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陈赓大军渡河南远征

支援陈赓大军渡河南远征

一、支援陈赓大军渡河南征记(论文文献综述)

王亦凡[1](2020)在《从防御到进攻-鲁西南战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在山东省西南部的北起黄河岸,南到陇海铁路,西至菏泽,东到大运河的广大地区,中共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史称鲁西南战役。这场战役一共持续了28天,歼灭国民党部队56000余人,中国共产党在赢得这场战役后,开启了进击中原,跃进大别山的道路,也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对鲁西南战役的研究中,本文采取了不同于以往鲁西南战役研究的视角。本文不再局限于分析鲁西南战役的战斗经验及意义,更是围绕战争的国际国内背景,战争形势对比以及鲁西南战役中的具体作战过程来分析,还对战争中运用的特种作战以及隐蔽战线的情报人员、民工支前、地方武装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求更加全面、深入的去研究鲁西南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鲁西南战役是具有分水岭性质的重大战役。鲁西南战役是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涵盖了包括郓城战役、定陶战役、六营集战役以及羊山集战役等在内的多场战役。鲁西南战役是具有分水岭性质的战役,不只是因为它是中共在内战开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动进攻战,还因为这场战役成功的吸引了国民党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北战场的压力,更是因为通过鲁西南战役,打通了去往大别山的道路,使得中共部队深入中原腹地,将战争引到国统区,并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从而为全国性质的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吴济夫[2](2018)在《“将军渡”——孙口、蔡楼黄河渡口——刘邓大军中原突破、强渡黄河纪实》文中认为山东省梁山县赵固堆乡蔡楼渡口,位于水泊梁山西北25公里处的黄河南岸,与黄河北岸河南省台前县的孙口隔河相对,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实施中原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强渡黄河的中心地段和重要渡口之一。当时,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将军就是在此渡河挥师南征的。从此,孙口——蔡楼黄河渡口,被人们称颂为"将军渡"。渡前战局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经过反复较量,国民党军虽然遭受很大的削弱,但在数量和装备上都还占据优势。蒋介石继续获得美国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有广大的统治区可供搜刮,

程娜[3](2018)在《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别山根据地又称鄂豫皖新区,是由邓小平、刘伯承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突进至大别山区后所创建的新解放区,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转折的重要阵地。在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刘邓大军在与国民党进行着残酷的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大别山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先后建立了鄂豫、皖西两区,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并加强了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充分发动了群众。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刘邓大军终于完成了党中央交托的光荣使命——站稳了脚跟,重新建立并发展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与发展离不开邓小平为解放该地区所作的不懈努力。邓小平在对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并付诸实施,广泛地动员了人民群众,对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及其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一时期邓小平的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中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及蕴含的坚持群众路线、求真务实等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导论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既往研究评述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述了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充分发动群众是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前提条件。第三部分阐述了土地改革是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保障。第四部分主要从加强财政工作、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两个方面出发,认为财政经济工作是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手段。第五部分分别从实行整党整军工作的背景,设立区党委,提高纪律性这三个方面论述党的建设工作是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治保证。结束语部分对本文的基本思想做了简要总结。

颜杰峰,唐锡康[4](2017)在《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蒋文俊,祝辉[5](2017)在《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看邓小平的政治谋略》文中认为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艰苦的千里跃进,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创建和坚持大别山根据地斗争的岁月里,邓小平充分发挥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从严治军,模范执行党的政策和指示,紧紧依靠大别山区的人民群众,严格执行土改政策,使大别山根据地得以成功创建和不断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也集中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高超的政治谋略,以及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政治品质和人格魅力。

王新生[6](2014)在《邓小平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文中研究说明1947年7至9月,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相继由内线转向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区,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别山地区。担任此任务的刘邓大军能否在大别山立足建立根据地,是能否顺利实现战略反攻目标的关键,也是影响解放战争整个战局的关键。作为中共中原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不辱使命,领导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为顺利实现战略反攻作出了贡献。对这段历史,过去党史、军史着述往往是叙述过程较多,而对邓小平面对复

王新生[7](2014)在《邓小平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文中研究表明1947年7至9月,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相继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区,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别山地区。担任此任务的刘邓大军能否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是能否顺利实现战略反攻目标的关键,也是影响解放战争整个战局的关键。邓小平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中表现出了大智慧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实现战略转折、推进中国革命进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邓小平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敢于担当;具有全局眼光;善于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邓小平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中表现出的杰出才能,为以后登上更大的历史舞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很好的基础。

秦基伟[8](2013)在《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文中研究指明一九三九年8月5日自一九三八年七月开始做工作日记至三九年的七月,在这一年的过程中,虽然文化上有些进步,但我认为太慢了,还不能赶上我今天的工作需要,感觉到对工作有一些障碍。因此我今天仍然继续日常工作日记,它的作用不仅是练习文字上的进步,而且可以每天对自己思想意识上进行检查,并希望诸同志加以批评,其目的是使这个日记的过程能促进向着规律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邓其志[9](2013)在《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名的党史学者张静如先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历史,即是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其90多年的民生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民生思想,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新时期,对于其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的民生思想研究尚显薄弱。在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在进行异常残酷军事斗争的同时,十分关注根据地民生问题,针对根据地当时存在的军队扰民、人地比例关系失调、匪霸横行、中小工商业发展停滞等民生难题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带有浓厚战争时代特色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为解决当时大别山根据地民生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指导,有力推动了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工作。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引言简要概述了本选题学界研究概况、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阐释了主要概念等。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历史与现实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土地改革、工商业政策调整、修改和制定军纪、剿匪除霸、文教卫事业等几个方面具体梳理了这一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分别从四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历史意义,认为这一时期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呈现四个方面特点:军事斗争与解决民生问题并重,亲力亲为与群策群力的有机统一,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第四部分阐述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基本思想作了简要总结。

丁剑[10](2012)在《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支前工作,决策过程,以及如何体现刘伯承军事思想及其军事价值。按照战争的规律和形势的发展,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由保卫解放区的内线作战转为进攻国民党统治区的外线作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这种由守到攻的转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后,而且一般会采用渐进式推进的方式。但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开始转入外线作战的时机和方式却是打破常规的。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着来自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巨大的压力。中共中央在此时命令刘邓大军放弃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内所体现出来的内线作战的巨大优势而外线出击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牵制国民党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另一方面是为了早日改变战争的整体局势。因此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并发动鲁西南战役是国共双方力量尚未转换时,在战略防御时期突然采取的以攻代守的战略进攻行为。从效果来看,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成功后,并在鲁西南消灭了国民党军队9.5个旅后,确实吸引了蒋介石到开封亲自督战,并从陕北、山东等其他战场相继调来7个整编师17个半旅进行驰援。由此可见,4个纵队12万大军突然采取的这个战略行动对国民党的整体战略部署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而如此大规模的突然行动更是在周全、认真的准备工作和科学严谨的决策基础上才能够实施的。所以,本文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研究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视角,不仅仅拘泥于分析这次战略行动对战局的影响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而是围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这个历史事件为中心,对其一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中央决策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具体过程,冀鲁豫解放区是如何支援刘邓大军过河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军事价值等。

二、支援陈赓大军渡河南征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援陈赓大军渡河南征记(论文提纲范文)

(1)从防御到进攻-鲁西南战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军、战史的研究
        1.3.2 关于鲁西南战役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鲁西南战役的战争背景
    2.1 国际背景
        2.1.1 苏联方面对国共的态度和政策
        2.1.2 美国方面对国共的态度和政策
    2.2 国内背景
        2.2.1 国民党重点进攻和转战延安
        2.2.2 花园口决堤和黄河防线
第三章 鲁西南战役前的形势对比
    3.1 国共军事对比
    3.2 国共政治对比
    3.3 国共经济对比
    3.4 国共文化对比
第四章 鲁西南战役的过程
    4.1 战前准备
    4.2 战争过程
        4.2.1 强渡黄河防线
        4.2.2 郓城战役
        4.2.3 定陶战役
        4.2.4 六营集战役
        4.2.5 羊山集战役
        4.2.6 鲁西南战役战果
        4.2.7 挺进大别山
第五章 鲁西南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5.1 鲁西南战役的胜利原因
        5.1.1 特种作战
        5.1.2 民工支前
        5.1.3 地方武装和武工队
        5.1.4 隐形战场
    5.2 鲁西南战役的历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档案馆馆藏档案
    (二)资料汇编
    (三)着作
    (四)报纸期刊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附录
致谢

(2)“将军渡”——孙口、蔡楼黄河渡口——刘邓大军中原突破、强渡黄河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渡前战局
战略部署
强渡黄河
决胜千里
人民功臣

(3)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既往研究评述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别山根据地重建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二、大别山根据地重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邓小平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初期评估
第二章 充分发动群众是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解除群众顾虑,取得群众支持
    二、严整军纪,保护群众利益
第三章 土地改革是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土地改革中“左”的问题的滋长
    二、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土改政策
    三、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第四章 财政经济工作是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财经工作,制定相关政策
    二、扶持工商业的发展
第五章 党的建设工作是大别山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治保证
    一、实行整党整军工作的背景
    二、设立区党委,加快政权建设
    三、要提高纪律性,开展整党整军运动
    四、强调提高纪律性的作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和有关着述
    二、学术论文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5)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看邓小平的政治谋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政治工作贯穿始终, 为创建根据地提供了政治基础
二、从严治军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根据地站稳脚跟的重要保证
三、缜密细致的群众工作是大别山根据地创建的决定因素
四、严格执行土改政策是大别山根据地得以巩固的根本因素

(7)邓小平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做好部队政治动员,认真分析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为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制定正确的方针
    1. 反攻的时机究竟到来没有。
    2. 反攻出去能否站得住脚。
    3. 反攻出去有没有困难。
二、迅速实行战略展开,正确作出建立鄂豫、皖西两区党委、军区和抽调三分之一的野战部队实行地方化的决策
三、从大别山区的实际出发,探索新区土地改革的政策和策略,纠正“左”的错误倾向
四、正确处理大别山根据地与中原战场全局的关系
五、结语
    第一,敢于担当。
    第二,具有全局眼光。
    第三,善于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9)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本课题研究价值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要概念阐释
一、 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条件
    (一)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 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 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二、 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根据地重建工作相结合
    (二) 根据地民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三) 改善民生要注重调查研究
    (四) 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 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一)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特点
    (二) 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历史意义
四、 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解决民生问题要始终把群众利益置于首位
    (二)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群众路线
    (三) 解决民生难题要注重统筹兼顾
    (四) 解决民生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期间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

(10)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创新和结构
2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科学决策
    2.1 决策的历史背景
        2.1.1 国民党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2.1.2 重点进攻中的“黄河战略”
    2.2 决策过程
        2.2.1 外线出击决策的初期构想
        2.2.2 外线出击决策的正式确定
    2.3 决策特点
        2.3.1 科学把握形势发展
        2.3.2 果断决策,出其不意
3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支前工作
    3.1 晋冀鲁豫解放区具有良好的经济、群众基础
        3.1.1 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实力得到一定发展
        3.1.2 晋冀鲁豫解放区群众的支前热情高,经验丰富
    3.2 冀鲁豫解放区人民群众出色的支前工作
        3.2.1 准备渡河船只
        3.2.2 招募训练水手、水兵
        3.2.3 与敌人破坏行动的斗争
        3.2.4 整修军运大路
4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概述
    4.1 黄河以北的战略性反攻
        4.1.1 豫北反攻
        4.1.2 晋南反攻
    4.2 黄河两岸军事力量对比
        4.2.1 国民党黄河防线守军
        4.2.2 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及军区武装
    4.3 强渡黄河的具体过程
        4.3.1 渡河的具体安排
        4.3.2 渡河的具体战术
        4.3.3 渡河的原则纪律
    4.4 强渡黄河后的鲁西南战役
        4.4.1 郓城、定陶、曹县战斗的胜利
        4.4.2 歼灭敌人援军王敬久集团的战斗
5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体现的刘伯承军事思想
    5.1 重视政治工作和人员的政治素质
        5.1.1 对作战部队的政治工作
        5.1.2 对支前人员的政治教育
    5.2 主动、灵活的军事战略战术
        5.2.1 抓住主动权
        5.2.2 合理、有效的战术
        5.2.3 着眼大局,适时扩大战果
    5.3 战前调查,战后总结
    5.4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军事价值
        5.4.1 对渡江战役的指导意义
        5.4.2 黄河渡口对解放战争的贡献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支援陈赓大军渡河南征记(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防御到进攻-鲁西南战役研究[D]. 王亦凡. 河北大学, 2020(08)
  • [2]“将军渡”——孙口、蔡楼黄河渡口——刘邓大军中原突破、强渡黄河纪实[J]. 吴济夫. 春秋, 2018(04)
  • [3]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D]. 程娜. 安庆师范大学, 2018(01)
  • [4]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J]. 颜杰峰,唐锡康. 中州学刊, 2017(11)
  • [5]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看邓小平的政治谋略[J]. 蒋文俊,祝辉. 邓小平研究, 2017(06)
  • [6]邓小平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A]. 王新生. 邓小平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14
  • [7]邓小平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J]. 王新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4(03)
  • [8]本色(节选)——秦基伟战争日记[J]. 秦基伟. 中国作家, 2013(16)
  • [9]大别山根据地重建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D]. 邓其志. 安徽师范大学, 2013(03)
  • [10]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研究[D]. 丁剑. 郑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支援陈赓大军渡河南远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