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中小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阴峰[1](2021)在《新监管形势下山东LX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彦鑫[2](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张丽[3](2021)在《我国上市公司资金余缺测度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企业资金短缺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货币政策要精准灵活,合理适度。货币政策的精准实施需要找准发力点,明确各企业的资金状况,将有限的资金分配到有资金需求且能妥善运用资金的企业中。对企业资金余缺程度进行测度,一方面有助于识别企业资金余缺情况,为货币的精准投放找准发力点;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各资金供给方的风险,促进供应链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降低融资风险。以往学者主要通过财务战略矩阵对企业内部资金余缺展开资金余缺测算,未区分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也就无法反映资金供给的风险程度,这与精准投放货币的政策需求不符。精准投放货币需要考虑到资金供给的公平性与风险性,尽管某些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判断结果为资金不足,但是其相对其它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已经足够多,考虑到资金供给的公平性与风险性,需要酌情考虑资金的再供给问题。本文将资金余缺测度方法由内部拓展为包含外部资金余缺的综合资金余缺测度,旨在通过比较企业之间外部融资的相对规模,得出企业从外部获得的资金支持是盈余还是短缺的状态,最后将财务战略矩阵的维度由二维拓展为三维,判断企业的资金余缺程度以及企业的资金余缺类型。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余缺状况。基于WIND数据库中2015年—2019年2730家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构建了内部资金余缺评价体系,以绝对资金余缺指数和价值创造能力指数对企业的内部资金余缺状况展开实证分析;同时,构建外部资金余缺指数,从融资风险、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行业景气、融资成本和获得的资金供给等方面对资金配置展开研究,以规模报酬可变的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作为工具,计算得到融资效率值作为外部资金余缺指数。最后结合企业的内部资金余缺和外部资金余缺状况,构建综合评价空间直角坐标系,把2730家上市公司分为八类,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余缺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有:(1)2019年,发展向好、内外部资金不足的企业和内部资金充足、外部资金不足、发展向好的上市公司的占比较大,分别占41.50%和36.70%;(2)2019年,八类企业中内部资金不足的四种企业和内部资金不足的四种企业占比相差不大,分别占49.41%和50.59%;(3)2019年,八类企业中发展不利、内外部资金不足的上市企业公司占比最小,占0.36%;(4)从2015年到2019年,资金不足、发展不利、外部资金不足的企业占比整体下降,由2.12%减少到0.36%。
张玉旭[4](2021)在《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增加税收、城镇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我国超过90%的市场主体为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市地方政府均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其中普遍提及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措施。由此可见,融资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本文的研究对象郫县豆瓣生产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同样面临各类融资问题。据统计,2019年,郫县豆瓣品牌价值已达656亿,年产值约200亿元,其中的中小企业近100家,带动城镇就业人员约10000人。但行业近几年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就是融资,融资难、融资贵等融资问题制约了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产品创新研发、人才培养引进等。因此,本文对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全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首先,从中小型豆瓣生产企业整体存在的融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查、人员访谈等方式,从融资渠道、增信措施、财务指标等方面分析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选取一个代表性企业进行研究,重点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从企业近三年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相关财务指标研究企业融资问题。最后,从中小型豆瓣生产企业中选择30个样本企业,计算其财务指标,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探究影响企业融资的财务指标,从建模角度验证影响企业融资的显着相关指标。通过上述共性和个性问题、数据模型的综合研究,更加完整的总结出中小豆瓣企业存在的融资问题,并从财务管理、融资渠道、行业管理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期望通过研究得出的建议策略,能改善中小型豆瓣生产企业的融资问题,并复制运用到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
李晓轩[5](2021)在《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监管不断鼓励创新,为证券公司创新业务开展带来了机会。同时,证券行业进入头部效应时代,证券公司强者恒强的地位不断巩固,对于中小证券公司而言,面临着竞争与威胁。证券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迫使其尽快转型,尤其是要打破同质化的竞争局面,形成差异化经营策略。本文以H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经营策略的相关概念,经营策略是为经营战略服务的。运用PEST、SWOT分析方法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对H证券公司进行全面分析,寻找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盈利能力下降,业务优势不突出,业务模式较为传统”等。公司外部环境存在政策方面对创新的鼓励、资产管理市场空间的扩大、市场对创新业务和多元化产品的需求,为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公司内部出现了盈利能力下降、竞争优势不足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公司差异化意识不足、产品缺乏创新以及营销手段较为传统等。接下来在制定差异化经营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对欧美投资银行业五种差异化模式进行了借鉴。经过综合分析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可行性的差异化经营策略。从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营销手段差异化三个维度制定的经营策略。公司通过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多元化和创新来实现差异化;在营销差异化方面进行细分市场的选择和目标市场定位,避开竞争激烈的市场,选择有区位优势和专业领域优势的市场实现差异化营销策略;在服务方面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进行金融科技布局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为了保障差异化经营策略的有效实施,采取了资金、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陈婧儒[6](2020)在《X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中国制造的全球化之路保驾护航。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外贸自主品牌建设,持续加大自主品牌海外宣传力度,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搭建更大的舞台。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国际化的思路,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打造全球化体制下高效的供应链,整合全球资源构造企业的完整的价值流,实现企业、用户及消费者的多赢目标。本文选择X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X公司是一次性卫生用品设备专业制造商,提供具备同行业领先水平的婴儿纸尿裤设备、妇女卫生巾设备、成人失禁用品设备及配件。公司自1999年创立以来在全世界安装的各种机器及工厂自动化系统均顺利投入运行,并于2000年研制出中国首台全伺服驱动卫生巾生产线,成为全球第三家拥有全伺服技术的公司,行业生产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向中高端发展。本文以X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当前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结合企业现实状况分析了该公司的业务状况,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建议。本文研究意义在于: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PEST分析模型对市场宏微观环境及目标地区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以及SWOT分析模型,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推动建立X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并在组织架构、构建全球生产体系、人力资源、品牌战略、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为X公司国际化发展找到突破方向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全球市场占有份额,为X公司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温若斯[7](2020)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策略与风险控制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现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近几年有相关数据分析显示,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租赁已成为金融第二大业务;一种被视为继商业银行之后的又一金融工具,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将企业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一种被认为能够更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新型融资通道。在我们看来,这种融资通道是可以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兴起。为了不断加快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促进实体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服务我国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社会转型发展升级,构建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对于融资租赁行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一些融资问题研究多多益善。基于此,笔者以H融资租赁公司的实际情况为案例,研究了如何把控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问题的处理,以及如何解决H融资租赁公司的在经营中遇到实际的问题;如何立足于今后的发展;注重人才与科技的开发,不断完善自我,壮大自己,服务好中小企业。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企业虽然披着“脏乱差”的外套,但只要细心挖掘,也有迹可循,找到项目的可行性;(2)融资租赁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内部问题与风险控制问题需重视,适度及时调整策略很重要;(3)完善薪酬制度与加强阶队建设,积极推进流程线上系统化是加强融资租赁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孙碧涵[8](2020)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文中指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及世界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投资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投资银行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开展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是导致次贷危机产生和快速扩散的主要因素。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包括《沃克尔法则》在内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剥离了美国投资银行的短期自营业务,禁止投资银行拥有对冲基金,同时对投资银行的激励制度进行了严格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也于同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投资银行核心资本比例的要求。尽管美国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业务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管,但美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水平、市值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美国投资银行的快速复苏离不开业务的调整。那么,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是如何迅速调整的?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科研文献、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案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调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索其经验及教训,以期能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中,本文放弃了传统业务、引申业务和创新业务这种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分类方法,根据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普遍实行的业务部门划分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分类,即:投资银行部门业务、交易部门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这种基于经营模式和实际操作中部门的业务分类方法,更符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对投资银行业务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从投资银行的工作实际出发来研究各类业务的情况、特点,包括收入来源、风险构成等,可以较好地避免问题研究与实际运营相脱节,便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美国投资银行2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1783年至1929年。美国投资银行从萌芽到第一个发展高峰,从混乱无序的经营到形成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经营模式;(2)1929年至1981年。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实施确立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3)1982年至今。在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尝试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和国际综合性银行的竞争压力下,美国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美国投资银行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2007年危机爆发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再次进行重大调整。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是受内因和外因影响的。外因主要体现在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内因主要是投资银行要扭转大面积亏损局面和降低风险等方面。根据现代资本市场等理论,美国投资银行盲目的扩张背离了实体经济,危机后的业务调整必然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同轨同速发展。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推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业务均衡发展,减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业务。降低系统性风险和实现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此次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投资银行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投资银行部门的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并将次贷危机前后的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加强了传统业务,证券承销业务利润占比回升,美国市场证券承销业务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美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对美国本土依赖度增加,传统业务和本土业务在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购重组业务进一步细分细化,并购业务的收入及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加,近年来新的并购潮拉升美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交易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对交易部门的业务中根据资本所有者划分的客户交易和自营业务两种业务的性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比了交易部门在危机前后的业务构成和收入变化,危机后受短期自营业务被剥离的影响,高盛等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收入和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其中投资银行在自营业务方面转向以权益类投资为主。在交易部门业务调整方向的选择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摩根几乎完全放弃自营业务,以做市为交易部门的主营业务;高盛在被剥离短期自营业务后依然保持大量的自营业务。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认为,金融危机后,资产管理部门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部分业务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总收入中占比明显提高,投资银行管理下的资产业务总量上升明显。美国大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客户群体也发生明显改变,危机前的主要客户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开始加强资产管理的零售业务,为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宏观方面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降低了金融危机系统爆发的风险。但仍然存在“大而不能倒”、信用违约风险和潜在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微观效果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美国投资银行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显着降低。但也存在盈利能力下降、员工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资产周转率下降等问题。研究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中国投资银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国家金融系统稳定提供重要参考。2020年恰逢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与世界大型投资银行同台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应充分挖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业务范围,适当发展衍生品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完善资本市场的分层和业务的差异化,减少同质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适当引导证券公司间的兼并和收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公司,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满霞[9](2020)在《新三板J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股权激励作为激励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达到吸引和留住公司核心技术专家、创业团队骨干的作用,并起到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效果。虚拟股权是在成熟的股权激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激励方式。该模式不需要改变实际的股权结构,激励对象在不需要出资认购股权的同时就可以享有公司利润的分红收益权,有利于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新三板挂牌公司多为中小微企业,具有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特点。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新三板公司纷纷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但据wind数据库统计,新三板中顺利完成股权激励占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数量比例不足五分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新三板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进行研究。本文以案例形式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后的效果,从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因素出发,为达到更好的股权激励效果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选取新三板J公司股权激励案例进行研究。介绍了J公司的基本情况,并从行业竞争激烈、吸引和保持人才、建立利益共同体等五个方面分析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然后介绍了股权激励方案以及实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J公司的股权激励效应进行分析,从财务指标,公告效应、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得出结论:J公司此次股权激励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作用。剔除行业和公司战略调整的影响,本次股权激励在2015年和2016年给J公司带来了正向的财务和非财务效果。但由于2016年J公司战略调整后没有相应的调整股权激励考核目标,导致2017年没有起到激励效果。另外,受到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限制,J公司的公告效应不明显。本文最后为促进股权激励达到预期的效果,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提高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优化股权激励方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体系。为其他新三板挂牌公司实现预期的股权激励效果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凝倩[10](2019)在《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废旧塑料的处理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是塑料大国,同时也是废旧塑料的生产大国和再生塑料的再加工循环利用大国。我国从2015年开始重视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再生塑料生产加工产业从以往的环境污染破坏者亟需转变为再生资源产业的绿色生产行业。从事再生塑料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我国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时期之后,进入了增速放缓的阶段。前期积累的金融市场不良反应日趋浮上水面,融资难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而从事再生塑料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点问题尤其显着。近年来,贸易融资中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以真实的交易背景为支撑,立足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弥补了供应链经营活动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劣势,深入到其上、下游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活动中的网络交易结构的金融服务,成为国家大力推进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DS公司在此背景下全面展开再生塑料行业贸易融资的经营业务。论文首先以DS公司再生塑料融资业务为对象,综述供应链金服务的相关文献,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阐述了该企业融资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主要体现在:公司业务容量受限、下游客户减少、物流监管影响货权控制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足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针对DS公司的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的经营策略。具体包括:盘活资金流提高企业收入策略、加强物流监管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策略、拓展再生塑料生产领域经营策略和发展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平台策略。
二、浅析中小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中小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选取 |
4.1.3 实证模型设定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选取 |
4.2.3 实证模型设定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
(3)我国上市公司资金余缺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内部资金余缺测度研究 |
2.1.1 内部资金余缺测度主流方法 |
2.1.2 内部资金余缺测算主流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
2.2 企业外部资金余缺测度研究 |
2.2.1 融资规模计算 |
2.2.2 融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
2.2.3 企业融资规模评价方法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上市公司内部资金余缺测度 |
3.1 绝对资金余缺指数 |
3.1.1 绝对资金余缺测度方法设计 |
3.1.2 绝对资金余缺指数测算实证分析 |
3.1.3 绝对资金余缺指数测算实证结果 |
3.2 价值创造能力指数 |
3.2.1 价值创造能力测度方法设计 |
3.2.2 价值创造能力指数测算实证分析 |
3.2.3 价值创造能力指数测算实证结果 |
3.3 上市公司内部资金余缺综合评价 |
第4章 上市公司外部资金余缺测度 |
4.1 上市公司外部资金余缺测度方法设计 |
4.2 上市公司外部资金余缺测算实证 |
4.2.1 上市公司外部资金余缺测算变量选取 |
4.2.2 上市公司外部资金余缺指数测算指标选取 |
4.2.3 上市公司外部资金余缺测试算数据来源 |
4.3 上市公司外部资金余缺实证分析 |
4.3.1 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余缺整体评价 |
4.3.2 不同类型的上市企业外部资金余缺状况 |
第5章 上市公司资金余缺综合评价分析 |
5.1 上市公司资金余缺综合评价方法设计 |
5.2 上市公司资金余缺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5.2.1 上市公司资金余缺综合评价数据来源 |
5.2.2 上市公司资金余缺综合评价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3 研究的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整体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郫县豆瓣生产企业发展概况 |
2.2 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特征 |
2.2.1 政府控制力强 |
2.2.2 长期资金需求量大、时间集中 |
2.2.3 企业之间具备诸多同质性特征 |
2.2.4 固定资产较少 |
2.2.5 家族式经营 |
2.3 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融资现状 |
2.3.1 融资需求情况 |
2.3.2 融资渠道和模式 |
2.4 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2.4.1 融资信息不透明 |
2.4.2 信用体系不完善 |
2.4.3 增信措施较弱 |
2.4.4 融资成本高、效率低 |
2.4.5 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单一 |
第3章 代表性个案分析——CM郫县豆瓣有限公司 |
3.1 CM公司概况 |
3.1.1 基本信息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人员结构 |
3.1.4 资信情况 |
3.2 CM公司经营情况 |
3.2.1 生产经营模式 |
3.2.2 采购情况 |
3.2.3 销售情况 |
3.2.4 发展规划 |
3.3 CM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3.1 主要财务数据对比 |
3.3.2 偿债能力分析 |
3.3.3 盈利能力分析 |
3.3.4 营运能力分析 |
3.4 CM公司融资整体评估 |
3.4.1 融资需求 |
3.4.2 融资用途 |
3.4.3 融资主要风险 |
3.5 CM公司融资获得情况 |
3.6 CM公司融资主要困境 |
第4章 基于多元线性模型分析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融资问题 |
4.1 模型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4.2 模型选择及变量意义 |
4.3 模型结果检验与分析 |
4.4 模型分析结论 |
第5章 改善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建议 |
5.1 企业财务管理方面 |
5.1.1 针对性改善融资相关性财务指标 |
5.1.2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 |
5.1.3 强化财务信息的披露与监督 |
5.2 企业融资渠道方面 |
5.2.1 组建专业的豆瓣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
5.2.2 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开发专属融资产品 |
5.2.3 成立专属的豆瓣产业基金 |
5.2.4 积极开辟直接融资渠道 |
5.3 行业管理改进方面 |
5.3.1 推动豆瓣生产行业进行资源整合 |
5.3.2 培养专业的豆瓣企业管理人员 |
5.3.3 联合向地方政府申请产业扶持政策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内涵 |
一、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含义 |
二、差异化经营策略的表现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SWOT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证券公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H证券公司介绍及经营现状 |
一、H证券公司介绍 |
二、H证券公司经营现状 |
第二节 H证券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
一、盈利能力下降 |
二、资产管理业务优势不足 |
三、投资银行业务薄弱 |
四、业务模式传统 |
第三节 H证券公司经营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差异化认识不足 |
二、产品和业务模式缺乏创新 |
三、营销手段较传统 |
四、组织结构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证券公司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外部环境分析 |
一、PEST宏观环境分析 |
二、微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 |
一、经营条件分析 |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
三、企业文化分析 |
第三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制定与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欧美投资银行差异化经营策略的经验借鉴 |
一、大型全能投行模式 |
二、中型综合投行模式 |
三、精品投行模式 |
四、网络经纪商模式 |
五、资产管理公司模式 |
第二节 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制定 |
一、产品差异化 |
二、营销手段差异化 |
三、服务差异化 |
四、组织结构创新化 |
第三节 保障措施 |
一、资金保障 |
二、人力资源保障 |
三、风险管理保障 |
四、信息技术保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X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行业背景及现状 |
1.1.2 X公司的国际化市场发展现状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战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1.2.2 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
1.2.3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二章 资源与能力分析 |
2.1 X公司(国际)的发展历程 |
2.2 资源分析 |
2.2.1 有形资源 |
2.2.2 无形资源 |
2.3 能力分析 |
2.3.1 经营管理能力 |
2.3.2 设备研发能力 |
2.3.3 生产制造能力 |
2.3.4 市场营销能力 |
2.4 核心竞争力 |
2.5 优势与劣势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2 替代品的威胁 |
3.2.3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权利 |
3.2.5 买方讨价还价权利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1 主要竞争对手 |
3.3.2 关键竞争对手分析 |
3.4 机会与威胁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公司国际化战略制定 |
4.1 宗旨和愿景 |
4.2 战略分析与选择 |
4.2.1 企业的优势(S) |
4.2.2 企业的劣势(W) |
4.2.3 企业面临的机遇(O) |
4.2.4 企业面对的威胁(T) |
4.3 市场选择 |
4.3.1 细分市场评估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4 市场定位 |
4.5 竞争战略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化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 |
5.2 组织架构重组 |
5.3 关键职能活动 |
5.3.1 人力资源管理 |
5.3.2 国际化品牌战略 |
5.3.3 构建全球生产体系 |
5.3.4 财务风险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策略与风险控制研究 ——以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及可能的创新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融资租赁的概念 |
2.2 融资租赁的起源与发展 |
2.3 融资租赁的相关基础理论 |
2.4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研究概述 |
2.5 国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研究概述 |
第3章 制度背景 |
3.1 融资租赁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 |
3.2 融资租赁业管控趋严 |
3.3 融资租赁行业扶持政策 |
3.4 新旧租赁会计准则对比 |
第4章 案例介绍 |
4.1 H公司的基本情况 |
4.2 H融资租赁公司现行风控体系 |
4.3 H融资租赁公司经营问题与风险控制问题总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5.2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行业的经营策略分析 |
5.3 H融资租赁公司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控制策略建议 |
5.4 保障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制度和系统设计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整体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投资银行业务及相关理论 |
2.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相关概念 |
2.1.1 投资银行的概念 |
2.1.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概念 |
2.1.3 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相关概念 |
2.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
2.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
2.2.3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发展历程 |
3.1 诞生到第一次发展高峰(1783—1929) |
3.1.1 国债、股票业务与投资银行的萌芽(1783—1840) |
3.1.2 证券承销业务与投资银行的出现(1840—1880) |
3.1.3 托拉斯公司与并购业务的助推(1880—1920) |
3.1.4 证券承销、做市与第一次高峰(1920—1929) |
3.2 分业经营下的转型(1929—1981) |
3.2.1 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1929—1945) |
3.2.2 经纪和并购的兴起(1945—1969) |
3.2.3 巨变下的波动发展(1969—1981) |
3.3 黄金年代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业务调整(1981年至今) |
3.3.1 并购、资产证券化兴起的黄金时期(1981—2007) |
3.3.2 业务重大调整(2007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 |
4.1 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 |
4.1.1 业务调整的外因 |
4.1.2 业务调整的内因 |
4.2 业务调整的理论依据 |
4.2.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理论是业务调整的理论基础 |
4.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是业务调整的操作指针 |
4.2.3 行为金融学理论是业务调整的市场选择依据 |
4.3 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 |
4.3.1 降低系统性风险是美国政府的首要目标 |
4.3.2 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美国投资银行的首要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
5.1 投资银行部门融资业务分析 |
5.1.1 融资业务 |
5.1.2 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中的主要作用 |
5.2 投资银行部门并购业务分析 |
5.2.1 并购业务的主要类型 |
5.2.2 投资银行提供的并购业务相关服务 |
5.3 投资银行部门业务的调整 |
5.3.1 融资业务的调整 |
5.3.2 并购业务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
6.1 客户交易业务与自营业务 |
6.1.1 客户交易业务 |
6.1.2 自营业务 |
6.2 交易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种类 |
6.2.1 权益交易类业务 |
6.2.2 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 |
6.3 交易部门业务的调整 |
6.3.1 削减自营业务 |
6.3.2 向权益类投资为主的转变 |
6.3.3 交易类业务的艰难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
7.1 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 |
7.1.1 资产管理业务 |
7.1.2 财富管理业务 |
7.2 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调整 |
7.2.1 加大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力度,收入占比明显增加 |
7.2.2 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迅速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8.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
8.1.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 |
8.1.2 业务调整在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8.2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8.2.1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 |
8.2.2 业务调整在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9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
9.1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9.1.1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历程 |
9.1.2 中国证券业现状分析 |
9.1.3 中国证券业的业务结构 |
9.2 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
9.2.1 中国证券业与美国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对比分析 |
9.2.2 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新三板J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三板 |
2.1.2 股权激励 |
2.1.3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方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第三章 J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分析 |
3.1 J公司基本情况 |
3.1.1 J公司基本简介 |
3.1.2 J公司股权结构 |
3.2 股权激励方案动因分析 |
3.2.1 行业竞争激烈 |
3.2.2 吸引和保持人才 |
3.2.3 建立利益共同体 |
3.2.4 提高创新能力 |
3.2.5 降低研发成本 |
3.3 股权激励计划主要内容 |
3.3.1 虚拟股权激励方案 |
3.3.2 股权激励实施情况 |
第四章 J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分析 |
4.1 财务指标分析 |
4.1.1 盈利能力分析 |
4.1.2 偿债能力分析 |
4.1.3 营运能力分析 |
4.1.4 发展能力分析 |
4.2 非财务指标分析 |
4.2.1 公告效应分析 |
4.2.2 创新能力分析 |
4.2.3 高管离职率分析 |
4.3 J公司股权激励效果评价 |
第五章 J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启示 |
5.1 提高新三板市场流动性 |
5.2 优化股权激励方案 |
5.3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
5.4 加强外部监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2 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1 DS公司及其再生塑料融资业务发展概况 |
2.1.1 DS公司简介 |
2.1.2 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概况 |
2.1.3 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三类业务流程 |
2.2 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问题 |
2.2.1 业务容量受限 |
2.2.2 供应链协同服务企业趋于减少 |
2.2.3 第三方物流监管影响货权控制 |
2.2.4 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
2.3 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贸易融资资金流难以扩大 |
2.3.2 环保规定日趋严格再生塑料经营严峻 |
2.3.3 外包物流监管服务导致服务质量不高 |
2.3.4 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 |
3 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1 行业发展概况 |
3.1.2 行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定单面打印。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环保技术环境分析 |
3.2 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概况 |
3.2.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
3.2.2 再生塑料行业融资需求分析 |
3.2.3 供应链信息技术的发展 |
3.3 再生塑料融资业务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大连地区竞争对手分析 |
3.3.2 全国范围竞争对手分析 |
4 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环境分析 |
4.1 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
4.1.1 企业集团信誉和科技服务团队资源 |
4.1.2 物流服务中心的作用 |
4.1.3 融资风险控制优势 |
4.1.4 信息服务系统优势 |
4.2 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SWOT分析 |
4.2.1 机遇与威胁并存 |
4.2.2 SWOT矩阵结论 |
5 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策略设计 |
5.1 盘活资金流策略 |
5.1.1 业务流程管理策略 |
5.1.2 信息控制管理策略 |
5.1.3 风险控制管理策略 |
5.2 物流监管控制策略 |
5.2.1 确保第三方物流监管流程规范性 |
5.2.2 物联网实现线上物流监控 |
5.3 扶植和拓展再生塑料生产关联企业客户 |
5.3.1 自建销售团队策略 |
5.3.2 建立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
5.4 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策略 |
5.4.1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4.2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析中小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监管形势下山东LX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策略优化研究[D]. 阴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我国上市公司资金余缺测度研究[D]. 张丽.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中小型郫县豆瓣生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张玉旭.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H证券公司差异化经营策略研究[D]. 李晓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X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D]. 陈婧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策略与风险控制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温若斯. 中山大学, 2020(03)
- [8]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D]. 孙碧涵. 吉林大学, 2020(03)
- [9]新三板J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研究[D]. 满霞.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DS公司再生塑料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策略研究[D]. 王凝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