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报纸“阅读标题时代”的到来——兼论读者对新闻标题的一般要求

论报纸“阅读标题时代”的到来——兼论读者对新闻标题的一般要求

一、谈报纸“读题时代”的到来——兼论读者对新闻标题的总体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麻亚婷[1](2019)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消费者”角色既是消费者群体在新闻领域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特殊的受众身份,特指消费新闻产品及其服务的受众。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者群体,新闻消费者角色在具体的新闻消费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时间成本、注意力成本、生理成本或货币成本,其中涉及到货币成本支出的属于付费阅读式的新闻消费活动,不涉及货币成本支出的属于免费浏览式的新闻消费活动。新闻消费者角色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时代画像。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者角色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者角色面临的新闻消费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全新的新闻消费环境让新闻消费者角色在群体规模、新闻消费心理、新闻消费行为、新闻消费交互性等方面都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随着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体验的不断升级,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闻消费范围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逐渐从新闻信息的消费环节扩展至互动环节、传播环节以及生产环节。作为新闻消费活动的行为主体,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者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能动的反作用于新媒体时代,在具体的新闻消费过程中,新闻消费者角色还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消费力价值、生产力价值和修正力价值,这些价值的有效发挥以及有效利用将带来可观的效益。

金飞[2](2018)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媒体形态,拓展了舆论空间,增进了意愿表达,对传统的舆论格局和传播理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的舆论生态环境下,如何引导好网络舆论,管理好网络舆情,已成为考验当前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科学的理论内涵、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决定了它不仅是传统主流媒体新闻舆论活动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当前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管理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内在关联,指导的基本原则、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探索。第一章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了概述。从实践与理论二个维度,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创立、发展到中国化的基本历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自由观、真实观、党性观、人才观以及监督观、效益观等,并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蕴进行了分析,为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找准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对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网络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网络舆情已成为搅动当前中国网络舆论场域秩序的主要形态,因此,对网络舆情及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立意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本章第一节主要有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对当前学界关于网络舆情内涵的几种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异同对网络舆情的定义进行了明晰,随后逐一分析了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为探讨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了研究前提。其次是对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的内涵与定义进行了明确,并结合中国网络舆情管理实际,分析了当前中国开展网络舆情管理的现实条件和已有成效。本章第二节围绕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探讨。笔者从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方式、制度、对象、机制、环境六个方面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从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客体两个层面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影响管理主体方面的原因主要有:管理理念的偏差、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媒体公信力的弱化;客体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舆情主体自由度的增强、舆情话语体系的分野、舆情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和多元价值文化的冲突。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内容从马克思主义新闻的自由观、真实观、党性观与人才观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作为指导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的根本依据、必然逻辑、基本立场和关键力量的具体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与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具体实践结合,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第三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作为指导网络舆情管理根本依据的内容。新闻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书报审查制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关于新闻、言论、出版自由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指出:新闻自由是一切自由和权利的基础,它是公民社会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主体交往自由的主要形态,它既是一种法定的自由,又是开展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为根本指导依据为开展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与实践指导。它确认了舆情主体的自由表达权力,明确了舆情主体的自由表达限度,强调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建构了舆情主体的公共理性精神。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的管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价值判断、政治倾向、主观认知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等等,这也决定了新闻真实具有再现性、有限性、整体性、过程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对此,笔者从舆情传播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认为传播源流的信息真实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前提,传播受众的认知真实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指向,传播媒介的把关过滤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关键,传播环境的真实氛围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要求。第五章从新闻的党性与社会性、真实性、自由性的关系着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的内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的具体内涵和要求,笔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指导网络舆情管理服务大局、正面引导、实事求是、创新方式等六大原则,并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主导网络舆情管理思维的转变、管理内容的规范、管理策略的调整三个层面进行了具体论述。第六章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观的基本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主体特征和社会功能,明确了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依靠力量和基本抓手。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在信息服务与监督、文化传承与引领、社会聚合与稳定、媒介管理与融合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有了新的拓展,已成为决定网络舆情管理成败的关键力量。对此,笔者从创设正向舆论环境,发挥积极把关作用,引领主体价值取向,增进言论理性表达,促进媒介全面融合等方面探讨了其发挥舆情管理主体作用的途径。第七章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具体的网络舆情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持。本文从原则、策略和方法三个层面,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我国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这部分内容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以“为何管”,“管什么”以及“怎样管”为主线进行了总结与回顾,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回应了论文的研究主旨。同时也指出了论文研究的缺憾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牛婧娥[3](2018)在《意义、认同与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自从2013年改版以来,发表的新闻评论,以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工具,重点考察研究了《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和叙事手段,以期寻找出该报在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意识形态时所采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对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一点补充。综观以往对《人民日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报纸内容的分析,并未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深入研究该报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关系,因而本文将尝试从这一角度研究《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本文主要从结构和意义两个层面入手,研究了《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从结构上看《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主要包括标题和主体两个范畴,它的常规程式则包括,新闻背景、论点和论据,之所以按照这样的常规程式谋篇布局,是因为其不仅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而且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希求,可以达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而且在文本的设计和论据的选择上,该报评论也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文化在人们心中播撒生根的刻板印象进行选择,以实现其传递知识、获取认同的目的。而且新闻媒体和媒体的从业者,并不是新闻真正的“作者”,尤其是《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的作者更加不是“作者”本人,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委托人”,才是《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权的掌握者。传递知识只是《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功能之一,它的第二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建构一种共通的意义,以实现意识形态的同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微观的事实建构、中观的神话性建构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建构,三个层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建构新闻事实时,通常采用复合叙事视角——纯客观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既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由实现了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神话其实也是一种符号,而且两者相通,都是人类对所处世界的一种认知,所以,《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话语,其实也是一种神话,不仅表达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也传递着一种美好愿景和向往。不管是建构事实还是建构神话,《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最终目的是要建构意识形态,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且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建构,达到稳固意识形态,稳定社会发展的目的。话语作为意识形态栖身的场所,也是维护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是主流媒体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而意识形态的传递需要通过物质手段将事实赋予意义,这就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来对事实进行诠释,根据研究分析,《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建构意识形态的方式主要有:建构知识,形成社会规范、体现社价值和形成社会共识三种,这些框架的不断重复和再现,就会在受众的心中形成一套内化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称为一套内化的自我意识,并且这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还会指导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中去,成为一套社会文化意识,在人民的心中扎根。在《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中,蕴含着千百年来沉积在我们国家和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原型。这些原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们却如我们身体中的DNA一样,遗传在我们的文化肌体之中,影响着我们认知的方式和认知的结果。因而,研究《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引导舆论的方式和策略,事实上就是分析该报新闻评论在深层结构上所隐含的意义、价值、功能,及其背后的结构性、意指性和复杂的社会支配性。正如美国学者丹尼斯·K ·贝姆所言,对话语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对一个已经存在的解释做出另一个解释,对一个已经做出过解释的领域,进行再次地解释。所以,《人民日报》的评论话语,是产生在一个政治、经济结构完整的社会体系之中,在这个充满意识形态环境中,通过表达一个蕴含自身文化血液中的连贯意义,来解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客观世界。

牟俊奕[4](2018)在《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文中提出从世纪之交开始,报业颓势尽显,进入寒冬。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报业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受众加速流失,经营困难者剧增,报纸消亡论愈演愈烈。报业深陷困境,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是商业模式危机。报业危机由来已久,报业一直致力通过商业模式转型进行自救。已有实践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传统商业模式在线延伸、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业务和尝试跨行业投资开源拓收然而,大多数报纸自救的尝试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线内容收入微乎其微,在线广告收入远不足以弥补线下广告的下滑,另一方面关联收入的拓展成效甚微,跨行业投资也难如初愿,并不具普遍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报业遭遇多方覆盖竞争,二是报业内容收费存在瓶颈,三是报业广告面临多重竞争。从报业自救的历程看,商业模式的转型最终归于失败。报业未来发展,市场化报纸因商业模式缺失而消亡,少数公益性报纸由政府财政扶持并存留。报业可能消亡,但报业是最为重要的专业内容提供者,报业消亡后,专业内容存在缺口。报业自救的失败,意味着专业内容缺乏商业模式。专业内容的未来商业模式可能在于:内容垂直化且争取内容付费收入,融入新兴媒体依靠生态圈盈利。

曾奕[5](2017)在《“流水线”之外的“新闻手工制作”: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生产的坚守与变革》文中指出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海量信息奔涌,新闻的速度和数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也带来了受众阅读需求、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传统纸媒受到了巨大冲击,相继通过打造“中央厨房”寻找新闻生产的出路与变革。但有一类媒体仍如手工艺人一样制作新闻。多年来,《冰点》特稿一直秉承打破新闻只有一天生命的新闻观,孜孜不倦地打磨一篇篇报道。无论是《冰点》特稿在传媒业的地位,还是其独特的作风都很具有带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中青报》)的《冰点》特稿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生产的走向。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不少传统纸媒在面对新媒体的挤压、受众需求变化、新闻生产环境的艰难等多方面的挑战,盲目改变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转而迎合受众。《冰点》特稿却与之不同。基于对新闻观、发展历程的梳理,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在媒融之路上的尝试的分析,笔者给《冰点》特稿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走向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新闻观,创造出超越新闻易碎性的特稿,保持独特的气质继续走下去;一方面也需顺应新媒体时代里媒介环境的变化,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等技术方面的创新,并建立与之适应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最后,笔者希望通过对《冰点》特稿的研究,能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新闻从业者,尤其是投身特稿报道的从业者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

刘娴[6](2017)在《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研究 ——以2015年四家都市报媒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媒体往往被看作是客观现实通向主观现实的桥梁。将关于反腐这一客观现实筛选和加工为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主观现实,就是新闻媒体对反腐这一议题所进行的框架建构,而媒体框架涉腐报道的理念、方法与呈现的效果,对我国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反腐倡廉建设的舆论环境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都市报在涉腐报道框架建构中呈现的特点,概括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本文选取了全国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报,即《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扬子晚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出四家样本媒体2015年全年一共有1338条涉腐报道,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显着度分析和框架类型分析。在显着度上,主要从报道长度、报道版面、报道类型和连续报道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总体长度偏短、版面主要集中于内版、类型多为“消息/通讯”类、连续报道总体数量少的结论。在框架类型上,工作报道框架是媒体报道涉腐事件最常用的框架;在媒体监督框架中,媒体更倾向于通过评论来表达观点和立场;“黄色新闻”框架虽然比例较低,但也体现出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有向煽情化、情色化、低俗化偏移的趋势。根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具有报道显着度不高、内容同质化严重、煽情新闻显现、建设性报道缺失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和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媒介组织因素以及新媒体因素。为了有效地改善我国都市报媒体涉腐报道现状,笔者认为媒体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坚持报道的客观性、平衡媒体的政治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以及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其次,要促进媒体角色转变,加强与政府合作共生,即理顺媒体与政府的“共生关系”、保持媒体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加强媒体与政府的“监督关系”;最后,要加强建设性报道,提升舆论监督成效,主要可从揭露官员贪腐“质变”过程,突出贪腐官员犯罪的内在因素,关注贪腐官员悔过,重塑官员形象以及避免“媒介审判”、维护法律公正入手。

王丛[7](2016)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 ——基于对《纽约时报》网站的分析》文中指出大众传播媒介的视觉化转向,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图像包围的世界中,大众媒介作为视觉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视觉呈现方式也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这样一个视觉主宰的“读图时代”,传统新闻产业的发展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进行视觉传播改革与创新是当下报纸的发展重点。本文以《纽约时报》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类型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情况,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纽约时报》的视觉传播发展变化趋势及特征,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本研究发现,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受众对于视觉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当今社会,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看之方式”与传统媒体时期相比大有不同,为了适应受众观看方式的变化,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信息的视觉传播也作出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于《纽约时报》网站媒介事件报道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报道媒介事件新闻信息时对于新闻图片的使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丰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多种媒介形式的组合运用增强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感知与参与度。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对于数据新闻的创新以及新闻可视化的探索使得《纽约时报》走在了世界报刊数字化转型的前列。总体而言,《纽约时报》网站的媒介事件新闻报道视觉传播具有内容呈现方式的多媒体性与非线性、信息处理方式的数字化与直观性、信息传受主体关系的模糊性与互动性等一系列特征。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报纸网站对于新闻信息的视觉化呈现方式更加丰富,但同时也为新闻信息的报道带来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新问题。本研究在媒介技术伦的视域下,探讨了《纽约时报》网站媒介事件报道在视觉传播方面的三点问题:首先,过分追求视觉化的报道方式使得新闻传播手段取代了新闻传播内容,泛视觉化现象更加严重。其次,数字时代图像造假与篡改成本的降低使得新闻图像生产者与受众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信任危机,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始消解。第三,新媒体环境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尊重读者知情权的追求使得其在使用新闻影像信息时,放宽了对于视觉尺度的要求,容易引发伦理危机。

王斯涵[8](2015)在《数字时代文化类文摘报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以《作家文摘》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时代的来临,导致传统媒体传播形式和渠道以及传媒市场原有的格局发生新的变化。面对新挑战和市场白热化竞争所带来的新要求,作为传统媒体形式代表之一的文化类文摘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调整自身品牌构建方式和经营策略,以在与其他类型的报刊杂志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是当前文化类文摘报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大量查找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文化类文摘报刊发展状况,如品牌定位的方式和效果,品牌经营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将《作家文摘》报作为代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就互联网技术冲击下,文化类文摘报刊《作家文摘》报当前所受到的如同质化竞争、广告投放比率出现下滑、受众出现流失、品牌宣传效果无法保障等困扰,重点围绕其当前品牌经营模式的改良需要和优化策略展开论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为《作家文摘》报的未来发展和品牌塑造与传播,提出精准分析和提取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等对策,以及选择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人际口碑营销等整合营销策略。

王晨颖[9](2014)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报业微博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以一种“雷霆之势”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越发呈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恣势,报业的传播优势进一步被打破。而微博这一新兴即时通讯工具的兴起,则更让报业见识了新媒体“一呼百应”的力量。融入时代是必然选择,如何融入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新环境,报业从不缺乏融入的热情。但在大量的报纸涌入新媒体市场争着“分一杯羹”之后,更多的问题涌现而来,前期热情后期乏力,成为大多数报纸数字化的尴尬境遇。本文即是着眼于数字化转型中报业的困境,从报业微博入手,通过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探索报业如何在与新媒体融合中实现有效传播,进一步对报业在微博中的再造及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与指南。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导向,试图通过文章论述,洞悉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态势,把握报业数字化的未来。

宗益祥[10](2014)在《作为游戏的传播—威廉·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威廉斯蒂芬森是出生于英国的美籍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兼传播学家。他青年时代的主要研究兴趣在物理学领域,但正是由于量子物理学的深刻影响使得他逐步将研究兴趣从物理学领域转向了研究人类主观心理世界的心理学领域,这是其学术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转向;斯蒂芬森于1935年在《自然》杂志上宣布发现了一种可将人类主观性进行操作性测量的Q方法的诞生,而一场围绕心理研究方法的论争却因为二战的爆发而被迫搁浅;战后,斯蒂芬森以英军驻印度准将的身份光荣退役并在英国学界有过短暂地复归,但复归不久他便渡海赴美,加盟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也就是在芝加哥他出版了令其威名远播的《行为研究:Q技术及其方法论》;7年后,斯蒂芬森却选择弃学从商,加盟了一家广告公司并担任广告研究总监,尽管他在广告界硕果累累,但不久他又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特聘教授身份在学界复出,而这次复出便成为其学术生涯的第二次重大转向:从心理学界转向传播学界。1958年,斯蒂芬森初入传播学界就对主流学界死盯着宏大的媒介效果研究不放表示质疑,他对于学界忽略娱乐与大众媒介的关系也困惑不解。鉴于此,随后斯蒂芬森针对这一缺陷相继在《新闻阅读的鲁登尼克理论》一文及《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在斯蒂芬森看来,与其将媒介视作功利性的工具,倒不如将它视作是自我取悦的玩具。他在《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之最妙者,当是允许阅者沉浸于主观性游戏之中者。”一方面,游戏理论的灵感来源于荷兰学者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赫伊津哈推崇“游戏人”,借“游戏人”反对近代以来“理性人”与“工具人”对于人类游戏精神的压抑。斯蒂芬森从赫氏的作品中汲取了一种立足于文化人类学及人本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视角,他借“游戏”彰显大众在面对媒介时的主动性、个体性、自由性,以及在使用媒介过程之中获得的传播快乐;另一方面,Q方法作为心理学界的一场令人措手不及的革命,该方法本身既可以作为一种方法也可以视作一种理论,Q方法是一种科学地研究人类主观心理体验的革命性方法,它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统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它是对于传统“因素分析”方法的重要发展,它的特点就是尤其强调人类的主观性与个体性在科学研究之中的价值。从本质上而言,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是一种反对主流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科学人本主义范式”。如果我们再结合目前登陆中国传播学界不久的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来看,我们也可以将斯蒂芬森的游戏论称之为“传播游戏观”,更进一步而言,既然仪式即文化,而游戏又孕育文化,所以我们甚至可以将詹姆斯·凯瑞与威廉·斯蒂芬森的传播思想合二为一,统称为传播学研究的“新人本主义范式”,而在研究方法上则将阐释方法与Q方法充分结合起来。如果说斯蒂芬森的“游戏理论”在半个世纪之前提出有点儿“不合时宜”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滚滚来袭的今天,个性化、点对点、互动式的新媒介方式的涌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播学的理论及现实语境。今天,我们重新发掘斯蒂芬森及其游戏理论无疑可以对传播学研究正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及方法启示。

二、谈报纸“读题时代”的到来——兼论读者对新闻标题的总体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报纸“读题时代”的到来——兼论读者对新闻标题的总体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及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新闻消费概述
    (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1.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2.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
        1.消费与新闻消费
        2.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
二、新闻“消费者”角色分析
    (一)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概念
        1.解析新闻“消费者”角色
        2.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支付成本分类
        (1)支付时间成本型
        (2)支付注意力成本型
        (3)支付生理成本型
        (4)支付货币成本型
        3.新闻消费者角色的主体性
        (1)主体的能动性
        (2)主体的实践性
        4.新闻消费者角色的差异性
        (1)个体差异性
        (2)群体差异性
    (二)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者角色
        1.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者角色分类
        (1)报纸新闻的读者
        (2)广播新闻的听众
        (3)电视新闻的观众
        2.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特点分析
    (三)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者角色
        1.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者角色概述
        2.新闻消费者角色群体规模的变化
        3.新闻消费者角色呈现新特征的原因探究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闻消费心理新特征
    (一)新闻消费需求的变化
    (二)新闻消费动机的变化
    (三)新闻消费情感的变化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闻消费行为新特征
    (一)新闻消费行为分类
        1.免费浏览式
        (1)移动新闻客户端浏览式
        (2)公号订阅式
        (3)社交传阅式
        (4)其他免费浏览式
        2.付费阅读式
        (1)传统付费阅读式
        (2)线上付费阅读式
    (二)新闻消费行为智能化
    (三)新闻消费行为移动化
    (四)新闻消费行为碎片化
    (五)新闻消费行为社交化
    (六)新闻消费行为个性化
    (七)“生产型”新闻消费活跃化
    (八)新闻消费行为痕迹呈现数据化
五、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交互性特征
    (一)新闻消费者角色的互动性
    (二)新闻消费者角色的主动性
    (三)新闻消费者角色的被动性
六、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价值探讨和积极性“塑造”
    (一)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消费力价值
    (二)新闻消费者角色的生产力价值
    (三)新闻消费者角色的修正力价值
    (四)努力“塑造”新媒体时代的积极新闻消费者角色
        1.社会层面的建议
        2.媒介层面的建议
        3.新闻消费者层面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新闻
        二、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舆情相关概念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一、新闻自由观
        二、新闻真实观
        三、新闻党性观
        四、新闻人才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蕴
第二章 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第一节 中国网络舆情管理及现实条件
        一、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三、网络舆情管理
        四、网络舆情管理的现实条件
    第二节 中国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国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网络舆情管理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与网络舆情管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内涵
        一、新闻自由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自由是交往自由的主要形态
        三、新闻自由是监督权力的社会公器
        四、新闻自由是相对自由的舆论活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根本依据
        一、确认了舆情主体的自由表达权利
        二、明确了舆情主体的自由表达限度
        三、强调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四、建构了舆情主体的公共理性精神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与网络舆情管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内涵
        一、新闻与真实的关系
        二、新闻真实的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必然逻辑
        一、传播源流的信息真实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前提
        二、传播受众的认知真实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导向
        三、传播媒介的把关过滤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关键
        四、传播环境的真实氛围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逻辑要求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与网络舆情管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的内涵
        一、新闻的阶级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的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立场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指导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党性观主导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方向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观与网络舆情管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主体特征
        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力量
        一、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社会功能的新拓展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者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力量
第七章 中国网络舆情管理
    第一节 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管理原则
        二、信息公开原则
        三、协同治理原则
        四、导控结合原则
        五、时效优先原则
        六、预防为主原则
    第二节 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优化舆论环境
        二、提升主体理性
        三、实施内容管理
        四、强化媒介融合
        五、培植意见领袖
        六、把握受众特点
    第三节 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信息引导法
        二、情绪疏导法
        三、文化熏陶法
        四、技术革新法
        五、管理创新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意义、认同与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民日报》评论研究现状
        1.2.2 舆论引导研究现状
        1.2.3 新闻话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话语和话语分析
        2.1.1 话语
        2.1.2 话语分析
    2.2 新闻话语的研究路径
    2.3 研究框架
第3章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结构
    3.1 新闻评论的话语特征
    3.2 新闻评论话语的程式
    3.3 新闻评论话语的结构与认知特性
        3.3.1 认知规律
        3.3.2 新闻评论话语结构的认知依据
    3.4 小结
第4章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生成
    4.1 新闻评论的来源与“委托人”
        4.1.1 新闻评论的来源
        4.1.2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作者群分析
        4.1.3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生成
    4.2 刻板印象与新闻评论的制作
        4.2.1 刻板印象及其自动激活
        4.2.2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中的刻板印象
    4.3 小结
第5章 《人民日报》评论话语的意义建构
    5.1 《人民日报》评论的报道议题分析
        5.1.1 样本概况及议题分布
        5.1.2 人民论坛新闻评论议题分布分析
    5.2 《人民日报》评论话语的事实建构
    5.3 《人民日报》评论话语的神话性建构
        5.3.1 能指、所指、意指和符号
        5.3.2 神话的文化意义与运作特点
        5.3.3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神话运作与解读
    5.4 《人民日报》评论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
        5.4.1 话语:意识形态栖身的场所
        5.4.2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
    5.5 小结
第6章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中的典型原型分析
    6.1 原型的内涵
    6.2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中的典型原型分析
    6.3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中的原型功效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4)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第一章 加速恶化的报业危机
    第一节 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
        一、新世纪初开始的初步下滑
        二、次贷危机下的大幅缩减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断崖式下滑
    第二节 受众加速流失
        一、报纸发行总量剧减
        二、年轻受众丧失殆尽
    第三节 报纸倒闭者剧增
        一、西方国家报纸倒闭潮愈演愈烈
        二、国内报纸濒困者与日剧增
第二章 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实践
    第一节 传统商业模式在线延伸
        一、争取在线内容收入
        二、阻断广告收入下滑
    第二节 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业务
        一、依靠内容进入图书出版
        二、依托发行发展物流配送
        三、凭借传播开展信息咨询
    第三节 跨行业投资开源拓收
        一、有选择发展垂直电商
        二、借助并购进入文娱业
        三、投资地产等高利润行业
第三章 报业自救商业模式探索的失败
    第一节 传统商业模式无法在线复制
        一、在线内容收入微乎其微
        二、广告收入下滑趋势加速
    第二节 关联收入拓展收效甚微
        一、关联收入杯水车薪
        二、关联业务竞争激烈
    第三节 跨业投资转型鲜有成效
        一、跨业投资难具普遍性
        二、跨业投资收益难如初愿
第四章 报业商业模式探索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报业遭遇多方覆盖竞争
        一、社交媒体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二、搜索引擎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三、在线应用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第二节 报业内容收费存在瓶颈
        一、受众存在免费阅读内容的习惯
        二、专注注意力的内容难以收费
        三、报业面临覆盖竞争无法收费
    第三节 报业广告面临多重竞争
        一、在线新闻平台分食广告收入
        二、新媒体生态圈侵吞广告收入
第五章 商业模式缺失下的报业发展前瞻
    第一节 报业发展的两种趋势
        一、市场化报纸或逐步消亡
        二、公益性报纸由财政供给
    第二节 专业内容商业模式待重塑
        一、报业消亡引致专业内容缺口
        二、报业自救失败引致专业内容商业模式缺失
        三、专业内容商业模式重塑的基本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流水线”之外的“新闻手工制作”: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生产的坚守与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特稿”的研究
        1.2.2 关于《冰点》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冰点》特稿的由来与发展
    2.1 《冰点》特稿诞生的背景
    2.2 《冰点》与《冰点》特稿简介
    2.3 《冰点》特稿的新闻观
        2.3.1 表现一:关注普通个体的命运
        2.3.2 表现二:有温度的新闻
        2.3.3 表现三:悲悯之心却以专业为准
    2.4 《冰点》特稿的历程
        2.4.1 第一阶段:1995-1998年讲故事的新闻
        2.4.2 第二阶段:1999-2005年直击新闻事件的调查性报道
        2.4.3 第三阶段:2006-2009年风格平和的软新闻
        2.4.4 第四阶段:2010-2016年“流水线”之外的精致新闻
第3章 新媒体时代《冰点》特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 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的挑战
        3.1.1 新媒体挤压《冰点》特稿的市场
        3.1.2 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
        3.1.3 特稿生产的困境
        3.1.4 特稿记者的高要求
    3.2 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的机遇
        3.2.1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的优势
        3.2.2 新媒体的劣势
        3.2.3 特稿受众的存在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的坚守和变革
    4.1 坚守“手工新闻制作”
        4.1.1 选题坚持寻找一个时代的意象,不与同质化为伍
        4.1.2 坚持对文字的锤炼,打磨历久弥新的新闻美文
    4.2 提升传播技术,开拓媒融之路
        4.2.1 前期预热
        4.2.2 与新媒体合作
        4.2.3 走媒融之路
    4.3 争取青年受众,实行国民读报教育
    4.4 建立适应媒融之路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4.4.1 调整媒体内部组织结构
        4.4.2 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

(6)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研究 ——以2015年四家都市报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研究方案
        (一)目标媒体
        (二)研究时段、对象的界定
        (三)样本选择
        (四)研究综述
第二章 理论概述
    一、框架理论及新闻框架
        (一)框架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二)新闻框架的内涵
        (三)新闻框架的研究视角
    二、涉腐报道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概况
    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发展概况
    二、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的选择标准
        (一)新闻价值
        (二)宣传价值
    三、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的整体样态——以2015年四家都市报为例
第四章 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报道显着度分析
        (一)报道长度分析
        (二)报道版面分析
        (三)报道类型分析
        (四)报道持续度分析
    二、框架类型分析
        (一)工作报道框架
        (二)媒体监督框架
        (三)“黄色新闻”框架
第五章 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框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的总体概况
    二、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框架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显着度不高
        (二)内容同质化严重
        (三)煽情化新闻显现
        (四)建设性报道缺失
    三、影响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框架建构的因素
        (一)政治和制度因素
        (二)市场因素
        (三)媒介组织因素
        (四)新媒体因素
第六章 对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框架建构的建议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承担社会责任
        (一)坚持报道的客观性
        (二)平衡媒体政治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三)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二、理顺政媒关系,促进良性互动
        (一)理顺媒体与政府的“共生关系”
        (二)保持媒体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三)加强媒体与政府的“监督关系”
    三、加强建设性报道,提升舆论监督成效
        (一)揭露官员贪腐的“质变”过程
        (二)突出贪腐官员犯罪的内在因素
        (三)关注贪腐官员悔过,维护官员整体形象
        (四)避免“媒介审判”,维护法律公正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 ——基于对《纽约时报》网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闻行业视觉传播研究
        1.2.2 媒介事件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2 研究样本的确定
        1.3.3 研究框架
2. 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视觉传播变化与发展
    2.1 感性的间接观视:受众“看之方式”变化
    2.2 中心转移与数字化:新闻报道的视觉发展
    2.3 《纽约时报》: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视觉先锋
    2.4 本章小结
3. 仪式与在场:建构型媒介事件视觉传播特征分析——以悉尼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为例
    3.1 新闻图片的视觉传播比较
        3.1.1 图片数量:增幅明显
        3.1.2 图片来源:多样化与均衡性
        3.1.3 图片种类:追求深度
        3.1.4 新闻摄影互动意义实现方式:强调在场性与参与感
    3.2 媒介手段的视觉传播比较
        3.2.1 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
        3.2.2 社交媒体与媒体互动
    3.3 本章小结
4. 数据化与UGC:重构型媒介事件视觉传播特征分析——以9.11事件与波士顿爆炸案为例
    4.1 新闻图片的视觉传播比较
        4.1.1 图片数量:体现集中性
        4.1.2 图片来源:非专业来源异军突起
        4.1.3 图片种类:可视化插图代替图表图片
        4.1.4 新闻摄影互动意义实现方式:强调信息传达与严肃感
    4.2 媒介手段的视觉传播比较
        4.2.1 纯文字深度报道仍是重要形式
        4.2.2 社交媒体UGC进入新闻生产场域
        4.2.3 数据新闻与新闻可视化
    4.3 本章小结
5. 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视觉传播特征分析
    5.1 新闻报道内容呈现方式的多媒体与非线性
    5.2 新闻报道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与直观性
    5.3 新闻信息传受主体关系的模糊性与互动性
    5.4 本章小结
6. 媒介技术论视野下的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视觉传播反思及策略探讨
    6.1 泛视觉化:传播手段取代传播内容
    6.2 视觉欺骗:数字时代的信任危机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6.3 视觉尺度: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摄影伦理探讨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数字时代文化类文摘报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以《作家文摘》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概念与内涵
    1.5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文化类文摘报刊的品牌定位
    2.1 品牌定位的概念与原则
    2.2 文化类文摘报刊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3 文化类文摘报品牌定位的特征
        2.3.1 文摘类报刊品牌定位的心理导向特征
        2.3.2 文摘类报刊品牌定位的竞争导向特征
        2.3.3 文摘类报刊品牌定位的动态性特征
    2.4 《作家文摘》品牌定位
第三章 数字化时代文化类文摘报刊品牌经营问题分析
    3.1 现有品牌经营模式问题分析
        3.1.1 经营模式单一
        3.1.2 以内容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3.1.3 多媒体融合经营模式
    3.2 现有数字化品牌经营模式问题分析
    3.3 《作家文摘》品牌经营模式问题分析
第四章 《作家文摘》品牌塑造与经营对策分析
    4.1 《作家文摘》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4.2 《作家文摘》整合营销与推广策略
    4.3 《作家文摘》网络营销推广策略
    4.4 《作家文摘》品牌口碑营销策略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数字化背景下的报业微博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数字化冲击下的报纸业态
    第一节 数字化对报业发展的冲击
        一、“拐点”的到来与报纸消亡论
        二、报业面临的根本挑战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趋势:从技术到内容
        一、媒介融合:技术与平台为先
        二、融合媒介:内容与渠道为王
    第三节 报业的数字化探索之路
        一、“试水”数字报刊,开辟网站阶段
        二、“登陆”电子屏,添加应用阶段
        三、尝试“全媒体”融合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报业微博的勃兴
    第一节 微博的“前世今生”
        一、数字时代的新宠—微博
        二、微博的传播特征
        三、微博之于传统媒体的意义
    第二节 报业与微博的“竞合”
        一、作为报业竞争对手的微博
        二、作为报业数字化生存手段的微博
        三、进军“微领域”的报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报业微博的生存现状分析
    第一节 报业微博发展现状
        一、微博平台的选定
        二、报业微博发展整体状况
    第二节 当前报业微博中的问题与误区
        一、传播的不平衡
        二、技术问题尚待解决
        三、粉丝数量恐达瓶颈
        四、警惕“内容为王”的陷阱
        五、存在潜在的失信危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时代报业微博生存的机遇
    第一节 “纸”会消亡,“报”不会亡
    第二节 高度的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
    第三节 基于微博的报业产业链的延伸与重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未来数字化背景下报业微博有效传播策略解析
    第一节 内容求准,再求为“王”
        一、来源准确
        二、渠道通达
        三、价值追求
    第二节 既“抢眼球”,又“接地气”
        一、新闻标题的“抢眼”
        二、报道内容的“多元”
    第三节 及时互动,覆盖精确
        一、把握互动尺度
        二、培养意见领袖
        三、提高覆盖精度
    第四节 引导舆论,化解风险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作为游戏的传播—威廉·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一) 研究的时代背景
        (二) 研究的理论背景
        1.“信息人”的棒喝
        2.“仪式人”的登陆
        3.“游戏人”的邂逅
    二、 研究方法、目标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框架
    三、 研究难点、创新及不足
        (一) 研究难点
        (二) 研究创新
        (三) 研究不足
    四、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一、 人物生平与学术生涯概览
    (一) 早年生涯:物理学跨入心理学的第一次转向
    (二) 心理研究:对“自我意识”概念的高度重视
    (三) 二战爆发:投笔从戎与渡海赴美
    (四) 中年插曲:弃学从商与再返学界
    (五) 晚年生涯:二次退休与笔根不辍
二、 “游戏”:传播游戏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 中西历史文化中的“游戏”概念
    (二) “游戏的人”:约翰·赫伊津哈的游戏研究
三、 作为游戏的传播: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
    (一) 研究背景:初入传播学界的“困惑”
        1. 对主流研究者忽略“娱乐”问题的质疑态度
        2. 对传播批判主义者批判“娱乐”问题的批判态度
    (二) 研究原则:一种主观主义的立场
        1. 划开传播信息理论的“黑箱”:伸张主观主义
        2. 批判施拉姆的大众媒介观:一种“主观游戏”的立场
    (三) 研究原理:几组重要的研究假设
        1. “社会控制”与“选择性会聚”
        2.“游戏”与“工作”
        3. “工作性传播”与“游戏性传播”
        4. “传播乐趣”与“传播痛苦”
        (1)基本含义
        (2)对施拉姆的“乐趣”理论的批判
        5. “自己”与“自我”
        6. “大众”与“公众”
        7. 原始传播
        8. 总结及其它
四、 Q 方法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科学基石
    (一) Q 方法论之历史与现状
    (二) Q 方法论之理论渊源
        1.量子物理学:“互补性”原理的深刻影响
        2.格式塔心理学:“整体性”原理的重大影响
    (三) Q 方法论与 R 方法论之特性比较:对立与统一
    (四) Q 方法论之实用举隅:以“斯多夫的研究”为例证
        1. “斯多夫的研究”:对“假设-演绎”的 R 方法案例之批判
        2. Q 方法之“操作主观性”流程:对“斯多夫的研究”之颠覆
        (1)搜集 Q 母体(Q-population)
        (2)建立 Q 样本(Q-sample)
        (3)选取 P 样本(P-sample)
        (4)进行 Q 分类(Q-sort)
        (5)进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6)进行因素解释(Interpretation of Factor)
    (五) Q 方法论与传播研究:一个方法论的进步
五、 传播学的想象力:游戏理论视域下的传播学范式革命
    (一) 来自“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传学范式批判
    (二) 来自“传播学的想象力”的传学范式重构
        1. 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之再思考
        2. 重返芝加哥学派:一种“返本开新”式的传学追寻
        3. 作为文化的传播: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再思考
        4. 回归自由的人性:传播游戏理论视域下的科学人本主义范式
        (1)“以人为主体”: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人本主义范式再思考
        (2)“游戏即人性”:传播学研究的科学人本主义范式再发掘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新闻阅读鲁登尼克理论》参考译文
附录 2 威廉·斯蒂芬森讲授游戏论珍贵照片
附录 3 斯蒂文·布朗为斯蒂芬森所写的回顾
附录 4 《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主目录
附录 5 威廉·斯蒂芬森的部分着作目录一览

四、谈报纸“读题时代”的到来——兼论读者对新闻标题的总体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特征研究[D]. 麻亚婷. 渤海大学, 2019(11)
  •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 金飞. 湖北大学, 2018(04)
  • [3]意义、认同与舆论引导:《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研究[D]. 牛婧娥.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D]. 牟俊奕.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5)
  • [5]“流水线”之外的“新闻手工制作”: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生产的坚守与变革[D]. 曾奕. 广西大学, 2017(02)
  • [6]我国都市报涉腐报道研究 ——以2015年四家都市报媒体为例[D]. 刘娴.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 [7]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研究 ——基于对《纽约时报》网站的分析[D]. 王丛.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8]数字时代文化类文摘报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以《作家文摘》报为例[D]. 王斯涵.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9]数字化背景下的报业微博探究[D]. 王晨颖. 黑龙江大学, 2014(08)
  • [10]作为游戏的传播—威廉·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研究[D]. 宗益祥.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论报纸“阅读标题时代”的到来——兼论读者对新闻标题的一般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