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一、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敦磊[1](2021)在《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的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固废无序堆存、天然矿石盲目开采以及二氧化碳超标排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水泥绿色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两大热点问题。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利用工业固废制备新型低碳水泥成为解决两大热点问题的共同利益出发点。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HBSAC)因性能良好、生产能耗低、CO2排放少且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较低,故在新型低碳水泥的研发中备受青睐。目前可用来制备HBSAC的固废越来越多样,如粉煤灰、尾矿、煤矸石等铝硅质材料,脱硫石膏、磷石膏、固硫灰渣等钙硫质材料;但是,这些固废在HBSAC中的利用多以单一取代某种天然原料为主,而且在水泥制备中的固废利用率较低,通常仅为30%~40%。为了实现固废在水泥行业的多样化、减量化消纳,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66)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ZR2017ZC0737)的资助下,研发了一种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熟料无需添加石膏的固废基HBSAC,并采用宏观试验研究与微观结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制备理论、水化性能以及性能提升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以石油焦灰渣、粉煤灰、电石渣和铝矾土为原料,在C4A3———S——-C2S-C4AF三元体系的HBSAC熟料矿物组成中引入Ca SO4成分,一次烧制含Ca SO4成分的固废基HBSAC。通过研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对固废基HBSAC烧成的影响,确定了该种水泥的最佳煅烧制度;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固废基HBSAC的矿物组成,验证了生料配比与煅烧制度的合理性;通过研究不同配料方案下煅烧温度、矿物形貌以及易磨性的变化,确定了矿物组成变化对水泥烧成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利用天然原料和固废原料制备HBSAC时的原料消耗和成本情况,分析了固废基HBSAC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性。研究表明,以石油焦灰渣、粉煤灰、电石渣和铝矾土一次烧成含Ca SO4成分的固废基HBSAC完全可行;固废基HBSAC的最佳煅烧制度为煅烧温度1300℃、保温时间30min、冷却方式采用快冷;固废基HBSAC的实际矿物组成为C4A3-xFx———S——、β-C2S和Ca SO4新三元体系,Fe元素未与Al、Ca元素结合生成预期矿物C4AF,而是固溶于C4A3———S——形成了C4A3-xFx———S——(x=0.15);在最佳煅烧制度下制备的固废基HBSAC主要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的实际含量与设计含量存在一定的误差,但误差均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矿物组成变化不会影响固废基HBSAC的最佳煅烧温度,但随着残留Ca SO4设计含量的增加,生料的易烧性变差,熟料矿物晶体颗粒间的界限逐渐变模糊,晶粒尺寸变小,黏连性增强,熟料的粉磨难度加大;采用石油焦灰渣等多种固废制备含残留Ca SO4成分的HBSAC,固废利用率可达到85%,能够节省大量的天然原料,特别是石灰石和石膏,具有显着的环境效应和良好的经济性。(2)对比分析了固废基HBSAC与市售42.5级水泥OPC、SAC以及HBSAC在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水化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在物理性能方面,其标准稠度用水量明显大于3种市售水泥,凝结时间与HBSAC接近;在力学性能方面,其抗压强度在早期、后期均表现出显着的优势,但抗折强度在水化后期增长不显着;在耐久性能方面,其抗干缩性能优异,与HBSAC、SAC基本一致,明显好于OPC,且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较好,与SAC接近;在水化特性方面,其水化放热晚于SAC、HBSAC,在水化3d时累积放热量与OPC、SAC基本持平,但高于HBSAC接近30%,其水化产物主要为AFt和凝胶,呈现低碱特性,其硬化浆体的孔结构与SAC接近,明显差于OPC。探讨了固废基HBSAC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成功制备了性能良好的超轻泡沫混凝土。(3)通过研究残留石膏与后掺石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明确了残留石膏和后掺石膏的作用效果,建立了含残留石膏固废基HBSAC的水化模型,提出了残留石膏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残留石膏含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残留石膏的最佳设计含量。结果表明,相比后掺石膏,残留石膏提高了标准稠度用水量、延长了凝结时间,削弱了早期强度、提高了后期强度,延缓了水化放热、提高了3d累积放热量;不同于后掺石膏固废基HBSAC,含残留石膏固废基HBSAC的水化模型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残留石膏所处的位置及水化产物形成的位置等方面;不同于后掺石膏,残留石膏的作用机制也发生改变,其在水泥颗粒的表层和内部均可参与水化作用,水泥颗粒内核的水化反应由传统的离子迁移控制转变为水分迁移控制,水化程度更高;残留石膏含量是影响固废基HBSAC性能的重要因素,综合强度、水化热等多方面性能的分析,残留石膏的设计含量以15%为宜。(4)基于固废基HBSAC建立了固废基HBSAC-硅酸盐水泥、固废基HBSAC-纳米二氧化硅、固废基HBSAC-电石渣3种复合胶凝材料体系,通过研究硅酸盐水泥、纳米二氧化硅、电石渣3种改性材料掺量变化对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物理、力学等性能的影响,评估了3种改性材料对固废基HBSAC性能提升的效果;结合水化热、水化产物等水化特性的分析,探明了硅酸盐水泥、纳米二氧化硅、电石渣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电石渣的效果最显着,其次为纳米二氧化硅,硅酸盐水泥的效果不佳;电石渣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在于促进AH3向AFt转化来提高早期强度、延缓C4A3———S——的水化来发展后期强度;纳米二氧化硅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在于发挥晶核效应促进水化反应、发挥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改善硬化浆体的孔结构;硅酸盐水泥对固废基HBSAC水化的影响机制在于减少了硫铝酸盐矿物的比例以致削弱了早期水化作用,改变了水化产物的组成以致弱化了AFt骨架和凝胶填充的共同作用,延缓了硅酸盐矿物的水化从而增强了后期水化作用。

高晓霞[2](2021)在《水泥窑协同处置选金废渣预处理脱汞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以混汞法为代表的土法冶金工艺由于成本低、入行门槛低,在21世纪初期被小作坊广泛采用,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和政府监管力度加大,这种工艺已经禁止,但由此造成的选金废渣堆积问题对周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水泥窑协同处置有害废物因具有处理量大、二次污染小、可实现废物资源化、无害化等优势而受到人们关注,但选金废渣高汞浓度成为限制协同处置的因素,所以需要对选金废渣进行预处理脱汞。本论文针对山西省某县曾经采用混汞法采金工艺产生的重度汞污染选金废渣,开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前的预处理脱汞实验研究。本论文首先对现场采集的选金废渣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室模拟水泥窑高温烟气对选金废渣的预处理脱汞过程,探究温度、时间、流速、粒径、气氛对热解析过程的影响,对处理前后样品的总汞含量、汞的形态进行分析。根据预处理工艺条件,设计预处理工艺流程,研究不同投加点对水泥熟料的影响。得到的成果如下:选金废渣中汞浓度范围为142 mg/kg~700 mg/kg,取640 mg/kg作为总汞浓度。采用优化的连续浸提法对汞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金废渣以残渣态汞为主,占总汞的46.01%,其次为有机结合态汞32.35%、酸溶态汞8.47%、交换态汞5.3%、碱溶态汞4.84%和水溶态汞3.04%。其中主要的矿物相为二氧化硅和硫酸钙,可以作为替代原料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在200℃~800℃,随着温度的增加,汞的去除率增加,说明温度对热解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500℃以上,不同预处理时间下,汞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时间对汞去除效果影响不显着,此时Hg0为热解气体中主要的存在形式;在200℃~400℃,前20 min汞的去除速率变化明显,时间影响汞热解效果,Hg2+为热解气体中主要的存在形式。在300℃条件下,随着时间增加,各形态汞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有机结合态所占百分比先增加后减小,残渣态所占比例上升,酸溶态、可交换态、水溶态百分比下降。在20 min下,随着温度升高,各形态汞含量降低,有机结合态汞去除效果最明显,碱溶态汞所占比例上升,其他形态汞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在300℃、20 min的热解条件下,流速为300 m L/min时去除效果最佳,随着流速增加,各种形态汞的提取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可交换态汞、酸溶态汞所占百分比增加,有机结合态所占百分比下降;粒径对汞的去除和形态没有影响;碱性氛围有利于汞的去除,p H=9时效果最佳,热解后汞浓度为15.83 mg/kg,去除率为97.64%,碱性条件下有利于有机结合态汞的去除;添加窑头灰对汞的去除没有影响,但窑尾灰会抑制汞的热解效果。设计选金废渣预处理脱汞工艺流程,利用高温烟气进行预处理脱汞,主要包括前处理阶段、热解析阶段、选金废渣处置阶段、汞蒸气冷凝与尾气处理阶段。本研究简单对预处理后的选金废渣作为替代原料进行水泥生产模拟,考察了不同温度投加点对水泥熟料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位点对水泥的浸出毒性没有影响,低温段投加的水泥微观结构更加紧密。

冯智广[3](2021)在《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研究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钛石膏是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副产品,每生产1吨钛白粉产品,便可产生4吨钛石膏固体废弃物,2017年全国钛白粉企业排放钛石膏22Mt,累计堆存量已超过130 Mt。而其综合利用率仅为10%,大多数无法利用而堆积或填埋处理,不但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此次研究以未煅烧钛石膏作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矿粉、硫铝酸盐熟料、粉煤灰制备出一种胶凝材料,并探究了其基本力学性能、最优的水胶比及养护方式、粉磨细度对其性能影响,再通过水化热试验和微观试验对其水化过程进行机理解释,此外,还针对其耐久性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如体积稳定性、抗碳化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等,最后在实际生产中,利用该胶凝材料取代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达到A3.5B06级合格品等级的要求,通过测算,预计能给工厂带来显着经济效益。主要结论如下:(1)该胶凝材料体系中,其抗压强度因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加,石膏掺量增加而减少,掺入碱激发剂强度有所降低,该材料的最优配比为“水泥10%,矿粉30%,硫铝酸盐熟料5%,粉煤灰20%,钛石膏35%”,此配比28d抗压强度达到34.1MPa。(2)该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最优水胶比为0.5。标准养护的试块强度相较于密封养护的试块下降了36.7%,改变养护制度,试块成型后分别密封养护至3d、7d,再进行标准养护至28d,其抗压强度较标准养护条件时分别增长了17.1%和29.2%。随着硫铝酸盐熟料比表面积增大,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标稠用水量增大、初终凝时间缩短、抗压抗折强度增大。该胶凝材料有两个高低不同的水化热放热峰,第一条峰值较高,出现在2h左右,比42.5硅酸盐水泥放热峰峰值低,出现放热峰的峰值提前。(3)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矿物掺和料比例越大,体积膨胀越小,膨胀时间越长,后期体积膨胀率还有较大发展,且该胶凝材料在养护14天前体积迅速膨胀,养护14天后趋于稳定。该胶凝材料的抗碳化性能比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差,碳化28d后,其抗压强度较之前下降了43.7%,且矿物掺和料比例越大,钛石膏掺量越小,碳化后强度越大,碳化深度越小。该胶凝材料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比水泥要强,胶砂试块在Na2SO4溶液中养护28d后,其抗压强度比在水中养护略高,而42.5普通硅酸盐水泥Na2SO4溶液中养护28d后强度比在水中养护强度降低了15.1%。(4)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可以替代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其成型砌块可以达到A3.5B06合格品等级的要求。

宋维龙[4](2021)在《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壁后注浆是盾构隧道建设中的关键工序,注浆浆液的选择与使用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盾构隧道工程的日益增多,面对的工程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对壁后注浆浆液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液存在高能耗、工程性能和耐久性差的不足,研制抗水分散性强、抗渗性能优、耐久性好且低碳环保的壁后注浆浆液对盾构隧道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一种新型浆液的出现,常由于对浆液在盾尾空隙中充填和渗透扩散机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壁后注浆过程中精细化施工控制不够准确,难以达到理想的注浆效果。鉴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2072297)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No.201906090223)的资助下,以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模型构建对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的工程特性、耐久性及其在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过程中的充填和渗透扩散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系统研究了高炉矿渣和钢渣分别以单掺和双掺的形式与粉煤灰复合时各自复合掺量对碱激发胶凝材料新拌合特性、硬化特性和微观特性的影响,优化了工业废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原材料组成。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时,二者可产生协同效应,在不缩短碱激发材料凝结时间和降低流动度的情况下可有效促进硬化试样抗压强度的增长。单掺高炉矿渣会造成硬化试样脆性增强,而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则可有效缓解硬化试样的脆性。相同掺量条件下,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对试样抗折强度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单掺高炉矿渣的情况。单掺高炉矿渣能有效促进碱激发材料基体内早期C-(A)-S-H凝胶的生成和加速固体粉料颗粒的溶解,而单掺钢渣则会影响到凝胶产物的生成和扩展。双掺高炉矿渣和钢渣时,高炉矿渣的存在能激发钢渣颗粒的活性并促进其溶解,生成的C-(A)-S-H和N-A-S-H凝胶复合共存于基体中将残余颗粒粘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与单掺高炉矿渣试样同等致密水平的微观结构。(2)以碱激发工业废渣胶凝材料为主体,辅以细砂和减水剂,制备了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液固比、激发剂浓度和减水剂对所制备工业废渣基浆液基本物理特性、工作特性、硬化特性和孔隙结构特性的影响。由浆液稠度和流动度双指标控制的浆液易泵期能够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范围内进行调节,在实际注浆施工时可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施工条件灵活进行选择使用。通过调整浆液的配比参数能够在浆液具备良好工作特性的同时,使其硬化试样的水/陆强度比达到0.80以上以及抗渗压力达到0.8 MPa以上,从而具备优良的抗水分散性能和抗渗性能。通过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废渣基浆液与传统水泥基浆液的性能指标间的对比可以发现,工业废渣基浆液的工作特性在与传统水泥基浆液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其包括强度、弹性模量、抗水分散性和抗渗性能在内的硬化特性都明显优于传统水泥基浆液,因而可以认为工业废渣基浆液的性能更加优越。(3)根据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施工质量对浆液耐久性方面的要求以及在实际服役环境下可能遭遇的情况,分别对工业废渣基浆液和传统水泥基浆液试样的干燥收缩特性、抗水溶蚀特性和抗硫酸盐侵蚀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龄期为90天时,两组代表性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干缩应变略大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但差异并不显着,认为属于合理范围。在水溶蚀试验中,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浸渍水pH值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基体内残余的碱性激发剂所致;与之相比,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浸渍水pH值的升高则主要是由于凝胶产物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分解所致。此外,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质量和强度损失情况也明显好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因而具有更好的抗水溶蚀性能。在耐硫酸盐侵蚀试验中,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表观受损情况均明显好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Mg SO4溶液对浆液硬化试样的侵蚀作用要强于Na2SO4溶液。在相同硫酸盐侵蚀龄期条件下,工业废渣基浆液硬化试样的质量和强度损失率均低于水泥基浆液硬化试样,具有更好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4)通过室内试验对两种代表性工业废渣基浆液的流型、流变参数及其时变特性进行了测试。工业废渣基浆液的流型并不属于某一种单一流型,通常与浆液的具体配方参数有关。浆液的流型不随时间发生改变,但流变参数存在时变性。根据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施工时的自身特点,将同步注浆浆液的整个扩散过程视为环向充填、轴向充填和径向渗透的三维扩散模式。分别基于考虑时变性的宾汉姆流体流变方程和考虑时变性的幂律型流体流变方程,推导并建立了浆液环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环向形成与分布模型、轴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时空消散模型以及径向渗透时的渗透扩散模型。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涉及到的参数有盾构掘进参数、浆液特性参数、注浆施工参数和土层特性参数。通过理论计算值与工程实例监测数据和注浆试验数据间的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并结合算例对理论模型的多种影响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分析。该理论模型可为盾构掘进与注浆施工的参数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范明川[5](2020)在《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近些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的整体规模也正在不断的扩大,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能源以及各类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长,所产生的工业废渣也越来越多,而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要求工业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便要求工业企业不断加强技术更新,对工业废渣有效处理,并实现再利用。本文主要对铜渣、钢渣、磷石膏、矿渣、粉煤灰以及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工业废渣的利用率,实现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邓苗[6](2020)在《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质环境因地质资源大量开采而被破坏和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自然环境同时面临着来自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威胁,因此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地质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水泥基灌浆材料中添加活性工业废渣来改善浆体的性能,既可以减少水泥使用量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危害,还能实现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绿色高性能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稻壳灰替代硅质矿山硅源来制备水泥添加剂和工业废渣硅灰的活性激发剂层状硅酸钠以及层状硅酸钠对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特征的影响,为此研究了稻壳灰在合成层状硅酸钠的过程中合成温度和合成时间因素对合成产物的组成及钙、镁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并在1.0水灰比下不同龄期净水泥、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水泥-硅灰和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4种体系浆体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差热分析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4种浆体水化过程中主要水化产物C-S-H,钙矾石和氢氧化钙的结构、形貌、物相和孔隙特征从微观层面进行了表征和研究,以此微观层面研究为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灌浆材料设计理论依据,根据工程需求设计所需性能灌浆材料,结合现场应用结果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采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代替硅质矿山开采的硅源,利用固相法在720℃下烧结120min可制备出δ-Na2Si2O5含量高达90%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层状硅酸钠,其钙、镁离子的交换能力可达到430mg/g和396mg/g。δ-Na2Si2O5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与其晶体结构中硅氧四面体组成的基本环状结构和环状结构组成的片层结构具有更大的孔径和更规则的面结构有关外,还和晶胞中部分钠原子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关系。(2)层状硅酸钠能有效降低高水灰比下硅酸盐水泥浆体的泌水率,提高浆体稳定性,在初始水解期和加速期能加快水泥颗粒的水化速度,在减速期会降低水泥颗粒水化速度,降低浆液初始流动度和缩短浆液初凝时间和可工作时间,能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但会大幅度降低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早期的I型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结构,水化后期C-S-H中聚合度较高的硅酸根基团含量低降低,浆体中规则片层状的C-S-H的含量会减少或缺失,C-S-H的该转变会导致浆体中20nm左右的规则狭缝型孔隙减少或缺失,封闭型孔隙数量的增加;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钙矾石在a,b和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钙矾石三维尺寸都会明显增大,颗粒的数量减少,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该变化对浆体中0.1μm2-4μm2范围内孔隙数量、分布和孔隙形状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对提高水化1天浆体抗压强度有利,对水化后期抗压强度不利;水化初期和水化后期层状硅酸钠都能较大幅度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氢氧化钙晶体易沿(100)方向生长成面积相对较大、厚度较薄的片状颗粒,水化后期片状颗粒聚结成尺度更大的片状物聚合体,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择优度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相对于净水泥桨中在28天前每个对应水化龄期时择优度都有所增大。(3)1.0高水灰比下硅灰可以比较有效的降低水泥浆体的泌水率和浆体初始流动度,会大幅度延长浆体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和工作时间,会延缓水泥诱导期前期和加速期的水化速度,诱导期的反应不是趋于停滞而是缓慢进行,相对于水泥净浆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有所提升,但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会有较大幅度降低;硅灰对水泥浆体中C-S-H、钙矾石的形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在水化14天后硅灰与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该反应能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4)层状硅酸钠会较大幅度降低硅灰-水泥体系浆体的泌水率和初始流动度,并缩短浆体的可工作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以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相对于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和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会较大幅度提升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能有效激活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硅灰的活性,使其在水化7天时与水泥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明显显现出来,并促进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消耗,在水化28天水时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为水泥/硅灰体浆体中的60%,净水泥浆中的43%左右,在水化1天会增大氢氧化钙的择优度,水化14天和28天的择优度会减小;层状硅酸钠会导致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中早期的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I型的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钙矾石晶体颗粒相对在a、b轴方向的生长受限,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并且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层状硅酸钠添加到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有助于浆体中毫米级孔隙的孔隙大小减小和在浆体中的均匀分布,微米级孔隙范围内孔径较大的孔隙数量有所增加,纳米级的总孔隙相似,20nm左右的开孔孔隙度大大增加。(5)通过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进程中固形物特征-孔隙特征-性能特征的研究结果,结合工程需求,设计出了在抗压强度和早强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的可用于灌注锚固体的浆体。该浆体设计到应用的过程实现了以微观理论为依据,宏观性能验证的灌浆材料设计思路,对该体系浆体或其它体系浆体的绿色高性能发展和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陈婉婷[7](2020)在《锆硅渣吸附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纳米TiO2的研究》文中认为锆硅渣是生产氧氯化锆工艺中酸反应过程产生的废渣,提纯处理后产物(ZSR-P)主要由非晶相SiO2组成,具有高比表面积及特殊的堆积结构。本论文以实现锆硅渣在治理水污染中应用为目的,对ZSR-P为吸附剂去除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吸附重金属离子后ZSR-P在水泥中固化和ZSR-P为载体负载纳米TiO2制备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研究。以ZSR-P为吸附剂,对其分别吸附去除水溶液中Pb2+、Cd2+的行为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吸附时间、离子初始浓度、ZSR-P用量,特别是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影响显着。优化条件下,ZSR-P对溶液中Pb2+、Cd2+的吸附量分别为45.3 mg/g和30.1 mg/g,去除率达到99.9%。ZSR-P对Pb2+、Cd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动力学二级吸附速率模型。SiO2和Pb2+、Cd2+之间的吸附通过SiO2表面的Si-OH和Pb2+、Cd2+羟基化物间的反应实现。对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改性剂,采用湿法方式改性ZSR-P和改性ZSR-P吸附去除水溶液中Cr(Ⅵ)进行了研究。ZSR-P经CTAB改性后,表面正电荷区间和?电位值均增大,等电点增大至pH=6.3。优化条件下,改性ZSR-P对Cr(Ⅵ)的吸附量为6.28 mg/g,Cr(Ⅵ)去除率94.25%。吸附机理主要为表面荷负电的Cr(Ⅵ)与表面荷正电的改性ZSR-P间的电性吸引作用。研究了以ZSR-P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SR-P/TiO2复合光催化剂及其表征。ZSR-P/TiO2复合光催化剂以单分散形态纳米TiO2在ZSR-P表面及穿插到孔道内均匀负载为特征,二者以Si-O-Ti键形式实现结合。TiO2包括锐钛矿、金红石两种晶相,负载量17.14%,颗粒大小712 nm。ZSR-P/TiO2适宜降解水中较低浓度污染物,优化条件下,可使溶液中甲基橙完全降解,且4次循环使用后降解性能无明显降低。对吸附Pb2+、Cd2+和Cr(VI)的ZSR-P进行了水泥固化处理,对其中离子稳定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固化对各离子均具有很好的稳定固封作用。加入ZSR-P的水泥固化体在中性和酸性模拟液中浸出1 d,Pb2+、Cd2+和Cr(VI)的浸出量分别为0.1-0.5%和0.3-0.9%。浸出液中各离子含量均低于国家行业标准的允许值。各水泥固化体力学性能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胡立志[8](2019)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废渣高效利用机理与应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废渣是搅拌站运营和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固体废弃物,但现有处理方法成本高、环境影响大、产品附加值低,并且缺乏大规模的实际工程应用,限制了搅拌站废渣的高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搅拌站废渣的高效利用机理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在分析搅拌站废渣物化与粉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搅拌站废渣活化技术;开发出以搅拌站废渣为主要组成的多元工业废渣复合掺合料,设计与开发适应于复合掺合料的混凝土专用外加剂,掌握以搅拌站废渣制备复合掺合料工业生产的关键技术,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利用化学成分分析、XRD测试、电子扫描显微分析及热重分析研究了搅拌站废渣的理化特性与微观形貌,搅拌站废渣的主要化学组成为硅、铝氧化物;其表面疏松多孔,仍存有大量粉煤灰球形颗粒,具备作为混凝土掺合料的可行性。2.利用比表面积、45μm和80μm筛余量对搅拌站废渣的粉磨特性进行分析可知,搅拌站废渣易碎性好,粉磨30min比表面积可大于500m2/kg,但搅拌站废渣的烧失量高,石粉含量高,需水量大,单磨易粘球,单掺作为掺合料使用时允许掺量低,且会使水泥基材料初始流动度降低,经时损失率增大,与减水剂相容性较差。3.搅拌站废渣粉掺入会降低胶凝体系的强度,经过机械力活化的废渣粉砂浆强度明显高于未粉磨的废渣粉砂浆,搅拌站废渣粉掺量应不超过30%。炉渣能够延缓或消除单磨废渣时易包球的现象,提高粉磨效率。加入水渣可以优化物料整体的易碎性,提升复合掺合料的力学性能与工作性能。4.综合复合掺合料粉磨特性、活性、工作性能和减水剂相容性等因素,制备出a型复合掺合料的最优配比是炉渣:废渣=7:3,最佳粉磨时间40min,45μm筛余量12.5%,比表面积594 m2/kg,28d活性指数为78%;b型复合掺合料的最优配比是废渣:炉渣:水渣=3:3:4,最佳粉磨时间40min,45μm筛余量15.6%,比表面积476 m2/kg,28d活性指数为92%。5.采用XRD、TG-DSC、SEM-EDXA、孔溶液、电阻率以及孔结构分析等微观测试手段,系统研究复合掺合料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产物与显微结构,与纯水泥试样相比,掺入复合掺合料减少了水泥基材料的总放热量,并且降低水化加速期的放热速率,降低了水泥基材料的孔溶液碱度,能够在水化后期较好地填充在水泥水化产物之间,减少了水泥基材料中有害孔和多害孔的数量,向少害孔甚至无害孔过渡,优化了孔结构。6.利用新型保坍和抗泥的高分子结构,通过分子结构的调控及对分子链上羧基进行化学修饰,开发出了适用于大掺量复合掺合料的复合保坍型聚羧酸外加剂。在C20-C70强度等级混凝土中,当取代矿物掺合料的掺量为25%时,掺入a,b型复合掺合料对于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基本无影响。掺入复合掺合料的混凝土比纯水泥混凝土有较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在混凝土水泥水化早期阶段,三种掺合料混凝土的收缩率发展趋势发展基本相同,但随着龄期增长,两种复合掺合料混凝土都低于普通混凝土,尤其掺入b型掺合料的混凝土收缩率最低。掺入不同种复合掺合料的混凝土抗碳化能力与掺入粉煤灰、矿粉的混凝土抗碳化能力相近。7.设计含搅拌站废渣的复合掺合料的生产工艺,从原材料优选、配比组成、生产加工、成品控制等各环节提出复合掺合料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点,并在普通高层泵送、剪力墙、市政桥梁建筑工程中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董书浩[9](2019)在《低碱水泥的工业化生产实践》文中认为对水泥混凝土中存在的碱及其危害人们己经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发现了大量的碱骨料反应破坏的事例,碱骨料反应已经成为对水泥混凝土建筑物及构件的破坏并影响其耐久性的几种原因中最严重的一种。随着人们对混凝土建构筑物耐久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水泥混凝土中起胶结作用的水泥的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降低水泥中碱的含量?如何提高水泥的性能?从而减轻水泥中碱的危害,抑制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的破坏,在提高建构筑物耐久性的同时减轻环境负荷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实际生产为研究对象,就低碱水泥熟料的生产,利用工业废渣制备高性能复合低碱水泥两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高硅低碱砂岩配料和高碱粘土配料两方案的生料经1400℃煅烧后,熟料中的f-CaO均在1.0%以下,且远低于这个数。因此这两个方案的生料易烧性虽然有优有劣,但均可以认为是优良的。从控制熟料中碱含量的角度出发,高硅低碱砂岩配料虽然易烧性略差,但仍不失为一个好的配料方案;高硅低碱砂岩配料方案的最佳控制参数为:采用“三高”配方,熟料的饱和比0.9,熟料的硅酸率2.6,熟料的铝氧率1.6,生料的细度控制在280m2/kg。以上的结论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都得到了证实;复合低碱水泥各组分不同的细度对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其早期(3d)强度,影响的因素依次为熟料,粉煤灰,磷渣。而其后期(28d)强度影响的因素依次为磷渣,熟料,粉煤灰。复合水泥的三种主要成分的细度的最佳控制参数是:熟料细度420m2/kg,粉煤灰细度450m2/kg,磷渣细度500m2/kg;高温煅烧磷石音、高钙粉煤灰等改性外加物的加入,对复合水泥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特别是高钙粉煤灰的加入,在细磨的条件下,对掺有磷渣的复合水泥的早期强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通过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水化热、初期水化产物、碱骨料反应及耐久性方面的对比研究,证实复合低碱水泥在性能上具有优越性。磷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的加入对抑制碱骨料反应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水泥产品的环境负荷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奕仁[10](2019)在《锂渣的火山灰活性评价及其复合胶凝材料微结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锂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使得我国锂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工业副产品锂渣,其堆存量逐年增加。与矿渣和粉煤灰相比,锂渣的利用率较低,主要用于建材行业的掺合料和辅助性胶凝材料,少量用于制备新材料,实际利用率仅为1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关于锂渣的矿相组成、活性组分含量及其反应活性评价等基础研究成果较少且尚不明确,其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对水泥的水化历程影响、微结构变化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等缺乏系统性的规律研究。同时,突破传统激发方法,探寻新型高效的锂渣活化技术,也是扩大锂渣在水泥行业的消纳范围和提升消纳能力的关键研究内容。本课题基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低活性锂渣的预处理与高效活化技术研究”为研究背景,选取三种代表性产地的锂渣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其形貌特征及物相组成与含量,尤其是活性组分含量;量化表征了锂渣在复合胶凝体系的反应程度,系统研究了锂渣的火山灰活性及其反应动力学,探究了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显微形貌和产物结构组成,确立了孔结构特征与材料微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变化关系,最后针对大掺量锂渣复合胶凝材料的低水化活性,采用一种无机高分子活化剂来提升其水化活性并初步探明其活化机理。锂渣中主要矿物相为深灰色不规则状或圆饼状晶态铝硅酸盐Al2Si4O10(OH)2,灰白色的不规则状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相CaCO3、KAlSi3O8和CaAl2Si2O8,黑灰色无定形态的Al2O3·4SiO2以及灰色棒状的石膏相CaSO4·2H2O,还含有少量的SiO2、NaAlSi3O8和亮白色圆粒状含铁相。采用背散射图像定量法得到锂渣中无定形相的含量在39.7842.65%,碱/碱土金属复合相在6.469.83%,晶态铝硅相在34.4144.74%,石膏相在3.967.10%,其他相在2.638.88%。如果能够改进锂渣的生产过程,使得结晶相转变为更多的非晶相,这将有助于提高锂渣的活性。锂渣反应程度的测定方法中,盐酸法适用于测定锂渣的反应程度,且具有普适性。锂渣早期火山灰活性较低,7 d后逐渐表现出火山灰活性,28 d后水化活性增长缓慢。其反应率7 d在6.3011.58%之间,28 d在14.0819.45%之间,90 d在16.2221.46%之间。锂渣的火山灰反应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常数k的大小(0.00140.0028)反映了火山灰活性的高低。锂渣在7 d前的反应率较小,水化产物中凝胶含量较低,颗粒结构松散,对体系强度贡献较低,7 d后逐渐表现出的火山灰活性开始对体系的强度贡献快速增长,后期水化产物结构变得致密,但仍有锂渣颗粒未发生反应。锂渣水化活性越大,生成凝胶含量越多,对体系强度的贡献越大。综合评定,锂渣的火山灰活性低于矿渣而高于粉煤灰。在不同C/LS值的锂渣体系中,C/LS值为0.25时,锂渣化学反应量较高,活性已被CaO充分激发,生成的C–(A)–S–H凝胶含量最多;随着C/LS值持续增大,锂渣反应量下降,过量的CaO会阻碍锂渣中活性组分的表面接触反应和与Ca2+扩散渗透反应,同时会以Ca(OH)2晶体的形式夹杂在水化体中间,在长期养护过程中Ca(OH)2逐渐溶解,形成大孔道,使硬化浆体的强度下降。在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中,早期少量锂渣能够促进水泥水化,加速C–S–H凝胶的生长。锂渣掺量≥40%试样中锂渣反应程度较低,水化产物未能较好地填充浆体中的孔隙。水化后期各试样结构均变得密实,水化产物较好的填充于孔隙;但相对于锂渣掺量≤20%的试样,锂渣掺量≥40%的试样随其掺量增多结构致密性明显下降,且反应程度变低。锂渣掺入改变了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类型,由富钙的C–S–H变成富铝的C–A–S–H,种类组成从单一变得复杂,形貌由纤维状变成球簇状。少量的锂渣只改变了C–S–H相的化学组成。大掺量的锂渣改变了水化产物类型以C–(A)–S–H相为主,且存在高Ca和低Ca两种C–A–S–H相。锂渣掺入降低了C–A–S–H凝胶的Ca/(Si+Al)值,且随锂渣掺量增大,Ca/(Si+Al)值出现各自的区域分布且逐渐减小;C–A–S–H凝胶的Al/Si值约在0.42,表明C–A–S–H凝胶中的Al不会随着锂渣掺量增多而持续增大。锂渣复合胶凝材料的临界孔径随养护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锂渣掺量20%的试样孔隙率均低于纯水泥试样,锂渣掺量≤20%能够减小复合硬化浆体中凝胶孔尺寸,降低孔隙率;锂渣掺量≥40%增加了复合硬化浆体中的少害孔(间隙孔),孔隙率先减小后增大,这是体系中形成的钙矾石通过“晶体生长”和“孔隙形成”机理产生膨胀作用造成的。对于孔隙分布含量研究,早期锂渣掺入增加了浆体中>100 nm的大孔数量,但少量锂渣能够促进水泥水化,生成部分水化凝胶填充孔隙;大掺量锂渣会使其硬化浆体的孔结构粗化,大毛细孔增多。中期各试样的大孔含量减少,凝胶孔含量增加,即>100 nm的大毛细孔明显减少,<10 nm的凝胶孔明显增加,4.550 nm的间隙孔大幅增加。后期锂渣掺量≤20%时能够细化硬化浆体孔径,凝胶孔增多;锂渣掺量≥40%时增加了硬化浆体中4.550 nm间隙孔含量,总孔隙率增大;锂渣掺量60%的硬化浆体中临界孔径在少害孔范围,其他试样均在凝胶孔范围。锂渣对强度的贡献作用主要体现在早期锂渣颗粒的物理“填充效应”和后期锂渣的化学“火山灰效应”改变了浆体的微结构。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压汞法得到锂渣复合硬化浆体孔结构的孔表面分形维数在2.822.94之间,相关系数在0.99,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孔表面积不规则,孔结构复杂程度较高。孔表面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和孔隙率的相关性极差,与平均孔径和中值孔径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与孔表面积存在一定关系,即表面分形维数随平均孔径和中值孔径的减小而增大,孔比表面积随分形维数增加而增加;与<20 nm和>100 nm的孔径分布呈现出良好的正和负两种相关性,随着分形维数增加,<20 nm的无害孔比例明显增加,而>100 nm的有害孔比例显着减少。锂渣和水泥颗粒对聚合铝均表现出强烈的吸附趋势。聚合铝对液相离子的络合能力为SiO(OH)3->Al(OH)4->Ca2+>Fe3+>Mg2+。在碱性环境中,聚合铝与液相中的硅铝离子通过配合与吸附作用形成络合物,通过粘附卷扫作用沉淀金属阳离子,降低了液相离子浓度,活性矿物继续溶解,补充溶液中所消耗的SiO44-、AlO4-,提高了锂渣中玻璃体的溶出含量,从而提升锂渣的水化反应程度。聚合铝的掺加能够显着提高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抗压强度、化学结合水含量,对后期强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聚合铝加速了诱导前期锂渣与水泥中矿物相的溶解,加快了加速期水化产物成核以及生长的过程,增加了减速期水化产物的成核总量,促进了锂渣在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中二次水化放热。早期水化产物中出现大量的AFt、C4AHx及相对较多的Ca(OH)2,后期体系中Ca(OH)2的大量消耗,促进了锂渣在水泥复合体系中的火山灰反应,提升了锂渣的水化反应活性。

二、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的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简介
        1.2.1 熟料矿物组成
        1.2.2 制备工艺
        1.2.3 水化反应
    1.3 固废在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中的应用
        1.3.1 铝硅质固废原料的应用
        1.3.2 钙硫质固废原料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固废原材料
        2.1.2 其他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宏观测试
        2.3.2 微观测试
第3章 固废基HBSAC的制备基础理论研究
    3.1 制备流程
    3.2 配料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设计步骤
        3.2.3 配料方案
    3.3 煅烧制度
        3.3.1 煅烧温度
        3.3.2 保温时间
        3.3.3 冷却方式
    3.4 物相定性与定量分析
        3.4.1 物相定性分析
        3.4.2 物相定量分析
    3.5 矿物组成变化对固废基HBSAC制备的影响
        3.5.1 对煅烧温度的影响
        3.5.2 对矿物形貌的影响
        3.5.3 对易磨性的影响
    3.6 环境效应分析
    3.7 经济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废基HBSAC的水化性能研究
    4.1 物理性能
    4.2 力学性能
    4.3 耐久性能
        4.3.1 干缩性能
        4.3.2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4.4 水化特性
        4.4.1 水化热
        4.4.2 水化产物
        4.4.3 孔结构
    4.5 应用举例
        4.5.1 试验方案设计
        4.5.2 样品制备流程
        4.5.3 样品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废基HBSAC中残留石膏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试验方案设计
        5.1.1 不同石膏种类固废基HBSAC试验方案
        5.1.2 不同残留石膏含量固废基HBSAC试验方案
    5.2 残留石膏与后掺石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
        5.2.1 物理性能
        5.2.2 力学性能
        5.2.3 水化特性
    5.3 残留石膏作用机制的提出
    5.4 残留石膏含量对固废基HBSAC性能的影响
        5.4.1 物理性能
        5.4.2 力学性能
        5.4.3 水化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固废基HBSAC的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研究
    6.1 固废基HBSAC-硅酸盐水泥复合胶凝材料体系
        6.1.1 物理性能
        6.1.2 力学性能
        6.1.3 干缩性能
        6.1.4 水化特性
        6.1.5 工作性能
    6.2 固废基HBSAC-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胶凝材料体系
        6.2.1 物理性能
        6.2.2 力学性能
        6.2.3 水化特性
    6.3 固废基HBSAC-电石渣复合胶凝材料体系
        6.3.1 物理性能
        6.3.2 力学性能
        6.3.3 水化特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2)水泥窑协同处置选金废渣预处理脱汞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汞的来源与危害
        1.1.2 课题来源
    1.2 汞的形态与迁移转化
        1.2.1 汞的形态
        1.2.2 汞的迁移与转化
    1.3 含汞废渣的处理处置技术
        1.3.1 物理技术
        1.3.2 化学技术
        1.3.3 生物技术
    1.4 水泥窑协同处置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装置
    2.1 样品制备与分析
        2.1.1 土壤样品的制备
        2.1.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2.1.3 选金废渣中汞的提取
        2.1.4 汞的测定方法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工艺系统
        2.2.2 仪器与试剂
第3章 热解析处理选金废渣
    3.1 研究方法
    3.2 选金废渣理化性质
        3.2.1 选金废渣工业分析
        3.2.2 选金废渣成分分析
        3.2.3 选金废渣中总汞含量及汞的赋存形态分析
    3.3 温度与时间对热解析的影响
        3.3.1 选金废渣热重分析
        3.3.2 温度与时间对汞去除的影响
        3.3.3 温度与时间对汞形态的影响
        3.3.4 汞热解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速、粒径和气氛对选金废渣热解析的影响
    4.1 流速对热解析的影响
        4.1.1 流速对汞去除的影响
        4.1.2 流速对汞形态的影响
    4.2 粒径对热解析的影响
        4.2.1 粒径对汞去除的影响
        4.2.2 粒径对汞形态的影响
    4.3 气氛对热解析的影响
        4.3.1 气氛对汞去除的影响
        4.3.2 气氛对汞形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选金废渣预处理脱汞工艺及水泥窑协同处置
    5.1 选金废渣预处理脱汞工艺设计
        5.1.1 间接热解析工艺
        5.1.2 直接热解析工艺
    5.2 水泥窑协同处置选金废渣
        5.2.1 温度投加点的选择
        5.2.2 水泥浸出毒性分析
        5.2.3 水泥熟料微观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研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钛石膏综合利用
        1.2.2 碱激发胶凝材料
        1.2.3 蒸压加气混凝土
    1.3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钛石膏
        2.1.2 普通硅酸盐水泥
        2.1.3 矿粉和粉煤灰
        2.1.4 硫铝酸盐水泥熟料
        2.1.5 化学试剂
        2.1.6 32.5复合水泥
    2.2 试验方法及仪器
        2.2.1 建筑石膏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及2 小时抗压抗折强度
        2.2.2 比表面积
        2.2.3 胶凝材料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试验
        2.2.4 胶砂强度
        2.2.5 水泥流动度试验
        2.2.6 水化热试验
        2.2.7 体积稳定性
        2.2.8 碳化试验
        2.2.9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2.2.10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干密度及吸水率试验
        2.2.11 微观分析测试方法
第三章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
    3.1 钛石膏的处理
    3.2 配合比初配
        3.2.1 钛石膏、水泥的优选范围
        3.2.2 确定矿渣和粉煤灰的优选范围
        3.2.3 激发剂种类及优选范围
        3.2.4 硫铝酸盐水泥熟料优选范围
    3.3 正交试验
        3.3.1 正交试验概况
        3.3.2 正交试验的设计与结果
        3.3.3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正交试验的力学性能分析
        3.3.4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正交试验的流动性能分析
        3.3.5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正交试验的多指标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基本性能与优化
    4.1 水胶比对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养护条件对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粉磨细度对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影响
    4.4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热
    4.5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机理与微观分析
        4.5.1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
        4.5.2 水化产物的XRD分析
        4.5.3 水化产物的SEM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耐久性能
    5.1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体积稳定性
    5.2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抗碳化性能
        5.2.1 碳化深度
        5.2.2 碳化后强度
        5.2.3 微观分析
    5.3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6.1 生产工艺流程与反应机理
    6.2 配合比试配
    6.3 铝粉掺量对试配混凝土性能的优化
    6.4 性能测试
    6.5 效益分析
        6.5.1 社会效益
        6.5.2 碳排放效益
        6.5.3 经济效益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作者简历

(4)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单液惰性浆液
        1.2.2 单液硬性浆液
        1.2.3 双液浆
        1.2.4 壁后注浆浆液研究总结
    1.3 碱激发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碱激发材料的制备与基本性质
        1.3.2 碱激发材料的潜在应用
    1.4 耐久性试验的研究现状
        1.4.1 注浆材料的耐久性研究
        1.4.2 碱激发材料在耐久性方面的优势
    1.5 注浆理论的研究现状
        1.5.1 传统注浆理论
        1.5.2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理论
    1.6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碱激发工业废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案
    2.3 试样制备与测试内容
        2.3.1 试样制备
        2.3.2 测试内容与方法
    2.4 新拌合特性分析
        2.4.1 密度
        2.4.2 凝结时间
        2.4.3 流动度
        2.4.4 粘度
    2.5 硬化特性分析
        2.5.1 试样外观
        2.5.2 抗压强度
        2.5.3 抗折强度
        2.5.4 弹性模量
        2.5.5 吸水系数
        2.5.6 孔隙液pH值
    2.6 微观特性分析
        2.6.1 物相组成(XRD)
        2.6.2 微观形貌(SEM)
        2.6.3 孔隙结构(MIP)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设计思路
        3.2.1 传统水泥基浆液的不足
        3.2.2 理想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的提出
    3.3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3.3.1 试验原材料
        3.3.2 试验配合比设计
        3.3.3 浆液制备
        3.3.4 性能测试
    3.4 基本物理特性分析
        3.4.1 新拌合浆液密度
        3.4.2 新拌合浆液pH值
    3.5 工作特性分析
        3.5.1 稠度
        3.5.2 流动度
        3.5.3 凝结时间
        3.5.4 泌水率
    3.6 硬化特性分析
        3.6.1 抗压强度
        3.6.2 抗折强度
        3.6.3 弹性模量
        3.6.4 抗水分散性
        3.6.5 抗渗性
    3.7 孔隙结构特性分析
        3.7.1 吸水性
        3.7.2 可渗透孔隙率
    3.8 浆液筛选以及性能评价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耐久性研究
    4.1 引言
    4.2 耐久性试验方案
        4.2.1 干燥收缩试验
        4.2.2 抗水溶蚀试验
        4.2.3 硫酸盐侵蚀试验
    4.3 干燥收缩特性分析
    4.4 抗水溶蚀性能分析
        4.4.1 pH值
        4.4.2 EC和TDS
        4.4.3 质量稳定性
        4.4.4 强度稳定性
    4.5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分析
        4.5.1 试样外观
        4.5.2 质量稳定性
        4.5.3 强度稳定性
        4.5.4 微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流变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工业废渣基浆液流型与流变特性
        5.2.1 浆液流型
        5.2.2 工业废渣基浆液流变特性测试
    5.3 盾尾同步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分析
    5.4 环向充填浆液压力形成与分布模型
        5.4.1 基本假定
        5.4.2 理论公式推导
    5.5 考虑流变参数时变性的轴向充填浆液压力时空消散模型
        5.5.1 基本假定
        5.5.2 理论公式推导
    5.6 考虑流变参数时变性的浆液径向渗透扩散模型
        5.6.1 基本假定
        5.6.2 理论公式推导
    5.7 模型参数与模型验证
        5.7.1 模型参数确定
        5.7.2 理论模型验证
    5.8 算例分析
        5.8.1 环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形成与分布特征
        5.8.2 轴向充填时的浆液压力时空消散规律
        5.8.3 径向渗透时的浆液扩散深度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废渣的一般处理方法
    1.1 埋填法
    1.2 焚化法
    1.3 化学处理法
    1.4 生物处理法
    1.5 海洋投弃
2 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之中的具体应用
    2.1 钢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2.1.1 混合材料方面的应用
        2.1.2 原料及矿化剂方面的应用
    2.2 铜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2.3 矿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2.4 粉煤灰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2.5 磷石膏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2.6 脱硫石膏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3 结束语

(6)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状硅酸钠研究进展
        1.2.2 灌浆材料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层状硅酸钠合成工艺研究
        1.5.2 层状硅酸钠性能与晶体结构研究
        1.5.3 灌浆材料基本性能研究
        1.5.4 灌浆材料水化物特征研究
        1.5.5 灌浆材料孔隙特征研究
        1.5.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稻壳灰硅源制备层状硅酸钠的研究
    2.1 稻壳灰分析
    2.2 合成温度的制定
    2.3 合成温度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4 合成时间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层状硅酸钠特征研究
    3.1 层状硅酸钠离子交换能力研究
    3.2 层状硅酸钠晶体结构特征研究
    3.3 层状硅酸钠的形貌特征研究
    3.4 层状硅酸钠基团特征研究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拉曼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物化性能研究
    4.1 实验
        4.1.1 水泥原料分析
        4.1.2 浆体原料配比
    4.2 浆体物性测试分析
        4.2.1 物性测试与分析
        4.2.2 流动度测定与分析
        4.2.3 水化热特征研究
        4.2.4 浆体强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5.1 实验样品制备
    5.2 浆体的XRD测试研究
        5.2.1 水化初期浆体的XRD研究
        5.2.2 不同水化时期浆体的XRD研究
        5.2.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5.3 浆体的热分析研究
        5.3.1 浆体的TG-DTA研究
        5.3.2 浆体的DTG研究
    5.4 浆体的IR研究
    5.5 浆体的SEM研究
        5.5.1 C-S-H的 SEM研究
        5.5.2 钙矾石的SEM研究
        5.5.3 Ca(OH)2的SEM研究
    5.6 浆体孔隙研究
        5.6.1 孔隙的显微法研究
        5.6.1.1 浆体孔隙的光学显微镜研究
        5.6.1.2 浆体孔隙的扫描电镜研究
        5.6.2 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研究
        5.6.3 氮吸附法(BET)研究
        5.6.3.1 浆体孔结构表征
        5.6.3.2 孔径分布特征
    5.7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6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性能研究
    6.1 实验
        6.1.1 硅灰分析
        6.1.2 实验原料配比
    6.2 浆体物性分析
        6.2.1 凝结时间和泌水率分析
        6.2.2 流动度分析
        6.2.3 浆体水化热特征研究
        6.2.4 强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7.1 浆体的XRD研究
        7.1.1 水化早期浆体的XRD研究
        7.1.2 不同水化龄期浆体的XRD研究
        7.1.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7.2 浆体热分析研究
        7.2.1 浆体的TG-DTA研究
        7.2.2 浆体的DTG研究
    7.3 浆体的SEM研究
        7.3.1 C-S-H的 SEM研究
        7.3.2 钙矾石的SEM研究
        7.3.3 氢氧化钙的SEM研究
    7.4 浆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7.5 浆体孔隙研究
        7.5.1 显微镜法研究
        7.5.1.1 光学显微镜法研究
        7.5.1.2 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
        7.5.2 小角X射线散射法研究
        7.5.3 氮气吸附法研究
        7.5.3.1 孔结构研究
        7.5.3.2 孔隙分布研究
    7.6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8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在锚固体上的应用研究
    8.1 工程地质情况
        8.1.1 场区地层构成及特征
        8.1.2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8.2 实验室配置
        8.2.1 浆料制备
        8.2.2 浆体强度检测
    8.3 现场施工效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锆硅渣吸附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纳米Ti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氯化锆生产过程副产锆硅渣的性质及综合利用现状
        1.2.1 氧氯化锆生产工艺与锆硅渣的产生
        1.2.2 锆硅渣的组成和性质
        1.2.3 锆硅渣综合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2.3.1 锆硅渣的处理
        1.2.3.2 锆硅渣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及其治理
        1.3.1 重金属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现状
        1.3.1.1 污染物种类
        1.3.1.2 污染现状
        1.3.2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技术
        1.3.2.1 化学沉淀法
        1.3.2.2 离子交换法
        1.3.2.3 电化学法
        1.3.2.4 膜分离法
        1.3.2.5 生物处理法
        1.3.2.6 吸附法
    1.4 纳米TiO_2 光催化剂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4.1 TiO_2 的结构和性质
        1.4.2 纳米TiO_2 光催化剂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1.4.3 矿物负载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
        1.4.3.1 常用的非金属矿物载体
        1.4.3.2 负载纳米TiO_2 用矿物载体的未来发展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试剂与研究方法
    2.1 原料和试剂
        2.1.1 原料
        2.1.1.1 锆硅渣原料组成和提纯工艺
        2.1.1.2 锆硅渣提纯物的物相和结构特性
        2.1.1.3 颗粒粒度及形态
        2.1.2 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技术路线
        2.3.1 ZSR-P吸附水中Pb~(2+)和Cd~(2+)
        2.3.2 ZSR-P改性及吸附水中Cr(Ⅵ)
        2.3.3 ZSR-P/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2.3.4 水泥固化含重金属离子ZSR-P的试验研究
    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2.4.1 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测试
        2.4.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水中Pb~(2+)和Cd~(2+)浓度
        2.4.1.2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Cr(VI)浓度
        2.4.2 ZSR-P吸附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评价
        2.4.2.1 去除率与吸附量的计算
        2.4.2.2 吸附动力学
        2.4.2.3 等温吸附模型
        2.4.3 ZSR-P改性效果评价
        2.4.3.1 润湿接触角
        2.4.3.2 分散度
        2.4.3.3 表面羟基量测试
        2.4.3.4 Zeta电位测试
        2.4.4 ZSR-P/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性能表征
        2.4.5 材料结构表征和机理研究
        2.4.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5.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4.5.4 比表面积分析(BET)分析
        2.4.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
        2.4.5.6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
        2.4.5.7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
第三章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和Cd~(2+)及其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的行为和机理
        3.2.1 吸附过程各因素的影响
        3.2.1.1 溶液pH值的影响
        3.2.1.2 溶液温度的影响
        3.2.1.3 吸附时间的影响
        3.2.1.4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3.2.1.5 Pb~(2+)初始浓度的影响
        3.2.2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行为
        3.2.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3.2.2.2 吸附等温线
        3.2.3 锆硅渣吸附水中Pb~(2+)机理研究
        3.2.3.1 Pb~(2+)在ZSR-P颗粒吸附位置分析
        3.2.3.2 锆硅渣吸附Pb~(2+)性质
        3.2.3.3 ZSR-P吸附Pb~(2+)作用模型
    3.3 锆硅渣吸附水中Cd~(2+)的的行为和机理
        3.3.1 吸附过程各因素的影响
        3.3.1.1 溶液温度的影响
        3.3.1.2 吸附时间的影响
        3.3.1.3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3.3.1.4 Cd~(2+)初始浓度的影响
        3.3.1.5 溶液pH值的影响
        3.3.2 锆硅渣吸附水中Cd~(2+)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行为
        3.3.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3.3.2.2 吸附等温线
        3.3.3 锆硅渣吸附Cd~(2+)机理研究
        3.3.3.1 Cd~(2+)在ZSR-P颗粒吸附位置分析
        3.3.3.2 ZSR-P吸附Cd~(2+)的作用性质
        3.3.3.3 ZSR-P吸附Cd~(2+)作用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锆硅渣表面改性及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CTAB改性ZSR-P试验研究
        4.2.1 改性条件的影响
        4.2.1.1 温度的影响
        4.2.1.2 pH值的影响
        4.2.1.3 改性时间的影响
        4.2.1.4 改性剂用量的影响
        4.2.2 改性效果和机理
        4.2.2.1 改性ZSR-P的表面ζ电位及对吸附Cr(Ⅵ)的影响
        4.2.2.2 改性ZSR-P表面羟基数测试
        4.2.2.3 CTAB改性ZSR-P的作用机理
    4.3 改性ZSR-P吸附水中Cr(Ⅵ)的研究
        4.3.1 吸附工艺参数的影响和吸附效果
        4.3.1.1 改性ZSR-P用量的影响
        4.3.1.2 溶液温度的影响
        4.3.1.3 溶液pH值的影响
        4.3.1.4 吸附时间的影响
        4.3.1.5 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
        4.3.2 改性ZSR-P吸附Cr(Ⅵ)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行为
        4.3.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4.3.2.2 吸附等温线
        4.3.3 CTAB改性ZSR-P吸附Cr(Ⅵ)机理研究
        4.3.3.1 吸附位置分析
        4.3.3.2 与Cr(Ⅵ)自身沉淀的对比
        4.3.3.3 N_2 吸附-脱附等温线的对比
        4.3.3.4 红外光谱分析
        4.3.3.5 XPS的对比
        4.3.3.6 作用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锆硅渣负载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溶胶-凝胶法制备ZSR-P/纳米TiO_2 复合光催化剂试验研究
        5.2.1 制备工艺因素的影响
        5.2.1.1 TBOT添加量的影响
        5.2.1.2 乙醇与水比例的影响
        5.2.1.3 搅拌时间的影响
        5.2.1.4 焙烧温度的影响
        5.2.1.5 焙烧时间的影响
        5.2.2 ZSR-P/TiO_2 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甲基橙性能研究
        5.2.2.1 ZSR-P/TiO_2 不同用量下的降解效果
        5.2.2.2 不同甲基橙浓度下的降解效果
        5.2.2.3 复合光催化剂循环次数的影响
    5.3 ZSR-P/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组分与结构
        5.3.1 物相和化学组成
        5.3.2 SEM和 TEM分析
        5.3.3 N_2 吸附-脱附曲线和孔结构变化
    5.4 ZSR-P负载纳米TiO_2 性质和机理研究
        5.4.1 红外光谱分析
        5.4.2 XPS分析
        5.4.3 ZSR-P负载纳米TiO_2 作用的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ZSR-P水泥固化及对重金属离子的稳定行为
    6.1 引言
    6.2 ZSR-P水泥固化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浸出行为
        6.2.1 中性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浸出
        6.2.2 酸性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浸出
    6.3 ZSR-P水泥固化体的力学性能
        6.3.1 ZSR-P水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
        6.3.2 ZSR-P水泥固化体的抗折强度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废渣高效利用机理与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搅拌站废渣的研究现状
        1.2.1 搅拌站废渣的来源
        1.2.2 搅拌站废渣的组成与基本特性
        1.2.3 搅拌站废渣的处理方法
        1.2.4 搅拌站废渣处理的环境影响分析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选题意义
    1.5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宏观性能测试方法
        2.2.2 微观性能测试方法
        2.2.3 耐久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多元工业废渣掺合料的设计与制备
    3.1 多元工业废渣掺合料的理论基础
    3.2 多元工业废渣掺合料的设计理念
    3.3 多元工业废渣掺合料的主要组成
        3.3.1 搅拌站废渣
        3.3.2 炉渣
        3.3.3 水渣
    3.4 多元工业废渣掺合料的制备技术
        3.4.1 单一搅拌站废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
        3.4.2 二元工业废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
        3.4.3 三元工业废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
        3.4.4 三元工业废渣预共混粉磨制备混凝土掺合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掺合料对水泥水化与水泥石结构的影响
    4.1 复合掺合料对水化进程的影响
        4.1.1 复合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的水化放热特征的影响
        4.1.2 复合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水化程度的影响
        4.1.3 复合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电阻率的影响
    4.2 复合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2.1 复合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水化产物的影响
        4.2.2 复合掺合料对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4.2.3 复合掺合料对水泥石孔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掺合料混凝土专用外加剂开发及混凝土性能研究
    5.1 复合掺合料与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5.1.1 搅拌站废渣与减水剂的相容性
        5.1.2 多元废渣复合掺合料与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5.2 复合掺合料混凝土专用外加剂开发的关键技术
        5.2.1 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的影响
        5.2.2 抗泥剂对复合掺合料混凝土流动度的影响
        5.2.3 新型混凝土增稠剂对复合掺合料混凝土粘聚性的影响
        5.2.4 ZJSS-14 母液对复合掺合料混凝土保坍性能的影响
    5.3 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复合掺合料对普通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复合掺合料对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的影响
        5.4.1 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5.4.2 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5.4.3 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掺合料的工业生产工艺与工程应用
    6.1 复合掺合料的工业生产工艺
        6.1.1 预处理
        6.1.2 烘干
        6.1.3 粉磨
    6.2 复合掺合料的生产质量控制
        6.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6.2.2 生产工艺过程控制
        6.2.3 成品质量控制
        6.2.4 存储使用质量控制
    6.3 工程应用
        6.3.1 高层泵送项目的应用
        6.3.2 剪力墙结构的应用
        6.3.3 市政桥梁建筑工程的应用
    6.4 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6.4.1 社会效益
        6.4.2 经济效益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参加科研情况

(9)低碱水泥的工业化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低碱度水泥的主要物理性能
2 低碱水泥性能的研究
    2.1 水泥中碱的来源及种类
    2.2 碱对水泥熟料形成的影响
    2.3 碱对水泥及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4 低碱水泥开发与研究
        2.4.1 熟料、水泥中碱含量偏高的原因
        2.4.2 生产低碱水泥的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低碱水泥生产中原材料的选择
    3.1 主要原材料的基本特性
    3.2 低碱水泥配料对原材料的要求
    3.3 硅质材料性能试验
        3.3.1 原材料易磨性试验
        3.3.2 生料成浆稳定性试验
        3.3.3 生料易烧性试验
    3.4 硅质和铝质原料
    3.5 矿渣配料
    3.6 旁路放风
    3.7 本章小结
4 低碱水泥熟料制备研究
    4.1 碱骨料反应及低碱水泥制备
    4.2 高硅低碱砂岩配料对熟料易烧性的影响
        4.2.1 配料方案
        4.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4.2.3 易烧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低碱水泥熟料的生产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低碱硅酸盐水泥开发
    5.1 低碱水泥开发背景
    5.2 原料质量要求
    5.3 其余指标执行标准
    5.4 生产工艺流程
    5.5 关键工序控制要求
    5.6 出厂程序
    5.7 其他要求
    5.8 本章小结
6 低碱水泥在阜新高铁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6.1 低碱水泥的应用
        6.1.1 型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
        6.1.2 玻纤水泥
        6.1.3 彩色玻纤水泥
        6.1.4 磷石膏低碱度水泥
        6.1.5 多功能玻纤水泥
    6.2 工程概述
    6.3 混凝土原材料选用
        6.3.1 水泥
        6.3.2 粉煤灰
        6.3.3 砂
        6.3.4 石子
        6.3.5 外加剂
        6.3.6 拌和水
    6.4 试验情况
    6.5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锂渣的火山灰活性评价及其复合胶凝材料微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渣的产出流程及特性
        1.2.1 锂渣的主要产生来源及产出工艺流程
        1.2.2 锂渣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组成
    1.3 锂渣的活性评价及其活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锂渣的矿物组成与活性组分
        1.3.2 锂渣的活性评价
        1.3.3 锂渣活性激发的研究进展
    1.4 锂渣对水泥基材料水化反应进程及微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锂渣对水泥基材料水化反应进程的影响
        1.4.2 锂渣对水泥基材料微结构的影响
    1.5 锂渣在其他建筑材料中的潜在应用研究
        1.5.1 锂渣在生态透水混凝土中的应用潜力
        1.5.2 锂渣在人工沸石合成中的应用潜力
    1.6 锂渣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存在的问题
    1.7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与配合比
        2.1.1 基准水泥
        2.1.2 锂渣
        2.1.3 粉煤灰与矿渣
        2.1.4 化学试剂
        2.1.5 配合比
    2.2 试验方法
        2.2.1 背散射扫描电镜显微观察
        2.2.2 XRD测试
        2.2.3 选择性溶解法
        2.2.4 稀释碱溶液法
        2.2.5 水化热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2.2.7 压汞测试
        2.2.8 ~(27)Al NMR分析法
        2.2.9 [SiO_4]~(4-)和[AlO_4]~-液相离子浓度的测定
        2.2.10 胶砂强度的测定
        2.2.11 化学结合水
        2.2.12 聚合铝吸附量的测定
3 锂渣的显微形貌及矿物相组成
    3.1 锂渣组成成分CaO-SiO_2-Al_2O_3 三元相图
    3.2 锂渣显微结构与形貌特征
    3.3 锂渣微区成分测定及统计分析
        3.3.1 深灰色铝硅相
        3.3.2 灰白色碱/碱土金属复合相
        3.3.3 黑灰色无定形铝硅相
        3.3.4 其他矿相
    3.4 锂渣物相的确定
    3.5 锂渣中主要物相的质量分数
    3.6 小结
4 锂渣反应程度的量化表征及其火山灰反应动力学
    4.1 选择性溶解方法的效果评价
        4.1.1 锂渣水化产物中不溶物的矿物组成分析
        4.1.2 锂渣水化产物中不溶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4.2 锂渣-Ca(OH)_2-H_2O体系中锂渣的反应程度
        4.2.1 盐酸法和EDTA/TEA法测定锂渣反应程度
        4.2.2 稀释碱溶液法测得锂渣反应程度
        4.2.3 三种反应程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4.3 锂渣的火山灰反应性及反应动力学
        4.3.1 锂渣的火山灰反应活性
        4.3.2 锂渣火山灰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锂渣反应程度对锂渣-Ca(OH)_2-H_2O体系强度的贡献
    4.5 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放热特性及微观分析
        4.5.1 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放热特性
        4.5.2 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火山灰反应产物组成
        4.5.3 锂渣-Ca(OH)_2-H_2O体系火山灰反应产物微观形貌
    4.6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活性的比较
        4.6.1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的反应程度对比
        4.6.2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对比
        4.6.3 锂渣与其他硅铝质胶凝材料的微观形貌对比
    4.7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火山灰反应性
        4.7.1 不同C/LS值的锂渣火山灰反应活性
        4.7.2 不同C/LS值的锂渣火山灰反应动力学
    4.8 不同C/LS值对锂渣-Ca(OH)_2-H_2O体系强度的影响
    4.9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的微观特性
        4.9.1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反应产物组成
        4.9.2 不同C/LS值的锂渣-Ca(OH)_2-H_2O体系反应产物微观形貌
    4.10 小结
5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显微形貌及硬化浆体孔结构研究
    5.1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显微形貌
    5.2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组成的三元相图
        5.2.1 不同锂渣掺量下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三元相图
        5.2.2 不同养护龄期的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三元相图
        5.2.3 C-(A)-S-H凝胶的组成元素比例
    5.3 锂渣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的孔隙结构
        5.3.1 孔隙结构的表征
        5.3.2 孔隙率和孔隙尺寸
        5.3.3 孔隙分布
        5.3.4 孔隙表面的分形维数
        5.3.5 孔隙表面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及龄期的关系
        5.3.6 孔隙表面分形维数与其他孔结构参数的关系
    5.4 小结
6 聚合铝的络合机理及提升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特性研究
    6.1 胶凝颗粒对聚合铝的本征吸附特性
        6.1.1 聚合铝的特征吸收峰和吸附标准曲线
        6.1.2 胶凝颗粒材料对聚合铝吸附的影响
    6.2 聚合铝与不同离子表面络合能力及络合物分子结构分析
        6.2.1 聚合铝与不同金属离子表面络合值
        6.2.2 聚合铝络合物分子结构27Al NMR分析
    6.3 聚合铝对锂渣浆体液相离子浓度的影响
    6.4 聚合铝的络合-增溶机理
    6.5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特性的影响
        6.5.1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胶砂强度的影响
        6.5.2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浆体化学结合水含量影响
        6.5.3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
        6.5.4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6.5.5 聚合铝对锂渣-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背散射形貌的影响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种固废协同处置技术的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D]. 苏敦磊.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2]水泥窑协同处置选金废渣预处理脱汞实验研究[D]. 高晓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钛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研究与利用[D]. 冯智广. 浙江大学, 2021(02)
  • [4]碱激发工业废渣基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特性与扩散机理研究[D]. 宋维龙. 东南大学, 2021
  • [5]工业废渣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研究[J]. 范明川. 四川水泥, 2020(10)
  • [6]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D]. 邓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锆硅渣吸附水中几种重金属离子和负载纳米TiO2的研究[D]. 陈婉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废渣高效利用机理与应用技术[D]. 胡立志.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低碱水泥的工业化生产实践[D]. 董书浩.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锂渣的火山灰活性评价及其复合胶凝材料微结构特性研究[D]. 王奕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标签:;  ;  ;  ;  ;  

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