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高效生物磷肥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1](2015)在《SG公司生物有机肥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屡屡曝光,消费者对于寻求安全、健康食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食品原材料的农产品来说,其质量的安全保证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敏锐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观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早就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所以为了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产无污染“有机食品”,农业生产中的施肥技术必须进行革新,即合理施用肥料,走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发展之路,而生物有机肥更应大力提倡和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下SG公司应运而生,结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肥料的发展趋势,总结吸收了微生物肥料几十年发展的先进成果,采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多种高效活性菌株,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开发生产代表我国微生物肥料先进水平高效绿色环保的生物有机肥。然而,在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庞大的市场空间的形势下,由于中国的企业在应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时对市场营销的研究不够,面对有利的态势往往把握不足,从而使中国的生物有机肥企业也就错失了很多发展机遇。中国的生物有机肥企业如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升竞争优势,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方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成为当前所有生物肥料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SG公司在中国生物有机肥市场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SG公司的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指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指出SG公司在中国生物有机肥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基于STP营销战略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市场细分、合理选择目标市场和准确定位,提出应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及相关风险防控措施。最后,结合SG公司营销策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优化。好的营销模式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适时改变相应策略,使SG公司的发展方向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相适应。把握公司战略发展趋势,找出影响其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因素。本论文对SG公司在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不断优化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为SG公司更好地发展指明方向。
山东省人民政府[2](2012)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鲁政发[2012]44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孙强[3](2012)在《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为进一步丰富寿光市休闲产业内涵,活跃地区休闲市场内容,提升休闲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必由之路。寿光休闲农业发展,有助于实现休闲主导产品与辅助产品的相辅相成,实现保护环境与挖掘价值的良性统一。休闲农业发展,要在发展中解决农业与休闲的协调耦合问题。核心是推动农业对休闲业的服务配套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休闲业反哺农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方法是协调兼顾,把休闲与农业资源一体规划,并形成休闲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突破口是促进传统农业向适应品质休闲发展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基本目标是使农业与休闲业协调共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探讨寿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开发模式,在解决寿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休闲农业概述,休闲农业的定、特征、相关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农业区位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第二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寿光市休闲农业特征、寿光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第三寿光市新型农业园区SWOT分析包括发展新型农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发展新型农业园区的劣势条件、发展新型农业园区现有机会以及发展新型农业园区面临的威胁等。第四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借鉴如美国的休闲农业体系、韩国的休闲农业体系,国内经验借鉴包括三高农业科技园、顺义草莓园区以及张家湾葡萄示范园等。最后一部分推进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政府要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种养业和休闲农业、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贾晓静[4](2012)在《FP2500A型翻抛机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城市污泥越来越多。利用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污泥及其它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是资源高效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物质基础,并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有机肥生产过程中用工量最大、作业成本最高的生产环节是肥堆的搅拌和破碎,我国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或挖掘机来完成,存在作业质量差(搅拌均匀性和粉碎性差)、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机械化翻堆,提高有机肥生产机械化水平是中国有机肥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翻抛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现有FP2500A型翻抛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介绍,并在Pro/E环境下建立FP2500A型翻抛机翻抛粉碎装置模型,应用ANSYS对FP2500A型翻抛机翻抛粉碎装置的主要零部件(刮板、主动链轮、传动锥齿轮、驱动轴)进行分析。(1)参照土壤力学试验的方法,对有机肥的物理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有机肥的含水率、湿密度、干密度、硬度和抗剪强度的研究。并根据这些数据来指导翻抛机的设计。(2)利用Pro/E建立了翻抛机翻抛粉碎装置的三维模型,并完成了整个装置的装配。(3)利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建立刮板和主动链轮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对其进行静态分析,得到刮板和链轮的等效应力云图和等效位移云图。其分析结果为刮板和主动链轮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4)利用Pro/E与ANSYS之间良好的数据交换接口,将啮合锥齿轮模型导入ANSYS后划分网格生成有限元模型。运用完全牛顿-拉普森迭代算法对一对锥齿轮进行了接触应力的静力学求解,得到锥齿轮的齿根应力和接触应力,并将求得的接触应力与用赫兹接触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5)从动力学角度介绍了模态分析原理,利用ANSYS分析软件简化了驱动轴模型,利用Block Lanczos法对驱动轴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驱动轴的前十阶模态和频率,验证了所设计的驱动轴不会发生共振。
刘同良[5](2012)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文中提出能源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包括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作为能源主要来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载体在过渡开采和消耗下,呈现出资源日益枯竭的趋势,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供应紧张时有发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排放的SO2、NOX、CO2以及烟尘等有害气体,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决不能使宇宙中这个蓝色的文明星球变成不能居住的地方,所以,寻求和开发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就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经济战略。制度是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能源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开发和利用应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下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如此。为了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需要明晰可再生能源开发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构建有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整套有序的制度规范,在以市场调节作为基础性手段上,辅之以政策的宏观调控为主导,设计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地不断发展。近一些年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和生产量连年攀升,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于保证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日益突出。本文在充分认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制度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经济等相关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作为剖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方法,将国际上部分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和其政策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并从中总结出关于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和区域布局的有效经验,以对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提供启示,从而提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实施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个案,将战略构想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以增强了本文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是:第一,观点创新。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重视以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完整地梳理可再生能源相关经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明确提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应从制度创新入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布局战略,以便于解决中国目前和未来可能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论文以剖析内蒙古的实际案例,提出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的构想(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才能大大提高整体的宏观效益,防止简单模仿使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遭受损失。第二,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体系和相关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并总结其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布局情况,为我国构建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提供借鉴。这在能源的理论界是头一次尝试。提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和“十三、五”的规划如果都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这将对中国抢先在全球刚刚起步之际,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占领高地”极为有利。第三,本文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度构建,从规范化的角度提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基本步骤和框架,以利于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并基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思,丰富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理论研究的内容。第四,本文提出由于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区域一般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因此,政府进行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可调整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落后的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引入议题并交代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经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进行详细梳理,为后面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认清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和重要的战略意义。第四章,简要介绍世界部分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进行相关制度创新和区域布局的基本经验,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借鉴。第五章,提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具体的区域布局的政策措施建议。第六章,考察和研究内蒙古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条件,并提出基地建设构想。
丁汉凤,毕玉平,范仲学[6](2005)在《山东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战略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二、山东省高效生物磷肥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高效生物磷肥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SG公司生物有机肥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的基本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营销相关概念 |
2.1.2 营销组合 |
2.2 与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
2.2.1 对农村市场的研究 |
2.2.2 农村消费者的行为研究 |
2.3 生物有机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2.3.1 生物有机肥兴起的背景 |
2.3.2 生物有机肥的功效 |
2.3.3 生物有机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
第三章 SG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内部环境分析 |
3.1.1 SG公司成立的背景 |
3.1.2 SG公司概况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SG公司SWOT分析 |
第四章 SG公司生物有机肥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4.1 SG公司生物有机肥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第五章 SG公司生物有机肥营销策略分析 |
5.1 产品策略分析 |
5.1.1 技术创新 |
5.1.2 加强品牌管理 |
5.1.3 改进产品包装 |
5.1.4 产品技术服务管理 |
5.2 价格策略分析 |
5.2.1 定价目标 |
5.2.2 定价方法 |
5.3 渠道策略分析 |
5.3.1 直销模式分析 |
5.3.2 分销模式分析 |
5.4 促销策略分析 |
5.4.1 广告宣传促销 |
5.4.2 人员推销 |
5.4.3 销售促进 |
5.4.4 公共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休闲农业概述 |
2.1 休闲农业的定义 |
2.2 休闲农业的特征 |
2.3 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 |
2.3.1 需求层次理论 |
2.3.2 体验经济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4 经济学理论 |
2.3.5 农业区位论 |
2.3.6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三章 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3.1 寿光市休闲农业特征 |
3.1.1 “中国菜乡”休闲农业资源概况 |
3.1.2 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
3.1.3 休闲农业经营方式 |
3.1.4 休闲农业的消费群体 |
3.1.5 休闲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
3.2 寿光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
3.2.1 休闲农业框架体系整体规划有待加强 |
3.2.2 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
3.2.3 休闲农业发设施不足 |
3.2.4 农副产品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 |
3.2.5 财政服务能力不足 |
3.3 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
3.3.1 土地难以流转 |
3.3.2 资金筹集困难 |
3.3.3 利益机制失灵 |
3.3.4 集体经济困难 |
3.3.5 观念错误落后 |
3.3.6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城市 |
3.3.7 投资成本隐性化对农村的剥夺 |
3.3.8 利息的转移作用 |
第四章 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4.1 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 |
4.1.1 良好的气候条件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4.1.2 丰富的产品资源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4.1.3 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
4.2 发展休闲农业的劣势条件 |
4.2.1 自然环境较差 |
4.2.2 淡水资源不足 |
4.2.3 人才基础落后 |
4.3 发展休闲农业现有机会 |
4.3.1 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
4.3.2 寿光市对建设休闲农业的大力支持 |
4.4 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的威胁 |
4.4.1 国际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冲击 |
4.4.2 财政资金支持不能与休闲农业发展同步 |
第五章 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 |
5.1 国外经验借鉴 |
5.1.1 美国的休闲农业体系 |
5.1.2 韩国农业休闲农业道路 |
5.2 国内经验借鉴 |
5.2.1 顺义南彩休闲农业之路 |
5.2.2 顺义草莓园的发展经验 |
5.2.3 张家湾葡萄示范园的休闲农业推动器 |
第六章 推进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要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
6.2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休闲农业发展 |
6.3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 |
6.4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 |
6.5 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 |
6.6 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种养业和休闲农业 |
6.7 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FP2500A型翻抛机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有机肥 |
1.2.1 广义上的有机肥 |
1.2.2 狭义上的有机肥 |
1.3 翻抛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翻抛机国内发展现状 |
1.3.2 翻抛机国外发展现状 |
1.4 有机肥翻抛机分类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有机肥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装置 |
2.3 试验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2.3.1 含水率测定方法 |
2.3.2 抗剪强度测定方法 |
2.3.3 有机肥坚实度测定方法 |
2.3.4 有机肥密度测定方法 |
2.4 试验方法 |
2.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2.5.1 堆肥过程中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 |
2.5.2 堆肥过程中硬度随时间的变化 |
2.5.3 堆肥抗剪强度 |
2.5.4 堆肥过程中湿密度和干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FP2500A型翻抛机翻抛粉碎装置模型的建立 |
3.1 FP2500A型翻抛机 |
3.1.1 FP2500A型翻抛机主要设计参数 |
3.1.2 FP2500A型翻抛机简介 |
3.1.3 FP2500A翻抛机翻抛粉碎装置 |
3.3 FP2500A型翻抛机翻抛粉碎装置虚拟建模 |
3.3.1 虚拟建模 |
3.3.2 Pro/Engineer简介 |
3.3.3 建模过程 |
3.3.4 模型干涉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刮板和主动链轮的静态分析 |
4.1 静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1 创建刮板和主动链轮的几何模型 |
4.1.2 有限元建模的基本原则 |
4.1.3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导入 |
4.1.4 单元类型的选择 |
4.1.5 材料参数设置 |
4.1.6 有限元网格划分 |
4.2 边界约束条件及加载说明 |
4.3 静力分析结果及强度校核 |
4.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传动锥齿轮齿根应力和接触强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5.2.1 模型的前处理 |
5.2.2 网格划分 |
5.2.3 接触对设置 |
5.2.4 约束及载荷设置 |
5.2.5 求解及后处理 |
5.3 齿轮赫兹接触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传动系统驱动轴的模态分析 |
6.1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
6.2 基于ANSYS的驱动轴模态分析 |
6.2.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6.2.2 模型的前处理 |
6.2.3 模型的边界约束加载 |
6.2.4 模型的模态分析结果 |
6.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二、 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能源与经济发展 |
一、 能源是现代国民经济的动力 |
二、 能源结构及消费与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三、 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
第二节 能源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
一、 现代能源出现前后的经济体制选择 |
二、 能源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
第三节 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
一、 石油的巨大贡献与耗竭 |
二、 煤炭的作用与问题 |
三、 天然气的前景与不足 |
四、 核电的作用与问题 |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及其替代的可能性 |
一、 水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二、 风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三、 太阳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四、 生物质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五、 地热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六、 海洋能利用的前景与问题 |
第五节 制度创新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理论 |
一、 制度的界定及相关概念 |
二、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三、 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
四、 制度创新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
第六节 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理论 |
一、 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区域差异 |
二、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地域分工优势 |
三、 区别出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发展阶段 |
四、 可再生能源区域科学合理布局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 |
一、 中国能源储量、分布及基本特征 |
二、 中国能源生产量及生产结构问题 |
三、 煤炭消费带来的经济环境协调问题 |
四、 石油消费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
五、 能源持续消费的供给保证问题 |
六、 不发展可再生能源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
第二节 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
一、 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 |
二、 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三、 促进经济转型 |
四、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
五、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障边疆稳定 |
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
第三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一、 水能利用现状 |
二、 风能利用现状 |
三、 太阳能利用现状 |
四、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
五、 地热能利用现状 |
六、 海洋能利用现状 |
第四节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一、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二低一高”问题 |
二、 供应链与产业配套保障能力建设问题 |
三、 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四、 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问题 |
五、 资源评估问题 |
第四章 国际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与区域布局的启示 |
第一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
一、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
二、 日本的石油替代能源战略 |
三、 英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计划 |
四、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
五、 法国的生物能源开发和利用 |
第二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体制与政策的比较 |
一、 美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导向战略 |
二、 日本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三、 英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四、 德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五、 法国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六、 印度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七、 墨西哥的能源体制与政策 |
八、 部分国家能源体制与政策的启示 |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借鉴 |
一、 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国际分工 |
二、 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
三、 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
四、 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 |
五、 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五章 中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战略构想 |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发挥地区经济比较优势 |
二、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
三、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发育 |
四、 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配套产业和设施的建设 |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布局基本构想 |
一、 “三”+“三”区域布局战略描述 |
二、 覆盖城乡的家庭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
三、 以城市为中心的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 |
四、 以农村为中心的家庭生物质能源利用系统 |
五、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水电基地 |
六、 北部(新疆、甘肃、内蒙、河北、吉林)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 |
七、 东部沿海(江苏、浙江)海上风能和海洋能利用基地 |
第三节 依靠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 |
一、 制定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促进政策 |
二、 发挥产权制度的作用 |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
四、 正确处理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关各方利益关系 |
五、 建立全国性的可再生能源交易网络和体系 |
六、 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第六章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 |
一、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资源总体情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情况 |
三、 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情况 |
四、 内蒙古自治区抽水蓄能资源情况 |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及问题 |
一、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产业基本情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
三、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困难 |
四、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制度创新 |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构想 |
一、 建设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战略意义 |
二、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基本构想 |
三、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附件 |
(6)山东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战略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1. 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保障未来食物安全的根本出路 |
2. 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
3. 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增强山东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
4. 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二、山东省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1. 发展现状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加快山东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
1. 总体发展思路 |
2. 重点发展领域和目标 |
四、对策措施 |
1. 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
2.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刺激生产者对生物高新技术的需求 |
3. 以人为本,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
4. 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投入 |
5. 加强农业生物技术源头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
6.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并举的战略 |
四、山东省高效生物磷肥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SG公司生物有机肥营销策略研究[D]. 杨旭.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27)
- [3]寿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4]FP2500A型翻抛机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D]. 贾晓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5]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区域布局战略研究 ——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D]. 刘同良. 武汉大学, 2012(07)
- [6]山东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战略之探讨[J]. 丁汉凤,毕玉平,范仲学. 农业科技管理,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