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薛岳,徐广铎[1](2021)在《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现状》文中提出核技术应用作为高技术产业逐渐受到政府重视,并于"十三五"正式被国家纳入加强前瞻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更好地把握核技术应用产业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本文在《2016—2017核技术应用学科发展报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核技术在工业、医学、农业和社会安全领域应用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2018年以来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对上述领域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结合核技术应用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对比了我国与日韩等国家核技术应用产业的经济规模,展望了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张兵[2](2021)在《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河北省是水果生产大省,果品产业在河北省农业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河北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水果种植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河北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可用于农业灌溉的用水十分有限,为保证果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果园灌溉用水效率,降低水分无效利用和损耗。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提质增产效果,可以改良果园内的生产环境,便于喷药、修剪和采果等果园管理工作。经过调查发现,河北省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意愿较高,但实际采用率较低,且有弃用的现象。果农是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分析果农节水技术的采用行为特征,对节水灌溉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河北省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北省水果产业的生产现状、果园灌溉用水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估算各地区果园的节水潜力;利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 150户果农进行实地访谈调查,发现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较高,但是实际采用率较低。对果农采用意愿和行为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剖析,得出果农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补贴范围等,是影响果农采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定量分析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有用性、有效性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果农的自身素质和小规模经营模式限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扶持方式对果农是否采用技术有重要影响;合作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在政府宣传、推广和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之间起重要的联结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高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建议:一是通过媒体、培训等方式提升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二是加强政府在果园节水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管理,确保落实,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技术合理性建设,因地制宜;三是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果园的节水潜力进行了测算;对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果农采用意愿高,实际采用率低的原因。
马圣洁[3](2019)在《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发生及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技术生态风险是当下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风险。处于蓬勃发展的中国一方面享受着高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福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威胁与挑战。分析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提出防控高技术生态风险的思路和对策,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探讨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首先需要梳理高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高技术发展的历史考察和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案例研究,了解防控高技术生态风险的难点,才能有效地认识和防控高技术生态风险。高技术对环境的生态影响通常沿着从生态渐变到生态质变的路径。随着高技术产品的应用和传播,高技术的生态风险不断积聚,到某个时刻生态风险爆发而发生生态质变,形成生态事故或生态灾难。高技术的生态影响具有量变与质变相结合、不可逆性和灾害性大的特点。同时,对高技术生态风险的防控也存在着高技术生态风险可预测性低、认识难度大、生态修复周期长和技术手段不多等困难。根据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特点与防控难点,应该明确以下的思路。首先,在观念层面上需要树立高技术应用的风险意识,高技术应用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必然存在生态的风险。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建构各种高技术风险防范的制度,并形成各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再次,在行动层面上,针对高技术产品应用产生的生态风险,应该实行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全流程生态控制。在应对高技术生态风险的防控中,可采用事前生态风险预防、事中生态风险监控和事后生态风险处置的三种对策,最终消解高技术的生态风险。
郭盘盘[4](2016)在《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修复及微核技术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复合菌肥对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及受其污染植烟土壤的修复作用,通过对烟株生理指标(保护酶、MDA含量、活性氧含量及清除率、抗氧化率、光合特性、荧光参数、NR和INV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DNA和RNA含量等),烟株不同部位(茎尖、上部叶、根尖)的解剖结构,植烟土壤的生理生态特性(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等),烟株的抑制率、生物量和农艺性状,烟株的化学成分含量等进行了修复研究,并利用微核技术对各处理的植烟土壤进行了检测分析,旨在探讨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植烟土壤和烟株的降解效果,筛选出最佳的复合菌肥。试验结果如下:1、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理特性的修复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在处理后期叶片SOD、APX及CAT等保护酶活性比正常烟株分别降低28.21%,31.07%和64.24%,脂膜过氧化反应导致MDA含量升高212.88%;在20d时三种复合菌肥处理烟株叶片中SOD活性分别比受害升高13.13%、18.49%和23.11%,APX活性分别比受害升高9.76%、14.84和24.84%,CAT活性分别比受害升高11.37%、32.42%和57.55%,MDA含量分别比受害降低11.37%、32.42%和57.55%。根系酶活性和MDA含量变化与叶片保护趋势一致。各处理效果依次为T0>T4>T3>T2>T1。在处理20d,与正常对照比较,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叶片(?)·OH和H2O2含量分别升高166.74%、198.55%和170.39%,而O2-·和·OH清除率则下降44.50%、60.62%,抗氧化率下降40.47%;三种复合菌肥修复后烟株叶片(?)含量分别减少11.92%、18.02%和34.83%,(?)清除率分别增加51.53%、51.17%和60.17%;·OH含量分别减少12.11%、28.98%和36.15%,·OH清除率分别增加47.60%、64.22%和98.43%;H2O2含量分别减少11.83%、26.39%和51.27%;抗氧化率分别增加21.67%、34.18%和50.16%;根系中活性氧含量均明显高于叶片,但活性氧清除率和抗氧化率低于地上部分,说明根系对二氯喹啉酸更为敏感。三种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活性氧含量、清除率及抗氧化率的整体修复效果表现为:T4>T3>T2。与正常对照比,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地上部分和根系GSH含量、GST活性和ALS活性均有显着下降,经过三种复合菌肥修复20d,与受害对照叶片相比,GSH含量分别增加16.43%、48.44%和70.96%,GST活性分别增加27.72%、40.55%和82.02%,ALS活性分别增加45.42%、33.02%和70.09%,根系中这三项解毒指标变化趋势与叶片基本一致。用复合菌肥处理对GSH含量修复效果为:T4>T3>T2。受害烟株的NR和Inv活性降低,复合菌肥处理后,NR活性明显高于受害对照。在20d时,用复合菌肥T2、T3及T4处理烟叶NR活性分别比受害对照提高了13.1%、16.6%和19.1%,Inv活性分别比受害对照升高了12.08%,23.17%和38.54%,表明复合菌肥能明显提高受害烟叶中C、N关键酶活性,烟株根系中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叶片基本一致,以T4处理修复效果最佳。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与正常烟株相比可溶性蛋白质、核酸、RNA和DNA含量显着下降。经复合菌肥处理20d,与受害处理比较,T2、T3和T4处理烟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42.42%、48.35%和68.73%,核酸含量增加13.87%、18.68%和23.35%,RNA含量分别比受害烟叶增加了10.49%、14.10%和17.51%,DNA含量分别增加了24.14%、32.62%和41.10%,根系可溶性蛋白质、核酸、RNA和DNA含量变化趋势与叶片一致。修复效果均以T4最好。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叶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Fv/Fm、ΦPSII及q P下降,且都达到显着水平,NPQ显着增加;施加复合菌肥修复的处理与受害烟叶相比,Fv/Fm、ΦPSII及q P都升高,NPQ下降,表现为T4>T3>T2,以T4处理修复效果达到显着水平。受害烟叶与正常烟叶相比,叶绿素含量、Pn、TR、Gs和Ci均显着下降,复合菌肥处理能显着修复受害烟株的光合性能,修复效果为T4>T3>T2。2、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与正常土壤相比,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根际土壤的的PH、电导率、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在处理后期分别下降7.33%、6.63%、7.97%和48.13%,土壤容重增加3.42%。由于复合菌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及丰富有机质,施用复合菌肥修复后电导率、饱和导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显着增加,甚至高于正常对照,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其中以T4处理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比较,受害处理土壤中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显着减少,蔗糖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降低35.45%、64.35%、54.88%、60.12%和45.00%,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分别降低50.76%、26.32%、58.40%、49.88%和57.23%,复合菌肥修复后,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显着提高,其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说明复合菌肥施用为土壤带来大量的菌群,通过在土壤中生存繁殖等代谢活动促进了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降解,使土壤酶的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提高。三种菌肥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作用整体效果为T4>T3>T2。3、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剖结构的修复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各处解剖结构,与正常对照相比,受害烟株的茎尖的直径和纵切面积最小,上部叶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最大,根部横截面积、中柱面积、皮层厚度、表皮厚度均小于正常烟株。复合菌肥修复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明复合菌肥对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受害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临时切片观察可知,烟株受二氯喹啉酸危害后,与正常对照相比,烟叶表皮细胞大小不一、下表皮气孔数量减少,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均显着下降,不同菌肥处理后烟叶表皮细胞大小、形状得到恢复,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增加,效果显着,并且以T4处理效果最好。4、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的修复二氯喹啉酸对烟株叶长、叶宽、株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三种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的烟株叶长和叶宽的修复20d时达显着效果(0.05水平),30d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对株高的修复10d达达显着效果(0.05水平),20d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在30 d时,各处理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均为T0>T4>T3>T2>T1;根冠比变化同鲜重和干重的变化一致;在处理30d,受害烟株与正常烟株的农艺性状比较,株高和茎围等显着降低,叶宽和叶长表现出明显抑制效应;用复合菌肥修复后,30d时对叶长修复达显着效果(0.05水平),10d时对叶宽的修复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30d时对株高的修复达极显着效果(0.01水平)。表明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草生长发育有显着改善作用,其中T4处理对受害烟草生长的修复效果最明显。5、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打顶后烟株农艺性状、根系活力及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打顶后,与正常对照相比,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的生物量各项指标显着降低,株高降低了40.74%,TAAR/m2与AAAR/m2显着降低;用复合菌肥处理的均高于受害对照,根冠比与受害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18.86%、16.70%和22.95%,株高增加了37.5%、49.29%、66.67%,正常叶片数也分别提高到11.33,13和15.33,根系活力均有显着提高,以T4增幅最大。打顶后复合菌肥对烟株生物量、农艺性状和根系活力综合表现为T4>T3>T2。受害对照的总糖、还原糖及钾与正常对照相比显着降低,总氮、烟碱和氯离子含量显着增加,还原糖/总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总氮/烟碱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烟株;施入复合菌肥后,总糖、还原糖、钾离子显着上升,氮、烟碱和氯离子含量显着降低,化学成分趋于协调,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三种复合菌肥修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总糖、还原糖含量的表现为T4>T3>T2,总氮和烟碱含量表现为T4>T3>T2,氯离子含量表现为T4>T3>T2;钾离子含量表现为T4>T3>T2,还原糖/总糖呈现出T4>T3>T2,总氮/烟碱含量表现为T4>T3>T2,综合评判以T4处理的修复效果最佳。6、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通过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各处理植烟土壤浸提液检测结果表明,随处理天数的增加,土壤中残留除草剂的危害程度逐渐下降。处理20d,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的植烟土壤浸提液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比正常对照增加261.27%,细胞分裂指数降低64.00%,生物量降低54.17%,污染指数为4.24,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与受害对照相比,T2、T3、T4修复的土壤浸提液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分别降低27.97%、53.18%和65.67%,分裂指数分别升高38.89%、88.89%和138.89%,生物量增加44.84%、60.87%和95.38%,污染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T4修复后污染程度为基本无污染。通过对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蚕豆的根和芽SOD、CAT、APX等保护酶活性、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析,处理时间越短的土壤,其对蚕豆根、芽的保护酶伤害越大,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越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影响逐渐降低,根系受害程度高于芽。在对处理后20天的土样检测中,用复合菌肥修复后,蚕豆根、芽保护酶活性含量显着上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着下降。综合表现为:T4>T3>T2。
陈首珠[5](2015)在《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视野上考量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对于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是有益的。人类的技术与伦理关系的历史演变历经了古代的“以道驭术”、近代的“道术分离”、现代的“道术冲突”的过程,时至今日,技术与伦理的矛盾不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协调,而且表现出愈加尖锐的趋势。现代学者针对不同技术领域涉及到的不同技术伦理问题进行单一视角、单一变量的分析和论证,而这种仅依靠技术行为本身或伦理精神要求的单一纬度,难以实现找寻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两者之间的协同与平衡。当代技术的发展依然面临着技术与伦理关系的矛盾,若要能走出传统技术伦理的困境,必须进行新的实践即“技术-伦理实践”。这种新的实践形态要求某项技术在开发伊始就始终考虑、研究相关技术伦理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也曾最早谈及该实践形态,他指出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就是该实践形态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付诸实践。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当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协调解决必须诉诸于新的技术-伦理实践。本文包含了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导论,涵盖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价值、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通过对“与技术相分离的伦理道德实践形态”、“与伦理道德相分离的技术实践”的分析,引出并论证了“技术-伦理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的到来。第三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西方技术与伦理之间关系问题,详实介绍了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历史生成过程,即三个阶段: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第四个部分,对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从当代工程技术-生态伦理、医疗技术-生命伦理、网络技术-信息伦理等方面分析并论证了不同技术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技术-伦理实践模式。第五个部分,对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包含了原因分析、过程分析、结果分析等。第六个部分,围绕着旨在协调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而展开,进行了协调矛盾的可能性分析,提出了实现当代技术-伦理的协同建构的理论构想-—当代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该理论付诸实践的具体措施。最后,本文以纳米技术为例,探究了当代纳米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的实践路径。为了实现当代技术与伦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建立在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指导基础之上,不断开展新的实践探索。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将成为人类成功协调解决当代技术与伦理之间矛盾关系的新的实践形态。
朱玉洁,贺芳,张旸,姚建[6](2013)在《核物理的发展及其在工农业中的技术应用》文中提出核物理与核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速、影响力最大、成果最多的学科之一,在国防军事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核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核物理典型技术以及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的应用。
王智颖[7](2013)在《论核技术的社会控制》文中指出核技术作为能源应用中的核心技术,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渗透到了农业、工业、医学、航天等众多领域。它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核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在核技术的应用中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有必要对核技术的运用,实施一定的社会控制手段,来最大限度降低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它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文章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对核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核技术的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接着由负面效应产生的社会原因提出核技术社会控制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对系统环境进行分析,得出核技术社会控制是存在可能的。第二部分提出核技术社会控制的控制目标是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人类长期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基于这个目标下制定了人类和平、安全无害、信息诚实与透明三个控制原则。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核技术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三个社会控制手段,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解决办法。第四部分对社会控制过程的评估、决策、实施、监控和反馈四个阶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通过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第五部分提出我国的核技术控制在法律和监管上分别存在构建不合理和职能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方针。
陆艳婷,熊立东,吴庆,金庆生[8](2012)在《浙江省核技术的农业应用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近50年来浙江省核农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包括辐射诱变育种、空间诱变育种及相关遗传机理,辐射不育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机理,辐照加工和农产品贮藏保鲜,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动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和农药安全中的应用。探讨今后核农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来提升核农学发展水平。
吴志芳,刘锡明,张玉爱[9](2012)在《同位素应用的现状和新进展》文中认为同位素技术是一门传统学科,19世纪末,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尤其是发现镭后,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就迅速得到了应用,但是受同位素制备能力的限制,该技术发展十分缓慢。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制备能力的提高,同位素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到核仪表、辐照加工、癌症治疗、辐射育种等领域。21世纪,随着同位素分析测量技术、生物技术及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同位素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同位素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重点介绍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环境和科研等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及最新进展。
赵苏海,李桂祥,仲秀娟,王玮玮[10](2009)在《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核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现状 |
1.1 我国核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
1.1.1 辐射加工产业发展 |
1.1.2 辐射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
1.1.3 尖端射线无损检测技术 |
1.2 我国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 |
1.2.1 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 |
1.2.2 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制品的研制生产体系 |
1.2.3 核医疗装备生产与应用 |
1.3 我国核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
1.3.1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及应用 |
1.3.2 农产品、食品辐照加工 |
1.3.3 同位素示踪、溯源技术应用 |
1.4 我国核技术在社会安全领域的发展现状 |
1.4.1 安检设备 |
1.4.2 射线无损检测新技术及应用 |
2 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
2.1 后疫情时代核技术大有可为 |
2.2 核技术自主化、国产化发展 |
2.3 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 |
3 结束语 |
(2)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6 理论基础 |
1.6.1 理性选择理论 |
1.6.2 农户技术采用理论 |
2 河北省水果生产及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
2.1 河北省水果生产现状分析 |
2.1.1 果园面积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
2.1.2 果园产量呈下降趋势 |
2.1.3 缺水地区果园面积占比较大 |
2.2 河北省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
2.2.1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下降 |
2.2.2 果园用水量呈下降趋势 |
2.2.3 果园灌溉与地区缺水矛盾突出 |
2.3 果园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被访农户基本特征 |
3.2.1 个人特征 |
3.2.2 家庭生产特征 |
3.3 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特征 |
3.4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
3.4.1 不同特征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2 不同种植规模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3 不同种植环境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4 不同销售模式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
3.5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1 不同意愿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2 不同特征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3 不同规模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4 不同种植环境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5 不同销售模式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6 技术应用效果估算 |
3.5.7 果农果园节水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择分析 |
4.2 实证分析 |
4.2.1 模型的选择 |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4.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大节水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 |
5.2.2 加大技术补贴力度和技术合理性建设 |
5.2.3 提高农业专业人才待遇和政府人员服务意识 |
5.2.4 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
5.2.5 持续推进农业用水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北省果园灌溉情况调查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发生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选题依据 |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及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及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1.1 国外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研究现状述评 |
1.3.1.2 国外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高技术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及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3.2.1 国内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研究现状述评 |
1.3.2.2 国内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防控研究现状述评 |
1.4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技术发展及其生态影响 |
2.1 高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2.1.1 高技术定义和特征 |
2.1.2 高技术发展历史考察(1960—2000) |
2.1.3 21世纪的高技术发展(2000—) |
2.2 高技术发展的生态影响 |
2.2.1 高技术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
2.2.2 高技术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2.2.3 高技术发展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
2.3 高技术生态影响的特点 |
2.3.1 渐进性与突变性的统一 |
2.3.2 不可逆性 |
2.3.3 灾害性 |
第三章 高技术生态影响的风险分析 |
3.1 高技术的生态风险 |
3.1.1 技术风险 |
3.1.2 技术的生态风险 |
3.2 高技术生态影响由生态量变到生态质变 |
3.2.1 生态量变 |
3.2.2 生态质变 |
3.2.3 生态灾难 |
3.3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难点 |
3.3.1 可预测性的缺乏 |
3.3.2 生态修复周期的长期性 |
3.3.3 认识能力的薄弱性 |
3.3.4 技术手段的非丰富性 |
3.4 高技术生态风险案例 |
3.4.1 核技术案例分析 |
3.4.2 生物基因案列分析 |
3.4.3 纳米技术案例分析 |
第四章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思路及对策 |
4.1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思路 |
4.1.1 观念层面: 从风险意识到生态文化的确立 |
4.1.2 制度层面: 多种制度与规范的集合 |
4.1.3 行动层面: 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全流程控制 |
4.2 高技术生态风险防控的对策 |
4.2.1 事前生态风险预防 |
4.2.2 事中生态风险监控 |
4.2.3 事后生态风险处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修复及微核技术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2、引言 |
3、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理特性的修复 |
3.2.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试验 |
3.2.3 烟株解剖结构和气孔数量的观察试验 |
3.2.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及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试验 |
3.2.5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影响的试验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烟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3.3.2 解剖结构和气孔的观察测定 |
3.3.3 土壤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 |
3.3.4 烟株生长和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 |
3.3.5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效果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理特性的修复 |
4.1.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防御酶活性及MDA含量的修复 |
4.1.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活性氧和抗氧化率的修复 |
4.1.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毒指标的修复 |
4.1.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硝酸还原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的修复 |
4.1.5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蛋白质及核酸含量的修复 |
4.1.6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修复 |
4.1.7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光合特性的修复 |
4.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 |
4.2.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物理特性的修复 |
4.2.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酶活性的修复 |
4.2.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修复 |
4.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茎尖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上部叶片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尖解剖结构的修复 |
4.3.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上部叶片下表皮气孔数量的修复 |
4.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的修复 |
4.4.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抑制率的修复 |
4.4.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物量的修复 |
4.4.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农艺性状的修复 |
4.5 复合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生长和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 |
4.5.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生物量的修复 |
4.5.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农艺性状的修复 |
4.5.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系活力的修复 |
4.5.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打顶后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修复 |
4.6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1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形态观察 |
4.6.2 蚕豆根尖细胞MCN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3 蚕豆根尖细胞PI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4 蚕豆根尖细胞MI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的影响 |
4.6.5 蚕豆生物量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6 蚕豆SOD活性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影响 |
4.6.7 蚕豆CAT活性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影响 |
4.6.8 蚕豆APX活性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9 蚕豆MDA含量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4.6.10 蚕豆相对电导率检测复合菌肥对植烟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 |
5.结论与讨论 |
5.1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氧及脂膜氧化水平的修复 |
5.2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特性的修复 |
5.3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绿素荧光参数及光合性能的修复 |
5.4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根际土壤生理生态的修复 |
5.5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解剖结构的修复 |
5.6 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生长及化学成分含量的修复 |
5.7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复合菌肥对烟草根际土壤中残留二氯喹啉酸的降解效果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技术-伦理实践”概念:一种新实践形态的提出 |
第一节 与技术相分离的伦理实践 |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 |
二、伦理实践的内涵 |
三、伦理实践的功能 |
第二节 与伦理相分离的技术实践 |
一、弗兰西斯.培根的实践哲学 |
二、技术实践的概念 |
三、技术实践的特点 |
第三节 技术—伦理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的内涵 |
一、实践形态界说 |
二、技术—伦理实践的缘起 |
三、技术—伦理实践的概念 |
第三章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历史生成 |
第一节 历史上对技术与伦理关系的思考 |
一、中国古代的技术伦理思想 |
二、古代西方的技术伦理思想 |
第二节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孕育阶段 |
一、中国“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孕育阶段的理论分析 |
二、西方“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孕育阶段的理论分析 |
三、“技术—伦理实践”形态孕育阶段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萌芽阶段 |
一、中国“技术—伦理实践”形态萌芽阶段的理论基础 |
二、西方“技术—伦理实践”形态萌芽阶段的理论基础 |
三、“技术—伦理实践”形态萌芽阶段的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形成阶段 |
一、形成阶段的理论分析——以克隆技术为例 |
二、克隆技术的伦理困境 |
三、人类协调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对策 |
第四章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的典型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当代工程技术—生态伦理的实践模式 |
一、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
二、当代工程技术的生态伦理纷争 |
三、“工程规划(?)生态伦理(?)项目建设”实践模式 |
第二节 当代医疗技术—生命伦理的实践模式 |
一、生命伦理思想概述 |
二、当代医疗技术的生命伦理纷争 |
三、“医疗技术(?)生命伦理(?)技术进步”实践模式 |
第三节 当代网络技术—信息伦理的实践模式 |
一、信息伦理思想概述 |
二、当代网络技术的信息伦理纷争 |
三、“网络技术(?)信息伦理(?)网络新技术”实践模式 |
第五章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分析 |
第一节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当代技术与伦理的差异性 |
二、当代技术的高风险 |
三、当代社会伦理精神的缺失 |
四、科学的技术伦理观的或缺 |
五、价值的多元化 |
第二节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过程分析 |
一、伦理规范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
二、伦理难以为技术划禁区 |
三、技术伦理机制存在缺陷 |
第三节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结果分析 |
一、单弱不协调的社会形态 |
二、双弱不协调的社会形态 |
三、单强不协调的社会形态 |
第六章 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应对路径 |
第一节 协调问题的可能性分析 |
—、协调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理论依据 |
二、协调当代技术—伦理实践问题的事实依据 |
第二节 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构建 |
—、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内容及模型 |
二、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组成要素 |
三、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目标 |
四、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 |
第三节 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理论的实践过程 |
一、组建相关技术的伦理委员会 |
二、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伦理监督机制 |
三、加强伦理建设,强化技术主体的伦理责任 |
四、加强科技立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五、加强多方合作,构建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 |
六、吸收公众的智慧,构建公共参与决策机制 |
第四节 当代技术—伦理协同建构:以纳米技术为例 |
一、纳米技术—伦理问题 |
二、纳米技术—伦理协同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
三、纳米技术—伦理的协同建构的目标与限度 |
四、纳米技术—伦理的协同建构的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论核技术的社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总结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 |
2.1 核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2.2 核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2.2.1 核技术的特点 |
2.2.2 核技术的应用 |
2.3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
2.3.1 核技术社会控制是发展的要求 |
2.3.2 核技术社会控制能充分发挥核技术优势 |
2.3.3 从社会控制角度减少核技术负面效应 |
2.4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可能性 |
2.4.1 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其可控性 |
2.4.2 人们对核技术实施社会控制已达成共识 |
2.4.3 核技术的立法已广泛展开 |
第3章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目标及原则 |
3.1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目标 |
3.1.1 核技术社会控制目标制定依据 |
3.1.2 核技术社会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 |
3.2 社会控制的原则 |
3.2.1 社会控制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 |
3.2.2 社会控制原则 |
第4章 核技术社会控制手段及应用 |
4.1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法律手段及其应用 |
4.1.1 法律手段的定义及其应用 |
4.1.2 现有法律控制状况和存在的难题 |
4.1.3 法律手段调整的基本原则 |
4.1.4 具体的实践措施 |
4.2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行政手段及应用 |
4.2.1 行政手段调整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
4.2.2 核技术社会控制行政手段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3 主要途径 |
4.3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道德手段及其应用 |
4.3.1 道德控制手段的含义和特点 |
4.3.2 核技术社会控制道德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3 主要实施方法 |
第5章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过程 |
5.1 核技术评估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
5.1.1 核技术评估阶段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
5.1.2 核技术评估阶段注意事项 |
5.2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决策阶段 |
5.2.1 影响核技术决策的社会因素 |
5.2.2 核技术决策阶段注意事项 |
5.3 核技术社会控制实施阶段 |
5.3.1 核技术社会实施阶段的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
5.3.2 核技术社会控制实施阶段应该保障的条件 |
5.4 核技术社会控制的监控和反馈阶段 |
5.4.1 核技术社会控制监控和反馈阶段应当遵循的原则 |
5.4.2 核技术社会控制监控和反馈阶段应该保障的基本条件 |
第6章 促进我国核技术安全发展的方针思考 |
6.1 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现状 |
6.2 我国核技术控制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产生的原因 |
6.3 促进我国核技术安全发展的方针思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浙江省核技术的农业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浙江省核农学发展历程 |
2 辐射诱变育种 |
2.1 常规辐射诱变育种 |
2.2 航天技术的应用 |
2.3 诱变机理研究 |
3 核素示踪技术应用 |
4 昆虫辐射不育技术 |
5 辐照加工、灭菌、贮藏保鲜研究 |
6 核技术农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
6.1 加强诱变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力求在分子机理上有所突破 |
6.2 加强核素示踪技术研究,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
6.3 加强农副产品辐照加工与应用研究, 发展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
6.4 加强核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协作, 大力推广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害虫研究 |
6.5 加强跨学科协作, 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
(9)同位素应用的现状和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工业中的应用 |
1.1 辐射加工 |
1.2 无损探伤 |
1.3 核仪表 |
1.4 油田井间示踪监测 |
1.5 同位素电池 |
2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2.1 癌症治疗 |
1) 外照射治疗 |
2) 内照射治疗 |
2.2 临床诊断 |
3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4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
5 结束语 |
1) 同位素示踪技术。 |
2)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广泛应用。 |
3) 同位素标记的新型显像剂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在核医学的应用。 |
(10)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2 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3 设施农业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4 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
4.1 电磁波技术 |
4.1.1 核辐射技术 |
4.1.2 激光技术 |
4.1.3 微波辐射 |
4.2 生物磁学技术 |
4.3 新型物质材料 |
4.4 农业航空、航天技术 |
5 展望 |
四、核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现状[J]. 薛岳,徐广铎. 同位素, 2021(02)
- [2]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兵.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高技术生态风险的发生及防控研究[D]. 马圣洁.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4]复合菌肥对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修复及微核技术检测研究[D]. 郭盘盘.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5]当代技术—伦理实践形态研究[D]. 陈首珠. 东南大学, 2015(08)
- [6]核物理的发展及其在工农业中的技术应用[A]. 朱玉洁,贺芳,张旸,姚建.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物理分卷、计算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 2013
- [7]论核技术的社会控制[D]. 王智颖.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8]浙江省核技术的农业应用与展望[J]. 陆艳婷,熊立东,吴庆,金庆生. 浙江农业学报, 2012(05)
- [9]同位素应用的现状和新进展[J]. 吴志芳,刘锡明,张玉爱. 同位素, 2012(02)
- [10]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 赵苏海,李桂祥,仲秀娟,王玮玮.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