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论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一、论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史一飞[1](2021)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跨栏教学中,“跳栏”是跨栏初学者常出现的错误动作,而这一错误动作将会导致学生出现起跨点过近、栏上身体重心过高和落地的重心不稳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据研究表明,产生“跳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跨栏产生了“恐惧”心理,即在教学训练中最常见的“惧栏”现象。而跨栏项目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在跨栏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心理技能的训练。本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这一题目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改善跨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跨栏时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现象,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跨栏技术。本文首先对学生出现“跳栏”错误动作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与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访谈等基础上,总结出学生练习跨栏时容易出现“跳栏”错误动作的因素,并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和建议,提炼出有利于学生减少“跳栏”现象的心理干预教学方法,然后以河北师范大学2019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跳栏”心理干预教学实验。实验干预后,分析学生跨栏技术的变化及心理变化的总体数据,表明通过“心理干预”,不仅降低了学生在跨栏学习中的“跳栏”现象,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栏教学技能。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心理干预教学实验后发现,实验组学生在“跳栏”指标的各项角度上优于对照组,并且在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和自我效能感的问卷测试结果中发现,实验组学生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明显的提高。(2)实验前通过SIMI MOTTON三维摄像对学生跨栏动作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起跨角度大于标准角度66°、栏上前倾角度大于标准角度42°、落地支撑角度小于标准角度78°,因此造成学生跨栏时身体向前位移速度较慢和栏上重心较高等问题,形成“跳栏”现象。(3)实验后,实验组“心理没有恐惧”、“心理轻微恐惧”、“心理较为恐惧”和“心理严重恐惧”的现象,通过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P值均<0.01,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训练是有效可行的;对照组“心理没有恐惧”、“心理轻微恐惧”、“心理较为恐惧”和“心理严重恐惧”的现象,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P值均<0.01,也呈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经过8周的常规训练,学生心理恐惧现象的克服也是明显的,但相比于实验组,在“较为恐惧”和“严重恐惧”的现象上,下降幅度较小。此结果只限于本次实验的结果,还未在其它实验研究中证明。(4)实验后,实验组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各项分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后P>0.05,呈无显着差异。将两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呈显着性差异;在身体自我效能感的测试中,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通过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前后对比P>0.05,呈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在跨栏教学中,运用心理干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5)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跨栏角度分析得出:实验组后测平均起跨角度、前倾角度、落地角度经与前测对比,P值均<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后测平均起跨角度、前倾角度、落地角度与前测对比,P值均>0.05,呈无显着差异,说明心理干预能够对跨栏教学中出现的“跳栏”现象起到改善作用。

徐杰[2](2021)在《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暑期是儿童学习游泳运动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游泳教练都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儿童学不会、学不好游泳技能的深层原因。本研究将系统脱敏法应用于儿童游泳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以探求在儿童游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找出一条可行的,能帮助儿童更好的学习游泳技能,并降低其学习游泳焦虑程度的路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进行研究。经过12次课的实验教学后,实验组的焦虑等级平均标准分从32.42分,下降至28.15分;对照组从33.87分,上涨至34.52分;两组受试者对运动焦虑等级标准分全部呈现出显着性(p=0.000<0.01<0.05,t=-4.688);在游泳距离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游距从0米,逐渐上升至45.65米;对照组则从0米,逐渐上涨至40.65米;两组受试者在游距上呈现出0.01水平显着性(p=0.000<0.01<0.05,t=3.75)。在蛙泳技术评价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技术等级为4.26级,对照组为4.10级;在游泳综合成绩方面,由于前几项指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的游泳综合成绩依然优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果方面,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平均分为81.10分,总体评定为很满意;对照组的教学满意度平均分为73.87分,总体评定为比较满意。实验组的实验结果优于对照组。经实验验证,将系统脱敏法应用到儿童游泳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显着改善游泳初学者的心理焦虑问题,还能帮助游泳初学者建立良好的水感、更快更好的学习游泳运动,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

赵琪[3](2020)在《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尤其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对乡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从“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情况、社会的支持程度”等维度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以此为基础,发现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包括“英语口语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等。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不足、学生能力差异、口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口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乡村口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等是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乡村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等。

李军言[4](2020)在《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都对妇女体育参与问题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度,不少国家专门出台了妇女体育相关政策支持指导着妇女体育的发展,可见促进妇女体育参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2019年我国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均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可见“青少年”和“妇女”的体育参与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高中女生”作为“青少年”和“妇女”的交叉人群,在身心发展的过度阶段,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情况值得重点关注。然而,据调查女生体育参与率从幼年开始就普遍低于男生,并在高中阶段达到差异的最高点,面对此严峻的现实问题,找出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原因,调查高中女生具体参与障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为调查对象,根据Froehlich Chow(2010)等研究者建立的“影响妇女和女孩体育参与的身体活动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调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在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制度层面的体育参与障碍,分析障碍因素形成的具体深层次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国情,给出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1)我国城市高中女生群体在体育参与的时间、频率、强度和体育活动态度等方面都明显低于男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女生的体育运动量会明显下降,不同年级高中女生的体育运动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导致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高中女生的运动强度明显降低;(2)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调查发现:个人障碍因素、人际关系障碍因素、社会环境障碍因素、政策障碍因素都与高中女生的运动量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个人层面对于高中女生最具影响力,其次分别是社会环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高中女生对政策障碍因素的感知度相对较低。不同年级、不同活跃程度高中女生其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也存在差异;(3)个人障碍因素是阻碍其体育参与的首要因素,在个人障碍因素层面中“缺乏运动时间”“缺少运动习惯”“身体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是影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关键;(4)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缺乏运动氛围”“男生更容易在体育领域获得成就”“爱运动的男生更受欢迎”这三个因素是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显着社会环境因素;(5)人际关系障碍因素中,“体育教师的性别”“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对待男女生的差异”与“身边缺乏女性运动榜样”这三个人际因素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最为显着;(6)政策制度障碍对于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较弱,“政策制度的缺失与宣传力度的匮乏”“现有体育考试制度不当”“体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妇女体育协会缺乏作为”都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造成了影响。并根据不同层面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以下建议:(1)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建议:(1)从自身出发,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端正体育参与态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2)杜绝任何形式的女性体育丑化现象,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2)人际关系方面:(1)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改善教学方式、平等关注男女生的体育参与,尊重女生体育态度;(2)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活跃程度以及对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3)同学朋友在运动中不评价、不起哄,形成一个积极鼓励的运动氛围;(3)社会环境方面:(1)学校落实分班教学,注重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建设,诱导女生开始运动并且坚持运动,增加运动时间;(2)媒体加大对女性体育报道的力度,增加女性运动榜样的可见性;(3)营造适合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文化氛围;(4)社区应加强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共同推动女生体育参与;(4)政策制度方面:(1)建立与完善女性体育政策,加大政策宣传与监管力度;(2)在政策的实施中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明确妇女体育协会的职责;(3)改革体育考试制度,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许燕[5](2020)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一直是上海市教委推出的一项重要课程与教学改革举措,同时也是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在二期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方法愈加趋于兴趣化和多样化,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特点。但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现有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是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个别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仍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也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究其原因,与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缺乏清晰的设计理念、思路和方案以及体育组和体育教师层面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和探索不无关系。因此,不管是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从“以人为本”来看,如何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疏通好路径,为改革提供具体的操作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抽样选取14所小学进行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为上海市学校体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上来看,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比较好,但是,由于师资场地紧张,部分教师以及学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状况不佳,课程改革一般。2.体育课模式改革比较合理,符合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要求,并且部分学校根据年级进行课时划分,体现了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兴趣化、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通过变换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比较合理,学校还配备了学生热爱的体育设施,但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4.情境教学模式和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较多。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若通过创新手段,给课堂增添趣味性因素,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还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通过游戏的最终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点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5.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表现的都比较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提问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为辅。教师的问答策略运用不太合理,提问效果一般。6.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形成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使用率不高,教师的有效指导不足。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比较及时准确。7.大部分教师在电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上掌握较好,但对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刘旭明[6](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金山[7](2019)在《乒乓球练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12周中等强度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并通过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旨在确立乒乓球运动在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中的价值,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对大学体育选项课程项目开展和大学生身体素质都有着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18级非体育专业大一新生共98人,实验组(男生25人,女生23人)48人,对照组(男生26人,女生24人)共50人按不同强度分为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乒乓球运动干预,实施12周、每周2次,共计90分钟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乒乓球运动干预。采用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方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实验,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团体测量方式分别在实验前1周和实验干预后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后,大学生身体素质50米、立定跳远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耐力素质与柔韧素质上不存在差异。(2)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焦虑、抑郁、社会退宿、精神病倾向以及总分上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自卑、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研究结论:(1)经过12周的乒乓球练习实验,大学生身体素质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方面有明显提高;在耐力素质与柔韧素质方面没有显着影响。(2)经过12周的乒乓球练习实验,大学生在焦虑、抑郁、社会退缩、精神病倾向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赖宇峰[8](2018)在《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文中认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小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小学生对课堂教育教学全方位的态度体验。文章以教学课堂中的小学生心理障碍案例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为研究目的,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

李博[9](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王自清[10](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论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跨栏跑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1.1.1 跨栏跑运动的形成
        1.1.2 跨栏跑运动的发展
    1.2 国内跨栏相关研究
        1.2.1 关于跨栏跑项目特征与专项训练结合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高校跨栏跑训练中“跳栏”现象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心理干预在跨栏教学中的表述
        1.2.4 关于高校跨栏教学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研究现状
        1.2.5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跨栏“心理障碍”的研究现状
        1.2.6 关于“跳栏”现象相关的心理干预方法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跨栏项目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运动员心理干预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跨栏教学中出现“跳栏”的频率及致因的分析
    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3.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3.2.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角度对比分析
        3.2.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析
    3.3 实验中期实验组与对照组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
        3.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数据对比分析
        3.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恐惧心理现象对比分析
        3.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跨栏角度对比分析
        3.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系统脱敏法
        2.1.2 儿童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2.6 教学实验法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假设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教学计划
        3.3.4 实验控制
        3.3.5 实验测量指标
        3.3.6 实验测试时间
        3.3.7 游泳成绩评价标准
        3.3.8 教学效果评价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者不同实验期间心理情况分析
        4.1.1 受试者实验前运动心理情况分析
        4.1.2 受试者实验中运动心理变化情况分析
        4.1.3 受试者实验后运动心理变化情况分析
        4.1.4 对照组、实验组不同实验期间心理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4.2 受试者不同实验期间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4.2.1 受试者实验中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4.2.2 受试者实验后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4.2.3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和实验后游泳技能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4.3 受试者对实验课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4.3.1 对照组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4.3.2 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4.3.3 对照组、实验组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儿童游泳运动背景调查表
附件-2 儿童游泳运动焦虑自评量表(实验前与实验后(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附件-3 儿童游泳运动焦虑自评量表(实验中-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
附件-4 游泳实验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附件-5 专家访谈题纲
附件-6 部分实验数据
个人简历

(3)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法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关于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乡村小学
        (二) 英语口语教学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 教学前期准备
        (二) 课堂教学过程
        (三) 教学效果与评价
    三、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概况
        (一)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
        (二)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三)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维度
        (四) 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情况分析
        (二)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三) 英语口语教学时间编排情况分析
        (四) 英语口语教学内容与实施情况分析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与反思情况分析
        (六) 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情况分析
第三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二)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三) 课堂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二、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教师口语教学专业素质相对不足
        (二) 学生英语能力层次存在差异
        (三) 英语口语教学受重视程度低
        (四) 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
        (五) 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第四章 改善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一、增强师资力量
        (一) 加强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三) 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四) 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二、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 明确口语课堂教学目标
        (二) 丰富口语课堂教学内容
        (三) 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四) 改进教学方式趣化课堂
        (五) 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多样化
    三、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一) 增加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的投入
        (二) 优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促进妇女体育参与的政策文件在世界各国持续出台掀起妇女体育研究热潮
        1.1.2 妇女和女孩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1.1.3 女生作为体育参与的弱势群体,其参与体育活动面临众多障碍
        1.1.4 高中阶段女生体育参与率明显下降,如何促进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
        1.1.5 国际上与发达国家针对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学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2 女性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3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4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1.3.5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影响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核心概念界定
        3.1.2 研究理论基础——社会生态学模型
    3.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与分析
        3.2.1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
        3.2.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现状分析
    3.3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障碍因素及分析
        3.3.1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障碍因素及分析
        3.3.2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际关系因素及分析
        3.3.3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及分析
        3.3.4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政策障碍因素及分析
    3.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成功经验
        3.4.1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个人障碍的成功经验
        3.4.2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人际关系障碍的成功经验
        3.4.3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社会环境障碍的成功经验
        3.4.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相关政策障碍的成功经验
    3.5 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1 政策制度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2 社会环境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3 人际关系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4 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我国城市高中男生体育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 高中女生访谈提纲
    附录D 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小学兴趣化概念研究
    2.2 有关快乐体育的研究
    2.3 快乐体育园地的研究
    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2.5 校本课程的研究
    2.6 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研究
    2.7 小学体育课趣味性的研究
    2.8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课程改革方面
        4.1.1 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4.1.2 校本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4.1.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4.2 体育课程教学方面
        4.2.1 情境教学模式开展情况分析
        4.2.2 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4.2.3 有效提问环节使用情况分析
        4.2.4 参与讨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4.2.5 展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4.2.6 自评、互评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4.2.7 电化教育技术开展情况分析
        4.2.8 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开展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6)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7)乒乓球练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乒乓球的历史与发展
        1.2.2 乒乓球的运动特点
        1.2.3 大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指标
        1.2.4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2.5 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方法
        1.2.6 运动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1.3 心理健康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心理测量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三 研究结果
    3.1 实验前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同质性检验
        3.1.1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身体素质各维度同质性检验
        3.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同质性检验
    3.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3.2.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速度素质的的影响
        3.2.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耐力素质的的影响
        3.2.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的影响
        3.2.4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力量素质的的影响
    3.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子维度的影响分析
        3.3.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躯体化的的影响
        3.3.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焦虑的的影响
        3.3.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的的影响
        3.3.4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自卑的的影响
        3.3.5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退缩的的影响
        3.3.6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社会攻击的的影响
        3.3.7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性心理障碍的影响
        3.3.8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偏执的影响
        3.3.9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强迫的影响
        3.3.10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依赖的影响
        3.3.1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冲动的影响
        3.3.1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精神病倾向的影响
        3.3.13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的影响
四 讨论
    4.1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4.2 乒乓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表一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教案
        1、实验组教案
        大一乒乓球教学计划(实验组)
    教案
        2、对照组教案
        大一乒乓球教学计划(对照组)

(8)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剖析
    1. 学生本身原因, 产生心理障碍
    2. 教师教学原因, 造成心理障碍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及其策略
    1. 激发学习兴趣, 排除心理障碍
    2. 抓住心理特点, 满足学习愿望
    3. 教会自我调节, 消除不良情绪
    4. 采用多样评价, 促进身心发展
三、结语

(9)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10)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直道栏教学中“跳栏”现象心理干预实验研究[D]. 史一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系统脱敏法在儿童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徐杰.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D]. 赵琪. 扬州大学, 2020(01)
  • [4]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军言. 河南大学, 2020(02)
  • [5]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D]. 许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乒乓球练习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金山. 扬州大学, 2019(02)
  • [8]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J]. 赖宇峰. 教师, 2018(34)
  • [9]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10]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论体育教学中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