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环水泵调速运行的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绘彤[1](2020)在《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供暖面积快速增长,供暖能耗也随之增长。如何提高供热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加强供热技术与运行管理方法研究,以较少的能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供热调节是保证供热质量和节能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研究了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管理的优化问题。针对国内外集中供热系统发展以及建筑供热能耗基本现状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研究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分析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特性,探讨系统运行调节过程的相关参数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以供热系统在供暖期内循环水泵能耗最低为目标,对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循环流量比和运行过程中循环水泵的耗电量进行了全面理论分析,得出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下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量理论计算式,并对采用不同运行模式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电耗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所调研高校冬季集中供暖的特点,提出了分时分区分温调节控制方案。根据集中供热系统所服务的建筑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室内温度需求,将供暖阶段划分为正常供暖期、短期低温供暖、长期低温供暖三种供暖模式,通过计算可得采取分时分区供暖后供热量可减少24.38%,并提出了相应的供暖节能方案;采用气候补偿技术,优化供暖循环泵变频节能控制系统,给出了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控制流程,设定10℃的恒定供回水温差控制方式,实现对换热站二次供水温度和循环流量的控制。以青岛某高校集中供暖系统为例,对2018-2019年采暖季供热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整理分析。针对该校区某一换热站现阶段采用的运行调节方式,结合不同室外温度下的负荷变化,得出耗热量和耗电量。对比分析表明,供热系统的运行能耗较大,节能效果仍有待提升;通过智能换热站和监控平台对供暖系统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能够优化运行模式,降低运行成本。依据所提出的节能运行控制模式,提出了该校区1号换热站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方案,并预测了运行效果,预测整个供暖季热量利用率将提高4%,将节约电能38.7%。
张娇娇[2](2019)在《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问题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视,我国在供热方面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怎样减少能耗,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是最首要的问题。集中供热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可是同时由于系统庞大、结构复杂、输配环节多,造成了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和不利于调控,运行效率低等现实问题。通过与传统的供热方式相比较,分布式供热系统的优势明显,节能效果显着。所以对该系统的深入研究并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供热现状及发展过程做了介绍,并分析了我国供热行业的增长趋势。第二,对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进行介绍,分析了能耗浪费情况及优化和节能策略,引出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及其优势。第三,以输配系统理论知识为依托,建立分布式变频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管网各支路与流量的水力工况。将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把系统的年计算费用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系统的可及性、可调节性、稳定性等为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推导、模拟计算分析与工程试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式变频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第四,采用软件HACNet对分布式系统进行模拟,确定了零压点位置和主泵、用户泵的优选方案,得出控制点和变频泵的合理选择规律和分布式变频系统的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本溪市衡泽热力公司的供热系统进行改造。主要包括公司热源介绍、改造前状况、改造内容及采取节能技术策略、节能效果分析。衡泽热力公司转山热源厂5#换热站借助HACNet软件进行水力平衡调试和节能模拟后,系统的能耗为往年的85%,计算出节约资金63.66万元。以5#换热站改造为范本,对衡泽热力公司转山地区和溪湖地区供热范围的21个换热站全部进行改造,计算得出每年可节约资金577.87万元。同时减排效果显着,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刘明[3](2019)在《“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于北方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供热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地区大部分老旧供热锅炉仍采用煤作为其主要的燃料,如何在保证供暖需求的同时,采用清洁的供暖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正是供热行业一直以来为响应《京都议定书》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沈阳地区“煤改气”供热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当地清洁能源改造工程的优化设计。首先,对沈阳市供热现状、燃煤与燃气应用情况,以及燃煤对沈阳市大气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目前沈阳地区供热能源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燃煤的排放物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值分别为0.141mg/m3、0.115mg/m3和0.048mg/m3,前两项分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4倍和0.9倍。其次,从供热系统、换热站规模、热源位置等方面对“煤改气”改造方案进行分析。根据HER和投资运行费用等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供热半径,根据区域建筑的特征、热源的位置(中心热源、边线中心热源、对角热源),以及不同的供暖面积(5万m2·、10万m2、15万m2、20万m2)对“煤改气”改造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热源厂内如无其他特殊需求,可直接设置配套换热系统,无需再另设热力站。热源位置应优先选择中心热源,当供热区域中心不适宜设置热源时,则可选择边线中心,最后再考虑将热源放置在对角线位置。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煤改气”改造工程进行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改造工程的初投资为41.6元/m2,远低于沈阳地区80~140元/m2的集中供热联网费用;运行费用为25.64元/m2,低于工业、商业建筑28~60元/m2的采暖费用。与燃煤锅炉相比,烟气排放量减少99.4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9.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94.5%,具有显着的环境效益。由于燃气锅炉的相关配套设施相对较少,且不需要储煤场所,所以燃气锅炉可以节省更多的土地;锅炉运行过程中,燃气锅炉的噪声比燃煤锅炉要小得多,因此社会效益更好。
唐恩全[4](2019)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经常出现腐蚀严重、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热量损失及水力工况失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供热质量,并增加了能源消耗。为增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的节能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本文对供热系统改造进行研究。首先,对全国16个省区集中供热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管龄15年以上管网所占比25%。换热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仅占总数的50%左右。燃煤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25.8kgce/m2,燃气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14.6m3/m2,热电联产采暖平均能耗约0.50GJ/m2。实施热计量的供热面积仅占16%。热水输送时平均温降达到2.4℃/km。从2006年到2011年发生供热一般性事故50.9万次,由管线腐蚀造成的事故且管线运行时间超过15年的比例为77%左右。结论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节能潜力巨大。其次,分析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包括管网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调节技术、多热源联网运行、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和供热监控技术等。全国预计管网改造的总长度79741km,约占35%;改造管网中使用15年以上管网51935km,约占65%。安装热量表约247万套,安装流量平衡装置约102万套。建立375座供热信息管理平台。改造范围内供热管网计划总投资共计1830亿元,热力站节能改造203亿元,二级网节能改造229亿元,监控能力建设投资36亿元。节能改造之后,每年节约供热用煤2046万t,减少管网补水42000万t,节约用电量2.3亿kwh。每年可节约燃煤费用184亿元,可节省水费21亿元,可节省电费1.5亿元。每年可减少的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5673万t/年;二氧化硫22万t/年;氮氧化物10万t/年:烟尘5万t/年;灰渣量534万t/年。最后,以沈阳某供暖公司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改造为例,分析改造的潜力及带来的节能和经济效益。改造后单位面积年耗煤量在原来基础上减少10%左右。对锅炉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锅炉节约大约9.8%的能量。进行变频技术改造,实际耗电量减少约50%左右。热站节电率大约38%,3个月累计耗电量节省近40万kwh的电量,节约电费支出约28万元。人员成本每年最少节省6万元。一次网的失水量降低到80t/h,采暖期节省水费约167万元,节省热费约1620万元,综合节省费用支出约1800万元。分户改造后,用户缴费积极性提高。
马健峰[5](2018)在《江阴市澄西水厂泵房节能与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水行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工业发展,供水因此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保障安全供水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电费成本是供水行业的主要成本之一,研究如何降低生产能耗、节约电费有着重要意义。江阴市澄西水厂在日常生产中,其电耗占总成本比例较大,因此,针对节能目标,以澄西水厂为依托,开展了包括水泵的节能和调度优化节能研究,以期节能运行,为水厂生产提供支持。首先,本文介绍了20万吨产能的澄西水厂水处理工艺和具体生产情况分析。文章介绍了取水泵房水泵运行情况和各项指标和生产参数,就澄西水厂现有每天12万吨产量的情况下,完成了取水泵房调度模型的建立。文章对用户需水量(供水泵房水量)进行了预测,预测水量用于泵房调度模型和调度方案的制定。根据供水泵房现有的生产参数,完成了供水泵房的调度模型建立。其次,根据制定的调度模型,利用预测水量对取水量进行分配和取水任务安排,根据水位的变化情况划分取水时段,完成了取水泵房进行调度方案的优化。根据以往水厂的生产调度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供水泵房调度模型进行优化调度,并且利用优化调度模型指导日常生产。通过取水泵房和供水泵房的联动调度运行,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预测误差小于5%,其他各项生产指标及精度均符合要求。然后,针对澄西水厂的实际情况进行水量预测模型的建立、水量预测和调度方案的确定。对澄西水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生产工艺和主要的生产设备,以及设备运行工况。根据供水泵房水量的预测结果和长江潮位情况建立了取水泵房调度模型,优化了供水泵房调度模型。取水泵房和供水泵房进行了联动考虑,优化调度方案。根据优化调度方案,取水泵房千吨水电耗下降2.16Kwh,下降8.5%。供水泵房千吨水电耗下降6.06Kwh,下降5%。两者合计千吨水电耗下降8.22Kwh,下降5.9%。最后,将优化调度用于指导水厂的生产,对水厂泵房实际优化调度进行统计分析,与水厂原有的生产调度模式的生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测算,通过优化调度平均每天节电近838度,每年可节约成本30多万元。经过优化调度,取水泵房和供水泵房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节能,对水厂的生产成本控制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李玉兰[6](2018)在《基于变频调速的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研究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节能降耗则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循环冷却系统作为石油化工领域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水泵的耗电量在整个冷却系统中占据很大比重,有效的降低水泵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根据目前变频供水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变频供水的调速范围是不可以随意调节的,若水泵的调速比过低,会使水泵机组效率急剧下降,导致运行工况不稳定。通过对水泵的Q-H性能曲线形状以及不同比转数的分析,指出比转数ns=100-350的中、高比转数离心泵适合做为调速泵。其次,针对供水系统中常采用的两台或多台水泵并联变频的运行工况,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变频水泵相似原理对水泵特性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相应单泵与不同调速方案下并联水泵的特性曲线方程,采用解析方法对并联水泵在不同调速模式下的功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实际工程进行节能性的验证。最后,从节能服务公司的角度,对EPC模式下工业循化水节能改造项目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对该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根据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和EPC模式下项目风险因素的特点,建立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对该项目风险做出评价,得出项目风险评价值,提出相应风险应对措施,为节能服务公司在同类EPC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理论基础,促进EPC模式在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领域的发展。
张春花,黄凯,徐晓明[7](2018)在《永磁调速与变频调速技术在选煤厂循环水泵的应用》文中认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神火集团梁北选煤厂循环水泵由于用水流量不需要水泵系统按照原设计进行满负荷输出,故而通过调节阀门开度来控制水泵的流量,因此阀门节流及管网压力损失大,进而造成电能消耗严重。为了减少循环水泵阀门节流产生的管网压力损失,节约电能消耗,提高循环水泵的工作能效,研究了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调速技术——永磁调速技术的特点、调速原理及节能原理,并与2013年进行高压变频调速节能改造的另一台循环水泵电机在同等工况下的变频调速使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了两种调速技术各自的优缺点,重点对两者在循环水泵电机上的应用节能效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新兴的调速技术——永磁调速技术相比变频调速技术更适合应用于风机、泵类等离心负载的调速节能方面。
梁岩[8](2017)在《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技术的经济性分析及实现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空冷机组向着超临界、超超临界方向发展,同时带动了锅炉给水泵技术的发展。锅炉给水泵作为驱动工质的循环流动的设备,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给水泵功率也逐渐增大。由于电动给水泵能耗巨大,而汽动给水泵主机背压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且系统复杂,投资较大,故研究新型给水泵技术势在必行。基于此,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以下称为主机泵)配置方案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针对汽动给水泵,电动给水泵和主机泵配置方案,基于等效焓降法,分别建立了其系统经济分析计算模型,包括汽轮机内功率,机电效率,发电热耗,发电煤耗,厂用电率等方面,并给出了锅炉给水泵系统经济性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初投资、年供电量、厂用电率、供电煤耗、年利润以及投资回收年限。其次,在热耗率验收工况(Turbine Heat Acceptance condition,THA)、汽轮机额定功率工况(Turbine Rated load condition,TRL)、汽轮机最大连续功率工况(Turbine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 condition,TMCR)以及阀门全开工况(Valve Whole Open condition,VWO)四个运行工况下,以 350MW、600MW、1000MW 机组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给水泵配置方案的经济效益。与电动给水泵配置方案相比,汽动给水泵和主机泵方案初投资更高,对于350MW机组,以THA工况为例,汽动给水泵和主机泵方案的年供电量分别高出0.42%和0.31%,厂用电率分别降低了 3.144%和 3.139%,供电煤耗分别降低了 1.32g/(kW·h)和 0.98g/(kW·h),此外,年利润分别高出508.2万和377.3万元,表明350MW机组配置汽动给水泵的经济效益最好;对于600MW机组,汽动给水泵和主机泵方案年供电量分别高于0.11%和0.3%,厂用电率分别降低3.18%和3.19%,供电煤耗分别降低0.36g/(kW·h)和0.94g/(kW-h),同时,年利润分别高出237.6万和620.4万元;对于1000MW机组,汽动给水泵和主机泵方案年供电量分别增加0.01%和0.32%,厂用电率分别降低3.12%和3.14%,供电煤耗分别降低0.03g/(kW·h)和0.95g/(kW·h),并且年利润分别高出33万和1045万元,结果表明600MW和1000MW机组主机泵配置方案各项指标优于汽动给水泵配置方案,经济效益最高。随后,以典型600MW/1000MW等级机组调速驱动系统为例,对主机泵传动装置的实现方案进行探讨,重点研究了齿轮箱,联轴器和调速设备的实现方案,确定了调速系统设备的选型,其中齿轮箱采用福伊特BHS常规的平行轴齿轮箱传递功率,联轴器可采用膜盘式和齿型联轴器传递扭矩,调速系统的调试设备采用节能效果更好的调速之星,并使用PLC控制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最后,本文研究了汽轮机安装主机泵的实现方案,分析了主机泵安装方案中的难点,主要包括汽轮机整体布置结构,运行和监控系统配置,以及保护和调节系统的构造,并明确了不同设备的作用用途,为下一步主机泵配置方案的在电厂中的应用和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牛九玲[9](2017)在《供热系统调节模式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方式对供热管网系统的运行能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确保末端用户供暖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供热能耗提高输送效能是供热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适当的选取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方式,合理配置供热系统中的循环水泵,将大幅度降低供热系统运行能耗。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式的概况,分析了国内目前主要使用的供热调节方式,变流量调节是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调节方式,其中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和变频水泵调节是降低供热能耗的主要方式,针对这两种调节方式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基础理论知识,改变传统的分阶段变流量区间的方式,进一步以供热能耗最小为目标对北京地区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能耗进行优化分析,得到该地区流量划分的合理区间。将变频水泵的变速调节与阀门调节及切割叶轮调节方式进行对比,突出了变频水泵调节的节能优势,对“任何情况下,只要使用变频调速技术就可以实现供热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调节”的片面认识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精确管网水力计算的重要性,同时对变频水泵相似工况点的效率、等效率曲线的理论分析,得到变频水泵运行的高效区间及运行的最低转速,进一步推出变频水泵合理选型的方法。最后对2015年—2016年大兴校区某燃气锅炉房的变频水泵调节实况调研分析,得到了采用变频水泵调节的实际耗能情况,结合大兴校区供暖期室外温度,锅炉房内部设备等调研数据,运用TRNSYS模拟软件对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和变频调节进行模拟,得到两种调节方式的能耗情况,在此工程中,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方式发挥了质、量互调的节能优势,与变频水泵调节方式相比其耗电量及燃气消耗量都有所降低。
程世伟[10](2016)在《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储量,加之减排带来的压力,降低发电煤耗率成了当务之急。在发电厂众多设备中给水泵的耗电量最大,因此对给水泵的节能改造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给水泵的工作原理、配置原则和配置现状,重点分析了给水泵的驱动方案和调节方案。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了给水泵常用的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的差异。建立模型以发电煤耗、厂用电率和供电煤耗三个指标,分析了小汽轮器驱动给水泵和变频器配合液力耦合器驱动给水泵的能耗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300MW机组调速系统的改造方向,又详细分析了前置泵、液力耦合器和变频器的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机组参数详细设计了300MW机组电动机配液力耦合器调速系统的改造方案。最后结合改造前机组运行情况,分析了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的投资及节能效果。分析表明给水泵调速系统经过变频改造后,预计两台给水泵一年可节电1077万千瓦时,节电收益约为323.1万元,每年增加利润199.35万元,预计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二、循环水泵调速运行的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环水泵调速运行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集中供热系统调节理论基础 |
2.1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类型 |
2.2 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计算公式 |
2.3 供暖循环水泵变频调节原理 |
2.4 气候补偿调温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集中供热系统能耗分析 |
3.1 集中供热系统理论能耗分析 |
3.2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耗电量分析 |
3.3 变频调节的运行能耗分析 |
3.4 不同运行调节模式的循环水泵理论能耗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策略与控制技术 |
4.1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 |
4.2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控制方法 |
4.3 校园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技术 |
4.4 换热站智能供热控制系统 |
4.5 智能换热站系统控制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5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控制案例分析 |
5.1 建筑概况 |
5.2 换热站供暖控制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优化及节能策略 |
2.1 集中供热系统简介 |
2.2 集中供热系能源耗费情况分析 |
2.2.1 集中供热系统的主要能耗指标分析 |
2.2.2 热能耗费分析 |
2.2.3 电能耗费分析 |
2.2.4 水资源耗费分析 |
2.3 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节能方法 |
2.3.1 供热技术的优化节能 |
2.3.2 供热设施的优化节能 |
2.3.3 规范供热企业的日常管理 |
2.3.4 系统设计的优化节能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变频供热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
3.1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简介 |
3.1.1 与传统供热系统的比较 |
3.1.2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配置形式 |
3.1.3 零压差控制点和变频调速 |
3.1.4 循环水泵的性能参数 |
3.1.5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 |
3.2 建立输配系统物理模型 |
3.2.1 输配系统的基本方程和网络图论 |
3.2.2 基于图论的模型表达 |
3.3 输配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算法 |
3.4 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
3.4.1 输配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问题 |
3.4.2 与传统调节方式水压图的比较 |
3.4.3 输配系统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思路 |
4.1.1 主循环泵和用户泵的优化 |
4.1.2 管网优化设计重点 |
4.2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
4.2.1 年费用法简介 |
4.2.2 系统的年费计算 |
4.3 模拟分析 |
4.3.1 HACNet软件介绍 |
4.3.2 热网模型的建立 |
4.3.3 模拟计算过程 |
4.4 模拟方案的能耗和投资情况分析 |
4.4.1 模拟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比较 |
4.4.2 模拟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改造实例分析 |
5.1 公司热源介绍 |
5.2 改造之前状况 |
5.3 改造内容及采用的节能技术策略 |
5.3.1 GPRS热网系统升级改造策略 |
5.3.2 系统运行改造策略 |
5.3.3 系统安全改造策略 |
5.4 HACNet水力平衡调试实例分析 |
5.4.1 本工程采用HACNet软件的主要原因 |
5.4.2 水力平衡试验和原因分析 |
5.4.3 管网水力模拟仿真 |
5.4.4 节能效益分析 |
5.5 改造节能效果分析及节能量计算 |
5.5.1 节能效果分析 |
5.5.2 节能量计算 |
5.5.3 环境效益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基本理论 |
2.1 锅炉的基本构造和工作过程 |
2.1.1 锅炉的基本构造 |
2.1.2 锅炉的工作过程 |
2.1.3 燃气锅炉采暖 |
2.2 气体燃料 |
2.3 锅炉热平衡组成和热效率 |
2.3.1 锅炉热平衡基本概念 |
2.3.2 锅炉的热效率 |
2.4 经济评价理论 |
2.4.1 数学分析法 |
2.4.2 方案分析法 |
2.4.3 经济评价指标 |
2.4.4 投资回收期 |
2.4.5 年计算费用 |
2.4.6 供热系统经济分析模型 |
2.5 环境评价理论 |
2.5.1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 |
2.5.2 燃气锅炉颗粒物排放 |
2.6 本章小结 |
3 沈阳市供热现状调研 |
3.1 沈阳市气候环境 |
3.2 燃煤与燃气应用情况 |
3.2.1 沈阳市燃煤应用情况 |
3.2.2 沈阳市燃气应用情况 |
3.3 沈阳市供热现状 |
3.3.1 沈阳市供热现状 |
3.3.2 供热锅炉应用现状 |
3.3.3 热电联产供热现状 |
3.4 燃煤锅炉对沈阳市大气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煤改气”节能改造方案设计 |
4.1 供热系统 |
4.1.1 直接连接供热系统 |
4.1.2 间接连接供热系统 |
4.2 换热站规模的确定 |
4.3 热源位置确定 |
4.4 区域建筑特征 |
4.5 锅炉房配置确定 |
4.5.1 热负荷确定 |
4.5.2 锅炉房配置确定 |
4.6 自控系统配置 |
4.6.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
4.6.2 PLC控制系统功能 |
4.6.3 后备控制系统盘功能 |
4.6.4 白控设备选型 |
4.7 本章小结 |
5 “煤改气”节能改造方案运行费用分析 |
5.1 用户与热源连接形式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
5.1.1 用户与热源直接连接 |
5.1.2 用户与热源间接连接 |
5.2 热源位置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
5.3 供热面积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
5.3.1 供热面积为5万m~2 |
5.3.2 供热面积为10万m~2 |
5.3.3 供热面积为15万m~2 |
5.3.4 供热面积为20万m~2 |
5.4 本章小结 |
6 “煤改气”工程实例分析 |
6.1 工程实例简介 |
6.1.1 “煤改气”工程背景 |
6.1.2 工程实例简介 |
6.2 初投资费用分析 |
6.3 运行费用分析 |
6.3.1 燃气费分析 |
6.3.2 耗电量分析 |
6.3.3 耗水量分析 |
6.3.4 人工费分析 |
6.3.5 锅炉房运行费用 |
6.4 环境效益分析 |
6.5 社会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城市集中供热现状调查 |
2.1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 |
2.1.1 供热面积现状调查 |
2.1.2 供热管网现状调查 |
2.1.3 热力站现状调查 |
2.2 能耗与热计量现状调查 |
2.2.1 采暖系统能耗 |
2.2.2 热计量 |
2.3 供热管网运行情况 |
2.3.1 运行参数 |
2.3.2 事故统计 |
2.3.3 事故分析 |
2.4 管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
3.1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
3.2 管网节能改造技术 |
3.2.1 管网敷设方式 |
3.2.2 管道保温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 |
3.2.3 供热调节 |
3.2.4 多热源联网运行 |
3.3 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 |
3.3.1 设备改造 |
3.3.2 监控系统改造 |
3.4 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 |
3.4.1 流量调节 |
3.4.2 热计量 |
3.5 供热监控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的研究 |
4.1 概述 |
4.1.1 技术改造的依据 |
4.1.2 技术改造的原则 |
4.1.3 技术改造的范围 |
4.1.4 技术改造的目标 |
4.2 管道节能改造 |
4.2.1 一级管网 |
4.2.2 二级管网 |
4.3 热力站节能改造 |
4.3.1 更换设备 |
4.3.2 直接连接改间接连接 |
4.3.3 装设节能设备 |
4.3.4 补水系统改造 |
4.3.5 热力站附件保温 |
4.4 二级网节能改造 |
4.5 供热监控能力建设 |
4.6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 |
4.7 效益分析 |
4.7.1 节能效益 |
4.7.2 经济效益 |
4.7.3 环境效益 |
4.7.4 社会效益 |
4.8 保障措施 |
4.8.1 政策保障 |
4.8.2 组织保障 |
4.8.3 技术保障 |
4.9 本章小结 |
5 沈阳市某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实例分析 |
5.1 工程实例概况 |
5.1.1 基本情况 |
5.1.2 改造前供热管网存在的问题 |
5.2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
5.2.1 热源和热力站改造 |
5.2.2 供热管网改造 |
5.2.3 楼内供热系统改造 |
5.3 改造前后节能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江阴市澄西水厂泵房节能与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泵房节能技术研究 |
1.2.1 水泵的优化选型研究 |
1.2.2 水泵变频节能研究 |
1.2.3 水泵调度节能研究 |
1.3 澄西水厂泵房节能存在的问题 |
1.3.1 水泵运行缺乏精确控制 |
1.3.2 节能缺乏全面考虑 |
1.3.3 节能控制依赖工人经验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节能优化调度基本理论与实验方法 |
2.1 水泵特性与变频控制 |
2.1.1 水泵的特性曲线 |
2.1.2 水泵变频控制降低能耗 |
2.1.3 水泵的变频控制选型 |
2.2 水量预测方法 |
2.2.1 用水量预测概要 |
2.2.2 水量预测方法 |
2.2.3 建立预测模型 |
2.3 优化调度模型 |
2.3.1 优化调度模型定义 |
2.3.2 水厂优化调度原则 |
第3章 澄西水厂泵房调度模型研究 |
3.1 澄西水厂节能问题分析 |
3.1.1 澄西水厂介绍 |
3.1.2 澄西水厂工艺及设备情况 |
3.1.3 澄西水厂取水泵房运行工况分析 |
3.1.4 澄西水厂供水泵房运行工况分析 |
3.2 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 |
3.2.1 取水泵房调度模型 |
3.2.2 供水泵房供水量预测 |
3.2.3 供水泵房调度模型 |
3.3 水厂优化调度制定流程 |
3.3.1 产水量分析 |
3.3.2 水厂调度方案制定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泵房节能与优化调度 |
4.1 引言 |
4.2 取水泵房优化调度 |
4.2.1 取水量分配 |
4.2.2 取水时段划分 |
4.2.3 取水泵优化调度方案 |
4.3 供水泵房调度方案 |
4.3.1 供水泵房调度分析 |
4.3.2 供水泵房优化调度方案 |
4.3.3 供水泵房优化调度实施 |
4.4 联动优化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厂泵房优化调度应用研究与经济分析 |
5.1 引言 |
5.2 取水泵房优化调度对比分析 |
5.2.1 取水泵房原有调度模式分析 |
5.2.2 取水泵房优化调度模式分析 |
5.2.3 取水泵房调度分析 |
5.3 供水泵房优化调度对比分析 |
5.3.1 供水泵房原有调度模式分析 |
5.3.2 供水泵房优化调度模式分析 |
5.3.3 供水泵房调度分析 |
5.4 优化调度后的经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变频调速的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
1.1.2 研究课题的意义 |
1.2 变频调速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变频调速供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供水泵的优化理论基础 |
2.1 水泵的概念及分类 |
2.2 离心泵的特性 |
2.2.1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 |
2.2.2 离心泵的相似工况抛物线 |
2.3 离心泵的优化改造问题的提出 |
2.4 水泵运转的调节方式 |
2.5 变频调速水泵的选择原则 |
2.5.1 变频调速水泵的Q-H特性曲线形状 |
2.5.2 变频调速水泵的比转数ns |
2.6 变频调速供水技术的节能原理 |
2.7 变频调速供水技术的系统控制原理 |
2.8 变频调速供水系统的控制方式 |
2.8.1 控制点设置在水泵出口的控制方式 |
2.8.2 控制点设置在最不利点的控制方式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循环冷却系统并联运行的变频控制 |
3.1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工况分析 |
3.2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特性分析 |
3.2.1 单台循环水泵运行特性的能耗数学模型 |
3.2.2 多台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特性的能耗数学模型 |
3.2.3 循环水泵并联变频运行的约束条件 |
3.3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的工程实例 |
3.3.1 项目简介 |
3.3.2 实际循环水泵方程拟合 |
3.3.3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的同步调速和非同步调速节能性分析 |
3.3.4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时同步调速和非同步调速的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EPC模式下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的评价与规避 |
4.1 EPC管理模式的介绍 |
4.2 EPC项目的风险评价分析 |
4.2.1 风险管理理论 |
4.2.2 EPC项目的风险含义及特点 |
4.3 EPC模式下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 |
4.3.1 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的特点 |
4.3.2 EPC模式下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因素来源 |
4.3.3 EPC模式下节能改造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4.3.3.1 法律、政策风险 |
4.3.3.2 市场风险 |
4.3.3.3 节能企业风险 |
4.3.3.4 运营风险 |
4.3.3.5 节能技术先进性风险 |
4.3.3.6 成本风险 |
4.4 EPC模式下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1 EPC模式下项目风险因素的构建 |
4.4.2 基于AHP的EPC模式下项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4.2.1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介绍 |
4.4.2.2 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4.4.3 EPC模式下项目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4.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介绍 |
4.4.3.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4.5 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例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 |
4.5.1 用AHP法求权重值 |
4.5.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评价 |
4.6 项目风险的规避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7)永磁调速与变频调速技术在选煤厂循环水泵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永磁调速器的结构和调速原理 |
2 永磁调速器的节能原理 |
3 永磁调速技术特点及系统改造实施 |
3.1 永磁调速技术的特点 |
3.2 循环水泵的永磁调速系统改造实施 |
4 循环水泵永磁调速器改造后节能分析 |
5 变频调速技术特点及系统改造实施 |
5.1 变频调速技术的特点 |
5.2 循环水泵高压变频调速系统改造实施 |
7 效果 |
8 结论 |
(8)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技术的经济性分析及实现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给水泵驱动方案介绍 |
1.2.1 电动给水泵 |
1.2.2 汽动给水泵 |
1.2.3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 |
1.3 给水泵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动给水泵配置方案应用研究现状 |
1.3.2 汽动给水泵配置方案应用研究现状 |
1.3.3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配置方案应用研究现状 |
1.4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锅炉给水泵系统经济分析计算模型的建立 |
2.1 汽动给水泵配置方案计算模型 |
2.2 电动给水泵配置方案计算模型 |
2.3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配置方案计算模型 |
2.4 锅炉给水泵系统经济性评价标准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锅炉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3.1 350MW等级机组不同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3.1.1 初投资对比分析 |
3.1.2 年供电量对比分析 |
3.1.3 厂用电率对比分析 |
3.1.4 供电煤耗对比分析 |
3.1.5 年利润以及投资回收年限对比分析 |
3.2 600MW等级机组不同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3.2.1 初投资对比分析 |
3.2.2 年供电量对比分析 |
3.2.3 厂用电率对比分析 |
3.2.4 供电煤耗对比分析 |
3.2.5 年利润以及投资回收年限对比分析 |
3.3 1000MW等级机组不同给水泵驱动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
3.3.1 初投资对比分析 |
3.3.2 年供电量对比分析 |
3.3.3 厂用电率对比分析 |
3.3.4 供电煤耗对比分析 |
3.3.5 年利润以及投资回收年限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传动装置实现方案的研究 |
4.1 典型600MW/1000MW机组调速驱动系统布置 |
4.1.1 齿轮箱 |
4.1.2 联轴器 |
4.1.3 调速设备 |
4.2 传动装置的控制连锁要求 |
4.3 小结 |
第五章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实现方案的研究 |
5.1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方案汽轮机整体布置的研究 |
5.1.1 汽轮机本体方案的研究 |
5.1.2 滑销系统 |
5.2 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运行、监测方案的实现 |
5.2.1 控制部分 |
5.2.2 盘车装置 |
5.2.3 差胀传感器 |
5.2.4 转子偏心测量装置 |
5.3 保护和调节系统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供热系统调节模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能耗及供热运行的现状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供热运行调节现状 |
1.2.1 国外供热运行调节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供热运行调节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运行分析 |
2.1 供暖系统中的气候补偿器 |
2.1.1 气候补偿器工作原理 |
2.1.2 气候补偿器的自动控制原理 |
2.2 供暖调节的基本理论 |
2.2.1 供暖调节的基本公式分析 |
2.2.2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运行分析 |
2.3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优化分析 |
2.3.1 两阶段变流量质调节优化计算 |
2.3.2 三阶段变流量质调节优化计算 |
2.3.3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与纯质调节的比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热循环水泵变频调速分析 |
3.1 供热循环水泵的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和节能性分析 |
3.1.1 水泵变频调速原理 |
3.1.2 水泵变频调速节能分析 |
3.2 变频水泵调速的基本特性研究 |
3.2.1 变频水泵的运行效率 |
3.2.2 变频循环水泵的选型 |
3.2.3 变频循环水泵的初调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北京某校区的热水锅炉房为例进行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1.1 校区情况分析 |
4.1.2 供热系统循环水泵和锅炉耗电量 |
4.2 利用TRNSYS的模拟仿真分析 |
4.2.1 建筑负荷模拟 |
4.2.2 燃气锅炉 |
4.2.3 管网模型 |
4.2.4 水泵模型 |
4.2.5 变频调节与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能耗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给水泵运行方式现状 |
1.2.2 给水泵调节方式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2.1 给水泵 |
2.1.1 火电厂给水系统 |
2.1.2 给水泵的工作原理 |
2.2 给水泵的配置 |
2.2.1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原则 |
2.2.2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现状 |
2.3 给水泵的驱动方案 |
2.4 给水泵的调节 |
2.4.1 节流调节 |
2.4.2 变速调节 |
2.4.3 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比较 |
2.5 给水泵调速系统的节能改造 |
2.5.1 给水泵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2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基本原则 |
2.5.3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途径与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方案的选择 |
3.1 阀门节流调节与转速调节的能耗比较 |
3.2 恒压变流量调节与变压变流量调节的能耗比较 |
3.3 不同驱动方式的能耗比较 |
3.4 国内电厂变频改造分析 |
3.4.1 给水泵变频改造节能分析 |
3.4.2 国内电厂泵机变频改造成本回收年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300MW机组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4.1 机组情况简介 |
4.2 给水泵变频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
4.2.1 给水泵对驱动电机变频器的要求 |
4.2.2 前置泵的改造分析 |
4.2.3 液力耦合器改造分析 |
4.3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 |
4.3.1 前置泵的改造方案 |
4.3.2 液力耦合器的改造方案 |
4.3.3 变频器改造方案 |
4.4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节能效益分析 |
4.4.1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投资估算 |
4.4.2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节能收益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循环水泵调速运行的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D]. 周绘彤.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D]. 张娇娇.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3]“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D]. 刘明.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唐恩全.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江阴市澄西水厂泵房节能与优化调度研究[D]. 马健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基于变频调速的工业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研究分析[D]. 李玉兰.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7]永磁调速与变频调速技术在选煤厂循环水泵的应用[J]. 张春花,黄凯,徐晓明. 能源与环保, 2018(02)
- [8]汽轮机同轴驱动给水泵技术的经济性分析及实现方案研究[D]. 梁岩. 山东大学, 2017(04)
- [9]供热系统调节模式的分析[D]. 牛九玲.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10]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D]. 程世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