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将[1](2014)在《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手术方法及手术策略,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12年2月对已行一侧核团毁损术再次接受立体定向对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的19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主要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再次手术靶点的选择及定位,毁损灶的制作,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其中16例患者一期行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s intermedius nucleus,Vim)毁损,二期行对侧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internal segment,Gpi)毁损,同时加做Vim核小灶毁损;3例患者一期行Gpi毁损,二期行对侧Gpi核毁损及Vim核小灶毁损。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中的运动评分部分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开”、“关”两种状态进行评分,分析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43岁,平均57.6岁。所有患者Hoehn&Yahr分级均在Ⅱ~Ⅳ级,其中以震颤为主要症状者16例,以僵直-运动缓慢为主要症状者3例,所有患者术前左旋多巴治疗有效。一期Vim核毁损、二期行Gpi毁损的16例患者两次手术时间间隔6个月~13年,平均43.5月;分期双侧Gpi毁损的3例患者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18个月。所有患者的整体病情和典型症状(震颤、僵直、行动迟缓)均明显好转,且“关”状态的改善明显优于“开”状态,术后“关”状态时程明显缩短.“开”状态时程明显延长,并且“开”、“关”波动平缓。二期行Gpi毁损的患者僵直明显缓解,加做Vim核小灶毁损,对侧震颤控制满意。19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未出现颅内出血、视野缺损、偏瘫、癫痫发作及嗜睡等并发症,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7例,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构音困难,其中1例伴吞咽困难,3个月后症状缓解;另有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后症状复发伴智力减退。余13例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对双侧症状均较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征,选择合适的靶点并准确定位,严格控制毁损灶大小,行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是一种经济、安全、临床疗效肯定的方法。
陈小峰[2](2013)在《脑立体定向单核团毁损与双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在CT或MRI联合电阻抗定位下,脑立体定向GPi或Vim单核团射频热凝毁损术与GPi和Vim双核团联合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疗效与并发症,为提高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在CT或MRI联合电阻定位下进行首次单侧脑立体定向颅内核团多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晚期帕金森病患者45例,其中13例行单侧Vim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8例行单侧GPi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将这21例患者归为单核团组;24例行GPi.Vim双核团联合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使用Hoehn&Yahr量表、UPDRS量表(Ⅱ、Ⅲ分量表)、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WAIS-RC. WMS-RC及HAMD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评估,记录术后发热、意识障碍、发音障碍、大小便障碍、肢体乏力、视野缺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频次及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差别。结果:两组病例UPDRSⅡ开期、关期、UPDRSⅢ开期、关期及Schwab&England的统计结果,在术后1周、术后3月的独立样本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双核团联合热凝毁损组与单核团组的近期疗效相当,但是远期疗效优于单核团组。且双核团组较单核团组术后服药剂量占术前的比率更小(P<0.05),两组的HAMD评分的减少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抑郁症状的改善并非手术的直接效果。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比率双核团组与单核团组分别为60.8%和40.9%,提示双核团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比例明显高于单核团组,但是术后3月以后两组的并发症量表化记分独立样本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病例的远期并发症无明显的差异性。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WAIS-RC、WMS-RC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策略均对患者的智能、记忆无明显的损害。两组病例均为出现死亡、植物状态、严重感染、重要神经功能缺失等严重并发症,提示手术的安全性均较高。结论:GPi与Vim双核团联合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术远期疗效高于GPi或Vim的单靶点射频热凝术,且术后可以更明显地减少多巴胺类药物剂量。双核团组的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单核团组,但是二者的远期并发症相当,对于年纪较轻,躯体其他情况较好,手术耐受能力较强的患者可优先选择双核团联合多靶点射频热凝术。图3幅,表8个,参考文献40篇。
李景辉,毕莉莉,马文彪,曲延明[3](2010)在《丘脑及苍白球联合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丘脑及苍白球联合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15例PD患者行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PVP)及丘脑腹中间核(V im)毁损术。结果患者术前、术后评估均采用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52.8%;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38.9%。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15例平均随访8.3个月,其中显效9例(60.0%),改善5例(33.3%),无效1例(6.7%)。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PD疗效显着。根据患者症状联合选择苍白球及丘脑靶点,可明显改善患者震颤、僵硬、活动迟缓症状,较单靶点手术对症状的控制疗效更佳,无永久性并发症。
陶振玉,杨天明[4](2010)在《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目前各定位方法难以达到精确定位,加之靶点最理想的毁损灶位置和大小尚不完全清楚等原因,术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作者就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的应用解剖基础、靶点的定位、手术并发症等内容进行综述。
张霖[5](2009)在《十载鏖战伏心魔——访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王学廉》文中研究指明王学廉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7月出生,2002年获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国冈山大学医学部脑神经外科进修。研究专业: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研究方向:运动障碍性疾病、精神疾病、疼痛、脑瘫及药物依赖性脑病的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1)积极参与了国内微电极导向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引进、创新及推广工作,采用毁损技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技术(DBS)治疗患者3000余例,手术疗效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2)1997年12月以来,开展了脑立体定向手术用于戒毒治疗的动物实验,2000年7月开始收治戒毒患者进行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治疗药物心理依赖的临床研究,并坚持进行长期随访。至2004年11月共收治患者272例,实际接受手术患者262例,至2008年8月,无复吸113例,操守率43.1%,复吸13例,失随访136例,复吸率56.9%(含失随访病例),手术后疗效最佳病例的操守时间长达8年;(3)2004年8月以来,应用"3+X"全息导航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贪食症、酒精依赖、精神发育迟滞200余例,取得良好疗效;(4)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其它疾病:定向手术毁损或电刺激丘脑Vim核治疗原发性震颤,定向手术毁损内侧苍白球腹后部(Gpi)、Vim核或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颅脑外伤后迁延性昏迷(植物人),定向手术毁损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治疗中枢性疼痛(丘脑痛),脊髓电刺激术(SCS)治疗脊柱外伤手术失败后顽固性疼痛,CT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直视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选择性颈神经切断术、颈后肌群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斜颈,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及下肢畸形矫正术治疗脑瘫,脑内病变组织的定向活检,颅内异物定向摘除,高血压脑出血定向钻孔碎吸术,颅咽管瘤及颅内囊性肿瘤的定向埋置Ommaya囊治疗术等。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四),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三),参编专着5部,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
姜秀峰[6](2006)在《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及SPECT功能显像研究》文中提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目前已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STN-DBS在国内开展时间较短,对于其长期疗效和并发症、适应症的选择、最佳靶点位置的选择、刺激参数的设置和调节、既往毁损手术后能否再行刺激术治疗等方面都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经验,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我科应用STN-DBS治疗的77例帕金森病临床资料,完成随访68例(随访时间6月~5年,平均25.4月),结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的评估结果、手术前后MRI的靶点定位比较等多种手段,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靶点定位、术后刺激参数调整、手术并发症及立体定向毁损手术史等相关因素与手术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另外,我们通过研究帕金森病丘脑底核刺激术后10例PD患者的SPECT功能显像的变化,初步探讨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STN-DBS术后,药物“开”或“关”状态下与术前相比,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的活动障碍均有显着改善,并且“关”状态下改善程度最大。高龄、病程较长、H&Y分级高的PD患者术后UPDRS运动评分的改善率相对要低,而性别不同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术前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与术后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情况成正比,可作为预测患者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双侧STN-DBS对除了语言之外的多数PD症状均有改善,以震颤、僵硬改善最佳,且双侧手术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侧手术。靶点定位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采用姚氏线作为基线安装头架,可使定位框架平行AC-PC平面,减少定位误差。本组帕金森病活体MRI的连合间径平均长度为23.2±1.3mm,中西方人ICD长度无明显种族差异。STN的MRI图像直接定位是准确可靠的,MRI解剖定位起决定性作用,电生理定位须以解剖定位为基础。本组最佳的STN刺激位置为STN中上部。术后刺激参数设置发现电压调整对PD症状控制作用明显,脉宽及频率的调整相对较少。STN-DBS并发症较轻,多为暂时性的或者可以通过调整刺激器参数消除。对于毁损术后需再次手术的PD患者STN-DBS仍然有效,既往单侧立体定向Vim或Gpi毁损术对丘脑底核深部刺激手术疗效影响不大。SPECT功能显像研究发现,本组10例中晚期PD病人纹状体区DAT及D2R放射性摄取浓度明显降低,双侧放射性浓聚不对称,纹状体轮廓缩小。丘脑底核深部刺激手术后经短期电刺激后的手术侧及非手侧纹状体99Tcm-TRODAT-1、131I-epidepride的摄取较术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例单侧STN-DBS患者术后6
黄祖平,王维,李秋云,罗晓[7](2006)在《帕金森病CT表现及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后CT影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的CT表现及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后CT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1)对240例PD患者术前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2)30例PD患者在术后312个月(平均6·5个月)CT扫描,观测脑内核团毁损灶33个(其中3例患者为双侧手术):右苍白球腹后内侧核(Gpi)毁损灶14个、左Gpi核毁损灶6个,右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灶2个、左Vim核毁损灶11个,对毁损灶最大层面积、术侧CT值(任意值)、健侧对应点CT值(标准值)测量,并算出毁损灶与健侧CT值的差值。结果(1)PD的CT表现主要为中央型弥漫性脑萎缩,以脑室系统扩大为主,轻度脑萎缩46.67%(112/240),中度脑萎缩40%(96/240),重度脑萎缩3.33%(8/240),正常10%(24/240)。(2)33个毁损靶灶之圆形占27·27%(9/33);类圆形占60·61%(20/33);片状不规则形占12·12%(4/33)。毁损灶的面积Gpi核平均(28·01±2.15)mm2,Vim核平均为(14.03±1.24)mm2,两者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毁损灶Gpi核CT值较健侧平均下降(11.80±0.87)HU,Vim核CT值较健侧平均下降(10.80±1.28)HU,两者亦有差异性(P<0·05)。结论PD患者术前CT扫描对掌握手术适应证较重要,重度脑萎缩患者提示不宜做外科手术治疗。术后CT扫描观察毁损灶之形态、面积、密度变化等影像学改变,有利于对手术疗效、并发症等评估提供一定证据。
陈焕林,邵立民,邵永良,黄红星,曾其昌,匡卫平[8](2006)在《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症,毁损靶点的选择、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有关问题。方法8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外侧核(VPL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6.0%,肌强直86.0%,运动迟缓48.6%,步态73%,平衡72%,术后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60.5%,“开”状态下降54.3%。并发症:穿刺道出血患者2.35%,一过性呃逆12.9%,暂时性构音障碍2.35%,一过性嗜睡8.23%,精神障碍3.52%,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靶点并精确定位,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管定国[9](2005)在《帕金森病患者丘脑神经元放电的混沌学分析》文中提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震颤、肌肉强直、运动活动——启动困难和姿势反射丧失等为特征的疾病。它是中老年人较常发生的锥体外系脑部组织的进行性变性疾病。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脑黑质、纹状体和苍白球等处。本病的发病率在整体人群中为0.1%,在65岁以上人群达1%,大于90岁则高达6.1%。随着社会老龄化,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致残率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可靠的临床或检测手段来确定其病因,因而没有可根治措施,对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了极大危害。外科治疗是目前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主要有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郭效东,高国栋,李立宏,李维新,王学廉,张华,梁秦川[10](2004)在《分期立体定向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的疗效、适应证、靶点的选择及并发症。方法 对比第一次手术35 0例与第二次手术 387例患者的UPDRS评分、评分改善率、并发症及主要症状改善率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次手术均有显着近期疗效 ,二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为震颤 95 .3%、僵直 94 .6 %、运动迟缓 82 .9%、步态6 2 .4 %、平衡 6 5 .3%、异动症和痛性痉挛 96 .4 % ,总有效率 97.2 %。第二次手术总体改善率较第一次低 ,一过性特异性并发症增多 ,能于短期内恢复 ,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 5 .4 3%。美多巴用量较术前减少。结论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至关重要 ,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以半年以上为宜
二、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提纲范文)
(1)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脑立体定向单核团毁损与双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手术疗效 |
3.2 术后并发症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丘脑及苍白球联合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定位方法 |
1.2.1 MRI解剖定位 |
1.2.2 微电极记录 |
1.3 手术方法 |
1.4 疗效评估 |
2 结 果 |
2.1 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 |
2.2 并发症 |
3 讨 论 |
3.1 治疗效果 |
3.2 靶点的选择 |
3.3 术后并发症 |
(4)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解剖基础 |
2 常用手术靶点 |
2.1 VL |
2.2 Gpi |
2.3 STN |
3 常用定位方法 |
3.1 CT在PD手术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
3.2 MRI在PD手术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
3.3 电生理技术在PD手术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
4 疗效与并发症 |
4.1 疗效评价 |
4.2 并发症 |
4.2.1 出血 |
4.2.2 感染 |
4.2.3 其他 |
5 小 结 |
(6)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及SPECT功能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一节:帕金森病临床特征与STN—DBS治疗效果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手术靶点定位相关因素的分析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丘脑底核深部刺激的术后刺激参数设定和调整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丘脑底核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并发症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立体定向毁损术后再行丘脑底核深部刺激术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SPECT显像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帕金森病CT表现及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后CT影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PD患者术前CT表现 |
2.2 毁损灶的CT影像特点 |
3 讨论 |
3.1 PD的病理基础及临床治疗 |
3.2 PD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
3.3 毁损灶的CT影像特点 |
(8)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帕金森病患者丘脑神经元放电的混沌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引言 |
资料来源 |
手术过程 |
神经元部位的鉴别 |
数据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D]. 刘将.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2]脑立体定向单核团毁损与双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D]. 陈小峰. 中南大学, 2013(05)
- [3]丘脑及苍白球联合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J]. 李景辉,毕莉莉,马文彪,曲延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24)
- [4]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J]. 陶振玉,杨天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2)
- [5]十载鏖战伏心魔——访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王学廉[J]. 张霖. 科学中国人, 2009(04)
- [6]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及SPECT功能显像研究[D]. 姜秀峰.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 [7]帕金森病CT表现及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后CT影像分析[J]. 黄祖平,王维,李秋云,罗晓.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03)
- [8]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J]. 陈焕林,邵立民,邵永良,黄红星,曾其昌,匡卫平.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6(01)
- [9]帕金森病患者丘脑神经元放电的混沌学分析[D]. 管定国.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
- [10]分期立体定向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J]. 郭效东,高国栋,李立宏,李维新,王学廉,张华,梁秦川.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