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能球磨制备Al-Pb-Si-Sn-Cu纳米晶粉末的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吕冬[1](2018)在《Mo基Dy2O3-Tb2O3中子吸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电站是利用控制棒组件的插入和抽出控制核反应堆功率以实现核电安全运行。控制棒在核反应堆中补偿和调节中子反应性的关键是其内部的中子吸收材料。本论文根据相关理论与核反应堆实际工况设计并采用粉末冶金技术研发了新型灰控制棒用中子吸收体Mo基Tb203-Dy2O3复合材料。采用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研究了球磨、烧结、Kr+离子辐照以及高温高压腐蚀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规律与机制,并测试了块体的显微硬度、压缩强度、热物理性能等;探讨了制备工艺参数对材料物相、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高能球磨导致混合粉末细化、均匀化、纳米晶化以及非晶化。球磨导致了Tb4O7和Dy203相非晶化并以Tb、Dy和O原子形式固溶进Mo相中,最终形成了纳米晶Mo(Tb、Dy、O)超饱和固溶体。在球磨初期Mo相的晶粒尺寸迅速降低而其晶格常数基本保持不变;在球磨后期Mo相的晶粒尺寸基本保持不变而其晶格常数迅速增加。基于Miedema半经验理论模型,热力学计算得知Mo-Tb-Dy体系在全成分范围内形成Mo(Tb、Dy、O)固溶体和非晶相的吉布斯自由能均大于零。动力学与球磨能量分析表明粉末体系的非晶化与固溶是高能球磨的机械作用提供的驱动力。高温烧结使球磨过程中固溶进Mo晶体结构中的Dy、Tb和O原子析出而生成纳米尺度的均匀弥散分布在Mo基体中的稀土氧化物沉淀相。球磨参数和烧结参数对烧结块体的物相影响不显着。在1600℃烧结时,随着烧结时间的增加烧结块体的显微硬度先增加然后降低;烧结时间为8 h时烧结块体的显微硬度值最大。当烧结温度低于1600℃,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和抗压强度随烧结温度和镧系氧化物(Dy203和Tb20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烧结块体的热膨胀系数随着测试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测试温度下,烧结块体的热膨胀系数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镧系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腐蚀条件下,随制备样品所用烧结时间的延长,烧结块体的腐蚀增重先降低后增加,制备工艺参数为1600℃烧结8h样品的腐蚀增重最小。烧结块体腐蚀增重随镧系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EDS和GIXRD结果可知样品表面氧化物主要为Mo205物相。在室温下经400 keVKr+离子辐照1.0×1016 ion/cm2剂量后,Mo基Tb203-Dy203烧结块体中的镧系氧化物发生了部分非晶化,而Mo相变化不明显。Kr+离子辐照会加速Mo基Tb203-Dy203复合材料的腐蚀进程。在相同条件下,辐照样品的腐蚀增重略高于未辐照样品的腐蚀增重,辐照样品的表面氧化物颗粒数量和尺寸显着高于未受辐照样品的相应值。
陈可[2](2018)在《等离子球磨制备无铅铜基轴承合金及其组织与性能》文中认为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轴承合金向绿色环保、高承载能力、高疲劳强度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开发无Pb环保、综合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优良的Cu基轴承合金刻不容缓。研究表明,低熔点、与Cu互不固溶的Bi和润滑性、耐蚀性好的石墨是Pb的良好替代品。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Cu基轴承合金组织分布较均匀且摩擦性能较好,但此法存在效率低、易引入杂质等问题,所制备合金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离子球磨是一种新型的球磨方式,它通过等离子体和机械球磨的耦合,有效地提高了球磨效率,并对合金粉末表面有改性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等离子球磨与“压制+烧结”和“轧制+再结晶退火”结合的方法来制备Cu-Sn-Bi合金,研究不同球磨工艺和烧结工艺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将Cu-Sn-Bi合金粉末与钢背进行复合制备双金属轴瓦带材;最后,还以Cu-Sn-Bi合金的最佳工艺制备了不同石墨含量的Cu-Sn-G复合合金。首先,本文通过等离子球磨结合“压制+烧结”和“轧制+再结晶退火”的方法制备Cu-10%Sn-3%Bi合金。结果表明:与普通球磨相比,等离子球磨能够有效地提高制备Cu-Sn-Bi过饱和固体的效率,并且能够通过控制球磨时间来改变粉末的尺寸和形貌。球磨5h后得到的Cu-10%Sn-3%Bi合金粉末为薄片状,粉末粒径达到稳定值,Sn与Bi已基本固溶到Cu基体中形成较为稳定的Cu的过饱和固溶体。采用“压制+烧结”结合“轧制+再结晶退火”工艺能够制备出致密度高和力学性能好的Cu-10%Sn-3%Bi合金。但再结晶退火温度过低,轧制后片状分布的Bi对合金割裂性强,再结晶退火温度过高使Bi呈网络状分布,或Bi发生流失使合金中出现新孔隙。在800℃下进行再结晶退火得到的样品接近全致密,Bi相细小并分布均匀,抗拉强度达到284MPa,延伸率达到36%,具有最佳的强度与塑性配合,而且能在摩擦过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富含Bi的润滑层,使合金具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其次,设计了两种制备Cu-10%Sn-3%Bi双金属轴瓦带材的方法,一是将Cu-10%Sn-3%Bi合金粉末均匀铺在钢背表面,使用液压机对其进行预压,再进行850℃的初烧、初轧和800℃的复烧、精轧;二是将经750℃松装烧结后的轴瓦带材进行轧制后进行850℃的复烧和精轧。本研究的两种方式均能制备出表面状况良好的轴瓦带材,合金层组织致密度高,Bi相分布均匀并且与钢背结合情况良好,合金层厚度和显微硬度都与工业带材接近,并且具有相比于工业带材更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质量。最后,采用制备Cu-Sn-Bi合金的最佳工艺,制备了不同石墨含量的Cu-10%Sn-x%G复合合金,结果表明:等离子球磨5h后不同石墨含量的Cu-10%Sn-x%G复合合金粉末的形貌均为片状,经球磨后石墨分散均匀,依附在合金粉末表面或镶嵌入合金粉末中。添加了石墨的合金粉末相比Cu-10%Sn合金粉末具有更小的粉末粒径和晶粒尺寸;在本研究的石墨添加含量范围内,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合金粉末的粒径尺寸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其物相、晶格畸变、晶粒尺寸则基本不受石墨含量的影响。将等离子球磨5h得到的不同石墨含量的Cu-10%Sn-x%G复合合金粉末采用“压制+烧结”和“轧制+再结晶退火”工艺制备合金块体,石墨以片状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合金基体中,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石墨会逐渐连接甚至呈网络状分布。在本研究的石墨添加含量范围内,合金的致密性会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合金的硬度随石墨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摩擦磨损实验表明,石墨含量越高,合金的耐磨减摩性能更好。当石墨含量为0.30.5 wt%时,Cu-10%Sn-x%G复合合金具有最佳组织分布,并最有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宋凯强[3](2017)在《高性能Al-Sn基轴承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机械向着高速、高载和无铅环保的方向发展,开发兼具优异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Al-Sn轴承合金成为研究热点。要想实现Al-Sn合金的高性能,关键是要控制组织中的Sn相细小且弥散分布在Al基体中。采用机械合金化法(MA)制备的Al-Sn合金具有纳米相复合结构。但是,该法制备的Al-Sn合金粉末硬度较高,并且其表面会形成一层稳定的Al氧化膜,抑制原子间的扩散。因此,将MA合金粉末采用简单的“压制+烧结”工艺很难将其致密化,进而难以实现合金的高性能。研究发现,添加Si能有效提高MA Al-Sn粉末的烧结活性,促进冶金结合。因此,本研究将首先探索Si对MA Al-Sn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接着,为进一步提高合金的综合性能,对“压制+烧结”后的Al-Sn-Si合金进行“冷轧+退火”处理,由此获得具有双尺度结构的合金。通过对该合金组织、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分析,得到最佳的成型工艺。最后,为进一步控制Sn相的形态及尺寸,本研究还采用反应球磨法来制备纳米相复合Al-Sn合金,以探索获得Sn相细小弥散分布的新工艺。首先,将等离子球磨预处理后的Si粉与Al、Sn粉混合球磨得到MA Al-12%Sn-2.5%Si粉末,然后经“压制+600℃烧结”得到合金块体。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球磨预处理Si,等离子球磨Si对MA Al-12%Sn合金的性能具有更好的改进作用,合金块体经一次烧结后,其致密度约为97%,抗拉强度高达167MPa,并且合金的塑性也得到明显改善。其次,将“压制+600℃烧结”工艺所获得的Al-12%Sn-2.5%Si合金进行大塑性变形冷轧。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合金的致密度、硬度和强度均得到显着提高。其中当变形量为40%时,合金已接近全致密(致密度约为99.5%),并且还表现出最高的硬度和强度,分别为87HV和247MPa。而当变形量大于50%时,合金因塑性变形能力不足而发生破裂。再次,对40%变形量冷轧后的Al-12%Sn-2.5%Si合金进行不同温度退火,获得具有粗晶区和细晶区共存的双尺度结构组织。其中,当退火温度低于Al-Si共晶点(本研究实测为550℃)时,所形成的粗晶较少并且相互间独立;当退火温度高于Al-Si共晶点时,粗晶将出现联接长大;而当退火温度适当时(如500℃550℃),合金组织中的粗晶与细晶含量达到较好比例,且细晶区中的Sn相比较细小均匀地分布在Al基体中。力学及摩擦学实验表明:当退火温度为500℃550℃时,合金表现出最佳的“强度-塑性”配合,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介于194MPa205MPa和4.9%6.7%之间。同时,该合金表现出最佳的“耐磨-减摩”性配合,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分别为0.4和2.0mg,其磨损量相比于单纯经“压制+600℃烧结”工艺所制备的Al-12%Sn-2.5%Si合金减小了约70%。这得益于该双尺度结构合金在磨损过程中,强度与塑性的协同作用使磨损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氧化摩擦层,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其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磨损。最后,以Al粉、SnO2粉和MgH2为原料,采用反应球磨法制备具有纳米相复合结构的Al-Sn合金。结果表明:采用两步法(预球磨处理SnO2)和添加MgH2组元的方式所制备的MA Al-15.3%SnO2-0.5%MgH2复合粉末经压制和600℃烧结后,SnO2已基本转化成Sn,并且细小弥散分布在Al基体中。合金的烧结致密度达到98.3%左右,硬度达到120HV左右,明显高于MA Al-12%Sn合金(其致密度为94.5%,硬度为60HV)。而且采用两步法反应球磨制备的Al-Sn合金表现出更优的摩擦学性能,相比于MA Al-12%Sn合金其摩擦系数降低了约20%,磨损量降低了约70%。
黄金华[4](2017)在《高能球磨与烧结制备中子吸收体材料(Tb2TiO5,Dy2TiO5和Fe-Dy2O3)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反应堆的功率调节是利用控制棒中的中子吸收材料进行的,以此来控制反应性。用于核电堆芯内的灰控制棒是用来代替通过调节硼浓度进行反应性控制。Tb2TiO5-Dy2TiO5和Fe-Tb2O3-Dy2O3材料被认为是灰控制棒用中子吸收体材料的优良候选材料。采用XRD、SEM、TEM和DSC等观察、分析与表征了球磨粉末混合物、退火粉末混合物和通过高能球磨和烧结工艺合成的Tb2TiO5烧结体的微观组织结构。同时对粉末混合物在球磨和退火过程中的物相演变机制进行了研究。测试了 Tb2TiO5烧结块体的显微硬度、热膨胀系数和热扩散系数。Tb4O7-17.605%TiO2混合粉末在500 rpm下球磨96 h后,TiO2完全固溶进Tb4O7的晶格中形成了纳米晶固溶体。在500 rpm下球磨,Dy2O3-17.636%TiO2粉末混合物细化、均匀化和纳米晶化,最后粉末混合物全部转变为非晶。同时在球磨过程中观察到了 Dy2O3的晶型转变,从立方转变为单斜。非晶来自单斜Dy2O3,而不是立方Dy2O3。然而,在200 rpm下球磨,Dy2O3-17.636%TiO2粉末混合物只是细化和均匀化。在相同球磨条件下,TiO2的晶型对球磨最终产物的生成没影响。Fe-25.68%Dy2O3粉末混合物在380 rpm下球磨72 h后形成了纳米晶超固溶体Fe(Dy,O)和非晶。在球磨初期Fe的晶粒尺寸快速降低,后期趋于稳定;而晶格参数先快速增加,后期逐渐趋于稳定,增加量非常小。在球磨过程中也观察到了 Dy2O3的晶型转变,从立方转变为单斜,然后转变为非晶。对一些Dy原子固溶进Fe的晶格中形成超固溶体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球磨过程产生的压力和许多缺陷导致极少量Dy原子固溶进Fe的晶格中。Dy203-17.636%TiO2混合粉末在500 rpm下球磨96 h后在800~1000℃退火3 h,一个与立方结构的Dy2TiO5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中间相生成。该中间相是亚稳相,在1050 ℃以上退火后转变为正交结构的Dy2TiO5。然而,在200 rpm下球磨96 h的Dy2O3-17.636%TiO2粉末混合物在相同温度下退火相同时间后,烧绿石结构的Dy2Ti2O7首先形成,然后与剩余的Dy2O3反应生成正交结构的Dy2Ti05。Tb2TiO5烧结块体的显微硬度和热导率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先增加,然后下降。而热膨胀系数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48 h球磨混合粉末制成的预压坯的烧结块体具有最高的显微硬度和热导率,最低的热膨胀系数。热导率随测试温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而热膨胀系数随测试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王丽霞[5](2016)在《Ag-石墨烯增强Sn-Ag-Cu复合无铅钎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钎焊接头在电子封装中的尺寸日益趋于小型化,轻量化,这就需要超细焊点具有良好的热机械性能和电特性。然而传统无铅钎料存在诸多缺点,如IMC的过量生长。因此纳米无铅复合钎料的开发与研究势在必行。在目前的研究中,在基体中添加强化相来改善传统无铅钎料的性能已成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因此,本文在传统无铅钎料96.5Sn-3.5Ag-0.5Cu中引入新型强化相纳米银颗粒修饰的石墨烯(Ag-GNSs),合成新型纳米无铅复合钎料以改善焊点的可靠性。本文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两部分:(1)合成新型强化相Ag-GNSs,按照粉末冶金工艺,分别以球磨法和机械混合法将无铅钎料96.5Sn-3.5Ag-0.5Cu与强化相Ag-GNSs、石墨烯(GNSs)混合,制备纳米无铅复合钎料,并对SAC及其复合钎料的基本性能进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在球磨法下,随着Ag-GNSs含量的增加,钎料显微组织中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尺寸逐渐减小,熔点不变,润湿角显着减小,力学性能得到提升。(2)研究了SAC及其复合钎料与ENIG铜板界面间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生长,结果表明:不论在钎焊反应中,还是等温时效后,复合钎料的IMC层厚度均小于SAC,且复合钎料的扩散系数更小。IMC在QSAC/0.05Ag-GNSs的扩散系数1.59×10-12m2/s均小于HSAC/0.05AG-GNSs的1.82×10-12m2/s与QSAC/0.05GNSs的1.75×10-12m2/s,说明Ag-GNSs较GNSs有更好的强化效果。另外,球磨工艺较机械混合法更能获得可靠性良好的复合钎料。
潘忠良[6](2013)在《添加Mg对多尺度结构Al-12%Sn轴承合金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中锡铝合金具有比重小、耐蚀性好、力学性能较高和耐磨性好等优点,同时对环境无污染,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滑动轴承材料之一。采用机械合金化(MA)方法制备的中锡铝合金Al-12%Sn具有均匀细小的组织结构,其硬度是传统铸造方法制备合金的24倍,承载能力和摩擦学性能也优于相同成分的粉末冶金合金。但MA Al-12%Sn合金存在烧结后致密度和强度较低的缺点。本实验通过在MA Al-12%Sn粉末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相同成分粗粉及添加少量的Mg粉获得混合粉末,再经压制烧结制得Al-12%Sn-(Mg)合金块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显微硬度、拉伸试验和摩擦磨损试验等实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Mg和粗粉添加量对Al-12%Sn合金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Al-12%Sn-(Mg)合金粉末与钢背的轧制复合及烧结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一定比例的粗粉经600℃烧结1h后所制得的合金具有多尺度结构,粗Al颗粒均匀分布在MA合金中,其尺寸在30μm左右,而MA区域的Sn相尺寸最小达50nm以下。添加适量的Mg可与合金中Al颗粒表层氧化膜反应生成MgO和MgAl2O4,达到去除氧化膜从而改善烧结的目的,同时还可消除多尺度结构Al-12%Sn合金中Sn相的网状结构,使合金的组织更加均匀。多尺度结构Al-12%Sn-(Mg)合金存在一个Mg的饱和量,当添加的Mg超过饱和量时,合金中会生成大量硬脆相Mg2Sn,造成应力集中和基体贫Sn,宏观上表现为合金块体烧结后表面鼓泡,内部开裂。粗粉含量为10%、30%、70%的合金样品对应的Mg饱和量分别略小于2.0%、1.4%、1.0%,呈递减趋势。多尺度结构Al-12%Sn-(Mg)合金的致密度和拉伸强度随Mg含量的增大而先升高后降低,当添加最适合量Mg时达到最大值。Mg的最适合添加量随着粗粉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粗粉含量为10%、30%、70%时,Mg的最适合添加量分别约为1.2%、1.0%、0.5%,其中粗粉含量为10%、Mg添加量为1.2%的合金烧结后致密度达到99.8%,接近全致密材料;其拉伸强度达到198MPa,是不添加Mg样品的6倍。多尺度Al-12%Sn-(Mg)合金的硬度随粗粉含量的增大而降低;粗粉含量相同时,合金的硬度值随Mg含量的增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摩擦磨损实验表明,添加适量的Mg可降低多尺度结构Al-12%Sn合金的磨损体积和摩擦系数,合金的磨损体积随Mg含量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粗粉含量为10%且添加1.21.4%Mg的合金磨损体积最小。通过对工艺的探索,初步成功地将含30%粗粉、0.5%Mg的Al-12%Sn-Mg合金粉末与钢背轧制复合到一起,经烧结后获得轴瓦带材。对轴瓦带材进行分析发现,其合金层-过渡层-钢背各层界面结合良好,组织致密均匀,且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优于传统方法制备的工业轴瓦(AlSn12Si2.5Pb1.7Cu)。此外,还发现采用复轧工艺可以使轴瓦带材的组织更加致密,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舒小飞[7](2012)在《添加Si对机械合金化Al-Sn系轴承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性能影响》文中研究表明Al-Sn基合金作为滑动轴承材料在现代工业上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发动机的设计向高速、高压和高功率的方向发展,现有的Al-Sn两相轴承合金的承载能力,疲劳强度和抗粘咬能力将难以满足要求。在铝锡合金中加入适量的Si可以改善上述性能。另一方面,机械合金化制备的粉末由于具有纳米相复合结构,硬度较高,且铝表面存在氧化膜,因而较难压制和烧结,添加Si可以改善机械合金化粉末的烧结性能。因此,本论文研究了添加Si对机械合金化Al-Sn轴承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以进一步改善机械合金化Al-Sn轴承合金的性能。本文首先直接将Al粉、Sn粉和Si粉按85wt%Al+12wt%Sn+3wt%Si配比进行球磨得到Al-12%Sn-3%Si合金粉末;然后再尝试将Si粉先球磨后再与Al粉、Sn粉球磨获得Al-12%Sn-X%Si(X=0.5,2.5,5)合金粉末。分别将上述合金粉末压制成形后烧结成合金块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镜(SEM)分析、力学性能试验和摩擦磨损试验等系统的研究了各合金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可以获得纳米相复合结构的Al-12%Sn-X%Si(X=0,0.5,2.5,3,5)合金粉末。将这些合金粉末压制烧结后发现,含硅的合金烧结后致密度升高,且温度越高,致密度上升得越多。显微硬度则都随烧结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但含硅的合金硬度均要高于不含硅合金的硬度。当烧结温度超过Al-Sn合金的共晶温度时,MAAl-12%Sn中部分Sn呈网状分布,而含硅的合金不会出现网状分布的Sn。拉伸强度测试表明,含硅的合金拉伸强度要大于不含硅的合金强度。摩擦磨损实验表明,Si的添加可以提高摩擦系数,合金的耐磨性能更加优异。添加预先球磨的Si粉的Al-Sn-Si合金组织中,Si元素分布更细小弥散,力学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摩擦学性能也有一定的改善。通过添加不同量球磨后的Si粉,分析硅含量对合金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制致密度会随Si量的增加而变小,由此可见不能添加太多的Si粉。烧结后致密度随Si量先增后减,硬度随Si量增加而增大。最好的拉伸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都出现在含Si量为2.5%左右。
李恺,罗江山,罗炳池,谭秀兰,牛高[8](2011)在《一种金属纳米微粉制备装置的设计及实验》文中研究表明以自悬浮定向流技术为理论基础,研制了一种金属纳米微粉制备装置.该装置由高频电源、走丝部分、管路部分、颗粒分级收集部分等组成,可制备粒径范围为15~150 nm的金属或金属间化合物纳米微粉.粉末的基本结构为球形,粒径呈近似正态分布,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纯度高.通过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流流速、气流压强越大粒径越小,而走丝频率越快粒径越大.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开放式金属粉末制备装置,纳米粉末直接浸润在液体中,实现了粉末的原位封装,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黄浩,胡婕,邵光杰,焦体峰[9](2010)在《高能振动球磨法制备纳米钙钛矿粉体La0.8Ca0.2MnO3》文中研究指明利用高能振动球磨法,以氧化镧、氧化钙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备出纳米氧化物粉体La0.8Ca0.2MnO3。采用XRD分析了球磨过程中粉体的晶化过程;以TEM观察了制备出的粉体的颗粒尺寸和分散状况。结果表明,采用高能振动球磨法20 h就能制备出颗粒尺寸在50100 nm,属正交晶系的纳米钙钛矿粉体La0.8Ca0.2MnO3;在该反应体系的球磨过程中,产物晶粒经历了先长大后细化的过程。将球磨法制备出的粉体压成电极,进行放电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出的纳米La0.8Ca0.2MnO3粉体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
逄锦程[10](2009)在《Al-Pb合金组织性能及高温变形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MA)与真空热压烧结(HP)的方法制备了Al-Pb合金,并进行了热挤压变形处理。采用XRD、SEM、TEM研究Al-Pb合金的微观组织,研究了其热压缩变形行为,对其室温拉伸性能、阻尼性能进行了测试,并计算了其辐射防护性能。通过SEM和XRD对由MA制备的Al-Pb合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MA过程中,Al与Pb并不发生反应。随着MA过程中球磨时间的增加,Pb的尺寸不断减小,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在MA过程中,合金在钢球球磨作用下,产生形变、冷焊与破碎三种效应所致。同时,Al-Pb合金晶粒尺寸随球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减小,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通过XRD对真空热压烧结与热挤压后的合金试样进行物相分析,发现Al、Pb之间同样没有发生反应。用SEM对Al-Pb合金形貌进行观察,发现由于烧结时Pb原子的扩散使得Pb粒子长大。热挤压能够有效细化Al基体上的Pb粒子,是因为在进行挤压时液相Pb受到周围Al基体的作用产生破碎。本文还测试了Al-Pb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由于合金本身的细晶强化作用,同时,弥散分布的Pb又起到了弥散强化的作用,使得Al-Pb合金力学性能远大于纯Al,使其能够应用于实际应用领域。对Al-Pb合金的辐射防护性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阻尼温度谱测试了Al-Pb合金的阻尼性能,分析了阻尼峰的产生机理,发现两个阻尼峰分别来自晶界处的滑移与Pb相的熔化。分析了Al-Pb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研究了峰值应力下降的原因,计算了表观激活能并建立流变应力方程,结果表明其高温变形行为受热激活控制。
二、高能球磨制备Al-Pb-Si-Sn-Cu纳米晶粉末的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能球磨制备Al-Pb-Si-Sn-Cu纳米晶粉末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Mo基Dy2O3-Tb2O3中子吸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控制棒用中子吸收材料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设计与试验方法 |
2.1 原始粉末 |
2.2 中子吸收体芯块设计 |
2.3 样品制备的试验方法 |
2.3.1 混合粉末球磨 |
2.3.2 球磨粉末预压坯 |
2.3.3 坯体烧结 |
2.4 分析试验方法 |
2.4.1 XRD试验 |
2.4.2 金相试验 |
2.4.3 SEM试验 |
2.4.4 TEM试验 |
2.5 烧结块体性能测试 |
2.5.1 致密度测试 |
2.5.2 显微维氏硬度试验 |
2.5.3 压缩试验 |
2.5.4 热膨胀系数测试 |
2.5.5 Kr~+离子辐照试验 |
2.5.6 腐蚀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球磨粉体的微观组织观察、分析与表征 |
3.1 前言 |
3.2 试验分析与表征 |
3.2.1 XRD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2 晶粒尺寸与晶格常数分析 |
3.2.3 形貌观察 |
3.2.4 微观组织分析 |
3.3 理论分析 |
3.3.1 热力学分析 |
3.3.2 球磨能量分析 |
3.3.3 动力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烧结块体的微观组织分析与性能测试 |
4.1 微观组织分析与表征 |
4.1.1 XRD分析 |
4.1.2 金相组织分析 |
4.1.3 显微组织分析 |
4.2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4.2.1 显微硬度 |
4.2.2 抗压强度 |
4.3 物理性能测试与分析 |
4.3.1 致密度 |
4.3.2 热膨胀系数 |
4.4 辐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SRIM模拟结果 |
4.4.2 X射线衍射穿透深度 |
4.4.3 微观组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腐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前言 |
5.2 腐蚀增重测 |
5.3 表面形貌观察与分析 |
5.4 氧化膜物相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2)等离子球磨制备无铅铜基轴承合金及其组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滑动轴承合金的发展现状 |
1.2.1 滑动轴承合金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 |
1.2.2 滑动轴承合金的研究进展 |
1.3 Cu基滑动轴承合金 |
1.3.1 Cu基滑动轴承合金的组成 |
1.3.2 Cu基滑动轴承合金的无铅化研究 |
1.4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辅助高能球磨技术 |
1.5 Cu基轴瓦带材的制备方法 |
1.5.1 液-固相复合法 |
1.5.2 半固-固相复合法 |
1.5.3 固-固相复合法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设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材料 |
2.3 Cu-10%Sn-3%Bi合金粉末及合金块体的制备 |
2.4 Cu-10%Sn-3%Bi合金粉末与带材的轧制和烧结 |
2.5 Cu-10%Sn-x%G复合合金粉末与合金块体的制备 |
2.6 组织结构分析 |
2.7 致密度分析 |
2.8 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测试 |
2.8.1 维氏硬度测试 |
2.8.2 拉伸强度测试 |
2.8.3 摩擦学性能测试 |
第三章 Cu-10%Sn-3%Bi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球磨时间对Cu-10%Sn-3%Bi合金粉末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 烧结温度对Cu-10%Sn-3%Bi合金块体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初烧温度对合金组织、致密度及硬度的影响 |
3.3.2 不同再结晶退火温度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再结晶退火温度对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轴瓦带材的制备工艺探索 |
4.1 引言 |
4.2 轴瓦带材的制备过程 |
4.2.1 钢背的预处理 |
4.2.2 合金粉末与钢背的复合工艺 |
4.3 轴瓦带材的组织及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u-10%Sn-x%G复合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纳米级石墨片的SEM分析 |
5.3 Cu-10%Sn-x%G复合合金粉末的组织结构分析 |
5.4 Cu-10%Sn-x%G复合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分析 |
5.4.1 Cu-10%Sn-x%G复合合金的组织与结构分析 |
5.4.2 Cu-10%Sn-x%G复合合金的致密度和硬度分析 |
5.4.3 Cu-10%Sn-x%G复合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高性能Al-Sn基轴承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滑动轴承合金的发展 |
1.2.1 滑动轴承合金对组织结构和性能的要求 |
1.2.2 滑动轴承合金的发展趋势 |
1.3 Al-Sn轴承合金概述 |
1.3.1 Al-Sn轴承合金的分类 |
1.3.2 Al-Sn轴承合金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 双尺度结构对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1.5 反应球磨法制备纳米晶材料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设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材料 |
2.3 MA Al-12%Sn合金粉末的制备 |
2.4 MA Al-12%Sn-2.5%Si合金粉末的制备 |
2.5 MA合金粉末的成型与烧结 |
2.6 双尺度结构Al-Sn-Si合金的制备 |
2.7 反应球磨法制备纳米相复合Al-Sn合金 |
2.7.1 一步法 |
2.7.2 两步法 |
2.8 致密度测量 |
2.9 组织结构分析 |
2.9.1 XRD物相分析及晶粒尺寸计算 |
2.9.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9.3 透射电镜(TEM)分析 |
2.10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11 力学性能分析 |
2.11.1 显微硬度测试 |
2.11.2 拉伸强度测试 |
2.12 摩擦学性能测试 |
第三章 双尺度结构Al-Sn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性能 |
3.1 引言 |
3.2 MA法制备纳米相复合Al-Sn合金 |
3.3 添加Si对MA Al-Sn合金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3.3.1 等离子球磨对Si形貌的影响 |
3.3.2 MA Al-Sn-Si合金粉末的组织结构 |
3.3.3 MA Al-Sn-Si合金粉末经压制和烧结后的组织及性能 |
3.4 双尺度结构Al-Sn-Si合金的制备 |
3.4.1 冷轧变形量对Al-Sn-Si合金组织的影响 |
3.4.2 冷轧变形量对Al-Sn-Si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3 退火温度对冷轧Al-Sn-Si合金组织的影响 |
3.4.4 退火温度对冷轧Al-Sn-Si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双尺度结构Al-Sn-Si合金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3.5.1 摩擦学性能测试 |
3.5.2 摩损表面的组织演变 |
3.5.3 磨屑的演变 |
3.5.4 磨损下表层的组织演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应球磨制备纳米相复合Al-Sn合金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反应球磨法制备纳米相复合Al-Sn合金 |
4.2.1 一步法合成纳米相复合Al-Sn合金 |
4.2.2 两步法合成纳米相复合Al-Sn合金 |
4.3 反应球磨法制备的Al-Sn合金的烧结致密度与硬度 |
4.4 反应球磨法制备的Al-Sn合金的摩擦学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高能球磨与烧结制备中子吸收体材料(Tb2TiO5,Dy2TiO5和Fe-Dy2O3)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控制棒的作用及现状 |
1.3 控制棒用中子吸收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中子吸收体材料的设计 |
1.5 高能球磨技术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原始粉末 |
2.2 混合粉末球磨 |
2.3 毛坯压制 |
2.4 预压坯烧结 |
2.5 微观结构分析 |
2.5.1 XRD实验 |
2.5.2 SEM实验 |
2.5.3 TEM分析 |
2.6 DSC测试 |
2.7 烧结块体的性能测试 |
2.7.1 显微维氏硬度实验 |
2.7.2 热扩散系数测试 |
2.7.3 热膨胀系数测试 |
第三章 Tb_2TiO_5中子吸收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球磨粉末的微观结构分析 |
3.2.1 XRD分析 |
3.2.2 球磨粉末SEM形貌观察 |
3.2.3 球磨粉末TEM分析 |
3.3 烧结块体的微观结构表征 |
3.3.1 XRD测试 |
3.3.2 TEM测试 |
3.4 烧结块体的性能测试 |
3.4.1 维氏硬度测试 |
3.4.2 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测试 |
3.4.3 热膨胀系数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y_2O_3-TiO_2混合粉末在球磨和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研究 |
4.1 前言 |
4.2 球磨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
4.2.1 XRD测试分析 |
4.2.2 球磨粉末的SEM分析 |
4.2.3 球磨粉末的TEM分析 |
4.3 DSC测试 |
4.4 退火粉末微观结构分析 |
4.4.1 XRD测试 |
4.4.2 TEM测试 |
4.5 TiO_2晶型对球磨产物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e-Dy_2O_3中子吸收体材料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球磨粉末微观组织结构表征 |
5.2.1 XRD测试 |
5.2.2 TEM分析 |
5.3 动力学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5)Ag-石墨烯增强Sn-Ag-Cu复合无铅钎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锡铅钎料 |
1.3 无铅钎料 |
1.3.1 合金设计与发展动向 |
1.3.2 Sn-Ag-Cu系无铅钎料 |
1.4 复合钎料 |
1.4.1 强化相的强化条件 |
1.4.2 强化相的添加方法 |
1.4.3 无铅复合钎料 |
1.5 钎料的基本性能 |
1.5.1 熔点 |
1.5.2 润湿性 |
1.5.3 力学性能 |
1.5.4 钎料与基板间的反应 |
1.6 本研究中材料的选择 |
1.6.1 基体材料的选择 |
1.6.2 强化相材料的选择 |
1.7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不同工艺下纳米复合无铅钎料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基体钎料的选择和强化相的制备 |
2.3 复合钎料的制备 |
2.3.1 球磨法制备复合钎料步骤 |
2.3.2 机械搅拌法制备复合钎料步骤 |
2.4 制备工艺中存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复合无铅钎料的基本性能 |
3.1 前言 |
3.2 基本性能测试 |
3.2.1 微观组织分析 |
3.2.2 熔点 |
3.2.3 润湿性 |
3.2.4 拉伸试验 |
3.3 纳米复合钎料的试验结果及讨论 |
3.3.1 显微组织 |
3.3.2 熔点 |
3.3.3 润湿性 |
3.3.4 拉伸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复合无铅钎料焊点界面IMC的生长 |
4.1 前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SAC及其复合钎料与基板间的钎焊反应 |
4.3.2 SAC及其复合钎料与基板间在等温时效中的反应 |
4.4 强化相与试样制备工艺对IMC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添加Mg对多尺度结构Al-12%Sn轴承合金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滑动轴承合金研究进展 |
1.2.1 滑动轴承合金的结构和性能 |
1.2.2 滑动轴承合金的发展 |
1.3 铝锡系轴承合金 |
1.3.1 铝锡系轴承合金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
1.3.2 铝锡系轴承合金的制备方法 |
1.4 机械合金化制备轴承合金 |
1.5 多尺度结构 Al-Sn 合金 |
1.6 添加合金元素对铝锡合金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1.7 轴承合金与钢背的复合方法 |
1.7.1 铸造法 |
1.7.2 压力加工法 |
1.7.3 粉末轧制法 |
1.8 选题依据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方案 |
2.1 引言 |
2.2 Al-12%Sn-(Mg)合金粉末的制备 |
2.3 Al-12%Sn-(Mg)合金粉末的压制及块体烧结 |
2.3.1 Al-12%Sn-(Mg)合金粉末的压制 |
2.3.2 Al-12%Sn-(Mg)合金块体的烧结 |
2.4 Al-12%Sn-(Mg)合金粉末与钢背的轧制复合及带坯的烧结 |
2.4.1 Al-12%Sn-(Mg)合金粉末与钢背的轧制复合 |
2.4.2 轧制带坯的烧结 |
2.5 组织结构分析方法和设备 |
2.5.1 金相观察分析 |
2.5.2 XRD 物相分析及晶粒尺寸计算方法 |
2.5.3 扫描电镜分析 |
2.6 测量密度及计算致密度 |
2.7 力学性能分析 |
2.7.1 显微硬度测试 |
2.7.2 拉伸强度测试 |
2.8 摩擦磨损实验 |
第三章 多尺度结构 Al-12%Sn-(Mg)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MA Al-12%Sn 合金粉末的组织结构 |
3.3 添加 Mg 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 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3.1 添加 Mg 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 合金宏观形貌的影响 |
3.3.2 添加 Mg 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 合金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3 添加 Mg 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 合金性能的影响 |
3.3.3.1 添加 Mg 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 合金致密度的影响 |
3.3.3.2 添加 Mg 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Mg)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3 添加 Mg 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 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3.4 烧结工艺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Mg)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4.1 烧结温度对多尺度结构 Al-12%Sn-(Mg)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4.2 N2气氛烧结多尺度结构 Al-12%Sn-(Mg)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尺度结构 Al-12%Sn-(Mg)合金粉末与钢背轧制复合及烧结工艺探索 |
4.1 引言 |
4.2 轴瓦带材的制备过程 |
4.2.1 钢背预处理 |
4.2.2 粉末与钢背的轧制复合过程 |
4.2.3 轧制复合带坯的烧结 |
4.3 轴瓦带材轧制和烧结工艺的探索 |
4.3.1 轴瓦带材的轧制工艺探索 |
4.3.2 轴瓦带材的烧结工艺探索 |
4.4 轴瓦带材的组织结构分析及性能测试 |
4.4.1 轴瓦带材的组织结构分析 |
4.4.2 轴瓦带材的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添加Si对机械合金化Al-Sn系轴承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轴承合金的发展概况 |
1.3 Al-Sn 系轴承合金 |
1.3.1 Al-Sn 轴承合金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
1.3.2 Al-Sn 系轴承合金的制备方法 |
1.3.3 添加合金元素对 Al-Sn 系合金结构性能的影响 |
1.4 机械合金化及其在制备轴承合金的应用 |
1.4.1 机械合金化概况与原理 |
1.4.2 机械合金化制备轴承合金 |
1.5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方案 |
2.1 引言 |
2.2 添加 Si 的方式 |
2.3 硅含量设计 |
2.4 MA 合金粉末的压制 |
2.5 MA 合金块体的烧结 |
2.6 组织结构分析方法和设备 |
2.6.1 金相观察分析 |
2.6.2 X-ray 衍射分析 |
2.6.3 扫描电镜分析 |
2.6.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6.5 密度的测量以及致密度的计算 |
2.7 力学性能分析 |
2.7.1 显微硬度测试 |
2.7.2 拉伸强度测试 |
2.8 摩擦磨损实验 |
2.8.1 实验设备及试样要求 |
2.8.2 实验条件 |
2.8.3 数据记录与处理 |
2.8.4 试样磨痕形貌观察 |
第三章 直接添加 Si 粉后 MAAl-12%Sn-3%Si 合金粉末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MA Al-12%Sn-3%Si 合金粉末制备工艺 |
3.3 MA Al-12%Sn-3%Si 合金压制烧结前后的致密度 |
3.4 MA Al-12%Sn-3%Si 合金压制烧结后的组织结构 |
3.4.1 X 射线衍射分析 |
3.4.2 金相分析 |
3.4.3 扫描电镜分析 |
3.5 MA Al-12%Sn-3%Si 合金压制烧结后的性能测试 |
3.5.1 显微硬度测试 |
3.5.2 拉伸强度测试 |
3.5.3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添加 MASi 粉的 MAAl-Sn-Si 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硅粉的机械合金化制备工艺 |
4.3 不同硅含量的 MA Al-12%Sn-Si 合金的致密度 |
4.4 不同硅含量的 MA Al-12%Sn-Si 合金组织结构 |
4.4.1 不同温度烧结后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
4.4.2 扫描电镜分析 |
4.5 不同硅含量的 MA Al-12%Sn-Si 合金的性能测试 |
4.5.1 显微硬度测试 |
4.5.2 拉伸强度测试 |
4.5.3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高能振动球磨法制备纳米钙钛矿粉体La0.8Ca0.2MnO3(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粉体的制备 |
1.2 样品的测试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粉体形成过程的XRD分析 |
2.2 球磨时间对粉体晶粒尺寸的影响 |
2.3 粉体的TEM分析 |
2.4 粉体的催化活性分析 |
3 结 论 |
(10)Al-Pb合金组织性能及高温变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Al-Pb合金研究现状 |
1.2.1 Al-Pb合金的结构特点 |
1.2.2 Al-Pb合金的力学性能 |
1.2.3 Al-Pb合金的制备方法 |
1.2.4 Al-Pb合金目前应用状况 |
1.3 热挤压工艺 |
1.4 辐射防护材料 |
1.5 阻尼材料 |
1.6 液相对材料热变行行为的影响研究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料 |
2.2 制备方法 |
2.2.1 机械合金化工艺 |
2.2.2 烧结工艺 |
2.2.3 热挤压工艺 |
2.3 测试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试验 |
2.3.2 材料的微观组织观察 |
2.3.3 室温力学性能测试 |
2.3.4 阻尼性能测试 |
2.3.5 高温热变形试验 |
2.3.6 密度 |
第三章 Al-Pb合金组织性能研究 |
3.1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物相分析与组织变化研究 |
3.1.1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物相分析 |
3.1.2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分析 |
3.1.4 机械合金化制备Al-Pb合金机理 |
3.2 温度对Al-Pb合金块体材料的致密度变化影响 |
3.3 热挤压对Al-Pb合金的组织变化研究 |
3.4 Al-Pb合金室温力学性能研究 |
3.5 Al-Pb合金辐射防护性能的计算 |
3.6 Al-Pb合金阻尼性能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l-Pb合金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
4.1 Al-Pb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
4.2 Al-Pb合金激活能的计算与流变应力方程的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高能球磨制备Al-Pb-Si-Sn-Cu纳米晶粉末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Mo基Dy2O3-Tb2O3中子吸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吕冬. 厦门大学, 2018(07)
- [2]等离子球磨制备无铅铜基轴承合金及其组织与性能[D]. 陈可.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高性能Al-Sn基轴承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宋凯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4]高能球磨与烧结制备中子吸收体材料(Tb2TiO5,Dy2TiO5和Fe-Dy2O3)的机理研究[D]. 黄金华. 厦门大学, 2017(07)
- [5]Ag-石墨烯增强Sn-Ag-Cu复合无铅钎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 王丽霞. 天津大学, 2016(12)
- [6]添加Mg对多尺度结构Al-12%Sn轴承合金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 潘忠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7]添加Si对机械合金化Al-Sn系轴承合金的组织结构及性能影响[D]. 舒小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一种金属纳米微粉制备装置的设计及实验[J]. 李恺,罗江山,罗炳池,谭秀兰,牛高.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2011(05)
- [9]高能振动球磨法制备纳米钙钛矿粉体La0.8Ca0.2MnO3[J]. 黄浩,胡婕,邵光杰,焦体峰. 中国稀土学报, 2010(04)
- [10]Al-Pb合金组织性能及高温变形行为研究[D]. 逄锦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