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一、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郑欣淼[1](2021)在《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与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文中指出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这批中华文明瑰宝的基本完整保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贡献。理事会是故宫博物院的决策与监督机构,在故宫文物南迁中,作为领导核心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依据理事会档案文献,梳理、研究了从1932年故宫文物南迁筹备直至1949年初部分文物运台的17年中,理事会的重要决策以及南迁文物的保护过程,探讨了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制度的特点,阐述了理事会档案的重要价值。

李君娜[2](2020)在《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化,西方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的舶来品,以中国传统学缘关系为基础、借鉴西方大学社团组织形式的中国近代同学会(校友会)也产生并发展。在中国近代产生的众多同学会中,以南洋公学及以其为基点发展而来的学校所组成的同学会是其中产生较早、发展较完善、影响力较大的同学会组织之一,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在了解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其在沪总会内部诸事务的发展和联系网络,深入了解其内部运作和内外部联系。因以南洋公学为基础发展而来学校的演变及时局的影响,南洋公学系统的同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1910-1920、1921-1937和1938-1949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海总会发展的基本框架得到奠定,各分会在缓慢增长的同时自主地自我发展,整个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呈现出初步发展态势。在第二阶段,上海总会和各分会都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时期各地交大同学会的陆续成立以及交大同学总会的筹建给与南洋公学同学会体系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部动力。在第三个阶段,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因时局影响而中衰,也因时代赋予的团结校友和帮扶学校的重任而重整复兴。经过1910-1949年间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南洋公学体系的同学会在内外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在逐渐加强,整体呈现出发展态势。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除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动力外,南洋公学同学会(上海总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同学会体系的扩大。南洋公学同学会1910年在沪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陆续存在了近四十年,历史悠久。在这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在职权机构、经费、会所、会刊、活动六大方面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同时适应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保持了稳中有变的发展态势,反映了理事会竭力发展同学会的美好愿望和实际努力。但在某些具体事情的处理上,若与同一体系内的各分会相较,上海总会在办理时间和处理手段上则呈现出明显的迟缓性和僵硬性,这对会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内部建构和运作是南洋公学同学会保有活力的内部动力,而其在不同层面结成的联系网络则是南洋公学同学会实现纵深发展的途径。从不同层面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处在校友、母校和社会的联系网络中,通过在情感和生活中给与校友慰藉和帮助,在参与管理、建设和庆祝等事务的过程中辅助母校发展;在参与社会服务中与社会进行交流,结成了多维的联系网;在与校友、母校和社会三者的交流中,南洋公学同学会和母校的交往是最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是相对较大的。但总的来看,南洋公学同学会是依凭自身所攀附的联系进行各方联络和号召,并不能产生强制力,因而对各方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梳理南洋公学体系同学会的发展脉络,探索南洋公学同学会内部运作和层级联系,是对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实例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同学会发展的普适性规律。

崔瑾[3](2020)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文中提出1939年春,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组织下,十几位科学家与教授、知名社会文化人士在重庆中央大学大学发起成立“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1945年,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组织和111位科技人员代表正式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8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协会章程完善,各项事业和组织日趋发展。1950年,协会在历史使命结束后宣告解散。在民国时期着名科学社团中,中国工作者协会虽成立时间最晚,但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事业影响最直接且颇具贡献的综合性科学社团。通过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展的缘起、组织与活动、国际交流与影响及社团实质的考察,本文力图用宏观研究结合微观具体事件探究,纵向梳理结合横向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展历程作全景式勾画,另一方面对协会相关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寻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当时国际国内科学共同体发展变化及中共科技知识分子政策变迁运作之间的深刻联系,揭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科学家工会”的组织构成与实质,突出了它作为中共外围组织,提倡和平、民主的本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走向世界,在美组织“留美科协”,为留美学生归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科协的创立,加入二战后科学团体左转的进程。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立足于自身角色,进行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民主等等发挥科技团体社会功能的探索,主动进行左翼化的科学传播,这个模式也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科协的组织化雏形。

吴家国[4](2009)在《中国逻辑学会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逻辑学会的建立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老一代逻辑工作者就曾提出过把全国逻辑工作者组织起来,举行全国逻辑讨论会的设想。后来由于政治运动不断,特别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这一美好愿望未能实现。1978年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华大地上扑面而来,我国"科学的

段从学[5](2009)在《论文协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形象变迁——以历届常务理事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文协的历史形象,经历了从一个与国民政府及其官方机构联系密切的文化团体,到一个以左翼进步文人为主体的文化团体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关联着文艺作家对政党政治文化的认同和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政策。

张桂兴[6](2001)在《老舍在建国后结社及任职考(上)》文中研究表明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7](2000)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文中研究说明摘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1987年成立至1997年召开该会成立十周年大会期间学会活动的大事。

肖子木[8](2019)在《民国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研究(1921-1949)》文中提出职业团体,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由某一职业的从业者结合而成的团体。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也随之诞生。但最初,记者群体并不受社会重视,记者权益被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1921年,记者开始创建自己的职业团体,试图以此为枢纽,加强职业沟通,表达共同的利益诉求。本文以1921年-1949年间上海的记者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描绘民国时期新闻记者职业维权的公共图景,并借助职业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从职业管辖权、职业意识的视角,及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对记者团体在不同阶段的维权特点及影响因素作出分析。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成立,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记者的职业团体。成立6年间,它针对侵犯记者权益事件进行声援,也提出了一些保障性议案,但在维护言论自由的行动中,它选择了置身事外,没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职业权益保障者”。由于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无所作为,在国民党的指导下,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于1927年成立,1932年改组为记者公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停止会务。这一时期,记者团体的维权活动逐渐成熟,在呼吁言论自由、保护记者权益、声援被迫害记者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1946年3月,上海记者公会重组,但其职业活动寥寥无几,多集中于保障记者生计方面,侧面说明了战后记者愈发艰难的生存状况,1949年停止活动。本文认为影响记者团体职业维权表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政治力量、记者职业意识与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政治力量是职业管辖权的外部接收者。1921-1949年间,随着国家力量对社会的控制逐步加强,记者团体的活动空间一步步收窄,最终导致了职业管辖权的丧失。记者职业意识同样对记者团体的活动造成重要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后期,记者职业意识逐渐成熟,并在一次次维权事件中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战后国共两党对垒的政治局势极大压缩了新闻职业化的空间,记者的职业认同感出现退缩,记者团体也就再难有所作为。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也会影响到团体的维权表现,记者团体管理层的社会资本积累越充分,记者团体越能在维权事件中发挥效用,但不同的身份角色之间也存在博弈,记者社会身份对团体的影响存在双重性。政治力量、记者职业意识、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三个因素,始终存在于记者团体的活动之中,并在不同的阶段施加了不同侧面的影响,总的来说,政治力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职业意识,最后是社会资本。它们的作用力并非始终如一,而是一个此消彼长、彼此制约的关系。在新闻记者联欢会时期,政治力量对记者团体干涉甚少,但是记者的职业意识尚处于发端,团体的社会资本积累不足,故联欢会的职业作为乏善可陈。新闻记者联合会(公会)时期,政治力量的干预逐渐增强,但规训之下也有疏漏,利用政治力量,记者团体反而获得了合法性,无意中为职业维权活动扫除了障碍。当时的记者核心领导层往往兼具国民党和民营报刊记者的双重身份,20世纪30年代以后记者显着提高的职业意识,让他们更多地利用前者身份,增强记者团体的社会影响力。战后记者公会是在国民党的一手操办下重组的,它完全服膺于当时的统治,记者职业意识也出现全面退缩,记者核心领导层都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记者公会除了无法维护记者权益外,还积极配合新闻统制,从而失去了职业团体存在的意义。

周慧梅,程瀚苇[9](2018)在《民国社会教育家群体的社会结构分析——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社会教育社作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界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引领并规范着近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路径。从理事会组成看,囊括其时社会教育界专家和主要教育行政官员,成员更迭频率不大。理事会成员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表明,当选标准不仅有学术水平高低及对社务关心程度的考量,地域因素、学缘关系、社会声望、留学国别及行政职务都是重要筹码。此种架构为联络同志、扩大社务提供极大便利,为社教社从众多昙花一现的学术团体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全国性学术团体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但这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他们所追求的西方学术社团遵循的民主精神和民主程序,缺乏对新成员的吸纳力,成为一把双刃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教育社领导群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踌躇趔趄的状态,同样折射到整个社会教育家群体,并成为民国社会教育发展变迁的普遍特征。

周慧梅[10](2018)在《民国社会教育家群体职业分布状况分析——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职业分布状况是学术共同体社会声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社会声望作为职业选择的主要维度,既保证学术团体可以吸收到足够优秀的后备力量有序发展,同时也是该项事业社会认可度的重要表现。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梳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家群体职业分布状况,可以厘清近代中国社会教育事业推动主体的多元性,更揭示出学术与政治、派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职业分布状况,是政府采取强制性制度推进社会教育政策的外在表现,更是社会教育自身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和学科化趋势的集聚。

二、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与故宫文物南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事会简况
    (一)北京政府时期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二理事会的重要决策
    (一)文物南迁的筹运
        1.1932年8月20日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在平理事会议
        2.1933年1月7日第一届理事会紧急会议
    (二)存沪文物的保管
        1. 建立南京保存库及设立南京分院
        2. 平、沪两地文物点查
        3.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三)存京文物的西迁
        1. 南路
        2. 中路
        3. 北路
    (四)西迁文物的保管与展览
        1. 文物保管
        2. 文物展览
    (五)西迁文物的东归
    (六)部分文物的迁台
三理事会的特点
    (一)理事会组成人员始终坚持努力保护故宫遗产的精神
    (二)不断完善的理事会制度提高了决策水平
    (三)理事会由行政院直接领导加强了决策实施的效力
    (四)马衡院长的充分准备是开好会议的基础
四理事会档案的价值
    (一)是研究故宫博物院发展史的珍贵材料
    (二)是文物西迁时期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是研究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制度的重要依据

(2)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五、文本基本概念演绎
第一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历史沿革
    第一节 1910-1920: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1921-1937: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 1938-1949:南洋公学同学会系统的中衰和复兴
第二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内部建构与运作
    第一节 权力的建构和运作
        一、中枢机构的产生方式和运作模式
        二、理(监)事会议
        三、理事和职员变迁
    第二节 经费:南洋公学同学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入不敷出的经费
        二、财务人员的变迁
    第三节 会所:南洋公学同学会的物质象征
        一、会所的迁移和管理
        二、筹建永久会所
    第四节 会刊:南洋友声
        一、会刊发行简况
        二、紧缺的印刷费用
        三、发行机构和编辑人员的变迁
    第五节 聚首:南洋公学同学会活动
        一、年度盛会——年会
        二、日常聚餐会和欢迎毕业同学会
第三章 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层级联系与影响
    第一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校友
        一、精神上的归属与认同
        二、实际上的援助
    第二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母校
        一、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管理
        二、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建设
        三、南洋公学同学会参与学校庆祝
    第三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社会
    第四节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历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前身:“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一、“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创立探源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三、“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历史演化
    一、从“座谈会”到“协会”
    二、协会发展与活动
    三、使命完成
第三章 组织结构变迁
    一、协会内部结构变迁
    二、领导层与会员分析
第四章 走向世界
    一、参与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活动
    二、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
结语组织化实质与功能
    一、左翼性质及政治化成因
    二、社会功能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表格
    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事记
致谢

(5)论文协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形象变迁——以历届常务理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8)民国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团体与职业化研究
        二、新闻记者的史料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框架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1921-1949)
    第一节 初步萌芽:新闻记者联欢会的职业维权(1921-1927)
        一、北洋政府后期侵犯记者权益的现象
        二、记者联欢会的职业维权表现
    第二节 走向成熟:新闻记者联合会(公会)的职业维权(1927-1937)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侵犯记者权益的现象
        二、记者联合会(公会)的职业维权表现
    第三节 逐渐衰败:战后新闻记者公会的职业维权(1945-1949)
        一、战后国统区侵犯记者权益的现象
        二、记者公会的职业维权表现
第三章 上海记者团体维权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治力量对团体的干预
        一、职业与国家的关系理论
        二、国家干预影响职业维权
    第二节 记者群体职业意识的推动
        一、记者职业意识的内涵
        二、职业意识影响职业维权
    第三节 团体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
        一、记者团体的社会资本表征
        二、社会资本影响职业维权表现
结语
    一、职业管辖权的丧失:上海记者团体和国家的关系演变
    二、从发端到成熟到退守:记者职业意识与职业维权一致的发展轨迹
    三、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记者团体的社会属性与职业属性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一、报刊
    二、资料汇编
    三、着作
    四、期刊
    五、学位论文
后记
附录:上海记者团体1921-1949年报面活动资料
    一、新闻记者联欢会
    二、新闻记者联合会
    三、记者公会

(9)民国社会教育家群体的社会结构分析——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事会召开与成员更迭情况
二、理事会成员参会情况
三、理事会成员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网络
四、结论

(10)民国社会教育家群体职业分布状况分析——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教育家群体的形成
    1. 外部因素
    2. 内部原因
二、社会教育家群体的职业分布状况
三、结论

四、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与故宫文物南迁研究[J]. 郑欣淼.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11)
  • [2]南洋公学同学会研究(1910-1949)[D]. 李君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D]. 崔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4]中国逻辑学会大事记[A]. 吴家国. 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下卷), 2009
  • [5]论文协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形象变迁——以历届常务理事为中心[J]. 段从学.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6]老舍在建国后结社及任职考(上)[J]. 张桂兴. 文教资料, 2001(03)
  • [7]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J].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 编辑学报, 2000(04)
  • [8]民国上海记者团体的职业维权研究(1921-1949)[D]. 肖子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民国社会教育家群体的社会结构分析——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J]. 周慧梅,程瀚苇. 终身教育研究, 2018(05)
  • [10]民国社会教育家群体职业分布状况分析——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J]. 周慧梅. 终身教育研究, 2018(04)

标签:;  ;  ;  ;  

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