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校对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语桐[1](2020)在《篇目索引编制与出版流程探析》文中提出本文以篇目索引编制与出版流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探明篇目索引编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再以《全国报刊索引》编制出版流程为典型案例,就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规范篇目索引编制与出版流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索出较为完善的规范方案,建议加强篇目索引编制的专业性和突出编辑出版学科特点。最后进行系统归纳,将篇目索引编制环节补充拓展为选题策划与论证、选取文献、着录、制定篇目索引规则、款目标引、款目排序、技术整理、三校一读、定稿等几个流程。
张锦俊[2](2020)在《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出版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中国,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处于关乎国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时代。而这影响着图书在当代的使命,影响着读者需求与偏好。图书需要帮助世界了解中国,也需要记录中国的风云人物,也需要激励中华儿女奋斗强国,传记类图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载体,但只有出版的图书传递到更多人手中、内容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传记类图书才算践行着这份使命。所以,对读者进行更好的研究,利于图书的出版和使命的践行。人民出版社作为中国第一家着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作为我国仅有的四家中央级公益性出版社之一,更应扛起这份使命,做好引领作用。本文主要以人民出版社2011年以来的传记类图书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和发展策略,其中出版现状包括相关出版编辑部门、出版成就、出版特点、出版优势和不足。希望本文能为学者进一步研究传记类图书和人民出版社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另外也用到了对比分析法和描述性研究法。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帮助界定了本文对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相关概念,也为本文对传记类图书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运用个案研究法,更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出版现状;通过运用对比分析法,鲜明地展现了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出版特点。最后,通过对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研究,本文得出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出版现状及其发展策略,为学者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启发。
曹必玉[3](2020)在《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子野是我国当代享誉海内外的的编辑出版家,长期在人民出版社任职。作为一位“学者型”领导,他集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评论家于一身。在多重身份的交织中,他坚守编辑出版岗位六十余年,用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启示后人。王子野关心社会主义出版学的建设,成为现代呼吁“出版学”诞生第一人;他坚信编辑大有作为,积极鼓励编辑学理论研究,不断推动我国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发展壮大,对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出版活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王子野为我国出版事业的拨乱反正和出版体制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以其丰富而成就显着的实践展示了其独特的编辑特色与出版风格。王子野认为优秀的编辑应该是编着合一的,提倡编辑在杂家的知识体系下,逐步向编辑学者化升级,并且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编辑学家的风范。他在哲学、美学、史学、文学、戏剧等领域均有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杂文作品和读书笔记,亦出版了多种着译单行本。在翻译方面也成绩斐然,早年在延安时期就译过哲学、社会科学着作以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如《西洋哲学史简编》《历史唯物论》和拉法格的《思想起源论》《邓肯自传——补篇》等。在出版事业管理中,王子野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出版业的重大变化,并成为编辑学和出版学诞生、发展与壮大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出版工作中高瞻远瞩,对内参与制定各项出版规章制度,对外他积极走访列国,促进我国出版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在培养与管理出版人才时,他重学识、重实践,不唯权、不唯上,积极营造良好的出版氛围,注重培养出版人才的实干与创新精神,尤其是关心年轻编辑的培养。王子野在出版战线中形成了求实、求美和求精的出版风格。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王子野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并指导自己的编辑出版实践,成为“党内的哲学家”。紧贴时代的图书出版任务,将宣传党的思想与革命实践高度融合;在坚守出版方向的同时,他强调出版质量第一,对古籍、善本书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在审美艺术方面,王子野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注重书籍的装帧设计,力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精品呈现。在出版产业化环境下,王子野给予现代出版领导者在编辑人才的培养、作者资源的积累、读者意识的树立等方面诸多启示,对当下编辑出版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4](2020)在《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全球激烈的竞争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学术能力高以及创新能力强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中蒙两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以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实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异同。在SWOT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课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相互学习借鉴的建议。由于两国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蒙古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蒙古国强调的是硕士教育的过渡性和职业性,而中国强调的是学术性,因此蒙古国的课程价值取向以社会为主,而中国以学科为主。同时,蒙古国教育学课程设置的优点是课程设置比较灵活,重视方法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以及重视课程设置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其课程设置过于灵活影响了培养质量。中国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优点则是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建立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然而,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还不够丰富;课程内容陈旧;有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没有合理的联系;课程内容不够实用;教育学课程没有人文学科课程。总之,基于中国的经验或者说优点,建议蒙古国在改进课程方面,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师课程实施办法三个方面出发,具体而言,需要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要强调实践教育,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改进教师课程实施办法,同时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正确合理进行课程评价;而就中国而言,基于蒙古国的有点与经验,需要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科学性,注重跨学科的设置,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以及改进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并且优化课程目标与评价。总之,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可以借鉴对方优秀的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申贇祎[5](2019)在《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书后索引起源于西方,作为图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以一书所涉及的各个局部主题和所讨论的具有信息价值的各种主题因素作为索引对象,相较于图书的章节目录能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图书的内容,并向读者提供与原书章节目录有区别的新的内容检索途径。书后索引编制的优劣,时常作为评估图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着作盛行的常例,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图书结构要求。但纵观我国,书后索引的编制起步晚,其地位和作用均没有受到重视,导致我国编制书后索引不仅没有形成惯例,且现代编辑出版的图书都很少附有编制的书后索引,相应的理论研讨也一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影响。书后索引的这种现状,不仅对我国图书的整体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还将波及到我国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我国索引学科的成长、以及与国际索引学界的学术成果交流。究其根源,这主要与我国缺乏规范性的书后索引编制流程有关。那么,在这一情况下,展开对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是势在必行的趋势。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复盘了21世纪以来包含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具体内容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现有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研究成果。再基于对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出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现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编制流程不完善及内容混乱、缺乏统一规范和现有流程滞后于索引学科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而论证了对书后索引编制流程进行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后笔者针对现存问题,以ESIA优化法为理论基础,从整合、补充、规范和半信息化这四个角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与自身的编制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按照优化策略和优化方案的具体指导,产出优化后的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和具体流程图,并将优化流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论证了优化后的流程具备建立统一规范、降低流程成本和提升编制质量的具体实施效果,还从保障优化后书后索引编制流程顺利实施的角度出发,提供了相应保障措施。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更加认识到梳理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对于继续发展索引学科,更好地推动索引事业的向前迈步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张语桐[6](2019)在《篇目索引编制流程、款目格式的编辑出版规范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篇目索引的编制流程和款目格式为研究对象,以探析二者的编辑出版规范为研究目的。在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的现状调查方面,利用访谈调查法对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编制流程进行探究,利用文献分析法对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文献中心搜集到的170个篇目索引成品进行探究,发现编制流程和款目格式均缺乏规范,成因在于目前不存在针对性篇目索引的成文规范。运用案例研究法,系统分析《全国报刊索引》的编制流程和款目格式,发现编制工作分为文档形式转化、基础数据着录和验收、印刷版期刊编辑阶段,具有技术手段优越、着录工作效率高、岗位分工明确的优势,但存在未实现全面自动化、着录质量管理不完善、专业能力尚待提升的局限性。该刊的款目格式具有较为成熟、规范、符合学科要求的优势,存在只适用于报刊文献、篇目索引符号繁琐、着录项目脱离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基于事实依据,从促进篇目索引事业发展、提高篇目索引质量、优化检索者使用感受三方面阐述加强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的必要性,并从编制步骤基本稳定且评价标准可以客观描述、款目格式问题矛盾较为突出且有相关国家标准作为基础,认为加强规范具有可行性,最后指出规范研究应遵从科学性、通用性、标准化、系统性、灵活性五大基本原则。在篇目索引编制流程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探究编辑出版规范方案,认为加强篇目索引编制工作应以专业性、全面性、时效性为目标,指出篇目索引当前工作本质为计算机辅助编制,现有编制环节为选题、选取文献、着录、编排、校对、定稿,并综合篇目索引和编辑出版两种学科角度将现有编制环节完善补充为选题策划与论证、选取文献、着录、制定篇目索引规则、款目标引、款目排序、技术整理、三校一读、定稿,并在局部流程规范方案里,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论述以上环节,最后归纳出篇目索引编制流程的编辑出版规范。在篇目索引款目格式方面,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编辑出版规范方案,基于篇目索引学科特点和国家标准GB3793-83《检索刊物条目着录规则》,从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献、专着析出文献、学位论文、专着六种文献源,探讨冗余着录、篇目索引符号、增设着录项目等问题,形成规范款目格式意见基础。再总结意见,将款目格式分为析出文献和整本文献,强调篇目索引符号的使用方法和着录项中特殊情况的处理,最后归纳出篇目索引款目格式的编辑出版规范。
徐小妮[7](2019)在《“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提升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教师对幼儿的研究与支持能力。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一项综合性专业能力,它指教师借助科学的行为观察分析技术,深入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仅在教师教育中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内容,还依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他们提供了分层次的培训课程。我国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相关的教育培训也很少。因此,针对我国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分层培训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围绕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建构并验证适合本能力发展的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本研究包括两大研究内容:一.建构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为什么以及如何以能力为导向、以模块为主要形式建构本研究职后培训课程框架?二.验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即,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并检验培训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性。具体研究思路:首先,借助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和基于工作坊研讨的经验总结法,建构适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四个水平)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生成初级水平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验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研究者以“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初级水平的教师为例(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的16位教师),调研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上的现状及培训需求,结合本研究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将此课程内容实施,在行动研究中分析16位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由此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分层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通过文献法,研究者确定了本研究建构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应以能力本位模块形式进行。借助理论分析法,研究者从各相关知识领域出发,归纳、抽象、演绎、建构了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研究者组建了一支由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坊,通过经验总结对本框架进行二次建构和完善。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如下:本研究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整儿童”、“发展儿童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为核心依据,将课程理念定位在“支持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培养会观察,擅分析,巧运用,乐反思的幼儿园教师”。然后,依据课程理念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十大模块。四大领域分别是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学习研究、幼儿发展评价、个体差异研究。四大领域又衍生出十大模块:水平(一):行为观察的理念及基本技术、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儿童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水平(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梳理及行为引导、理解发展的路径;水平(三):学习过程的观察评价及支持、发展的交互作用;水平(四):观察分析的反思能力提升。即,随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提升,培训课程内容逐步整合,呈现出“卧三角”架构,这是由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理念、学习结果的进阶性(SOLO分类评价理论)、知识的整合性(变构学习模型)决定的。本研究培训课程主要采取案例工作坊形式实施,课程评估以质性形式为主,结合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实施与评估形式主要基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成人学习特点。其次,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考虑到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特点,研究者综合了培训课程框架与初级水平教师参培需求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实施培训课程,评估教师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变化,从而分析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1.依据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培训课程内容。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研究者只选取了“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即水平一)课程模块生成培训课程内容。首先,研究者调研了初级水平教师的培训需求,为细化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以及验证培训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准备。依据目的性原则,研究者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借助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评估工具,筛选出16位初级水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特点及培训需求。结果表明,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上呈现以下特点:幼儿观察以“看护”为主要目的,观察内容单一、随意,观察记录方法以拍照为主。在观察分析上,主要是对幼儿行为的二次主观描述、总结,意识不到将观察分析结果与自身教育行为联系起来,更无法据此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对幼儿学习的认知存在误区,不清楚幼儿的学习的特点,过度强调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甚少,在工作中不会运用,也不了解幼儿个体差异的表现,难以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其次,生成“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基于本研究培训课程框架和初级水平教师能力现状,研究者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共十八个专题:模块一的专题为:(1)观察为何;(2)如何观察;(3)观察什么(角色游戏);(4)观察什么(结构游戏);(5)观察记录与分析。模块二的专题为:(1)幼儿学习的内涵;(2)幼儿学习的方式;(3)幼儿学习的情境;(4)我看到的幼儿学习;(5)教师的角色。模块三的专题为:(1)3-4岁幼儿心理发展图;(2)4-5岁幼儿心理发展图;(3)5-6岁幼儿心理发展图;(4)我看到的幼儿年龄特点。模块四的专题为:(1)感受多彩的幼儿;(2)幼儿个体间差异;(3)幼儿个体内差异;(4)发展适宜性教育。专题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依据培训课程框架生成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课程框架有深入的理解,对参培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和需求有准确把握,以及较高水平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2.实施并评估“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的有效性。研究者与16位初级水平教师开展了为期九个月的行动研究。培训以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展开。培训后,两所幼儿园参培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者依据评估要素,结合深度访谈、教师文案、观察记录、幼儿现场活动分析、园长评估等多种来源资料分析发现:培训后教师们开始正确认识幼儿行为观察的价值,能够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科学的观察,并尝试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综合多种发展因素,对幼儿观察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他们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学习特点有了正确认知,能够更多地在游戏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们开始意识到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优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去理解和运用。此外,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影响因素、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部分教师表现出对高水平培训课程内容的需求。教师们在发现儿童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反思能力,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促进了可持续专业发展。最后,研究者认为,本研究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具备合理性:四大领域的设置、初级水平教师的四大模块安排,以及逐步整合的课程模块架构符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需求。研究者以模块、专题的形式设置培训课程内容,采取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实施培训有利于激发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动力,培训课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研究反思中,研究者指出,参培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提升上存在园所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与园所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师专业发展观以及教师的专业、学历、工作经验、个性特征等因素相关。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并验证了“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后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生成更高水平的培训课程内容,验证培训课程框架后三个水平的模块。此外,还可以加强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特点、职前教育、培训师培训等相关研究。
雷珏莹[8](2019)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学术出版事业方兴未艾,以学术出版为主体的专业出版机构,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对成功出版单位的深入分析和经验总结尤为紧迫和关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自1998年开启第二次创业阶段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选取该社作为研究对象,从出版社的发展概况入手,梳理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坚持学术出版道路中所形成的出版理念以及它主要的出版实践活动,从中分析出可供专业出版机构加以参考的学术出版经验。作为现代出版企业,社科文献出版社以出版人制度确立出版社发展的精神引领。在以谢寿光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带领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明确学术出版的发展定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推动出版社内部结构的企业化发展;规范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出版活动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出版社形成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品牌经营理念,将企业精神与人文情怀结合融入出版社的学术出版探索中。在社会发展和学术需求的不断变化下,社科文献出版社始终坚持高端学术的发展路线,以高性价比的图书体现学术出版的知识价值,并通过服务转型延伸学术出版的价值内涵。出版人制度和学术服务转型的发展理念对转企改制背景下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在出版理念指引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深耕学术出版领域,积极探索学术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皮书”通过规模化、市场化运作树立了专业的学术品牌,并通过数据库的形式以及规范化的评价管理来服务社会需求,体现社科文献出版社作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甲骨文”则是针对国外优秀学术着作译介工作所打造的图书系列,品牌定位大众学术读物类型,通过增强文本可读性、美化装帧设计来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契合当下阅读大众化的趋势,推动出版社探索学术图书向大众出版市场的延伸。而基金项目作为出版优秀学术成果和发展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基础保障,社科文献出版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出版实践也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提供了学习经验。社科文献出版社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项目申报、内容把关、编校修改、出版发行的一系列出版流程。在此过程中出版社保障了科学研究的品质;研究内容为出版社提供专业内容资源;基金支持也保证了出版单位的出版效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我国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发展的成功范例。在学术出版的探索中,出版社坚定出版理念,提升对学术出版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在学术出版的大框架下开拓多元发展路径,并有效利用外部的支持辅助力量。本文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经验落脚于对我国学术出版行业发展的研究,为今后出版机构的学术出版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詹伟峰[9](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张学颖,罗萍[10](2016)在《编校合一模式下期刊校对工作的危机源管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编辑人员校对工作时间较长、校对分工和责任不明确、校对效率低等问题,引入管理学中的危机源管理理论。理清编辑、作者、排版员等校对主体,校对质量和效率矛盾,校对方法盲目应用等危机源。通过增设计算机校对、作者校对、主编校对;调整各校次顺序、明确校对人员职责和校对时间节点、灵活应用多种校对方法,优化了校对流程、提高了校对效率、减轻了校对人员负担,保证了出版期刊的质量。
二、提高校对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校对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篇目索引编制与出版流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篇目索引编制与出版流程调查 |
三、索引款目格式规范意见形成过程 |
四、《全国报刊索引》典型性索引流程剖析 |
1.《全国报刊索引》的篇目索引编制流程 |
2.《全国报刊索引》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势与局限性 |
五、篇目索引编制流程的规范方案 |
1. 引入篇目索引专业编制环节 |
2. 引入编辑出版质量控制环节 |
六、篇目索引编制与出版流程系统归纳 |
1. 选题策划与论证 |
2. 选取文献 |
3. 款目着录 |
4. 制定篇目索引规则 |
5. 款目标引 |
6. 款目排序 |
7. 技术整理 |
8. 三校一读 |
9. 定稿 |
七、研究总结 |
(2)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出版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0 研究背景 |
1.1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2 传记类图书出版相关概念 |
2.1 传记类图书的概念 |
2.2 传记类图书分类 |
3 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出版现状 |
3.1 人民出版社图书出版的一大基本准则 |
3.2 人民出版社图书出版的两大优势 |
3.2.1 权威的编校体系 |
3.2.2 丰富的营销资源,营销压力较小 |
3.3 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分析 |
3.4 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出版特点 |
3.4.1 选题上:时政性和公益性较强,且有多元化的趋势 |
3.4.2 编校上:编校规范严格又有灵活性,重点把关三方面的内容 |
3.4.3 编辑:综合素养要求高,心理压力大于市场压力 |
3.4.4 营销:名人效应效果明显,受益于传主的人格魅力 |
3.4.5 装帧设计:简洁、稳定、偏学术 |
4 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的出版优势 |
4.1 优秀、丰富的出版资源 |
4.2 代表先进、优秀文化的传主 |
4.3 完善的编辑规范 |
4.4 明确一贯的教育和公益属性 |
5 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出版的不足 |
5.1 对传主的写作多为正面评价,有些图书组稿方式有流水化倾向 |
5.2 编辑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
5.3 市场和读者意识不强,行业影响力有限 |
6 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发展策略 |
6.1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始终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 |
6.2 紧跟政治政策动态,专注于国家重要人物的出版 |
6.3 鼓励作者创作,减少编撰比例 |
6.4 提高编辑素养,注重青年编辑的培养 |
6.5 关注国外读者的需求,策划出版精品 |
6.6 多方面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社会效益的发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子野的编辑出版生涯 |
第一节 一介学徒登泰斗:王子野的多重身份 |
一、博览群书,功底深厚的学者 |
二、孜孜不倦,着作等身的译者 |
三、视野阔大,心系作者的编者 |
四、鉴赏独到,尊重文本的评者 |
第二节 六十余载勤编辑:王子野的活动历程 |
一、自学成家,开启编辑出版生涯(1930年-1936年) |
二、精深钻研,投身编辑出版革命(1937年-1949年) |
三、精益求精,指导编辑出版工作(1950年-1966年) |
四、宁折不屈,尽显出版责任担当(1967年-1977年) |
五、老而弥坚,心系国家出版事业(1978年-1994年) |
第三节 功垂竹帛系出版:王子野的主要成就 |
一、奠定《新华月报》编辑宗旨与风格 |
二、树立人民出版社的优良社风 |
三、参与大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
四、编纂《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丛书 |
第二章 王子野的编辑思想 |
第一节 编辑视野观 |
一、高举“编辑大有作为”旗帜 |
二、坚持“一分为二”的编辑求真观 |
三、力倡编辑读书风气 |
第二节 编辑选题观 |
一、推陈出新,促进书刊共荣 |
二、计划为先,优化图书选题 |
三、克服“书荒”,提升再版价值 |
第三节 编辑素养论 |
一、立场坚定的政治素养 |
二、编才三长的知识结构 |
三、终身学习的业务能力 |
四、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 |
第三章 王子野的出版管理 |
第一节 “一切为了好书”的规划管理 |
一、坚守出版的导向性 |
二、注重出书的优质性 |
三、强调规划的实用性 |
第二节 “从我做起从严抓起”的组织管理 |
一、严谨垂范的工作分享 |
二、科学严密的出版制度 |
第三节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 |
一、既“红”又“专”的人才培养 |
二、赋能与激励兼并的管理模式 |
第四章 王子野的出版风格 |
第一节 求实:出版宣传与革命实践高度融合 |
一、提倡“出版学”研究 |
二、坚守“双效”出版价值 |
三、肩负政治书籍出版使命 |
第二节 求美:注重书籍装帧与艺术审美功能 |
一、书评题字彰显审美特质 |
二、装帧设计点化整体构思 |
三、个性特色彰显艺术风格 |
第三节 求精:坚守出版法度与自主灵动相协调 |
一、固学之本,图文之新 |
二、皓首穷经,寻求善本 |
三、立足本土,放眼国际 |
第五章 王子野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坚持走“学者化”编辑之路 |
一、构建博中求专的知识结构 |
二、炼就慧眼识金的感知能力 |
三、持有虚怀若谷的编辑修养 |
第二节 为作者群注入人文情怀 |
一、爱才惜才,重视青年作家的培养 |
二、伯乐相马,提倡兼容并包的作者观 |
三、以书会友,增进编作的互动交往 |
第三节 提升内容服务的读者意识 |
一、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
二、心怀读者,服务至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4)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展需借鉴国际经验 |
(二)蒙古国提高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要 |
(三)个人的留学经历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育学硕士 |
(二)研究生课程 |
(三)课程设置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文献来源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 |
(三)蒙古国研究生教育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一、泰勒课程理论 |
二、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
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四、教学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
一、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理念比较 |
(一)蒙古国课程理念 |
(二)中国课程理念 |
二、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比较 |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权力比较 |
四、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
五、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内容比较 |
六、比较总结 |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四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
第五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评价 |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评价 |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
(一)课程目标比较 |
(二)课程评价比较 |
第六章 中国与蒙古国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
(二)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
(三)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
(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威胁 |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
(一)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
(三)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
(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困境 |
第七章 借鉴中国经验,推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对策 |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
(一)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 |
(二)强调实践教育 |
(三)优化课程内容 |
二、课程实施的完善 |
(一)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
(二)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 |
(三)改进教师课程实施方法 |
三、课程管理的改进 |
(一)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 |
(二)正确合理课程评价 |
第八章 借鉴蒙古国经验,推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策略 |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
(一)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 |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
(三)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
(四)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
(五)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 |
(六)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 |
二、课程实施的改进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改进 |
(二)课程实施的策略改进 |
(三)注重课程实施的技能训练 |
三、课程管理的优化 |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 |
(二)课程评价的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和依据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际应用价值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书后索引概念界定 |
1.4 研究述评 |
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现状及问题 |
2.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现状 |
2.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存在的问题 |
2.2.1 编制流程的内在问题 |
2.2.2 编制流程的客观问题 |
2.3 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2.3.1 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可行性 |
2.3.2 优化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必要性 |
3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设计 |
3.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方法 |
3.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3.2.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目标 |
3.2.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原则 |
3.3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策略 |
3.3.1 整合相近的编制流程 |
3.3.2 补充必备的编制流程 |
3.3.3 实现流程的半自动化和信息化 |
3.3.4 规范流程的条文术语 |
3.4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方案 |
3.4.1 索引设计 |
3.4.2 索引标引 |
3.4.3 编制索引款目 |
3.4.4 设置参照系统 |
3.4.5 索引款目的三校一读 |
3.4.6 索引款目排序 |
3.4.7 索引款目合并整理 |
3.4.8 索引定稿 |
4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成效 |
4.1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成果 |
4.2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化效果 |
4.2.1 流程优化建立了统一的规范 |
4.2.2 流程优化降低了流程成本 |
4.2.3 流程优化提升了编制质量 |
5 书后索引编制流程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注重索引编制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5.2 建立索引编制的监督机制 |
5.3 建立索引编制工作的鼓励机制 |
6 研究结论及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篇目索引编制流程、款目格式的编辑出版规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和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篇目索引研究情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现状探究 |
2.1 篇目索引编制流程规范的现状分析 |
2.1.1 篇目索引编制流程规范的现状调查 |
2.1.2 篇目索引现有编制流程规范的问题及成因 |
2.2 篇目索引款目格式规范的现状分析 |
2.2.1 篇目索引款目格式规范的现状调查 |
2.2.2 篇目索引现有款目格式规范的问题及成因 |
3 加强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的事实依据和思路 |
3.1 篇目索引典型案例 |
3.1.1 《全国报刊索引》的编制流程 |
3.1.2 《全国报刊索引》编制流程的优势与局限性 |
3.1.3 《全国报刊索引》的款目格式 |
3.1.4 《全国报刊索引》款目格式的优势与局限性 |
3.2 加强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的思路 |
3.2.1 加强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的必要性 |
3.2.2 加强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的可行性 |
3.2.3 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的基本原则 |
4 篇目索引编制流程的编辑出版规范方案 |
4.1 规范篇目索引总体编制流程 |
4.1.1 引入篇目索引专业编制环节 |
4.1.2 引入编辑出版质量控制环节 |
4.2 规范篇目索引局部编制流程 |
4.2.1 确定选题 |
4.2.2 选取文献 |
4.2.3 款目着录 |
4.2.4 制定篇目索引规则 |
4.2.5 款目标引 |
4.2.6 款目排序 |
4.2.7 技术整理 |
4.2.8 三校一读 |
4.2.9 定稿 |
5 篇目索引款目格式的编辑出版规范方案 |
5.1 规范篇目索引款目格式的意见基础 |
5.1.1 期刊论文款目格式 |
5.1.2 会议论文款目格式 |
5.1.3 报纸文献款目格式 |
5.1.4 学位论文款目格式 |
5.1.5 专着文献款目格式 |
5.1.6 专着析出文献款目格式 |
5.2 规范篇目索引款目格式的意见总结 |
5.2.1 款目格式的主要类别 |
5.2.2 篇目索引符号的使用方法 |
5.2.3 着录项目的特殊情况处理 |
6 篇目索引编辑出版规范归纳 |
6.1 篇目索引编制流程规范归纳 |
6.2 篇目索引款目格式规范归纳 |
6.2.1 析出文献的款目格式规范 |
6.2.2 整本文献的款目格式规范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关注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
(二)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
(三)我国亟需开展“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课程框架与建构 |
(一)课程框架的概念 |
(二)课程框架的形式 |
(三)能力本位课程框架的模块化建构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
(一)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理念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现状 |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分层培训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 |
(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概念界定 |
(二)发达国家“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特点 |
(三)我国“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现状 |
四.文献评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一)研究一: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二: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效度 |
(一)描述型效度 |
(二)解释型效度 |
(三)评价型效度 |
(四)反思型效度 |
(五)实践型效度 |
四.研究伦理 |
第四章 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二.课程内容与架构 |
(一)课程内容与架构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三.课程形式与评估 |
(一)课程形式与评估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第五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1.生成教师培训课程内容 |
一.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分析 |
(三)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及其生成 |
(一)模块一:幼儿行为观察的理念与基本技术 |
(二)模块二: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三)模块三:幼儿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 |
(四)模块四:幼儿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 |
第六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2.实施并评估教师培训课程 |
一.“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实施 |
(一)研究园所概况 |
(二)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方案 |
(一)评估要素 |
(二)评估方法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结果 |
(一)过程性评估 |
(二)结果性评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影响因素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参培教师培训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2 参培教师培训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3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教师活动观察记录表 |
附录5 INTASC新手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标准 |
附录6 工作坊研讨目标与活动流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发展概述 |
(一)三次创业历程 |
(二)出版社发展现状 |
二、出版人制度:现代出版企业的精神确立 |
(一)出版人的责任精神 |
1.出版业发展的环境背景 |
2.出版企业家的角色定位 |
(二)出版机构的企业精神 |
1.明确的出版定位 |
2.科学的管理制度 |
3.规范的人才建设 |
4.鲜明的经营特色 |
(三)出版企业的人文精神 |
三、知识价值:学术服务的理念提升 |
(一)学术出版的社会需求 |
(二)图书价值的知识回归 |
(三)学术服务的转型发展 |
1.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出版质量 |
2.以内容为基础打造优质资源平台 |
四、“皮书系列”:学术出版的社会服务 |
(一)皮书定义及功能定位 |
1.何谓皮书 |
2.皮书的功能定位 |
(二)皮书系列出版情况 |
1.皮书研究报告 |
2.皮书数据库 |
(三)学术成果的优化出版 |
1.系列化运作,树立品牌形象 |
2.加强自律,保障内容质量 |
3.数字化转型,加强资源整合 |
五、“甲骨文”:学术图书的大众探索 |
(一)“甲骨文”引进国外学术着作 |
1.甲骨文丛书的发行情况 |
2.甲骨文丛书的社会反响 |
(二)甲骨文丛书的出版特点 |
1.学术着作的大众定位 |
2.严谨的图书内容选题 |
3.精致的图书装帧设计 |
(三)学术大众化的成功尝试 |
1.学术出版契合阅读趋势 |
2.图书内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
3.图书设计重视阅读体验 |
六、后期资助:基础研究的业界推动 |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立 |
(二)后期资助项目的参与情况 |
1.申报推荐 |
2.成果出版 |
(三)基础研究的主动把关 |
1.抓住机遇,重视基金项目 |
2.转变态度,承担学术职责 |
3.主动沟通,连接作者编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甲骨文”丛书出版书目统计 |
附录B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书目 |
致谢 |
(9)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安全 |
一、何谓安全? |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
三、安全的特征 |
第二节 安全教育 |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
一、社会环境风险 |
二、网络环境复杂 |
三、周边环境混乱 |
四、教育理念不当 |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
一、物质层面 |
二、制度层面 |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
一、制度建设 |
二、机制建设 |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
(10)编校合一模式下期刊校对工作的危机源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瑞士奶酪模型理论 |
二、防范措施:危机源管理理论 |
三、校对管理中的危机源分析 |
(一)各校对主体存在的问题 |
1. 编辑。 |
2. 作者及排版人员。 |
(二)校对时间、效率和质量的矛盾 |
(三)校对中常见的错误 |
1. 文中基本写作规范方面的基础校对错误。 |
2. 排版规范中出现的校对错误。 |
(四)校对方法的盲目运用 |
四、危机源管理理论在现代校对管理中的应用 |
(一)引入计算机校对 |
(二)将一校改为通读 |
(三)增设作者校对 |
(四)二校设置为分项校对 |
(五)增设编辑部主任把关 |
(六)简化三校、四校 |
五、结语 |
四、提高校对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篇目索引编制与出版流程探析[J]. 张语桐. 中国索引, 2020(02)
- [2]人民出版社传记类图书出版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D]. 张锦俊.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磨稿六十载 寄情书海间 ——编辑出版家王子野研究[D]. 曹必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D].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书后索引编制流程的梳理优化研究[D]. 申贇祎.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6]篇目索引编制流程、款目格式的编辑出版规范探析[D]. 张语桐.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7]“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D]. 徐小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出版理念及实践研究(1998-2018)[D]. 雷珏莹. 河南大学, 2019(01)
- [9]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10]编校合一模式下期刊校对工作的危机源管理探讨[J]. 张学颖,罗萍. 传播与版权,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