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脉内γ-射线照射可以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复发(论文文献综述)
宋春莉[1](2016)在《担载药物和抗体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实验背景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血栓(stent thrombosis,ST)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最重要和严重的并发症,其限制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洗脱支架虽然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减少了ISR,但同时也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内皮延迟愈合,导致ST形成。故研发一种既能减少ISR又能减少ST形成的新型冠脉支架一直是医学生物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量的研究发现加速支架植入后的损伤内皮修复,使支架表面早期内皮化可降低ISR和减少ST;前期研究证实CD34抗体支架虽然通过加速内皮化降低了ISR,也减少了ST,但CD34抗原存在着缺少内皮细胞选择性的缺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内膜增生,但不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ISR率仍然较高。实验目的本实验构建一种内载CD34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内皮化,外载依维莫司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体外实验评价新型双面涂层冠脉支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体外和体内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双面涂层冠脉支架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促内皮化的作用,获得其防治ISR和ST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应用至临床的可行性。实验方法首先制备载CD34抗体和VEGF的钢片:将多巴胺和肝素进行缩合反应,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表征;利用聚合多巴胺在支架材料316L不锈钢钢片表面制备涂层基质,表面元素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graph,XPS)表征;采用正负相吸层层自组装法在涂层基质上固定CD34抗体和VEGF,制备出载CD34抗体和VEGF的涂层钢片(简称实验组钢片),分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钢片上固定的CD34抗体和VEGF进行定性、定量表征。然后以裸钢片为对照组,体外评价实验组钢片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溶血实验、吸附蛋白种类及数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测定评价了支架涂层材料的体外血液相容性。同时进行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比色法(2methyl thiazole 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salt,MTT比色法)进行了体外毒理即细胞相容性评价;通过在材料表面培养EPC,流式细胞仪测定最终材料表面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数量,评价材料对EPC分化增殖能力的影响。再采用支架外层封闭保护法构建内载CD34抗体和VEGF、外载依维莫司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简称实验支架),同时制备裸金属支架(简称NIR支架)、依维莫司支架、CD34抗体和VEGF涂层支架(简称单面支架)。最后制备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动物体内实验评价了四组支架对内膜增生和内皮化的影响: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比较了各组支架在4周及12周时直径狭窄百分数(Percentage of Diameter Stenosis,%DS),光镜下比较了各组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标本在4周及12周时内膜增生情况、内皮化程度及面积狭窄百分数(percentage of area stenosis,%AS)。实验结果聚多巴胺联合层层自组装法在钢片表面担载了CD34抗体、VEGF:FTIR证实了肝素和多巴胺缩合成功;XPS证实了钢片表面聚多巴胺膜形成;CLSM、ELISA分别定性、定量证实了钢片表面的CD34抗体及VEGF固定。体外评价证实实验组钢片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溶血率合格;与裸钢片比较,实验组钢片吸附白蛋白增多,且有差异(P<0.05);APTT延长,且有差异(P<0.05)。体外评价证实实验组钢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MTT法结果示实验组钢片上EPC生长数量明显多于裸钢片组,且有差异(P<0.01)。体外评价证实实验组钢片促进EPC分化、增殖为EC:流式细胞仪结果示实验组钢片表面分化成熟的EC表面特异性标记CD31、KDR多于裸钢片组,且有差异(均为P<0.05)。动物体内实验证实,实验支架减少支架表面的新生内膜增生,加速内皮化,各组在4周及12周时%DS结果示:在两个时间点上,均是NIR支架组%DS最大,与其余三组差别较大;单面支架组次之;实验支架组最小,其与单面组有差异(P<0.05);4周时实验支架组与依维莫司支架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12周时实验支架组与依维莫司组差异显着(P<0.05);%DS组内比较时发现,仅实验组的%DS在4周和12周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其余三组两个时间点的%DS比较均有差异(P<0.05)。通过光镜下观察各组在4周及12周时内膜增生情况并比较%AS结果示:实验支架组及依维莫司支架组与NIR支架组和单面支架组相比可以明显减少内膜增殖(P<0.05),4周时实验支架组与依维莫司支架组无差异(P>0.05),但12周时实验支架组较依维莫司支架组和单面支架组内膜增生更少(P<0.05),光镜下观察发现实验支架组表面内皮化厚度及分布更均匀;%AS组内比较发现,单面组和实验组的%AS在4周和12周时相比无差异(P>0.05),其余两组两个时间点的%AS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论内载CD34抗体和VEGF、外载依维莫司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可促进EPC分化增殖为EC,并减少支架表面的内膜增生,加速内皮化,并且在4周内即出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实验为防治ISR和ST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实验依据。实验意义及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无利用CD34抗体和VEGF共同促内皮化,同时利用依维莫司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来最大限度地防治ISR和ST的冠脉支架报道。本实验构建的内载CD34抗体和VEGF、外载依维莫司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为解决ISR和ST的瓶颈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可以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并发症、充分改善患者的预后、大大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新型冠脉支架的应用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事件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的可能,这对节约国家医疗卫生资源意义重大,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本实验为国产高性能的新型冠脉支架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对临近学科如外科血管修复材料的研制有很大借鉴意义,这对生物医学植入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医用冠脉支架的更新换代作用显着。
方机成[2](2016)在《IL-8、IL-18水平与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威胁人类的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同时作为现阶段我国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对于复杂病变来说,经过严格的药物治疗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效果尤其明显,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创伤较小,有确切的疗效可以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以及长期预后,已经逐渐成为治疗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首先方法,而随着PCI器械的改良,PCI的适应症正逐渐放宽,更多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被列为PCI的适应症。随着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在冠心病中应用比例的增加,术后病变进展和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目前心内科的热点问题。既往研究表明:由于内膜增生、血管重构、血栓形成、管壁弹性回缩及炎症反应等机制,术后6个月,单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再狭窄率高达30%-50%,而在置入金属裸支架(BMS)的患者中有20%-30%会因再狭窄接受进一步治疗,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可使再狭窄发生率降低,但仍不少于10%。探讨ISR的发病机制及采取针对性预防,已经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研究争论的热点。目前,临床介入手术也急需解决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PCI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6个月血浆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因子IL-8、IL-18在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作用,以便对于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提供更为广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PCI的232例患者,随访半年,17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以此172例患者作为入选对象。根据CAG结果将上述病例分为再狭窄组(ISR组)和无再狭窄组(NISR组)。所有入选对象于PCI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2-4ml,检测血浆中IL-8、IL-18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史等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ISR组与NISR组术前血浆中IL-8、IL-18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义(P>0.05)3.ISR组术后24小时和术后6个月血浆中IL-8、IL-18水平均高于NISR组(P<0.01)4.ISR组术后血浆中IL-8、IL-18水平呈上升趋势,术后24小时和术后6个月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又高于术后24小时(均P<0.01)5.NISR组术后24小时和术后6个月血浆中IL-8、IL-18的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虽然有下降趋,但仍比术前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8和IL-18作为炎症介质,可能参与PCI术后再狭窄的全过程,可以作为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指标。在临床中定期监测IL-8、IL-18的表达水平,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判断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吴婷婷[3](2014)在《替罗非班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AMI患者PCI术后sICAM-1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趋于年轻化,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它降低了人类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以简便、相对安全、痛苦少、能迅速重建冠脉血运、恢复心肌灌注等优点,已成为AMI治疗的常规方法。虽然现在PCI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了AMI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这一问题困扰着国内外的广大临床工作者。许多临床研究资料显示,PCI术后冠脉血管内血栓的再次形成与血管内皮受损、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手术因素、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特别是炎症反应,能进一步恶化术后血管的再狭窄。新近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的、大规模多中心试验表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在AMI以及行PCI术的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参与了炎症反应以及粘附反应,不但加强了血小板及炎症细胞之间的粘附,而且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冠脉血管的进一步狭窄,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使AMI向前进展、恶化。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一方面,阻止纤维蛋白原与GPIIb/IIIa受体的结合,阻断血小板之间的交联以及聚集;另一方面,通过抑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粘附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以及粘附反应,避免术后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AMI患者接受择期PCI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以及从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来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术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血浆浓度水平的影响,从而为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所起的作用以及最佳给药方式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以便得出对于PCI术后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更为深远、更为广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患AMI并直接行PCI术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A、B、 C三组:A组术中、术后均不给予替罗非班;B组PCI术后即时静脉以10μg/kg给予替罗非班,不少于3min,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36h;C组在PCI术中指引导丝通过病变后,即时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不少于3min,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36h;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小时血浆sICAM-1的浓度水平。结果1. A、B、C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家族史、心梗天数等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A、B、C三组患者在血糖、血脂、肝肾功等基本生化结果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 A组患者PCI术后24h血浆sICAM-1的浓度水平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及C组患者PCI术后24h血浆sICAM-1的浓度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A、B、C三组患者PCI术前sICAM-1的血浆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B组患者与A组患者相比,B组PCI术后24h的sICAM-1血浆浓度明显低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患者与A组患者相比,C组PCI术后24h的sICAM-1血浆浓度明显低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患者与B组患者相比,C组PCI术后24h的sICAM-1血浆浓度略微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PCI术后的AMI患者应给予替罗非班,它不但可以阻止血小板的聚集,还可以降低PCI术后sICAM-1的血浆浓度水平。而且,替罗非班的这种作用效果与其给药途径无关。
徐林东,刘连友[4](2008)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
贾志豪[5](2008)在《9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分析引起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照观察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与常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探讨MSCTA对有危险因素患者筛检ISR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行MS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9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并对植入的202枚支架进行了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采用VR、MIP、CPR、MPR、CTVE、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进行观察和分析。根据CAG结果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组和ISR组。正常组:冠状动脉支架狭窄程度<50%的患者;ISR组: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程度≥50%的患者。对正常组和ISR组有无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引起ISR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对92例患者植入的202枚支架,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SCTA对诊断ISR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通过对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男性、吸烟、糖尿病、植入支架长度、直径与ISR有关,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在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MSCTA对ISR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98.3%、85.7%、97.8%。结论男性、吸烟、糖尿病、植入支架长度、直径与ISR有关,MSCTA对ISR的诊断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可以应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对冠脉支架进行随访。
崔晓云[6](2007)在《凉血生肌法对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的死亡率位居第五。其防治研究进展迅速,其中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成为里程碑式的进展,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但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存在一直是影响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关键问题,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支架植入术到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疗效仍有待提高,本研究根据中医治疗急性创伤的理论,以凉血生肌方药对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患者进行干预,旨在观察凉血生肌法防治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2004年7月至2006年9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成功行PTCA+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2)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别进入中药治疗组和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从手术日起应用包括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手术日开始服用凉血生肌方药(丹皮,丹参,生黄芪,银花)水煎剂,每日1剂,疗程共2个月。(4)对术后患者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同时观察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复发心绞痛、严重心衰及需要再次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发生的情况,并于2007年4月进行第二次随访,内容同前。(5)发现不良反应或与研究相关的意外情况时,研究者将根据病情采取必要处理措施,所有不良事件都将追踪调查,直到得到妥善解决或病情稳定。(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1.5数据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因变量为二值变量的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并绘制累积风险曲线。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符合标准的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患者共100例,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术前造影结果和接受的介入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估计再狭窄事件:①本研究采用冠脉造影复查支架内再狭窄及复发心绞痛来估计再狭窄的发生,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减少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的趋势,治疗组5例:对照组11例,但两组疗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2007年4月第二次随访,治疗组较对照组仍有减少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的趋势,两组相比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③经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发生估计再狭窄事件的累积风险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3)心血管事件:①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有3例患者失访,有效病例数为97例,单独比较患者心源性死亡、复发心绞痛、严重心衰、再介入及冠脉搭桥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两组经过统计学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但联合心血管事件两组比较,治疗组7例:对照组14例,P值为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对照组相比较,患者术后半年内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②至2007年4月对患者进行第二次随访,经过统计学检验,单独比较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P值为0.03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二次随访时中药治疗组较单纯西药对照组能进一步减少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概率。③经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值为0.036<0.05,两组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累积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累积风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约在术后6个月后益处显现。(4)危险因素的估计: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病变支数、药物支架、中药干预、Gensini积分等因素对估计再狭窄事件及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提示:①中药干预为估计再狭窄事件的保护性因素,未使用中药干预者其发生估计再狭窄的风险是使用中药干预者的0.071倍;冠心病患者既往有吸烟史为估计再狭窄的危险性因素,既往有吸烟史的冠心病患者发生估计再狭窄的风险是未吸烟者的3.817倍。②中药干预亦为联合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未使用中药干预者其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使用中药干预者的0.158倍;冠心病患者既往有吸烟史亦为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素,既往有吸烟史的冠心病患者发生联合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未吸烟者的3.373倍。结论:(1)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服用凉血生肌方药有减少再狭窄和复发心绞痛事件(即估计再狭窄事件)发生的趋势,能显着降低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和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累积风险,约在6个月后益处显现。(2)使用凉血生肌方药干预是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估计再狭窄事件和联合心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而在冠心病基础上有吸烟史是发生估计再狭窄事件和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素。
刘斌[7](2007)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载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支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开发一种新型的CD34抗体包被多聚物涂层支架,探讨支架在防止再狭窄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高分子化学合成法制备PEG-PLA-PGL材料,动物实验评价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接枝改性对金属支架表面化学处理,SPDP法制成CD34抗体洗脱支架,动物实验评价其对支架植入术后的犬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1、PEG-PLA-PGL降解性能满足支架需要。2、酸浓度为0.20,处理0.5-6h为最佳表面处理条件。3、SPDP法可将CD34抗体稳定地包被到PEG-PLA- PGL上。4、EPCs可在包被有CD34抗体的PEG-PLA- PGL膜上稳定生长,并逐渐分化为内皮细胞,形成良好内皮细胞层。5、PEG-PLA- PG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6、CD34抗体包被支架与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相比,能明显加速内皮修复,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结论:1、PEG-PLA- PGL在合成、降解和接枝上满足支架载体材料的需要。2、SPDP法为可行的CD34抗体包被多聚物涂层支架的方法。3、CD34抗体支架可减少支架置入术后的内膜增生,在预防再狭窄上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肖珉[8](2006)在《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已成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术、血管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医疗水平,降低了高危患者的死亡率,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使医疗花费一再攀升,给国家医疗体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且我国幅员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天然药材,发扬传统医学的优势,减轻国家沉重的医疗负担,解除患者病痛,挽救患者生命已成为医务界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近年来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其发病大多本虚标实。本虚多因年老体衰、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渐致运血无力,血滞心脉。其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则因寒邪侵袭、七情过激、恣嗜肥甘厚味,使胸阳不振,心脉闭阻,其病机要点在于痰浊闭阻,气滞血瘀。由于本病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上应当虚实并治,标本兼顾。本课题针对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这一病机,采用芳香通脉、豁痰化瘀、温阳益气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观察新药鹅冰舒冠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血液流变学等检测指标的影响,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本课题按照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第三辑)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方法,以本院及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采用分层分段区组随机方法,产生随机编号。本实验共获得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病例150例,试验组73例,对照组7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分别为83.6%、60.3%和74.4%;对照组分别为76.6%、45.5%和66.7%,其中心绞痛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并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学方面,两组均可改善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粘度,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均能改善胸痛、胸闷等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心绞痛主症及肢体困重、畏寒肢冷、气短等阳虚表现,且对胸痛的改善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或有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表明,鹅冰舒冠滴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的一个安全、有效的制剂。同时提示益气温阳、豁痰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杨春[9](2006)在《PCI术后再狭窄 ——病理生理、诊断和中西医防治》文中指出PCI术后再狭窄(RS)是动脉壁对机械损伤的愈合反应,与PCI发展相伴相随。大量的研究证明RS形成与血栓形成、弹性回缩、动脉重构、新生内膜增生以及炎症有关,其中新生内膜增生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血管重塑是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导致血管重塑和内膜增生的机制仍然尚未完全阐明。支架置入可以将再狭窄发生率从球囊血管成形术后30%~50%降低到10%~20%,因此针对内膜增生机制进行干预是目前防治再狭窄的关键。 近几年来,随着抗细胞增殖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发展,再狭窄的预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的资料证明DES可再次将再狭窄发生率降低到0%~8%。 目前,中医认为RS与血瘀和痰浊有很大关系,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且研究中医药治疗RS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也有一定进展,显示中医药防治RS是安全而有效的。但缺乏多中心随机研究。
彭娜[10](2006)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200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2003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调查显示,随年龄增高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我国大城市老年人因冠心病死亡人数已逾千万。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可谓是冠心病患者的福音。自1977年Gruntzig首次开展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它已被称之为现代医学领域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近几年来,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挽救了成千上万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技术已趋成熟,然而支架内再狭窄仍有20%~30%。目前认为支架内再狭窄发生发展的机理是血栓形成、炎症和基质沉积、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参与其中,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变血管的部位和性质,药物治疗方案和支架类型也影响再狭窄的发展。寻找更多有效发现血管内再狭窄的辅助检查,积极预防和控制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可以显着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方法:随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2年,对28例再发胸痛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支架内无再狭窄者13例,再狭窄者15例。应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各项生化指标、特殊检查及随访期间用药情况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①PTCA+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胸痛是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子。②血清胆固醇和脂蛋白Lp(a)水平增高可能是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必须重视并尽可能消除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再次接受介入手术+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能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
二、冠脉内γ-射线照射可以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复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脉内γ-射线照射可以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复发(论文提纲范文)
(1)担载药物和抗体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
1.2 ISR的研究进展 |
1.2.1 ISR的定义和分型 |
1.2.2 ISR的发生率 |
1.2.3 ISR的临床表现 |
1.2.4 ISR的影响因素 |
1.2.5 ISR的机制 |
1.2.6 ISR解决策略的研究进展 |
1.3 DES局限性与研究现状 |
1.3.1 DES概述 |
1.3.2 DES发展历程 |
1.3.3 DES载药方式 |
1.4 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治疗的研究现状 |
1.4.1 内皮祖细胞概述 |
1.4.2 EPC的疾病预测价值 |
1.4.3 基于EPC的再内皮化治疗 |
1.5 层层自组装法与支架载药的研究 |
1.5.1 层层自组装法简介 |
1.5.2 LBL在支架载药中的应用 |
1.6 多巴胺与支架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
1.6.1 多巴胺及多巴胺膜简介 |
1.6.2 Dop自聚合进行支架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
1.7 实验设想和方案 |
1.7.1 实验理念和可行性 |
1.7.2 具体实验思路 |
1.8 实验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
第2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前言 |
2.1.1 支架涂层 |
2.1.2 支架涂层材料 |
2.1.3 支架载药的涂覆工艺 |
2.2 金属材料表面载药涂层的制备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实验讨论 |
2.3 金属材料表面CD34抗体和VEGF的固定 |
2.3.1 仪器和试剂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实验讨论 |
2.4 金属材料表面聚合物涂层VEGF和CD34抗体的定性检测 |
2.4.1 仪器和试剂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 |
2.4.4 实验讨论 |
2.5 金属材料表面聚合物涂层VEGF和CD34抗体的定量检测 |
2.5.1 仪器和试剂 |
2.5.2 实验方法 |
2.5.3 统计学分析 |
2.5.4 实验结果 |
2.5.5 实验讨论 |
2.6 结论小结 |
2.7 创新性及应用价值 |
2.8 实验成果 |
2.8.1 授权的中国专利 |
2.8.2 SCI文章 |
2.8.3 申请的科研项目 |
第3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 |
3.1 前言 |
3.2 溶血率测定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统计学分析 |
3.2.4 实验结果 |
3.2.5 实验讨论 |
3.3 蛋白吸附实验 |
3.3.1 仪器和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统计学分析 |
3.3.4 实验结果 |
3.3.5 实验讨论 |
3.4 APTT及PT检测 |
3.4.1 仪器和试剂 |
3.4.2 实验方法 |
3.4.3 统计学分析 |
3.4.4 实验结果 |
3.4.5 实验讨论 |
3.5 血小板吸附实验 |
3.5.1 仪器和试剂 |
3.5.2 实验方法 |
3.5.3 统计学分析 |
3.5.4 实验结果 |
3.5.5 实验讨论 |
3.6 结论小结 |
3.7 实验成果 |
第4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评价 |
4.1 前言 |
4.2 EP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实验讨论 |
4.3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的体外毒理评价 |
4.3.1 仪器和试剂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统计学分析 |
4.3.4 实验结果 |
4.3.5 实验讨论 |
4.4 结论小结 |
4.5 实验成果 |
第5章 载药涂层支架材料体外对EPC分化增殖能力的影响 |
5.1 前言 |
5.2.仪器和试剂 |
5.2.1 主要仪器 |
5.2.2 主要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4 统计学分析 |
5.5 实验结果 |
5.6 实验讨论 |
5.7 结论小结 |
5.8 实验成果 |
第6章 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体内实验评价 |
6.1 前言 |
6.2 冠脉支架的构建 |
6.3 动物实验 |
6.3.1 实验动物 |
6.3.2 仪器设备、材料及试剂药品 |
6.4 实验方法 |
6.4.1 实验分组及药物治疗 |
6.4.2 动物麻醉 |
6.4.3 冠脉损伤模型制备及支架植入术 |
6.4.4 冠脉造影随访 |
6.4.5 标本制备 |
6.4.6 观察指标 |
6.4.7 统计学分析 |
6.5 实验结果 |
6.5.1 一般结果概述 |
6.5.2 动物实验结果 |
6.6 实验讨论 |
6.7 结论小结 |
第7章 结论、展望与局限性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IL-8、IL-18水平与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替罗非班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AMI患者PCI术后sI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ISR的发生机制和病因 |
1.1 机制 |
1.2 病因 |
2 ISR的预防 |
2.1 药物治疗 |
2.2 药物涂层支架 |
2.2.1 雷帕酶素涂层支架 (Cypher Cordis) |
2.2.2 紫杉醇涂层支架 (TAXUS Cordis) |
2.3 内皮细胞种植支架 |
2.4 新型可降解支架 |
2.5 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 (Brachytherapy, BT) |
2.5.1 冠脉内照射γ-射线的研究 |
2.5.2 冠脉内照射β-射线的研究 |
2.6 基因治疗 |
2.6.1 抗血栓形成的基因 |
2.6.2 血管活性物质的基因 |
2.6.3 生长因子的基因 |
2.6.4 癌基因与抗癌基因 |
2.6.5 细胞周期调节基因 |
2.7 切割球囊PTCA |
3 结语 |
(5)9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冠脉造影检查及结果判断 |
2.2 MSCTA 检查及结果判断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临床基本资料 |
2.冠心病危险因素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
3.冠状动脉支架情况对 ISR 的影响 |
4.MSCTA 对 ISR 的诊断价值 |
讨论 |
1.冠心病危险因素对 ISR 发生的影响 |
2.冠脉支架植入对 ISR 的影响 |
3.MSCTA 在筛查 ISR 的应用价值 |
4.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凉血生肌法对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附件 |
知情同意书 |
随机数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载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支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2. 各产物的表征 |
3. 讨论 |
第二章:高分子可降解材料PEG-PLA-PGL生物降解规律研究 |
前言 |
1、实验部分 |
2、实验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第三章:生物可降解高分子与金属表面的接枝 |
前言 |
1.实验部分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第四章:CD34抗体支架的制备及体外再内皮化 |
前言 |
第一节: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抗体包被多聚物涂层支架的制备及体外再内皮化 |
1 实验部分 |
2、实验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第五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前言 |
1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第六章:PEG-PLA-PGL 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前言 |
1.实验仪器及器材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七章: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载内皮前体细胞 CD34 抗体支架对球囊损伤的犬冠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
前言 |
1.实验器材、试剂 |
2. 动物实验 |
3.结果 |
4.讨论 |
第八章:文献综述 |
8.1 综述一: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
8.2 综述二: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课题 |
致谢 |
(8)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展 |
1 冠心病心绞痛病名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研究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研究 |
5 实验研究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 |
2 危险性评价 |
3 治疗进展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鹅冰舒冠滴丸组方研究 |
鹅冰舒冠滴丸实验研究结果 |
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疗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试验结果 |
5 疗效分析 |
6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PCI术后再狭窄 ——病理生理、诊断和中西医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PCI的作用机制 |
1.1 球囊成形术的作用机制 |
1.1.1 斑块压缩 |
1.1.2 斑块碎裂 |
1.1.3 斑块碎裂、撕裂的内膜片以及中膜局限性夹层 |
1.1.4 无斑块血管壁的扩张 |
1.1.5 扩张和压缩 |
1.2 支架术作用机制 |
1.3 定向旋切术和旋磨术作用机制 |
1.4 切割球囊术作用机制 |
1.5 激光成形术作用机制 |
2 再狭窄的病理生理 |
2.1 弹性回缩 |
2.2 血栓形成 |
2.3 动脉重构 |
2.4 内膜增生及细胞周期调控 |
2.5.炎症及其分子机制 |
2.6 全面看待再狭窄 |
3 再狭窄的诊断 |
3.1 时间 |
3.2 症状 |
3.3 冠状动脉造影 |
3.4 临床再狭窄 |
4 降低再狭窄的治疗措施 |
4.1 控制危险因素 |
4.2 药物 |
4.3 新介入技术 |
4.3.1 支架的诞生与应用 |
4.3.2 药物洗脱支架诞生与应用 |
4.3.2.1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
4.3.2.2 多聚物紫杉醇洗脱支架 |
4.3.2.3 对比试验 |
5 再狭窄的处理 |
5.1 球囊成形术 |
5.2 其他治疗措施 |
5.2.1 组织减容术 |
5.2.1.1 基本原理 |
5.2.1.2 旋磨术 |
5.2.1.3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ELCA) |
5.2.1.4 定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DCA) |
5.2.2 再次支架置入 |
5.2.3 切割球囊成形术 |
5.2.4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 |
5.2.4.1 基本原理 |
5.2.4.2 主要临床研究 |
5.2.4.3 尚未解决的问题 |
5.2.4.3.1 晚期血栓形成 |
5.2.4.3.2 晚期再狭窄 |
5.2.4.3.2 边缘效应和区域遗漏 |
6 中医药研究 |
6.1 病因病机与治法探讨 |
6.2 临床观察 |
6.3 实验研究 |
6.3.1 抑制VSMC增殖 |
6.3.2 抗血小板活化 |
6.3.3 抗凝作用 |
6.3.4 调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
6.3.4.1 对内皮细胞的作用 |
6.3.4.1 对生长因子的作用 |
6.3.5 减轻炎症反应 |
6.3.6 对相关基因的作用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研究背景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综述 |
五、致谢 |
四、冠脉内γ-射线照射可以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复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担载药物和抗体的双面涂层冠脉支架的构建及应用[D]. 宋春莉. 吉林大学, 2016(08)
- [2]IL-8、IL-18水平与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关系[D]. 方机成. 郑州大学, 2016(03)
- [3]替罗非班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AMI患者PCI术后sICAM-1的影响[D]. 吴婷婷. 郑州大学, 2014(02)
- [4]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防治[J]. 徐林东,刘连友.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04)
- [5]9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分析[D]. 贾志豪.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6]凉血生肌法对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D]. 崔晓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载内皮前体细胞CD34抗体支架的研究[D]. 刘斌. 吉林大学, 2007(03)
- [8]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D]. 肖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9]PCI术后再狭窄 ——病理生理、诊断和中西医防治[D]. 王杨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原因分析[D]. 彭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pci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冠心病最佳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