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性钠基膨润土在造球工艺中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启财[1](2021)在《低品质膨润土改性提质及其球团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品质膨润土通常具有蒙脱石含量低、属于钙基膨润土、物化性质差、含有杂质矿物嵌布粒度细等特点,尤其是杂质矿物粒度细,提纯难度大,因此,低品质膨润土一般得不到有效利用,易造成资源浪费。膨润土作为铁矿石球团工艺的优良粘结剂,具有稳定球团矿生产工艺、保证球团矿质量的作用。本研究以湖北某地低品质膨润土为研究对象,在物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直接改性研究,并应用与球团中。本研究首先进行钠化改性研究,提高原土的物化性质;然后进行有机复合改性研究,制备球团复合粘结剂;接着对改性土进行球团应用优化研究,对比膨润土改性前后在球团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物化性能分析、物相组成分析和微观结构分析,解释膨润土改性后物化性能变化和改性土对球团性能影响的原因,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原土最佳的半干法钠化条件为:采用螺旋挤压方式、Na2CO3用量2%、钠化水分26%、螺旋挤压次数2次、陈化时间3d,最佳钠化条件下得到的钠化改性土(以下统称钠化土),蒙脱石由聚集的粗颗粒转变为不规则细小单层片状结构,钠化土具有明显的纤维特性,钠化改性后,2h吸水率和膨胀容由原土161.1%和3.1ml/g提高至钠化土的349.15%和18.1ml/g;当配比均为1.6%时,落下强度由原土生球的3.9次/(0.5m)提高至钠化土生球的5.5次/(0.5m)。(2)原土有机复合改性,在螺旋挤压的条件下原土同时钠化复合改性下复合效果最好,最佳的复合改性土为FB复合土(以下统称复合土),复合土主要以极细颗粒分散,比表面积大;当配比均为1.6%时,落下强度和爆裂温度由原土生球的3.9次/(0.5m)和545℃分别提高至复合土生球的6.6次/(0.5m)和668℃。(3)钠化土和复合土在球团中的配比可由原土的1.6%分别降低至1.4%和1.0%以下;复合土配比降低至1.0%时,其生球落下强度和爆裂温度分别为4.4次/(0.5m)和644℃,预热球和焙烧球抗压强度分别为602.8N和4172.5N,满足工业要求,复合土在球团中配比由1.6%降低至1.0%时,其成品球TFe品位提高0.36%、SiO2含量降低0.4%;在爆裂温度的条件下,复合土生球失水速率较原土和钠化土生球慢,复合土对球团水分蒸发具有缓冲作用。
向爱平[2](2020)在《铁矿球团用膨润土基复合粘结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粘结剂是铁矿球团生产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优质膨润土资源储量日趋减少,冶金工作者正不断寻找新型粘结材料以解决膨润土品质劣化对铁矿球团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中,有机物与膨润土复配是新型粘结材料开发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本文以我国华东地区典型低蒙脱石含量膨润土为基础,通过配加单种或多种有机材料进行复合改性制备铁矿球团复合型粘结剂。从生球制备、干燥以及预热焙烧等多环节考察了复合粘结剂的效果,研究了粘结剂种类及添加量变化对球团生球强度、干燥强度、爆裂温度以及焙烧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复合粘结剂的最优组分构成及配比,揭示了复合粘结剂对铁矿球团性能的作用机制。单一有机材料A、B、C作为粘结剂的球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材料A、B、C均可改善球团生球性能,但预热、焙烧强度均不理想。在配加0.25%有机材料B时,铁矿球团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8.3次和16.7 N?P-1,爆裂温度为587℃,干燥强度为65 N?P-1,预热抗压强度、焙烧抗压强度分别为118 N?P-1、559 N?P-1。有机材料与膨润土复配粘结剂的球团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4%的单一有机材料C与96%的膨润土复配的粘结剂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粘结剂添加量为1.75%时,铁矿球团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9.5次和17.8 N·P-1,爆裂温度达到540℃,干燥强度为73 N·P-1,预热、焙烧球强度分别为554 N·P-1、2852 N·P-1。在粘结剂添加量同为1.75%时,由膨润土、有机材料B和有机材料C按质量分数96%、1%和3%复配的粘结剂具有更好的性价比。铁矿球团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11.2次和17.5 N·P-1,爆裂温度为583℃,干燥强度为75 N·P-1,预热、焙烧球强度为643 N·P-1、2983 N·P-1。复合粘结剂对铁矿球团性能的作用机制为:有机材料B、C阴离子基团位于膨润土表面,增加了粘结剂的水化能力和吸水膨胀能力,并在机械润磨作用下,使得有机材料水化形成的凝胶状物质均匀分散填充在矿石颗粒之间,通过强化铁精矿颗粒的吸附作用提升生球性能。有机材料在较低温度下挥发析出提高了生球的孔隙率,为水分快速蒸发提供了扩散通道,利于生球爆裂温度提升。与单一的膨润土粘结剂相比,引入有机材料后球团孔隙率增大,球团预热及焙烧过程低熔点物相生成量降低,对球团焙烧后强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谢敬礼[3](2020)在《高庙子膨润土侵蚀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文中指出缓冲材料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最后一道工程屏障,直接与处置库围岩接触,其重要作用之一是充填封闭围岩裂隙。在缓冲材料与围岩的接触面,缓冲材料在围岩裂隙水长期而缓慢的作用下水化膨胀,充填缓冲材料与围岩之间的施工缝隙并逐渐封闭围岩裂隙。然而在一定条件下,膨胀进入裂隙内的膨润土可能被裂隙地下水侵蚀,影响缓冲/回填材料的长期安全功能。本文以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首选缓冲/回填材料——高庙子膨润土为研究对象,在掌握高庙子膨润土基本工程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侵蚀试验,掌握高庙子膨润土发生侵蚀的条件、参数及其机理,分析土-岩界面膨润土的稳定性。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高庙子膨润土开展压实试验、膨胀力试验、渗透试验等,查明了其基本工程性能。研究发现,高庙子膨润土在去离子水和BS28地下水饱和时的最大膨胀力基本无差别。最大膨胀力随最终干密度增大而呈指数增大,而饱和渗透系数随干密度呈指数减小。施工接缝的存在极大影响了膨润土整体的密度进而使得膨胀力随接缝增大呈近似指数减小;无论有无接缝,最终干密度相同的试样最大膨胀力基本相等,仍可使用最终干密度-膨胀力之间的指数关系对膨胀力进行预测和计算。在干燥的压实高庙子膨润土中添加30%~35%的石墨粉,可使其导热系数达到与北山花岗岩相当的水平,温度对纯膨润土及膨润土-石墨混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影响不大。2.采用膨胀渗透仪浸水饱和压实高庙子膨润土样品,通过监控循环流经试样表面侵蚀溶液的浊度以及膨胀力随时间的变化,获得高庙子膨润土发生侵蚀的条件及影响因素,研究了流量、地下水成分及浓度、模拟裂隙大小等因素与侵蚀的关系,查明了北山地下水-高庙子膨润土体系中膨润土发生化学侵蚀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饱和膨润土在极低流量(1m L/min)的去离子水流动条件下即会出现明显的颗粒侵蚀现象,在侵蚀发生的数小时内膨胀力普遍下降20%以上;膨胀力下降幅度及侵蚀颗粒量与进水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侵蚀过程一般不会持续发生,被侵蚀带走的固体颗粒主要成分是蒙脱石。BS28地下水或浓度高于1g/L的Na Cl溶液为侵蚀溶液时高庙子膨润土不发生侵蚀,而BS28地下水被稀释至TDS为现有值的1/8时,或Na Cl溶液浓度低于0.5g/L时,膨润土颗粒大量流失,膨胀力下降。高庙子膨润土接触不同浓度流动的Ca Cl2溶液时仅有极微量颗粒被侵蚀,不影响其膨胀力。因此,离子浓度和种类是影响膨润土侵蚀的重要因素,离子浓度越高膨润土越不易发生化学侵蚀,二价阳离子能够降低侵蚀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因为土-水体系的离子浓度和种类影响膨润土胶体颗粒的产生及稳定性。3.采用透明材料设计加工模拟裂隙试验装置,控制裂隙开度为0.1~1.5mm。使用蠕动泵将去离子水、北山地下水、盐溶液等以一定流速泵入试验装置,试验过程中监测膨润土试样膨胀挤入裂隙的过程,分析流出溶液中膨润土颗粒含量,揭示侵蚀溶液种类、水流速度、裂隙开度及倾角与膨润土挤入裂隙及侵蚀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膨润土膨胀挤入裂隙的距离与其蒙脱石含量、初始干密度成正比,与裂隙水溶液的离子浓度成反比。侵蚀颗粒量、膨胀距离随裂隙开度增大而增大。在高离子浓度膨润土不发生侵蚀时,裂隙倾角对挤入裂隙膨润土的影响较小,而在发生侵蚀的情况下,裂隙倾角也即重力的作用明显,加速膨润土侵蚀,且与水平裂隙时主要为胶体颗粒随水流迁移的侵蚀机制不同,挤入裂隙的膨润土出现结构失稳。裂隙倾角对膨润土侵蚀的影响与裂隙开度有关,裂隙开度越大则倾角加速膨润土颗粒沉降的作用越明显。杂质矿物圈层是水平裂隙条件下阻止侵蚀持续进行的原因,但裂隙有较大倾角(≥45°)时杂质矿物对侵蚀的限制或延缓作用不明显。4.高庙子膨润土胶体的稳定性与离子浓度有密切关系,离子浓度增大使分散均匀的胶体发生凝聚。与一价的Na+相比,二价的Ca2+能更有效引发胶体的凝聚。高庙子膨润土胶体在低p H时不稳定,易聚沉,但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由电解质浓度升高或p H值降低引起的胶体凝聚过程是可逆的。膨润土胶体在北山花岗岩(颗粒)中的迁移随胶体溶液p H升高、离子浓度降低而加快。5.通过系统的试验证实BS28地下水-高庙子膨润土体系中胶体无法稳定存在,因此使用不同形式的试验装置均未观察到高庙子膨润土被BS28地下水化学侵蚀。
张培培[4](2020)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联合膨润土固化粗砂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主要是利用产生脲酶的微生物水解溶液中的尿素产生碳酸根和氢氧根离子,与游离的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其生成的沉淀具有胶结作用,可以使松散的砂土颗粒胶结起来,显着改善松散砂土的性质,是一种较有前途的绿色可行性技术。本文主要利用钠基膨润土和MICP技术一起改善粗砂的特性,不同钠基膨润土掺量(0.0%、0.5%、1.0%、2.0%、3.0%)对MICP固化粗砂进行了碳酸钙沉淀含量测试,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其渗透性及强度特性等,试验结果验证了将膨润土与MICP技术联合改良粗砂的可行性,其可以有效地应用于MICP技术的局部土体改良。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膨润土和MICP一起用来改善粗砂特性是可行的,添加的膨润土没有影响或抑制细菌的脲酶活性,反而有利于碳酸钙沉淀的生成,膨润土为其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物质载体,使得固菌率和碳酸钙含量均随膨润土掺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碳酸钙含量随固菌率的增加呈指数增加。MICP技术固化后粗砂试样的吸水率随着膨润土掺量的增加而呈非线性降低。粗砂试样的软化系数随着膨润土掺量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加。膨润土的掺入可以改善固化后粗砂的抗水性能,经掺入膨润土固化后的粗砂试样归为软化岩类。(2)通过变水头渗透试验发现,掺入膨润土或仅使用MICP固化处理(膨润土掺量0.0%)均能降低粗砂的渗透性。通过把膨润土和MICP技术结合起来则可以进一步降低其渗透性,渗透系数成功地降低了四个数量级。干燥及饱和状态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随着膨润土掺量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增加效果较为显着。不同膨润土掺量下干燥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高于饱和状态。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砂柱的渗透系数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3)通过对MICP固化后的粗砂试样进行SEM、XRD试验分析,添加的膨润土颗粒提高了细菌的滞留能力,促进了碳酸钙在孔隙中的析出,并最终包裹在碳酸钙中,而不影响碳酸钙的晶体类型。证实了生物催化作用增强了砂粒间的结合,使经处理的砂粒具有更密实的结构和更高的强度。(4)膨润土掺量为3.0%时,粗砂试样的渗透系数随营养盐注入量的增加而减小,且两者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而粗砂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随营养盐注入量增加而增大,并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与营养盐注入量之间均呈线性关系。以上研究成果表明了添加不同掺量的膨润土对MICP固化粗砂是可行的,其有效地改善了粗砂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加深了对MICP固化机理方面的认识,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黄功旭[5](2019)在《福建武平膨润土的有机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膨润土作为一种具有许多独特性能的非金属矿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膨润土资源丰富,主要以钙基膨润土为主,而国内的应用主要以钠基膨润土为主,故此,人们对钠基膨润土的有机改性也越发重视。我国的有机膨润土主要受到原料、工艺的影响,导致发展长期滞后,目前,高端有机土仍以进口为主。时至今日,国内有机膨润土价格便宜的在1万元/吨左右,高的达到3~4万元/吨,且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为满足工业生产需求,本次论文主要探究了福建武平的膨润土资源的有机改性的工艺路线,为当地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故本次研究十分必要。论文以福建武平地区的膨润土资源为原料,通过对原料进行的化学成分组成及结构特征分析,确定采用钠化、提纯、有机覆盖的原则工艺路线进行有机土的制备,使改性后的产品达到并超越目前国内的相对应的产品标准,确定适用于该膨润土资源的最优工业生产工艺。取得如下进展: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福建武平膨润土有机改性时各种工艺条件对改性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出有机膨润土制备的最佳条件:钠化,挤压浓度65%,NaCO3用量4%;老化时间3天;挤压次数3次;提纯,分散剂M为1%,捣浆时间90min,离心提纯浓度10.9%,离心机转数为1900r/min,离心时间3.5min;有机覆盖:反应温度70~80℃,反应时间120min,有机覆盖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用量为42%。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有机膨润土粘度为4200 mPa·s产品的粘度远高于行业标准,同时也达到和超过了各企业标准的要求。
熊小红[6](2019)在《铁、锌、钛的氯盐改性膨润土对水溶液中U(Ⅵ)和Th(Ⅳ)的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膨润土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和层状特征,使其能够在层间吸附大量可交换金属离子,同时这也也赋予了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热性、吸水膨胀性和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目前已被多国选作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缓冲/回填材料,用于地质处置库防渗,传导高放废物固化体中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热、吸附/阻滞固化体中的放射性核素向库外迁移。本文采用NaBH4液相还原Fe3+和Zn2+法制备了零价纳米铁(NZVI),零价锌(ZVZ),钙/钠基膨润土(Ca/Na-bent)和经饱和AlCl3改性的Ca/Na-bent负载的NZVI和ZVZ(NZVI/Ca/-bent,NZVI/Al/Ca-bent,ZVZ/Na/-bent,ZVZ/Al/Na-bent);通过阳离子插层法和柱撑/煅烧法制备了TiCl4改性膨润土(Ti-Na-bent)和铁钛柱撑改性膨润土(Fe/Ti-Na-bent,Fe/Ti-Na-bent-煅烧,Ti/Fe-Na-bent-未煅烧,Ti/Fe-Na-bent-未煅烧)。采用批式法研究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U(Ⅵ)、Th(Ⅳ)溶液初始质量浓度、接触时间、温度五个因素对上述几种材料吸附水溶液中U(Ⅵ)、Th(Ⅳ)效果的影响。采用SEM、EDS、XRD、XPS、ICP-OES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改性膨润土进行了物相、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结合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探讨了上述几种改性膨润土对U(Ⅵ)和Th(Ⅳ)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NZVI、NZVI/Ca/-bent和NZVI/Al/Ca-bent在2 h内对铀的吸附量高于1000 mg/g,但2 h后被吸附的U(Ⅵ)会发生快速解吸,对铀的长期吸附稳定性很差。ZVZ对铀的最大吸附量为505 mg/g、ZVZ/Na/-bent和ZVZ/Al/Na-bent对铀的最大吸附量约为250 mg/g,吸附稳定明显性优于ZVZ,两类零价金属及其复合改性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机理主要为化学还原,水解沉淀和离子交换。铁钛柱撑/煅烧改性膨润土对U(Ⅵ)和Th(Ⅳ)的最大吸附量为356.51 mg/g和242.8mg/g,比改性前分别提高了至少2.33倍和1.58倍,对U(Ⅵ)和Th(Ⅳ)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机理主要为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Ti-Na-bent对U(Ⅵ)和Th(Ⅳ)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36.25和231.62 mg/g,比改性前分别提高了2.67倍和1.70倍,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除NZVI及其膨润土复合物以外,其他几种改性膨润土对U(Ⅵ)和Th(Ⅳ)的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具有正的ΔS、ΔH,负的ΔG,属于熵增吸热的自发过程。除零价铁及其复合物外,其他改性方法制备的膨润土对铀和钍的吸附量较天然膨润土有非常明显的提升,采用这些方法制备的无机改性膨润土有望用于核工业产生的含铀或钍废水的处理,或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的改性研究。
王爽[7](2019)在《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天然膨润土大多为钙基膨润土,对金属阳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对阴离子的吸附能力却很差。重铬酸根离子(Cr2O72-)和氟离子(F-)是水体中常见的阴离子,它们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毒害性。本文选用Cr2O72-和F-作为水体中阴离子的代表,探究改性膨润土对Cr2O72-和F-的吸附性能。首先,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氯化钠和氯化铝溶液的无机改性,得到铝改性膨润土;再以丙烯酸为聚合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将铝改性膨润土合成为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铝改性膨润土。以丙烯酸单体溶出量和F-吸附量为目标函数,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复合了铝改性膨润土的适宜合成条件:Al3+的浓度为10 g/L,聚合温度为75℃,聚合时间为3 h。对不同产品进行XRD、SEM、FTIR表征,结果表明,Al3+与丙烯酸单体均插层进膨润土层间,且未破坏膨润土的基本结构。探究复合铝改性膨润土吸附剂对F-的吸附性能。25℃下,溶液p H为5~6,0.5 g聚(丙烯酸-丙烯酸钠)铝改性膨润土吸附剂处理50 m L浓度为16.53 mg/L的F-溶液,吸附时间在500 min时对F-的吸附量为1.280 mg/g;吸附过程较好的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在高速搅拌下产生均匀泡沫的原理,制备了颗粒状多孔复合铝改性吸附剂。在相同吸附条件下,多孔吸附剂在吸附时间200 min时对F-的吸附量为1.302mg/g,但吸附过程后,多孔吸附剂的解离率较高。对复合铝改性膨润土进行CTMAB的有机改性,得到CTMAB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铝改性膨润土吸附剂,探究其对Cr2O72-的吸附性能。25℃下,溶液p H为5~6,0.5 g颗粒状有机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铝改性膨润土吸附剂处理200 m L Cr(Ⅵ)浓度为20 mg/L的Cr2O72-溶液,吸附时间在130 min时对Cr(Ⅵ)的吸附量为2.001 mg/g;吸附过程较好的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和Fren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肖丽聪[8](2019)在《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膨润土矿物资源丰富,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如分散悬浮性、触变性、吸附性和阳离子交换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近些年利用膨润土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采用Na2CO3为钠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后用CTAB表示)、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后用STAB表示)为有机改性剂,对钙基膨润土进行钠化改型改性,用于处理含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废水,并考察了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两种有机改性土对含铜离子、铬(Ⅵ)离子废水吸附的等温吸附模型及动力学方程。膨润土矿样取200目筛下,采用Na2CO3作钠化剂,当钠化时间为30min、钠化剂用量为6%(Na2CO3:膨润土)时,钠化效果最好;采用CTAB、STAB对钠基膨润土进行有机改性,通过膨润土可交换的阳离子量计算两种有机改性剂的用量,在搅拌时间2h、温度60℃的条件下,制得有机改性膨润土。通过钙基膨润土、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含铜离子、铬(Ⅵ)离子废水的吸附研究,确定了各种膨润土的最佳吸附条件。在pH值约为4.00、吸附剂用量为2.5g/L、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钙基膨润土对铜离子吸附的吸附率达到95.74%;在pH值约为4.00、吸附剂用量为3.0g/L、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吸附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7.6%、98.4%;在pH值约为4.45、吸附剂用量为3.0g/L、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铬(Ⅵ)离子吸附的吸附率分别达到83.8%、87.1%。采用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进行等温吸附研究。通过模型建立及分析得知,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说明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吸附是介于单层或多层吸附之间,同时改性膨润土的吸附表面不是均等的。对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动力学方程表明,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由吸附速率常数k2可知,两种有机改性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吸附速率都较快。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有机改性后的膨润土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铜离子、铬(Ⅵ)离子。
韩福星[9](2017)在《羟基铝—壳聚糖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船舶航运业的迅猛发展,海洋船舶排放的含油污水吨位在逐渐增加,给人类生活及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寻找一种经济高效的去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实现有含油污水的达标排放同时兼顾经济可行为目的,基于膨润土在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研究应用,研究了改性膨润土的制备时各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最佳条件下的改性膨润土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进行了研究,并对膨润土进行了重复利用试验及吸附反应机理分析。首先,通过试验比较了试验材料改性前后性能概况可以得到改性膨润土可用于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随后通过试验研究了微波反应功率、微波反应时间、n-OH/nAl3+、nAl3+/m土、m糖/m土五种因素对制备改性膨润土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此来确定后期试验的改性膨润土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当微波反应功率为300W,nAl3+/m土为10mmol/g,m糖/m土为0.25,微波反应时间为10min,n-OH/nAl3+为1.0时,制备的改性膨润土吸附性能最优。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对钙基膨润土、钠基膨润土、改性膨润土的表面形态、物质组成及内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三种膨润土表面的形态变化、物质组成及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后膨润土,其亲油性能增强,层间距增大,吸附性能增强。通过试验研究改性膨润土投加量、pH值、搅拌反应时间、溶液浓度对含油污水去除率的影响,然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曲面分析,进而得到处理含油污水的最佳运行条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反应的去除影响最大,对于100mg/L的含油污水,当膨润土投加量为10g/L,搅拌反应时间为60min,溶液pH值为8时,含油污水的去除率可高达98.38%。通过三种膨润土除油对比试验,改性膨润土的除油效果明显提高;研究了热解吸后的改性膨润土重复吸附处理含油污水,处理效果依然良好。通过等温吸附及动力学分析试验,可知改性膨润土处理含油污水更加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属于多分子层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反应动力学更加符合假二级动力学。
张攀辉[10](2017)在《赤铁矿配加兰炭生产氧化球团的优化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球团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磁铁矿资源的日益贫化,拓宽球团原料范围、提高球团质量成为目前球团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进口赤铁矿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廉、杂质SiO2含量低且含铁品位相对较高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大钢铁企业的青睐,但以赤铁矿为原料生产氧化球团面临着成球难、焙烧困难以及成品球团冶金性能较差等难题。内配固体燃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兰炭作为一种新型固体燃料,若能将其配入赤铁矿中生产内配兰炭球团,对我国球团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兰炭作为固体燃料加入到赤铁矿原料中进行赤铁矿氧化球团生产,系统研究了内配兰炭赤铁矿球团在造球工艺参数以及生球质量方面与内配无烟煤球团的异同,进一步优化了造球工艺参数。得到内配兰炭赤铁矿球团适宜的造球参数为:粘结剂为钠基膨润土,配比1.5-2%,造球时间10min,包括压实时间3min,生球水分含量8.9%-9.8%,此时生球落下次数大于4次/个,生球抗压强度大于10N/个,爆裂温度大于400℃。与未配兰炭球团相比,生球质量明显提高,膨润土配比降低了0.5%,仅就生球性能而言,兰炭与无烟煤的影响基本一致,兰炭可以作为固体燃料生产内配碳球团。通过模拟链篦机-回转窑生产工艺,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空气流量以及兰炭配比对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内配兰炭赤铁矿球团焙烧工艺。在焙烧性能方面,内配兰炭球团与未配碳相比,焙烧温度得以降低,焙烧时间缩短,在相同焙烧制度下球团抗压强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与内配无烟煤球团相比,整体影响趋势基本一致,无烟煤在整体上优于兰炭,但相差不大。响应曲面法优化表明: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兰炭配比对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均很显着,焙烧时间影响最大,焙烧温度次之,兰炭配比最小,空气流量的影响不显着。交互项中只有焙烧时间和兰炭配比的交互作用对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显着。在球团目标抗压强度为2500N时,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的最佳焙烧工艺为:焙烧温度1292℃,焙烧时间18.5min,空气流量3.2L/min,兰炭配比1.5%,在此工艺制度下进行实验室验证,得到球团抗压强度为2578.3N,误差仅为3.13%,并对球团产品进行冶金性能验证,优化条件下生产的球团能够被大型高炉使用。通过对内配兰炭赤铁矿球团进行FeO含量检测和矿相结构分析,揭示了兰炭在赤铁矿球团焙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兰炭在赤铁矿球团焙烧过程中主要起燃烧供热作用,同时也会起到还原作用使赤铁矿被还原为Fe3O4。兰炭含量较低,兰炭主要发生燃烧反应,不利于赤铁矿向磁铁矿转变,气孔率增大使球团抗压强度降低;兰炭含量过高,兰炭的还原反应占主导地位,大量Fe2O3被还原为Fe3O4,甚至被还原为FeO,随之形成铁橄榄石,同时兰炭燃烧放热过多也会使球团内部熔化,球团内部会出现分层现象进而导致球团抗压强度大大降低。试验表明适宜的兰炭配比为1.5%。
二、改性钠基膨润土在造球工艺中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钠基膨润土在造球工艺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品质膨润土改性提质及其球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膨润土概述 |
1.2 膨润土资源概况 |
1.2.1 国内外膨润土资源分布概况 |
1.2.2 膨润土应用概况 |
1.3 膨润土在铁矿石球团中的应用现状 |
1.3.1 球团粘结剂的分类 |
1.3.2 球团钠化土研究现状 |
1.3.3 球团有机复合土研究现状 |
1.4 低品位膨润土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及试剂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1.1 膨润土 |
2.1.2 铁精矿 |
2.2 试验设备及试剂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方案 |
2.3.2 试验流程及方法 |
2.3.3 分析测试及评价指标 |
第3章 膨润土钠化改性研究 |
3.1 湿法钠化试验 |
3.2 半干法钠化试验 |
3.2.1 不同钠化方式的影响 |
3.2.2 钠化剂用量的影响 |
3.2.3 水分的影响 |
3.2.4 挤压次数的影响 |
3.2.5 陈化的影响 |
3.3 原土、钠化土XRD、SEM和 PVM分析 |
3.4 球团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膨润土有机复合改性球团试验研究 |
4.1 复合改性试验 |
4.1.1 不同复合方式改性试验 |
4.1.2 不同复合制度改性试验 |
4.2 复合改性工艺优化试验 |
4.2.1 复合剂种类的影响 |
4.2.2 复合剂用量的影响 |
4.2.3 水分的影响 |
4.2.4 挤压次数的影响 |
4.2.5 陈化时间的影响 |
4.3 复合土微观形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性土在球团中的应用优化及机理分析 |
5.1 造球条件优化试验 |
5.1.1 粘结剂用量的影响 |
5.1.2 造球时间的影响 |
5.1.3 生球水分的影响 |
5.1.4 圆盘转速的影响 |
5.1.5 粘结剂用量优化试验 |
5.2 预热焙烧制度优化试验 |
5.2.1 预热温度的影响 |
5.2.2 预热时间的影响 |
5.2.3 焙烧温度的影响 |
5.2.4 焙烧时间的影响 |
5.2.5 改性土球团预热焙烧球性能分析 |
5.3 复合土提高球团爆裂温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铁矿球团用膨润土基复合粘结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球团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铁矿球团应用现状 |
1.1.2 铁矿球团发展趋势 |
1.2 粘结剂的分类及发展 |
1.2.1 无机粘结剂 |
1.2.2 有机粘结剂 |
1.2.3 复合粘结剂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料物性及研究方法 |
2.1 原料物性 |
2.1.1 铁精矿物化性能 |
2.1.2 粘结剂物化性能 |
2.2 试验流程与研究方法 |
2.2.1 试验流程 |
2.2.2 试验设备 |
2.2.3 原料预处理 |
2.2.4 造球试验 |
2.2.5 预热培烧试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膨润土基复合粘结剂对球团性能的影响 |
3.1 原料润磨处理后的球团性能 |
3.2 单一有机材料粘结剂 |
3.2.1 球团生球性能 |
3.2.2 球团干燥强度 |
3.2.3 球团预热、焙烧球强度 |
3.3 单一有机材料复配粘结剂 |
3.3.1 球团生球性能 |
3.3.2 球团干燥强度 |
3.3.3 球团预热、焙烧球强度 |
3.4 两种有机材料复配粘结剂 |
3.4.1 球团生球性能 |
3.4.2 球团干燥强度 |
3.4.3 球团预热、焙烧球强度 |
3.5 复合粘结剂减量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粘结剂对球团性能的影响机制 |
4.1 复合粘结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4.1.1 Zeta电位 |
4.1.2 粘度 |
4.1.3 润磨料的微观结构 |
4.1.4 爆裂球的孔隙结构 |
4.2 复合粘结剂对预热焙烧球强度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庙子膨润土侵蚀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庙子膨润土基本工程性能试验研究 |
2.1 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 |
2.2 压实特性研究 |
2.2.1 试验方法 |
2.2.2 结果分析 |
2.3 膨胀特性研究 |
2.3.1 试验方法 |
2.3.2 去离子水条件下高庙子膨润土的膨胀力 |
2.3.3 北山地下水条件下高庙子膨润土的膨胀力 |
2.3.4 膨胀力预测 |
2.3.5 蒙脱石含量的影响 |
2.3.6 盐溶液的影响 |
2.3.7 施工接缝的影响 |
2.4 渗透特性研究 |
2.4.1 试验原理 |
2.4.2 试验方法 |
2.4.3 试验结果 |
2.5 导热特性研究 |
2.5.1 试验方法 |
2.5.2 试验材料的导热性质 |
2.5.3 石墨含量的影响 |
2.5.4 温度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地下水侵蚀压实膨润土模拟试验研究 |
3.1 试验方法 |
3.1.1 试验装置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代表性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3.2.2 垫片孔隙的影响 |
3.2.3 岩石裂隙的影响 |
3.2.4 流量的影响 |
3.2.5 离子浓度的影响 |
3.2.6 离子浓度和种类的影响 |
3.2.7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模拟裂隙条件下膨润土封堵及侵蚀试验研究 |
4.1 试验装置及条件 |
4.1.1 试验装置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步骤 |
4.2 试验结果 |
4.2.1 静水条件下的膨胀 |
4.2.2 离子浓度的影响 |
4.2.3 裂隙开度及流量的影响 |
4.2.4 裂隙倾角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挤入土的封闭性和分布 |
4.3.2 离子浓度变化与迟滞性 |
4.3.3 限制膨润土侵蚀的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高庙子膨润土胶体特性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法 |
5.1.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5.1.2 纯钠基和钙基膨润土的制备 |
5.1.3 胶体的制备 |
5.1.4 胶体的表征 |
5.1.5 稳定性试验 |
5.1.6 稳定可逆性试验 |
5.1.7 穿透试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高庙子膨润土胶体的特征 |
5.2.2 NaCl对膨润土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
5.2.3 CaCl_2对膨润土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
5.2.4 pH对膨润土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
5.2.5 膨润土胶体的聚沉可逆性 |
5.2.6 北山地下水对膨润土胶体产生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
5.2.7 离子浓度对膨润土胶体产生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
5.2.8 pH和离子浓度对膨润土胶体迁移行为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联合膨润土固化粗砂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ICP技术固化机理研究 |
1.2.2 MICP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
1.2.3 MICP技术固化砂土的研究现状 |
1.2.4 MICP技术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砂 |
2.2.2 膨润土 |
2.2.3 微生物 |
2.3 微生物的培养及保存 |
2.3.1 微生物的培养 |
2.3.2 微生物的保藏与菌液的保存 |
2.4 微生物的化学检测方法 |
2.4.1 细菌的光密度(OD_(600)) |
2.4.2 菌液脲酶活性 |
2.5 本章小结 |
3 MICP固化掺膨润土粗砂的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微生物固化砂柱试验方法 |
3.2.1 砂柱试样制备过程 |
3.2.2 微生物固化砂柱试验 |
3.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3.3.1 固菌率 |
3.3.2 渗透试验 |
3.3.3 碳酸钙含量 |
3.3.4 耐水性 |
3.3.5 吸水率 |
3.4 本章小结 |
4 MICP固化掺膨润土粗砂的强度特性及微观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强度特性研究 |
4.2.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4.2.2 巴西劈裂抗拉强度 |
4.3 微观试验研究 |
4.3.1 X射线衍射(XRD)试验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 |
4.4 MICP固化掺膨润土粗砂的碳酸钙含量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
4.4.1 碳酸钙含量和固菌率 |
4.4.2 渗透系数和碳酸钙含量 |
4.4.3 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碳酸钙含量 |
4.5 本章小结 |
5 膨润土掺量为3.0%时营养盐优化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营养盐注入量对粗砂渗透性的影响 |
5.3 营养盐注入量对粗砂强度特性的影响 |
5.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5.3.2 劈裂抗拉强度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研究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福建武平膨润土的有机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膨润土简介 |
1.1.1 膨润土的构成 |
1.1.2 膨润土的特性 |
1.1.3 膨润土资源简述 |
1.2 膨润土在各领域应用介绍 |
1.3 膨润土的主要产品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料采集、制备及物化特征” |
2.1 原料采集与试样制备 |
2.1.1 样品的采集 |
2.1.2 样品的制备 |
2.2 原料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
2.2.1 物理性质 |
2.2.2 化学元素全分析 |
2.2.3 原矿分析结论 |
第3章 工艺试验 |
3.1 试验技术方案 |
3.1.1 技术方案 |
3.1.2 试验设备 |
3.2 样品测试方法简述 |
3.2.1 X射线衍射 |
3.2.2 吸蓝量的检测 |
3.2.3 膨胀容的检测 |
3.2.4 胶质价的检测 |
3.3 钠化改型试验 |
3.3.1 钠化剂用量 |
3.3.2 老化时间 |
3.3.3 挤压次数 |
3.4 提纯试验 |
3.4.1 捣浆时间 |
3.4.2 捣浆浓度(离心提纯浓度) |
3.4.3 离心时间 |
3.4.4 离心机转数 |
3.5 有机膨润土制备试验 |
3.5.1 有机覆盖剂种类与用量试验 |
3.5.2 有机覆盖时间试验 |
3.5.3 pH值试验 |
3.5.4 酸活化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品检测与分析 |
4.1 有机膨润土的主要理化指标检测与分析 |
4.2 有机膨润土的X射线衍射分析 |
4.3 有机膨润土的扫描电镜分析 |
4.4 有机膨润土红外光谱分析 |
4.5 有机膨润土的化学元素全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铁、锌、钛的氯盐改性膨润土对水溶液中U(Ⅵ)和Th(Ⅳ)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铀和钍的概述 |
1.1.1 铀的概述 |
1.1.2 钍的概述 |
1.2 含铀和钍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
1.2.1 含铀和含钍废水的来源 |
1.2.2 含铀和含钍废水的危害 |
1.3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
1.4 膨润土的基本结构、性质及在我国的分布、储量和应用 |
1.4.1 膨润土的基本结构性质 |
1.4.2 膨润土在我国的分布和储量 |
1.5 天然膨润土对铀和钍的吸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1.6 天然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
1.6.1 酸改性 |
1.6.2 热改性 |
1.6.3 有机改性 |
1.6.4 无机改性 |
1.7 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1.7.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7.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试剂 |
2.2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和钙、钠基膨润土的元素组成 |
2.3 实验方法 |
2.3.1 零价纳米铁改性钙基膨润土的制备 |
2.3.2 零价锌改性钠基膨润土的制备 |
2.3.3 四氯化钛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
2.3.4 铁钛柱撑膨润土的制备 |
2.4 铀和钍的吸附实验操作步骤 |
2.5 铀和钍的分光光度测定法 |
2.6 计算公式和拟合模型 |
2.6.1 吸附量和去除率的计算公式 |
2.6.2 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公式 |
2.6.3 Langmuir和 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公式 |
2.6.4 热力学计算和拟合公式 |
2.6.5 层间距计算公式 |
第三章 铀在零价纳米铁改性钙基膨润土的吸附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XRD表征结果 |
3.2.2 SEM和 EDS表征结果 |
3.2.3 XPS表征结果 |
3.2.4 pH值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 |
3.2.5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2.6 接触时间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 |
3.2.7 等温线研究 |
3.2.8 温度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 结论 |
第四章 铀在零价锌复合改性钠基膨润上的吸附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XRD表征 |
4.2.2 SEM和 EDS表征结果 |
4.2.3 XPS表征结果 |
4.2.4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5 吸附剂投加量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 |
4.2.6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2.7 吸附等温线研究 |
4.2.8 吸附热力学研究 |
4.3 结论 |
第五章 铀在铁钛柱撑改性膨润土上的吸附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样品中铁钛含量的监测 |
5.2.2 吸附铀前后材料的XRD表征 |
5.2.3 扫描电镜表征结果 |
5.2.4 pH值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 |
5.2.5 吸附剂用量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 |
5.2.6 吸附动力学研究 |
5.2.7 吸附等温线研究 |
5.2.8 吸附热力学研究 |
5.3 结论 |
第六章 钍在铁钛柱撑膨润土上的吸附 |
6.1 引言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6.2.2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6.2.3 动力学研究 |
6.2.4 等温线研究 |
6.2.5 热力学研究结果 |
6.3 结论 |
第七章 铀和钍在四氯化钛改性膨润土上的吸附 |
7.1 引言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XRD表征 |
7.2.2 SEM表征 |
7.2.3 pH值对铀和钍吸附效果的影响 |
7.2.4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7.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7.2.6 吸附等温线研究 |
7.2.7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7.3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在校期间成果 |
参考文献 |
(7)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前言 |
1.1 国内水资源污染现状及传统水处理工艺 |
1.1.1 国内水污染现状 |
1.1.2 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及改进方法 |
1.2 水体中氟及铬污染 |
1.2.1 水体中氟污染 |
1.2.2 水体中的铬污染 |
1.3 膨润土的结构与性质 |
1.3.1 膨润土矿产含量 |
1.3.2 膨润土的结构特征 |
1.3.3 膨润土的特性 |
1.4 膨润土常用的改性方法 |
1.4.1 培烧温度 |
1.4.2 酸活化改性 |
1.4.3 膨润土的无机改性 |
1.4.4 膨润土的有机改性 |
1.4.5 膨润土的复合改性 |
1.5 改性膨润土的应用 |
1.5.1 膨润土吸附无机污染物 |
1.5.2 膨润土处理有机物废水 |
1.5.3 膨润土改性存在的问题 |
1.6 复合膨润土的研究进展 |
1.6.1 复合膨润土常用合成方法 |
1.6.2 复合膨润土的作用机理 |
1.6.3 复合膨润土的发展现状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设备 |
2.1.3 溶液配制 |
2.2 测定方法 |
2.2.1 丙烯酸单体浓度测定 |
2.2.2 F~-浓度的测定 |
2.2.3 Cr(Ⅵ)溶液浓度测定 |
2.3 表征分析方法 |
2.3.1 XRD表征 |
2.3.2 FTIR表征 |
2.3.3 SEM表征 |
第三章 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铝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
3.1 复合铝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
3.1.1 膨润土的提纯及改性 |
3.1.2 复合铝改性膨润土的合成 |
3.2 复合铝改性膨润土制备条件优化 |
3.2.1 丙烯酸单体溶出量的测定 |
3.2.2 F~-吸附量的测定 |
3.2.3 优化结果与讨论 |
3.3 复合铝改性膨润土表征分析 |
3.3.1 XRD表征分析 |
3.3.2 SEM表征分析 |
3.3.3 FTIR表征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铝改性膨润土吸附剂对F~-的吸附性能研究 |
4.1 F~-的吸附实验 |
4.1.1 F~-的吸附过程曲线 |
4.1.2 F~-的等温吸附曲线 |
4.2 表征分析 |
4.2.1 XRD表征分析 |
4.2.2 SEM表征分析 |
4.2.3 FTIR表征分析 |
4.3 吸附剂再生 |
4.4 颗粒状多孔复合铝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的探究 |
4.4.1 颗粒状多孔复合铝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的制备 |
4.4.2 多孔吸附剂对F~-的吸附 |
4.5 小结 |
第五章 CTMAB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铝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对Cr(Ⅵ)的吸附性能 |
5.1 CTMAB复合铝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
5.2 Cr(Ⅵ)吸附实验 |
5.2.1 Cr(Ⅵ)的标准曲线 |
5.2.2 Cr(Ⅵ)的吸附过程曲线 |
5.2.3 Cr(Ⅵ)的等温吸附曲线 |
5.3 表征分析 |
5.3.1 XRD表征分析 |
5.3.2 SEM表征分析 |
5.3.3 FTIR表征分析 |
5.4 吸附剂再生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技成果 |
致谢 |
(8)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现状 |
1.2 膨润土概述 |
1.2.1 全球膨润土资源分布概况 |
1.2.2 膨润土矿物学特征 |
1.2.3 膨润土矿工艺技术特性 |
1.2.4 膨润土矿的主要物化性能 |
1.2.5 膨润土的应用 |
1.3 膨润土钠化及改性膨润土处理废水研究现状 |
1.3.1 膨润土的提纯方法 |
1.3.2 膨润土的钠化机理及研究现状 |
1.3.3 改性膨润土处理废水现状 |
1.4 课题提出意义及研究内容 |
2.试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膨润土钠化及有机改性方法 |
2.3.2 废水配制方法 |
2.3.3 吸附试验方法 |
2.3.4 等温吸附试验方法 |
2.3.5 吸附率计算方法 |
2.3.6 吸蓝量测定方法 |
2.3.7 胶质价测定方法 |
3.钙基膨润土及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1 钙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1.1 pH值对钙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1.2 吸附剂用量对钙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的影响 |
3.1.3 吸附时间对钙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的影响 |
3.2 C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2.1 pH值对C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2.2 吸附剂用量对C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2.3 吸附时间对C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3 S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3.1 pH值对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3.2 吸附剂用量对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3.3 吸附时间对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4 小结 |
4.两种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及动力学规律 |
4.1 两种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 |
4.2 两种有机膨润土对铬(Ⅵ)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 |
4.3 两种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
4.3.1 两种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动力学曲线绘制 |
4.3.2 吸附动力学方程 |
4.4 小结 |
5.机理分析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羟基铝—壳聚糖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船舶舱底含油污水概述 |
1.2.1 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 |
1.2.2 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的危害 |
1.3 船舶舱底含油污水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船舶舱底含油污水常规处理技术 |
1.3.2 船舶舱底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 膨润土吸附除油技术的应用 |
1.4.1 膨润土概述 |
1.4.2 膨润土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
1.4.3 膨润土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设备 |
2.2 基本试验方法 |
2.2.1 试验用水样 |
2.2.2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
2.2.3 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的处理试验 |
2.2.4 膨润土吸附量及含油污水去除率 |
2.3 水质分析检测方法 |
2.3.1 含油浓度的检测 |
2.3.2 其他常规水质检测 |
2.4 膨润土性能的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膨润土改性前后性能的比较 |
3.2.1 膨润土的物化性能 |
3.2.2 膨润土改性前后沉降性能 |
3.3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影响因素试验 |
3.3.1 微波反应功率对制备改性膨润土的影响 |
3.3.2 微波反应时间对制备改性膨润土的影响 |
3.3.3 n_(OH~-)/n_(Al~(3+))对制备改性膨润土的影响 |
3.3.4 n_(Al~(3+))/m_土对制备改性膨润土的影响 |
3.3.5 m_糖/m_土对制备改性膨润土的影响 |
3.4 改性膨润土制备的正交试验 |
3.4.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
3.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 膨润土的性能分析 |
3.5.1 膨润土扫描电镜(SEM)分析 |
3.5.2 膨润土能谱(EDS)分析 |
3.5.3 膨润土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5.4 膨润土XRD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膨润土处理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改性膨润土处理含油污水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4.2.1 改性膨润土投加量的影响 |
4.2.2 初始pH值的影响 |
4.2.3 搅拌反应时间的影响 |
4.2.4 含油污水浓度的影响 |
4.3 改性膨润土处理含油污水响应曲面优化试验设计 |
4.3.1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4.3.2 Box-Behnken试验二次模型分析 |
4.3.3 改性膨润土处理含油污水的响应曲面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膨润土再生吸附试验及机理分析 |
5.1 引言 |
5.2 膨润土吸附及再生试验 |
5.2.1 膨润土吸附对比试验 |
5.2.2 膨润土的再生试验 |
5.3 等温吸附曲线拟合及动力学分析 |
5.3.1 等温吸附曲线拟合 |
5.3.2 动力学分析 |
5.4 膨润土吸附机理研究 |
5.4.1 物理吸附作用 |
5.4.2 化学吸附作用 |
5.4.3 离子交换作用 |
5.4.4 混凝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赤铁矿配加兰炭生产氧化球团的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赤铁矿球团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
1.1.1 赤铁矿球团生产存在的问题 |
1.1.2 改善赤铁矿球团质量的措施 |
1.2 内配碳对赤铁矿球团质量的影响 |
1.2.1 内配碳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1.2.2 内配碳对球团焙烧性能的影响 |
1.2.3 内配碳对球团冶金性能的影响 |
1.3 兰炭在冶金中的应用 |
1.4 响应曲面法概述 |
1.4.1 中心组合设计方法 |
1.4.2 Box-Behnken设计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
2.1 球团矿原料性能研究 |
2.1.1 铁精矿物理化学性能检测 |
2.1.2 膨润土物理化学性能检测 |
2.1.3 兰炭和无烟煤成分检测及工业分析 |
2.2 试验流程及研究方法 |
2.2.1 试验方法与设备 |
2.2.2 试验流程 |
3 赤铁矿内配兰炭和无烟煤造球试验研究 |
3.1 不同膨润土及配比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3.1.1 膨润土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
3.1.2 膨润土对生球爆裂温度的影响 |
3.2 内配兰炭和无烟煤对生球性能和膨润土用量的影响 |
3.2.1 内配固体燃料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3.2.2 内配兰炭对膨润土用量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内配兰炭(无烟煤)赤铁矿球团焙烧工艺研究与优化 |
4.1 单因素试验确定焙烧工艺主要影响因素及水平 |
4.1.1 焙烧温度对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2 焙烧时间对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3 空气流量对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4 兰炭配比对赤铁矿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 响应曲面法优化内配兰炭赤铁矿球团焙烧工艺 |
4.2.1 制定试验方案 |
4.2.2 模型建立 |
4.2.3 优化结果分析 |
4.2.4 预测值与实际值分析 |
4.2.5 响应曲面分析及优化 |
4.2.6 最佳焙烧条件下实验室验证 |
4.2.7 球团产品冶金性能测定与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内配兰炭赤铁矿球团固结机理研究 |
5.1 内配兰炭赤铁矿球团焙烧过程分析 |
5.2 兰炭配比对赤铁矿球团中FeO含量的影响 |
5.3 焙烧条件对赤铁矿球团中FeO含量的影响 |
5.3.1 焙烧温度对赤铁矿球团中FeO含量的影响 |
5.3.2 焙烧时间对赤铁矿球团中FeO含量的影响 |
5.3.3 空气流量对赤铁矿球团中FeO含量的影响 |
5.4 内配兰炭对赤铁矿球团矿相结构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四、改性钠基膨润土在造球工艺中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品质膨润土改性提质及其球团应用研究[D]. 陆启财.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铁矿球团用膨润土基复合粘结剂研究[D]. 向爱平.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8)
- [3]高庙子膨润土侵蚀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 谢敬礼.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4]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联合膨润土固化粗砂的试验研究[D]. 张培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福建武平膨润土的有机制备工艺研究[D]. 黄功旭. 苏州大学, 2019(02)
- [6]铁、锌、钛的氯盐改性膨润土对水溶液中U(Ⅵ)和Th(Ⅳ)的吸附研究[D]. 熊小红.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7]聚(丙烯酸-丙烯酸钠)复合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D]. 王爽.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8]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研究[D]. 肖丽聪.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9]羟基铝—壳聚糖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D]. 韩福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10]赤铁矿配加兰炭生产氧化球团的优化试验研究[D]. 张攀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