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测定速消上风胶囊中的各种成分

HPLC法测定速消上风胶囊中的各种成分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速效伤风胶囊中各组分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桉熠[1](2021)在《以复方丹参制剂等三种制剂为示范的中成药“一致性”质量评价策略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促进优质中成药发展,建立以“一致性”为核心的中成药质量评价方法,针对三种同名同方中成药大品种(复方丹参制剂,健胃消食制剂和藿香正气制剂),开展中成药“一致性”质量评价,对参评厂家进行一致性等级划分,反映当前市售产品“一致性”质量现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引导相关品种产品“一致性”质量提升,促进中成药良性发展,保障品种质量“均一稳定”。方法:1.建立以药效成分含量分析为主,批内和批间两个评价维度的一致性评价方法。设置产品“一致性差异值”,“质量分数”,“百分质量分数”等计算公式,采用百分质量分数对相关厂家进行一致性等级划分。其中,80%及以上为一等;大于等于50%,小于80%为二等;其余为三等。一致性评价过程,以同一厂家为评价单元,批内一致性评价取其同一批号内3个不同包装测定,3个批号的批内一致性差异值的均值作本厂家批内一致性评价结果;批间一致性评价取5个批号测定计算其批间一致性差异值。2.以三个同名同方中成药大品种为研究对象,建立符合三个品种的测定方法,对收集样本进行一致性评价。复方丹参制剂共收集15个厂家样本,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来自丹参与三七药味中的7个成分含量;应用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来自冰片中2个成分的含量。健胃消食制剂收集5个厂家样本,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其2个成分。藿香正气制剂收集5个厂家的样品,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其9个成分的含量。依据各品种样本中各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应用“一致性”评价方法,计算各厂家样本批内及批间差异结果,分析各厂家样本一致性结果,并对收集样本进行一致性等级划分。结果:1.经方法学验证,本文建立的三种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科学合理,结果准确。2.各品种一致性评价结果如下:所评价的15种复方丹参制剂一致性差异范围为18.5%~59.4%,各样本质量分数介于1.7~5.4之间,百分质量分数范围为31%~100%,按百分质量分数进行一致性等级评价,共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等厂家1个,为S6;二等厂家8个,分别为S1,S2,S4,S5,S8,S10,S11,S15;三等厂家6个,即其余厂家。健胃消食制剂一致性差异范围为28.9%~110.4%,各样本质量分数为0.9至3.5不等,其百分质量分数为26%~100%,一致性分级结果表明:J2,J5为一等厂家,J4,J1为二等厂家,J3为三等厂家。藿香正气制剂,各样本一致性差异值为38.2%~89.8%,质量分数介于1.1~2.6之间,百分质量分数范围为43%~100%,按百分质量分数分级评价,收集的5个厂家中,一等厂家1个,厂家编号为H3;二等厂家3个,H1,H2与H5;其余为三等。结论:1.本文建立了以“一致性”为核心的中成药质量评价方法,是目前全新的质量评价方法,通过一致性等级划分可实现同名同方中成药厂家量化比较,引导择优用药。2.收集的15个厂家复方丹参制剂,5个厂家健胃消食制剂和5个厂家藿香正气制剂,各厂家产品一致性评价结果明确,各品种按一致性等级均划分为三类,等级分布结果合理。一致性等级评价方法对相应品种质量现状的反映和产品一致性提升意义重大。3.中成药“一致性”评价方法所建立的批内与批间两个评价维度,从不同生产环节揭示质量影响因素。其中,中药原料的质量差异已逐步成为影响和限制中成药质量一致性的主要因素。4.相关厂家应以“一致性”评价方法作为参考依据,明确质量短板,优化相关控制因素,提高企业生产管理能力,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一致性。

杨苗苗[2](2020)在《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文中认为乌头二元缓释胶囊是对乌头注射液的剂型更改,以生川乌、生草乌为原料,由普通速释胶囊和肠溶缓释胶囊组合构成,用于缓解胃、肝癌晚期的癌痛等症状。胃、肝癌晚期病情严重,疼痛多为剧痛,乌头二元缓释胶囊通过药物先胃部速释后肠道缓释的二次释放,达到药物迅速起效并维持血药浓度长效的目的,具有剂型更改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为研究对象,建立乌头中药效物质整体成分与个体成分动物体内含量测定的方法学,开展了乌头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等研究,结合急性毒性、强心、抑制胃癌细胞体外增殖和镇痛药效验证的试验,证明其在镇痛的同时可强心和抑癌,确定出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的安全有效剂量,为其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分析方面,通过甲醇沉淀蛋白法和溴甲酚绿显色法测定大鼠和比格犬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整体成分的吸波面积法(Area under absorbance-wave curve,简称AUAWC),专属性、线性关系和精密度均良好,其中线性方程分别为ΔAUAWC=1.2355C+3.2935(r=0.9993)、ΔAUAWC=0.6992x+1.3403(r=0.9998),血浆样品在8 h内稳定,方法回收率和相对回收率分别在80.45%-107.34%、92.13%-105.34%之间,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建立的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内标物质和生物碱能够很好分离,分析时间在8 min以内,最低检测限为0.05 ng·mL-1,最低定量限为0.1 ng·mL-1,在0.1-200 n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线性方程分别为Y=0.5752C+0.9537(0.9995),Y=0.5784C+0.8026(0.9998),Y=0.6866C+2.4519(0.9998),Y=0.1096C+0.5388(0.9999),Y=0.1212C+0.6092(0.9998),Y=0.0463C+0.16(0.9992),仪器精密度良好,样品在12 h内稳定,基质效应在76.48-102.47%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5.09-102.98%之间,都能够满足生物样品测定要求。结果表明AUAWC和UPLC-MS/MS可分别用于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整体成分和个体成分的含量测定。同时,AUAWC法结合UPLC-MS/MS法开展了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在大鼠和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大鼠体内乌头提取物整体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为2 h,半衰期(t1/2)为4 h,波动度(DF)为3.12;个体成分在体内行为不同,半衰期有差异,但均在2 h内达到峰浓度,尤其是乌头碱,在0.25 h达到峰浓度,其中乌头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波动较大,说明乌头生物碱在体内吸收迅速、代谢较快,血药浓度波动大。比格犬给药二元缓释胶囊与普通胶囊后整体成分与个体成分的药时曲线图可以看出,虽然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普通胶囊组,药物吸收快,1 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后逐渐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大;二元缓释胶囊组,药物快速释放,可维持30 h。相同剂量的普通胶囊组与二元缓释胶囊组,均出现动物中毒反应,但普通胶囊组中毒反应迅速,1 h死亡,二元缓释胶囊组则4 h出现中毒,UPLC-MS/MS法测得死亡时血药浓度发现乌头碱含量均较高,说明毒性发生与乌头碱直接相关;二元缓释胶囊剂量减半后,动物无死亡,乌头类生物碱最大血药浓度均减小,其中,乌头碱的血药浓度小于10 ng·mL-1,说明比格犬给药二元缓释胶囊死亡可能是给药剂量偏大;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乌头提取物1 h后测定各成分血药浓度,结果以二元缓释胶囊减半剂量换算作为给药剂量时,大鼠体内乌头碱的血药浓度明显小于减半剂量前乌头碱的血药浓度,表明以乌头注射液临床减半剂量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体内有效血药浓度相应减小,安全性增大。绝对生物利用度测试方面,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乌头注射液和口服灌胃乌头提取物后,根据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体内血药浓度计算6种生物碱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8.14%、44.26%、61.48%、57.70%、50.81%、79.06%,表明口服给药,各成分在胃内酸性环境和肠道菌群作用下,以及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转化为其它代谢产物和水解产物,导致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最后,大鼠急性毒性试验测得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3.9g·kg-1和37.0 g·kg-1,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7倍和351.7倍,制乌头的LD50是生乌头的9倍,生乌头的最小中毒剂量为0.25 g·kg-1(临床剂量的2.3倍),中毒致死大鼠的解剖发现,肝、肾等脏器均已发黑,中毒症状明显,而临床及其以下剂量的大鼠,各脏器均正常。强心试验方面,大鼠给药后第30分钟的心率与0时间心率相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生乌头组给药剂量为临床剂量的1-4倍时呈现减慢的趋势,临床剂量的8倍时给药前后心率较平稳,临床剂量的16倍时表现加快的趋势,制乌头组在对应的剂量表现为平稳、减慢、加快的顺序,表明生、制乌头均具有强心的作用,但生乌头低剂量时可达到强心作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结果显示,生乌头与制乌头提取物均具有明显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的作用,剂量相同时,生乌头提取液的抑制作用较制乌头的更强。生乌头镇痛药效验证试验表明给药剂量为乌头注射液临床剂量的0.5倍时,疼痛抑制率可达59.26%,比阳性药物布洛芬抑制率还高,表明生乌头安全性比制乌头的小,但强心与抑癌作用来的大,生乌头在低剂量时即可表现出较好的药效结果,小鼠镇痛药效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最小有效剂量为乌头注射液临床0.5 g生药材/日。综上所述,乌头注射液改制成二元缓释胶囊可避免血药浓度快速升高引起中毒,又达到速效、长效的目的。乌头注射液(0.5 g生药材·mL-1)临床给药剂量为1-2 mL/次,1-2次/日,即0.5-2 g生药材/日,针对患者镇痛具有一定的给药方案灵活性,但也增加了体质虚弱患者的药源性毒副作用。本论文以乌头注射液临床1 g生药材/日的剂量作为参考剂量,以此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比格犬出现中毒死亡,死亡时测得的体内乌头碱血药浓度较高,给药剂量减半后,乌头碱血药浓度明显降低,比格犬无中毒死亡;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乌头提取物最小中毒剂量为临床剂量的2.3倍,表明临床剂量的0.5倍(即最小有效剂量,0.5 g生药材/日)-2倍都是安全的,因此,考虑到癌症晚期患者身体虚弱,初步确定以乌头注射液0.5 g生药材/日剂量换算作为二元缓释胶囊给药剂量,每天给药一次,每次一粒普通胶囊、一粒肠溶胶囊。

张雅秋[3](2019)在《线叶菊黄酮滴丸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更好地控制线叶菊黄酮滴丸的质量,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本论文依据线叶菊黄酮滴丸的特点,结合2015版《中国药典》丸剂项下要求,对线叶菊黄酮滴丸的质量标准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为滴丸的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检查线叶菊黄酮滴丸性状是否符合要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线叶菊黄酮滴丸进行定性鉴别,并对鉴别方法进行耐用性考察;检查线叶菊黄酮滴丸的重量差异、溶散时限是否符合要求。(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线叶菊黄酮滴丸中异槲皮苷、圣草酚、槲皮素、芹菜素和异鼠李素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其方法进行耐用性考察;利用“一测多评”法,以槲皮素为内参物,建立与异槲皮苷、圣草酚、芹菜素和异鼠李素的相对校正因子(RCF),对相对校正因子进行耐用性考察,最终比较一测多评法(QAMS)与外标法(ESM)测定线叶菊黄酮滴丸中5种成分的含量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3)以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和溶散时限为稳定性考察项目,对线叶菊黄酮滴丸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1)确定线叶菊黄酮滴丸为棕色至棕褐色丸剂,气香,味微涩;在薄层色谱鉴别研究中,三批滴丸供试品色谱和原料药色谱在与槲皮素、芹菜素和异鼠李素对照品色谱对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且Rf值适中,阴性样品则无相应的斑点,对薄层板、温度和湿度进行了耐用性考察,表明薄层板和环境因素对该方法几乎无影响;三批滴丸的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均符合要求。(2)建立了同时测定线叶菊黄酮滴丸中异槲皮苷、圣草酚、槲皮素、芹菜素和异鼠李素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探讨了“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以槲皮素为内参物的异槲皮苷、圣草酚、芹菜素和异鼠李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8655、0.5215、0.3810和0.5404,对不同仪器和色谱柱、柱温、流速的微小变化进行耐用性考察,发现对相对校正因子几乎无影响,利用相对误差法对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3)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线叶菊黄酮滴丸在高温和强光条件下各指标较稳定,高湿条件下稳定性较差,滴丸易软化,粘连;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均表明滴丸稳定性良好,保质期可暂定为12个月。结论本文对线叶菊黄酮滴丸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研究,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滴丸稳定性良好,为线叶菊黄酮滴丸的生产、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吴江瑞[4](2016)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腹泻类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中药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是其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部分,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泻痢消片、肠胃宁胶囊、泻痢固肠片、儿宝颗粒、补脾益肠丸5种腹泻类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新方法,并采用固相萃取(SPE)前处理技术分离、净化待测样品,有效的分离了杂质与目标物,提高了回收率。所建立的方法快速便捷,干扰少,灵敏度高,结果准确,为腹泻类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综述通过文献调研,对近年来市售的腹泻类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前处理技术、测定方法及作用机理等研究现状予以概述,同时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固相萃取(SPE)的发展动态。第二章SPE-HPLC法测定泻痢消片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研究了SPE-HPLC法测定泻痢消片中芍药苷、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通过一系列色谱条件及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采用Hyper Sep C18固相萃取柱对泻痢消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净化、富集,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分离有效成分,流动相选用乙腈-5mL·L-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276和284nm,柱温28℃,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结果芍药苷在0.617030.85μg·mL-1(r=1.0000)、甘草苷在0.15987.944μg·mL-1(r=0.9998)、柚皮苷在0.972848.64μg·mL-1(r=1.0000)、橙皮苷在0.12366.180μg·mL-1(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4%,98.3%,97.8%和97.7%,RSD分别为0.97%,1.11%,1.28%和1.26%。第三章HPLC法同时测定肠胃宁胶囊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通过优化色谱条件,确定最佳提取溶剂、料液比、超声时间等,建立了HPLC法分析肠胃宁胶囊中葛根素、补骨脂素、木香烃内酯等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4min,24%a;47min,24%a→30%a;710min,30%a→60%a,1015min,60%a→85%a),检测波长230,276,246,225nm,流速1ml·min-1,进样量20μl。结果葛根素(1.65082.51μg·ml-1)、芍药苷(0.462823.14μg·ml-1)、甘草苷(0.317815.89μg·ml-1)、补骨脂素(0.581829.09μg·ml-1)、异补骨脂素(0.486424.32μg·ml-1)、木香烃内酯(0.328016.40μg·ml-1)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6.9%,97.2%,97.5%,96.0%,95.2%,97.2%。第四章spe-hplc法测定泻痢固肠片中芍药苷、甘草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究建立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分离、hypersep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样品,分析泻痢固肠片中3种成分的spe-hplc法。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24:76),检测波长230nm(芍药苷、甘草苷),284nm(橙皮苷),柱温25℃,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芍药苷、甘草苷、橙皮苷分别在3.998199.8μg·ml-1、0.635631.78μg·ml-1、0.494024.7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稳定性的rsd<3%,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6%,97.0%,98.0%。第五章hplc法同时测定儿宝颗粒中葛根素、芍药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建立了测定儿宝颗粒中葛根素、芍药苷、橙皮苷含量的hplc法,科学的控制其质量标准。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min,24%a;510min,24%a→28%a),波长切换04.0min,250nm;4.06.0min,230nm;6.010min,284nm;流速1ml·min-1,柱温28℃,进样量:20μl,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葛根素在3.09877.44μg·ml-1、芍药苷在3.45686.40μg·ml-1、橙皮苷在0.441611.04μg·ml-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98.6%,98.2%,rsd分别为1.76%,1.02%,1.23%。第六章spe-hplc法测定补脾益肠丸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芍药苷含量的方法研究建立了补脾益肠丸中3种有效成分的spe-hplc法,采用hypersepretainpep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芍药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hplc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检测波长246nm、230nm,流速1ml·min-1,柱温25℃,进样量20μl。结果补骨脂素在0.872643.63μg·mL-1(r=0.9999)、异补骨脂素在1.21660.80μg·mL-1(r=0.9998)、芍药苷在2.912145.6μg·mL-1(r=0.999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6%,97.2%,97.5%,RSD分别为1.00%,1.09%,0.52%。

刘宇[5](2016)在《几种复方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是用药安全有效的的基础,速效止泻胶囊、通脉颗粒和降脂灵胶囊为岷海制药有限公司按照《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生产的品种,这三个品种均为复方制剂,受众较广泛,并且速效止泻胶囊和通脉颗粒尚无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参考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药厂生产过程中快速检测的实际需要,本文对上述中成药进行了试验研究。1.针对速效止泻胶囊中拳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和绿原酸两个指标建立简便、灵敏、准确的RP-HPLC定量检测方法与技术;拟针对速效止泻胶囊中拳参所共有的多个指标成分建立专属性强、方法简便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定性鉴别方法与技术。2.对通脉颗粒处方中的葛根和丹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拟以葛根和丹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和丹酚酸B两个指标成分,建立通脉颗粒的RP-HPLC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对7家药厂生产的通脉颗粒的共有峰进行指纹识别和指认,对部分化合物的来源进行归属,建立指纹图谱。3.对降脂灵胶囊的现有定性定量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快速,高效,更符合药厂生产在线检查的实际需求。方法1.本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RP18色谱柱,以乙腈-0.10%甲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90nm,体积流量为0.80ml/mi n,梯度洗脱,同时对速效止泻胶囊的50%甲醇提取液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HPLC-MS对没食子酸和绿原酸进行了定性分析。2.本文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以三氯甲烷-甲醇-水(7:2:0.25)和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3:4:0.5:2)为展开剂,利用高效薄层板,对处方中的葛根和丹参进行了定性鉴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RP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6nm,体积流量为1mL/min,同时对通脉颗粒50%甲醇提取液中的葛根素和丹酚酸B进行了定量测定。采用HPLC-MS对通脉颗粒中部分化合物进行鉴别和指认。3.本文应用薄层色谱法,采用高效薄层板,对降脂灵胶囊中的大黄、黄芪、槐花、何首乌等药材的定性鉴别进行了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RP18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mL/min;检测波长254nm,对原标准中的葛根素的定量鉴别进行了优化。结果1.本文所建立的速效止泻胶囊高效液相定量检测的方法,可同时对速效止泻胶囊中的两种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在5.73~183.39 μg/mL和在6.52~208.65 μ 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n=5)分别为101.20%(RSD为1.10%)和103.60%(RSD为0.80%),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速效止泻胶囊的质量控制。2.本文所建立的通脉颗粒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多批次样品点板,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阴性对照无干扰,可准确鉴别葛根和丹参药材。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通脉颗粒中葛根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表明葛根素和丹酚酸B在15.54-497.35μg/mL和14.82~474.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n=5)分别为100.79%(RSD为1.22%)和100.16%(RSD为0.63%)。本文对葛根和丹参的定性定量鉴别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通脉颗粒的质量控制;对7家药厂生产的通脉颗粒共有峰进行指纹图谱的建立,可对通脉颗粒进行指纹性识别。3.本文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法对降脂灵胶囊中的四种药材进行了定性优化,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阴性对照无干扰,可准确的鉴别大黄、黄芪、槐花、何首乌等四中药材,具有展开剂用量少,点样量小,高效,快速等优势。本文对原标准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葛根素在6.31~202.07 μ 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10min即可对葛根完成含量测定,较原标准的30min相比较,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省化学试剂,加样回收率为99.70%(RSD为1.70),测得含量与药典标准无明显差异,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对于降脂灵胶囊含量测定的优化提供了支持。结论以上研究提高了速效止泻胶囊、通脉颗粒、降脂灵胶囊等中成药的质量可控性,为厂家大规模生产的在线检测提供快速、高效的定性定量方法。

李大伟[6](2016)在《基于现代色谱技术的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质量标准及在拟生命体液中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植物提取物作为医药保健食品等配方的原料已被广泛应用,但其组分复杂,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炮制、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均会影响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常导致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等,而植物提取物原料的质量则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终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些现代高科技方法被逐渐应用于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及鉴定、鉴别工作中,促进了相关行业在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茶叶提取物(包括其终端产品心脑健胶囊和心脑健片)和玛咖提取物为例,将现代色谱技术应用于其中的指标成分的质量标准中,保证植物提取物质量的安全稳定,为产品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相关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除此之外,还探讨了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提取物中的重要的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拟生命体液中的热力学性质,建立EGCG的热力学性质与溶液组成间的关联,为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开发更为有效的药物及药物载体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当前国内外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发展和研究趋势进行了介绍,重点对我国以中草药提取物为代表的植物提取物的相关质量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强调应加强对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方面的监管,建立以药典为主的质量标准方面的规范,综述了现代技术尤其是现代色谱技术在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方面的应用和发展,阐释了植物提取物质量标准的三个关键技术,包括一测多评技术,特征/指纹图谱技术和对照提取物技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论文第二,三,四章以目前已有的质量标准为基础,主要介绍了茶叶提取物和以茶叶提取物为原料制成的终端产品心脑健胶囊,心脑健片的质量标准的提高。针对当前相关的质量标准在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以现代色谱技术(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为依托,通过对国内几家主要的生产厂家(共计26批次)进行工艺调研和原料获取,以茶叶提取物中8种特征成分和14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为考核指标,对包括茶叶提取物,心脑健胶囊和心脑健片在制法工艺,薄层色谱鉴别,专属性的特征/指纹图谱鉴别,多指标含量测定,农残和溶剂残留等方面的检查和标准进行了建立和提高,并对各种鉴别方法的耐用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与此同时,对酸度,水分,炽灼残渣,重金属,砷盐,乙酸乙酯溶剂残留,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等指标进行了限度检查,首次对儿茶素单体在色谱柱中的稳定性进行了探索,为茶叶提取物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保障,为相关植物提取物行业的质量控制和健康发展提供一种研究思路。论文第五章鉴于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针对部分植物提取物在建立质量标准时,活性成分的标准品难以分离制备,或者制备成本较高,不稳定,所需的标准品种类较多,检测成本较高等而难以全面、高效地对植物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的问题,以茶叶提取物为例,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为依托,提出了一测多评用于茶叶提取物质量控制的新模式。研究从一测多评方法的建立,耐用性,适用性,可行性,色谱峰准确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设计的结果显示在保证色谱分离度(R>1.5)的前提下,EGCG可以对茶叶提取物中的10种活性成分进行准确定位。Taguchi Design-静态设计主要采用信噪比(P值和Delta值)和残差图为判别依据对一测多评方法在不同实验室应用时,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实验人,不同仪器和不同色谱柱)对结果的影响进行考察。直观分析(极差R,方差分析(显着性参数Sig.)和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等对所建立的一测多评的相对校正因子的稳健性进行研究。采用一测多评法和传统的外标法对26批次不同厂家,不同来源的茶叶提取物中的10种活性成分(共计26×10×2=520个含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Sig.=0.000)表明两种方法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结果差异不明显。最后,采用聚类分析(欧氏距离)和判别分析(Fisher判别函数)对茶叶提取物的质量品质进行了评价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仅使用一个对照品EGCG便可对多个成分进行同步测定,方法可靠实用,可以用于茶叶提取物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当中。论文第六章基于目前有着“秘鲁人参”之称的玛咖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标准品难以分离制备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相关的质量标准缺失的现状,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制备型和分析型)、薄层色谱技术、柱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对药食两用植物玛咖的质量标准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对玛咖提取物中多种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的条件进行优化,对比了溶剂提取,索氏提取和超声辅助提取的优劣,结果显示采用较佳条件进行提取的玛咖浸膏提取率约为50g(浸膏)/lkg(块根,干重)。建立了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两种HPLC分析模式,结合对照提取物技术,采用三级制备色谱分离的方法对其中的特征成分玛咖酰胺等8种脂溶性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制备,产率约为0.75g(8种特征成分的产率之和)/1kg(块根,干重)。并对7种水溶性活性成分和8种脂溶性活性成分进行了表征和鉴别。尝试对相关的提取制备分离技术进行工业化放大的研究(从5g玛咖块根的小试到1kg~5kg的玛咖块根放大)。初步建立了药食两用植物玛咖的质量标准,期望可以规范玛咖的应用市场,为玛咖的深度加工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论文第七章对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提取物中的非常重要的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EGCG等药物分子进入人体后,最终在人体体液中发挥药效。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EGCG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机制,运用密度法和粘度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质量摩尔浓度的EGCG在不同质量摩尔浓度的KCl/NaCl/LiCl水溶液中的体积性质和粘度性质,并由此推导出包括表观摩尔体积,极限偏摩尔体积,迁移偏摩尔体积等体积参数和粘度B系数,溶剂化数,溶质和溶剂的活化自由能等粘度参数,探讨了EGCG在拟生命体液中的相互作用机理,为更好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EGCG等药物的筛选和临床应用提供热力学数据和参考指标。在第八章中,对本文所有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植物提取物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提出展望和思路。

翁夏蒙[7](2015)在《六味地黄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整体表征与释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制备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水蜜丸、大蜜丸、小蜜丸、浓缩丸、水泛丸、糊丸和蜡丸。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丹皮酚2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探讨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指标性成分马钱苷、丹皮酚的释放动力学特征。3.研究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并对其物质组释放相似性、差异性进行可视化评价。4.以六味地黄丸(蜜丸)为例,通过研究饮片不同粉碎程度及粉体细胞破壁率、蜂蜜炼制程度及其用量、合药蜜温、丸粒大小、制剂干燥程度等对六味地黄丸蜜丸释放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以期初步解析构成中药丸剂(六味地黄丸(蜜丸))释药特征的原理。为六味地黄丸(中药丸剂)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一种全新模式,为六味地黄丸(中药丸剂)的剂型升级与工艺改造提供评价方法与标准;为临床合理选择与应用六味地黄丸提供依据。方法1.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及相关文献,制备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大蜜丸、水蜜丸、小蜜丸、浓缩丸、水泛丸、糊丸、蜡丸,并进行相应质量检查。2.运用HPLC梯度洗脱程序,选择乙腈: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7nm(0-17min)→274nm(18-43min)的色谱条件建立同时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丹皮酚2种有效成分的方法。采用浆法,转速为75rpm,测定不同丸剂类型六味地黄丸指标性成分马钱苷、丹皮酚在4种释放介质(脱气纯水、pH1.2的HCl溶液、pH4.5的醋酸盐缓冲液、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度,绘制释放曲线,拟合释放动力学方程。3.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结合Kalman滤波法建立测定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度的方法,并测定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的物质组释放度,绘制释放曲线,运用Matlab软件将物质组释放数据转化成与浓度相关的颜色信号,可视化地评价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特征。4.制备不同粉粹度的药材粉末,以山茱萸为例,采用细胞计数法,建立测定六味地黄丸粉体细胞破壁率的方法,并测定药材细粉、极细粉、微粉的细胞破壁率及其粒径分布,制备蜜丸;炼制嫩蜜、中蜜、老蜜,并测定其密度、水分含量及粘度等相关指标,用不同炼制程度炼蜜、不同用量炼蜜、不同合药温度的中蜜制备系列蜜丸;并制备不同丸粒大小、水分含量的蜜丸;绘制多条释放曲线,拟合释放动力学方程,计算T50和Td,并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各因素对六味地黄丸(蜜丸)释放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1.7种不同类型的六味地黄丸外观检查、水分含量、重量差异检查、溶散时间等检查结果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2.HPLC建立同时测定六味地黄丸指标性成分马钱苷、丹皮酚的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马钱苷98.79%,RSD为1.38%(n=6),丹皮酚103.07%,RSD为1.05%(n=6);方法的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RSD均小于3%。自制各类型丸剂的马钱苷和丹皮酚的含量均符合要求。在4种释放介质中,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丹皮酚的释放特征差异较大,水蜜丸、小蜜丸和糊丸与Peppas模型拟合度最佳,大蜜丸与零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最佳,蜡丸则与Higuchi模型拟合度最佳。计算各丸剂Weibull分布参数T50和Td。水蜜丸、大蜜丸、小蜜丸、浓缩丸、水泛丸、糊丸、蜡丸中马钱苷的T50分别为 71、386、30、1、2、56、880min(脱气纯水),58、366、23、3、5、54、709min(pH1.2 的 HCl 溶液),65、523、33、1、2、55、890min(pH4.5 醋酸盐缓冲液),61、397、28、1、6、60、776min(pH6.8磷酸盐缓冲液),均有显着性差异;Td分别为 117、588、54、6、24、92、1508min(脱气纯水),94、558、39、6、9、89、1177min(pH1.2 的 HCl 溶液),115、828、59、3、4、95、1550min(pH4.5醋酸盐缓冲液),108、609、57、5、12、99、1377min(pH6.8磷酸盐缓冲液),均有显着性差异;丹皮酚的T50分别为231、558、91、2、2、153、1152(脱气纯水),179、691、98、2、8、136、1177min(pH1.2 的 HCl 溶液),200、900、82、1、11、144、1346min(pH4.5 醋酸盐缓冲液),207、657、82、2、6、131、1356min(pH6.8磷酸盐缓冲液),均有显着性差异;Td分别为367、847、161、2、8、255、2216min(脱气纯水),288、1085、201、9、97、236、2277min(pH1.2 的 HCl 溶液),319、1462、156、5、61、249、2663min(pH4.5 醋酸盐缓冲液),332、1095、170、4、89、234、2298min(pH6.8磷酸盐缓冲液),均有显着性差异。3.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结合Kalman滤波法建立的在4种释放介质中的测定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度的方法,线性关系均良好,r值均大于0.99,精密度、稳定性良好,其RSD值均小于3%。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采用中马钱苷和丹皮酚的释放特征差异较大,计算各丸剂Weibull分布参数T50和Td。水蜜丸、大蜜丸、小蜜丸、浓缩丸、水泛丸、糊丸、蜡丸物质组T50分别为102、754、46、3、2、83、1164min(脱气纯水),108、850、43、3、4、87、1073min(pH1.2 的 HCl 溶液),90、1022、52、6、10、79、1535min(pH4.5 醋酸盐缓冲液),96、844、56、5、8、68、702min(pH6.8磷酸盐缓冲液),均有显着性差异;Td分别为171、1290、76、8、5、130、2393min(脱气纯水),194、1443、71、7、11、128、2083min(pH1.2的 HCl溶液),144、1733、86、15、24、117、3204min(pH4.5 醋酸盐缓冲液),178、1427、88、11、20、104、1421min(pH6.8磷酸盐缓冲液),均有显着性差异。可视化评价直观显示了各类型丸剂的释放特征相似性与差异性:水泛丸和浓缩丸释放速度快,释放完全;水蜜丸、小蜜丸和糊丸前期释放较慢,后期释放完全;大蜜丸和蜡丸释放缓慢,释放不完全。4.山茱萸极细粉、微粉的细胞破壁率分别为86.04%、96.63%,粉末越细,粒径越小,制成的丸剂释放越快且完全。六味地黄丸药材饮片不同粉碎程度及粉体细胞破壁率、蜂蜜炼制程度及其用量、合药蜜温、丸粒大小、制剂干燥程度等对六味地黄丸蜜丸释放动力学特征均存在一定影响。结论1.自制六味地黄丸均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2.HPLC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于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和丹皮酚的检测。在4种不同释放介质中,不同类型的六味地黄丸中的马钱苷和丹皮酚的释放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与古语所述“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基本相符。3.本文建立的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度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与可视化评价相结合则更方便快速、直观。不同丸剂类型的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差异较大,大蜜丸、水蜜丸、蜡丸等均有一定的缓释特征;4.药材粉末粉粹度及粉体细胞破壁率,蜂蜜炼制程度及其用量、合药蜜温、丸粒大小,丸剂干燥程度等因素为影响六味地黄丸(蜜丸)整体释放动力学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药材粉末粉粹度及粉体细胞破壁率、丸粒大小影响最大。

石敏健[8](2014)在《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分析及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进行了分析,对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章:(1)介绍了甘草酸异构体的研究进展,以及甘草酸及其异构体的分离检测方法,阐明了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介绍了中药牛黄的研究进展,并对牛黄中胆红素的国内外检测方法做了综述,阐明了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甘草酸单铵盐制剂中主成分异构体及有关物质的新方法,与中国国家药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考察了流动相的组成、柱温及流速对各组分分离度及灵敏对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方法能够实现对主成分异构体的有效分离,并能真实、准确的检测各有关物质的含量,方法精密度、重现性良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甘草酸单铵盐原料药及其不同剂型制剂的检测分析及质量控制。第三章:采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市四代甘草酸制剂中主成分18α-甘草酸、18β-甘草酸及有关物质进行了含量测定;对同一代制剂不同剂型、不同代制剂同一剂型中各成分含量差异与变化趋势、组成比例、以及进口与国产等各制剂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考察了甲醇浓度、超声时间对甘草酸制剂中主成分溶出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样品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甘草酸制剂不同,各成分含量以及主成分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本实验建立的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可为临床用药选择、控制药品质量、开发新的甘草酸制剂,为现有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中对其原料药和不同制剂质量标准的增补与修订提供参考。第四章:建立了测定牛黄中胆红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HPLC色谱条件和样品预处理条件,以及2010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样品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采用HPLC法和UV法对中药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进行测定,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以及对不同产地、不同种类、采用不同粉碎方法处理的天然牛黄及培育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HPLC法准确可靠;不同种类、不同来源、以及采用不同粉碎方法处理牛黄样品时,使得其中胆红素含量不同;本实验研究方法为质量标准的建立,临床用药选择,制药业对牛黄种类的选择、以及在生产环节进行原料和制剂工艺的选择,资源开发以及新的牛黄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于慧[9](2013)在《对照品替代法在金丝桃素类及胆酸类成分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对照品替代法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建立以大黄素为替代物测定贯叶连翘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金丝桃素含量的方法;初步建立HPLC-ELSD法定量分析胆汁类药材及其制剂中8种胆酸类成分,探讨胆酸类多成分替代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HPLC-DAD和HPLC-MS,通过定性和定量手段分别求得被测成分相对于替代物的计算因子,从而实现以大黄素为替代对照品,测定样品中金丝桃素、伪金丝桃素的含量,并考察仪器波长、色谱柱类型、流动相pH值及洗脱梯度对校正因子的影响。方法是使用C18色谱柱,以10mmol·L-1醋酸铵溶液(以醋酸调pH至4)-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DAD检测波长284nm;质谱条件是采用Agilent SB-C18(150mm×2.1mm,1.8μm)色谱柱,以10mmol·L-1pH4醋酸铵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30℃; MS-ESI检测器:正离子模式,去溶剂温度度300℃,去溶剂气(N2)流速:10L·min-1,雾化气压力241Pa,毛细管电压4kv,离子扫描范围m/z100~600,选定m/z269.1,503.2,519.2,535.5进行选择性离子扫描(SIM)。采用HPLC-ELSD法测定54种胆汁类药材及其制剂中的胆酸类成分含量,通过统计学方法初步研究比较8种胆酸类成分标准曲线之间的关系,进行胆酸类多成分替代法尝试。方法是以Thermo ODS-2HYPERSIL (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以0.5%甲酸(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 ELS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5℃,载气流速2.2L·min-1结果:大黄素、金丝桃素、伪金丝桃素在0.024~1.194μg,0.02~1.00μg,0.02~1.00μg,0.10~4.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分别为101.4(RSD=2.0%),102.3(RSD=3.5%),101.4(RSD=2.8%),以大黄素为替代测定金丝桃素和伪金丝桃素的校正因子f分别为1.26(RSD=1.5%)和1.22(RSD=1.1%),此方法与常规外标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初步建立8种胆酸类成分标准曲线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动物胆汁及其制剂中8种胆酸类成分的指纹图谱。结论:金丝桃素对照品替代法经济、实用、快速、高效,可用于贯叶连翘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金丝桃素的含量测定和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可解决因对照品缺乏而给含量测定带来的困难,大大降低了分析检测的成本。HPLC-ELSD法同时测定8种胆酸类成分的方法可用于不同胆汁类药材及其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HPLC-ELSD法胆酸类多成分替代理论上存在可行性,但是受仪器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李永[10](2015)在《微粉化鞣花酸的制备、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初步评价》文中认为鞣花酸(Ellagic acid,EA)是一种天然多酚物质,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抗炎等多种功效。然而药动学研究表明口服鞣花酸吸收差,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这是由鞣花酸水溶性差造成。因此,提高鞣花酸水溶性,增加其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是鞣花酸应用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纳米制剂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剂型,它不仅能够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进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而且还具有靶向、缓释、减少毒副作用、增强药效等特点。本课题采用反溶剂沉积法制备了微粉化EA(micronized ellagic acid,m-EA),EA的水溶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溶出速率和口服吸收相继得到增强,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也相应得到了提高。本课题采用反溶剂沉积法,结合单因素试验来优化制备工艺,制备出m-EA冻干粉,并对其进行了体内外评价。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m-EA冻干粉的粒径、电位、比表面积、载药量、短期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为:沉积时间为2min,沉积温度为30C,搅拌强度为2500rpm,EA浓度为30mg/mL,水.:氮甲基吡咯烷酮(v:v)=5:1,溶剂向反溶剂滴加速率为30mL/h。在此最优条件下,制得了 m-EA冻干粉,并测得其平均粒径为 429.2±7.6nm,电位为-22.56±1.76mV,载药量为15.07±0.46%。比表面积测定显示EA原粉为1.2520m2/g,m-EA冻干粉为14.3129m2/g。借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发现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m-EA冻干粉呈薄片状,反溶剂沉积法制得的m-EA悬浮液呈球形且粒径分布均匀;使用高效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GC)对 m-EA 冻干粉中氮甲基吡咯烷酮(1-Methyl-2-pyrrolidinone,NMP)进行溶剂残留检测,结果为405ppm;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um,LC-MS)、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ITR)检测结果表明EA经历反溶剂沉积和冻干后化学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差示热量扫描(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 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检测结果显示EA经过反溶剂沉积法后结晶度降低。2.通过DPPH法和铁氰化钾还原法来对比研究了EA原粉和m-EA冻干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当EA浓度为2mg/mL时,m-EA冻干粉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了69.64±3.33%,而EA原粉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只有46.72±1.36%,它们的IC50值分别是1.11mg/mL和2.04mg/mL。说明反溶剂沉积法带来的微粉化过程改善了EA水溶性差的缺陷,从而使其抗氧化活性大大提高。3.EA原粉和m-EA冻干粉的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显示:EA原粉由于水溶性差,未能完全溶解,溶出非常缓慢,4h内溶出量刚刚达到5%,在24h的时候,溶出量也只达到了16%左右。而m-EA冻干粉呈现出一个较好的溶出效果,在24h内达到最大累计溶出百分比32.53%,溶出量为原粉的2倍。EA原粉和m-EA冻干粉在37℃C水中溶解度分别为1.82μg/mL 和 11.67μg/mL。4.对EA原粉和m-EA冻干粉进行了离体透皮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EA冻干粉比EA原粉渗透速率更快;当EA浓度为0.5mg/mL时,6h内的单位面积透过量,m-EA冻干粉为EA原粉的1.27倍;当浓度为1mg/mL时,m-EA冻干粉为EA原粉的1.47倍。5.在EA生物利用度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大鼠血浆中EA含量。结果表明,EA原粉为二室模型,m-EA冻干粉为一室模型,EA原粉组在口服给药1h后达到最高药物血浆浓度为248.3±24.1ng/mL,m-EA冻干粉在口服给药1.5h后达到最高药物血浆浓度为726.7±3 6.4ng/mL。通过比较药时曲线峰面积得知m-EA冻干粉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94.0%,EA原粉为65.7%,相比于原粉提高了 1.78倍,但从平均滞留时间和半衰期来看,EA原粉要比m-EA冻干粉在体内存留时间长。6.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三种胆酸盐结合EA原粉的能力。结果显示鞣花酸体外结合胆酸盐的能力非常突出,是一般果蔬几十倍,胆酸钠结合量63.59±2.14μmol/100mg。牛磺胆酸钠结合量18.64±1.56μmol/100mg,甘氨胆酸钠结合量18.31±1.26μmol/100mg。EA原粉结合胆酸盐的能力将会增加肝脏内胆固醇转化为胆酸盐的量,进而维持胆酸盐平衡,这一结果造成肝脏内胆固醇含量降低,从肝脏流入血液的胆固醇随之降低,最终起到降血脂的作用。7.经过21d治疗后,EA原粉和不同剂量的m-EA冻干粉均能显着抑制高血脂大鼠的体重增长(P<0.05或P<0.01);EA能够治疗因高脂乳剂诱发的高血脂大鼠血浆TC、TG、LDL-C过高和HDL-C过低,剂量同为30mg/kg的EA原粉降血脂效果不如m-EA冻干粉。通过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本实验所制备的m-EA冻干粉粒径分布均匀,溶剂残留低使用安全,而且其理化性质稳定。离体透皮研究结果表明m-EA冻干粉与EA原粉相比,具有更出色的透皮效果,可将其作为透皮制剂应用到化妆品行业。同时,m-EA冻干粉比起EA原粉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抗氧化能力以及降血脂,展现出作为新型口服制剂的潜在优势,为抗氧化、降血脂药物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速效伤风胶囊中各组分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速效伤风胶囊中各组分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以复方丹参制剂等三种制剂为示范的中成药“一致性”质量评价策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中成药“一致性”评价方法建立及探讨
    1 “一致性”评价方法的提出
        1.1 “一致性”评价维度
        1.2 “一致性”量化赋值
    2 结论
第二部分 复方丹参制剂“一致性”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HPLC测定方法学考察
        2.2 GC-MS测定方法学考察
        2.3 样本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2.4 样本一致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2.5 “一致性”评价等级划分
    3 讨论
        3.1 指标成分的选择
        3.2 HPLC测定前处理考察
        3.3 GC-MS测定前处理考察
    4 结论
第三部分 健胃消食制剂“一致性”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HPLC测定方法学考察
        2.2 样本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2.3 样本一致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2.4 “一致性”评价等级划分
    3 讨论
        3.1 指标成分的选择
        3.2 HPLC测定前处理考察
    4 结论
第四部分 藿香正气制剂“一致性”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HPLC测定方法学考察
        2.2 样本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2.3 样本一致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2.4 “一致性”评价等级划分
    3 讨论
        3.1 指标成分的选择
        3.2 HPLC测定前处理考察
        3.3 三个品种“一致性”评价比较
    4 结论
全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成药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
    2 吸波面积法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2.1 甲醇沉淀蛋白法建立大鼠体内方法学
        2.2 溴甲酚绿显色法建立比格犬体内方法学
    3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3.1 色谱条件
        3.2 质谱条件
        3.3 溶液的制备
        3.4 血浆样品的制备方法
        3.5 大鼠体内方法学考察
        3.6 比格犬体内方法学考察
    4 小结
第二章 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乌头提取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1 溶液的制备
        2.2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2.3 吸波面积法整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4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个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 乌头二元缓释胶囊在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1 药物制备
        3.2 溶液的制备
        3.3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3.4 吸波面积法整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5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个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4 生乌头提取物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5 小结
第三章 乌头提取物绝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溶液的制备
        2.4 给药方法与血样采集
        2.5 血浆样品的制备
        2.6 数据处理
        2.7 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乌头提取物急性毒性与药效的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2 急性毒性试验
        2.3 强心试验
        2.4 胃癌AGS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2.5 小鼠镇痛药效试验
        2.6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线叶菊黄酮滴丸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线叶菊黄酮滴丸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及相关检查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线叶菊黄酮滴丸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线叶菊黄酮滴丸稳定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腹泻类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腹泻类中药制剂概述
        1.1 腹泻类制剂的药理作用
        1.2 腹泻类制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
        1.3 腹泻类制剂质量控制的发展动态
    2、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前处理技术
        2.1 微波萃取技术
        2.2 膜分离技术
        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2.4 超声提取技术
        2.5 固相萃取法
    3、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
        3.1 薄层色谱法(TLC)
        3.2 气相色谱法(GC)
        3.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3.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4、研究意义
第二章 SPE-HPLC法测定泻痢消片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方法学考察
    3、讨论
        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3.2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3.4 流动相的选择
    4、小结
第三章 HPLC法同时测定肠胃宁胶囊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材料
    3、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3.2 溶液的制备
        3.3 方法学考察
        3.4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检测波长的选取
        4.2 流动相的选取
        4.3 提取方法的选取
    5、小结
第四章 SPE-HPLC法测定泻痢固肠片中芍药苷、甘草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3、方法与结果
        3.1 溶液的制备
        3.2 色谱条件
        3.3 方法学考察
        3.4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提取方法的选择
        4.2 淋洗液的选取
        4.3 洗脱剂的选取
        4.4 洗脱剂用量的选择
    5、小结
第五章 HPLC法同时测定儿宝颗粒中葛根素、芍药苷、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材料
    3、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3.2 溶液的制备
        3.3 方法学考察
        3.4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流动相的选择
        4.2 提取溶剂的选择
        4.3 料液比的选择
        4.4 超声时间的选择
        4.5 超声功率的选择
    5、小结
第六章 SPE-HPLC法测定补脾益肠丸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芍药苷含量的方法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3、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3.2 溶液的制备
        3.3 方法学考察
        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3.5 样品含量测定
    4、讨论
        4.1 色谱柱的选择
        4.2 提取方式的选取
        4.3 流动相的选择
        4.4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5、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情况

(5)几种复方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中成药的进展
    2 中药分析手段的进展
    3 三种中成药现状
    4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速效止泻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通脉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3 通脉颗粒指纹图谱的建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降脂灵胶囊质量标准的优化
    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现代色谱技术的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质量标准及在拟生命体液中热力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植物提取物行业的发展动态
    1.3 植物提取物行业的研究发展趋势
    1.4 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的难点
    1.5 我国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的质量标准面临的问题
    1.6 植物提取物为原料的植物药质量标准的规范管理
    1.7 各国药典标准的发展
    1.8 《中国药典》在植物提取物质量标准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1.8.1 光谱分析法
        1.8.1.1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1.8.1.2 荧光分光光度法
        1.8.1.3 红外光谱法
        1.8.1.4 拉曼光谱分析法
        1.8.1.5 核磁共振光谱法
        1.8.1.6 原子吸收光谱法
        1.8.2 其他分析方法
        1.8.2.1 电化学分析法
        1.8.2.2 毛细管电泳法
        1.8.2.3 X射线衍射法
        1.8.2.4 热分析法
        1.8.2.5 近红外光谱技术
    1.9 现代色谱技术应用于质量标准
        1.9.1 薄层色谱法
        1.9.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9.2.1 检测器
        1.9.2.2 色谱柱
        1.9.3 制备型液相色谱
        1.9.3.1 制备色谱的应用及发展
        1.9.3.2 制备色谱的分类
        1.9.3.3 制备色谱技术的“放大”
        1.9.3.4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1.9.4 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9.5 超临界流体色谱
    1.10 植物提取物质量控制较成熟的三个新技术
        1.10.1 一测多评技术
        1.10.2 特征图谱和指纹图谱技术
        1.10.2.1 指纹图谱技术
        1.10.2.2 特征图谱技术
        1.10.2.3 特征/指纹图谱技术的建立方法
        1.10.2.4 特征/指纹图谱技术的建立原则
        1.10.2.5 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步骤
        1.10.3 对照提取物技术
        1.10.4 三个新技术的作用
    1.11 现行的2010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的改进与提高
    1.12 选题背景和论文内容
        1.12.1 选题背景
        1.12.1.1 茶叶提取物等质量标准的提高
        1.12.1.2 玛咖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建立
        1.12.1.3 EGCG在拟生命体液中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1.12.2 研究内容
        1.12.2.1 一测多评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1.12.2.2 特征/指纹图谱研究的主要内容
        1.12.2.3 对照提取物研究的主要内容
        1.12.2.4 EGCG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2. 茶叶提取物质量标准提高的研究
    2.1 前言
    2.2 试药与仪器
    2.3 茶叶提取物的制法改进与提高
    2.4 茶叶提取物的薄层色谱鉴别
        2.4.1 TLC鉴别溶液的配制
        2.4.2 TLC展开剂的选择
        2.4.3 点样量的选择
        2.4.4 显色方法的选择
        2.4.5 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对比
        2.4.6 不同的薄层板的对比与选择
        2.4.7 茶叶提取物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2.5 茶叶提取物的特征图谱鉴别
        2.5.1 特征图谱的条件
        2.5.2 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5.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5.2.2 洗脱方式的考察
        2.5.2.3 流动相溶剂系统的考察
        2.5.2.4 不同酸度(pH)对色谱分离的影响
        2.5.2.5 不同柱温的考察
        2.5.2.6 不同流速的考察
        2.5.2.7 测定时间的确定
        2.5.3 特征图谱的研究
        2.5.3.1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2.5.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3.3 成分的确定
        2.5.3.4 特征图谱的判定
        2.5.4 特征图谱的耐用性和适用性
        2.5.4.1 精密度试验
        2.5.4.2 重复性试验
        2.5.4.3 稳定性试验
        2.5.4.4 不同色谱柱、不同仪器的考察
        2.5.5 特征图谱的应用
    2.6 茶叶提取物的各项指标的检查
        2.6.1 酸度的检查
        2.6.2 水分的检查
        2.6.3 炽灼残渣的检查
        2.6.4 重金属的检查
        2.6.5 砷盐的检查
        2.6.6 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的检查
        2.6.7 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乙酸乙酯溶剂残留的检查
        2.6.7.1 色谱条件
        2.6.7.2 稀释溶剂的选择
        2.6.7.3 顶空分析条件的选择
        2.6.7.4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6.7.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7.6 线性关系考察
        2.6.7.7 精密度试验
        2.6.7.8 空白对照试验
        2.6.7.9 重复性试验
        2.6.7.10 回收率试验
        2.6.7.11 定量限的测定
        2.6.7.12 样品测定及限度的制定
        2.6.8 农药残留的检查
        2.6.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6.8.2 样品测定结果及随行回收率试验
    2.7 茶叶提取物的多指标质量控制
        2.7.1 色谱条件
        2.7.2 色谱方法学
        2.7.2.1 线性关系的考察
        2.7.2.2 精密度试验
        2.7.2.3 重复性试验
        2.7.2.4 稳定性试验
        2.7.2.5 回收率试验
        2.7.2.6 定量限与检测限
        2.7.2.7 样品测定
    2.8 本章小结
        2.8.1 茶叶提取物制法的提高
        2.8.2 茶叶提取物的薄层色谱鉴别
        2.8.3 茶叶提取物的特征图谱鉴别
        2.8.4 茶叶提取物各项指标的检查
        2.8.5 茶叶提取物的多指标质量控制
3. 心脑健胶囊质量标准提高的研究
    3.1 前言
    3.2 仪器与试药
    3.3 心脑健胶囊制法的修订与提高
    3.4 心脑健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
    3.5 心脑健胶囊特征图谱的鉴别
        3.5.1 色谱条件
        3.5.2 心脑健胶囊特征图谱的建立
        3.5.3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3.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5.5 儿茶素等在色谱柱中的稳定性探索
        3.5.5.1 EDTA对儿茶素等稳定性的影响
        3.5.5.2 β-环糊精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
        3.5.5.3 水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
        3.5.6 专属性试验
        3.5.7 成分的确定
        3.5.8 特征图谱的判定
        3.5.9 精密度试验
        3.5.10 重复性试验
        3.5.11 耐用性试验
        3.5.11.1 稳定性试验
        3.5.11.2 不同色谱柱、不同仪器的考察
        3.5.11.3 样品测定
    3.6 心脑健胶囊的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的检查
    3.7 心脑健胶囊的多指标的质量控制
        3.7.1 方法学的考察
        3.7.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7.1.2 线性关系的考察
        3.7.1.3 精密度试验
        3.7.1.4 重复性试验
        3.7.1.5 稳定性试验
        3.7.1.6 回收率试验
        3.7.1.7 定量限与检测限
        3.7.1.8 心脑健胶囊的样品测定
    3.8 本章小结
        3.8.1 心脑健胶囊制法的提高
        3.8.2 心脑健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
        3.8.3 心脑健胶囊特征图谱的鉴别
        3.8.4 心脑健胶囊的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的检查
        3.8.5 心脑健胶囊的多指标的质量控制
4. 心脑健片质量标准提高的研究
    4.1 前言
    4.2 仪器与试药
    4.3 心脑健片制法的修订与提高
    4.4 心脑健片的薄层色谱鉴别
    4.5 心脑健片的特征图谱鉴别
        4.5.1 色谱条件
        4.5.2 色谱参数的优化
        4.5.3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4.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5.5 专属性试验
        4.5.6 成分的确定
        4.5.7 特征图谱的判定
        4.5.8 精密度试验
        4.5.9 重复性试验
        4.5.10 耐用性
        4.5.10.1 稳定性试验
        4.5.10.2 不同色谱柱、不同仪器的考察
    4.6 样品测定
    4.7 咖啡因和没食子酸等的检查
    4.8 心脑健片的多指标质量控制
        4.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8.2 线性关系的考察
        4.8.3 精密度试验
        4.8.4 重复性试验
        4.8.5 稳定性试验
        4.8.6 回收率试验
        4.8.7 定量限与检测限
        4.8.8 样品测定
    4.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一测多评”技术进行茶叶提取物质量控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仪器和试药
    5.3 溶液的配制
        5.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4 色谱条件及代表性的色谱图
        5.4.1 所建立的HPLC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5.5 系统的适用性和色谱峰定位
        5.5.1 HPLC耐用性实验
        5.5.2 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设计
        5.5.3 色谱峰的定位
    5.6 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
    5.7 “一测多评”的稳健性检验
        5.7.1 Taguchi Design
        5.7.2 直观分析(Intuitive analysis)
        5.7.3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5.7.4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5.8 一测多评方法的应用评估
    5.9 一测多评进行茶叶提取物的质量评价
        5.9.1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9.2 判别分析(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
    5.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药食两用植物玛咖质量标准建立的研究
    6.1 引言
    6.2 玛咖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探索
        6.2.1 仪器与试药
        6.2.2 玛咖主要活性成分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的探索
        6.2.2.1 超声辅助提取条件的优化选择
        6.2.2.2 玛咖的超声提取较佳方案
        6.2.2.3 超声提取与索氏提取的对比
        6.2.3 玛咖主要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6.2.4 玛咖提取物水溶性成分的鉴别
        6.2.5 玛咖提取物的薄层色谱分析
    6.3 玛咖提取物的正相硅胶切段分离
    6.4 玛咖活性成分的绿色高效分离工艺
        6.4.1 大孔树脂(LX型树脂)获得玛咖对照提取物
        6.4.1.1 大孔树脂吸附的探索
        6.4.1.2 玛咖对照提取物的获得
        6.4.2 采用树脂(polymer-40型微球)进行中低压切段
        6.4.3 中低压工业化放大的研究
        6.4.4 采用高压制备色谱得到单体
    6.5 本章小结
        6.5.1 质量标准适用范围
        6.5.2 操作方法
        6.5.2.1 色谱条件
        6.5.2.2 对照提取物溶液的制备
        6.5.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5.3 供试品溶液的提取工艺
        6.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5.5 样品测定
    参考文献
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7.1 引言
    7.2 试剂与仪器
    7.3 体积性质
        7.3.1 实验方法
        7.3.2 密度变化规律
        7.3.3 表观摩尔体积和偏摩尔体积
        7.3.4 偏摩尔等压膨胀系数和Helper's参数
        7.3.5 迁移偏摩尔体积
    7.4 黏度性质
        7.4.1 实验方法
        7.4.2 粘度变化规律
        7.4.3 Jones-Dole方程的应用
        7.4.4 EGCG的溶剂化及活化自由能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1:相关化合物的谱图结构信息
附录2: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部分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六味地黄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整体表征与释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类型六味地黄丸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六味地黄丸的制备
        1. 蜜丸的制备
        2. 浓缩丸的制备
        3. 水泛丸的制备
        4. 糊丸的制备
        5. 蜡丸的制备
        (二) 六味地黄丸的质量评价
        1. 外观检查
        2. 水分检查
        3. 重量/装量差异检查
        4. 溶散时间测定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丸指标性成分的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研究
    一、仪器与试药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马钱苷、丹皮酚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 检测波长的选择
        5.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6. 方法的专属性考察
        7. 线性关系考察
        8. 精密度试验
        9. 稳定性试验
        10. 重复性试验
        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二) 六味地黄丸指标性成分的释放度研究
        1. 各类型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2. 各类型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丹皮酚的释放度测定
        3. 六味地黄丸指标成分马钱苷、丹皮酚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六味地黄丸物质组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研究
    一、仪器与试药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方法学考察
        1. 储备液的制备
        2. 检测方法
        3. 物质组浓度标准谱测定
        4. 线性关系考察
        5. 精密度考察
        6. 稳定性考察
        (二) 各类型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度测定
        (三) 各类型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分析
        (四) 各类型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可视化评价
        1. 物质组释放度二维图谱
        2. 物质组释放增量三维图谱
        (五) 自制六味地黄丸(水蜜丸)与市售水蜜丸释放动力学特征比较
        1. 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度测定
        2. Weibull分布参数T_(50)和T_d的比较
        3. 溶散时间的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六味地黄丸(蜜丸)溶出/释放机制探讨
    一、仪器与试药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药材粉粹程度及破壁率对六味地黄丸(蜜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1. 药材粉体的制备
        2. 药材粉末(山茱萸)细胞破壁率测定
        3. 不同粉粹程度混合药材粉末粒径分布测定
        4. 六味地黄丸(蜜丸)制备及物质组释放度的测定
        5. 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的比较
        (二) 蜂蜜的炼制程度、用量、合药蜜温对六味地黄丸(蜜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1. 蜂蜜的炼制程度对六味地黄丸(蜜丸)释放行为的影响
        2. 蜂蜜用量对六味地黄丸(蜜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3. 合药蜜温对六味地黄丸(蜜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三)蜜丸大小对六味地黄丸(蜜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1. 不同大小六味地黄丸(蜜丸)制备
        2. 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度的测定
        3. 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的比较
        (四) 干燥程度对六味地黄丸(蜜丸)溶出/释放行为的影响
        1. 六味地黄丸(蜜丸)干燥程度的控制
        2. 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度的测定
        3. 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的评价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分析及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甘草酸异构体研究进展
        1.1.1 甘草酸的异构体结构与性质
        1.1.2 甘草酸及其异构体分离检测方法的研究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中药牛黄中胆红素研究进展
        1.2.1 中药牛黄概述
        1.2.2 中药牛黄及其制剂中胆红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1.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HPLC法同时分离检测甘草酸异构体及有关物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色谱条件
        2.2.3 溶液的配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系统适应性试验
        2.3.2 方法专属性试验
        2.3.3 方法学考察试验
        2.3.4 改进方法对甘草酸单铵盐原料药及不同剂型制剂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结果与现行中国国家药品标准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2.4 讨论
        2.4.1 流动相的选择
        2.4.2 柱温和流速的选择
        2.4.3 改进方法与中国国家药品标准检测方法含量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3章 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及有关物质含量差异分析与变化趋势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色谱条件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样品处理
    3.3 方法与结果
        3.3.1 系统适应性试验
        3.3.2 方法学考察
        3.3.3 样品含量测定
        3.3.4 甘草酸制剂中各成分含量分析
    3.4 讨论
        3.4.1 样品处理条件的选择
        3.4.2 小结
    3.5 附图
第4章 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HPLC法
        4.2.3 UV检测法
    4.3 方法与结果
        4.3.1 系统适应性试验
        4.3.2 方法学考察
        4.3.3 HPLC法与《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UV检测法对中药牛黄中胆红素含量测定结果的比较
        4.3.4 中药牛黄中胆红素含量分析
    4.4 讨论
        4.4.1 UV检测法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检测条件优化
        4.4.2 HPLC法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和色谱条件优化
        4.4.3 小结
    4.5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对照品替代法在金丝桃素类及胆酸类成分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1 对照品替代法的研究进展
        1.1 对照品替代法的定义
        1.2 替代物的选择
        1.3 对照品替代法的定量原理与方法
        1.4 被测成分的定性方法
        1.5 方法学评价
    2 含金丝桃素类药材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含金丝桃素类药材种类和来源
        2.2 含金丝桃素类药材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概况
        2.3 含金丝桃素类药材和制剂临床应用情况
        2.4 含金丝桃素类药材和制剂分析检测方法和相关的药品质量标准概况
    3 胆汁类药材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3.1 胆汁类药材种类和来源
        3.2 胆汁类药材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概况
        3.3 胆汁类药材临床应用情况
        3.4 胆汁类药材和制剂分析检测方法和相关的药品质量标准概况
实验部分
    前言
    第一章 对照品替代法测定植物药中金丝桃素含量的方法学研究
        1.1 仪器试剂和分析条件
        1.2 样品处理
        1.3 替代法尝试
        1.4 稳定性研究
        1.5 影响因素研究
        1.6 方法学验证相关数据和图谱
        1.7 LC-MS/MS对被检测成分的确认
        1.8 不同样品的金丝桃素提取物特征性图谱比较研究
        1.9 样品测定
        1.10 讨论
    第二章 胆汁类药材中8种胆酸类成分的分析检测研究
        2.1 仪器试剂和分析条件
        2.2 样品处理方法探索
        2.3 方法学验证相关数据和图谱
        2.4 样品测定
        2.5 不同胆汁类药材的特征性图谱比较研究
        2.6 替代法尝试
        2.7 影响因素实验
        2.8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微粉化鞣花酸的制备、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鞣花酸的研究概况
        1.1.1 鞣花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1.2 鞣花酸的毒性
        1.1.3 鞣花酸的制备方法
        1.1.4 鞣花酸的生理活性
    1.2 鞣花酸的市场现状
    1.3 鞣花酸制剂的研究现状
    1.4 高血脂及胆酸盐的研究进展
        1.4.1 高血脂的研究概况
        1.4.2 胆酸盐的概况
        1.4.3 胆酸盐的生理作用
        1.4.4 胆酸盐的检测
        1.4.5 体外结合胆酸盐的研究
    1.5 药物纳米晶体研究综述
        1.5.1 药物纳米晶体定义
        1.5.2 药物纳米晶体的理化性质
        1.5.3 药物纳米晶体的制备技术
        1.5.4 药物纳米晶体的终剂型
        1.5.5 药物纳米晶体的潜在临床优势
        1.5.6 纳米技术的隐忧
    1.6 选题依据及意义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反溶剂沉积法制备m-EA冻干粉及性质表征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仪器设备
        2.1.2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m-EA冻干粉的制备及优化
        2.2.2 最佳制备工艺验证
        2.2.3 m-EA冻干粉的性质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法优化m-EAS的制备工艺
        2.3.2 m-EA冻干粉处方工艺的优化
        2.3.3 最优处方工艺验证
        2.3.4 m-EA冻干粉的性质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m-EA冻干粉的体外抗氧化及溶出试验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仪器设备
        3.1.2 材料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m-EA冻干粉的体外抗氧化试验
        3.2.2 m-EA冻干粉的溶出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EA冻干粉体外抗氧化试验
        3.3.2 m-EA冻干粉的溶出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m-EA冻干粉的离体透皮吸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仪器设备
        4.1.2 材料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m-EA冻干粉的离体透皮吸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EA冻干粉的离体透皮吸收
    4.4 本章小结
5 m-EA冻干粉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仪器设备
        5.1.2 材料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大鼠体内药物代谢研究
        5.2.2 血样供试品的处理
        5.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标准曲线的配制
        5.3.2 大鼠体内药物代谢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m-EA冻干粉对实验性大鼠高血脂症作用的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1 实验仪器
        6.1.2 材料和试剂
    6.2 实验动物
    6.3 大鼠饲料
    6.4 实验方法
        6.4.1 胆酸盐的检测及其标准曲线
        6.4.2 体外结合胆酸盐试验
        6.4.3 胆酸盐含量的比色测定
        6.4.4 动物分组和处理
        6.4.5 m-EA冻干粉对实验性大鼠高血脂症治疗效果的检测
        6.4.6 各组血脂水平的测定方法
        6.4.7 数据处理统计与分析
    6.5 结果与讨论
        6.5.1 胆酸盐溶液的标准曲线
        6.5.2 EA体外结合不同胆酸盐能力
        6.5.3 大鼠体重变化
        6.5.4 m-EA冻干粉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速效伤风胶囊中各组分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复方丹参制剂等三种制剂为示范的中成药“一致性”质量评价策略及应用研究[D]. 赵桉熠.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乌头提取物及其二元缓释胶囊药代动力学和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D]. 杨苗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线叶菊黄酮滴丸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D]. 张雅秋.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4]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腹泻类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D]. 吴江瑞. 延安大学, 2016(02)
  • [5]几种复方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D]. 刘宇. 扬州大学, 2016(02)
  • [6]基于现代色谱技术的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质量标准及在拟生命体液中热力学性质的研究[D]. 李大伟. 浙江大学, 2016(03)
  • [7]六味地黄丸溶出/释放动力学特征的整体表征与释药机制研究[D]. 翁夏蒙.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8]甘草酸制剂主成分异构体含量差异分析及牛黄样品中胆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 石敏健. 河北大学, 2014(10)
  • [9]对照品替代法在金丝桃素类及胆酸类成分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微粉化鞣花酸的制备、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初步评价[D]. 李永.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HPLC法测定速消上风胶囊中的各种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