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公司上市风险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国珠[1](2019)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经成为重要的融资途径,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资本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起步虽晚,但其发展速度和成长势头都相当可观。募集、投资、管理和退出是整个投资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私募股权投资最根本的投资宗旨就是“以退为进,为卖而买”。在合适的时机通过恰当的退出方式来实现基金的退出,能够最大程度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在各种退出方式中,IPO因其较高的收益回报率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评价和声誉好评度的提高,成为最受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青睐的退出方式。本文围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为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分析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困难的原因,学习借鉴域外成熟的先进经验,并尝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分析论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研究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研究见解和完善建议。最后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系统地提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概念,并引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即首次公开上市(IPO)、并购、股权转让、新三板挂牌、借壳、回购以及清算这七种方式,旨在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制度从宏观上予以阐述,尔后对IPO退出制度进行初步分析,为论文后续内容的展开打好基础。第三部分则对美国、香港的境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进行介绍,并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其中有益的可借鉴先进经验。第四部分通过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以IPO退出为核心,深入研究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后文提出完善建议作好铺垫。第五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将立足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IPO退出制度的发展现状,结合外国的可借鉴的先进经验,提出解决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以期实现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曲小丹[2](2019)在《养老地产融资模式的研究 ——以千岛山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超过两亿的国家,已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同时,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养老观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家庭养老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同时健康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释放。养老服务业一直处于基础阶段,养老机构总量普遍不足、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总体发展明显滞后。养老服务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不完善的服务体系,老年人群各种各样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养老行业普遍存在投入高、入住率低、资金回收期长等一系列问题,融资问题便成为这一行业的普遍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当前老龄化社会问题和迫切的养老供求矛盾问题进行调研和思考,通过文献查阅并研究国内外养老地产的融资途径,结合养老地产实例相关统计数据,以千岛山庄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决解养老地产融资的方式,并给出从设计到运营各方面做好为融资提供条件的准备建议,要根据不同的养老模式采用多元的融资方式,实现市场化发展,通过发展优良养老项目,吸引优质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打造符合我国养老地产实际情况的商业模式,最终要以养老产业的思维结合房产开发的成熟经验去发展养老地产,最终实现产业化发展。
张小元[3](2018)在《私募基金投资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中国私募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2015年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显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在2016年集中开展5方面工作,开展私募股权融资试点是其中一项;2016年的全国两会,也充分肯定了私募股权融资的地位。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催生了一大批民营资本进入私募行业,私募股权交易数量与金额节节攀升,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而高科技与消费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投资行业并购的发展,致使股权投资火爆异常。私募投资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相较于普通居民银行理财投资,私募投资相对来说周期更长一些,所需的资金量也较大。因各自权益诉求的不同,私募投资机构与被投资企业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于投资条款的谈判体现了双方权益的博弈。鉴于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如何在给被投资企业提供其所需资金,支持其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被投资企业本身乃至控制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相关行为进行约束,最终达到交易双方的共赢是各私募投资机构一直以来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在分析私募投资风险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从投资实践角度(投资及退出两个不同实施阶段)来介绍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条款,包括但不限于估值调整机制、优先认购权、优先购买权、反稀释、优先分红权、保护性条款、拖售权、随售权、股权回购以及优先清算权,以期合理安排投资者的权利,维护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此外,笔者结合现有中国法律法规对投资者保护存在的局限,提出关于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议。
胡叶宽辉[4](2017)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模式 ——基于450家P2P平台数据调研报告》文中认为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互联网时代早已来临,而最近互联网金融行业渐渐占据了人们的眼球,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13年,从那时起开始兴起的支付宝,阿里小贷等新型的金融创新产品,我们的生活受到其影响较深,传统的金融行业发展道路也受到波及。第三方支付、大数据、云计算、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等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这几类表现形式在我国发展迅速,侧面印证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之迅速。然而新兴事物的高速发展难免伴随着大量的未知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众多的表现形式,可形成的风险类型更加多样化。因此本文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实地及网络调查过的450家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再结合数据更新后调研平台中跑路平台的分类及原因来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模式的问题,讨论出最适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控模式。目前P2P网络借贷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的时间较短,但不可否认其发展速度极快,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出P2P网络借贷的发展中展现端倪,所以本论文选择通过对正规网站上查询到的排名靠前的450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进行考察调研,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并加以分析,从而能够得出一份具有实际意义及价值的调查报告,从此方面来分析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的有效措施。本片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为何选此论文题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行分别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目前发展状况、包括其定义及国内国外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是揭示互联网金融目前存在风险的形成原因,分别为信息不一致形成风险基础、内在缺陷造成固有风险隐患、多途径的系统性发散这三类,同时对该行业具有的各类风险情况进行分类阐述;第四部分是对我国P2P网贷平台的现状进行分类说明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P2P网贷平台调研的概况、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露其各类风控模式与平台背景、问题平台、投资收益所存在关系;第六部分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的有效措施,同时分析大数据风控模式可能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文章进行通篇总结,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模式有效措施的切入点进行延伸,提出自身观点。期待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互联网金融行业风控管控的有效措施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王勇[5](2017)在《基于Z值评分模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支付手段和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互联网金融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并及早地采取应对措施,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互联网金融为研究对象,引入风险识别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借鉴Z值评分模型,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风险识别案例分析,最终得出风险识别结果。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对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业态进行着重分析,按照业务形态的不同,共分为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借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门户以及大数据金融五大类,,并归纳了国内外金融界有关互联网方式的发展态势。2.引入风险识别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介绍了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特点,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分类,归纳为一般性风险和特殊性风险,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3.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一般性风险和特殊性风险,从金融和互联网这两个维度多个层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提出对策和建议。4.以Z值评分模型为基础,对其适用性进行分析,选择EM企业作为实际案例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对Z值评分模型的结果和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案例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提供一种可行并且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曾慧敏[6](2017)在《我国责任保险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国内医患矛盾不断、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出,大力推行责任保险利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纠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保险业推出各种责任保险并积极参与到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中,在强化责任保险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对各保险公司责任保险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效率是对责任保险经营及其功能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司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我国责任保险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有利于今后保险公司在创新发展责任保险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完善。首先,本文对我国责任保险2006-2015年的经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包括责任保险的性质特点以及目前的业务种类、经营主体,我国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赔付支出、占比情况。其次对效率理论及测评方法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选择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SBM模型以及DEA窗口分析法,对2011-2015年样本公司责任保险经营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测度。研究发现规模效率变化不大,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略有下降,中资产险公司规模效率上升是技术效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外资产险公司由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共同下降导致技术效率大幅下降。然后,论文对我国责任保险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定量部分采用面板Tobit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市场份额和公司规模均对责任保险的经营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和营业费用率均对责任保险的经营效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业务占比与责任保险的经营效率无显着相关性。最后,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责任保险的经营与发展提出控制营业费用率、重视人力资本、提高专业技术等有关建议。
李伟群[7](2017)在《P2P网贷平台引入保险增信机制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余额宝、百度百发、微信理财等先后面世,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增长。其中,最为抢眼的是P2P网贷平台,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截至2015年10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一度达到3598家,2015年的1月至10月间的交易额则高达7154.32亿元。特别是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使"互联网+"的提法达到了从未有的
林琳,潘琰[8](2014)在《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风险及其复合治理》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多个主要国家已先后进入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自愿或强制报送阶段。然而,XBRL复杂的技术属性,可能令其之推行面临特有风险问题。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风险包括:分类标准不完善风险、分类标准不适当风险、分类标准不当扩展风险、映射错误风险、数据标记不完整风险、控制失当风险和未经鉴证风险等。公司、监管机构、审计执业界和软件厂商应当协同参与,对上述风险进行复合治理,共同保证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为XBRL在我国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
肖辉[9](2013)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的格局,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跨国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源配置,开拓市场,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当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矿产资源全球化,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争夺,我国也积极对海外矿产资源进行投资开发。跨国投资在带给矿业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不少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我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热情高涨的同时,跨国投资风险的监控和防范能力却不足,因此,对我国的矿业企业的来说,建立一套完整的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至关重要和紧迫。研究主要包括:(1)剖析了中国矿业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和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源,外部风险源的分析借助了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展开;内部风险源的分析主要从财务和管理两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的传导机理。(2)识别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关键风险。结合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特征,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次多视角对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识别。(3)建立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比较了各种预警模型的优缺点之后,根据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特点,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其风险进行综合预警。(4)探析了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控制策略。构建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反应矩阵,对不同等级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风险评估决策系统、风险控制组织保障体系、风险控制信息保障机制,以此构建不同等级风险应对策略、不同类别风险应对思路及其多层次多维度的风险控制体系(5)运用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体系进行了应用分析。对汉龙公司投资澳大利亚Spinifex Ridge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了综合预警,根据预警结果提出了风险防控的措施。文章以中国矿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跨国投资理论和风险预警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的交叉点,提出了跨国投资的风险源,建立了跨国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模型,并指出要将事前的风险预警和事中事后的风险控制相结合的观点,拓宽了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领域。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借助相关计算机软件,使风险评价的过程,特别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科学,尽量减小了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优化了风险控制模型。对我国矿业企业的跨国投资有良好的实用性,且指标与模型的构建基于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可移植性强,能够服务于我国不同的我国大多数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预警与防控,对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谢政谕[10](2012)在《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于2002年12月正式实施QFII制度,QFII是英文Qualified Foreign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缩写,所谓QFII,就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通常泛指保险、银行、证券商、基金管理机构,以及其它投资机构,包括共同基金、退休基金、政府基金及慈善基金等。QFII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货币未能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以及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外国投资者,在进入一国的证券市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通过该国有关部门的审批后,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再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监管的专门帐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QFII制度的建立与证券市场开放有极大的关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证券市场开放达到与国际市场接轨。QFII制度就是有限制直接开放的一种模式。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多方面地探讨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效应。中国施行QFII制度的效应,包括了提高中国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投资理念;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上市公司完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带来金融服务业的机会与挑战等。定量分析则是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市的国际接轨效应。研究期间为1997年至2011年,变量的选取为上证综合指数、深证综合指数、美国道琼工业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与台湾加权股价指数。以相关系数分析、因素分析法,分析中国引进QFII制度后,上海股市、深圳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收益率联动性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QFII制度实施后,中国股市不再是封闭的股票市场,中国股市的涨跌方向与国际股市走势方向一致,同时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收益率联动性也比引进QFII前明显提高。此外,以动态条件相关GARCH模型(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GARCH Model,即DCC-GARCH模型)分析上海股市与深圳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QFII制度实施后,促进中国股市的波动性向国际股市靠拢,波动溢出效应非常明显。QFII的进驻,并没有对中国股票市场起到稳定的作用,而是加大了随国际股市波动的程度。论文最后总结了我国推行QFII制度后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人民币剧烈波动的防范问题;QFII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的问题;QFII对上市公司股权的掌控性问题;QFII可能带来国际传导性风险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包括继续采取循序渐进的稳健政策;强化QFII的信息披露;完善金融商品创新的配套制度;完善监管体制;以及培养国际证券人才等。
二、保险公司上市风险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公司上市风险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成果 |
二、国外研究成果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概念 |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概念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特征 |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相关概念 |
一、IPO退出的概念 |
二、IPO退出的意义 |
三、IPO退出的类型 |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境外探析 |
第一节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 |
一、各自独立的发行审核与上市审核 |
二、多样的IPO上市标准 |
三、锁定与减持制度要求 |
第二节 香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 |
一、双重存档制度下的联交所审核制度 |
二、多样的IPO上市标准 |
三、差异化的限售制度 |
第三节 境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制度的启示 |
一、多维分层的资本市场体系 |
二、预期明确的新股发行注册制 |
第四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待完善 |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区隔机制待完善 |
二、资本市场各阶层欠缺有效转板机制 |
第二节 IPO核准制对PE退出的不利因素分析 |
一、股票发行周期仍偏过长 |
二、审核节奏波动大,市场预期不明朗 |
第三节 IPO退出标准过于单一化 |
一、上市成功后锁定期限设置过长 |
二、减持制度无差异化,市场信心受打击 |
第四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配套制度有待健全 |
一、中介机构职责泛化重叠,责任边界模糊不清 |
二、欠缺完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管理体系 |
第五章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的完善思路 |
第一节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一、强化各板块梯度建设,丰富发行上市标准 |
二、推进完善资本市场转板机制 |
第二节 有序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 |
一、坚持注册制改革的有序推进 |
二、保持发行审核节奏稳定 |
第三节 实行差异化的IPO退出限制之机制 |
一、调整私募股权投资的锁定期 |
二、差异化私募股权投资的股票减持规则 |
第四节 健全IPO相关配套制度 |
一、明晰证券中介机构间责任划分 |
二、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管理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养老地产融资模式的研究 ——以千岛山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层面 |
二、山东省层面 |
三、聊城市层面 |
四、养老地产发展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养老产业发展情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国外养老产业发展情况 |
第二节 国内养老产业发展情况 |
第三节 养老地产及其融资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千岛山庄整体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
第一节 项目背景介绍 |
一、项目概况 |
二、项目融资背景 |
第二节 项目区位和定位 |
一、项目区位优势 |
二、项目目标定位 |
第三节 项目规划规模化、全龄化养老模式 |
一、规划规模化 |
二、规划全龄化 |
第四节 医养结合 |
一、医养硬件建设 |
二、医养软件建设 |
三、医养一体化 |
四、项目服务特色 |
第五节 机构养老特色 |
一、标准化建设 |
二、精准化服务 |
三、精细化管理 |
第六节 社区公寓养老特色 |
第七节 居家养老服务特色 |
第四章 千岛山庄项目融资方式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社区养老PPP融资模式 |
一、项目概况分析 |
二、融资结构 |
三、回报机制 |
四、PPP模式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机构养老项目采用国家开发银行合作 |
一、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融资 |
二、国开行专项基金 |
三、国家开发银行融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政策性补贴 |
一、国家政策为方向导向 |
二、以山东省政策为核心关注点 |
三、聊城市政策为基础 |
第四节 养老专项债 |
一、千岛山庄养老债券设计 |
二、养老债券机构关系 |
三、养老债券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养老资产证券化 |
一、资产证券化原理 |
二、资产证券化流程 |
三、养老床位资产证券化设计 |
四、项目资产证券化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私募基金投资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私募基金发展概况及私募基金涉诉案件分析 |
第一节 私募基金的概念和投资特点 |
一、私募基金定义 |
二、私募基金的投资特点 |
第二节 私募基金的典型组织形式 |
一、公司型私募基金 |
二、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 |
三、契约型私募基金 |
第三节 国内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现状 |
第四节 私募基金涉诉案件分析 |
第二章 私募基金基本运作模式及其风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私募基金的基本运行阶段 |
第二节 私募基金投资的基本法律特征 |
第三节 私募基金投资的基本模式 |
一、股权受让 |
二、增资入股 |
三、债权转股权 |
四、多种投资方式的综合 |
第四节 私募基金投资风险的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 |
二、逆向选择 |
三、道德风险 |
第五节 私募基金投资保护的契约论 |
一、契约论的内涵 |
二、投资协议效果 |
第三章 私募基金投资阶段保护措施简析 |
第一节 估值调整机制 |
一、估值调整机制的定义和作用 |
二、估值调整机制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境内外监管机构对估值调整机制的态度 |
四、估值调整机制中止与恢复的示范条款 |
第二节 优先认购权与优先购买权条款 |
一、优先认购权与优先购买权的定义和作用 |
二、优先认购权与优先购买权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优先认购权与优先购买权的示范条款 |
第三节 反稀释条款 |
一、反稀释条款的定义和作用 |
二、反稀释条款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反稀释条款的示范条款 |
第四节 优先分红权条款 |
一、优先分红权的定义和作用 |
二、优先分红权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优先分红权的示范条款 |
第五节 保护性条款 |
一、保护性条款的定义和作用 |
二、保护性条款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保护性条款的示范条款 |
第四章 私募基金退出阶段保护措施简析 |
第一节 拖售权条款 |
一、拖售权的定义和作用 |
二、拖售权条款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拖售权的示范条款 |
第二节 随售权条款 |
一、随售权的定义和作用 |
二、随售权条款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随售权的示范条款 |
第三节 股权回购 |
一、回购权的定义和作用 |
二、回购权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回购权的示范条款 |
第四节 优先清算 |
一、优先清算权的定义和作用 |
二、优先清算权在中国法律项下的应用 |
三、优先清算权的示范条款 |
第五章 私募基金现有投资保护机制的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引入优先股制度 |
一、我国目前优先股立法现状 |
二、优先股应如何设计 |
第二节 完善投资工具-债转股 |
一、债转股投资工具的作用 |
二、我国目前债转股的立法现状 |
三、私募基金作为投资人实施债转股所面临的障碍 |
四、完善债转股的建议 |
第三节 进一步明确契约型私募基金的对外投资法律地位 |
第四节 建立私募二级市场转让退出机制 |
第五节 完善国内调整私募基金运营的法律规范体系 |
一、重要的专项规范性文件 |
二、一般法律规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模式 ——基于450家P2P平台数据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2.1 互联网金融定义 |
2.2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2.3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3 互联网金融风险解析 |
3.1 互联网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
3.1.1 信息不一致形成风险基础 |
3.1.2 内在缺陷造成固有风险隐患 |
3.1.3 多途径的系统性散发 |
3.2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类 |
3.2.1 与传统金融行业类似的风险 |
3.2.2 互联网金融行业特有的风险 |
4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现状 |
4.1.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数据 |
4.1.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行模式 |
4.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问题 |
5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控模式分析 |
5.1 调研样本数据特征 |
5.2 平台调研过程及调研对象 |
5.3 P2P网络借贷平台各类风控模式 |
5.4 调研平台风控模式分析 |
5.4.1 调研平台数据分析 |
5.4.2 调研平台风控模式与平台背景关系 |
5.4.3 调研平台风控模式与问题平台关系 |
5.4.4 调研平台风控模式与投资收益关系 |
6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有效措施及面临困境 |
6.1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有效措施 |
6.2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面临困境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Z值评分模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兴起 |
2.1.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
2.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 |
2.2.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2.2.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 |
2.3 互联网金融业态分析 |
2.3.1 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 |
2.3.2 互联网借贷 |
2.3.3 第三方支付平台 |
2.3.4 互联网金融门户 |
2.3.5 大数据金融 |
2.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2.4.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2.4.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解析与识别 |
3.1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特点 |
3.2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 |
3.2.1 互联网金融一般性风险 |
3.2.2 互联网金融特殊性风险 |
3.3 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
3.3.1 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原则和作用 |
3.3.2 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基本内容 |
3.3.3 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基本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建议 |
4.1 面向互联网金融一般性风险的风险控制建议 |
4.1.1 从经营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风险控制 |
4.1.2 从资金安全管理的角度进行风险控制 |
4.1.3 从客户信息安全管理的角度进行风险控制 |
4.2 面向互联网金融特殊性风险的风险控制建议 |
4.2.1 从互联网技术层面构建健全的运行安全体系 |
4.2.2 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大立法力度 |
4.3 面向互联网金融双重属性的风险控制建议 |
4.3.1 从监管层面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
4.3.2 从行业自律层面加强潜在风险隐患防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Z值评分模型的EM企业风险识别案例分析 |
5.1 Z值评分模型 |
5.1.1 Z值评分模型简介 |
5.1.2 Z值评分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5.2 基于Z值评分模型的EM企业风险识别案例 |
5.2.1 EM企业相关介绍 |
5.2.2 EM企业相关财务数据 |
5.2.3 EM企业相关数据的Z值评分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3 对EM企业的风险控制分析与建议 |
5.3.1 风险因素分析 |
5.3.2 风险控制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责任保险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责任保险经营现状 |
2.1 我国责任保险经营概况 |
2.1.1 责任保险特点与业务种类 |
2.1.2 责任保险经营主体 |
2.2 我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与赔款支出 |
2.2.1 责任保险保费收入 |
2.2.2 责任保险赔款支出 |
2.3 我国责任保险占比情况分析 |
2.3.1 责任保险在财产险的占比情况 |
2.3.2 公司内部责任保险业务占比情况 |
第3章 经营效率理论与测度方法分析 |
3.1 经营效率理论 |
3.1.1 效率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
3.1.2 企业效率理论 |
3.1.3 效率的测评方法 |
3.2 数据包络分析法 |
3.3 DEA方法的模型选择 |
3.3.1 SBM模型 |
3.3.2 DEA窗口分析法 |
第4章 我国责任保险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数据选取 |
4.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4.2.1 投入变量 |
4.2.2 产出变量 |
4.2.3 投入产出指标的统计说明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各公司责任保险经营效率值 |
4.3.2 我国责任保险效率整体变化趋势 |
4.3.3 效率值的改进路径 |
4.4 小结 |
第5章 责任保险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责任保险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1.1 影响责任保险经营效率的外部因素 |
5.1.2 影响责任保险经营效率的内部因素 |
5.2 责任保险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5.2.2 面板tobit回归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政策建议 |
6.1 控制营业费用率降低经营成本 |
6.2 重视人力资本适度配置劳动力投入 |
6.3 提高专业技术创新细化责任保险产品 |
6.4 监管当局助推相关行业机构的设立 |
6.5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民事赔偿法律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P2P网贷平台引入保险增信机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P2P网贷平台的各种风险解析 |
1. 信息中介模式 |
2. 保证本金模式 |
3. 债权转让模式 |
4. 自融模式 |
三、P2P网贷平台监管细则的评析 |
1. 银行作为第三方资金存管机构 |
2. 贷款限额 |
3. ICP许可证的申领 |
4. 信息披露专章规定 |
5. 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
6. 网贷业务的主要管理措施 |
四、P2P网贷平台引入保险增信的意义和模式创新 |
五、结语 |
(8)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风险及其复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特有风险因素的识别 |
(一)分类标准元素定义不完善 |
(二)选用的分类标准不适当 |
(三)不适当地扩展分类标准 |
(四)报告数据向分类标准元素的映射错误 |
(五)数据标记不完整 |
(六)编制过程各环节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失当 |
(七)未经外部独立鉴证 |
二、XBRL网络财务报告风险的解析 |
三、XBRL网络财务报告风险的复合治理 |
(一)公司的工作 |
(二)审计执业界的工作 |
(三)监管机构的工作 |
(四)软件厂商的工作 |
四、结论 |
(9)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困境分析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研究现状 |
1.2.2 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
1.2.3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4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监控的理论基础 |
2.1 跨国投资理论分析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1.4 内部化理论 |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1.6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2 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理论分析 |
2.2.1 跨国投资风险的界定 |
2.2.2 风险预警基本流程 |
2.3 跨国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
2.3.1 跨国投资风险管理的逻辑阶段 |
2.3.2 跨国投资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形成机理 |
3.1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特征分析 |
3.1.1 中国矿业行业特征分析 |
3.1.2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特征 |
3.2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外部风险解析 |
3.2.1 政治风险解析 |
3.2.2 经济风险解析 |
3.2.3 社会风险解析 |
3.2.4 技术风险解析 |
3.3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的内部风险解析 |
3.3.1 财务风险解析 |
3.3.2 管理风险解析 |
3.4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的传导路径 |
3.4.1 风险传导的要素分析 |
3.4.2 风险传导的路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关键风险要素识别 |
4.1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分析 |
4.1.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
4.1.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
4.2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结构 |
4.3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外部要素辨析 |
4.3.1 政治风险要素辨析 |
4.3.2 经济风险要素辨析 |
4.3.3 社会风险要素辨析 |
4.3.4 技术风险要素辨析 |
4.4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内部要素辨析 |
4.4.1 财务风险要素辨析 |
4.4.2 管理风险要素辨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模型 |
5.1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模型框架设计 |
5.1.1 风险预警模型的框架构成 |
5.1.2 风险预警模型的运行机理 |
5.2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标设计 |
5.2.1 指标设立原则 |
5.2.2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指标选取 |
5.3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综合预警方法的选择 |
5.3.1 常用的跨国投资风险综合预警方法 |
5.3.2 综合预警方法的比较分析 |
5.3.3 综合预警方法的选择 |
5.4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综合预警模型 |
5.4.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
5.4.2 基于灰色评价的风险关联系数评价 |
5.5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信号显示 |
5.6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雷达定位图显示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监控实例分析 |
6.1 跨国投资背景分析 |
6.1.1 公司背景分析 |
6.1.2 项目背景分析 |
6.2 数据来源与指标分析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指标分析 |
6.3 模型解析及实例分析 |
6.3.1 跨国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方法选择 |
6.3.2 跨国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确定 |
6.3.3 跨国投资项目风险预警评价 |
6.3.4 跨国投资项目风险指数编制及雷达图显示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监控路径研究 |
7.1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监控模型构建 |
7.2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控制策略选择 |
7.2.1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的选择原则 |
7.2.2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控制策略体系的构成 |
7.3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防控路径 |
7.3.1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政治风险防控路径选择 |
7.3.2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经济风险防控路径选择 |
7.3.3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社会风险防控路径选择 |
7.3.4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技术风险防控路径选择 |
7.3.5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管理风险防控路径选择 |
7.3.6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财务风险防控路径选择 |
7.4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突发风险应急响应机制 |
7.4.1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突发风险事件应急资源分类 |
7.4.2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应急资源准备 |
7.5 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监控保障体系 |
7.5.1 风险防控的关键路径选择 |
7.5.2 项目风险控制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多层次灰色评价软件操作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摘选) |
附录D MOLY公司中期财务报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10)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QFII 与证券市场研究的文献梳理 |
1.2.1 国外相关文献 |
1.2.2 国内相关文献 |
第三节 论文主要内容与观点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创新之处 |
1.3.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证券市场开放与 QFII 制度的建立 |
第一节 QFII 制度的原理 |
2.1.1 QFII 制度的定义 |
2.1.2 QFII 制度的核心问题 |
第二节 QFII 制度与证券市场开放的关联 |
2.2.1 QFII 制度是有限制直接开放模式 |
2.2.2 QFII 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 |
2.2.3 QFII 制度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开放的现实选择 |
第三节 新兴国家(地区)发展 QFII 的经验 |
2.3.1 新兴市场的 QFII 发展 |
2.3.2 QFII 对新兴市场的正效应 |
2.3.3 新兴市场 QFII 经验的启发 |
第三章 QFII 制度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 QFII 制度的建立 |
3.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渐进开放 |
3.1.2 中国引入 QFII 制度的背景 |
第二节 QFII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
3.2.1 暂行办法阶段 |
3.2.2 管理办法阶段 |
3.2.3 QFII 制度使资本账户处于有限制的开放状态 |
3.2.4 QFII 制度的创新 |
第三节 中国 QFII 制度的特色与衍生风险 |
3.3.1 中国 QFII 制度的独特性 |
3.3.2 中国引进 QFII 衍生的证券市场风险 |
第四节 QFII 在中国的投资现况 |
3.4.1 QFII 的投资规模 |
3.4.2 外资投资行为的研究 |
第四章 引进 QFII 制度后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
第一节 提高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度 |
4.1.1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奠定国际化基础 |
4.1.2 A 股与 H 股双挂牌的国际联动效应 |
第二节 改善市场参与者结构与促进市场理性投资 |
4.2.1 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
4.2.2 促进市场理性投资 |
第三节 推动金融创新 |
4.3.1 QDII 的金融制度创新 |
4.3.2 股指期货的金融创新 |
4.3.3 融资融券业务 |
第四节 加速上市公司实行公司治理制度 |
4.4.1 QFII 对治理结构的积极作用 |
4.4.2 股改后 QFII 投资行为的转变 |
第五节 金融监管的崭新考验 |
4.5.1 完善 QFII 管理规范 |
4.5.2 提高 QFII 监管体制的要求 |
4.5.3 金融监管的新挑战 |
第六节 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与挑战 |
4.6.1 托管业务与经纪业务 |
4.6.2 中外合资券商快速成立 |
4.6.3 QFII 带来的新挑战 |
第五章 引进QFII 后沪深股市与国际股市收益率联动性研究 |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因素分析 |
5.2.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结果 |
5.3.2 描述性统计 |
5.3.3 相关系数阵 |
5.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引进QFII 后沪深股市与国际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研究 |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6.2.1 一般化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 |
6.2.2 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GARCH 模型(DCC-GARCH)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ARCH 效应检验 |
6.3.2 确定 GARCH 模型形式 |
6.3.3 DCC-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QFII 实施后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书籍与期刊或论文或网站 |
二、英文书刊与网站部份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保险公司上市风险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IPO退出制度研究[D]. 梁国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养老地产融资模式的研究 ——以千岛山庄为例[D]. 曲小丹. 厦门大学, 2019(08)
- [3]私募基金投资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张小元.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模式 ——基于450家P2P平台数据调研报告[D]. 胡叶宽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 [5]基于Z值评分模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研究[D]. 王勇. 东南大学, 2017(04)
- [6]我国责任保险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曾慧敏. 湖南大学, 2017(07)
- [7]P2P网贷平台引入保险增信机制的相关研究[J]. 李伟群. 上海保险, 2017(01)
- [8]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风险及其复合治理[J]. 林琳,潘琰.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4(05)
- [9]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预警监控研究[D]. 肖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10]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D]. 谢政谕. 南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