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余国新,齐子漫[1](2022)在《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为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基于西北干旱区所辖省份2004—2018年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系统(EES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EES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15年间EES系统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显着上升,农业生态环境水平上升幅度较小,波动大;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程度由过渡发展跨入协调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类型由生态优先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针对以上结论,提出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补齐生态短板,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措施等相关建议来保障三者协调发展。
郝梦露,彭守璋[2](2021)在《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为该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南山区为研究区,基于该区9个县的各项生态与经济基本指标,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以及演变趋势。[结果](1)在2000—2017年,宁南山区各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上升,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宁南山区各县耦合度呈现先上升后稍有下降的趋势,但整体范围保持在[0.89,1],处于较高水平。(3)宁南山区耦合协调度类型属于协调发展类。2015—2017年盐池县的协调度有所下降,同心县的协调度上升程度较低,其余县均保持上升趋势。[结论]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宁南山区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不能适配其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耦合协调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为正确认识宁南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陈晓瑜,赵慧芳,潘祖鉴,孙晓航,林玉蕊[3](2021)在《福建省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1990—2017年福建省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耦合度模型研究两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灰色关联度高,耦合作用较强;1990—2017年福建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由1990年中度失调到2017年初级协调;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皆是良性稳步上升的变化趋势;数据预测福建省将于2022年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达到中级协调。建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加强农业现代化规模生产,加强农药化肥的使用监督。
张媛媛,卢荣旺,唐波,林琳[4](2021)在《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及障碍度研究——以粤北韶关市8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PSR理论构建贫困地区生态—经济脆弱性评价体系,以韶关市8个贫困县为案例地分析其脆弱性时空格局并探讨耦合度和障碍因子,研究发现:(1)生态脆弱性整体呈"U"型走势,经济脆弱性呈匀速下降趋势,生态—经济脆弱性呈倾斜且平滑的"L"型阶段性下降趋势。(2)县域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较大,经济脆弱性空间差异缩小,生态—经济脆弱性形成"东高西低、中部适宜"的格局。(3)大部分地区生态—经济耦合脆弱性在中度水平以下,耦合度较高的县主要集中在中部片区。(4)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是影响该地区耦合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年降水、气温和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状态指标是基础障碍因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响应指标重要性有所提升。
王卫民,刘秀霞,童燕[5](2021)在《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山区经济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发展山区农业经济,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必须探寻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立足于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剖析,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山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展开一系列动态研究,得出了山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需要走协调发展道路的结论。
韩超跃,赵先超,胡艺觉[6](2021)在《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构建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8年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8年,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研究期内,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C值均高于0.9,处于高度耦合状态,并于2018年达最佳耦合状态;研究期内,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波动上升,由0.620上升至0.827,即由起初的初级协调程度演变为良好协调程度。按照惯性发展趋势来看,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未来有望达到优质协调程度。
张思静[7](2021)在《张掖市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修宇琪[8](2021)在《环查干湖区域农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云霞[9](2021)在《基于空间冲突的麦盖提县三类空间格局变化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司智升[10](2021)在《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性测度及其优化调控研究 ——以江西省芦溪县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尤其是在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以及长期以来中国行政区划体制下形成的垂直资源配置制度背景下,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是任何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很多地区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内部结构也逐渐朝着复杂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开展首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背景下,探究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控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江西省芦溪县为例,首先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指数模型等多种方法,对芦溪县2009—2018年的国土空间功能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行测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发展水平与协调水平时空分异规律分析;随后对县域各乡镇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立足宏观尺度从三个系统功能六个维度提出国土空间功能优化调控策略。研究兼顾时空与功能系统两个视角,对于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芦溪县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功能发展水平在2009—2018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芦溪县中北部乡镇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南部山区乡镇;不同乡镇因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以及发展偏好的不同,国土空间各系统功能的发展水平也互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系统功能发展方面各乡镇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在社会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功能发展方面各乡镇间更为均衡。(2)芦溪县各乡镇国土空间系统功能耦合度与协调度指数在2009—2018年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且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耦合协调特征。各乡镇耦合类型都已进入磨合或耦合阶段,协调类型都进入过渡发展或协调发展阶段。其中,芦溪镇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功能高水平协调发展;万龙山乡社会系统功能得到了较好发展;宣风镇、银河镇、源南乡和张佳坊乡生态系统功能发展较好;上埠镇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功能发展差异较大,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国土空间各系统功能协调发展;长丰乡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功能发展较为协调,但发展水平较低;南坑镇和新泉乡经济系统功能相较于社会和生态系统功能发展较好。(3)芦溪县各乡镇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巩固提升型、稳定发展型、亟需发展型和功能衰退型四种类型。对巩固提升型乡镇从城镇组团,集聚提升方面,稳定发展型乡镇从紧抓机遇,稳定发展方面,亟需发展型乡镇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方面,功能衰退型乡镇从立足本底,生态保护方面进行优化调控。在宏观尺度上国土空间功能优化调控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经济系统功能方面,要通过统筹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优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高质量经济均衡发展;在社会系统功能方面,要通过推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加快公共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实现高水准社会融合发展;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要通过完善绿色空间体系构建和加强生态服务系统建设实现高品质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认为,从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角度出发,对于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中部地区发展中县城来说,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体系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网络、绿色空间体系和生态服务系统等方面探索国土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功能协调发展也是实现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EES系统耦合机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及构建 |
2.2 EES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3 结果和分析 |
3.1 西北干旱区EES系统以及子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3.2 西北干旱区EES系统耦合结果分析 |
3.3 EES系统发展类型分析 |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1)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 |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3)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
(2)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数据来源 |
1.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分析 |
2.2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综合分析 |
3 讨 论 |
4 结 论 |
(3)福建省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2.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2.1.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2.1.2 建立综合评价函数 |
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2.3 耦合评价模型 |
3 结果分析 |
3.1 关联度分析 |
3.2 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
3.2.1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3.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及障碍度研究——以粤北韶关市8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
1.1 区域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 |
2.1.1 理论框架 |
2.1.2 评价体系 |
2.1.3 熵值法 |
2.1.4 综合因子法 |
2.2 耦合度模型 |
2.3 障碍度模型 |
3 结果分析 |
3.1 脆弱性指数时间变化 |
3.1.1 生态子系统脆弱性 |
3.1.2 经济子系统脆弱性 |
3.1.3 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 |
3.2 脆弱性空间演变 |
3.2.1 生态子系统脆弱性 |
3.2.2 经济子系统脆弱性 |
3.2.3 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 |
3.3 障碍度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5)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意义 |
2 我国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 我国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研究 |
3.1 建立系统边界,科学设置模块 |
3.2 山区农业生态经济建模 |
3.3 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战略方案设计 |
4 结束语 |
(6)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区概况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研究方法 |
3.2.1 运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1)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2)数据平移 |
3)计算比例 |
4)计算熵值和信息熵冗余度第j项指标的熵值为 |
5)计算权重 |
3.2.2 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 |
1)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以加权法计算得出,其公式为 |
2)根据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模型[12],可得出耦合度模型公式,为 |
3.3 数据来源 |
3.4 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4.1.1 湖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
1)2004—2010年,为湖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波动上升阶段。 |
2)2011—2018年,为稳步上升阶段。 |
4.1.2 湖南农业生态发展水平 |
4.2 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10)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性测度及其优化调控研究 ——以江西省芦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土空间功能研究 |
1.2.2 国土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体系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土空间 |
2.1.2 国土空间功能 |
2.1.3 国土空间功能系统协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域分异理论 |
2.2.2 协调发展理论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章 区域概况与基础数据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区位 |
3.1.2 自然环境状况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3.1.4 乡镇发展简况 |
3.2 基础数据 |
3.2.1 遥感影像和矢量数据 |
3.2.2 其他相关数据 |
第4章 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性测度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方法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4.2 评价指标选取 |
4.2.1 经济系统指标选取 |
4.2.2 社会系统指标选取 |
4.2.3 生态系统指标选取 |
4.3 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模型 |
4.3.1 熵值法 |
4.3.2 熵权法TOPSIS评价模型 |
4.3.3 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土空间功能发展与协调水平评价 |
5.1 国土空间功能发展与协调水平测算 |
5.1.1 权重确定 |
5.1.2 熵权TOPSIS模型综合评价得分 |
5.1.3 耦合协调度测算 |
5.2 国土空间功能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 |
5.2.1 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 |
5.2.2 经济系统功能发展水平时空格局 |
5.2.3 社会系统功能发展水平时空格局 |
5.2.4 生态系统功能发展水平时空格局 |
5.3 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
5.3.1 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度划分 |
5.3.2 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度时空格局 |
5.3.3 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度划分 |
5.3.4 国土空间功能协调度时空格局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调控分析 |
6.1 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类型识别 |
6.1.1 巩固提升型 |
6.1.2 稳定发展型 |
6.1.3 亟需发展型 |
6.1.4 功能衰退型 |
6.2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调控方案 |
6.2.1 城镇组团—集聚提升 |
6.2.2 紧抓机遇—稳定发展 |
6.2.3 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
6.2.4 立足本底—生态保护 |
6.3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调控策略 |
6.3.1 高质量经济均衡发展 |
6.3.2 高水准社会融合发展 |
6.3.3 高品质生态安全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协调发展研究[J]. 张凯,余国新,齐子漫. 生态经济, 2022
- [2]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J]. 郝梦露,彭守璋. 水土保持通报, 2021(05)
- [3]福建省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分析[J]. 陈晓瑜,赵慧芳,潘祖鉴,孙晓航,林玉蕊. 武夷学院学报, 2021(09)
- [4]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及障碍度研究——以粤北韶关市8县为例[J]. 张媛媛,卢荣旺,唐波,林琳. 生态经济, 2021(08)
- [5]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研究[J]. 王卫民,刘秀霞,童燕. 山西农经, 2021(14)
- [6]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韩超跃,赵先超,胡艺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1(04)
- [7]张掖市耕地可持续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 张思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环查干湖区域农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修宇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9]基于空间冲突的麦盖提县三类空间格局变化与预测研究[D]. 张云霞. 新疆大学, 2021
- [10]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协调性测度及其优化调控研究 ——以江西省芦溪县为例[D]. 司智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