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诊适用于儿科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蒙[1](2021)在《基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运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医院于2020年1月起在儿科病房中开展基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优质护理服务,2020年为实施后,2019年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考核成绩、护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与实操考核等评分,均显着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显着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儿科病房管理中运用基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护士的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儿科病房的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曹以利[2](2020)在《烟威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烟威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烟台市中医院、威海市中医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共计1012例,其中烟台市中医院772例,威海市中医院24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统计住院患儿性别、年龄、发病节气、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药费占比、中医证型分布、病原学检查、抗菌素使用等方面的综合情况。结果:1.烟台市中医院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区组上,幼儿期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学龄前期,各年龄组发病人数具有显着差异(P<0.01);威海市中医院男女比例为1.26:1。性别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年龄区组上,幼儿期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学龄前期,各年龄组发病人数具有显着差异(P<0.01)。2.烟台市中医院患儿发病季节多集中于冬春,在发病节气上,集中于惊蛰、清明,各节气发病人数具有显着差异(P<0.01)。符合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夏季发病率低的整体趋势;威海市中医院患儿发病季节多集中于秋冬,在发病节气上,大雪节气发病的患儿最多,其次是小雪,各节气发病人数具有显着差异(P<0.01)。3.烟台市中医院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为6天,平均住院天数为6.51±1.91天,威海市中医院患儿住院中位数为6天。平均住院天数为5.95±1.46天;烟台市中医院的住院总费用4832.3±1728.9元,中位数为4509.2元,威海市中医院患儿住院总费用平均值为3150.4±1252元,中位数为3037.2元。4.中医证型分类方面,烟威地区均以风热闭肺证为主,部分出现痰瘀互结证。5.合并症方面,烟台市中医院发病率最高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威海市中医院发病率最高为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6.病原学检查: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阳性结果多见于幼儿期及学龄前期。7.抗菌素药物使用方面,大环内酯类使用最多,其次是头孢三代抗菌素。结论: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儿童肺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烟威地区在使用临床路径过程中存在辨证分型较少,选方较单一的问题,病原学检查项目少,仅开展支原体抗体检查,针对以上问题修订诊疗方案,可以更好的发挥小儿肺炎喘嗽中医临床路径的优势,减少抗菌素使用。
熊文娟[3](2020)在《基于大数据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基于大数据理念和应用中医药信息标准来规范和有效地处理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技术与方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创新发展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数据资源;制定《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为中医电子病历临床数据数字化提供系统化、规范化工作流程依据和指导。方法:综合应用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和小组讨论、实证研究等方法开展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构建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梳理相关数据标准和指标,以及相关文件对标准操作流程的设计要求。然后结合现场调研和小组讨论梳理工作流程,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内容,形成一整套标准操作流程。设计调查问卷对从事中医、临床、统计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汇总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对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进行修改,形成《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规范。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该标准操作流程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结果:(1)完成了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构建的专家咨询问卷设计。包括专家一般资料调查表、标准操作流程阶段划分专家意见、专家判断依据及对研究问题熟悉程度调查表。通过向32名相关专家开展问卷调查获得数据,根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统计学指标计算方法,得出专家判断依据为0.70、专家熟悉程度赋值为0.95、专家权威程度为0.83。(2)完成了《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设计。该规程将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组织管理阶段、数据化阶段、数字化阶段、主题化阶段、总结阶段,并明确规定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具体操作内容和方法。(3)设计了《中医临床观察表(CRF)》,用于从原始电子病历中规范化采集临床信息,并以它为据,应用中医药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对CRF中的数据进行信息编码,形成《数字化中医临床研究数据表(CDF)》,实现中医电子病历数据的数字化转换,为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临床数据关联分析提供数据资源。(4)探索了中医药信息标准在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中的应用方法和途径,促进了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应用。结论:基于大数据理念创新设计的《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将其规定为“组织管理、数据化、数字化、主题化、总结”五个阶段,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体系。并通过对该流程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操作流程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它能够保障中医电子病历数据数字化的质量,可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中医临床数据分析挖掘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信息标准的临床运用,保证了中医临床数据的交互共享,成为中医药信息标准临床应用的范例。
赵兴林[4](2019)在《温、消、汗推拿三法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消、汗推拿三法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更多的外治方法。方法:将纳入标准的60例外感风寒型咳嗽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消、汗推拿三法组(治疗组)和口服平喘合剂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两组治疗方法改善主、次症状和体征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在改善主症和体征方面效果没有明显区别(P>0.05),但在治疗次症方面,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18例(占60.0%),显效7例(占23.3%),有效4例(占13.3%),无效1例(占3.3%),总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11例(占36.6%),显效8例(占26.7%),有效8例(占26.7%),无效3例(占10.0%),总的有效率为90.0%。结论:在改善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次症方面,P=0.004(<0.01),说明采用温、消、汗推拿三法较口服平喘合剂疗效好,且无服药之苦,患儿易于接受。因此治疗小儿风寒咳嗽,采用温、消、汗推拿三法效果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韦科[5](2019)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实施情况,以期助于进一步完善该路径。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计306例,按照是否使用临床路径将其自然分为2组,未使用临床路径的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临床路径的患儿作为路径组。采用回顾性研究,统计路径组与非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药费占比、抗感染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出入院证候积分、有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和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的优势与不足。结果:1.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8.5,低于非路径组12,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非路径组减少(P<0.05);路径组的修正住院费用3402.55明显低于非路径组 3935.7(P<0.05)。2.路径组药费占总住院费用比重为0.33±0.11,低于非路径后药费占比0.46±0.10(P<0.05)。3.路径组平均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为6.77±6.33天,非路径组为9.73±8.90天,路径组明显少于非路径组,(P<0.05),在排除掉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后,路径组糖皮质激素用量中位数11.17,低于非路径组14.90(P<0.05)。4.路径组平均出院症状积分小于非路径组(P<0.05)。路径组总有效率为81.4%,非路径组总有效率76.7%,路径组总有效率高于非路径组(P<0.05)。结论:使用中医临床路径能够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和平均用量、降低患儿出院证候评分、提高有效率,减少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少药费占比、改善出院证候积分、有效率等方面存在优势,在有效节约了医疗费用的前提下,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说明中医临床路径模式在儿童HSP的诊疗管理中有较明确的作用和价值,值得推广。
徐松涛[6](2019)在《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黄利兴副教授对儿科生理病理有其独到认识,在儿科肺系疾病的辨治、预后、护理等方面亦有其独到认识与丰富经验,但目前关于导师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未得到完整且系统的整理,本文是笔者在潜心学习黄利兴副教授的学术思想后,对导师关于小儿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以及部分儿科肺系疾病临证经验的总结。希望能通过此文对黄利兴副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和完善。研究方法:1通过研读《中医儿科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内部教材《中医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等书目以及搜索并分析知网相关论文,建立中医儿科肺系疾病基本框架,并据此拟定议题,以访谈及临床跟诊的形式系统搜集整理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2整理黄利兴副教授诊治常见儿科肺系疾病的病例,在证治类型、鉴别要点、处方用药、预后护理方面系统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于证治类型后列举相应的医案。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学术思想概述:1整体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阳明为病多见。2小儿肺脏生理病理认识(1)小儿肺脏在解剖结构上通过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在生理上表现为肺常不足,具体体现为:形质娇嫩,肺气不充。(2)小儿肺系疾病病理特点:发病率高,易感外邪;病邪多易兼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于生痰;主症以咳、喘、痰为主;易挟食滞。3诊断、鉴别经验在诊察方法上,导师重视闻诊与望诊。闻诊方面导师常通过辨听咳嗽的声音特点,来辅助其它三诊,判断病邪之种类、浅深等。咳声特点包括:咳嗽部位-咽、喉、肺;性质-紧闷、急促、重浊、紧促、松等;咳声长短-短促连续、单声咳等;时间特点-晨起咳甚、夜间咳甚、寐时咳醒等;从而鉴别其所感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病因,侵犯毛窍、肌肤、经络、脏腑等不同病位,涉及津液、卫、气、营、血等不同层次,并综合得到其证候结论。望诊上注重望咽喉,望咽喉内容包括:咽壁颜色及异常形态变化,是否有淋巴滤泡增生或咽壁粘痰,是否有扁桃体肿大等,以判断病位是否涉及上焦或阳明以及判断邪气之性质。4治疗思路(1)治疗原则上注重因势利导,根据病势来扶正祛邪,使病愈不留后患,治咳注重宣肺祛痰,治泻注重通因通用。(2)注重顾护脾胃,避免过用苦寒、辛燥以伤脾,脾运不健者常兼以健脾补脾之法。(3)在选方用药上,组方灵活,用药轻盈。(4)注重煎服法。年龄小者多采用隔水蒸的方式,在保证药物有效性的同时控制药量,便于小儿服用。5预后调护经验导师非常认同“欲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护理经验,并进一步指出,“饥”在“寒”之前,如此指导家属对小儿进行调护,往往治疗亦事半功倍。针对不同病证的调护亦须重视,如咳嗽者,注意引导小儿进行主动排痰;痰湿久蕴者,应当注意保暖以防反复感染而损伤正气等。第二部分经验总结以主症为纲,对导师门诊的常见儿科肺系疾病进行分类如下:1以鼻塞、流涕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风寒郁热,犯于鼻窍证(疏风通窍法)、风湿郁热于鼻窍证(苍耳子散合葛根芩连汤)、肺卫不足,复感风邪证(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外感风寒,束于肌肤苗窍证(三拗汤加减)、肺脾气虚,外感风邪证(参苏饮)4个证型;2以发热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寒风郁热于肺证(麻杏石甘汤)、风郁热于上焦证,咽喉不利证(银翘散)、寒风郁湿热于肺证(三拗合杏仁汤)、风热犯于肺经之表证(桑菊饮)、风湿热犯于阳明经脉证(甘露消毒丹)、积滞内停,风寒外犯证(藿香正气散)、积滞内停,风热外犯证(薄槟散)7个证型;3以咳嗽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风邪外犯,咽喉不利证(止嗽散)、上焦营分湿热,热为主证(银翘散),上焦气分湿热,湿为主证(上焦宣痹汤)、风寒束肺证(杏苏散)、风湿热犯肺证(杏仁汤)、风热犯肺证(桑菊饮)、痰湿蕴肺,风寒引动证(杏苏散)、痰热蕴肺证(千金苇茎汤)、脾气不足,痰湿蕴肺证(六君子汤)9个证型;4以哮喘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痰湿蕴肺,风寒引动证(杏苏散)、脾虚痰湿内蕴证(六君子汤)2个证型。结论:黄利兴副教授对于儿科肺系疾病已形成了较为客观的诊治体系,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诊治思路。导师在治病时“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诊疗流程及治疗经验,特别是对肺系疾病的鉴别诊断经验以及用药经验,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与学术价值。导师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梦鸽[7](2019)在《明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临床分支,在婴幼儿诊断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整理明代中医儿科相关医家、着作以及现代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明代这一时期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病机、特色诊法、治则治法以及疾病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挖掘和探讨明代中医儿科学成就与特点,以期为当代中医临床特别是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运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和现代文献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筛选出古医籍50余部,现代文献130余篇,梳理、分析和挖掘这些文献,采用横向的理论研究和纵向的历史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明代儿科史,并对此时期学术思想与背景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整理并归纳明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使这一时期儿科学术思想更加丰富和准确,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结果1.生理特点概括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和“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三个方面,这是预防小儿疾病发生的前提。除此之外,小儿育养调护也是预防小儿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2.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胎毒、伤食、感受风寒以及护养不当是造成小儿疾病发生的原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小儿阳气旺盛,护养不当,穿衣过厚,容易导致热证,出现发热;小儿五脏有余不足的生理特点同时又是小儿的病理特点,易成五脏疾病;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旨在说明医者只要辨证精准,对症下药,那么小儿疾病极易治愈。以上四点是小儿疾病发生的病机。3.诊断方法由于小儿自身的特殊性,脉诊和望诊成为诊断方法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脉诊主要针对三岁以上小儿,医者取一指按寸、关、尺三部,脉象为浮洪迟数,阴阳寒热,而各主其证;至于三岁以下小儿,则主要望虎口三关指纹,这点在望指纹中会详细描述。望诊主要包括望指纹和望面色。望指纹主要是针对三岁以下小儿,男左女右分别看第二食指虎口三关指纹,从虎口至指尖,依次为风关、气关和命关,表示疾病的浅深。望面色是最容易也最直接能够观察到小儿患病脏腑,因“视其外应,而知其内脏”,主要表现为“面部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鼻为脾,颌为肾”以及“面青病在肝,面赤病在心,面白病在肺,面黄病在脾,面黑病在肾”两个方面。4.治则治法小儿疾病的治疗原则为五脏分治、尤重脾胃和婴病治母三个方面。小儿治法又可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主要从用药原则、方药特点、药物剂型、服药方法四个方面论述,非药物疗法主要从推拿按摩、针刺艾灸两个方面论述。5.疾病关于小儿疾病,是本次重点研究的内容。笔者从儿科四大证和杂病两个方面论述,杂病主要包括小儿发热、小儿咳嗽、小儿呕吐、小儿泄泻、小儿食滞、小儿水肿、五迟五软七个方面。每一疾病,又分别从诸位医家对这一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认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比阐述各自观点,得出结论。结论明代医家既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手段,又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先进的学术理论和可靠技术,如儿科医案的成熟和小儿推拿学的创立,这给予后世学者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使得其在临床方面不仅限于医药,还可选择更为广泛的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按摩等。不仅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系统,而且对于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吴琼[8](2019)在《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中医辨证施护理论与现代医学管理理论(循证医学理论、卫生经济学理论、品质管理理论、人本理论)相结合,采用循证护理、专家共识、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以下简称中医CNP),挖掘传统中医药特色护理技术,为临床提供一种相对标准化的喘病中医护理模式,探讨其在规范喘病中医护理工作、提高喘病中医护理质量中的效果。[方法]1.回顾分析阶段:通过回顾近10年相关文献,提取关于喘病中医CNP构建的相关内容,包括喘病中西医护理措施、CNP构建方法、路径评估及评价方法、路径变异等。回顾2017年1-12月住院的100例喘病患者病历资料,基于帕累托法则(二八原理)提取有效医嘱,作为构建喘病中医CNP具体内容的参考依据。2.专家共识阶段:在文献及病历回顾的基础上,组织院内专家初步讨论制定喘病中医CNP文本并编制专家函询问卷。2018年4-7月邀请省内外相关专业的15名医疗、护理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根据函询条目的合理性对路径内容进行筛选,并对函询专家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进行检验,分析讨论函询结果,并根据函询结果修改喘病中医CNP文本内容。3.实证研究阶段:基于PDCA持续改进理论,于2018年10-12月开展预实验,初步探讨喘病中医CNP的实施效果,进一步优化喘病中医CNP的实施与开展,实现喘病中医CNP的可持续发展。[结果]通过检索近10年相关文献和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的100例喘病患者住院病历资料,初步确定了喘病中医CNP的内容与路径架构,提炼出有效长期类医嘱16条、有效临时类护嘱17条。结合以上证据,召开院内专家共识会议初步拟定了喘病中医CNP文本初稿和专家函询表。最终共有15位专家参与整个函询,符合专家函询的基本要求。第一轮专家函询删除了4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增加了 16个三级指标,修改了 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第二轮函询修改了三级指标5个,没有指标删除。最终确定一级指标为5个、二级指标为25个、三级指标为216个,最终的专家意见趋向于一致。其中,专家权威系数(Ca)=0.88,专家权威程度较高。专家的意见协调程度中,第一轮专家变异系数(CV)=0.11,第二轮CV=0.09,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w)=0.22,第一轮w=0.24,变异系数降低、协调系数增加,说明专家的意见协调程度越来越高;对专家一致性程度进行X2检验,得出P<0.01,表明专家可信程度较高。通过开展专家函询研究,初步确定了喘病中医CNP文本实证研究(预实验)共纳入26例喘病患者,其中常规护理组和路径护理组各13例,无病例脱落,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0.979、有效率比较P=0.716、CAT积分比较P=0.169、中医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P=0.075、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人次比较P=0.117,P值均>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路径组干预后症状积分均值、症状积分有效率均值、CAT积分均值、满意度得分均值以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人次均大于常规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总收入比较P=0.038,住院天数比较P=0.034(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医护人员中医CNP使用满意度得分均值为73.92±2.43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条目为医护人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意愿、中医CNP实用性、中医CNP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三个条目,得分均为9.69分。喘病中医CNP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共有3例患者发生负性变异,有8名患者发生正性变异。[结论]本研究通过结合临床实际病历回顾、文献研究、专家函询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成功构建了中医传统护理特色优势鲜明的喘病中医CNP。在路径构建过程中加强了方法学的科学性、严谨性,使得路径更具可实施性,为临床规范开展喘病中医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导依据,同时为开展其他单病种尤其是慢性疾病中医CNP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在实证研究阶段,通过开展预实验对喘病患者实施中医CNP模式,提高了喘病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量,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性得到改善,中医护理服务满意度有所提高,最终提升了喘病中医护理质量。
裴彩利,刘晓,俞梦盈,何桂娟[9](2018)在《护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评三者有机结合且安全便捷的学习平台。通过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概况、护理及中医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等展开综述,为开发并应用具有针对性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培养护理人才提供借鉴。
单亚维,牛慧君,岳树锦,郝玉芳[10](2018)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模块设置规范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模块设置规范(简称"规范"),为中医护理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方法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分析,以理论研究、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构建"规范"。结果确定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专业基本教学条件、课程设置要求(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三大课程模块)以及中医护理实习安排。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24%和81.40%,专家权威系数为0.85,第2轮专家咨询Cochran’s Q值较低,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结论本研究以理论为先导,立足中医特色护理教育现状,通过科学论证,制订的"规范"可以作为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有力依据。
二、四诊适用于儿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诊适用于儿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创建具有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儿童病房。 |
(2)加强对护士的中医培训。 |
(3)加强儿科中医护理技术的健康宣教。 |
(4)护理书写要体现中医特色。 |
(5)构建中医特色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实施前后护士培训考核成绩比较 |
2.2 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比较 |
3 讨论 |
(2)烟威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纳入及排除标准 |
(一) 纳入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四、研究方案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病例来源 |
(三) 观察指标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一) 性别与年龄 |
(二) 入院月份 |
(三) 发病节气 |
(四) 住院天数 |
(五) 住院总费用 |
(六) 中医证型 |
(七) 常见合并诊断 |
二、治疗相关指标分析 |
(一) 药费分类 |
(二) 病原学检查 |
(三) 抗菌素使用情况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基于大数据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大数据定义及特征 |
2.1.2 大数据时代 |
2.1.3 大数据治理 |
2.1.4 标准操作流程(SOP) |
2.1.5 数字化与标准化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探讨标准操作流程框架 |
3.1 设计调查问卷 |
3.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四章 构建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 |
4.1 标准操作流程框架 |
4.2 组织管理阶段 |
4.3 数据化阶段 |
4.4 数字化阶段 |
4.5 主题化阶段 |
4.6 总结阶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组织管理阶段 |
5.2 数据化阶段 |
5.3 数字化阶段 |
5.4 主题化阶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构建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2 |
知识产权及科研保密协议 |
附件3 |
中医临床观察表(CRF) |
1 患者基本信息采集表 |
2 临床诊断信息采集表 |
3 临床处方信息采集表 |
附件4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4)温、消、汗推拿三法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选择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案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评定标准 |
三、研究成果及数据分析 |
(一)基础数据分析方法 |
(二)数据资料分析 |
讨论 |
一、对咳嗽的相关医学认识 |
(一)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
(二)西医对咳嗽的认识 |
二、中医与温、消、汗三法 |
(一)温法 |
(二)消法 |
(三)汗法 |
三、推拿与温、消、汗三法 |
(一)温法 |
(二)消法 |
(三)汗法 |
四、处方依据 |
(一)体现温法的处方依据 |
(二)体现消法的处方依据 |
(三)体现汗法的处方依据 |
(四)辨证加减的处方依据 |
五、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纳入及排除标准 |
(一) 纳入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一) 数据的收集 |
(二) 分组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五、统计方法 |
(一) 数据的整理 |
(二) 数据分析 |
结果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一) 性别分布比较 |
(二) 年龄区组分布比较 |
(三) 入院月份比较 |
(四) 发病节气比较 |
(五) 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
(六) 住院总费用比较 |
(七) 中医证型对比 |
(八) 西医分型比较 |
(九) 常见西医合并诊断 |
二、治疗相关指标分析 |
(一) 药费、中医治疗费用比较 |
(二) 药费分类比较 |
(三) 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比较 |
(四) 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比较 |
(五) 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
(六) 糖皮质激素选用情况 |
(七) 糖皮质激素用量与首次减药天数比较 |
(八) 抗过敏药物使用情况 |
(九) 中药首次选方情况 |
(十) 路径组中药选方分析 |
三、疗效相关性指标分析 |
(一) 症状积分对比 |
(二) 疗效情况对比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过敏性紫癜及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概述 |
2 中医儿科学研究概况 |
3 中医儿科肺系疾病诊治经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 前言 |
1.1 导师简介 |
1.2 学术渊源 |
2 学术思想 |
2.1 小儿整体生理病理认识 |
2.1.1 生理特点 |
2.1.2 病理特点 |
2.2 小儿肺脏生理 |
2.2.1 形质娇嫩 |
2.2.2 肺气不充 |
2.3 小儿肺脏病理 |
2.3.1 发病率高,易感外邪 |
2.3.2 病邪多易兼挟 |
2.3.3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及虚实夹杂 |
2.3.4 易于生痰 |
2.3.5 主症以咳、喘、痰为主 |
2.3.6 易挟食滞 |
2.4 诊断方面 |
2.4.1 四诊合参,重视听声辨咳、望咽喉 |
2.4.2 重视鉴别诊断 |
2.5 治疗方面 |
2.5.1 治则治法 |
2.5.2 处方用药 |
2.5.3 重视煎服法 |
2.6 预防与调护 |
2.6.1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
2.6.2 重视宣教与沟通 |
3 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经验 |
3.1 鼻塞、流涕为主症类 |
3.1.1 常见证治类型 |
3.2 发热为主症类 |
3.2.1 常见证治类型 |
3.2.2 预防调护 |
3.3 咳嗽为主症类 |
3.3.1 常见证治类型 |
3.3.2 预防调护 |
3.4 哮喘为主症类 |
3.4.1 常见证治类型 |
3.4.2 预后调护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对以主症为纲的证治分类方法合理性的探讨 |
5.2 小儿体质学说辨析 |
5.3 对滥用抗生素对小儿肺系疾病影响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7)明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明代儿科学研究概况 |
1 对明代小儿生理的剖析 |
1.1 生理特点 |
1.2 育养调护 |
1.3 变蒸学说 |
2 对明代小儿病因病机的剖析 |
2.1 病因 |
2.2 病机 |
2.3 胎毒学说 |
3 对明代小儿诊断方法的剖析 |
3.1 脉诊 |
3.2 望诊 |
3.2.1 望指纹 |
3.2.2 望面色 |
4 对明代小儿治疗的剖析 |
4.1 治则 |
4.2 治法 |
4.2.1 药物疗法 |
4.2.2 非药物疗法 |
5 对明代小儿疾病的剖析 |
5.1 麻疹 |
5.2 痘疹 |
5.3 惊风 |
5.4 疳证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明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 |
前言 |
1 对小儿生理的探讨 |
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探讨 |
1.2 对小儿育养调护的探讨 |
1.2.1 对小儿育养的探讨 |
1.2.2 对小儿调护的探讨 |
1.2.2.1 对小儿初涎的调护 |
1.2.2.2 对小儿初生洗浴的调护 |
1.2.2.3 对小儿初生断脐的调护 |
1.3 变蒸学说 |
1.3.1 变蒸的机理 |
1.3.2 变蒸的周期 |
1.3.3 变蒸的意义 |
2 对小儿病因病机的探讨 |
2.1 对小儿病因的探讨 |
2.2 对小儿病机的探讨 |
2.3 胎毒学说 |
3 对小儿诊断方法的探讨 |
3.1 脉诊 |
3.2 望诊 |
3.2.1 望指纹 |
3.2.2 望面色 |
4 对小儿治疗的探讨 |
4.1 治则 |
4.2 治法 |
4.2.1 药物疗法 |
4.2.1.1 用药原则 |
4.2.1.2 方药特点 |
4.2.1.3 药物剂型 |
4.2.1.4 服药方法 |
4.2.2 非药物疗法 |
4.2.2.1 推拿按摩 |
4.2.2.2 针刺艾灸 |
5 对小儿疾病的探讨 |
5.1 儿科四大证 |
5.1.1 麻疹 |
5.1.1.1 麻疹的病因病机 |
5.1.1.2 麻疹的证候表现 |
5.1.1.3 麻疹的治法方药 |
5.1.2 痘疹 |
5.1.2.1 痘疹的病因病机 |
5.1.2.2 痘疹的证候表现 |
5.1.2.3 痘疹的治法方药 |
5.1.3 惊风 |
5.1.3.1 急惊风 |
5.1.3.1.1 急惊风的病因病机 |
5.1.3.1.2 急惊风的证候表现 |
5.1.3.1.3 急惊风的治法方药 |
5.1.3.2 慢惊风 |
5.1.3.2.1 慢惊风的病因病机 |
5.1.3.2.2 慢惊风的证候表现 |
5.1.3.2.3 慢惊风的治法方药 |
5.1.3.3 慢脾风 |
5.1.3.3.1 慢脾风的病因病机 |
5.1.3.3.2 慢脾风的证候表现 |
5.1.3.3.3 慢脾风的治法方药 |
5.1.4 疳证 |
5.1.4.1 疳证的分类 |
5.1.4.2 疳和劳的区别 |
5.1.4.3 疳证的病因病机 |
5.1.4.4 疳证的治法方药 |
5.2 明代医家对小儿常见疾病的认识 |
5.2.1 小儿发热 |
5.2.2 小儿咳嗽 |
5.2.3 小儿呕吐 |
5.2.4 小儿泄泻 |
5.2.5 小儿食滞 |
5.2.6 小儿水肿 |
5.2.7 五迟五软 |
5.2.7.1 五迟 |
5.2.7.2 五软 |
6 突出成就 |
6.1 人痘接种术 |
6.2 烧灼断脐法 |
6.3 小儿科医案 |
6.4 小儿推拿学 |
7 重要医籍及医家介绍 |
7.1 重要医籍介绍 |
7.1.1 《全幼心鉴》 |
7.1.2 《婴童百问》 |
7.1.3 《幼科类萃》 |
7.1.4 《保婴撮要》 |
7.1.5 《育婴家秘》 |
7.1.6 《幼科发挥》 |
7.1.7 《新刻幼科百效全书》 |
7.1.8 《广嗣全诀》 |
7.1.9 《景岳全书·小儿则》 |
7.1.10 《慈幼新书》 |
7.2 重要医家介绍 |
7.2.1 薛铠 |
7.2.2 薛己 |
7.2.3 万全 |
7.2.4 龚廷贤 |
7.2.5 张介宾 |
7.2.6 王肯堂 |
结论 |
1 明代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
2 明代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理论基础与方法学 |
4 研究设计路线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喘病概述 |
2 喘病病因病机 |
3 喘病西医诊治现状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 |
4 喘病中医诊治现状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5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 |
5.1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 |
5.2 国外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现状 |
5.3 国内临护理床路径的发展现状 |
5.4 喘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 |
5.5 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历回顾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与纳入排除标准 |
1.3 病历信息提取 |
1.4 质量控制 |
2 专家共识研究 |
2.1 院内专家共识会议 |
2.2 院外专家德尔菲函询 |
2.3 质量控制 |
3 临床实证研究 |
3.1 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论断标准 |
3.5 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
3.6 评价工具与观察指标 |
3.7 统计分析方法 |
3.8 质量控制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1 回顾性研究 |
1.1 病历回顾研究结果 |
2 专家共识与函询研究 |
2.1 院内专家共识结果 |
2.2 院外专家函询结果 |
2.3 喘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暂定稿的形成 |
3 实证研究 |
3.1 喘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喘病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有效率比较 |
3.3 喘病患者干预前后CAT评分比较 |
3.4 喘病患者中医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
3.5 喘病患者住院期间相关经济学指标比较 |
3.6 医护人员临床护理路径使用满意度情况 |
3.7 路径变异情况 |
第五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相关方法学采用的意义与必要性 |
1.1 回顾性研究的必要性 |
1.2 专家共识的必要性 |
1.3 实证研究的必要性 |
2 喘病中医CNP构建的意义 |
2.1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2.2 喘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的特点 |
3 喘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 |
3.1 喘病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情况 |
3.2 喘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3.3 喘病患者中医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
3.4 喘病患者住院时间 |
3.5 喘病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情况 |
3.6 医护人员认可度 |
4 路径变异的分析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专家函询问卷表 |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喘病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症候积分评价表 |
附录5: CAT问卷调查表(COPD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测试问卷) |
附录6: 住院患者中医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7: 医护人员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工作模式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8: 喘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研究 |
其他科技成果 |
致谢 |
(9)护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护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一) 机能学教学。 |
(二) 护理操作技能教学。 |
1. 单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
2. 急救护理技能操作。 |
(三) 药物虚拟教学。 |
(四) 专科护理教学。 |
(五) 案例综合训练。 |
二、中医护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一) 中医四诊教学。 |
(二) 经络腧穴教学。 |
(三) 其他。 |
三、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不足 |
(10)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模块设置规范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阶段性成果 |
1.1 理论研究 |
1.1.1 方法 |
1.1.2 阶段性成果 |
1.2 现况调查 |
1.2.1 方法 |
1.2.2 阶段性成果 |
1.3 专家小组会议 |
1.3.1 方法 |
1.3.2 阶段性成果 |
1.4 德尔菲法 |
2 结果 |
2.1 专家情况分析 |
2.2 专家咨询结果 |
2.2.1 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表1) |
2.2.2 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表2) |
2.2.3 中医护理课程设置 (表3) |
3 讨论 |
3.1“规范”构建的特点 |
3.1.1 理论先导, 立足调研, 科学论证 |
3.1.2 围绕核心, 恰当定位, 重视实践 |
3.2“规范”的结构内容 |
3.3“规范”的应用问题 |
3.3.1 呈现形式 |
3.3.2 适用范围 |
3.3.3 修订与完善 |
4 小结 |
四、四诊适用于儿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的运用[J]. 张蒙蒙.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0)
- [2]烟威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分析研究[D]. 曹以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基于大数据中医电子病历数字化标准操作流程构建研究[D]. 熊文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温、消、汗推拿三法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兴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D]. 韦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D]. 徐松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明代儿科学成就与特点研究[D]. 高梦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研究[D]. 吴琼.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护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裴彩利,刘晓,俞梦盈,何桂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05)
- [10]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模块设置规范的构建[J]. 单亚维,牛慧君,岳树锦,郝玉芳. 中华护理教育,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