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在老年人肺功能诊断方面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知凝[1](2020)在《有氧间歇运动在改善急性颗粒物暴露致大鼠呼吸系统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的日趋严重,大气颗粒物对人体造成的一系列损伤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尤其是,急性吸入PM2.5对呼吸系统造成的严重损害。与之相反的是,另有许多研究表明规律性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机体呼吸系统功能。当严重污染天气来临时,在极端颗粒物污染的天气时,日常有运动习惯的人和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身体的耐受性不同,运动的保护效应也不相同。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案,通过有氧间歇运动干预和短时间、不同浓度PM2.5暴露染毒的接连作用,观察预运动对不同浓度颗粒物PM2.5急性暴露所导致的机体呼吸系统重要功能器官(肺)损伤的差异性改善效果,探究长期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产生的保护效应在抵抗颗粒物造成的机体损害中的相关机制,为运动干预抵抗颗粒物的肺毒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对全民健身的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方法:7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安静对照组(Sedentary,S),运动训练组(Exercise,E),安静+低浓度PM2.5暴露组(Sedentary+Low concentration PM2.5 exposures,S+LPM),安静+中浓度PM2.5暴露组(Sedentary+Medium concentration PM2.5 exposures,S+MPM),安静+高浓度PM2.5暴露组(Sedentary+High concentration PM2.5 exposures,S+HPM),运动+低浓度PM2.5暴露组(Exercise+Low concentration PM2.5 exposures,E+LPM),运动+中浓度PM2.5暴露组(Exercise+Medium concentration PM2.5 exposures,E+MPM),运动+高浓度PM2.5暴露组(Exercise+High concentration PM2.5 exposures,E+HPM)。其中,运动干预组(E、E+LPM、E+MPM、E+HPM组)先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间歇运动干预。运动计划完成后,除S和E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6小时的急性、全身暴露式染毒。低浓度组(S+LPM、E+LPM组)的PM2.5染毒剂量大约为149±30.88μg/m3,中浓度组(S+MPM、E+MPM组)的PM2.5染毒剂量大约为269.31±30.79μg/m3,高浓度组(S+HPM、E+HPM组)的PM2.5染毒剂量大约为509.84±36.74μg/m3。染毒完成后,通过活体、无创的全身体积描记检测系统进行肺功能检测;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分别通过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相关因子IL-1β、TNF-α和肺组织中花生四烯酸通路相关蛋白COX-2、PGE2的含量。结果采用SPSS20.0系统分析软件进行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再通过计算效应值进一步检验各研究因素的效应值大小。研究结果:(1)肺功能方面,与对照组(S组)相比,各颗粒物暴露组(S+LPM、S+MPM、S+HPM组)的呼吸频率和每分通气量均显着降低,而吸气时间、呼气时间指标均有升高;有趣的是,相比对照组(S组),S+MPM组的最大呼吸流速指标显着性降低(P<0.05,ES=1.27,高等效应量),但E+HPM组比E+LPM组显着性升高(P<0.05,ES=1.03,高等效应量)。(2)肺组织形态学方面:S组和E组大鼠肺组织整体正常,结构清晰,肺泡连续完整,小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黏膜完整,未见硬化现象。肺动脉内皮完整、平滑肌层清晰,周围无炎性浸润。S+LPM组,组织局部轻微出血,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在肺泡中零散分布,少量脓液渗出并填充。相比S+LPM组,S+MPM组大鼠肺组织出血更为严重,炎性细胞散落在肺泡腔内,支气管粘膜连续性破坏并部分脱落,炎性细胞在肺动脉、支气管外周明显聚集。S+HPM组大鼠中大量肺泡被脓血、炎性细胞填充、堵塞,血管、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聚集成团块状,且伴随有大量支气管黏膜肿胀、坏死,脱落。而与相应浓度暴露的安静对照组(S+LPM组)相比,E+LPM组大鼠肺组织仅见略微出血和炎性浸润,肺泡结构清晰完整;E+MPM组大鼠肺组织整体情况也较E+MPM组更好,出血、炎性浸润程度明显改善。E+HPM组大鼠虽仍可见肺泡内有脓液、炎性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填充,但局部出血、炎性浸润明显减轻。(3)炎症因子方面:在TNF-α的浓度变化中,S+MPM组(P<0.05,ES=1.28,高等效应量)、S+HPM组(P<0.05,ES=1.55,高等效应量)比S组均有显着性升高;E+MPM组显着性低于S+HPM组(P<0.05,ES=1.01,高等效应量),而E+HPM组相比于S+HPM组亦有显着性降低(P<0.05,ES=1.28,高等效应量)。在IL-1β的浓度变化中,与S组相比,S+MPM组(P<0.05,ES=0.92,高等效应量)和S+HPM组(P<0.05,ES=1.28,高等效应量)均有显着性升高;E+MPM组比S+MPM组有显着性降低(P<0.05,ES=0.74,中等效应量),此外,E+HPM组低于S+HPM组也有较高的显着性(P<0.05,ES=1.06,高等效应量)。(4)花生四烯酸通路蛋白方面:S+MPM组比S组有显着性降低(P<0.05,ES=0.08,低等效应量);E+MPM组蛋白含量显着高于S+MPM组(P<0.05,ES=2.75,高等效应量),另外,E+HPM组相比S+HPM组蛋白含量也有显着性增高(P>0.05,ES=1.25,高等效应量)。研究结论:(1)预运动干预可以改善PM2.5造成的大鼠肺功能下降和肺组织形态改变,高浓度暴露后的损伤和运动后改善效果都更显着。(2)预运动的干预可以降低PM2.5造成的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升高,高浓度暴露下炎症更明显且运动后炎症因子含量下降更显着。(3)预运动干预可以在PM2.5入侵机体时提高PGE2本身的抗炎作用,运动后,高、中浓度暴露下PGE2的抗炎效果更明显。
胡园[2](2020)在《非特异性肺功能的特点及演变预测因子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拟对非特异性肺功能(NSPF)的一般特点进行分析,对NSPF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对NSPF进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NSPF的认识,便于临床医师对高危的NSPF患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方法:收集2014年6月1号至2020年1月1号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肺功能数据,纳入标准:(1)FEV1/FVC≥70%,TLC%pre≥80%;(2)临床资料完整;(3)在同一台肺功能仪上完成。依据肺功能特点分为NSPF组、正常肺功能组、单纯小气道阻塞组。NSPF组的入选标准:FEV1/FVC≥70%,TLC%pre≥80%,FEV1%pre和(或)FVC%pre<80%;正常肺功能组的入选标准:FEV1/FVC≥70%,TLC%pre≥80%,FEV1%pre和FVC%pre≥80%,MMEF、FEF50%、FEF75%正常或仅有一项<65%;单纯小气道阻塞组入选标准:FEV1/FVC≥70%,TLC%pre≥80%,FEV1%pre和FVC%pre≥80%,MMEF、FEF50%、FEF75%至少两项<65%。第一步:检验NSPF组与其他两组在性别、年龄、BMI、正在吸烟人数以及肺功能指标的区别,然后分析NSPF形成的危险因素;第二步:从上述NSPF患者中选出截止至2020年1月1号重复做过两次肺功能的NSPF患者,根据第一次FEV1%pre、FVC%pre是否低于80%将其分为NSPF1、NSPF2、NSPF3组,并分析三组在性别、BMI、基础肺功能、前后肺功能指标差值及进展为COPD比率的区别,最后,就复查肺功能满足COPD诊断标准和不满足COPD诊断标准的NSPF患者,对两组的性别、前后两次BMI的变化、有无RV/TLC异常及基础肺功能等进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应用卡方检验,将P值<0.05的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分析NSPF进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结果:1.NSPF与正常肺功能、小气道阻塞的区别本部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肺功能281例,平均年龄60.30岁,最小年龄37岁,最大84岁:NSPF组90例,小气道阻塞组107例,正常肺功能组84例。NSPF组与小气道阻塞组在BMI、FEV1%pre、FVC%pre、RV/TLC、FEF75%及MMEF有统计学差异(P<0.05);NSPF组与正常肺功能组在正在吸烟、RV/TLC、FEV1%pre、FVC%pre、RV/TLC、FEF75%、FEF50及MMEF有统计学差异(P<0.05)。NSPF形成的危险因素有正在吸烟(OR=3.326;95%CI:1.616-6.843)、MMEF(OR=1.122;95%CI:1.064-1.184)、FEF50(OR=1.103;95%CI:1.038-1.171),即正在吸烟以及存在小气道病变是NSPF形成的危险因素。2.不同分组NSPF患者的肺功能的区别本部分纳入重复行两次肺功能的NSPF患者51例:NSPF1型16例,NSPF2型9例,NSPF3型26例。三组在间隔时间、性别、BMI、前后BMI差值、前后每年FEV1差值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NSPF3组与NSPF1、NSPF2组在第一次FEV1%pre、第一次FVC%pre、RV/TLC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NSPF2组与NSPF1、NSPF3组在前后每年FVC差值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NSPF3进展为COPD的7例,NSPF1进展为COPD的4例。3.NSPF进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RV/TLC分组(OR=7.841 95%CI:1.231-49.969)及BMI分组(OR=6.62295%CI:1.302-33.684)是NSPF进展成COPD的影响因素(P<0.05),即存在肺气肿以及肥胖的NSPF患者,其更容易进展为COPD。结论:1.NSPF患者的肺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相对于正常肺功能人群,其正在吸烟人数较多,且其基础的FEV1、FVC较低;相对于小气道阻塞人群,其BMI较小,且基础的FEV1%pre、FVC%pre、RV/TLC、FEF75%及MMEF等较低;2.正在吸烟以及存在小气道病变是NSPF形成的危险因素;3.存在肺气肿、肥胖是NSPF进展为COPD的危险因素。
胡军华[3](2020)在《STVNa雾化吸入剂制备及其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文中指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肺纤维化导致的死亡率很高,其诊断后的患者平均生存周期为2~4年。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普遍认为IPF的病变是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肺损伤和纤维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是目前仅有的两种已批准上市的用于肺纤维化治疗的口服制剂。但是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且有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用于肺纤维化治疗的有效药物。前期研究表明,异甜菊醇及其相关衍生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活性,抗氧化和抗纤维化等。另外,肺纤维化作为一种肺部疾病,吸入给药更具有肺部靶向优势。本课题将开发异甜菊醇的钠盐——异甜菊醇钠的雾化吸入剂,并研究其雾化吸入后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基于肺纤维化患者的呼吸功能特点和异甜菊醇钠的理化性质,对异甜菊醇钠溶液的雾化吸入剂开发进行评价。药物气溶胶的粒径及分布是影响药物在肺部沉积的主要因素。雾化装置的种类、药液性质和呼吸模式会影响药物气溶胶的粒径及分布。目前药典推荐的用于雾化吸入剂的粒径及分布的评价方法是在恒定流速下进行测试,这一测试条件与吸入药物临床使用时的气流状态不一致。在本研究中,将激光粒度仪与呼吸模拟器串联,探究在动态呼吸模式下进行雾化吸入剂的粒径及分布测试。基于建立的在动态呼吸模式下进行粒径及分布测试的方法,以及吸入剂开发的考察指标,对异甜菊醇钠雾化吸入剂的pH、渗透压、表面张力、动力粘度和在呼吸阻塞状态下的粒径及分布进行了评价;2.其次,由于肺纤维化的治疗部位是肺泡间隔,首先利用质谱成像技术探究使用不同雾化器进行异甜菊醇钠溶液的肺部递送时,药物气溶胶在肺部的空间分布,并与体外粒径分布的结果进行比较。为后续的药效学研究选择最优的雾化器类型;3.最后,进行异甜菊醇钠雾化吸入后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研究。采用博来霉素气管滴注的方式建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博来霉素诱导后连续给药28天,每天两次。然后进行CT肺部成像、肺功能检测、病理学分析和胶原蛋白检测,以评价异甜菊醇钠雾化吸入后的药效。同时,从CT肺部成像、肺功能检测和病理学分析等三方面进行异甜菊醇钠连续吸入28天(每天两次)后的肺部安全性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动态呼吸模式下运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径分布测试的方法是可行的。对适用于呼吸功能下降的病人的吸入药物,应在能代表其适用患者呼吸功能状态的气流环境下进行药物气溶胶的粒径及分布测试。开发的STVNa雾化吸入剂满足雾化吸入剂的指标限度。2.在运用质谱成像技术得到的药物气溶胶在肺部的空间分布的结果中,使用Pari雾化器递送的药物气溶胶在肺实质处的相对信号强度有高于Omron雾化器的结果的趋势。体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Pari雾化器产生的粒径分布中小颗粒的比重结果要高于Omron雾化器的结果。体外-体内结果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与OmronmicroAir NE-U22雾化器相比,Pari LC sprint(蓝芯)更适合药效研究中的药物递送。雾化吸入与口服给药相比具有肺部靶向优势。3.经博来霉素气管滴注造模后,博来霉素组的CT结果表现出磨玻璃影和蜂窝状阴影等纤维化灶的特征;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肺容量和肺顺应性均降低,小气道阻力升高。病理学分析表明,模型组肺组织存在大量肺实变,肺间质显着增厚,胶原大量沉积,出现明显纤维化病灶。异甜菊醇钠雾化吸入后,能明显减少博来霉素导致的纤维化灶和肺损伤。雾化吸入异甜菊醇钠高剂量能显着改善肺功能、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肺组织结构病变、减少胶原沉积。异甜菊醇钠连续吸入28天对肺组织没有明显损伤。综上所述,在雾化吸入药物的开发和评价中,对适用于特定人群或呼吸功能降低的患者的药物,有必要在符合临床状态的气流环境下进行吸入药物递送性能测试和吸入剂开发评价。异甜菊醇钠雾化吸入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有治疗作用。
孙静[4](2018)在《吸入剂对小气道功能的影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价值体现》文中指出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慢性炎症是此疾患发病的本质,气流的流动呈现进行性受阻是它的特征,慢阻肺气道阻力增加的部位主要在小气道,而吸入剂可以有效的进入到小气道的病变部位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就吸入剂对小气道功能的影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价值展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共80例,选择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医院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对这两组入组的患者分别进行脉冲震荡法(IOS)及肺通气功能检查(PFT),但给予两组不同的治疗方式: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基础的常规治疗(戒烟、氧疗、止咳化痰、平喘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4.5ug,1吸/次,2次/d,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生产),进行为期1月的观察,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使用吸入剂组的实验组患者各个功能指标与未使用吸入剂组的对照组患者的指标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IOS检查指标:Z5(KPa.L-1.s-1)、R5(KPa.L-1.s-1)、R20(KPa.L-1.s-1)、Fres(Hz)、X5(KPa.L-1.s-1)治疗前上述各指标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指标相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HR)、呼吸频率(R)、血压(BP)以及血气分析中PH值、Pa02、PaC02的相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给予不同方式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ODE指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25%-75%pred),在治疗前实验组上述各指标和对照组相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差异,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气流受限程度主要受小气道阻力大小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小气道阻力愈大肺气肿愈重,肺功能受影响愈重,吸入剂作为细微颗粒可以较好地沉积在肺部小气道,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改善小气道功能,提高肺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因此使用吸入剂类药物改善小气道的功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田鑫雨[5](2018)在《济南地区老年人肺通气功能正常预计值方程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的判读和正确诊断依赖于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较。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的个体,其正常预计值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体的同一次肺功能测试数据,使用不同版本的预计值,其报告解读也有差异。老年人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呼吸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预计值,正确解读老年人的肺功能,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的肺功能正常预计值方程虽然数量及版本众多,但大多是基于老年人样本量偏少、代表性较差的参考人群建立,缺乏针对老年人预计值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济南地区健康老年人的肺通气功能检查数据,检验现有的预计值对老年人的适用性,寻求适用于老年人的预计值。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全球肺功能倡议预计值对济南地区老年人的适用性检验目的检验全球肺功能倡议(GLI)2012版肺通气功能预计值对济南地区老年人的适用性。方法招募从不吸烟,60-84周岁的健康老年人,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以GLI-2012预计值为依据,计算各参数Z分数。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GLI-2012版均值预计值与实测值、GLI-2012版正常值下限(LLN)预计值与华东地区即中山-2011版LLN。结果1.研究纳入438例受试者结果,男210例,女228例。2.男性 FVC,FEV1和 FEV1/FVC 的 Z 分数分别为 0.23±1.34,0.27±1.31,0.03±0.71;女性分别为 0.22±0.95,0.08±0.89,-0.28±0.65。3.GLI-2012版均值预计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但对FEV1/FVC的LLN的预计值显着低于中山-2011版,男性LLN均差的95%置信区间为[-5.79,-5.55]%(t =-91.310,P<0.001)。以GLI-2012版LLN为标准时,阻塞的检出率与x-3s标准相近(0.9%vs.0.7%)。结论尽管GLI-2012对肺通气功能参数均值的预计值适用于济南地区老年人,但对LLN的预计值偏低,易致老年人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不足。第二部分 济南地区老年人肺通气功能正常预计值方程的初步探讨目的建立济南地区老年人肺通气功能正常预计值方程,并与已发表的预计值进行比较。方法招募无吸烟史,60-84周岁的健康老年人434例(男208例,女226例),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记录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FEV1/VC,第6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流量,用力呼出25%、50%、75%、25-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25%,FEF50%,FEF75%,FEF25%-75%)。预计值方程的建立采用LMS法,不同预计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本研究建立了济南地区老年人肺通气功能参数均值和正常值下限(LLN)的预计值方程。2.2012-全球肺功能倡议(GLI)版FEV1/FVC,FEF25%-75%的LLN预计值低于新版,新旧版本 FEV1/FVC 的 LLN 最大差异度为 6%(70.46%vs.59.29%,t = 62.241,P<0.001),FEF25%-75%的最大差异度为 5%(0.82 vs.0.77,t=16.861,P<0.001)。3.1990-华北,2009-华北版FEV1/FVC和FEF25%-75%的均值预计值均高于新版,两个参数的最大差异度分别为-4%(78.31%vs.81.27%,t =-85.359,P<0.001),-60%(2.11 vs.4.68,t =-170.287,P<0.001)。结论新建立的肺通气功能预计值适用于济南地区的老年人。2012-GLI版预计值可能导致老年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小气道功能障碍诊断不足,传统的线性全年龄段通用版预计值则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
潘明鸣,张洪胜,孙铁英[6](2017)在《六秒用力呼气量在老年男性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六秒用力呼气量(FEV6)在老年男性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年龄≥60岁为标准,筛选2003年7月至2015年4月于北京医院进行体检的老年男性人群的肺功能检查资料,以完成支气管舒张试验、FEV6等指标齐备为入选标准,将入选的老年受试者分为2组:60<80岁组及≤80岁组,分析FEV6与用力肺活量(FVC)、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的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6与FEV1/FVC的相关性、诊断效能及影响因素,评价FEV6在老年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入选475名年龄≥60岁的老年男性,平均年龄(77.13±9.53)岁。其中60<80岁组269名(56.6%),≥80岁组206名(43.4%);292名(61.5%)存在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全部入选者FEV6与FVC、FEV1/FEV6与FEV1/FVC均显着相关(r=0,971、0.978,均P<0.001);60<80岁组和≥80岁组上述指标间也均显着相关(r=0.967、0.974和r=0.955、0.967;均P<0.001)。FEV1/FEV6在诊断气流受限方面有很好的诊断灵敏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95%CI:0.9830.996),P<0.001];与FEV1/FVC<0.70相比,FEV1/FEV6临界值取0.73可获得最佳敏感度(0.952)及特异度(0.945),具有良好的诊断一致性(k=0.891,P<0.001)。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全部入选者FEV6改善值与用力呼气时间无显着相关性(r=0.089,P=0.053),而FVC改善值与呼气时间显着相关(r=0.460,P<0.001)。在不可逆性气流受限的受试者中也有相似结果。将FEV1/FEV6≥0.70同时FEV1/FVC<0.70的受试者作为中间肺功能组,共73名,其中20名≥80岁。中间肺功能组在≥80岁组中所占比例明显<60<80岁组(X2=8.958,P=0.003)。中间肺功能组受试者中,FEV1/FEV6、FEV1/FVC值与深吸气量、残气量/肺总量的检测结果均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与无气流受限人群相似。结论FEV6与FVC、FEV1/FEV6与FEV1/FVC密切相关,对老年人持续性气流受限诊断一致性良好,呼气影响因素少,简便易行;FEV6在老年男性肺功能评价中可用于替代FVC。
马希涛,王思勤,张晓菊,杨志刚,安云霞,李晓苏,李晓亮,张群成,刘庆亮,朱敏,任红岩,雷小莉[7](2016)在《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文中研究指明GINA2015年修订版(免费下载、仅供学习交流、禁止用于商业)前言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各国各年龄人群均受到这种慢性气道疾病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的哮喘发病率正在增加,特别是儿童人群。在一些国家,哮喘病人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哮喘依然是医疗保健系统的重担并且降低社会生产率,尤其是儿童哮喘,带给家庭的打击是毁坏性的。
何进伟[8](2014)在《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组合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短期患病率、慢性疾病住院率和疾病死亡率高居各种疾病的前列。《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前十位的疾病中占了4种;而在前十位疾病死亡率上也位居第四位,达到了死亡原因构成的10.56%。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常以肺通气功能检查为主。由于肺通气功能参考值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适应特征,鲜有研究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多项地理因素对肺功能参考值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与实地调查的方法,按照性别、年龄、样本量、仪器、城市(县)、参考值、参考文献索引,进行详细搜集、分类和整理中国各地报道的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根据我国地形和气候的特点,选取空间指标经度(X1)、纬度(X2),地形指标海拔高度(X3),气候指标年日照时数(X4)、年平均气温(X5)、年平均相对湿度(X6)、年降水量(X7)、气温年较差(X8)、年平均风速(X9)作为地理因素指标。基于横截面数据,通过表格数据比较、趋势面分析和探索性制图,定性的描述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一般分布规律。再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曲线估计、组合模型构建、空间制图等方法,定量的研究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一般分布规律。最后,验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果是否一致,总结中国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的空间规律。经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发现,儿童组中,三项参考值与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降水量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青春期组,三项参考值与经度、海拔、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年平均风速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青年组,三项参考值与海拔、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年平均风速、年日照时数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中老年组,只有女性三项参考值与经度、年日照时数、气温年较差和年平均风速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本文分别使用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曲线估计模型和组合模型,建立了21组基于地理因素的中国健康人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模型具有高度拟合性。探索性制图与最后的统计性制图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绘制的19个空间分布图较为清晰的展示了三项参考值空间分布规律。最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健康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存在显着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相关性呈现出“U”型变化,也就是儿童组和中老年组较高,而青年组相关性较低。性别上的差异表现为,表现在女性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比男性三项参考值更容易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上。三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相关性强弱排序上, FEF25%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相关性最高,FEF50%次之,FEF75%参考值最弱。(2)基于地理因素的中国健康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的21个预测模型显示,非线性关系的模型是预测模型最优化的选择。非线性模型中,较常出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因子的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以及倒数函数模型,说明地理因子与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的关系是多元的、非全局单调的。(3)中国健康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的空间制图较为成功的显示了其可视化效果图。既能方便显示FEF25%、FEF50%和FEF75%的空间规律,也有利于临床医学工作者直接从图上读出当地的参考值,方便了临床使用。
曹蕾[9](2014)在《肺功能的非特异改变值得关注—附20例病例资料报告》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分析肺功能非特异改变的肺功能参数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调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3.8.1至2014.2.1期间归档的肺功能检查报告单5259例。纳入标准:①用力肺活量(F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下降;②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正常;共304例。继之,从中选择具有一氧化碳弥散法或体积描计仪法肺总量(TLC)数据者,共65例。最后,根据受试者TLC正常或降低,分为肺功能非特异改变组(TLC正常,n=20)20例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组(TLC下降,n=45)45例两组。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两样本t检验,比较肺功能非特异组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以及与肺功能参数特点;分析肺功能非特异改变组中包含的疾病种类。研究结果1.肺功能结果表现为FVC及FEV1下降,FEV1/FVC正常或升高的受试者共304例,占所有肺功能受试者的5.7%,其中65例进行TLC的测定。2.肺功能非特异改变组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组相比,年龄、性别、吸烟史及BMI无统计学差异。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组相比,肺功能非特异改变组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pred)、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pred)、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pred)、残总比(RV/TLC)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功能非特异改变组的最显着特点为残气量(RV)及RV/TLC增加,其中有56.5%的受试者表现为RV升高,78.3%的受试者表现为RV/TLC升高。3.肺功能非特异改变组的临床诊断包括支气管哮喘10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支气管扩张症2例;间质性肺疾病2例;脊髓侧索硬化症1例;诊断不明确2例。最常见的疾病为支气管哮喘。结论:1.表现为FVC及FEV1下降,FEV1/FVC正常的肺功能结果类型并不少见,临床医生应提起关注。2.导致肺功能的非特异改变的疾病主体,既包括阻塞性疾病也包括限制性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为支气管哮喘。3.肺功能结果表现为FVC及FEV1下降,FEV1/FVC正常时,需进一步测定TLC。
尚瑞豪[10](2014)在《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查流速—容积曲线形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查特征,总结其流速-容积曲线形态学变化规律,提高呼吸科医师对因神经肌肉疾病累及呼吸肌而首诊于呼吸科的患者的鉴别诊断意识。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以呼吸困难和/或胸闷为首诊症状的神经肌肉疾病(neuromuscular diseases, NMD)患者6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同期收集健康查体者6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患者6例分别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及IPF组,正常对照组以及IPF组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与NMD组受试者基本匹配。分别询问病史,测量身高、体重,应用体容积描记法在体容积描记箱内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以及呼吸肌功能检查,测得FVC%pred、FEV1pred、FEV1/FVC、TLC%pred、Pimax以及Pemax指标以及流速-容积曲线图,利用SPSS19.0软件行数据的统计处理,并将肺功能报告扫描入计算机后应用Photoshop软件对流速-容积曲线进行几何学分析。结果:1.流速-容积曲线形态示:NMD组和IPF组的流速-容积曲线形态呈“直线型”,具有较快的上升支,下降支无平台,顶部与膝、尾部融合成一条直线,下降支位于预计值曲线下方。正常对照组与预计FV曲线轨迹有较好的重合。2.流速-容积曲线下降支斜率比较示:NMD组流速-容积曲线下降支实测斜率与预计下降支斜率基本一致,二者下降支大致平行,而IPF组流速-容积曲线下降支实测斜率与预计斜率的比值升高,IPF下降支较为陡直。3.吸气环曲线下面积与呼气环曲线下面积比较示:NMD组吸气环平坦且靠近容积轴,曲线下面积较小,Sins/Sexp相对较低;IPF组吸气环形状饱满,曲线下面积较大,Sins/Sexp也相对较高。结论:1.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肺功能常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但流速-容积曲线形态具有一定的共性,呼气相下降支斜率和吸气相曲线下面积/呼气相曲线下面积是两个有用的几何学形态分析指标。2.流速-容积曲线形态分析可为鉴别表现为相似图形的非特异性通气功能障碍和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对因呼吸系统症状就诊于呼吸科而又查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呼吸科医师要重视其肺功能流速-容积曲线的形态分析,要树立神经肌肉疾病累及呼吸肌的鉴别诊断意识。
二、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在老年人肺功能诊断方面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在老年人肺功能诊断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氧间歇运动在改善急性颗粒物暴露致大鼠呼吸系统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1.文献综述 |
1.1 空气污染全球概况 |
1.2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
1.3 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3.1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心血管机能的危害 |
1.3.2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
1.3.3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其他器官机能的危害 |
1.4 运动与大气颗粒物污染 |
1.5 花生四烯酸与呼吸系统炎症的相关机制 |
1.5.1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概况 |
1.5.2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与呼吸系统炎症的相关机制 |
1.5.3 颗粒物污染对人体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
2.研究技术路线 |
3.实验方法 |
3.1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
3.2 动物分组 |
3.3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和耗材 |
3.4 干预手段 |
3.4.1 运动方案 |
3.4.2 PM_(2.5)暴露方案 |
3.5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3.5.1 取材 |
3.5.2 肺功能 |
3.5.3 肺组织HE染色切片 |
3.5.4 细胞因子的测定(ELISA法) |
3.5.5 通路蛋白测定(Western Blot法) |
3.5.6 数据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实验进程基本情况 |
4.2 肺功能 |
4.3 肺组织形态学改变 |
4.4 炎症因子 |
4.5 炎症相关通路蛋白改变 |
5.讨论与分析 |
5.1 染毒方式与空气成分 |
5.2 预运动对呼吸系统的保护效益 |
5.3 肺组织形态及功能学改变 |
5.3.1 肺组织形态学改变 |
5.3.2 肺组织功能学改变 |
5.4 炎症因子 |
5.5 炎症相关通路蛋白改变 |
5.6 研究不足 |
6.结论 |
7.创新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非特异性肺功能的特点及演变预测因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步骤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非特异性肺功能与正常肺功能、单纯小气道阻塞人群的区别 |
3.2 不同分组的NSPF两次肺功能的差别 |
3.3 NSPF进展成COPD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局限性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STVNa雾化吸入剂制备及其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纤维化概述 |
1.1.1 肺纤维化的定义与病理特征 |
1.1.2 肺纤维化的病因和机理 |
1.2 肺纤维化的治疗现状 |
1.2.1 肺纤维化的诊断 |
1.2.2 肺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3 常见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概述 |
1.3.1 不同诱导剂的比较 |
1.3.2 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评价 |
1.4 异甜菊醇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概述 |
1.5 肺部吸入给药的概述 |
1.5.1 肺部吸入给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和应用 |
1.5.2 肺部吸入药物的分类和雾化吸入剂的优势 |
1.5.3 雾化吸入剂和雾化装置的分类 |
1.5.4 影响雾化吸入剂疗效的因素 |
1.5.5 雾化吸入药物关键质量属性的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动态呼吸模式下雾化吸入剂递送性能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在动态呼吸模式下粒径及分布测试 |
2.3.2 雾化吸入剂可吸入剂量与呼吸模式的关系研究 |
2.3.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激光粒度仪光路验证结果 |
2.4.2 在动态流速和恒定流速下,药物气溶胶的分散浓度差异 |
2.4.3 在动态流速和恒定流速下的粒径及分布的比较 |
2.4.4 动态流速下的粒径分布结果与恒定流速下的粒径分布结果的一致性评价 |
2.4.5 在成人和小孩呼吸模式下的粒径及分布的比较 |
2.4.6 可吸入剂量与呼吸模式之间的关系 |
2.4.7 不同呼吸模式下得到的可吸入细微粒子量与使用药典方法得到的可吸入细微粒子量的等效性分析 |
2.5 讨论 |
2.5.1 呼吸模式与粒径分布 |
2.5.2 呼吸模式与递送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TVNa雾化吸入液的开发与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仪器 |
3.2.2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STVNa溶液的制备及稀释稳定性考察 |
3.3.2 STVNa雾化吸入液的渗透压检测 |
3.3.3 STVNa雾化吸入液的pH检测 |
3.3.4 STVNa雾化吸入液的粘度检测 |
3.3.5 STVNa雾化吸入剂的表面张力检测 |
3.3.6 STVNa雾化吸入液在呼吸阻塞状态下的粒径及分布评价 |
3.3.7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STVNa溶液的稀释稳定性考察 |
3.4.2 STVNa雾化吸入溶液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 |
3.4.3 STVNa雾化吸入溶液在呼吸阻塞状态下的粒径分布结果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TVNa雾化吸入体外-体内结果的相关性研究及药物肺部分布靶向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主要仪器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STVNa雾化吸入的体外-体内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
4.3.2 STVNa雾化吸入的肺部靶向评价 |
4.3.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体外粒径分布结果 |
4.4.2 STV在大鼠肺部的空间分布 |
4.4.3 粒径分布体外-体内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
4.4.4 STVNa吸入与吡非尼酮口服后肺部靶向的比较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TVNa雾化吸入剂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主要仪器 |
5.2.2 主要试剂 |
5.2.3 实验材料 |
5.2.4 主要试剂配置 |
5.3 实验方法 |
5.3.1 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5.3.2 实验动物分组 |
5.3.3 小动物肺部CT扫描 |
5.3.4 动物肺功能检测 |
5.3.5 实验动物取材 |
5.3.6 肺系数检测 |
5.3.7 病理学分析 |
5.3.8 羟脯氨酸含量检测 |
5.3.9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STVNa降低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的肺系数 |
5.4.2 STVNa延缓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的肺功能下降 |
5.4.3 STVNa改善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的肺部病变 |
5.4.4 STVNa减少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的肺部胶原蛋白沉积 |
5.4.5 STVNa肺部吸入的毒性评价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吸入剂对小气道功能的影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价值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情况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脉冲震荡检查(IOS) |
1.2.2 肺功能检查(PFT) |
1.2.3 体征及血气分析指标监测 |
1.2.4 BODE指数监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
3. 两组患者IOS气道指标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肺功能和BODE指数的分析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英文缩写词汇表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 |
致谢 |
(5)济南地区老年人肺通气功能正常预计值方程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全球肺功能倡议预计值对济南地区老年人的适用性检验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济南地区老年人肺通气功能正常预计值方程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8)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组合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指标获取 |
2.1 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 |
2.1.1 临床应用 |
2.1.2 测定方法 |
2.1.3 样本选择 |
2.1.4 数据来源 |
2.1.5 数据分布 |
2.2 地理指标选取 |
2.2.1 研究区域地理环境概况 |
2.2.2 地理指标选取 |
第3章 中国健康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地区差异表现 |
3.1 地区划分标准 |
3.2 图表数据比较 |
3.3 趋势面分析 |
3.4 探索性制图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健康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相关关系 |
4.1 相关分析 |
4.2 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FEF25%、FEF50%和FEF75%与地理因素相关分析 |
4.3 男性青春期与女性青春期FEF25%、FEF50%和FEF75%与地理因素相关分析 |
4.4 男性青年与女性青年FEF25%、FEF50%和FEF75%与地理因素相关分析 |
4.5 男性中老年与女性中老年FEF25%、FEF50%和FEF75%与地理因素相关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中国健康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预测模型 |
5.1 预测模型构建 |
5.2 男性儿童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2.1 男性儿童FEF2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2.2 男性儿童FEF50%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2.3 男性儿童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3 女性儿童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3.1 女性儿童FEF2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3.2 女性儿童FEF50%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3.3 女性儿童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4 男性青春期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4.1 男性青春期FEF2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4.2 男性青春期FEF50%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4.3 男性青春期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5 女性青春期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5.1 女性青春期FEF2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5.2 女性青春期FEF50%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5.3 女性青春期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6 男性青年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6.1 男性青年FEF2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6.2 男性青年FEF50%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6.3 男性青年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7 女性青年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7.1 女性青年FEF2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7.2 女性青年FEF50%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7.3 女性青年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8 男性中老年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9 女性中老年FEF25%、FEF50%和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9.1 女性中老年FEF2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9.2 女性中老年FEF50%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9.3 女性中老年FEF75%参考值预测模型构建 |
5.10 小结 |
第6章 中国健康人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空间制图 |
6.1 男性儿童FEF25%、FEF50%和FEF75%空间制图 |
6.1.1 正态性检验 |
6.1.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1.3 空间制图 |
6.2 女性儿童FEF25%和FEF75%空间制图 |
6.2.1 正态性检验 |
6.2.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2.3 空间制图 |
6.3 男性青春期FEF25%、FEF50%和FEF75%空间制图 |
6.3.1 正态性检验 |
6.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3.3 空间制图 |
6.4 女性青春期FEF25%、FEF50%和FEF75%空间制图 |
6.4.1 正态性检验 |
6.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4.3 空间制图 |
6.5 男性青年FEF25%、FEF50%和FEF75%空间制图 |
6.5.1 正态性检验 |
6.5.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5.3 空间制图 |
6.6 女性青年FEF25%、FEF50%和FEF75%空间制图 |
6.6.1 正态性检验 |
6.6.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6.3 空间制图 |
6.7 男性中老年FEF75%空间制图 |
6.7.1 正态性检验 |
6.7.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7.3 空间制图 |
6.8 女性中老年FEF75%空间制图 |
6.8.1 正态性检验 |
6.8.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8.3 空间制图 |
6.9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肺功能的非特异改变值得关注—附20例病例资料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CATALOG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10)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查流速—容积曲线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CATALOG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在老年人肺功能诊断方面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氧间歇运动在改善急性颗粒物暴露致大鼠呼吸系统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韩知凝.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非特异性肺功能的特点及演变预测因子初探[D]. 胡园. 南昌大学, 2020(08)
- [3]STVNa雾化吸入剂制备及其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D]. 胡军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吸入剂对小气道功能的影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价值体现[D]. 孙静. 苏州大学, 2018(04)
- [5]济南地区老年人肺通气功能正常预计值方程的初步探讨[D]. 田鑫雨. 山东大学, 2018(01)
- [6]六秒用力呼气量在老年男性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 潘明鸣,张洪胜,孙铁英. 中华医学杂志, 2017(20)
- [7]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A]. 马希涛,王思勤,张晓菊,杨志刚,安云霞,李晓苏,李晓亮,张群成,刘庆亮,朱敏,任红岩,雷小莉.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首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第十届深圳呼吸论坛论文汇编, 2016
- [8]肺通气功能三项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组合模型分析[D]. 何进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9)
- [9]肺功能的非特异改变值得关注—附20例病例资料报告[D]. 曹蕾. 山东大学, 2014(11)
- [10]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查流速—容积曲线形态分析[D]. 尚瑞豪. 山东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