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生物学

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生物学

一、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南宝[1](2021)在《褐藻胶对Wilson病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硫酸铜负荷饮食法建立小鼠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模型,旨在探讨褐藻胶(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对WD小鼠基底节豆状核变性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昆明小鼠70只,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选取10只为对照组,其余60只应用硫酸铜负荷饮食法建立小鼠W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WD模型50只纳入统计范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10只、阳性药对照组10只,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治疗组按照低、中、高剂量分别给予褐藻胶灌胃50mg/kg、100 mg/kg、200 mg/kg体重,每日1次,连续28天;阳性药对照组同步给予二巯丁二酸钠(20 mg/kg体重)灌胃,每日1次,连续28天;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8天。治疗后观察动物的意识、反应、呼吸、行为、运动、饮食、大小便等变化,代谢笼连续留24 h尿液,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尿铜水平,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常规指标(HGB、WBC、WBC、PLT),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指标(ALT、AST、Urea、Crea),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基底节豆状核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成功后,小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运动减少、身体卷曲、毛发稀疏、小便黄赤、大便稀薄。模型组小鼠的尿铜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血常规指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肝功指标血清ALT、AST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基底节豆状核神经细胞变性、凋亡,NF-κB和MMP-9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经褐藻胶干预后,高剂量组小鼠的精神状态、行为功能等指标较模型组显着改善,尿铜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血清ALT、AST活性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P<0.05),神经变性细胞指数和凋亡细胞指数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5),NF-κB和MMP-9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显着减弱(P<0.05)。结论:褐藻胶可能通过促进铜离子的排泄,抑制铜离子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基底节豆状核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从而改善WD小鼠的行为功能。褐藻胶高剂量(200mg/kg)疗效优于中、低剂量。

饶志红[2](2021)在《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对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电视X线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对脑型WD吞咽障碍的诊断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1)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等资料。并招募30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2)对照组给予基础排铜联合NMES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汤治疗。7日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正常组不用任何药物干预。(3)受试者在治疗前及第4个疗程结束后均完善VFSS,在进行检查时,使用4种不同性状的造影剂(1号造影剂为泛影葡胺注射液,2号造影剂为稀状硫酸钡,3号造影剂为糊状硫酸钡,4号造影剂为馒头或面包夹硫酸钡)完成吞咽动作,观察不同性状造影剂分别通过口腔期及咽期的时间。(4)分别于实施方案之前及经治疗第4个疗程末,对受试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障碍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及24小时尿铜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VFSS结果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四种不同性状的造影剂通过口腔期的时间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口腔期使用1号造影剂时,经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所耗费的时间均下降(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口腔期使用其它三种不同性状的造影剂时,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所耗费的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积分均有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3)洼田饮水试验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上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1)。(4)SSA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5)24小时尿铜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尿铜均有上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尿铜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1)。结论:(1)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患者在吞咽过程中容易在口腔期或咽期出现异常,其中早期吞咽障碍的患者以口腔期为主;对于早期吞咽障碍患者,临床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通过VFSS可以发现其在口腔期造影剂通过时间延长,同时可以观察到口腔内吞咽反射动作启动异常,及早对症治疗,改善预后。(2)肝豆灵汤联合NMES可以改善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有利于体内铜离子的排泄,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3)与单一采用NMES治疗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患者相比,肝豆灵汤联合NMES治疗本病的方案临床疗效更加明显,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张玉妹[3](2021)在《肝豆状核变性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是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底神经节亚区与全脑其他脑区之间有没有发生功能连接改变,并探讨这种改变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认知障碍之间的联系,为研究肝豆状核变性神经发病机制发挥作用。方法:本课题招募了19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ilson,s Disease,WD)和24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首先利用功能磁共振采集所有被试的静息态数据。然后用m ICA工具箱以纹状体为mask分割HCP数据,得到基底神经节12个亚区。再算出这12个亚区与全脑体素的功能连接,再对上述结果做双样本t检验,以p≤0.001、cluster size>160显示两组被试有统计学差异的大脑区域图。最后选择几组显着差异的脑区与临床认知评分量表(MMSE,TBPM,EBPM)行相关性分析,从而研究肝豆状核变性与认知障碍之间的联系。结果:相较于HC组,WD组基底神经节12个亚区(ROI)与全脑体素的功能连接发生显着改变,大都表现为功能连接减弱。每个亚区功能连接改变有所差异,改变最多的脑区位于左右侧丘脑、左右侧额上回、左右侧小脑,左右侧中扣带回以及左侧岛叶。左侧背侧壳核后部(ROI2)与全脑体素功能连接相较于HC组未发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发现,WD组左侧腹侧壳核前部(ROI4)与丘脑的功能连接值与TBPM量表呈显着性负相关(r=-0.571,P=0.021),左侧腹侧壳核前部(ROI4)与左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值与TBPM量表呈显着性负相关(r=-0.474,P=0.039),左侧背侧壳核前部(ROI10)与丘脑的功能连接值与EBPM量表呈显着性正相关(r=0.584,P=0.008),左侧背侧壳核前部(ROI10)与左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值与EBPM量表呈显着性正相关(r=0.632,P=0.009),其他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值没有发现与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分量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基底神经节亚区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这为WD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而且基底神经节某些亚区与丘脑和岛叶之间异常的功能连接与前瞻性记忆障碍有关,符合前瞻性记忆“双通道”假说。

王娜[4](2021)在《肝豆汤对铜损伤HLD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豆汤为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的经典方,临床研究表明肝豆汤不仅可以增加尿铜排泄,还可以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肝豆汤对铜负荷HLD模型大鼠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然而,该方的保肝护肝机制尚不清楚。细胞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反映了动态系统中的细胞表型及变化,通过对细胞内最终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关联代谢物与病理变化及药物干预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从代谢水平阐释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本论文通过构建铜损伤HLD肝细胞模型,考察肝豆汤对HLD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细胞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该方发挥肝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为肝豆汤在临床上治疗HLD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ATP7B sh RNA质粒瞬时转染技术构建HLD肝细胞模型,利用Cu SO4损伤模型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造模条件,建立铜负荷HLD肝细胞损伤模型。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内LDH释放率、MDA、SOD、GSH/GSSG及ROS的水平,结合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综合考察肝豆汤对铜负荷HLD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考察肝豆汤干预对模型细胞内铜水平的影响,评价肝豆汤的驱铜效果。建立细胞样本中内源性代谢物的HILIC-Q-TOF/MS和RPLC-Q-TOF/MS分析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在此基础之上,对GDD干预HLD影响的关键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表达,验证代谢物的变化水平。结果:1.300μM Cu SO4处理24 h为HLD肝细胞模型的最佳造模条件;肝豆汤可显着提高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恢复受损细胞形态,降低模型组细胞内MDA、ROS含量及LDH释放率,升高SOD水平及GSH/GSSG比值,并改善肝细胞超微病变结构,表明肝豆汤可减轻铜负荷引起的HLD肝细胞损伤;利用PP-Cu探针和原子吸收法检测细胞内铜水平,结果表明肝豆汤可显着促进HLD肝细胞的铜排泄。2.细胞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HILIC-Q-TOF/MS共计筛选鉴定出22个差异代谢物,铜负荷HLD肝细胞内有10个代谢物代谢水平降低,12个代谢物水平有上调的趋势。RPLC-Q-TOF/MS共检测出2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铜负荷HLD肝细胞内有17个代谢物代谢水平降低,8个代谢物水平有升高的趋势。47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D-谷氨酸和D-谷氨酰胺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丙酮酸代谢等代谢途径,通过给药肝豆汤可调整相关代谢物趋向正常的代谢水平。谷氨酸定量分析和D-谷氨酸和D-谷氨酰胺代谢通路验证结果表明,经Cu SO4处理后,HLD肝细胞中谷氨酸含量显着升高,肝豆汤可显着降低模型细胞中谷氨酸的含量,其作用机制与促进GS及抑制GLS1、GLS2的蛋白表达有关。结论:肝豆汤可促进铜负荷HLD模型细胞排铜并有效保护肝细胞损伤,并通过干预D-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丙酮酸代谢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为肝豆汤临床治疗HLD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朱龙[5](2020)在《肝豆宁神汤干预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ALFF、FC分析法及成套的认知评估量表对WD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的研究,为WD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以及观察肝豆宁神汤干预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的临床疗效。2.方法2.1对所有确诊为WD的患者进行Mo CA、CDR、MMSE和ADL量表检测,筛选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WD-MCI)20人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WD-n MCI)10人,并对两组参与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数据的采集和成套认知域量表的检测,利用MATLAB、DPARSFA、SPM12和SPSS21.0软件对功能像数据的ALFF值和认知域量表得分进行差异性比较。2.2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痰瘀互结型WD诊断标准,将通过筛选得到的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驱铜治疗+肝豆宁神汤)和对照组(常规驱铜治疗),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2天后分别进行功能磁共振数据和认知域量表的采集。3.结果3.1研究一(1)同WD-n MCI组相比,WD-MCI组在注意、记忆、额叶功能、语言、计算方面受损,而在定向、结构与忽视、运用上无差异。(2)WD-MCI组与WD-n MCI组检验分析后ALFF值显着增高的脑区是:左侧海马旁回;而显着减低的脑区是:双侧补充运动区和左侧中央前回。(3)当以左侧海马旁回为种子点时,WD-MCI组患者左侧海马旁回与双侧舌回和左侧海马旁回与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减低,未见功能连接值显着增加的脑区;以左侧中央前回为种子点时,WD-MCI组患者左侧中央前回与右侧颞上回和左侧中央前回与右侧颞横回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减低,未见功能连接值显着增加的脑区。3.2研究二(1)观察组和对照组WD-MCI患者在治疗前八个CNB成套量表子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八个子项目的比较只有顺行记忆(即刻/延时回忆)(P=0.013<0.05)和逆行记忆(P=0.029<0.05)有明显差异;在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八个子项目的比较中仅仅只有顺行记忆(即刻/延时回忆)(P=0.013<0.05)出现明显差异,而逆行记忆(P=0.317>0.05)的差异无意义;同样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八个子项目中也只有顺行记忆(即刻/延时回忆)(P<0.001)和逆行记忆(P=0.032<0.05)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WD-MCI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的影像学差异。4.结论4.1研究一(1)WD-MCI患者在注意、记忆、额叶功能、语言、计算认知域方面明显受损,而在定向、结构与忽视、运用认知域上未见明显损伤。(2)同WD-n MCI相比,WD-MCI患者ALFF值显着增高的脑区是左侧海马旁回,说明相应脑区已经开始损伤,ALFF值的增高是自发的功能代偿;而显着减低的脑区是双侧补充运动区和左侧中央前回,ALFF减低说明语言认知域潜在受损的风险相对较高。(3)左侧海马旁回与双侧舌回及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功能连接强度减低,左侧中央前回与右侧颞上回及右侧颞横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减低,而这些脑区又是默认网络、视觉网络和听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WD-MCI患者大脑默认网络、视觉网络和听觉网络之间的联系紧密性减低。4.1研究二(1)肝豆宁神汤和常规驱铜治疗均能改善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的记忆功能,而对注意、额叶功能、语言和计算等认知域的改善不明显;(2)肝豆宁神汤联合常规驱铜治疗对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记忆损害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驱铜治疗,不仅具有改善患者顺行记忆的作用,还具有改善患者逆行记忆的功能。(3)无论是肝豆宁神汤联合常规驱铜治疗还是常规驱铜治疗方案,短期内(32天)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

王苏悦[6](2019)在《肝豆汤联合DMPS对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湿热内蕴型WD患者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彩超、24h尿铜、肝功能的变化,探讨此型患者是否存在胆囊收缩功能异常。(2)研究肝豆汤联合DMPS对胆囊收缩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并探讨胆囊收缩功能在胆汁排铜中的作用,为湿热内蕴型W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以纳入和排除标准为基础收集60例WD病例,运用随机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并随机选取体检人员2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治疗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2)对照组给予DMPS,治疗组予肝豆汤联合DMPS,连续干预4个疗程(每个疗程治疗6d、间歇2d),并随访1周,观察3组患者CCK、VIP、SS、胆囊彩超等胆囊收缩功能指标。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UWDRS评分、24h尿铜、肝功能指标、临床安全指标的变化及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结果:(1)WD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指标分析:1)血清学指标:与健康组相比,WD患者的CCK、VIP、SS值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胆囊彩超指标:与健康组比较,WD患者的空腹胆囊容积(V0)、脂餐后胆囊容积(V1)均明显增大,胆囊排空指数(GBEF%)值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肝豆汤联合DMPS临床疗效指标分析:1)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治疗组组内比较,2疗程末、4疗程末和治疗前相比分值差异均存在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治疗4疗程末症候积分下降更明显。对照组组内比较,2疗程末和治疗前比较分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和治疗前比较分值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2疗程末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4疗程末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UWDR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2疗程末相较于治疗前分值均下降,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2疗程末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4)血清学指标:(1)CCK值:2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差异(P>0.05);2组治疗后CCK值组间比较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2)VIP值:2组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VIP比较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S值:两组治疗后SS值比较有差异,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较治疗后均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胆囊彩超指标:(1)V0:2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V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3)GBEF%: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24h尿铜值:2组患者4疗程末24h尿铜值较同组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升高程度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肝功能:(1)谷草转氨酶(AST)值:2组患者治疗后AST值较同组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谷丙转氨酶(ALT)值:2组患者治疗后ALT值较同组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总胆红素(TBIL)值:2组患者治疗后TBIL值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用药安全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胆囊收缩功能障碍。(2)肝豆汤联合DMPS可改善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有效降低CCK、VIP、SS、胆囊排空指数等胆囊收缩功能相关指标,减轻WD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及精神症状,改善患者肝脏功能。(3)肝豆汤联合DMPS用药安全性较高,总体疗效优于单独使用DMPS,在对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作为优先选择方案。

朱基彦,瞿思遥,张祝琴,刘德培[7](2018)在《利用CRISPR/Cas9构建R778L类型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小鼠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构建针对人肝豆状核变性R778L突变类型的R780L突变小鼠。方法通过BLAST比对人和小鼠中ATP7B基因和蛋白的序列,证明二者保守性。通过CRISPR/Cas9系统进行小鼠受精卵显微注射,并对小鼠肝豆状核变性症状进行病理和生理学检测。结果人和小鼠中ATP7B基因和蛋白的序列高度保守。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纯合的R780L突变小鼠,该小鼠存在明显的肝脏铜离子淤积以及血清ALT、AST的升高且未发现有可检测出的脱靶效应。结论成功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敲入系统构建了针对人肝豆状核变性R778L类型的R780L突变小鼠模型。

赵婷婷[8](2018)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观察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肝豆状核变性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2)通过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与“脾功能”的关系及本次研究中效应指标的变化,分析“从脾论治”肝豆状核变性的必要性,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诊疗思路。方法:选择诊断标准符合肝豆状核变性的64例病例,入院后病情分级参照改良Goldstein分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肝豆汤口服和二巯基丙磺酸钠静滴(DMPS),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具有健脾功效的中药,自拟健脾肝豆汤联合DMPS治疗,共4疗程,随访一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临床疗效、UWDRS总分值、UWDRS I及UWDRS II分值、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理化指标及临床安全指标、不良反应的变化。结果:(1)临床总疗效的评价: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2)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2疗程末:2组分值与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4疗程末:治疗组与治疗前及2疗程末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UWDRS总分值、UWDRS I及UWDRS II分值:2疗程末,2组评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疗程后其分值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显着(P<0.05);治疗组UWDRS II分值于治疗4疗程末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后存在显着差异(P<0.01)。(4)KPS评分变化:治疗前2组患者KP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2疗程末:治疗组与治疗前组间比较KPS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相比于治疗前无差异(P>0.05);4疗程末:治疗组与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末组内比较均有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4疗程末与治疗前及2疗程末组内比较KP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KPS评分升高明显,具有差异性(P<0.05)。(5)24小时尿铜的变化:治疗前,2组24小时尿铜值比较无差异(P>0.05),2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尿铜值都上升,2组24小时尿铜值上升水平无差异(P>0.05);4疗程末:2组24小时尿铜值与治疗前、治疗2疗程末组内比较都升高,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上升明显(P<0.01)。(6)血清铜水平、血清铜氧化酶、血清铜蓝蛋白:治疗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都无显着差异(P>0.05)。(7)胃泌素及胃蛋白酶的变化:疗程末:治疗组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值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和与治疗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无明显变化,2组治疗后得分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1)。(8)用药安全性: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别无差异(P>0.05),停药1周后,2组患者不良反应基本消失,且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肝豆汤”联合DMPS治疗脾虚湿热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效果优于肝豆汤联合DMPS,揭示了“从脾论治”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干预WD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2)健脾肝豆汤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赵龙[9](2017)在《一例肝豆状核变性家庭的ATP7B基因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一例肝豆状核变形家系的基因分析,验证该病的遗传方式。同时对近年来国内所报道的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在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该病在临床中引起重视,减少误诊漏诊率做出贡献,为寻找肝豆状核变性新的诊疗思路提供方向。方法首先通过人类基因组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ATP7B突变。在二代测序得出结果后,通过Sanger一代测序验证前者结果的准确性。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生化、血常规等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比较ATP7B基因检测结果及其性别,年龄,临床类型,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的分析,分析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其次通过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析中国人ATP7B基因型的热点突变以及高频突变的分布规律;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类型以及患病的严重程度,分析该病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以期得到确定性结果。结果患儿母亲ATP7B基因第8号外显子发生了错义突变(c.2333G>T),突变类型为R778L;患儿父亲ATP7B基因第11号外显子发生了错义突变(c.2621C>T),突变类型为A874V。两位突变基因携带者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子代,致使先证者患病。一代测序结果得出相同的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先证者肝功能异常。通过对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总共得到255例患者。发现中国人的突变热点为R778L,突变率为38.04%。主要的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突变率为92.97%。不同基因型之间,表现型并无明显差别。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继承了作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父母的隐性基因从而患病,即使突变基因基因型多种多样,但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并无明显差别。先证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可见该病首先累积肝脏。其父母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较为正常,可见单纯携带致病基因并不会对造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先证者各脏器大小正常,可见如果能在发病早期做到及时的确诊以及治疗,会有效干预病程进展,且经过后续治疗预后效果非常好。在回顾的255例患者当中,有251例检测出基因突变,仍有4例未能检测出突变,其原因可能是这4例患者的突变并非定位于外显子上,可能存在于内含子或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处。如果能够获得先证者完整家系的基因分析是最好不过,但在实际当中要完成十分困难。因此对于先证者父母的同胞来说,他们也可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因此对于潜在的携带者,进行基因检测就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即将生育下一代的,检查自己是否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就更加重要。同时对于已经生育患病儿童的父母,在生第二胎之前,对胎儿进行基因筛查,进行产前基因咨询,是十分必要的。

余昊[10](2017)在《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其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神经症状及肝脏损伤。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编码一种P型ATP酶并参与肝脏的铜代谢。目前ATP7B基因已经有超过800种致病突变被报道,分布于整个基因全长。因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基因型十分复杂,不同人群及地区的基因突变热点均存在差异。本研究纳入了 118个以浙江地区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包含123名经过基因确诊的患者,其中以神经症状起病的患者59例(48.0%),肝病症状起病的患者15例(12.2%),骨关节症状起病患者6例(4.9%),精神症状起病患者4例(3.3%)及无症状患者39例(31.7%)。我们在118个先证者中检测到64种ATP7B基因突变,前三位频率最高的突变分别是p.R778L(34.15%),p.P992L(15.45%)及 p.A874V(3.66%)。随后,我们比较了不同起病类型和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临床指标的差异,包括起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年龄、血清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常规、肝肾功能常规、血脂常规、骨代谢指标及电解质。我们发现含有p.R778L纯合突变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较低,而含有p.V1106I突变的患者起病年龄及神经症状出现的年龄较晚,其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亦较高,高度提示其和晚发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相关。除此之外,我们总结和分析了过去十年来接诊的13名以骨关节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特殊类型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褐藻胶对Wilson病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药品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1.4 干预措施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褐藻胶对WD小鼠一般指标的影响
    2.2 褐藻胶对WD小鼠尿铜水平的影响
    2.3 褐藻胶对WD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2.4 褐藻胶对WD小鼠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2.5 褐藻胶对WD小鼠基底节豆状核神经细胞结构的影响
    2.6 褐藻胶对WD小鼠基底节豆状核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7 褐藻胶对WD小鼠基底节豆状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3.1 中西医学对WD的认识
    3.2 WD 发病机制的探讨
    3.3 褐藻胶对W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Wilson病的病因病机和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2.6 伦理学
3 研究方法
    3.1 临床分组
    3.2 治疗药物及方法
4 疗效指标观察
    4.1 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4.2 量表指标
    4.3 临床检查指标
        4.3.1 入院常规检查
        4.3.2 安全性指标
        4.3.3 24小时尿铜
5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不同性状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变化
    6.2 不同性状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变化
    6.3 肝豆灵汤对1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6.4 肝豆灵汤对2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6.5 肝豆灵汤对3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6.6 肝豆灵汤对4号造影剂通过口腔期时间的影响
    6.7 肝豆灵汤对1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6.8 肝豆灵汤对2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6.9 肝豆灵汤对3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6.10 肝豆灵汤对4号造影剂通过咽期时间的影响
    6.11 肝豆灵汤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6.12 肝豆灵汤对洼田饮水试验的影响
    6.13 肝豆灵汤对SSA的影响
    6.14 肝豆灵汤对24小时尿铜的影响
    6.1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7 讨论
    7.1 西医对WD的研究
        7.1.1 WD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7.1.2 脑型WD的临床表现
        7.1.3 脑型WD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
    7.2 中医对WD的研究
        7.2.1 中医对WD的认识
        7.2.2 脑型WD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7.2.3 脑型WD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中医药治疗
    7.3 肝豆灵汤方药的药理研究
    7.4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WD吞咽障碍的研究
    7.5 肝豆灵汤治疗后的相关结果分析
        7.5.1 肝豆灵汤对VFSS的影响
        7.5.2 肝豆灵汤对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的影响
        7.5.3 肝豆灵汤对洼田饮水试验量表的影响
        7.5.4 肝豆灵汤对SSA的影响
        7.5.5 肝豆灵汤对24小时尿铜的影响
    7.6 不良反应事件的影响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肝豆状核变性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脑功能分离和功能整合
        1.1.2 大脑结构及功能
        1.1.3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1.2 研究现状
        1.2.1 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研究现状
        1.2.2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工作及内容安排
2 功能磁共振成像
    2.1 磁共振成像原理
    2.2 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
    2.3 功能磁共振扫描参数介绍
    2.4 功能磁共振成像类型
        2.4.1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2.4.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2.5 本章小结
3 资料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肝豆状核变性组(WD组)
        3.1.2 健康对照组(HC组)
        3.1.3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3.2 数据采集
        3.2.1 仪器选择
        3.2.2 扫描流程
        3.2.3 扫描序列和参数配置
    3.3 数据处理
        3.3.1 mICA分割
        3.3.2 数据预处理
    3.4 数据分析
        3.4.1 功能连接分析
        3.4.2 统计分析
        3.4.3 相关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1.1 WD组和HC组纹状体亚区功能连接差异
        4.1.2 显着异常脑区与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分量表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豆状核变性与前瞻性记忆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肝豆汤对铜损伤HLD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肝豆汤对铜损伤HLD模型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1.2 细胞株
        1.3 药物
        1.4 试剂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复方肝豆汤的制备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转染
        2.4 CuSO_4诱导铜负荷HLD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2.5 肝豆汤安全剂量范围的确定
        2.6 肝豆汤对铜负荷HLD肝细胞保护能力的评价
        2.7 BRL-3A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2.8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u~(2+)荧光强度
        2.9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检测细胞内Cu~(2+)含量
        2.10 铜负荷HLD肝细胞中LDH释放率的检测
        2.11 铜负荷HLD肝细胞中MDA的检测
        2.12 铜负荷HLD肝细胞中SOD的检测
        2.13 铜负荷HLD肝细胞中GSH/GSSG的检测
        2.14 铜负荷HLD肝细胞中ROS水平的检测
        2.15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2.1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uSO_4对质粒转染前后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
        3.2 GDD对 HLD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3.5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的Cu~(2+)荧光强度变化
        3.6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Cu~(2+)含量的比较
        3.7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LDH释放率的影响
        3.8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MDA水平的影响
        3.9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SOD水平的影响
        3.10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GSH/GSSG比值的影响
        3.11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3.12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部分 肝豆汤干预铜负荷HLD肝细胞的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0 细胞培养与处理
        2.1 样品制备
        2.2 UPLC-Q-TOF-MS检测方法
        2.2.1 亲水作用色谱分析
        2.2.2 反向色谱分析
        2.2.3 质谱方法
        2.3 QC样品的制备及方法学考察
        2.4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2.6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2.7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含量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UPLC-MS方法学考察
        3.2 细胞代谢组学轮廓分析
        3.3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3.4 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3.5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3.6 GDD对铜负荷HLD肝细胞中GS、GLS1和GLS2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
        4.2 甘油磷脂代谢
        4.3 丙酮酸代谢
        4.4 其他代谢途径
        4.5 谷氨酸的功能验证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5)肝豆宁神汤干预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一 Wilson病认知功能的研究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参与者
        2.2 诊断标准
        2.2.1 WD诊断标准
        2.2.2 WD-MCI诊断标准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观察指标
        2.4.2 磁共振数据的采集
        2.4.3 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2.4.4 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
        2.4.5 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
        2.4.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
        3.2 CNB成套量表及子项目
        3.3 WD-MCI组与WD-n MCI组之间的ALFF值差异
        3.4 两组ALFF值具有显着差异脑区与全脑体素的FC值差异
    4.讨论
    5.结论
研究二:肝豆宁神汤干预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的临床研究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参与者
        2.2 诊断标准
        2.2.1 WD西医诊断标准:(详见研究一2.2.1)
        2.2.2 WD-MCI诊断标准:(详见研究一2.2.2)
        2.2.3 WD证候诊断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详见研究一2.3.2)
        2.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2.3.4 病例终止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治疗方案
        2.4.2 观察指标
        2.4.3 功能磁共振数据收集 (详见研究一 2.4.2、2.4.3、2.4.4、2.4.5 )
        2.4.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
        3.2 认知域的评估
        3.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认知域的评估
        3.2.2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认知域的评估
        3.2.3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认知域的评估
        3.2.4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认知域的评估
        3.3 影像学数据的比较
        3.3.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组间的ALFF值差异
        3.3.2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组内的ALFF值差异
        3.3.3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组内的ALFF值差异
        3.3.4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的ALFF值差异
        3.4 安全性指标
    4.讨论
        4.1 ALFF的相关研究
        4.2 中医学对WD-MCI的认识
        4.3 肝豆宁神汤方解
        4.4 肝豆宁神汤疗效观察
        4.4.1 量表评价
        4.4.2 影像学指标
    5.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豆状核变性扩散张量成像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肝豆汤联合DMPS对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临床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指标比较
    3.3 肝豆汤联合DMPS的临床疗效指标
4 讨论
    4.1 中医对WD的认识
    4.2 西医对WD的认识
    4.3 WD与胆囊收缩功能的关系
    4.4 肝豆汤相关研究
    4.5 临床指标的选择
    4.6 研究效果及疗效
不足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Wilson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利用CRISPR/Cas9构建R778L类型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小鼠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系:
        1.1.2 实验小鼠和饲料:
    1.2 方法
        1.2.1 CRISPR/Cas9系统的设计:
        1.2.2 T7EⅠ酶切实验:
        1.2.3 体外转录guide RNA和Cas9 mRNA:
        1.2.4 鼠受精卵显微注射:
        1.2.5 H&E染色:
        1.2.6 干的肝脏铜离子检测:
        1.2.7 脱靶效应的检测和评估:
2 结果
    2.1 ATP7B在人和小鼠中是高度保守的
    2.2 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敲入获得R780L突变小鼠
    2.3 R780L纯合小鼠肝脏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2.4 R780L纯合小鼠肝脏有明显的铜离子淤积且肝脏损伤明显
    2.5 R780L突变纯合模型鼠并未检测到脱靶情况
3 讨论

(8)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对肝豆状核变性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肝豆汤的应用及思考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一般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疗效指标观察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Goldstein临床疗效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
        2.3 UWDRS评分的比较
        2.4 KPS评分变化
        2.5 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观察
    3 讨论
        3.1 西医学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进展
        3.2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3.3 古代医家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
        3.4 立法依据与思路
        3.5 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热型WD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一例肝豆状核变性家庭的ATP7B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一例先证者进行家系分析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1.2.2 主要设备及试剂
        1.2.3 基因组DNA提取
        1.2.4 外显子测序
        1.2.5 Sanger重测序验证
        1.2.6 PCR扩增体系及条件
        1.2.7 PCR产物鉴定及DNA测序
        1.2.8 主要的数据库及计算机分析软件
    1.3 结果
        1.3.1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
        1.3.2 Sanger测序验证
        1.3.3 其他实验室检查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
一、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二、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型-表型研究
    1. 引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三、以骨关节症状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
    1. 引言
    2. 对象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褐藻胶对Wilson病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南宝. 青岛大学, 2021
  • [2]肝豆灵汤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 饶志红.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肝豆状核变性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D]. 张玉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肝豆汤对铜损伤HLD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D]. 王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肝豆宁神汤干预痰瘀互结型WD-MCI患者的临床研究[D]. 朱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肝豆汤联合DMPS对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 王苏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利用CRISPR/Cas9构建R778L类型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小鼠模型[J]. 朱基彦,瞿思遥,张祝琴,刘德培.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8(12)
  • [8]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研究[D]. 赵婷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一例肝豆状核变性家庭的ATP7B基因突变研究[D]. 赵龙. 青岛大学, 2017(02)
  • [10]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D]. 余昊. 浙江大学, 2017(10)

标签:;  ;  ;  ;  

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生物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