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席文琪[1](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流媒体中的“优抚”话语演变——以《人民日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它不仅担负着向大众传播新闻热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话语塑造和动员的功能。《人民日报》对于优抚的相关报道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好男不当兵"的观念,使青壮年在"保家卫国"的高尚使命激励下踊跃参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日报》对"优抚"的话语塑造也出现了从侧重"政治话语"到侧重"经济和社会话语"的转变。
刘艳[2](2020)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拥是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调节军政军民关系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回顾研究双拥运动的历史,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要求广泛深入地进行双拥传统的教育,把双拥工作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对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十九大的战略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双拥运动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既要抵抗日本侵略,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再加上边区连年的自然灾害,军队与人民自顾无暇,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军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军民鱼水情,守卫好革命抗日根据地,在边区政府和军队深思熟虑下,决定开展一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运动,于是在1943年春节前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双拥运动展开了。1943年1月开始,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颁布了有关拥护军队的一系列政策法令,随后,八路军留守兵团也积极响应,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拥政爱民指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边区政府和部队分别带领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开展一系列的双拥行动。通过采取军民大生产、对部队和人民进行思想教育、优待抗日家属、开展慰问活动等方式,使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对于军民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边区的军政军民关系不断改善和融洽。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双拥运动,开创了双拥工作先河,树立了双拥典范;转变了军队和人民的思想,改进了军队和政府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军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边区生产,繁荣了边区经济。同时,它启示新时代今天,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双拥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作为双拥工作的战略基础;把维护军民团结作为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政策法规建设;创造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双拥活动形式。
徐健[3](2020)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山河相连,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仅一江之隔,美国不顾我国一再警告,趁朝鲜战争之机越过三八线,轰炸,扫射我国东北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场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战争中,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最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胜利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国内民众的大力支持。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以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国内就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期间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时间长,地域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成效显着,作为一次成功的民众动员,研究其动员的方式、内容和成效对于当今的组织领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丰富了区域性抗美援朝运动的研究和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研究,为民众动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论述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的政治动员,宣传动员和行动动员的方式、内容及成效,阐述东北地区民众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作出的贡献。在这次全国范围的运动中,全国民众更加团结,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成效显着,不论是政治动员,宣传动员,还是行动动员,东北民众都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各地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增产捐献和拥军优属,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弹药,广大的中国民众经过这次抗美援朝运动,认清了美帝国主义的本质,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复杂背景,分别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两方面,论述抗美援朝需要开展国内民众动员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关于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方式,该部分从方式与内容两方面分别论述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宣传动员和行动动员。第四部分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成效。关于政治动员的成效。抗美援朝运动对广大群众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民众通过政治动员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爱国情绪空前高涨,革命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充分地展现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坚定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援抗美援朝的决心,增强了维护亚洲和平的力量。关于宣传动员的成效。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先进事迹,增强了人民群众必将战胜侵略者的信心,调动了广大民众生产捐献的积极性。关于行动动员的成效。各地民众的赴朝参战、增产捐献和拥军优属等抗美援朝行动,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充足的后勤物资,改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鼓舞了前线战士们的作战士气,激发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密切了军政民关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第五部分阐述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意义。分为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经验和影响两方面。关于民众动员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民众动员工作中起到了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行动领导作用。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各地、各类民众动员工作在制订和执行动员工作计划时,以及推广动员经验过程中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动员工作开展前所做的宣传工作不仅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而且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民众动员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是民众动员的根本方法与主要内容。关于民众动员的影响。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取得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民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人民更加团结,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是全国人民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娜[4](2020)在《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文中研究说明“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1)”,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中共十分关心对军人的优待保障,即开展军人优抚工作。实际上,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革命年代,军人优抚工作向来是作为一项常规的国家社会保障工作而为中共和人民政府所重视的。具体来说,军人优抚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着抚慰将士,做好后方的善后工作,以及完成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共此时对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并不限于军事上的考量,更结合了对国家生产建设和政权巩固方面的考虑。在具体工作中,中共采取了以国家帮扶为本的优抚措施,更在此基础上注重集聚人民的力量,形成了群众性的社会帮扶。这不仅推动了军人优抚工作的优待保障任务顺利完成,还在工作过程中拉近了党政军民的联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川东这样一个新解放区,中共的执政基础仍较薄弱,且此地区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地区人民受旧政府的影响较大,为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不小的阻碍。而面临着如此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的政党是如何在川东将工作发动起来并深入贯彻下去的,这恰是本文所关注的。军人优抚工作的涉及范围颇广,必须要牢牢依靠各方力量才能开展。对于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正是秉持着这一“人民军队”的理念,1950至1955年间,中共在川东地区开展军人优抚工作时,首先把人民作为工作实际运行的主体,在人员构成中明确各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的地位,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最基本的工作参与者,具有强大的依靠力量,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工作制度的根本,并明确了军人优抚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质。再在工作的实际开展当中把“人民军队为人民”作为在工作中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中心思想,特别以“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表明人民军队为人民而战斗,所以人民需要参与到军人优抚工作中来的因果逻辑,同时厘清和加深人民对军队、军人、军属的认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了解军人优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理解和支持工作。最后,中共以“人民军队”理念为指导,将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具体运行当中,坚定地团结和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力量推动工作的动态进展,并通过代耕、拥军优属运动等措施的具体实施完成了此阶段的军人优抚工作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川东地区的军人优抚工作当中,中共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汇集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了工作的运行发展。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是在军人优抚工作当中,在其他的社会改造中,中共始终都坚持依靠人民,才在强大的人民力量推动下,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中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各项工作能够获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王天丹[5](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杨昌斌[6](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郑杰川,阴振兴[7](2019)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文中认为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
纪鸿尚,张娟[8](2019)在《宝鸡建设全国首批“双拥模范城”经过》文中研究指明渭水河畔炎帝故里的宝鸡以历史悠久、地藏丰富、环境优美、名人荟萃而着称。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西端,关中平原西部,周围与咸阳、汉中和甘肃天水、平凉为邻,控扼着从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咽喉。我在宝鸡担任市委书记时,宝鸡市辖10县2区,土地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有185个乡镇,330万人口。198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59.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1.2亿元。宝鸡人民历来就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
王晋林[9](2014)在《陕甘宁边区拥军优属运动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为进一步促进军民团结和军政团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优属运动,取得了显着成效,不仅为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拥军优属树立了典范,也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赵耀辉[10](2013)在《延安双拥运动评析》文中认为今年是延安双拥运动开展70周年。把双拥发展成运动,是我党的历史创举。本文回顾了延安双拥运动的历史,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军队和政府的工作作风、密切根据地军政军民关系、增强根据地军民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奠定双拥运动发展的基础等5个方面,总结了延安双拥运动的历史性贡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延安双拥运动对推进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启示。
二、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后主流媒体中的“优抚”话语演变——以《人民日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抚”话语的演变 |
(一)政治话语:以服务政治为主的“优抚”报道 |
(二)经济和社会话语: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落脚点的“优抚”报道 |
二、“优抚”话语的特点 |
(一)服务于国家工作重心 |
(二)由显到隐 |
(三)树立典范 |
三、“优抚”话语建构的效果及评价 |
(一)形成了军民和谐的良好氛围 |
(二)有力地推动了征兵动员 |
(三)起到了价值引领作用 |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历史背景 |
(一)应对严峻复杂的抗战形势的客观要求 |
(二)解决根据地军民矛盾的现实需要 |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一)双拥政策的正式形成 |
(二)双拥运动的初步开展 |
(三)双拥运动的深入开展 |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历史贡献 |
(一)开创双拥先河,树立双拥典范 |
(二)转变军民思想,改进工作作风 |
(三)密切军民关系,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
(四)促进边区生产,繁荣边区经济 |
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为人民服务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宗旨 |
(二)军队正规化建设是双拥工作的战略基础 |
(三)政策法规建设是双拥工作的根本保障 |
(四)维护军民团结是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 |
(五)创新方式是双拥工作的不竭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抗美援朝运动的复杂背景要求开展民众动员 |
2.1 复杂的国际环境 |
2.1.1 出兵参战的必要性 |
2.1.2 参战胜利的可能性 |
2.2 复杂的国内形势 |
2.2.1 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
2.2.2 新生政权根基未稳 |
第3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方式 |
3.1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
3.1.1 政治动员的方式 |
3.1.1.1 订立爱国公约 |
3.1.1.2 控诉会 |
3.1.1.3 游行示威 |
3.1.2 政治动员的内容 |
3.1.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1.2.2 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 |
3.1.2.3 争取和平的亚洲环境 |
3.2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 |
3.2.1 宣传动员的形式 |
3.2.1.1 文字宣传 |
3.2.1.2 口头宣传 |
3.2.1.3 实物宣传 |
3.2.1.4 音像宣传 |
3.2.2 宣传动员的内容 |
3.2.2.1 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
3.2.2.2 宣传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3.2.2.3 宣传志愿军战士厉行节约的品质 |
3.3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行动动员 |
3.3.1 行动动员的方式 |
3.3.1.1 踊跃参军参战 |
3.3.1.2 增产捐献武器 |
3.3.1.3 开展拥军优属 |
3.3.2 行动动员的内容 |
3.3.2.1 青年支援前线的参军运动 |
3.3.2.2 各行各业的增产捐献运动 |
3.3.2.3 拥军优属工作的开展 |
第4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成效 |
4.1 政治动员的成效 |
4.1.1 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
4.1.2 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
4.1.3 增强了维护亚洲和平的力量 |
4.2 宣传动员的成效 |
4.2.1 激发了群众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 |
4.2.2 增强了人民群众必定胜利的信心 |
4.2.3 调动了广大民众生产的积极性 |
4.3 行动动员的成效 |
4.3.1 改善了前线志愿军的武器装备 |
4.3.2 加强了民众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 |
4.3.3 鼓舞了前线士气和后方人民的爱国热情 |
第5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经验和影响 |
5.1 民众动员的经验 |
5.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众动员成功开展的根本保证 |
5.1.2 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民众动员顺利开展的关键 |
5.1.3 做好宣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 |
5.1.4 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民众动员的有效开展 |
5.2 民众动员的影响 |
5.2.1 对于抗美援朝前线战争的影响 |
5.2.2 对于中国民众政治观念的影响 |
5.2.3 对于建国之初其他运动的影响 |
5.2.4 对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与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
一、中共“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 |
(一)马克思理论中“无产阶级军队”的提出 |
(二)革命时期中共“人民军队”观念的产生 |
(三)新中国初期军人优抚工作中“人民军队”理念的确立 |
二、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
(一)革命时期的“拥军优属” |
(二)新中国初期“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的结合 |
(三)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基本样态 |
第二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制度的人民构成 |
一、军人优抚工作人员、组织的人民为主体 |
(一)实施者:基层党员、干部 |
(二)得力助手:人民团体 |
(三)基本支撑:人民群众 |
二、军人优抚工作制度中的人民体现 |
(一)建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听取人民声音 |
(二)定期执行会议汇报制度落实人民行动 |
第三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宣传教育 |
一、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人民性 |
(一)普遍建立群众性宣传教育组织 |
(二)宣传教育的主体:各界人民团体成员 |
二、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对象及主旨 |
(一)普通人民群众:要拥护和支持军人优抚工作 |
(二)军人优抚对象:要积极配合人民的帮扶 |
(三)基层党员干部:要重视人民情绪的带动 |
三、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内容 |
(一)“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
(二)“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 |
第四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具体运行 |
一、拥军优属运动的定期开展 |
(一)运动的“全民”参与 |
(二)运动的群众配合 |
(三)运动中的民力补给 |
二、节日慰问的广泛进行 |
(一)群众性的军民联欢 |
(二)多方支援的物质慰问 |
三、民众代耕的普遍实施 |
(一)代耕工作的规范与整顿 |
(二)固定代耕制度的逐步建立 |
第五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与思考 |
一、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 |
(一)加强了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
(二)密切了人民同政府和军队的联系 |
(三)形成了群众性的军人优抚工作 |
二、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现实启示 |
(一)要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 |
(二)要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工作导向 |
(三)要始终重视领导和发挥人民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5)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史料运用 |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
(三) 抗大招生工作 |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
(三) 延安摩托学校 |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
(一) 政治部(处) |
(二) 政训处 |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
(三) 河防战斗情况 |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
(四) 边区剿匪成效 |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
二、边区农民参军 |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
三、开展“归队运动” |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
四、边区“双拥”运动 |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内双拥研究 |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主要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
3. 双拥思想萌芽 |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7)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双拥工作的历史渊源 |
双拥工作的新起点:首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 |
党的五代领导人心系双拥工作 |
(8)宝鸡建设全国首批“双拥模范城”经过(论文提纲范文)
陕西双拥现场会宝鸡喜获省表彰 |
鲜血铸就宝天路优良传统代代传 |
习老来宝过春节参谒宝天纪念碑 |
党政军民齐努力共建“双拥模范城” |
(9)陕甘宁边区拥军优属运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陕甘宁边区开展拥军优属运动的缘由 |
二、陕甘宁边区拥军优属运动的开展 |
三、陕甘宁边区开展拥军优属运动的意义 |
(一) 陕甘宁边区拥军优属运动的开展以及成功实践,开创了拥军优属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也为其他抗日根据地开展拥军优属运动树立了典范 |
(二) 陕甘宁边区拥军优属运动的开展以及成功实践,为党和政府开展拥军优属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常规化奠定了基础 |
(10)延安双拥运动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安双拥运动的历史回顾 |
二、延安双拥运动的历史性贡献 |
三、延安双拥运动对推进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启示 |
四、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后主流媒体中的“优抚”话语演变——以《人民日报》为中心[J]. 席文琪.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D]. 刘艳. 延安大学, 2020(12)
- [3]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D]. 徐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4]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D]. 罗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5]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J]. 郑杰川,阴振兴. 祖国, 2019(14)
- [8]宝鸡建设全国首批“双拥模范城”经过[J]. 纪鸿尚,张娟. 百年潮, 2019(07)
- [9]陕甘宁边区拥军优属运动述评[J]. 王晋林.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05)
- [10]延安双拥运动评析[J]. 赵耀辉. 军事历史研究,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