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恩来与红西路军的命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英,李凡[1](2021)在《论高台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1936年,中共中央出于战略全局考虑,决定夺取宁夏地区。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渡过黄河,准备夺取宁夏地区,因河西地区马家军阀的阻挠,宁夏战役计划失败,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的带领下在河西地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征程。西路军在河西地区与马家军阀艰苦作战半年多,革命功绩不可磨灭。在西路军河西地区作战期间,高台红色基因也孕育生成。高台红色基因蕴含着西路军崇高的精神、信仰及强大的力量,其本色为艰苦奋斗;实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灵魂为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精髓为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仰。
敬鑫[2](2021)在《甘肃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倪恺祺[3](2021)在《姜朝皋戏曲剧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姜朝皋是中国当代剧坛一位颇具创造力的戏曲剧作家,他的作品内蕴丰富、涵盖面广,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又有纷繁变幻的时代印记;既有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辨,又有对英雄伟绩的深情讴歌,作品曾被十多种地方戏曲剧团搬上舞台,为新时期的戏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以姜朝皋创作的戏曲剧本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不同阶段的创作历程的基础上,对其作品的主题意蕴和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其创作历程进行划分,以求把握作品的整体风貌;第二部分探讨剧作的主题,分析其作品中的主旋律思想内涵、人生及社会层面的开掘出的哲理性;第三部分探究其作品的艺术特征,包括道具线索的运用、现代戏与历史剧的改编策略、戏剧的语言以及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从中笔者得出,姜朝皋在戏剧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突破;主旋律题材的主题内涵中集中表现对战争、革命的胜利的坚定守望,以及对新时代的人和社会的多维表现。此外,部分作品对人生与社会意义有着思想性开掘,一方面通过新旧时代的嬗变来折射人们的精神风貌,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在剧中设置两难的人生处境,让人物在个人选择中凸显崇高的价值,进而以小见大地将主题从个人层面上升社会层面,具有一定的隐喻与哲理性。在戏剧的艺术特征上,姜朝皋选用独特的道具线索贯穿全剧,达到多样化的表现效果;现代戏的改编策略重在主题与人物的提纯,而历史剧的改编则是凸显了视角的转变与历史人物形象的革新;戏剧语言呈现出一唱三叹、性格化的特征;他借鉴现代派艺术表现方法,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运用荒诞、心灵外化、虚实结合等手法为作品增色。姜朝皋以积极进取的创作心态不断探索着戏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极大丰富了我国当代戏曲的创作。
张锋[4](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认为
张锋[5](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是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也是红色文化学科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学术界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后,深化该领域研究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不但可以为红色文化学科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围绕“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个目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然后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条件、实践基础、理论资源、方法论、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等方面构建基本理论体系,并根据建构的研究体系,按照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结构划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展开深入研究,最后总结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具体进程分为建党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发端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形成期、建国后的曲折发展期和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期。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产生受主体条件、时代条件和国情条件的影响,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其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践的相关理论为其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有主体性、本体性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的内涵,其基本研究范畴有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研究对象是红色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下指导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本归纳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体系可以从其三个基本范畴来分别构建,主要围绕内涵阐释、分类研究和价值功能展开。红色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中社会存在层面的文化形态,也是最基础层面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可碰触、具有物质实体的物质类形态和可感知、具有符号表征的符号类形态,符号类形态又分为文字符号类和非文字符号类。红色物质文化能满足人们红色文化物质需要的功能,又有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功能,并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具有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历史记忆和社会发展水平映射三个方面的价值功能。红色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中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内容的高度凝练表达,表现红色文化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具体承载形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从建党时产生的“红船精神”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提出的“抗疫精神”赓续不衰,它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根据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分为民主革命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学习榜样的楷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战胜灾害精神五类,具有政治、文化、教育和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红色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内化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被认同和内化的实现,可以依靠一套相关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则,这就是红色制度文化。它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之前形成的具有中国革命传统特色的红色制度在实践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它已经从制度形态转化为了内心认同的文化形态。红色制度文化是红色制度的价值取向和人们对红色制度的内心认同,可以分为借鉴性的红色制度文化、原创性的红色制度文化和改造性的红色制度文化三类,具有规范约束、调节保障、激励导向、教育宣示方面的价值功能。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可以从加强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信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坚定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信念三个方面论述。红色文化可以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认同和品格自信,从而产生信念认可和行为自觉,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呈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体现,必将激发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心;红色文化并不是囿于一隅的人类成果,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事实性、客观性的优秀文明成果,它向世界呈现了一条可行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以一种创新文化的形态向世人呈现其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田洪宇[6](2020)在《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研究》文中认为甘肃省不仅是旅游资源大省,而且是富含红色资源的大省,甘肃红色资源蕴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甘肃境内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不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贵的资源。长期以来,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甘肃红色资源在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效果欠佳。运用甘肃红色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是保护甘肃红色资源、发扬红色精神的重要举措。新时代社会变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也要随之更新,将甘肃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但是保护、开发甘肃红色资源的诉求,更是当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首先对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等进行了阐述,重点回顾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了成就和不足;其次,以“资源”为入手点,通过对红色资源概述,阐述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红色旅游资源的区别和联系,对相关定义及内涵进行梳理与界定,分析了红色资源的内容、特点、价值与功能;再次,对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从次,利用调查问卷对部分甘肃高校运用甘肃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指出当前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困境,积极探索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强化大学生自我修养、促进甘肃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推动甘肃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途径等,旨在促进高校更好地运用甘肃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海淑婧[7](2020)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大部分主力部队撤离长江南北等地的“苏区”,历时近两年艰苦卓绝的行军后,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保存和壮大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6日从江西于都出发,突破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在贵州召开遵义会议,经四渡赤水后,继续行军北上。中国工农红军先后经过江西、福建、广东等14个省,越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底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是指以“长征”为创作主题进行的油画类美术创作作品,包括对长征中的战争、生活、会议及其他相关题材内容的油画创作作品,也包括部分油画家在长征经过沿线进行的写生作品。绪论从选题的缘由、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初步调查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提出对该主题创作的理论研究应在革命历史画的概念背景中展开,通过归纳、整理,逐步深入,总结其系列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论文文本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长征的基本概况、历史描述以及对“长征精神”的总结和分析。同时还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起因及创作基本分析,通过笔者采集的338幅油画创作作品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出该主题油画创作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里,成果卓着,数量逐步增多,语言逐渐丰富多样的整体趋势。第二章阐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具有再现和反映真实历史的历史特征;第二,具有红军文化和长征精神的文化特征;第三,具有宏大叙事和典型英雄形象的艺术特征。第三章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个案研究。对画家靳尚谊的《送别》,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崔开玺的《长征路上的贺龙与任弼时》,李宗津的《强夺泸定桥》、沈尧伊的《遵义会议》《长征之路》,陈坚、李明阳的《直罗镇大捷》,孙向阳、陈树东、孔平的《大会师》等九幅该主题经典作品,进行具体内容、艺术特点、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详尽分析。第四章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第一,具有记录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成长历程的历史价值;第二,具有填补长征图像缺失的历史记忆价值;第三,具有教育人民要铭记历史、发扬长征精神的社会精神引导价值;第四,具有中国美术史上独特创作篇章的艺术价值,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第五章探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对该主题创作未来发展的期望。笔者倡导建设长征主题美术作品陈列馆,成立长征主题创作专项基金委员会,促使该题材油画创作持续不断,形成完整体系。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该主题油画创作的理论研究。总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是中国美术创作中,具有独立功能和多重价值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美术作品,还具有记录长征历程、弘扬长征精神等社会历史作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长征精神作为精神的引领,而承载着长征精神的主题油画创作,应更加受到重视,美术工作者更要积极进行该主题新的油画创作,努力传播长征文化内涵和革命历史观念,让一代代新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伟大的长征精神,唤起对革命征程的记忆。
石仲泉,李东朗,王新生,于化庭,吴琼,刘波,姚丹,谢烈,胡滨江,陈曦,周善平,刘竞英,徐南征,蔡小心[8](2019)在《铁血西路军 丰碑永矗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回望”座谈会笔谈》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80多年前,西路军转战河西、奋勇作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在纪念馆内,习近平详细了解了当年战斗历史和感人事迹。他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1月12日,本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回望"座谈会,特邀部分西路军后代和西路军历史研究学者围绕西路军精神展开讨论,现将发言纪要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韩洪泉[9](2019)在《长征精神谱系述论》文中认为1934年至1936年的红军长征,在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比历史更深刻的是精神。长征既书写下震撼世界的长征故事,也熔铸了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又升华为厚重渊博的长征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财富,呈现出特定意涵和丰富形态,具有跨越时空和民族的普遍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个重要坐标,而且形成了自身的精神谱系。弘扬传承伟大长征精神,对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卢朕[10](2019)在《西路军革命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率五军、九军、三十军等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这是中央长期酝酿并与共产国际协商的一次打通国际交通线的军事战略行动。因战局形势有变,渡河部队据中央指示组成西路军,孤军奔赴河西,担负起在河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西路军两万余将士们,大都是经历过长征考验的威武之师,面对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等部数十万敌人的猛烈攻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顽强战斗四个多月,给敌人以重创,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广大指战员始终牢记宗旨、不忘使命、顾全大局、服从命令、严守纪律、敢于牺牲、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我党我军历史上最为悲壮的英雄诗篇。西路军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甘肃、青海、新疆这些西路军将士们曾经战斗过的的地方,我们还可以看到记录历史的战斗遗迹,听到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感受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些都是西路军将士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利于新时期推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传承红色文化。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等。余下四部分为正文。第二部分:西路军革命精神的形成。主要分析了西路军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文化源流及西路军革命精神孕育、生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特质。通过对大量的西路军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提炼出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重现西路军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得出其精神特质。第四部分:西路军革命精神的传承。在走访甘肃、青海、新疆这三地的部分西路军纪念馆后,整理出西路军革命精神在这三地的文化资源表现和宣传教育表现。第五部分:西路军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虽然西路军的征程以失败告终,但广大干部战士由失败而推到极致的献身精神和革命精神,是党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时代价值。
二、周恩来与红西路军的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恩来与红西路军的命运(论文提纲范文)
(1)论高台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台红色基因的形成过程 |
二、高台红色基因的内涵 |
(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三)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革命合作精神 |
(四)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仰 |
三、高台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 |
(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
(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严守纪律、团结互助 |
(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与信仰 |
(3)姜朝皋戏曲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
二 相关研究成果及评析 |
三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姜朝皋戏曲剧作创作之路 |
第一节 命途多舛的剧坛才子 |
第二节 初露锋芒的80-90 年代 |
第三节 多题材创作爆发的新世纪 |
第二章 姜朝皋戏曲剧作主题研究 |
第一节 主旋律精神内涵的阐释 |
一、对胜利的坚定守望 |
二、新时代风貌的描绘 |
第二节 人生与社会的深度开掘 |
一、时代嬗变中的悲鸣 |
二、两难选择凸显崇高价值 |
第三章 姜朝皋戏曲剧作的艺术特征研究 |
第一节 独特的道具线索 |
第二节 新颖的改编策略 |
一、现代戏改编:主题与人物的提纯 |
三、历史剧改编:视角的转变与人物形象的焕新 |
第三节 多样化的戏剧语言 |
一、一唱三叹的剧诗与性格化的语言 |
二、帮腔的运用 |
第四节 现代派手法的运用 |
一、荒诞化 |
二、心灵外化、虚实结合 |
结语 |
附录1:姜朝皋戏曲剧作创作年表 |
附录2:姜朝皋戏曲剧作剧情梗概 |
附录 3:姜朝皋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概念辨析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发端(1921—1931) |
一、建党、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
二、大革命后到抗战前的红色文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形成(1931—1949) |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发展(1949—1978) |
一、建国初期的红色文化 |
二、建设探索期的红色文化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繁荣(1918 至今) |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文化 |
二、新世纪的红色文化 |
三、新时代的红色文化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体系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条件、实践基础和理论资源 |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条件 |
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 |
三、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理论资源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
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研究的具体方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 |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内涵 |
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对象 |
三、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研究体系 |
第三章 红色物质文化 |
第一节 红色物质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一、红色物质文化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物质文化与红色物质文化 |
三、红色物质文化具体阐释及特征 |
第二节 红色物质文化的分类及相互关系 |
一、红色物质文化的物质类形态 |
二、红色物质文化的符号类形态 |
三、物质类形态和符号类形态之间的关系论析 |
第三节 红色物质文化的功能 |
一、红色物质文化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功能 |
二、红色物质文化的历史记忆功能 |
三、红色物质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映射功能 |
第四章 红色精神文化 |
第一节 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一、红色精神文化的概念 |
二、红色精神文化的类型特征 |
三、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 |
第二节 红色精神文化的分类 |
一、民主革命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
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三、学习榜样的楷模精神 |
四、开拓创新精神 |
五、战胜灾害精神 |
第三节 红色精神文化的功能 |
一、红色精神文化的政治功能 |
二、红色精神文化的文化功能 |
三、红色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 |
四、红色精神文化的历史功能 |
第五章 红色制度文化 |
第一节 红色制度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一、红色制度文化的概念 |
二、红色制度文化的内涵阐释 |
三、红色制度文化的实现路径 |
第二节 红色制度文化的分类 |
一、借鉴性的红色制度文化 |
二、原创性的红色制度文化 |
三、改造性的红色制度文化 |
四、红色制度文化的内部关系和特征 |
第三节 红色制度文化的功能 |
一、红色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
二、红色制度文化的调节保障功能 |
三、红色制度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 |
四、红色制度文化的教育宣示功能 |
第六章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
第一节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信任 |
一、强化共产党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认同和品格自信 |
二、强化共产党人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念认可和行为自觉 |
三、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认同 |
第二节 提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呈现 |
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
三、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体现 |
第三节 坚定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信念 |
一、“中国道路”实践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
二、全球性文化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创新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红色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
结语 |
附录:红色物质文化场所名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归纳总结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红色资源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红色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资源 |
2.1.2 红色资源 |
2.1.3 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 |
2.1.4 红色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 |
2.2 甘肃红色资源的内容 |
2.2.1 物质形态的甘肃红色资源 |
2.2.2 精神形态的甘肃红色资源 |
2.3 甘肃红色资源的特点 |
2.3.1 先进性 |
2.3.2 民族性 |
2.3.3 育人性 |
2.4 甘肃红色资源的功能 |
2.4.1 政治引导功能 |
2.4.2 文化传承功能 |
2.4.3 道德示范功能 |
2.4.4 教育教学功能 |
3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探析 |
3.1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
3.1.1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理论 |
3.1.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
3.1.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 |
3.1.4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
3.2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
3.2.1 红色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3.2.2 现代社会对高校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
3.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 |
4 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4.1.2 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分析 |
4.2 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4.2.1 大学生对甘肃红色资源的认知程度不高 |
4.2.2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程度不强 |
4.2.3 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充分 |
4.2.4 利用甘肃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
4.3 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大学生对甘肃红色资源的兴趣淡漠与认知偏差 |
4.3.2 高校对甘肃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力度不够 |
4.3.3 传播方式的单一制约着红色资源教育的效果 |
5 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路径探析 |
5.1 强化大学生自我修养 |
5.1.1 提升大学生对甘肃红色资源的认同感 |
5.1.2 借助榜样激励,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
5.1.3 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 |
5.2 促进甘肃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 |
5.2.1 甘肃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环境 |
5.2.2 甘肃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 |
5.2.3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传播媒体 |
5.3 推动甘肃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
5.3.1 推进甘肃红色资源“进课堂” |
5.3.2 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
5.3.3 构建思政实验室互动讨论平台 |
5.4 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途径 |
5.4.1 创建高校红色教育基地 |
5.4.2 开展红色“研学游”活动 |
5.4.3 创建红色学生社团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概况 |
第一节 长征概况及长征精神 |
一、“长征”概况 |
二、伟大的“长征精神” |
第二节 长征主题油画创作基本分析 |
一、创作年代分析 |
二、创作内容分析 |
三、创作手法分析 |
第二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特征 |
第一节 历史特征 |
一、再现历史的特征 |
二、反映真实的特征 |
第二节 文化特征 |
一、红军文化的特征 |
二、长征精神的特征 |
第三节 艺术特征 |
一、宏大叙事的审美特征 |
二、典型的英雄形象特征 |
第三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靳尚谊作品《送别》 |
第二节 沈尧伊作品《遵义会议》《长征之路》 |
一、作品《遵义会议》 |
二、作品《长征之路》 |
第三节 李宗津作品《强夺泸定桥》 |
第四节 艾中信作品《红军过雪山》 |
第五节 崔开玺作品《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 |
第六节 董希文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 |
第七节 陈坚、李明阳作品《直罗镇大捷》 |
第八节 孙向阳、陈树东和孔平作品《大会师》 |
第四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价值 |
第一节 历史价值 |
第二节 历史记忆价值 |
第三节 社会精神导向价值 |
一、历史教育价值 |
二、精神弘扬价值 |
第四节 艺术价值 |
一、独特的创作篇章 |
二、多样的创作手法 |
第五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思考 |
第一节 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
一、艺术性和精神性 |
二、历史性与真实性 |
第二节 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的未来展望 |
一、不断发展,形成体系 |
二、理论指导,持续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附件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图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铁血西路军 丰碑永矗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回望”座谈会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西路军和红军长征 |
西路军研究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 |
对深入研究红军西路军史的几点建议 |
关于中共中央全力援接西路军的基本情况 |
西路军的形成是中央打通国际路线解决生存发展危机的战略要求 |
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看待西路军的失利 |
铭记那些冒死营救西路军的爱国民主人士 |
西路军被俘同志们在监狱里秘密成立党支部 |
西路军将士处处顾全大局 |
西路军将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铭记的 |
陈云的讲话鼓舞了抵达星星峡的将士 |
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精神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
一袋小米见真情 |
不忘初心,聚力同行 |
(10)西路军革命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西路军革命精神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
(一)西路军革命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1.中共中央打通国际交通线的战略方针 |
2.宁夏战役计划的发布与执行 |
3.西路军正式组建 |
(二)西路军革命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源流 |
1.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 |
2.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 |
3.中国革命精神的延续 |
(三)西路军革命精神形成的过程 |
1.西路军革命精神孕育于各组成部队的早期革命实践 |
2.西路军革命精神生成于西进之后的革命斗争 |
3.西路军革命精神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
4.中央领导及学者对西路军革命精神的表述 |
二、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与特质 |
(一)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 |
1.牢记宗旨、不忘使命的革命精神 |
2.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担当精神 |
3.严守纪律、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
4.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
(二)西路军革命精神的特质 |
1.坚定的信念 |
2.顽强的意志 |
3.崇高的气节 |
三、西路军革命精神在甘肃、青海、新疆的传承 |
(一)西路军革命精神在甘肃地区的传承 |
1.西路军革命精神在甘肃地区的文化资源类型 |
2.西路军革命精神在甘肃地区的宣传和教育表现 |
(二)西路军革命精神在青海地区的传承 |
1.西路军革命精神在青海地区的文化资源类型 |
2.西路军革命精神在青海地区的宣传和教育表现 |
(三)西路军革命精神在新疆地区的传承 |
1.西路军革命精神在新疆地区的文化资源类型 |
2.西路军革命精神在新疆地区的宣传和教育表现 |
四、西路军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
(一)西路军革命精神历史意义 |
1.西路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2.西路军革命精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红色精神资源 |
3.西路军革命精神为抗战时期新疆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精神力量 |
(二)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
1.强化理想信念 |
2.延续革命传统 |
3.推动当前新疆发扬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周恩来与红西路军的命运(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高台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李晓英,李凡. 社科纵横, 2021(05)
- [2]甘肃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 敬鑫.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姜朝皋戏曲剧作研究[D]. 倪恺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甘肃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研究[D]. 田洪宇.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题油画创作研究[D]. 海淑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铁血西路军 丰碑永矗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回望”座谈会笔谈[J]. 石仲泉,李东朗,王新生,于化庭,吴琼,刘波,姚丹,谢烈,胡滨江,陈曦,周善平,刘竞英,徐南征,蔡小心. 炎黄春秋, 2019(12)
- [9]长征精神谱系述论[J]. 韩洪泉. 苏区研究, 2019(04)
- [10]西路军革命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卢朕. 新疆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