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旗[1](2021)在《“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以TCL三位优化分析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基架的不断构建,云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云教育”背景在蔓延。同时,对各科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云教育”的扶持引导,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导向,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研究“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与趋势。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由于云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先进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探求“云教育”背景下新的行之有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本文旨在研究“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通过文献归纳发现现有“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研究对教学模式的探讨不够充分,缺乏教与学的整合系统性,同时存在作文教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作文素材资源不丰富等问题,所以笔者从作文教学中的三个要素出发,提出基于“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方式(Teaching way)、作文素材资源(Composition assets)、学习方式(Learning method)(简称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希冀补充完善云教育平台上初中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在云端进行初中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首先,论文阐释了“云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具体内涵,即云技术与教学内容、资源、结构、环境、手段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满足系统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为师生提供较为理想的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研究“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具有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信息化水平、建构学生课外作文学习体系、整合利用初中作文教学资源等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明确了多元智能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本研究认为该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以生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多向交流互动性原则。同时,从作文教学的本质、环境以及理论角度,提出“云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TCL三位优化的保障机制。最后,本研究认为,“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有三大流程,分别为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跟踪评价与督导阶段,其中跟踪评价与督导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对所构建的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教学实践,以此作为提出的新模式的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反思。同时,从四个方面提出该模式应用的评价要点,即重视参与度与发表有意义言论的双重性、关注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重视作文过程与作文结果的等同性、强调思维引导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生事物,其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研究有强大的生命力,抓住评价要点对模式采取合理的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具有的价值。
徐睿[2](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臧发宁[3](2020)在《鲁科版高中必修化学新教材中“微项目”的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21世纪新的挑战、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中国开始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导化学学科课程改革的进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新课标的修订必然会带来教材地变革,2019年,部分省份开始实施以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高中化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动是每一章都设计了“微项目”。在此研究背景下,笔者从构建的分析维度入手,对必修化学新教材中的“微项目”进行分析,并以项目教学理论为依据,选取了“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作为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实践教学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化学教材分析和项目教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论文写作计划。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以项目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阐述了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并将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进行了比较,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第三章是“微项目”教材分析,以必修化学新教材中的微项目为研究对象,从主题设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栏目分析和图片分析五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是针对以上分析,进行了“微项目”的教材分析总结。第四章是教学实践研究,以“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为教学设计的内容,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设计实施之前,对部分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主要了解他们对于新教材中的“微项目”及项目教学法的看法;在教学设计实施之后,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研究,了解他们对项目教学的接受程度。第五章是总结与展望,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张美玲[4](2019)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基于2000年以来的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文中指出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热浪也已经逐渐覆盖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当中,信息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十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和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精神。论文以知网中2000年-2018年的相关期刊为研究对象,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来对其进行计量分析,通过计量分析了解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第一章引言,在引言部分将重点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整体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基于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在这一章重点是要对知网中2000年以来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科学的计量分析,首先是要说明文献的来源和研究工具,具体研究中是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和Citespace V这两种工具来实现对期刊文献数量、来源、年代实现统计分析、作者数量、作者单位来展开统计分析。第三章期刊文献内容的统计分析,这一章是利用Citespace V软件来对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来实现统计分析,对于高频关键词的分析要经过筛选、共现分析、突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这几个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利用Citespace来对文献的研究热点进行考察。第四章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2、文献作者数量日益增多,但是研究还不成熟。在2000-2018年这段时间内计算机辅助中学化学的期刊文献作者数量有618个,根据洛特卡定律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内的研究尚未成熟,仍然处于爬坡阶段;3、当前的研究集中在中学化学教学及信息技术辅助等方面;4、当前的研究热点表现在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对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对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对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四方面。
陈美慧[5](2019)在《福州市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调查与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同样也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提高教师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应用能力不仅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具有重要作用,更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特别地,在化学学科中,信息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等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我国信息与传播技术跟教育教学的结合还不是很紧密,相关方面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提升的研究也较为单一。已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地域差异明显存在,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为了调查福州市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水平现状,探讨其提升办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福州市暑期高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中获悉福州市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水平现状,然后选取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以此详细分析影响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的因素。最后结合个案研究,借鉴优秀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提升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市中学化学教师的ICT应用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且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信息素养维度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交流学习维度发展最好,组织管理维度与评估诊断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设计与准备维度整体发展水平最低。(2)影响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缺乏信息化设备出现故障的问题预防和自主解决意识、过于依靠有关的技术人员、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配备情况、设备功能了解不全、年龄等。(3)中学化学教师提升ICT应用能力的途径为:通过参与教师比赛与开公开课、坚定自我学习意识、克服畏难心理,树立正确观念、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来提升自身ICT应用能力。
王星卓[6](2019)在《中学化学教师利用化学教育网站的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网络与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化学教育网站作为提供网络教学资源的平台,以其提供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等优势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中学化学教师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有力地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研方式。因此,对中学化学教师而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对其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针对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化学教育网站教学资源内容建设现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本文研究。笔者通过发放网络电子调查问卷的方法,以56名中学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了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化学教育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笔者通过整理、筛选,以46个有效的中学化学教育网站作为样本网站调查了其资源内容建设现状。结合以上现状,发现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以下问题:非文本类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对教师的关注度较低;教师对网络资源过度依赖;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究其原因如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范;化学教育网站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资源共享意识有待提高。最后,笔者根据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化学教育网站资源建设和中学化学教师有效利用化学教育网站两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化学教育网站应加强教学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创建高效的资源交流互动平台;重视非文本资源的建设;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中学化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关注教育创新理念,共享优秀教育成果;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培养资源整合能力;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网络合作教研。
朱瑞珉[7](2019)在《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文中提出通过对国内外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对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研究的逐渐深入,意识到我国的教育不断向现代化靠近。但是之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片面,适合中学化学的网络资源教学模式不够具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将化学学科的特点突出,没有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奥苏贝尔认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模式进行结合,有效的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旨在建构全面的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的教学模式,并能够通过实例检验此种教学模式是否合理及其存在的优势。论文首先在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及教学的重要目标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将网络资源与其相结合;其次讨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各个要素环节,提出一种以“确定目标、情境设计、问题引导、自主探究—交流评价、习题检测、课堂拓展、教师总结”七个环节构成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合理选择运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具体教学内容给出了教学模式对应的具体教学流程;再采用实验法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最后根据实验前后成绩的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对运用此种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证实了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对中学化学的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主要由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实验结果分析构成。主要是为了构建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验中,得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及对提高学生化学成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冉琴[8](2019)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宁市6所高中的调查》文中指出信息素养既是人们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高中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阶段,其培养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基础,进而关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任务。为适应新时期人们在时空中思维与交往的模式,国家制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在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培养中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对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开展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了解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性的培养策略,对于全面提升高中生信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适应新时代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调查等方法,对广西南宁市6所高中学校进行简单抽样调查,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指导展开研究。本文的结构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新课标下有关学生的新要求进行解读与分析,深入了解应然状态下高中生应具备的素养能力;第三部分是对新课标下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实然状态下高中阶段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第四部分是对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第五部分是对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的建设性策略;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赵瑞雪[9](2019)在《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文中认为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也称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或实际问题导向式教学,它是一种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引导、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培养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活动指标,而“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智能手机也在向成为辅助学习或教学的媒介方面不断发展,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要紧随科技发展脚步,应用新科技、新媒介,服务于社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统一。因此本研究将智能手机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案例设计并将教学案例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进行实践研究。与学生互动统计学生自评、问卷调查、访谈的数据,处理分析以上调查数据发现,以智能手机为辅助的PBL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的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自主趣味性学习和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反复思考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以智能手机为辅助的PBL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分为如下六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本章从问题提出、核心概念辨析、研究的历史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进行了阐述与论证。第二部分:理论研究。结合联结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情境主义学习理论详细阐释了利用智能手机与PBL教学理念相结合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并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程序、分析教学实现条件、教学案例设计原则、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评价体系等环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化学教学PBL教学模式。第三部分:现状调查研究。主要从学生对“问题”和“智能手机”的态度、兴趣、方式、现状进行调查、获取信息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了解现状并为有效实施实践研究做准备。第四部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基于“分贝测量仪Sound Meter”APP设计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的教学案例、基于“希沃授课助手”APP设计了氨的喷泉实验教学案例,并将两个案例用于实践教学研究,以PBL教学模式的十环节严格把控教学过程。第五部分:教学实践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以进行实践研究的实验班同学和观课教师为对象,分别从自评量表、调查问卷、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智能手机的PBL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本文利用智能手机与PBL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证利用智能手机的PBL教学模式对促进新课程改革、满足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研究表明,实施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化学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教学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化学学科素养,是值得推广与进一步研究的教学模式。
刘永婷[10](2019)在《甘南州民族中学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南州民族中学的教育是我省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尝试通过行动研究在甘南州民族中学构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完善民族地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同时具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推动师生共同发展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全面梳理关于学习共同体实践、发展历程、构建策略的相关文献,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奠定了基础。以主体间性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对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是指拥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和化学教师,通过创设舒适安全、有归属感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合作互动的活动群体。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主体、共同目标、教学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学习评价六个方面,这六个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依据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甘南州Z老师就如何构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展开了行动研究。基于学生问卷、课堂观察、习题测试及师生访谈和研究对象一起分析构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情感互动性层面:(1)教师处于转变身份的困境;(2)教师未积极的与同僚建立对话关系;(3)师生未能及时进行实效评价。在合作互惠性层面:(1)教师未充分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2)教师倾听、串联、反刍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情境有效性层面:(1)未充分发挥甘南本地文化特色;(2)教师借助化学实验及融入前沿知识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通过以上存在的具体问题,本研究提出在关注学习主体发展、共享学习资源、创设和谐学习情境原则的基础上,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包括转变教师身份、构建以倾听为基础的同僚性对话关系;进行实效评价,明确努力方向、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的策略;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胆尝试不同风格的学生合作、营造全身心投入的课堂氛围;设定合理的学习内容和课题、教师学会倾听、串联、反刍的组织小组学习的策略;贴近甘南本地风俗习惯及文化特色、以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再加工、创设从熟知到未知的化学实验学习情境、在化学情境教学中融入前沿知识的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以TCL三位优化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语文学科作文教学特点与发展需要 |
2.2011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导向 |
3.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云教育”的扶持引导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云教育”的研究 |
2.基于“云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研究 |
3.已有研究的启示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一、“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积极影响 |
(一)研究的相关概念 |
1.“云教育”的基本认识 |
2.“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内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系统科学理论 |
3.“经验之塔”理论 |
(三)“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的积极影响 |
1.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
2.有利于建构学生课外作文学习的服务体系 |
3.为初中作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
4.云端平台提供 TCL 优化教学实践的资源 |
二、基于“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原则及保障机制 |
(一)“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1.“以生为本”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多向交流互动性原则 |
(二)“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TCL三位优化的保障机制 |
1.正确理解“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本质 |
2.注重夯实技术基础、提升文化环境 |
3.推进初中作文教学模式的云端深度研究 |
三、“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 |
(一)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分析 |
1.传统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
2.“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 |
(二)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构建流程 |
1.教学前的准备阶段 |
2.课堂教学阶段 |
3.跟踪评价与督导阶段 |
(三)“云教育”背景下TCL三位优化的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
1.确定试点对象 |
2.模式的应用 |
3.教学案例总结与反思 |
(四)TCL三位优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应用评价 |
1.重视参与度与发表有意义言论的双重性 |
2.关注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
3.重视作文过程与作文结果的等同性 |
4.强调思维引导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2)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工具设计 |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
第三节 调查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
一、实验安全 |
二、灵活匹配 |
三、便于学习 |
四、环境舒适 |
五、活动开放 |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
一、无线网络 |
二、无线投影 |
三、移动终端 |
四、视频系统 |
五、物联设备 |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
第一节 课程要素 |
一、课程目标 |
二、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方式 |
四、课程评价 |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
第三节 课程类型 |
一、替代式课程 |
二、主题式课程 |
三、系列式课程 |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简历 |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鲁科版高中必修化学新教材中“微项目”的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深入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
(二)准确把握新教材、树立正确教材观的需要 |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一)化学教材分析研究现状 |
(二)项目教学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计划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项目教学理论 |
一、项目 |
二、项目教学法 |
三、项目教学法与几种教学法的比较 |
(一)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
(二)项目教学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比较 |
第三章 “微项目”的教材分析研究 |
一、鲁科版必修化学新教材“微项目”统计 |
二、“微项目”的主题设定 |
(一)从学科角度出发,立足于本学科的核心知识 |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 |
三、“微项目”的内容选择 |
(一)项目教学内容“少而精”,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
(二)项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
四、“微项目”的活动设计 |
(一)项目活动任务具有适宜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二)项目活动任务完成以后能产生一定的实际价值 |
(三)微项目活动类型分析 |
五、“微项目”中的其他栏目分析 |
六、“微项目”中的图片分析 |
七、微项目的教材分析总结 |
第四章 “微项目”的教学实践研究 |
一、项目准备 |
(一)项目主题 |
(二)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分析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四)项目活动目标 |
(五)重难点分析 |
(六)项目分组 |
(七)项目学习评价方式 |
二、中学教师对鲁科版新教材中“微项目”及项目教学的看法 |
三、项目教学实践 |
四、学生访谈研究 |
五、项目教学反思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一、“微项目”教材分析总结与展望 |
1.教材中的微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 |
2.教材中的微项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
二、项目教学实践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基于2000年以来的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化学现状的研究 |
1.3.2 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
1.3.3 对知识图谱及其应用的研究 |
1.4 课题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基于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 |
2.1 文献来源与研究工具 |
2.1.1 文献来源 |
2.1.2 研究工具 |
2.2 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 |
2.2.2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
2.2.3 文献年代统计分析 |
2.3 作者统计分析 |
3 期刊文献内容的统计分析 |
3.1 关键词统计分析 |
3.1.1 高频关键词筛选 |
3.1.2 共现分析 |
3.1.3 突现分析 |
3.1.4 聚类分析 |
3.2 研究热点分析 |
3.2.1 2000 -2006 研究热点分析 |
3.2.2 2007 -2012 年研究热点分析 |
3.2.3 2013 -2018 年研究热点分析 |
4 启示 |
4.1 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
4.2 对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启示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2.1 研究者合作意识日趋增强 |
5.2.2 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日趋多元 |
5.2.3 学科间联系日趋紧密 |
5.2.4 学科内研究倾向于中观和微观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福州市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调查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师ICT应用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ICT的定义 |
二、教师ICT应用能力 |
三、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内外提升教师ICT应用能力策略概况 |
二、国内外教师ICT应用能力标准 |
第二章 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问卷的施测 |
三、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访谈调查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提升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Z老师的基本信息 |
第二节 Z老师的ICT应用能力提升过程 |
第三节 Z老师的心得体会 |
第四节 小结 |
一、多次参与教师比赛与开公开课 |
二、坚定的自我学习意识 |
三、克服畏难心理,树立正确的观念 |
四、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
五、积极的外部因素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
一、研究结果 |
二、研究创新与展望 |
附录1 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学化学教师利用化学教育网站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中学化学教育网站 |
1.2.2 网络教育资源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2.3.1 教师基本情况 |
2.3.2 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 |
2.3.3 中学化学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 |
第三章 化学教育网站教学资源内容建设现状调查 |
3.1 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类别划分 |
3.2 化学教育网站教学资源内容建设现状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
4.1.1 非文本类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
4.1.2 对教师的关注度较低 |
4.1.3 教师对网络资源过度依赖 |
4.1.4 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 |
4.2 中学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范 |
4.2.2 化学教育网站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 |
4.2.3 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
4.2.4 教师的资源共享意识有待提高 |
第五章 化学教育网站资源建设及其应用的改进策略 |
5.1 化学教育网站对中学化学教师的重要意义 |
5.1.1 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
5.1.2 有效地提高了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
5.1.3 极大地改进了化学教师的教育教研方式 |
5.2 化学教育网站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
5.2.1 加强化学教育网站教学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
5.2.2 创建高效的资源交流互动平台 |
5.2.3 重视非文本资源的建设 |
5.2.4 关注教师的需求与专业发展 |
5.3 中学化学教师有效利用化学教育网站的策略 |
5.3.1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
5.3.2 关注教育创新理念,共享优秀教育成果 |
5.3.3 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培养资源整合能力 |
5.3.4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网络合作教研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网络资源 |
二、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奥苏贝尔认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概述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模式概述 |
一、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模式简介 |
二、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要素组成 |
二、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的教学模式结构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选择及案例设计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选择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资源中学化学的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
一、《氯气的制取及性质检验》 |
二、《氧化还原反应》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一、前测结果统计分析 |
二、后测结果统计分析 |
第六章 反思与总结 |
第一节 对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反思 |
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
第二节 对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化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宁市6所高中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信息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 |
(三)关于信息素养标准划分和评价的研究 |
(四)关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信息 |
(二)信息素养 |
(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
六、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章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
一、主动获取的信息意识 |
二、分析问题的计算思维 |
三、解决问题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
四、自我认识的信息社会责任 |
第三章 新课标下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结构 |
三、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 |
(一)高中生基本信息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二)高中生信息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三)高中生计算思维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四)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五)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六)教师信息素养及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冗杂,削弱学生的信息意识 |
二、课程配套教学设备不完善,忽视学生实际学习需求 |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四、学科教师培训制度不合理,阻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
五、教师素养能力差异,困于新课标下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
第五章 促进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本策略 |
一、信息技术课程再审视,以提高学生信息意识 |
(一)更新教材,丰富课程内容 |
(二)扩大视野,提升课程认可度 |
二、课程配套教学支持系统再建设,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 |
(一)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提供工具保障 |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
三、教学模式再变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一)增加教学活动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
(二)转变教学方式,由“照方抓药”向项目教学转变 |
四、学校培训制度再完善,以保障教师的综合素质 |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职责 |
(二)建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训体系 |
(三)加强各个学科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 |
五、教师素养再提升,以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师资能力 |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
(二)疏通师生之间信息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
(三)教学评价过程化,实现教学效果的适时反馈 |
(四)增进教学知能,改革教学设计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件5 |
附件6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
1.1.2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教学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趋势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1.2.1 教学模式 |
1.2.2 PBL教学模式 |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1.3.2 智能手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1.3.3 智能手机与PBL结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1.4.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
1.4.3 有利于丰富化学学习的活动案例,实现课堂形式多元化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教学模式建构 |
2.1 理论基础 |
2.1.1 联结主义理论 |
2.1.2 学习动机理论 |
2.1.3 情境主义学习理论 |
2.2 教学目标的构建 |
2.3 教学程序的构建 |
2.4 教学内容的筛选与分析 |
2.5 课例设计原则 |
2.5.1 符合课程标准 |
2.5.2 遵循科学事实 |
2.5.3 贴近学生学情 |
2.5.4 依附教材内容 |
2.6 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
第三章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情况概述 |
3.2 研究对象现状调查 |
3.2.1 关于“问题”的态度、兴趣、方式的调查 |
3.2.2 关于“智能手机”的态度、兴趣、方式的调查 |
3.3 调查结论与启示 |
3.3.1 学生对“基于问题学习”的兴趣较高、态度肯定、参与度较高 |
3.3.2 学生对“智能手机”引入化学课堂有较高的兴趣并非常支持 |
第四章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
4.1 教学实践的总体设计 |
4.2 实践条件分析 |
4.3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
4.3.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基于“Sound Meter”APP) |
4.3.2 氨的喷泉实验(基于“希沃授课助手”APP) |
第五章 实践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
5.1 学生自评量表分析 |
5.1.1 效度分析 |
5.1.2 信度分析 |
5.1.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教学应用于化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分析 |
5.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
5.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
5.2.3 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5.3 访谈记录与分析 |
5.3.1 学生访谈记录 |
5.3.2 学生访谈分析 |
5.3.3 教师访谈记录 |
5.3.4 教师访谈分析 |
5.4 教学实践和效果评价总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6.1.2 有助于践行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
6.1.3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
6.2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6.2.1 模式不够完善 |
6.2.2 实践时间短暂 |
6.2.3 时间分配不合理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10)甘南州民族中学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1.甘南藏区教育质量亟需提高的需求 |
2.新课程改革目标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的需求 |
3.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要求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1.关于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研究 |
2.关于学习共同体发展历程的研究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1.关于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研究 |
2.关于学习共同体特征的研究 |
3.关于学习共同体实践的研究 |
4.关于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的研究 |
5.关于构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 |
6.关于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研究 |
(三)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一)主体间性理论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三)情境学习理论 |
(四)基于三理论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框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 |
2.具体收集资料方法 |
五、民族中学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研究 |
(一)构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
1.化学学科的特色 |
2.塑造学生人格的需求 |
3.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习共同体 |
2.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
(三)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
1.情感互动性 |
2.合作互惠性 |
3.情境有效性 |
(四)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分析 |
1.学习主体 |
2.共同目标 |
3.教学资源 |
4.学习方式 |
5.学习情境 |
6.学习评价 |
7.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
六、民族中学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1.课堂轶事性观察 |
2.基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理论框架的分析 |
3.改进的建议 |
(二)第二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1.基于学生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明确教学障碍点和突破点 |
2.基于前期调查进行教学设计 |
3.课堂(试讲)分析 |
(三)第二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的比较 |
1.实施改进后课堂观察对比 |
2.基于习题测试与学生访谈评价教学改进效果 |
(四)行动研究结束的讨论及启示 |
七、民族中学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和策略 |
(一)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
1.关注学习主体发展的原则 |
2.共享学习资源的原则 |
3.创设和谐学习情境的原则 |
(二)构建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
1.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策略 |
2.组织小组学习的策略 |
3.创设学习情境的策略 |
八、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测试习题 |
附录3 :调查问卷 |
附录4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5 |
课堂实录1 |
课堂实录2 |
课堂实录3 |
致谢 |
四、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云教育”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以TCL三位优化分析为例[D]. 王佳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鲁科版高中必修化学新教材中“微项目”的分析及教学研究[D]. 臧发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基于2000年以来的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D]. 张美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福州市中学化学教师ICT应用能力调查与提升研究[D]. 陈美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中学化学教师利用化学教育网站的现状研究[D]. 王星卓. 延安大学, 2019(09)
- [7]基于网络资源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D]. 朱瑞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基于南宁市6所高中的调查[D]. 冉琴.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 赵瑞雪. 宁夏大学, 2019(02)
- [10]甘南州民族中学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研究[D]. 刘永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