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皓阳[1](2021)在《中职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风险系数也随之增加,新型风险不断涌现,社会变得不那么“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保安服务行业,社会经济活动无不需要保安从业人员的参与以降低风险成本,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经济体量而言,保安服务市场中出现了较大的人才缺口,保安从业者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与之相配套的保安职业教育也在近40年来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相较于高职保安教育,中职保安专业具有学校数量多、地区分布广、招收学生人数多的特点,在保安职业教育研究中最具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国中职保安专业发展尚不完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部分重要课程诸如安保风险评估、安保风险管理等尚未开设;专业培养人员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不高,具有安保风险评估能力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与现代保安市场的需求脱节。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是实现保安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分别对山东省保安企业和中职保安专业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章。本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及方法,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安保风险评估技术及其课程概述,针对安保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价值与课程发展情况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结合调研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保安就业市场、保安专业发展与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契合度;第四部分是从课程设计研究的角度探讨在当前的培养方案中增设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五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将活动中心课程论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并从理论、定位及作用、设计思路、目标,对象、内容、实施和评价八个方面设计具体方案。此外,安保风险评估课程有高职和国外经验可资借鉴,笔者也对其进行分析并融入方案设计当中。依笔者之所见,中职学校保安专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而以课程改革推动保安专业发展也逐渐在业界成为共识,中职保安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安保风险评估技术作为保安专业教学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为课程设计者所重视,与之相关的课程研究正在蓬勃发展。本文的研究致力于为中职保安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笔者希望通过课程设计研究为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中职保安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智[2](2021)在《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提出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本的丰富意涵,对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进行合理归因,并揭示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和政策演进的可能路向。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学术史梳理,辨析历史制度主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等。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范式,形成了由宏观结构—中层制度—微观行动者的解释框架。第二部分(第一至二章)对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分阶段研究。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分析长时段的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历经七十年的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持续变革。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分为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包括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五个方面。这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从政策环境分析、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小结。研究过程中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宏观因素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互动及其影响,试图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论文援引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观,将关键节点、序列、事件等引入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史的追溯之中,具体从纵向线性历史序列和横向的点状历史节点两个层面出发,强调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考虑制度内生机制的影响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体现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鲜明的渐进性和时序性,力求生动地呈现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第三部分(第三章)是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历史既是过去的时间性存在又决定着当下的现实性存在。纵观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特征,政策的演变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政策受偶然变量的影响,行动与制度互动的同时,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导致意外性制度变迁的发生。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段和八个“关键节点”的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集中探讨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变量等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从政府理性选择、学校理性选择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进行合理归因,并分析了投入效能和产出效能,揭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第四部分(第四章)是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可以归纳为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制度变迁方向、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和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新中国成立后,现有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迫切需要变革,梳理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专业技术教育体制的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技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得到发展、城市职业学校的兴办、“文革”时期导致职业教育停滞的过程。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总体来看,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和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先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对后续的职业教育发展有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后来发生的政策演变对此前的历史实践也具有经验总结和规则承续的意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以高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恢复提升,并且中职教育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以发挥其服务“三农”、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功能,突出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包容性,从战略高度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方向持续发展。
韩培[3](2021)在《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制定并出版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上海市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试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开设时间短暂、师资力量薄弱等。为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情况,笔者进入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一学期的代课实习工作,在参与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多的一手资料,也亲身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利用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现状、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情况的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首先简要阐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这是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中等学校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重点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并整体分析该课程标准的特色。第二部分是对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选取了中职学生与历史教师两个群体进行调查,从多个方面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态度及建议。第三部分为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建议,困难包括教科书的缺乏与不合宜、历史学困生数量较多、历史教学中的职校特色不够明显等。结合实践,笔者给出了包括重视导学课,明确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活力等建议。
何平[4](2019)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教育,它重点体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时,还负有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心理、法律及基础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职能。中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着我国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德育对中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强化德育的引导和奠基作用,有利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当年毕业)德育课程学习情况,并与学校领导、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问卷和访谈形成第一手数据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发现学校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课程内容陈旧、课堂组织形式呆板、评价方式单一等。研究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职业教育发展迟滞、制度机制不健全、教研资金不充足、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失衡等;最后,笔者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优化课程结构、重置教学目标、加大教研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实施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模式。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并阐述了研究思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内涵及功能。第三部分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阐释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何飞[5](2019)在《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以东莞市M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谱写建设教育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也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了新的突破。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在前列,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省份,英语课程在广东的中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掌握英语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说,在中职教育中除了重中之重的专业技能课外,基础英语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从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工科专业学生男生偏多,入学英语成绩较差,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从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教师配备不足,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教学管理方式过时守旧等因素都给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笔者曾经是一名中职学校英语教师,本文以曾经的工作单位东莞市M中职学校为例,对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并结合中职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究出课堂教学管理的要素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堂管理的方式和课堂教学评价等,并给出提高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和建议。
黄河[6](2019)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文中认为201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对学科德育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教师、学者针对学科德育问题开展研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学科德育实践仍困难重重,有些问题始终进展缓慢。通过对文献的检索不难发现,学科德育现实问题难以改善,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学科德育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如研究的同质化较严重,研究与问题解决相分离等。因此,有必要开展学科德育领域的元研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研究的现状,为学科德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将学科德育研究现状作为切入点,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2001-2017年学科德育研究的数量、研究学者、研究机构、研究关键词、研究方法等特征向量,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归纳整理,呈现了研究年度内的文献存在特性。文献数量部分包括文献数量年份分布情况和学科分布情况;研究者部分包括研究者人数、合作度、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研究机构部分包括研究机构数量、类别、合作度和发文量等指标的统计描述;关键词和研究内容部分主要是通过关键词的词频、聚类分布和时序分布了解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年份等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对研究内容的重点、新话题、变化趋势作出评析。本研究参考元伦理学和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共同体、研究方法作出分析。陈述体系分析包括语言形式分析和逻辑形式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包括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和研究内容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共同体分析主要是对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发文量、合作度和研究兴趣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使用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分析结果对学科德育“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而实践问题却难以改善”等问题予以回应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以期能促进学科德育实践的改善。
钱明明[7](2018)在《使命与属性:中等职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南通实践》文中提出公共选修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以来,南通市教科研部门着力推进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改革,将"改善学生学习生态、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素养"作为课程使命,呈现出具有南通区域特色的选修课程新形态,即:基于定制,实现选修课程的生本化;基于碎片,实现选修课程的簇群化;基于建构,实现选修课程的过程化。
李月琴[8](2018)在《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证研究 ——以常州市Y公办初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初中是义务教育的关键时段,每个初中生在初三时都面临着升学或者就业的选择,并且都涉及到未来重要的就业问题。然而绝大多数中学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导致初中生在职业素质和职业选择方面的能力不足,存在着集体性的“升学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的等问题。大量事实证明,根据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和他们的心理发育及学习任务要求,此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初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以常州市Y公办初中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深入探究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情况。通过对常州市Y初中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初中生在教育分流之前,如果在中学阶段接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中学生这个群体可能可以缓解“就业无意识”和“未来发展无意识”的问题;其次,初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较弱,主要源于初中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忽视和家长的不重视。最后,初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是由于政策宣传不足、领导不重视,缺少资金来源和社会支持。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对于我国的形势而言,重要的是要采取多种改革措施,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协作来解决这一问题。
应艳[9](2017)在《中职幼师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以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新课改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从本校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与建设满足本地实际情况和本校校情的语文校本教材,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面发展性人才。目前全国中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如火如荼,各种版本先后出现,然而以中职学校为主体所开发的语文校本教材还非常有限,也存在不少问题。现有幼师校本教材在开发与研究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同本校专业相结合,不太适合中职幼师语文和中职幼师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提高中职幼师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中职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还要充分关注教材与学生专业的契合,这样研制的语文校本教材才能适合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课题以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幼师专业为例,就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本论文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第二章:概念界定。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梳理了本研究所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如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统编教材、语文校本教材及幼儿师范教育等。第三章:我国中职幼师语文教材的现状。一是分析现行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单一无法凸显专业特色;教材偏难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体现职教特点不充分;教材的内容偏多,与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以及实际课时量不能匹配。二是分析了现有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存在的问题:忽视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问题;以“技能”为核心,弱化了人文素养;盲目快速开发,浪费教育资源;内容不切实际,没有考虑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和就业之后的需求。第四章: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特色办学的需要、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等五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从人文性、实用性、趣味性、因地制宜、动态性、难易适宜等方面阐述了开发与建设原则;重点介绍与分析了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体系与内容。第六章:对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评价。本文以斯塔弗尔比姆校本课程开发的五程序为依据,对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评价机制进行思考。同时提出在编写中职语文校本教材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转换观念;在开发过程中成立专门的开发研究小组,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江卫君[10](2017)在《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德育课程是中职德育工作重要平台和途径,能有效地帮助中职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发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洞察人生、领悟社会的能力。许多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与生活脱节,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修塑,轻视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德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以样本学校——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找、问卷调查和实验对比研究方法,了解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改革对策。研究显示,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维度弱,教学效益低;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不了解德育生活化教学内涵、意义及实施策略;教学内容特别是内容呈现方式依然比较陈旧,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较少采用情境教学、问题探究、实践活动等开放性教学法,与生活共振度低;教学空间狭隘,与社会联系割裂;教学评价维度单一,与多元社会脱轨。根据调查结果和班级实验对比,中职德育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有:改革教学内容,二度开发教材,实施生活化项目教学,同时注意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地方校本教材;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开展生活化体验教学,融合生活案例教学;构建凸显生活实际的教育平台,打造德育微信公众平台,筹建多元德育社团组织;实施多维度的生活化教育评价。
二、中等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等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安保风险评估及其课程概述 |
(一)安保风险评估技术 |
1.安保风险评估技术概述 |
2.安保风险评估技术的实践应用 |
(二)安保风险评估课程 |
1.安保风险评估课程概述 |
2.中外安保风险评估课程发展历程 |
二、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时代语境” |
(一)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就业市场与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契合度分析 |
1.保安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
2.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
3.产业发展对保安人才的需求 |
4.中职保安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
(三)保安专业发展与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契合度分析 |
1.保安专业学生现状 |
2.保安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
3.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教学发展现状 |
三、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策要求 |
2.填补保安专业课程体系的漏洞 |
3.培养中、高端保安专业人才 |
4.科学指导安保风险评估实践 |
5.打破保安企业“封闭评估”壁垒 |
6.与国际保安行业培训体系相接轨 |
(二)构建安保风险评估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1.保安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
2.安保风险评估已经引起企业重视 |
3.国外保安专业评估教育可资借鉴 |
4.金融保险行业评估方法可供参考 |
5.保安专业师资力量较为完备 |
6.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资源日趋增多 |
四、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方案 |
(一)课程设计的原则 |
1.政治引领 |
2.理论先导 |
3.注重实践 |
4.以人为本 |
5.试点先行 |
(二)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案 |
1.课程理论 |
2.课程定位及作用 |
3.课程设计思路 |
4.课程目标 |
5.授课对象 |
6.课程内容 |
7.课程实施 |
8.课程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山东省及周边地区保安行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纪要 |
附录二: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保安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及访谈纪要 |
致谢 |
(2)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49-1977) |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1949—195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57—196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文革”时期职业教育政策(1966—1977)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职业教育政策变迁(1978—2019) |
第一节 职业教育内在需求型发展阶段政策(1978—198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职业教育巩固提高型发展阶段政策(1990—1998)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型发展阶段政策(1999—200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四节 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型发展阶段政策(2010年—2016)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五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型阶段政策(2017—2019)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主要政策文件及内容 |
三、政策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路径依赖和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外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二、内生性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三、行动者变量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 |
一、政府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二、学校理性选择与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能分析 |
一、投入效能分析 |
二、产出效能分析 |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效应考察 |
第四章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
一、政治结构形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方向 |
二、经济结构调节职业教育政策演化过程 |
三、利益主体制衡职业教育政策迭代更新 |
第二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 |
一、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职业教育政策 |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动力机制 |
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一览(1949—201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 |
第二章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与访谈 |
第一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学生调查及分析 |
第二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历史课程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
第二节 对历史课程实施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
致谢 |
(4)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方法 |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及其功能 |
(一)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界定 |
(二)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功能 |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
(二) 专业教师少且结构老化 |
(三)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
(四) 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陈旧 |
(五) 学校对德育课的规划和管理存在漏洞 |
(六) 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
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
(二) 德育课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
(三) 德育课教师负担重、压力大 |
(四) 教学安排未充分结合学生实际 |
(五)学校教学投入比例失衡 |
(六) 缺乏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 |
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
(一)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
(二)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
(三)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
(四) 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
(五)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以东莞市M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
第二章 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概述 |
2.1 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要素 |
2.2 中职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
2.3 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 |
3.1.1 学生入学基本情况 |
3.1.2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
3.1.3 教师队伍配备情况 |
3.1.4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状态 |
3.2 对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是重要因素 |
3.2.2 学校师资配备不足是客观因素 |
3.2.3 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倦怠感是主要因素 |
3.2.4 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不完善是影响因素 |
3.2.5 家长和社会对中职教育的片面认识 |
第四章 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
4.1 创新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方式 |
4.1.1 新的教学手段——利用手机APP学习英语 |
4.1.2 新的课堂管理方式——实行“课堂奖惩学习制” |
4.2 学生方面 |
4.2.1 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 |
4.2.2 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4.3 教师方面 |
4.3.1 提升工科专业基础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
4.3.2 增加教师队伍数量,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
4.3.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4.4 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方面 |
4.4.1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督导 |
4.4.2 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 |
4.5 强化教师教学和管理培训方面 |
4.5.1 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制度 |
4.5.2 转变培训模式,实施分层培训 |
4.6 家长方面 |
第五章 结论 |
研究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学科德育问题成为课改重点内容 |
2.学科德育研究指导下的实践不够理想 |
3.缺乏对学科德育研究本身的研究 |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3.创新之处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文献计量法 |
二、学科德育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一)概念辨析 |
1.道德 |
2.德育 |
3.学科德育 |
4.学科德育研究 |
(二)理论依据 |
1.教育性教学理论 |
2.元研究理论 |
3.文献计量学理论 |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 |
(一)文献来源 |
(二)文献数量统计 |
1.文献年份分布 |
2.文献学科分布 |
(三)发文作者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发文作者情况 |
(四)研究机构共现 |
1.整体情况 |
2.各学科的学科德育研究机构情况 |
(五)关键词共现 |
1.整体情况 |
2.一般性学科德育研究文献 |
3.各学科的学科德育关键词情况 |
(六)研究方法归纳 |
1.常用研究方法 |
2.已出现但使用较少的研究方法 |
四、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
(一)研究现状分析 |
1.学科德育研究的陈述体系分析 |
2.学科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
3.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共同体分析 |
4.学科德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
(二)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反思 |
1.对实践问题的原理性研究数量偏少,深入程度不足 |
2.对实践的对策性研究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
五、对当前学科德育研究的建议 |
(一)完善学科德育研究体系 |
1.完善学科德育基础理论研究 |
2.加强学科德育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 |
3.加强美术、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德育研究 |
4.完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的内部因素研究 |
5.加强对原始教学经验的学理性研究 |
6.加强教师的学科德育主动性研究 |
(二)改善学科德育研究的外部条件 |
1.加大高校学者占比,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
2.着力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3.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提升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方法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使命与属性:中等职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南通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等职校公共选修课程的使命 |
(一) 改善学习生态:基础课程的实然反思 |
(二) 实现自主发展:基础课程应然追寻 |
二、中等职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属性 |
(一) 基于定制, 实现选修课程的生本化 |
(二) 基于碎片, 实现选修课程的簇群化 |
(三) 基于建构, 实现选修课程的过程化 |
(8)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证研究 ——以常州市Y公办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生涯的概念 |
二、职业生涯的概念 |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
四、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
一、帕森斯的人职匹配论 |
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法律与制度建设的研究 |
二、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框架体系设计的研究 |
四、关于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研究 |
五、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性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
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框架和问题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信度检测 |
三、问卷效度检验 |
第四章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
第一节 Y初中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现状 |
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宣传情况 |
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情况 |
三、初中毕业后意向选择情况 |
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情况 |
第二节 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情况 |
一、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情况 |
二、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人口统计学差异性分析 |
第五章 调查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结论 |
一、学校对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政策宣传缺失 |
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数量难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
三、Y校缺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
四、初中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
五、学生缺少社会职业实践和体验机会 |
六、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不高 |
七、不同性别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差异 |
八、父母文化程度影响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第二节 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结论分析 |
一、经济因素:粗放型经济对劳动者素质低要求 |
二、社会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少社会认同 |
三、行政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少制度支持 |
四、学校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 |
五、家长因素:对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欠缺 |
六、学生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主动意识 |
第三节 初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
一、政府主导:完善教育制度,整合职教资源 |
二、社会的支持:提供人力、物力帮扶 |
三、学校的实施:转办学理念,探索职业生涯教育新途径 |
四、家庭的关注:重视启蒙教育,夯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础 |
第四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中职幼师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以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
2.2 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 |
2.3 语文校本教材 |
2.4 幼儿师范教育 |
第3章 我国中职幼师语文教材现状 |
3.1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存在的问题 |
3.1.1 教材单一无法凸显专业特色 |
3.1.2 教材偏难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
3.1.3 教材体现职教特点不充分 |
3.1.4 教材规定的教学量远超实际课时量 |
3.2 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存在的问题 |
3.2.1 忽视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问题 |
3.2.2 以“技能”为核心,弱化了人文素养 |
3.2.3 盲目快速开发,浪费教育资源 |
3.2.4 内容过于花哨,没有兼顾到学生需求和行业需求 |
第4章 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
4.1 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
4.2 学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
4.3 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
4.4 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
4.5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第5章 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实践 |
5.1 原则 |
5.1.1 人文性原则 |
5.1.2 实用性原则 |
5.1.3 趣味性原则 |
5.1.4 因地制宜原则 |
5.1.5 动态性原则 |
5.1.6 难易适度原则 |
5.2 教材体系与内容 |
5.2.1 《诚行天下》 |
5.2.2 《中职幼师专业语文校本教材》 |
5.2.3 《百篇经典诗文诵读》 |
5.2.4 《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教材 |
5.2.5 《幼师专业语文校本教材》配套光盘与练习册 |
第6章 对中职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评价 |
6.1 评价 |
6.1.1 评价体系 |
6.1.2 评价结果 |
6.2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7章 结语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百篇经典诗文诵读》 |
附录2 南昌一专幼师专业语文校本教材学生使用问卷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荣誉 |
致谢 |
(10)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有关研究 |
2. 国内有关研究 |
(1) 关于德育生活化原则的研究 |
(2) 关于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
(3) 关于中职德育生活化的研究 |
(四)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思路 |
(五)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1、相关概念界定 |
(1) 生活化教学 |
(2) 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 |
2、相关理论基础 |
(1)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
(2)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
(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 调查设计 |
1. 调查目的 |
2. 研究对象 |
(二) 调查过程 |
(三) 现状分析 |
1. 学生渴望生活化的《德育》课课堂 |
2. 教师需要生活化的《德育》课教学 |
(四) 调查结论 |
1.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维度弱 |
2. 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 |
3. 教学空间狭隘,与生活共振度低 |
4. 教学评价单一,与多元社会脱轨 |
三、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教学改革策略 |
(一) 整合课堂内外课程资源 |
1. 优化中职德育主干课程,实施生活化项目教学 |
(1) 准确把握中职德育生活化项目教学的原则 |
(2) 科学构建生活化项目教学主题 |
2. 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地方校本教材 |
(1) 界定中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
(2) 精心组织校本教材内容 |
3. 二度开发中职德育教材 |
(二) 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1. 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 |
2.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生活化体验教学 |
3. 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辨析 |
4. 精准对接生活,实施案例教学 |
(三) 构建凸显生活实际的教育平台 |
1. 建设直观丰富的德育网络资源库 |
2. 打造开放互动的德育微信公众平台 |
3. 筹建形式多样的德育社团组织 |
(四) 实施多维度的生活化教学评价 |
1. 评价原则 |
2. 评价策略 |
四、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教学实践成效分析 |
(一) 实践概况 |
1. 实践目的与方法 |
2. 实践的对象和环境 |
3. 实践过程 |
(二) 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三) 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四) 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
1. 后测问卷调查的目的 |
2. 后测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二) 反思 |
(三)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中等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保安专业安保风险评估课程设计研究[D]. 张皓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武智. 扬州大学, 2021
- [3]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韩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何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5]中职工科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以东莞市M中职学校为例[D]. 何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6]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德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2011-2017年CNKI文献[D]. 黄河. 湖北大学, 2019(05)
- [7]使命与属性:中等职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南通实践[J]. 钱明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8(27)
- [8]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证研究 ——以常州市Y公办初中学校为例[D]. 李月琴. 南京大学, 2018(10)
- [9]中职幼师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以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应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中职《德育》生活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江卫君.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