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隔金属异物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宋志明,陈检明,钟京,易云峰,张连阳,蒋建新,张茂,李阳,刘国栋,都定元,闵家新,吴旭,许硕贵,张安强,王耀丽,唐昊,郭庆山,郁毅刚,白祥军,黄刚,杨志广,赵云平,刘升,谭黎杰,童雷,苑小历,赵艳梅,樊毫军[1](2022)在《胸部爆炸伤紧急救治临床指南(2022年)》文中研究指明胸部爆炸伤是现代战伤和恐怖袭击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 也是爆炸伤中致死率最高的伤类之一, 大部分严重胸部爆炸伤患者死于受伤早期和院前转运途中, 故对其紧急救治特别重要。目前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 且临床上缺乏胸部爆炸伤救治规范。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针对胸部爆炸伤的分型、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的关键技术和处置策略制订本指南, 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郭亚琼,于静,高若飞,周方,李小芹[2](2021)在《儿童食管异物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点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食管异物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确诊为食管异物的246例患儿。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及手术组,收集整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镜组222例,手术组24例,手术率约为9.75%;两组患儿在性别、异物滞留位置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患儿年龄(2.92±2.67)岁,小于内镜组(4.12±3.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手术组食管异物滞留时间中位数29.10 h,长于内镜组中位数11.8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组锐性异物占比(50.00%)高于内镜组(16.22%),且手术组腐蚀性异物占比(45.83%)高于内镜组(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组重度并发症占比(83.33%)高于内镜组(0.90%)(P<0.001)。结论手术组食管异物患儿发病年龄更小、异物滞留时间长;锐性异物及纽扣电池更易造成严重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
包洁[3](2020)在《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食管异物是常见的临床急症,虽然大部分食管异物在不引起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自行排出消化道,但文献报道仍有10%-20%的食管异物嵌顿后需要内镜或手术等处理。由于胸段食管尤其食管第二狭窄处紧贴主动脉,嵌顿于此处的食管异物可直接或取出时形成主动脉食管损伤甚至主动脉食管瘘(Aortoesophageal fistula,AEF)。AEF救治成功率极低、治疗费用高,需多科协作但仍无统一的诊治共识。本文探讨胸段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于潜在及明确的AEF采取的治疗方式,为今后临床工作中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胸段食管异物导致的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和4例AEF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74岁不等。患者吞食异物至就诊时间为6小时至9天不等,5例患者24小时内就诊,1例患者就诊时间4天,另2例患者就诊时间分别8天和9天。前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食管Ⅱ级(穿透性损伤),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未见明显瘘道及主动脉处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等AEF的征象,CT上异物距离主动脉分别约为1.06mm、1.07mm、1.94mm、2.00mm;胃镜提示异物距门齿分别约为23cm、30cm、25cm、23cm,异物两端均刺入胸段食管壁,考虑为潜在主动脉损伤,有潜在主动脉食管瘘可能。后4例均经CTA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为AEF。其中前3例CT或CTA异物分别紧贴主动脉弓、刺入降主动脉、穿透主动脉右侧壁伴假性动脉瘤形成;胃镜提示损伤粘膜或异物距门齿分别约为17-26cm、27cm、30cm;病例8就诊时CT示食管穿孔伴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异物距离主动脉约为7mm,胃镜提示异物距门齿约为24cm,在内镜下异物取出后36小时出现前哨性出血,进一步行CTA示胸主动脉起始段活动性出血伴假性动脉瘤形成;病例5不伴有感染,其余3例均合并有纵隔感染。本研究依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其诊治经过、结局、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主动脉食管损伤患者:病例1在全麻下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术后当天开放饮食;病例2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术后第2日开放流质;病例3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术前先行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溢,保留导管,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重复造影无外溢,食管糜烂明显,继续留管密切观察一天后拔除,术后第4天开放饮食;病例4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术前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溢,通过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食管轻度糜烂,重复造影无外溢后拔除导管,术后第2天开放饮食;4例患者均在1周内好转出院。另4例明确AEF患者:病例5异物紧贴主动脉弓不伴感染,先行主动脉造影见主动脉弓部小弯侧造影剂局限性外溢,立即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第2日全麻下胃镜取出异物后保守治疗,术后9天开放饮食,17天后好转出院。病例6伴纵隔感染,先行TEVAR,内镜下异物取出失败改行左侧开胸手术取出异物并行纵隔引流、强效抗感染、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46天开放饮食,2月后好转出院;病例7胃镜下观察到异物骑跨于食管两侧并有少量渗血后直接退镜,行CTA确诊为AEF伴纵隔感染,拟紧急行TEVAR,患者并发主动脉破裂突发大量呕血死亡;病例8在异物取出后36h形成AEF伴纵隔感染,立即行TEVAR,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术后15天开放饮食,1月后稳定出院,6个月内间断发热多次住院抗感染治疗,6月后因再发AEF出血死亡。存活病例均随访半年无并发症。结论CT上食管损伤Ⅱ级(穿透性损伤)以上、异物距离主动脉≤2mm,无AEF直接和间接征象者为主动脉食管损伤,存在潜在的主动脉食管瘘(Potential Aortoesophagealfistula,PAEF),成功救治这部分患者能够降低AEF的发生率。使用全麻下内镜扩张球囊辅助胃镜取出异物的方法治疗食管损伤Ⅱ级的PAEF患者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异物边缘锐利毗邻主动脉者,在术前完善主动脉造影,能更好的判断主动脉损伤情况,同时在留置导管的保护下行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异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TEVAR有腔内隔绝作用,具有创伤小、迅速控制出血、有效保护主动脉的优点,可作为稳定主动脉血流的有效急救手段。对于主动脉损伤轻微、不伴感染的AEF,TEVAR联合内镜下异物取出可以作为根治性治疗。对于内镜下异物不能取出或伴感染的AEF患者,TEVAR是紧急桥接手段,后续仍需进一步清除感染灶,择期行纵隔引流、食管修补或切除、主动脉假体置换、食管二期重建等手术治疗;CT上异物距离主动脉>5mm,食管穿孔仅伴局限性纵隔炎者,一旦异物嵌顿时间长,直接胸腔镜取出或胸腔镜联合胃镜取出异物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式。
高旭坤[4](2020)在《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复杂性食管异物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对复杂性食管异物的临床处理的优势,对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更佳诊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56例复杂性食管异物患者,按照诊疗模式的不同分为直接行多学科协作诊疗组(A组)和局麻下内镜钳取异物失败后行多学科协作诊疗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异物的种类、合并基础疾病、并发症、治疗方式、异物嵌顿时间、异物取出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居多,最常见的食管异物为枣核。A组患者平均嵌顿时间(2.12±1.54)d,B组患者平均异物嵌顿时间(3.51±2.30)d,两者均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异物取出后进食时间(8.22±3.24)d,B组取出后进食时间(8.22±3.96)d,两者均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有5例食管穿孔后形成脓肿;B组患者有14食管穿孔形成脓肿;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复杂性食管异物患者,应直接采取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其能够减少食管异物嵌顿时间及穿孔后脓肿形成,促进患者恢复,提高诊疗效果。
罗海刚,卞巍,张华,张林忠[5](2019)在《特殊人群消化道不透X线异物检查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X线检查在特殊人群吞服异物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特殊人群消化道异物的X线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胸部正侧位及腹部立位X线检查,14例加拍腹部侧位X线检查。86例患者共行121次X线检查,检出不透光异物181枚,最多13枚,最少1枚。结论 X线检查能够明确诊断消化道内不透X线异物的存在,但仍存在不足,需要临床医生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丁飞[6](2019)在《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目前治疗包括内镜下取出和外科手术等方式,而外科处理创伤大,因而内镜下取出是最常规手段。然而对于形状大及不规则的异物,尤其是嵌顿于胸段食管的锐利异物,穿孔较深可导致纵隔感染和主动脉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研究发明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观察分析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上消化道异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内镜扩张球囊的内镜下治疗效果,为上消化道异物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或手术室的10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常规方法未能取出或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异物距离大血管较近,直接取出风险极大。包括颈段食管异物5例,胸段食管异物3例,胃结石2例。签署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编制的生物医学研究知情同意书。必要时完善增强CT和或CTA检查评估异物与食管壁周围血管关系。将内镜扩张球囊固定在胃镜前端,在体外测试注气和球囊扩张直径大小后,胃镜带着内镜扩张球囊进入食管或胃腔。对于食管异物,扩张食管管腔后使异物游离管壁,调整异物方向,使之平行于食管管腔,顺利取出;对于胃内异物,通过取石网篮圈套异物后,扩张食管管腔方便异物通过狭窄段。取出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及患者的疼痛情况等。总结操作成功率、异物取出所用时间、视野清晰度、黏膜损伤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1例胃结石排入小肠出现肠梗阻,行外科手术取出;9例顺利完成胃镜联合内镜扩张球囊取出上消化道异物,成功率100%(9/9),取出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5例颈段食管异物患者,取出后门诊随访均无不适;3例胸段食管异物患者,1例位于左侧锁骨下动脉附近(约5.0mm),局部麻醉下取出;1例位于主动脉弓附近(约3.5mm),静脉麻醉下取出;1例位于主动脉弓附近(约1.9mm),在气管插管下,术前主动脉造影确认造影剂无外漏,保留导管,顺利取出异物,重复造影无外溢,术后常规禁食、抑酸、抗感染等处理好转出院。2例胃结石患者,一例胃癌Billroth Ⅰ术,保守治疗1周后通过取石网篮圈顺利取出一胃结石(约3.0*4.0cm),当晚进食半流质无明显不适;1例胃溃疡行Billroth Ⅰ术合并吻合口溃疡,保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进一步加重,再次进镜未见明显胃结石残留,腹部CT检查提示近段小肠扩张,后转至外科手术取出一胃结石(约3.0×7.0 cm),术后常规抗感染、抑酸、补液对症治疗后,1周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月均无明显不适。结论内镜扩张球囊辅助胃镜取出上消化道异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尤其对于常规方法无法取出的异物,避免了直接取出时的二次损伤。其操作简单、实用、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马光耀[7](2019)在《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术治疗,内固定材料均采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胸切口长度、术后胸引流量、引流管拔管时间、镇痛药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率、骨折对位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情况(性别和年龄和骨折原因)以及骨折相关病情分析(包括部位、根数、合并血气胸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胸切口长度、胸引流量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镇痛药应用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肺不张,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对照组为23.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相比传统内固定术,切口小,肋间神经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术中定位准确,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梅建东,马林,李晓强,廖雪莲,蒲强[8](2018)在《钢筋贯穿胸腹盆腔急诊救治一例》文中指出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高处坠落致钢筋刺入体内3+h"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3+h于工地施工时不慎被电击由约3 m高处坠落,被矗立于地面的螺纹钢由会阴部刺入体内,伤后意识丧失约半小时,苏醒后颈胸腹及会阴部疼痛伴呼吸困难,无头痛及恶心呕吐,于外院行CT检查评估后转入我院急诊科。查体:体温36.9℃,心率7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0/87 mm Hg,神志清楚,表情痛苦,
黄冬冬[9](2018)在《颈部异物相关诊疗策略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进一步探索颈部异物的诊断和治疗及预后,加深对颈部异物及相应并发症的认识,探讨最适合的诊疗方案,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25例颈部异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治疗患者22例,手术方式包括经颈外侧入路行颈部探查及异物取出术和经口内入路颈深部探查异物取出术、食管镜或支撑喉镜检查及异物取出、食管镜或支撑喉镜联合颈外侧入路检查及异物取出术;其中经颈外侧入路8例(36.36%);经口内入路4例(18.18%);经食管镜或支撑喉镜6例(27.28%);食管镜或支撑喉镜联合颈外侧入路4例(18.18%)。保守治疗患者3例。对异物取出组患者不进行出院后随访,以出院症状为评估标准。对异物未能取出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最长随访时为出院后3年,最短的2个月。结果 颈部异物顺利取出患者15例,取出异物性质:鱼刺6例(40%),金属异物5例(33.34%),木制物2例(13.33%),其他动物骨2例(13.33%)。异物顺利取出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出院。未能顺利取出异物者7例,其中伴发颈部脓肿者2例,予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术后恢复尚可,顺利出院。拒绝行手术治疗患者3例,其中伴发脓肿形成者1例,在充分了解风险后仍拒绝手术,相应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密切随访观察。对异物未取出者10例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出院后2月3年。3例患者仍感不适,其余患者原发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无明显不适症状。结论 颈部异物的存在,可因异物直接损伤或感染、肿胀等间接损伤形成不同的生理及病理改变,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颈部异物以青年、老年多见,异物种类多样,以鱼刺多见。颈部异物主要手术取出,颈部异物并发颈部脓肿以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
林曦,都定元,高劲谋,胡平[10](2016)在《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的救治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1564岁,平均43.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0min37h,平均52.4min。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急诊行剖胸探查及异物取出术,剖胸手术入路选择前外侧切口14例(50.00%),后外侧切口7例(25.00%),锁骨及第1、2肋切断3例(10.72%),胸骨正中切口2例(7.14%),胸腹联合切口2例(7.14%);脏器损伤51例次,其中肺裂伤22例次(43.14%),心脏大血管伤5例次(9.80%),肋间动脉伤5例次(9.80%),脊柱及纵隔伤4例次(7.84%),膈肌伤8例次(15.69%),胸导管1例次(1.96%),腹腔脏器伤6例次(11.77%)。对损伤脏器均行一期确定性手术,包括肺裂伤切开深部止血后缝合、心脏大血管修补缝合、肋间动脉缝扎止血、纵隔血肿清除、膈肌修补、胸导管结扎以及肝脏、胃修补和脾切除。27例(96.43%)异物完全取出,1例(3.57%)部分异物残留,死亡2例(7.14%)。结论术前恰当的生命支持、术中针对性选择切口、明确人员分工、合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成功的关键。
二、纵隔金属异物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隔金属异物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3)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及处理 |
讨论 |
1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发生及严峻形势 |
2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形成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 胸段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定义及诊断 |
4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的诊断 |
5 胸段食管异物致PAEF患者的处理 |
6 胸段食管异物致AEF患者的处理 |
7 随访结果 |
8 不足之处与改进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4)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复杂性食管异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诊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两组食管异物损伤程度分级的比较 |
2.3 治疗方式的选择 |
2.4 异物嵌顿时间、异物取出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
2.5 两组基础疾病与并发症的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异物的诊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特殊人群消化道不透X线异物检查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2 结果 |
2.1 异物的位置 |
2.2 异物的形状及种类 |
2.3 异物的大小 |
2.4 其他 |
3 讨论 |
3.1 X线能确定不透光异物的存在 |
3.2 吞服异物时间、消化道特征及异物大小影响异物停留部位 |
3.3 本组未发现穿孔的原因分析 |
3.4 特殊人群吞服异物的特点 |
3.5 X线检查对消化道异物诊断的不足 |
3.6 对消化道异物的处置 |
(6)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资料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手术情况比较 |
2.3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4 手术前后hs-CRP比较 |
2.5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颈部异物相关诊疗策略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 |
2.治疗 |
2.1 手术治疗 |
2.1.1 经颈外侧入路 |
2.1.2 经口内入路 |
2.1.3 食管镜或支撑喉镜异物取出 |
2.1.4 食道镜检查联合颈外侧入路 |
2.2 术中情况 |
2.3 术后治疗 |
2.4 非手术治疗 |
3.随访结果 |
4.讨论 |
4.1 颈部解剖 |
4.2 颈部异物形成的原因 |
4.3 颈部异物的发病年龄 |
4.4 颈部异物种类 |
4.5 颈部异物影像学检查 |
4.6 手术方式 |
4.6.1 经颈侧入路 |
4.6.2 经口内入路 |
4.6.3 食管镜或支撑喉镜异物取出 |
4.6.4 食道镜检查联合颈外侧入路 |
4.7 异物未能取出的可能原因 |
4.8 颈部异物并发症 |
4.8.1 颈部感染伴脓肿形成可能原因 |
4.8.2 颈部脓肿的治疗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1 资料及方法 |
2 诊断及治疗 |
3 资料来源及分析 |
结果 |
讨论 |
1 诊断 |
2治疗 |
2.1生命支持 |
2.2手术操作 |
2.3术后处理 |
四、纵隔金属异物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胸部爆炸伤紧急救治临床指南(2022年)[J]. 宋志明,陈检明,钟京,易云峰,张连阳,蒋建新,张茂,李阳,刘国栋,都定元,闵家新,吴旭,许硕贵,张安强,王耀丽,唐昊,郭庆山,郁毅刚,白祥军,黄刚,杨志广,赵云平,刘升,谭黎杰,童雷,苑小历,赵艳梅,樊毫军. 中华创伤杂志, 2022(01)
- [2]儿童食管异物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点比较[J]. 郭亚琼,于静,高若飞,周方,李小芹.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05)
- [3]食管异物致主动脉食管损伤和瘘的临床研究[D]. 包洁. 苏州大学, 2020(02)
- [4]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复杂性食管异物的临床研究[D]. 高旭坤.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特殊人群消化道不透X线异物检查回顾性分析[J]. 罗海刚,卞巍,张华,张林忠.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8)
- [6]一种新型的内镜扩张球囊在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丁飞. 苏州大学, 2019(04)
- [7]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观察[D]. 马光耀.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钢筋贯穿胸腹盆腔急诊救治一例[J]. 梅建东,马林,李晓强,廖雪莲,蒲强.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08)
- [9]颈部异物相关诊疗策略及预后分析[D]. 黄冬冬.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10]胸部穿透伤伴异物存留诊治分析[J]. 林曦,都定元,高劲谋,胡平. 创伤外科杂志,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