遏制派思想库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六章 |
布鲁金斯学会与对华"接触"政策 第一节 |
布鲁金斯学会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二节 |
布鲁金斯学会影响对华政策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 |
传统基金会与对华"遏制"政策 第一节 |
传统基金会的反华底色 第二节 |
传统基金会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三节 |
传统基金会与"中国威胁论" 第八章 |
兰德公司与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 第一节 |
早期对华政策主张及影响 第二节 |
兰德公司影响对华政策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 |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 第一节 |
基金会对台湾问题的关注与政策主张 第二节 |
基金会影响对台政策的路径 第十章 |
奥巴马竞选与思想库对华政策走向研判 第一节 |
奥巴马与他的对华外交智囊团 第二节 |
奥巴马智囊团的对华政策主张 第三节 |
奥巴马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 结论 第一节 |
思想库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 第二节 |
对中国思想库建设的若干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
四、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循环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 苗展堂. 天津大学, 2013(12)
- [2]1例液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J]. 顾宁,周万芳,唐洪泰,程大胜,冯苹.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31)
- [3]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 宋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4]第32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J]. 夏照帆,程大胜.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01)
- [5]第31届美国烧伤学会年会学术动态[J]. 夏照帆,王广庆.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