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牡丹病虫害的冬季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琴,高宏秀[1](2021)在《徐州地区观赏牡丹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从观赏牡丹的品种选择、选地与整地、苗木选择与准备、栽植时间、栽植方法、养护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徐州地区观赏牡丹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者提供实践参考。
陈法志,刘增碧,李秀丽,阳永学,王湛昌,谢焰锋[2](2021)在《秋霜梨——油用牡丹立体种植模式》文中认为湖北省大悟县开展了秋霜梨—油用牡丹立体种植模式试验示范,该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夏季梨树为牡丹提供遮阴环境,可延长牡丹生长期,综合经济效益显着,可延伸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种苗选择与处理、栽植、水肥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秋霜梨—油用牡丹立体种植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王晓晖,刘红凡,王占营,王茜赟,卢林[3](2021)在《牡丹冬季田间管理》文中指出在牡丹全年田间管理中,做好秋末冬初的修剪、施肥、浇水等工作,对牡丹健壮生长尤为关键,也是来年春季开花质量的保障。本文就牡丹大田冬季主要管理技术措施进行总结,为牡丹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晓雅,张振,华正奇,马治科[4](2021)在《旬阳县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结合陕西省旬阳县油用牡丹栽植管理生产实际,从品种选择、建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油用牡丹栽培技术体系。以期为油用牡丹在相似地域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种植思路。
于梦,周立新,王崇章[5](2021)在《园林绿化应用中东北牡丹栽培养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牡丹在民间有着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美好、富贵和圆满。随着科技手段的丰富,东北严寒地区引种并规模化栽培牡丹的技术得以实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中。本文介绍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引种东北牡丹的历史,提出了东北牡丹栽培养护的管理方法和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并探讨了东北牡丹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发展方向。
王彬[6](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效果的构建、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致力打造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绿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但受早期道路绿化建设相关指导性经验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因素影响,现状部分道路存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群落搭配较乱和区域植物多样性景观较为缺失等问题,降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对道路沿线城市居民和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探寻解决之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区域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特点,将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分为旧城区次干道、旧城区主干道、新城区次干道、新城区主干道4种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的方式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从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断面形式、垂直结构、植物应用频度、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养护管理现状等方面综合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化现存问题的总结,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绿化现存问题有所差异,其中旧城区道路绿化主要存在景观视觉效果较差、绿化结构相对简单、部分品种使用不恰当、行道树木修剪难度大及与城市居民矛盾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城区相较旧城在对城市居民的干扰减少,但也存在景观较为雷同、植物配置过密、边分绿化带与道路附属绿地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结合增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情况,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及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的优化指导思想,并对不同城市区域内的不同类型道路提出了优化绿化结构、增加小体量绿化空间、合理植物选用等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对增城区已实施的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的实例分析,根据增城区“旧城区紧凑,新城区宽裕”现状情况,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三环多绿轴多节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设想,且通过园林景观路、普通绿化路的级划分,分别从行道树绿化带、中分绿化带、侧分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交通岛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的角度对增城区城区中心道路绿化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引,以期在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优化策略的同时为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日后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高国寿[7](2020)在《牡丹的栽培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长期对牡丹习性的观察和了解,逐步对牡丹的栽培和日常管理养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为江南地区栽种牡丹在品种选择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特别是在引入西北紫斑牡丹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
孙丹萍,刘少华,王朝阳[8](2019)在《油用牡丹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用牡丹是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发展油用牡丹已成为国家战略。但随着油用牡丹的连年种植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发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种籽质量与产量,严重阻碍了油用牡丹产业有序发展。为此,对油用牡丹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找出相关研究中亜待解决的问题,探寻经济、安全、高效的绿色防控对策,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借鉴,进一步推动油用牡丹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张旻桓[9](2019)在《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在长期自然杂交和人工栽培选育下,有十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湖南省是我国牡丹的自然分布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药用牡丹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在湖南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牡丹在栽培种植、园林应用及推广还存在较多问题,湖南牡丹的起源及品种间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研究在对湖南牡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与保存湖南牡丹资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开展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测定了牡丹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喷施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本土牡丹有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原发表的23个品种仅存17个,有6个品种已经遗失或死亡;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了新的变异株系13个。湖南本土牡丹主要特点有:(a)适应高温多湿的环境,是一个较为耐湿热的优秀群体,在长期的栽培历史下产生了一些杂交或变异品种。(b)花型不丰富,以单瓣花型居多,占50.00%;重瓣型中的千层类、台阁类和楼子类分别占16.67%。(c)花色较单一。有4个色系,其中粉色系品种最多,占33.33%;其次是白色系品种,占25.00%;紫色系列品种相对较少,占16.67%;玫红色品种和紫红色品种最少,分别占12.50%。(d)整体花期较早,没有晚花型品种。(2)湖南引种牡丹资源主要有136个品种。它们主要来自6个牡丹主要产区,其中中原牡丹品种最多(82个),其次是日本牡丹品种(32个),然后是江南牡丹品种(13个)、欧美牡丹品种(6个)、鄂西牡丹品种(2个)和西南牡丹品种(1个)。湖南引种牡丹的主要特点有:(a)花色比较丰富,共有9个花色;(b)花型比较全面,基本涵盖牡丹所有花型(9个);(c)花期以中花期为主(41.18%);(d)在湖南适应性最好是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南牡丹和鄂西牡丹品种群也有较好的表现,中原牡丹品种群适应性表现差异较大。(3)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表明,湖南牡丹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14对引物进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湖南牡丹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样本中均扩增出清晰的谱带(115~379 bp),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的变化区间为1.286~2.643;Shannon’s指数(I)的分布范围为0.198~0.767;观测杂合度(Ho)变化区间为0.286~0.786,平均值为0.575,期望杂合度(He)变化区间为0.143~0.464,平均值为0.309;固定指数(F)变化区间为-1.000~-0.011,平均值为-0.89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的变化范围为0.111~0.507,平均值为0.312;总遗传多样性(HT)变化范围为0.354-0.766,平均值为0.580;总群体近交系数(FIT)的变化范围为-0.258~0.724,平均值为0.036;基因流(Nm)范围为0.049-0.556,平均值为0.284;标准遗传分化系数(GsT)变化区间为0.296-0.824,平均值为0.461。(4)初步确定了湖南牡丹的起源和亲缘关系。湖南牡丹属于江南牡丹品种群;湖南野生种杨山牡丹与野生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四川牡丹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湖南本土牡丹品种’凤丹’及新发现的变异株系与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证实这些品种是在长期自然杂交或变异的品种;’粉丹’为早年从中原引种至湖南的品种;湘西的’紫绣球’(湘西古牡丹)为彭州牡丹品种’彭州紫’;湘西的粉色重瓣系列品种与’香丹’单独聚为一类,这一类群与牡丹野生种及所有牡丹品种群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慈利红’与野生卵叶牡丹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可做为’慈利红’为湖南野生牡丹证据;’凤丹’与杨山牡丹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为杨山牡丹的栽培品种。(5)运用AHP法构建了湖南牡丹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引种至湖南生长的119个牡丹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将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分为“生长性状、形质性状、数量性状和开花性状”四个准则层,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耐热性为最大权重的14个指标,并将牡丹品种的适应性评价划分为优、良、中和差4个等级,根据综合评分值得出Ⅰ级品种7个,Ⅱ级品种27个,Ⅲ级品种有70个,Ⅳ级的有15个。综合排名在Ⅰ级和Ⅱ级的品种建议在湖南及江南湿热地区优先选择。(6)探讨了牡丹耐高温机理:通过保持总叶绿素含量相对恒定以确保细胞正常的光合作用、升高MDA含量防止细胞膜过氧化和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提高细胞保水性的方式来实现的。高温胁迫下’凤丹’(Paeonia ostii ’Fengdan’)的总叶绿素含量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香丹’(Paeonia suffruticosa ’Xiangdan’)则先下降后上升;’凤丹’的总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香丹’。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的增加而增大,’凤丹’的MDA含量持续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持续增加趋势,而’香丹’的MD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凤丹’的MDA含量始终高于’香丹’。’凤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的趋势,而’香丹’开始是呈持续上升趋势,到胁迫后期表现急剧下降;而且,’凤丹’的可溶性糖含量始终较高。综合评价,’凤丹’的耐热性优于’香丹’。根据相关性分析表明,热害指数(HII)、叶绿素(Chl)含量、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这4个指标可作为外源物质诱导牡丹幼苗耐热性的评价指标。(7)喷施外源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牡丹的耐热性。喷施100 μmol/L的水杨酸(SA)能够降低牡丹的热害指数(HII)、40 mmol/L氯化钙(aaC12)和40 mg/L脱落酸(ABA)能增加总叶绿素(Chl)含量、提高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增加可溶性蛋白(SP)含量。3种外源物质诱导2个品种牡丹幼苗耐热性的效果均为SA最佳,CaCl2次之,ABA较差;’凤丹’和’香丹’之间没有区别。S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减少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CaCl2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AB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
张玲[10](2019)在《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和改善城市绿地质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多年生地被植物因其资源丰富、生态效益良好、观赏价值高等优点,成为公园植物造景的重要材料,受到园林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结合地被植物相关基础理论,对重庆主城区21个综合性公园的多年生地被植物进行普查,选取128个典型性样地进行重点调查,围绕多年生地被植物的物种组成、观赏特性、应用频度、生长势、配置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AHP-GRAP综合评价模型对其应用质量进行综合等级评定,探讨了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旨在为今后重庆地区地被植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常见多年生地被植物种类共计170种(含品种),分属72科,130属。其中,灌木类地被植物77种、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77种、藤本地被13种、蕨类2种、竹类1种;44.12%的物种集中分布于百合科、木犀科等13科;以常绿地被为主,常绿与落叶之比约为4:1;多年生乡土地被共68种,占比为40%,但在公园绿地中实际应用量偏少。(2)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常见观花类地被植物共计110种,占66.47%,花期主要集中于夏季,花色以红、白色系为主,蓝紫色系、复色系地被应用较少;观叶类植物以观叶色为主,共计33种,占比达19.41%,以杂色、红色系植物为主,缺少紫色及银色系地被植物。观果类、芳香类地被植物整体运用较少,但其开发利用前景良好。(3)通过对样地中113种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频度及重要值分析可知:红檵木、麦冬为极常见种,应用频度值分别为78.94%、87.5%,远高于其他地被植物,常见种28种,少见种41种、罕见种42种,少见种及罕见种占比达73.45%,表明此类地被植物实际应用较少,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木本类地被植物重要值排名靠前的有红檵木、红叶石楠、春鹃、锦绣杜鹃等;草本类排名靠前的有麦冬、花叶冷水花、肾蕨等;藤本类地被植物爬山虎、油麻藤、粉团蔷薇排在前三;此类地被植物多为传统地被,在重庆公园绿地中使用面积较大,其重要性明显。(4)通过计算样地中113种多年生地被植物的平均生长指数,并利用聚类分析将其生长势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其中生长势表现为优良的植物分别有40种、67种,仅有6种地被植物生长势较差,表明大部分地被植物在重庆公园绿地中生长状况良好。(5)在多年生地被植物造景方面:按种植形式可分为丛植、片植、色块、花境种植,其中片植及色块种植最为常见;主要造景手法以平面化造景手法为主,立体化造景相对较少;按绿地不同功能空间类型,可分为植物主景空间、滨水绿地、道路绿地、建筑小品周边绿地、广场绿地,总体上看,不同空间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各有侧重,整体观赏效果较好。(6)利用AHP-GRAP综合评价模型对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准则层因子权重排序为:生态适应性>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开发应用潜力,指标层排序前三分别是覆盖能力、耐高温、耐阴性,说明地被植物选择应重点考虑其生态适应性和地面覆盖能力;依据加权关联度将地被植物应用质量分为三个等级,I级有124种,II级有39种,III级有7种,锦绣杜鹃、四季桂、红檵木、南天竹、花叶冷水花、木春菊等应用质量优良,可在重庆公园中重点推广应用。(7)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应用种类相对集中,主要品种雷同,地被植物景观效果单一,忽视地被植物生态习性,后期养护工作有待加强等。在今后地被植物应用中应更加注重合理选择品种、优化景观配置、重视生态效益、加强养护工作。
二、牡丹病虫害的冬季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牡丹病虫害的冬季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地区观赏牡丹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牡丹的生态习性 |
2 栽植 |
2.1 品种选择 |
2.2 选地及整地 |
2.3 苗木选择及准备 |
2.4 栽植时间 |
2.5 栽植方法 |
3 养护管理 |
3.1 浇水 |
3.2 施肥 |
3.3 松土除草 |
3.4 修剪 |
3.4.1 春季修剪 |
3.4.2 冬季修剪 |
3.5 冬季清园 |
3.5.1 除枯叶 |
3.5.2 清除杂草 |
3.6 病虫害防治 |
3.6.1 病害防治 |
3.6.2 虫害防治 |
4 花期控制 |
4.1 提前开花 |
4.2 延长花期 |
(2)秋霜梨——油用牡丹立体种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套种配置模式 |
3 油用牡丹栽培技术 |
3.1 地块选择 |
3.2 整地施肥 |
3.3 种苗选择与处理 |
3.4 栽植 |
3.5 幼苗期管理 |
3.5.1 除草。 |
3.5.2 施肥。 |
3.5.3 整形修剪。 |
3.5.4 除去花蕾。 |
3.6 成龄期管理 |
3.6.1 根部施肥。 |
3.6.2 叶面追肥。 |
3.6.3 修剪。 |
3.6.4 密度调整。 |
3.7 病虫害防治 |
3.8 牡丹籽采收与处理 |
4 秋霜梨栽培技术 |
4.1 园地选择 |
4.2 整地 |
4.3 栽植 |
4.3.1 栽植密度。 |
4.3.2 苗木选择。 |
4.3.3 栽植技术。 |
4.4 土肥水管理 |
4.4.1 土壤管理。 |
4.4.2施肥。 |
4.4.3 水分管理。 |
4.5 整形修剪 |
4.5.1 整形。 |
4.5.2 修剪。 |
4.6 花果管理 |
4.6.1 保花保果。 |
4.6.2 疏花疏果。 |
4.6.3 果实套袋。 |
4.7 主要病虫害防治 |
4.7.1 梨锈病。 |
4.7.2 梨黑星病。 |
4.7.3 梨小食心虫。 |
4.8 采收 |
5 效益分析 |
(3)牡丹冬季田间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修剪 |
1.1 园区观赏苗 |
1.2 商品生产苗 |
2 水肥管理 |
2.1 施肥 |
2.2 浇水 |
3 病虫害防治 |
4 总结 |
(4)旬阳县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栽品种 |
2 建园 |
2.1 园地选择 |
2.2 整地 |
2.3 种苗处理 |
2.4 栽植 |
3 田间管理 |
3.1 水分管理 |
3.2 施肥管理 |
3.3 整形修剪 |
3.4 松土除草 |
4 病虫害防治 |
(5)园林绿化应用中东北牡丹栽培养护(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东北牡丹栽培养护的管理方法 |
1.1 东北牡丹的整形修剪 |
1.2 东北牡丹花期的养护 |
1.3 东北牡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
1.4 东北牡丹的防风防寒措施 |
2 东北牡丹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 |
2.1 专业牡丹园 |
2.2 动植物园、公园、景区内的牡丹观赏园 |
2.3 城市街道绿化 |
2.4 庭院绿化 |
3 东北牡丹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发展方向 |
3.1 东北牡丹在街头绿地中的应用 |
3.2 东北牡丹花境在道路中的应用 |
4 结语 |
(6)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理论简析 |
1.2.1 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
1.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其构建形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1.5 论文研究创新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
2.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
2.1.1 城市基本概况 |
2.1.2 道路绿化建设现状 |
2.2 调查对象分类划定 |
2.3 调查方法 |
2.3.1 实地调查 |
2.3.2 问卷调查 |
2.3.3 座谈调查 |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1 道路绿化景观视觉效果分析 |
2.4.2 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结果分析 |
2.4.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1.1 未能凸显城市主干道的主体地位 |
3.1.2 道路绿化的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不足 |
3.1.3 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存在困难 |
3.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2.1 道路绿化植物与其所处生长环境矛盾明显 |
3.2.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较差 |
3.2.3 部分绿化植物品种不符合场地使用需求 |
3.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3.1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未能凸显新城区特色 |
3.3.2 边分与侧分绿化带与居民通行矛盾明显 |
3.3.3 街道附属绿地开发利用不足 |
3.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 |
4.1 道路绿化优化指导思想 |
4.1.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4.1.2 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
4.1.3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 |
4.1.4 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 |
4.2 道路绿化具体优化措施 |
4.2.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2.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2.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2.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
5.1 增城区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 |
5.1.1 项目背景介绍 |
5.1.2 道路绿化优化改造概况 |
5.2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
5.2.1 优化总目标 |
5.2.2 道路等级分类 |
5.2.3 优化建设指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名录 |
附录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牡丹的栽培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栽植场所与土壤 |
1.1 栽植场所 |
1.1.1 观赏园林、苗圃地。 |
1.1.2 庭院。 |
1.2 栽植土壤 |
2 品种选择 |
2.1 江南地区品种选择 |
2.1.1 可以优先选择江南牡丹品种群中的品种。 |
2.1.2 选择西南牡丹品种群中的品种。 |
2.1.3 从中原牡丹品种群中挑选一些对环境适应性强的品种。 |
2.1.4 国外日系品种群中也有不少品种能够较好地适应江南的环境。 |
2.1.5 江南地区对于西北牡丹品种群中的品种引进一定要慎重,可以尝试性的少量引进。 |
2.2 品种引进的进一步意义 |
3 移植时间 |
3.1 东北地区 |
3.2 中原地区 |
3.3 江南地区 |
4 栽植方法 |
4.1 整地 |
4.2 株行距 |
4.2.1 观赏园林。 |
4.2.2 生产苗圃。 |
4.2.3 公司、单位庭院。 |
4.3 栽植 |
4.3.1 根系处理。 |
4.3.2 挖坑。 |
4.3.3 栽种过程。 |
4.3.4 浇定根水。 |
4.3.5 封土。 |
5 日常养护管理 |
5.1 浇水 |
5.2 施肥 |
5.2.1 花前肥。 |
5.2.2 花后肥。 |
5.2.3 越冬肥。 |
5.2.4 叶面肥。 |
5.2.5 肥料轮换。 |
5.3 松土除草 |
5.4 整形修剪 |
5.4.1 拿芽定股。 |
5.4.2 疏蕾摘桃。 |
5.4.3 花后修剪。 |
5.4.4 秋季修剪、短截和平茬。 |
5.5 夏季遮荫 |
5.6 冬季防冻 |
6 病虫害防治 |
6.1 常见病虫害 |
6.2 牡丹病虫害综合防治 |
6.2.1 土壤处理。 |
6.2.2 日常防治。 |
(8)油用牡丹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1.1 植物检疫 |
1.2 栽培管理措施 |
1.2.1 栻植时间 |
1.2.2 栻植地选择 |
1.2.3 土壤处理 |
1.2.4 栻植方式 |
1.2.5 肥水管理 |
1.2.6 减少病虫来源。 |
1.3 物理防治 |
1.4 生物防治 |
1.5 药剂防治 |
1.5.1 叶部病害 |
1.5.2 茎干病害 |
1.5.3 根部病害 |
1.5.4 害虫 |
2 存在问题 |
2.1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薄弱 |
2.2 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力度较小 |
2.3 病害发生日益严重 |
2.4 部分病害名称不统一 |
3 对策与展望 |
(9)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1.1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 |
1.1.2 栽培牡丹种质资源 |
1.1.3 湖南牡丹研究现状 |
1.1.4 观赏植物资源的评价方法 |
1.1.5 存在的问题 |
1.2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2.3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牡丹耐热性研究现状 |
1.3.1 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牡丹耐热性研究进展 |
1.3.3 热害的鉴定指标及方法 |
1.3.4 提高植物耐热性的途径和方法 |
1.3.5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湖南牡丹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
2.1 湖南牡丹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 |
2.1.1 调查与引种地点 |
2.1.2 调查与收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湖南本土牡丹资源 |
2.2.2 湖南省引种其他地区牡丹品种资源 |
2.2.3 湖南牡丹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2.3 讨论 |
2.3.1 湖南牡丹的品种类型及园林应用 |
2.3.2 湖南牡丹生长节律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
2.3.3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及引种适宜区域分析 |
2.3.4 湖南牡丹引种栽培中的问题 |
2.3.5 湖南牡丹资源的利用 |
3 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提取基因组DNA及检测 |
3.1.4 SSR标记引物及PCR扩增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3.2.2 引物筛选 |
3.2.3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4 湖南牡丹的遗传结构分析 |
3.3 讨论 |
3.3.1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评价 |
3.3.2 驯化对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影响 |
3.3.3 湖南牡丹与不同来源品种(种)的遗传关系 |
3.3.4 湖南牡丹可能的起源 |
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2 评价系统指标框架的确定 |
4.2.3 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4.2.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 |
4.2.5 湖南牡丹的综合评价值 |
4.2.6 湖南牡丹品种等级的划分 |
4.3 讨论 |
4.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3.2 综合评价值的结果 |
4.3.3 评价方法 |
5 湖南牡丹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指标测定 |
5.1.4 数据分析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热害指数的影响 |
5.2.2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干重的比较 |
5.2.3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4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5.2.5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5.2.6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5.2.7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8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2.9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2.10 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及相关分析 |
5.2.11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5.3 讨论 |
5.3.1 牡丹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
5.3.2 牡丹耐热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 |
6 喷施外源物质对提高牡丹耐热性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指标测定 |
6.1.4 数据分析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耐热性的影响 |
6.2.2 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
6.2.3 喷施最适浓度外源物质下牡丹幼苗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
6.3 讨论 |
6.3.1 喷施三种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6.3.2 三种外源物质喷施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诱导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10)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引种驯化研究 |
1.3.2 地被植物适应性及抗逆性 |
1.3.3 地被植物观赏特性及造景应用 |
1.3.4 重庆地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范畴的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调查区域概况及调查方法 |
2.1 调查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植物资源及绿化概况 |
2.2 调研方法 |
2.2.1 调查对象 |
2.2.2 样地选择 |
2.2.3 调查内容 |
2.2.4 数据处理及指标计算 |
第3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物种组成及分类 |
3.1.1 物种组成分析 |
3.1.2 生活型组成分析 |
3.1.3 乡土地被植物组成分析 |
3.2 观赏特性分析 |
3.3 应用频度及重要值分析 |
3.3.1 应用频度分析 |
3.3.2 重要值分析 |
3.4 生长势分析 |
3.5 植物造景配置分析 |
3.5.1 主要种植形式 |
3.5.2 主要造景手法 |
3.5.3 不同功能空间地被植物配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质量评价 |
4.1 评价对象 |
4.2 评价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灰色关联度 |
4.3 评价体系的建立 |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2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
4.3.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值及一致检验 |
4.3.4 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 灰色关联度分析 |
4.4.1 地被植物―理想种‖的构建和评分标准的确定 |
4.4.2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刚化处理 |
4.4.3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74] |
4.5 地被植物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建议 |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5.1.1 物种应用方面 |
5.1.2 景观造景方面 |
5.1.3 生态效益方面 |
5.1.4 养护管理方面 |
5.2 优化建议 |
5.2.1 合理选择地被植物,推广乡土及新优地被 |
5.2.2 充分利用地被植物观赏特性,打造特色地被植物景观 |
5.2.3 重视植物生态效益,提高绿化整体水平 |
5.2.4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常见多年生地被植物名录表 |
附录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3 地被植物质量评价中评价指标使用频率统计 |
附录4 重庆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各指标得分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四、牡丹病虫害的冬季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地区观赏牡丹高效栽培技术[J]. 张光琴,高宏秀. 耕作与栽培, 2021(05)
- [2]秋霜梨——油用牡丹立体种植模式[J]. 陈法志,刘增碧,李秀丽,阳永学,王湛昌,谢焰锋.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4)
- [3]牡丹冬季田间管理[J]. 王晓晖,刘红凡,王占营,王茜赟,卢林.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07)
- [4]旬阳县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J]. 王晓雅,张振,华正奇,马治科. 陕西农业科学, 2021(05)
- [5]园林绿化应用中东北牡丹栽培养护[J]. 于梦,周立新,王崇章. 农业与技术, 2021(04)
- [6]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D]. 王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牡丹的栽培与管理[J]. 高国寿. 现代园艺, 2020(07)
- [8]油用牡丹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J]. 孙丹萍,刘少华,王朝阳. 河南林业科技, 2019(04)
- [9]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D]. 张旻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重庆主城区综合性公园多年生地被植物应用探讨[D]. 张玲. 西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