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脱氢酶连续监测研究

葡萄糖脱氢酶连续监测研究

一、葡萄糖脱氢酶连续监测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晨晨[1](2021)在《铜绿假单胞菌周质空间蛋白GltB激活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葡萄糖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是能量生产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葡萄糖可以作为营养物质或者信号分子来增强重要人类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的毒力。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亟需新型抗感染药物的“重点病原体”清单中,铜绿假单胞菌被列为I类重点(极为重要)的级别。因此,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受、响应葡萄糖的机理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合理的疗法来治疗该病原菌引起的感染。目前的研究表明,葡萄糖通过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孔蛋白Opr B进入胞间质,胞间质的葡萄糖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即磷酸化途径和直接氧化途径进行后续的代谢。铜绿假单胞菌中复杂的葡萄糖代谢调节系统主要有五个:Hex R,Ptx S,Ptx R,Gnt R,GtrS-GltR。其中,调节子GltR与同源的激酶GtrS形成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PAO1中GltR对葡萄糖的转运活性是必需的,其可能激活编码Opr B孔蛋白和葡萄糖转运系统ABCGltBFGK的gltBFGK(gts ABCD)-opr B操纵子的转录。然而,这些结果与Daddaoua等人的发现有一定程度的矛盾。Daddaoua等人认为GltR是一个转录抑制子,抑制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磷酸化会减弱其与DNA的结合能力。虽然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但是以前的研究展示了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中对葡萄糖代谢发挥的重要作用。葡萄糖代谢的中间产物2-KG和6PG能够与激酶GtrS的配体结合域相互作用,从而增强GtrS的自动磷酸化和GltR的磷酸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激酶GtrS在铜绿假单胞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小鼠感染模型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殖和散播要依赖于GtrS。由此,我决定去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作用机制。在本研究论文中,我首先利用RNA-seq实验技术鉴定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葡萄糖应答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菌株PAO1中葡萄糖及其代谢中间产物转运和代谢相关基因均表达上调。qRT-PCR分析与RNA-seq实验结果类似,证明了RNA-seq实验结果是可信的。然后,我构建了缺失突变体菌株ΔgtrS-gltR、Δgcd、ΔgcdΔgtrS-gltR和互补菌株ΔgcdΔgtrS-gltR/p-gtrS-gltR、ΔgcdΔgtrS-gltR/p-gcd,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监测了几个菌株的生长,结果发现只有ΔgcdΔgtrS-gltR菌株不能利用葡萄糖,表明双组份调节系统GtrS-GltR能够独立于Gcd调节葡萄糖的利用,反之亦然。通过融合的启动子分析,我发现在没有葡萄糖的情况下,gltB启动子活性很低并且没有受到gtrS-gltR基因缺失的影响。在有葡萄糖的情况下,gltB-lux的表达水平在野生型菌株PAO1中比没有葡萄糖时显着升高,表明葡萄糖能够诱导gltBFGK-opr B操纵子的表达。然而在突变体菌株ΔgtrS-gltR中,葡萄糖不能够提高gltB-lux的表达水平,其互补菌株ΔgtrS-gltR/p-gtrS-gltR中gltB-lux的表达水平能够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表明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能够正调控葡萄糖转运相关操纵子gltBFGK-opr B。通过报告基因技术和转座子诱变实验,我发现在体内葡萄糖激活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过程不依赖于信号分子2-KG和6-PG,而是与编码周质葡萄糖结合蛋白的gltB基因有关。然后我通过ELISA、SPR、Co IP-MS和BACTH多个实验证明了GltB蛋白能够与激酶GtrS部分结合。此外,我还发现GltB蛋白能够与其它多个跨膜蛋白结合,提示了GltB蛋白可能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更多的功能。为了验证铜绿假单胞菌GltB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在GtrS-GltR激活中的作用,我将五个保守结合位点W33,W34,K90,W268和D301进行了特异性的点突变,得到五个单突变质粒(W33A,W34A,K90A,W268A和D301A)。结果发现在有葡萄糖的情况下,五个点突变都会造成gltB-lux的表达水平下降,证明GtrS-GltR的激活依赖于GltB的葡萄糖结合位点。尤其重要的是,gltB突变体与gtrS突变体一样在果蝇感染模型和小鼠感染模型中毒力均显着降低。此外,CHIP-seq实验提供了GltR的潜在靶基因的基因组学数据,发现gltB是GltR主要的靶基因。总之,这些数据表明周质空间蛋白GltB和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形成了复杂的调控单元来调节铜绿假单胞菌响应葡萄糖时的毒力。

周肸[2](2021)在《固正消癌方对结肠癌糖代谢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肿瘤细胞的持续高速增殖、不停转移、侵袭,顽强抵抗化疗药物的效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其周身所营造的酸性缺氧微环境。此种微环境毫无疑问的会杀伤正常的机体细胞,提供违背规律的能量代谢结果。最早从1924年起,就有着名的医学家Otto Herinrich Warburg针对此非正常代谢形式提出了“Warburg Effect”学说,这种新代谢型编码程序,在现代研究认为是启动肿瘤局部缺氧、酸性环境和畸形无限生长的关键。从糖代谢的角度来切入研究抗肿瘤药品,已经成为目前结肠癌有望治愈的新希望。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年累月的临床工作中,提炼出了具有中医基础和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癌毒理论”。在“祛毒即扶正”的治疗理念下结合中药组方优势形成了集清热解毒、扶正补气、行气活血为一体的消癌解毒方。此方不管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中能证实可以实现带癌共存的宗旨。本研究团队在临床运用周老消癌解毒方门诊治疗结肠癌术后患者过程中,经周仲瑛团队的帮助对消癌解毒方予以化裁,演变为固正消癌方。实践观察认为对于结肠癌患者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大大提高了结肠癌病患的生活质量。目的:从糖代谢及肿瘤微环境视角,探索固正消癌方押制结肠癌细胞的具体机制,从而更深入地巩固“癌毒理论”,发挥中医药抗肿瘤的优势。方法:1.细胞实验:1.1选取HT-29人结肠癌细胞系,将细胞系随机分为四组。即①空白对照组(Control):细胞接种于含正常大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②低剂量组(Low):使用包含1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③中剂量组(Medium):使用包含2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④高剂量组(High):使用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观察不同分组培养12h、24h的HT-29细胞Transwell实验情况;测定4个分组干预48h后的葡萄糖含量和乳酸水平、乳酸脱氢酶含量(LDH)、HT-29细胞内、外pH的影响、72h后的各组中ATP的浓度;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分组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能量感受器AMPK α1、磷酸化的AMPKα1(p-AMPK α1)、己糖激酶(HK2);以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HT-29细胞的凋亡率。1.2选取HT-29人结肠癌细胞系,将细胞系随机分为四组。即①空白对照组(Control):HT-29细胞接种于含正常大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②高剂量组(High):使用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HT-29细胞;③高剂量合并小分子干扰AMPK(High+Si-AMPK)组:以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与特异性沉默AMPK技术结合,对HT-29细胞共同作用。④高剂量合并AMPK激动剂(High+AMPK activator)组:使用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与AMPK激动剂AICAR共同作用HT-29细胞。计算不同分组下培养24h、48h、72h后细胞的OD值;4个分组下对HT-29细胞进行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12h、24h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分组下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以及p53的表达情况。2.动物实验:选取HT-29人结肠癌细胞系构建荷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固正消癌方组(5g/kg)、中剂量固正消癌方组(10g/kg)、高剂量固正消癌方组(20g/kg)。药物干预14天,处死裸鼠后进行肝、肾、脾脏的HE染色;瘤体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Cleaved-caspase-3、HIF-1α、HK2、Ki67、p-AMPK α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瘤体内AMPKα1、p-AMPKα1、HIF-1α、HK2、Glut4蛋白情况;对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内裸鼠末次给药后2h取血清进行糖代谢组学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epctrometer,LC-MS)分析。结果:1.细胞实验:在细胞体外实验中发现,不同分组药物干预后证实固正消癌方能抑制肿瘤细胞Transwell侵袭、迁移能力;ATP浓度测定结果显示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浓度与ATP的浓度呈反比,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浓度越高,ATP的浓度就越低;当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达到一定药物浓度时,可以降低HT-29细胞对葡萄糖的获取,减慢糖代谢进程;同时,固正消癌方也能相应的降低HT-29细胞产生的乳酸以及限制LDH的表达;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下降细胞内的pH值,缩小细胞内外pH差值,且随着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干预浓度的上升而作用效果增强;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下调HK2、HIF-1α蛋白的表达,明显激活AMPK的信号通路,调节HT-29细胞的代谢方式;Annexin—FITC/PI流式细胞术亦证实固正消癌方可以呈剂量依赖性方式发挥抑制HT-29细胞增殖的作用。在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对HT-29细胞AMPK通路影响的细胞实验研究结果中可知,High组HT-29细胞的增殖情况弱于High+Si-AMPK组,但是High组HT-29细胞的增殖情况强于High+AMPK activator组,说明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作用HT-29细胞,且其抑制肿瘤细胞的程度受活化的AMPK数量的影响;同时,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激活AMPK通路弱化HT-2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High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lut4明显表达受到抑制,弱于Control组(P<0.05);High+Si-AMPK 组的 Glut4 表达强于 High 组(P<0.05);High+AMPK activator 组的 Glut4 表达又弱于High组。说明,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通过AMPK通路调控Glut4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HT-29细胞的糖代谢。High组与Control组的HIF-1α表达量未见差异,High+Si-AMPK组与High组的HIF-1α得表达也未见差异;High+AMPK activator组的HIF-1α表达却明显低于High组(P<0.05)。High组的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High+AMPK activator组的p53含量亦多于High组(P<0.05),说明p53依赖于活化的AMPK发挥抗肿瘤作用;而相反地,抑制HT-29细胞中的AMPK,会使得High+Si-AMPK组内p53表达量下凋,影响HT-29细胞的凋亡。High+Si-AMPK组的Bcl-2表达高于High组(P<0.05),在AMPK被沉默后,HT-29细胞增殖程度会提高。在High+AMPK activator组内的Bax含量高于High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然而,High+AMPK activator组内的Bcl-2表达量低于High组(P<0.05),可以认为在AMPK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促进HT-29细胞的凋亡,其结果与AMPK可能影响下游Bcl-2通路有关。2.动物实验在荷瘤裸鼠的体内实验中可知,固正消癌方对肝、脾、肾脏无明显损害;瘤体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固正消癌方会下调Ki67、HIF-1α、HK2蛋白及促进Cleaved-caspase-3、p-AMPK α1蛋白的表达,以此通过限制糖代谢来控制瘤体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固正消癌方也同样会激活AMPK通路,限制糖代谢相关酶HIF-1α、HK2、Glut4的表达,磷酸化p53,诱发结肠癌细胞程序性凋亡。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内裸鼠血清LC-MS分析:各分组区分聚集性明显,筛选出5种差异糖类代谢产物分别是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岩藻糖(Fucose)、果糖(Fructose)以及多条信号通路比如:ABC转运蛋白通路、半乳糖的代谢途径。结论:1)固正消癌方可以从糖代谢途径减少结肠癌细胞的能量来源,改善其周围的微酸环境,下调相关蛋白等方面起到抗肿瘤作用。2)在固正消癌方的作用下,AMPK通路的激活也会起到干预结肠癌细胞的糖代谢过程,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3)LC-MS分析认为固正消癌方作用下的差异糖类代谢物为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岩藻糖(Fucose)、果糖(Fructose),以此为靶点的信号通路还包括ABC转运蛋白通路、半乳糖的代谢途径等。

魏冉[3](2020)在《酿酒酵母老黄酶OYE3的分子改造及其在不对称合成(R)-香茅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香茅醛是一种无环单萜醛。由于香茅醛分子里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故多以(R/S)-香茅醛混合物的形式出现,其中(R)-香茅醛可以合成天然维生素E、是药物合成中间体,也是世界三大香料之一L-薄荷醇合成的关键中间体。目前(R)-香茅醛合成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法。(R)-香茅醛工业合成主要应用日本高砂(Takasago)公司和德国巴斯夫(BASF)发明的化学合成法。但是化学法存在催化剂回收利用困难等困难。相比之下,生物法由于环境友好等特点正逐渐应用于(R)-香茅醛的生产。生物法中烯醇还原酶是应用最广泛,研究最多的生物催化剂。烯醇还原酶能在辅酶NAD(P)H的存在下对柠檬醛的碳碳双键进行反式加氢生成香茅醛。但野生烯醇还原酶对(R)-香茅醛的合成有立体选择性不高和活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以Sacchromyces.cerevisiae S288C老黄酶OYE3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老黄酶OYE3在(R)-香茅醛合成中的应用,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基于对老黄酶OYE3结构和其催化机理的了解,使用半理性设计对老黄酶OYE3进行了改造,得到了具有高立体选择性的突变酶;2.对该突变酶的催化条件进行优化,提高其在(R)-香茅醛合成中的产物得率;3.利用融合酶技术将老黄酶OYE3与GDH融合在一起促进辅酶循环,使融合酶能够催化高浓度(E)-柠檬醛。首先通过半理性设计改造老黄酶OYE3,实现对(R)-香茅醛的高选择性合成。选择老黄酶OYE3催化口袋周围loop区域氨基酸,以及同类型酶中的对映选择性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在所有的突变体中,S296F和W116A催化(E)-柠檬醛时具有高立体选择性(>99%),而催化(Z)-柠檬醛时产物构型出现了逆转(从(S)-到(R)-)。通过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发现,S296F和W116A与底物(Z)-柠檬醛的结合模式发生了“翻转”,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后通过替代氨基酸优化得到了S296F、W116G等具有高立体选择性的突变酶。最后经过组合突变,得到了选择性催化(E)-柠檬醛而不催化(Z)-柠檬醛的老黄酶OYE3的突变酶S296F/W116G。由于突变酶S296F/W116G在具备高立体选择性的同时催化活力较低,因此通过催化条件优化提高其在(R)-香茅醛合成中的催化效率。通过单一变量法探究温度、p H、辅酶NADP+浓度、辅底物D-葡萄糖浓度、GDH与S296F/W116G酶活添加比例等条件对(E)-柠檬醛催化结果的影响。然后向反应中分别添加20种氨基酸来偶联柠檬醛异构化反应,提高(Z)-柠檬醛利用效率,并探究氨基酸浓度对催化结果的影响。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在30℃、p H 7.0、NADP+0.4 m M、D-葡萄糖60 m M、GDH:S296F/W116G=1:1,添加0.5 M丝氨酸条件下,突变酶S296F/W116G催化10 m M(E)-柠檬醛的产物得率从41.31%提高到了58.64%,催化10 m M(Z)-柠檬醛的产物得率从0提高到55.85%,而催化10 m M(E/Z)-柠檬醛时产物得率则从23.53%提高到48.74%。考虑到老黄酶OYE3及其突变酶可催化柠檬醛浓度较低,在(R)-香茅醛合成中的限制,我们将老黄酶OYE3与葡萄糖脱氢酶GDH通过连接肽连接到同一个载体上,构建双酶共表达系统以促进辅酶循环,提高底物转化率。在催化100m M(E)-柠檬醛的实验中,融合酶表达菌E.coli BL21(DE3)/p ET28b-GDH-(GSG)-OYE3和E.coli BL21(DE3)/p ET28b-GDH-(GSG)-S296F催化结果中产物得率分别达到>99%和93.98%,而产物e.e.值明显下降。E.coli BL21(DE3)/p ET28b-GDH-(GSG)-S296F/W116G融合酶表达菌催化产物e.e.值达到83.53%但产物得率只有36.96%。因此推断,酶融合表达会改变单酶与底物结合模式从而影响产物构型。此外,相比于单表达菌,融合表达菌的催化产物中几乎没有香茅醇等副产物生成。

王瑶瑶[4](2020)在《氧化石墨烯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除污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产品的量产化,GO将不可避免地在其生命周期内被释放到生态环境中。GO暴露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除污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基质关键酶活性以及植物生理特性等的不良影响已被证实。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高效废水生态处理技术,不仅需要处理常规污染物(有机物、氮、磷等),还需要具备处理废水中不断涌现的人造污染物的潜力,如纳米污染物(GO、纳米银、纳米二氧化钛等)。据报道,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环境背景浓度已达到ug/L水平,然而关于GO暴露对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造成的潜在影响仍未可知。因此,本文选取黄菖蒲潮汐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20天的试验研究,探明了GO暴露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湿地系统对GO的去除潜力,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研究考察两种浓度(0.5mg/L和5mg/L)GO暴露对潮汐流人工湿地除污效果的影响以及湿地对GO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GO暴露对各组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存在差异。湿地COD去除效果在GO暴露下无明显变化。而湿地NH4+-N、TN、TP去除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有显着降低(p<0.05):0.5mg/L GO试验组NH4+-N、TN、TP去除率分别为对照组的92.20%、91.36%、98.99%;5mg/L GO试验组NH4+-N、TN、TP去除率分别为对照组的92.82%、86.94%、99.22%。此外,GO投加初期(0-30天),湿地NH4+-N、TN、TP去除受抑制程度显着(p<0.05),尤其是高浓度5mg/L GO试验组。对于湿地氮转化过程,湿地NO2--N和NO3--N的转化均受到GO暴露影响,各组湿地出水中氮的质量浓度以NO3--N为主;对于磷去除,湿地对溶解性正磷酸盐(SOP)去除效果也受到GO暴露的抑制,各组湿地出水中的磷形态以SOP为主。另一方面,湿地对GO具有高效的去除潜力:高浓度5mg/L GO连续暴露120天,潮汐流人工湿地对GO的去除率超过90%。研究考察两种浓度(0.5mg/L和5mg/L)GO暴露对湿地基质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质酶活性是湿地生态系统除污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GO暴露120天,基质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未受到显着影响(p>0.05)。脲酶活性在0.5mg/L GO暴露下未受到影响,但在5mg/L GO暴露初期(0-30天)即出现显着升高(p<0.05),且该刺激效应在120天的GO暴露期间持续存在,其平均活性为对照组脲酶活性的260.27%(p<0.05)。同时,磷酸酶活性在GO暴露下也出现显着提高(p<0.05),尤其是在5mg/L GO暴露下,其平均活性为对照组磷酸酶活性的350.78%。另一方面,湿地硝化和反硝化进程中的关键酶:氨单加氧酶和硝酸盐还原酶,其活性均受到GO暴露的抑制,尤其是氨单加氧酶受抑制显着(p<0.05)。在0.5mg/L和5mg/L GO暴露下,氨单加氧酶活性分别在第30-60天和第0-30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47.89%、51.36%,且与水质NH4+-N去除效果相吻合。研究考察两种浓度(0.5mg/L和5mg/L)GO暴露对湿地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抗氧化系统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GO暴露后,黄菖蒲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反应,诱导植物体内抗氧化系统表达。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着上升(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有所下降。在抗氧化酶系统中,SOD作为第一道防线,在0.5mg/L和5mg/L GO暴露下,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05.22%、112.44%。可见,高浓度5mg/L GO试验组SOD活性受诱导程度更为显着。同时,POD和CAT协同参与去除植物体内H2O2,且以POD的作用为主。此外,GO暴露组黄菖蒲叶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过剩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植物细胞膜造成了损伤,膜脂质过氧化程度明显增大,黄菖蒲组织自我防御能力降低。黄菖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黄菖蒲叶片中的叶绿素主要以叶绿素a为主,占比约70%~75%,其受抑制程度略高于叶绿素b。

魏睿元[5](2020)在《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马匹耐力赛是历史悠久的人和动物合作的运动娱乐项目,蒙古马是我国本土特有马种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草原上以半饲牧半野放方式选育,因此蒙古马具有优良的抗受力和耐力。本文对6匹蒙古马、6匹杂交马进行了两个月,各单次15km和30km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后的代谢组进行了研究,分别在训练前后和休息45min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在训练前后采集肌肉样本,利用1H-NMR技术对血浆、肌肉样本代谢物进行检测,使用Chenomx NMR suit软件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归属分类,通过PLS-DA和一维方差对代谢模式和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再进行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分析,找到训练前后发生显着变化的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物,得到训练前后差异代谢物的互作网络关系图,分析耐力运动期间及休息恢复中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方式以及潜在的代谢异常风险。经过实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蒙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机体脂肪供能增加。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脂肪有氧代谢的方式供能,但糖异生的过程也加强,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肉碱、泛酸、甜菜碱的消耗都显着增加,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提示,脂肪储备,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蒙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糖酵解依然持续供能。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糖酵解和脂肪有氧代谢混合的方式为机体供能,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两次耐力负荷期间糖酵解途径均比较活跃,且运动后杂交马机体表现出迅速的清除乳酸的能力。提示,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杂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3.比较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差异。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运动前杂交马糖代谢表现的更活跃,而蒙古马组脂肪酸的代谢供能的占比更多。运动中蒙古马脂肪动员的能力更显着,对于耐力运动来说具有更大的优势,爆发力也更有潜质,但是杂交马表现出更好的乳酸耐受和代谢能力,对于短距离的比赛或许更有优势。提示,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耐力赛马是可行的。4.代谢通路和病症富集的分析。结果显示,15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18条、肌肉样本6条,杂交马组血浆样本5条、肌肉样本15条。30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9条、肌肉样本19条,杂交马血浆样本7条、肌肉样本13条。其中主要涉及糖酵解或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盐循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甲烷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等途径。运动后两组马都有发生机体物质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各种不适症、炎症性疾病、肌肉溶解、神经紊乱症、线粒体-脑病-乳酸-中风、厌氧症、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肌损伤、窒息、严重惊厥或心源性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病症的可能,提示,运动后物质补充和机体调整是必要的。

骆源[6](2020)在《激活过氧化物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对尼罗罗非鱼糖脂利用与机体健康的代谢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类是机体重要的非蛋白能量物质,由于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于水产饲料中。尽管适量提高饲料中糖类水平可以发挥节约蛋白质的效应,但是长期摄食过量糖类能够引起养殖鱼类脂肪代谢紊乱,增加脂肪过度累积的风险。目前,关于降低鱼类脂肪过度累积的调控研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调控鱼类脂分解代谢是否能够缓解高糖饲料引起的不良效应尚不清楚。过氧化物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是配体依赖性核激素受体,在调控脂肪分解代谢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然而其在鱼类糖脂代谢稳态中的调控作用尚不清楚。因此,阐明PPARα在鱼类营养代谢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标记营养素示踪、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印迹和代谢组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较为系统地研究了PPARα对尼罗罗非鱼糖脂利用与抗菌免疫中的基本功能,及其调控糖脂代谢稳态的生化与分子机制。本文首先利用PPARα激活剂吉非罗齐(Gemfibrozil)和非诺贝特(Fenofibrate)处理尼罗罗非鱼,确认PPARα能够被外源性激活剂有效激活,并阐述了PPARα激活具有改善罗非鱼糖脂代谢和抗菌免疫能力的作用。其次,为进一步探究PPARα对尼罗罗非鱼糖脂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本文更深入地研究了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耗氧率、胞内氧及低氧诱导因子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葡萄糖氧化磷酸化调控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脂分解代谢和高糖饲料耐受能力的影响PPARα作为糖脂代谢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的核转录因子,在哺乳动物中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有关鱼类PPARα对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为了探究PPARα激活对糖脂代谢稳态的影响,本工作将初始体重为(3.03±0.11 g)的尼罗罗非鱼,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对照组(Control,30%玉米淀粉),高糖组(HCD,45%玉米淀粉)和高糖补充吉非罗齐组(HCG,45%玉米淀粉+200 mg/kg gemfibrozil)三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吉非罗齐显着上调PPAR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显着下调其蛋白磷酸化水平,表明外源性激活剂能够通过去磷酸化作用有效激活罗非鱼PPARα。PPARα激活后显着降低了摄入高糖饲料尼罗罗非鱼肝体比、腹脂率和全鱼脂肪含量;此外,肝脏组织中的糖原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着下降。与此相反,肝脏组织中乳酸含量则显着升高。血清生化指标显示,PPARα激活后,摄入高糖饲料的尼罗罗非鱼血糖和乳酸水平显着下降,而血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丙二醛水平则显着下降;此外,PPARα激活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着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显着升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当PPARα激活后,肝脏组织糖酵解相关基因(GK、PFK和PK)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而糖异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则无显着性变化;此外,PPARα激活还显着上调了肝脏和脂肪组织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且提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综上所述:1)PPARα激活可以促进摄食高糖饲料尼罗罗非鱼的脂肪分解代谢,从而缓解高糖引起的不良效应;2)PPARα激活可能通过促脂解改变尼罗罗非鱼的糖脂能量代谢模式。2.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脂肪分解代谢和抗菌免疫能力的影响PPARα在哺乳动物能量代谢、抗氧化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然而这些功能在鱼类中还没有被证实。为证明PPARα激活可能也会通过调控能量代谢改善鱼类的健康,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饲喂PPARα激活剂6周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实验,探讨PPARα在机体抗致病菌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显示:PPARα激活后显着提高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效率、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线粒体标志基因MAO的表达水平。同时,PPARα激活还显着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此外,PPARα激活显着提高了尼罗罗非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存活率;PPARα激活的尼罗罗非鱼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抗炎标志物基因表达也显着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PPARα激活可能通过提高线粒体依赖性能量供应提高尼罗罗非鱼免疫、抗氧化和抑炎水平,进而提高机体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以上两个部分的研究表明PPARα可以在尼罗罗非鱼中被外源性配体激活,并通过加强脂分解效能,调控能量代谢,从而提高罗非鱼对于饲料糖脂的利用与抗菌免疫能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3.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葡萄糖无氧酵解的调控作用本论文前期工作发现PPARα激活可以提高尼罗罗非鱼的葡萄糖无氧酵解活性,并改善高糖饲料对罗非鱼产生的负面效应。为更深入探讨此代谢机制,本部分工作对初始体重为(12.42±1.80 g)的尼罗罗非鱼分别投喂对照组饲料(Ctrl)和Fenofibrate组饲料(FB)4周,研究PPARα在被Fenofibrate激活状态下对葡萄糖无氧酵解的调控。研究结果显示:Fenofibrate显着上调尼罗罗非鱼肝脏PPA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显着下调其蛋白磷酸化水平。PPARα激活后,血清中丙酮酸和乳酸、肝脏组织中乳酸含量均显着升高;此外,肝脏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也显着上调,而糖异生途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则无显着性变化。我们对乳酸生成途径的检测结果发现,PPARα激活显着提高了肝脏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此外,肝脏乳酸脱氢酶A(LDH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14C标记乳酸示踪实验结果显示,PPARα激活后,14C标记乳酸氧化分解释放放射性标记CO2的量显着增加;此外,全鱼放射性保留量,全鱼糖原和总脂放射性则显着下降,而全鱼总蛋白放射性则无显着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代谢组学分析也发现,PPARα激活后肝脏组织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代谢产物显着增加,而脂肪代谢中间产物则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PPARα激活提高尼罗罗非鱼葡萄糖无氧酵解和乳酸的生成水平;同时,PPARα激活也可能提高了机体对乳酸的清除能力。本部分确认,PPARα激活的确可以有效地激活糖酵解生化过程。4.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胞内氧水平和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在明确了PPARα激活能够提高尼罗罗非鱼葡萄糖无氧酵解和乳酸生成后,为了更深入的探讨PPARα激活导致尼罗罗非鱼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重点探讨了PPARα激活对胞内氧和低氧诱导因子的影响。本实验使用120尾初始体重为12.42±1.80 g的尼罗罗非鱼,随机分成对照组(Ctrl)和Fenofibrate处理组(FB),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Fenofibrate激活PPARα显着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肝体比、腹脂率和全鱼总脂含量均显着下降。同时,PPARα激活也显着提高肝脏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效率。此外,Fenofibrate激活PPARα显着提高了尼罗罗非鱼机体的呼吸率;对原代培养肝细胞胞内氧监测发现,PPARα激活显着降低了胞内氧水平。进一步对低氧诱导因子的测定发现,PPARα激活显着上调了肝脏组织HIF1α和HIF3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本部分工作表明:PPARα通过降低尼罗罗非鱼胞内氧和激活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增强机体葡萄糖无氧酵解途径。5.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葡萄糖氧化磷酸化及其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在证实PPARα对葡萄糖无氧酵解过程的调控机制后,本工作又进一步探索了PPARα对罗非鱼葡萄糖氧化磷酸化过程的调控机制。本部分工作采用PPARα激活剂Fenofibrate处理尼罗罗非鱼,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结果显示:PPARα激活后,尼罗罗非鱼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而肝糖原含量则显着下降;糖耐受实验发现,PPARα激活的尼罗罗非鱼糖耐受能力显着下降。我们对尼罗罗非鱼腹腔注射14C标记葡萄糖进行代谢示踪,结果发现PPARα激活显着降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率,而鱼体内放射性保留量则显着升高;此外,PPARα激活显着降低了全鱼总脂肪的放射性保留量,而对全鱼糖原和总蛋白放射性保留量无显着性影响。我们对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研究发现,Fenofibrate激活PPARα显着降低了Akt的磷酸化水平,同时显着上调了抑制Akt磷酸化的关键因子TRIB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Fenofibrate激活PPARα显着上调肝脏组织PDK2和PDK4 mRNA表达水平;与此相反,PDHE1αmRNA表达水平则显着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enofibrate激活PPARα显着上调肝脏组织PDK2和PDK4的蛋白表达水平,而PDHE1α总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然而,PDHE1αS29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则显着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肌肉组织中,Fenofibrate激活PPARα对PDK2、PDK4和PDHE1α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本部分工作表明:1)PPARα通过激活TRIB2抑制Akt的磷酸化水平阻碍胰岛素信号通路;2)PPARα激活通过调控PDK2/PDK4-PDHE1α轴降低尼罗罗非鱼对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综上所述,尼罗罗非鱼PPARα可以被外源性激活剂有效激活,并通过增强脂分解效能和调控能量代谢提高罗非鱼对饲料糖脂的利用和抗菌免疫能力;此外,PPARα通过增强脂肪分解效能和调控TRIB2/Akt-PDK/PDHE1α信号通路改变糖代谢模式,进而维持糖脂代谢稳态。

贾高旺[7](2019)在《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大豆油和鱼油的可行性,本实验通过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饲料中的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饲料中的大豆油和鱼油两部分对凡纳滨对虾饲料中脂肪酸钙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验一:本实验旨在研究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0.3±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实验共3组,对照组、不饱和脂肪酸钙组、饱和脂肪酸钙组,分别记为D1、D2和D3,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实验期为56d。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灰分等生长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淀粉酶、胰蛋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D3组和D2组对虾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低于D1组(P<0.05);各组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D3组对虾血淋巴中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D1组(P<0.05),D2组与D1组无显着差异(P>0.05);D3组对虾血淋巴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着低于D1组,D3组血淋巴葡萄糖浓度显着高于D1组(P<0.05),D2组与D1组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以脂肪酸钙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大豆油是可行的,并且不饱和脂肪酸钙的替代效果优于饱和脂肪酸钙的替代效果。实验二:本实验旨在研究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0.3±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实验共4组,对照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组,分别记为V1、V2、V3和V4,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实验期为56d。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灰分等生长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肝胰腺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引起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P<0.05),但是对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各组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V1、V2组对虾血淋巴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V3、V4组(P<0.05);V1、V2组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葡萄糖、总胆固醇、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V3、V4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以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大豆油是可行的。

费文婷[8](2019)在《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玛咖作为南美地区传统的的植物药具有“南美人参”的称号,由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在全球普遍应用。我国自古就有吸纳外来优秀民族医药的传统,对外来药物秉持着开放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玛咖被引入中国,在云南、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大量种植,并且结合中医药特色与中药配伍被广泛应用。截止2018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以玛咖为主要原料,与中药配伍的产品就高达29个,配伍的中药种类以补益药居多,但是由于玛咖没有明确的中药药性使这种配伍应用缺乏中医药理论支撑,玛咖中药药性的提出与研究是玛咖在我国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导师的研究团队在对玛咖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玛咖的中药药性:微温,味甘、辛,归肾、肝、脾经,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疏肝健脾之效,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据传统医学记载和对现代研究文献分析,玛咖的应用以影响生殖系统以及强身健体为特色。目前众多学者对玛咖增强性功能作用的研究较多,玛咖“补肾”功效深入人心,但考虑到玛咖在原产地的应用背景,且国内市场上玛咖与中药配伍的实际应用仍以缓解体力疲劳和增强免疫力为主。中医认为,疲劳和免疫低下状态多与脾虚证相关,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进行研究。2实验目的(1)运用中医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在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以证测性,性效相关”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2)通过比较玛咖原粉及其水提取物、醇提取物的药性偏性,筛选、追踪玛咖“甘温健脾”主要活性成分,探讨功效物质基础。(3)基于玛咖“甘温健脾”功效,揭示玛咖多糖促进机体能量代谢及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揭示“性效相关”的科学内涵。3实验方法(1)建立复合因素造模法(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脾虚证动物模型,考察玛咖原粉对脾虚证小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2)建立理化因素损伤法(环磷酰胺诱导)脾虚证动物模型,考察玛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及免疫调节的影响,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3)选取环磷酰胺诱导法建立的脾虚证小鼠模型,通过考察比较玛咖原粉、玛咖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脾虚证模型小鼠的影响,追踪玛咖“甘温健脾”的主要活性成分。(4)从玛咖水提物中进一步提取、精制玛咖多糖。研究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检测脾虚小鼠肝脏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以及线粒体F0F1-ATP酶含量,RT-qPCR法检测参与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NADH、SDH及VDAC的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VDAC蛋白表达水平,明确玛咖多糖促进脾虚小鼠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5)研究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免疫调控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脾虚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细胞亚群,酶免法测血清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2、IL-4、TNF-β含量,RT-qPCR法检测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基因表达,MTT法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情况,TUNEL荧光染色法观察脾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测脾脏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确玛咖多糖对脾虚小鼠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4实验结果(1)玛咖原粉能够缓解由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法建立的脾虚证小鼠的体力疲劳,增加力竭游泳时间,降低小鼠冷区停留比例,升高cAMP/cGMP 比值,促进MG、LG储存,抑制代谢产物LA、FFA、CREA、UREA的生成,促进能量代谢酶LDH、CK及肝脏 F0F1-ATP 酶、Na+-K+-ATP 酶和 Ca2+-Mg2+-ATP 酶活性。(2)玛咖原粉能够缓解由环磷酰胺诱导法建立的脾虚症状,升高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冷区停留比例,升高cAMP/cGMP比值,对免疫器官的萎缩有拮抗作用,升高WBC计数,上调IL-2、IFN-γ表达水平,增强能量代谢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3)进一步比较同等剂量的玛咖原粉、及其水提物和醇提物作用于环磷酰胺诱导的脾虚小鼠模型,玛咖原粉、水提物和醇提物均能增加脾虚小鼠体重,组间无差异。玛咖水提物组对小鼠的温度趋向性影响的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玛咖水提物>玛咖原粉>玛咖醇提物。玛咖水提物升高cAMP/cGMP比值效果优于原粉、优于醇提物。玛咖水提物对免疫器官的保护作用、升高白细胞作用最佳,对小鼠肝脏能量代谢酶活性影响最大。(4)玛咖多糖作用于脾虚小鼠能够缓解其脾虚症状,增加体重、延长力竭游泳时间,增加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冷区停留比例,升高脾虚小鼠血清cAMP/cGMP比值,增加机体能量代谢酶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两种离子泵的含量,增强F0F1-ATP酶活性,促进ATP的合成,升高脾虚小鼠肝脏组织中的NADH和SDH的基因表达,增强VDAC的活性,促进三大营养物质分解生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而发生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储存能量。(5)玛咖多糖抑制脾虚小鼠免疫器官的萎缩,增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其作用机制为:让停留于G0/G1期的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增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IFN-y,TNF-β,IL-2含量,同时降低IL-4含量;升高转录因子T-bet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GATA-3基因表达水平,使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同时抑制Th2细胞的活化,机体Th1/Th2细胞亚群恢复平衡;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凋亡,降低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5结论(1)本研究通过观察玛咖对两种脾虚证小鼠的温度趋向性、环核苷酸水平以及物质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证测性”验证了玛咖药性“微温”;玛咖增加小鼠体重、增强体力、抑制免疫器官萎缩,体现了甘味药的补益作用,玛咖“味甘”;通过促进脾虚小鼠能量代谢和免疫调节从而实现“味甘补脾”、“温阳健脾”功效,玛咖“归脾经”,具有“甘温健脾”功效。(2)玛咖水提物对脾虚小鼠的寒热趋向变化及免疫调节作用最明显,效果优于醇提物和原粉,玛咖水提物“甘温健脾”药物性能最为突出。通过进一步筛选追踪,确定玛咖多糖是玛咖“甘温健脾”的物质基础。(3)玛咖多糖影响肝脏细胞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NADH、SDH和VDAC基因表达水平及酶活性,从而促进机体能量代谢;玛咖多糖通过促进机体失衡的Th1/Th2细胞亚群恢复平衡,降低脾脏组织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抑制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表达水平,介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对机体起到免疫调节作用。6研究意义(1)本研究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不同层次探讨了玛咖多糖影响能量代谢、调控免疫的作用机制。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药性及功效指标关联性,进而揭示了玛咖“甘温健脾”的“性效相关”内涵。(2)本研究确立了玛咖多糖为“甘温健脾”的物质基础,有助于玛咖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建立标准、控制质量以及指导与中药的配伍应用。(3)本研究为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药性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填补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空白,推动了外来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为深入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充分利用天然药用资源、拓展中药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胡树昆[9](2019)在《快速定量检测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干化学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α-羟丁酸脱氢酶为乳酸脱氢酶同功酶之一,在人体内普遍存在,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筛查。人体血液中α-羟丁酸脱氢酶的测定对鼻咽癌、肺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镰状细胞病等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临床上检测α-羟丁酸脱氢酶的方法为液生化法,但此方法需要大型的自动化生化仪器,仪器价格昂贵,且需要成熟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简单、快速、操作方便的POCT检测方法可应用于临床上。本研究利用干式生化检测原理和技术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人体中α-羟丁酸脱氢酶的干化学试纸,同时配套自行开发的小型台式反射光度计可以定量检测人体血液当中的α-羟丁酸脱氢酶含量,经过临床验证性能符合临床需要,形成的产品已获得CFDA注册文号,可以投入临床实际应用。该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干化学产品的空白,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试剂成本低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设计了单因子及全因子实验对试纸材进行料筛选及试纸配方的优化。确定了测试条件:测试波长为550nm,反应时间为120s,加样量为15μL;对试纸反应中涉及到的底物浓度、缓冲溶液pH值和离子浓度、显色剂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稳定剂、辅酶和保护剂主要组分进行优化。试纸的配方优化结果:α-羟丁酸的浓度为15mmol/L、缓冲液离子浓度为100mmol/L、pH值为8.2、显色剂浓度为50mmol/L、吐温-20的浓度为0.5%,稳定剂浓度为4%,辅酶浓度为10%,保护剂浓度为1%。对试纸材料进行筛选,试剂层选用15μm孔径的CNPC-SS12,扩散层选用PES30/24,中间层选用6613。将优化后配方应用于试剂层中,结合筛选好的膜材组装成试纸,对试纸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纸的批内精密度6.8%~7.1%、批间精密度4.0%~4.9%、总精密度7.8%~8.6%,均小于10%;测试朗道校准品高低值准确度的偏差分别为4.9%和5.3%,都小于15%;试纸线性范围在24U/L~953 U/L内,相关方程为y=0.970x+1.971,相关系数R2=0.9997;试纸开瓶21天,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在±10%以内,试纸保持稳定;在37℃储存14天,试纸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在±10%以内,表明α-HBDH干化学试纸在2~8℃冷藏条件下可储存12个月;常见干扰物质低于以下浓度时:血红蛋白5g/L、胆红素342μmol/L、甘油三酯37mmol/L、抗坏血酸170μmol/L,对α-HBDH检测无明显干扰。干化学试纸与液体参考方法学比较,相关方程为y=0.995x+20.934(r=0.995),Passing-Bablok回归方程的斜率为0.995,接近理论值1;Bland-Altman分析显示4.16%的点在一致性界限之外。表明干化学与液体试剂相关性良好,具有可比性。对不同抗凝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肝素钠血浆与血清检测结果同源性最好,肝素钠血浆的相对偏倚为5.7%,试纸测定脑梗患者α-HBDH浓度与正常人的差异性对比明显,表明该试纸适用于脑梗患者的辅助诊断。临床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试纸可应用于α-HBDH的检测,可在基层医院进行应用推广。

刘锐翔[10](2017)在《醛酮还原酶TdAKR的克隆表达及催化合成(S)-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醇是合成大量重要手性药物的手型砌块。(S)-4-氯-3-羟基丁酸乙酯((S)-CHBE)是一种多功能的手性中间体,尤其可作为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的关键中间体。由于生物催化不对称还原法生产(S)-CHBE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映体选择性高、副产物少,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从Torulaspora delbrueckii ZJB15080中得到一个醛酮还原酶基因,并对它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基因挖掘从T.delbrueckii ZJB15080中克隆了一株醛酮还原酶TdAKR,将其于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实现了异源表达,纯化后进行了酶学性质的研究。TdAKR分子量约为38.6 kDa,最适温度与最适pH分别为30℃、7.0。在低于35℃和偏酸性环境中稳定性较好。Td AKR遵循强制顺序反应。对4-氯乙酰乙酸乙酯(COBE)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对NADPH、COBE的表观米氏常数(Km)以及周转数(kcat)分别为47.51 U·mg-1,0.07 mM、1.19 mM和30.56 s-1。2.对重组菌的产酶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产酶表达条件为:接种量2%,加入培养基37℃培养2 h后加入9 g·L-1的乳糖,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分别为28℃和12 h。此时比酶活达1932.6 U·g-1,生物量为1.92 g·L-1(DCW)。通过优化培养基组分,确定了加入10 g·L-1的蔗糖和5 g·L-1的NaNO3可使比酶活提高到2374.35 U·g-1,生物量2.1 g·L-1(DCW)。3.研究了TdAKR与EsGDH双酶偶联体系不对称还原COBE生成(S)-CHBE的过程。在50 g·L-1的底物浓度条件下,转化2 h后产物得率为91.5%,e.e.值95.6%,时空产率549 g·L-1·d-1。当底物浓度为75 g·L-1时,反应3 h后达到平衡,得率为90.3%,e.e.值95.7%,时空产率541.8 g·L-1·d-1。在底物浓度进一步增大为100 g·L-1时,反应在5.5 h后趋于平衡,此时产物得率为87.2%,e.e.值95.6%,时空产率380.7 g·L-1·d-1。而当底物浓度增大到125 g·L-1时,产物得率明显降低仅为64.8%。实验结果显示,TdAKR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二、葡萄糖脱氢酶连续监测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糖脱氢酶连续监测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铜绿假单胞菌周质空间蛋白GltB激活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1.2 铜绿假单胞菌中葡萄糖的相关研究
        1.2.1 铜绿假单胞菌中葡萄糖的代谢途径
        1.2.2 铜绿假单胞菌中葡萄糖代谢的调节
        1.2.3 高浓度葡萄糖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1.3 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系统
    1.4 三组份调节系统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器材
        2.1.1 实验质粒和菌株
        2.1.2 实验试剂和试剂盒
        2.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2.1.4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铜绿假单胞菌突变体的构建
        2.2.2 质粒的构建
        2.2.3 转座子突变实验
        2.2.4 总RNA抽提
        2.2.5 RNA-seq实验
        2.2.6 qRT-PCR
        2.2.7 表达纯化蛋白
        2.2.8 lux报告基因的检测实验
        2.2.9 细菌生长曲线的检测
        2.2.10 荧光标记的热迁移实验
        2.2.11 等温热量滴定实验(ITC)
        2.2.12 蛋白GltR和 GltR~(D56A)的乙酰磷酸化
        2.2.13 放射标记法检测GtrS蛋白的磷酸化
        2.2.14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和高通量测序(CHIP-seq)
        2.2.15 凝胶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2.2.16 Dye primer-based DNase I foot-printing assay
        2.2.17 Western blot分析
        2.2.1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2.2.19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2.2.20 细菌双杂交(Bacterial two-hybrid analysis)
        2.2.21 免疫共沉淀和质谱联用技术(CoIP-MS)
        2.2.22 果蝇感染实验
        2.2.23 小鼠急性肺炎感染模型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利用RNA-seq方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葡萄糖应答基因
    3.2 gcd基因缺失突变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依赖于GtrS-GltR
    3.3 GtrS-GltR正调控gltBFGK-opr B操纵子
    3.4 葡萄糖诱导的GtrS-GltR的激活不依赖于2-KG和 6PG
    3.5 转座子诱变发现gltB基因对GtrS-GltR的激活十分关键
    3.6 GltB蛋白可与包括GtrS在内的许多跨膜蛋白结合
    3.7 GtrS-GltR的激活依赖于GltB的葡萄糖结合位点
    3.8 在体外,葡萄糖不影响GltB与 GtrS的结合
    3.9 利用CHIP-seq鉴定GltR潜在靶基因组
    3.10 GltB正调控两个新的GltR靶基因:opgGH和 ctp H
    3.11 gltB基因的缺失引起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能力显着降低
第4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固正消癌方对结肠癌糖代谢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的研究概述
        1.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病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的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结肠癌糖代谢的研究概述
        1. Warburg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2. 肿瘤微环境与糖代谢
        3. AMPK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医药与代谢组学的研究
        1. 代谢组学概论
        2. 结肠癌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
        3. 中医药与代谢组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固正消癌方对HT-29细胞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1.2 细胞系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细胞分组与给药
        2.3 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
        2.4 ATP浓度测定
        2.5 葡萄糖含量测定
        2.6 乳酸水平检测
        2.7 乳酸脱氢酶水平检测
        2.8 细胞内、外pH检测
        2.9 Western Blot实验
        2.10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抑制HT-29细胞Transwell迁移、侵袭能力
        4.2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下调HT-29细胞ATP浓度
        4.3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减少HT-29细胞内葡萄糖含量
        4.4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降低HT-29细胞乳酸水平
        4.5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降低HT-29细胞乳酸脱氢酶含量
        4.6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对HT-29细胞内、外pH的影响
        4.7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影响HT-29细胞糖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
        4.8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诱导HT-29细胞的凋亡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章 固正消癌方对HT-29细胞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1.2 细胞系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细胞分组与给药
        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4 CCK8法监测细胞抑制率
        2.5 划痕实验
        2.6 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
        2.7 Weste Blot实验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抑制HT-29细胞增殖
        4.2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弱化HT-29细胞的迁移
        4.3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减弱HT-29细胞的Transwell迁移、侵袭
        4.4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影响HT-29细胞糖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
        4.5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诱导HT-29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章 固正消癌方对荷瘤裸鼠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煎液制备
        1.2 动物与细胞系
        1.3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及用具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 裸鼠肝、脾、肾HE染色
        2.3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
        2.4 瘤体组织Western Blot实验
        2.5 裸鼠血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代谢组学分析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裸鼠一般情况
        4.2 裸鼠肝、脾、肾HE染色
        4.3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
        4.4 肿瘤组织中糖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
        4.5 裸鼠血清糖代谢LC-MS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酿酒酵母老黄酶OYE3的分子改造及其在不对称合成(R)-香茅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香茅醛的用途与合成
        1.1.1 (R)-香茅醛的用途
        1.1.2 (R)-香茅醛的合成
    1.2 (R)-香茅醛的生物合成研究现状
    1.3 老黄酶(Old Yellow Enzyme)简介
        1.3.1 老黄酶的来源、类别和作用
        1.3.2 老黄酶的催化机理和底物范围
        1.3.3 老黄酶的改造
    1.4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基于半理性设计改造老黄酶OYE3的对映体选择性与底物利用能力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质粒和菌株重组质粒
        2.2.2 试剂
        2.2.3 培养基
        2.2.4 缓冲液
        2.2.5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重组质粒转化
        2.3.2 目的蛋白表达纯化
        2.3.3 蛋白浓度检测
        2.3.4 (E)-柠檬醛和(Z)-柠檬醛的制备
        2.3.5 催化反应
        2.3.6 气相检测
        2.3.7 突变库构建
        2.3.8 感受态细胞BL21(DE3)和DH5α制备
        2.3.9 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
    2.4 结果与讨论
        2.4.1 OYE3突变位点选择
        2.4.2 OYE3突变酶构建,表达纯化和催化
        2.4.3 OYE3S296和W116位点替代氨基酸优化
        2.4.4 OYE3S296位点和W116位点组合突变
        2.4.5 分子对接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突变子OYE3 S296F/W116G催化不对称合成(R)-香茅醛的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试剂
        3.2.3 培养基
        3.2.4 缓冲液
        3.2.5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培养
        3.3.2 蛋白表达与纯化
        3.3.3 蛋白浓度检测
        3.3.4 酶活检测
        3.3.5 底物制备
        3.3.6 催化反应
        3.3.7 气相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S296F/W116G和 GDH酶的分离纯化
        3.4.2 温度对S296F/W116G的催化活力影响
        3.4.3 pH对 S296F/W116G的催化活力影响
        3.4.4 NADP~+浓度对产物得率的影响
        3.4.5 辅底物D-葡萄糖浓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3.4.6 GDH与 S296F/W116G酶量添加比例对产物得率的影响
        3.4.7 20种氨基酸对(Z)-柠檬醛产物得率的影响
        3.4.8 丝氨酸浓度对(Z)-柠檬醛产物得率的影响
        3.4.9 最佳催化条件下丝氨酸对三种底物产物得率的影响
    3.5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突变子OYE3 S296F/W116G与葡萄糖脱氢酶GDH的融合表达与全细胞催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质粒与菌株
        4.2.2 试剂
        4.2.3 培养基
        4.2.4 缓冲液
        4.2.5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老黄酶OYE3 与葡萄糖脱氢酶GDH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
        4.3.2 老黄酶OYE3 与葡萄糖脱氢酶GDH融合表达菌体构建和融合酶表达
        4.3.3 S296F/W116G和 GDH融合表达菌体构建
        4.3.4 老黄酶OYE3(或S296F/W116G)和葡萄糖脱氢酶GDH单表达菌全细胞催化100mM(E)-柠檬醛
        4.3.5 融合表达菌体全细胞催化(E)-柠檬醛的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融合表达质粒构建
        4.4.2 融合表达菌构建和融合酶诱导
        4.4.3 单表达菌与融合表达菌全细胞催化100mM(E)-柠檬醛结果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氧化石墨烯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除污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与特性
        1.1.2 纳米材料的分类与应用
        1.1.3 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
        1.1.4 纳米颗粒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1.2 氧化石墨烯概述
        1.2.1 氧化石墨烯的特性与应用
        1.2.2 氧化石墨烯的生态效应
    1.3 潮汐流人工湿地概述
        1.3.1 人工湿地的定义与结构
        1.3.2 潮汐流人工湿地的应用与除污机理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湿地供试基质与植物
        2.1.2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购置及表征
    2.2 试验设计
        2.2.1 潮汐流人工湿地的构建
        2.2.2 试验污水
    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的检测
        2.3.2 基质酶活性的检测
        2.3.3 植物抗氧化酶指标的检测
        2.3.4 氧化石墨烯定量
    2.4 潮汐流人工湿地运行与稳定
    2.5 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浓度GO对人工湿地除污性能的影响
    3.1 对人工湿地pH值的影响
    3.2 对人工湿地COD去除的影响
    3.3 对人工湿地NH_4~+-N去除的影响
    3.4 对人工湿地NO_2~--N的影响
    3.5 对人工湿地NO_3~--N去除的影响
    3.6 对人工湿地TN去除的影响
    3.7 对人工湿地SOP去除的影响
    3.8 对人工湿地TP去除的影响
    3.9 氧化石墨烯在潮汐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浓度GO对人工湿地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4.1 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2 对氮循环过程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1 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4.2.2 对氨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
        4.2.3 对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3 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4 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4.5 对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浓度GO对人工湿地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1 对黄菖蒲体内SOD酶活性的影响
    5.2 对黄菖蒲体内POD酶活性的影响
    5.3 对黄菖蒲体内CAT酶活性的影响
    5.4 对黄菖蒲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5.5 对黄菖蒲体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5.1 叶绿素a
        5.5.2 叶绿素b
        5.5.3 总叶绿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会议论文
    三、参与项目

(5)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马术耐力赛概述
        1.1.1 国际马术联合会(FEI)简述
        1.1.2 耐力赛(Endurance)简述
        1.1.3 国内外耐力赛展况
    1.2 耐力赛用马
        1.2.1 国外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2.2 国内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3 代谢组学应用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1.3.3 马运动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4 马运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一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2.1.3 试验地区概况
        2.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2.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2.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2.1.7 1H-NMR谱图采集
        2.1.8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蒙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2.2.2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2.2.3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2.2.4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2.3 讨论
        2.3.1 耐力负荷对蒙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2.3.2 蒙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2.3.3 蒙古马糖代谢的变化
        2.3.4 蒙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2.3.5 蒙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2.3.6 蒙古马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2.3.7 蒙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2.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二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3.1.3 试验地区概况
        3.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3.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3.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3.1.7 1H-NMR谱图采集
        3.1.8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3.2.2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3.2.3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3.2.4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3.3 讨论
        3.3.1 耐力负荷对杂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3.3.2 杂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3.3.3 杂交马糖代谢的变化
        3.3.4 杂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3.3.5 杂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3.3.6 杂交马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3.3.7 杂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3.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三 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4.1.3 试验地区概况
        4.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4.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4.1.6 核磁检测样品处理
        4.1.7 1H-NMR谱图采集
        4.1.8 数据处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蒙古马与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4.2.2 两组马耐力运动训练血浆和肌肉代谢核磁图谱比较
        4.2.3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的比较分析
        4.2.4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比较分析
    4.3 讨论
        4.3.1 耐力负荷对两组马心率及呼吸影响的比较
        4.3.2 两组马磷酸原系统代谢的比较
        4.3.3 两组马无氧供能系统代谢变化的比较
        4.3.4 两组马有氧供能系统代谢的比较
        4.3.5 两组马氨基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6 两组马嘌呤核苷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7 两组马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4.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四 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生物信息学及关联性分析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及分析
        5.1.2 分析用网站数据库
        5.1.3 分析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蒙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2 杂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3 差异代谢物间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6 结论
7 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激活过氧化物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对尼罗罗非鱼糖脂利用与机体健康的代谢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研究进展
        1.PPARα的结构、分布及激活方式
        2.PPARα对能量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3.PPARα与机体健康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脂肪分解代谢和高糖饲料耐受能力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脂肪分解代谢和抗菌免疫能力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葡萄糖无氧酵解的调控作用
    第一节 PPARα激活对罗非鱼葡萄糖无氧酵解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尼罗罗非鱼PPARα激活后肝脏代谢组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胞内氧和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PPARα激活对尼罗罗非鱼葡萄糖氧化磷酸化及其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博士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简介
    1.2 对虾饲料工业发展状况
    1.3 对虾蛋白质营养需求及研究现状
    1.4 对虾糖类营养需求及研究现状
    1.5 对虾脂肪营养需求
    1.6 国内外对虾配合饲料脂肪源替代相关研究进展
        1.6.1 对虾类配合饲料中替代豆油的研究现状
        1.6.2 对虾类配合饲料中替代鱼油的研究现状
    1.7 脂肪酸钙在配合饲料中的应用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9.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9.2 技术路线
2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2.1.2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2.1.3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脂肪酸钙对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2.4 不同脂肪酸钙对肝胰腺中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2.2.5 不同脂肪酸钙对血淋巴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GLU、TG含量的影响
        2.2.7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酸种类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组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3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4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功能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3.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与代谢指标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虾的来源及暂养
        3.1.2 实验饲料配制及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3.1.4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2.2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3.2.3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2.4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3.2.5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6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GLU、TG、TCHO含量的影响
        3.2.7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酸种类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组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3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3.4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功能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玛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外来中药药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甘温健脾”中药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玛咖对饮食失节、劳倦伤脾所致脾虚证小鼠的影响
    实验二 玛咖对环磷酰胺诱导法脾虚证小鼠的影响
    实验三 基于脾虚证小鼠模型对玛咖原粉、水提物及醇提物甘温健脾药性的比较实验研究
    实验四 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实验五 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快速定量检测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干化学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干化学介绍
        1.2.1 干化学定义
        1.2.2 干化学检测方法
        1.2.3 干化学的发展进程
        1.2.4 干化学试纸的反应原理与技术类型
        1.2.5 干化学的应用
    1.3 α-羟丁酸脱氢酶的介绍
        1.3.1 α-羟丁酸脱氢酶的理化性质
        1.3.2 α-羟丁酸脱氢酶与疾病的关系
        1.3.3 α-羟基丁酸脱氢酶检测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α-羟丁酸脱氢酶干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反应条件探究
        2.3.1 反应原理
        2.3.2 测定波长
        2.3.3 试纸结构及其制备
        2.3.4 初步显色验证
        2.3.5 反应加样量研究
        2.3.6 反应时间
    2.4 试纸配方单因素探究
        2.4.1 α-羟丁酸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4.2 缓冲溶液pH值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4.3 缓冲液离子强度对反应的影响
        2.4.4 显色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4.5 表面活性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4.6 分析方法
    2.5 试纸配方的全因子实验探究
        2.5.1 实验方法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1 实验反应条件探究结果
        2.6.2 试纸配方单因素探究结果
        2.6.3 试纸配方的全因子实验探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α-HBDH干化学试纸膜材的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试剂层材料的选择
        3.3.2 扩散层材料的选择
        3.3.3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试剂层膜材的结果分析
        3.4.2 扩散层膜材的结果分析
        3.4.3 中间层膜材的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α-羟丁酸脱氢酶干化学试纸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α-HBDH干化学测定试纸的制备
        4.3.2 仪器的规格及测定方法
        4.3.3 标曲的建立
        4.3.4 精密度评价
        4.3.5 准确度评价
        4.3.6 线性范围
        4.3.7 试纸条稳定性
        4.3.8 干扰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4.4.2 精密度结果
        4.4.3 准确度结果分析
        4.4.4 线性范围结果分析
        4.4.5 试纸条稳定性结果分析
        4.4.6 干扰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α-羟丁酸脱氢酶干化学试纸的临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与分析方法
        5.2.1 方法学比较
        5.2.2 抗凝剂类型研究
        5.2.3 脑梗死患者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方法学比较结果
        5.3.2 不同抗凝剂类型血浆比较结果
        5.3.3 脑梗死患者的测定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醛酮还原酶TdAKR的克隆表达及催化合成(S)-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化合物与手性醇概述
        1.1.1 手性化合物概述
        1.1.2 手性醇概述
    1.2 醛酮还原酶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
        1.2.1 醛酮还原酶
        1.2.2 醛酮还原酶的催化机制
        1.2.3 醛酮还原酶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1.3 生物催化剂的筛选
        1.3.1 宏基因组筛选
        1.3.2 基因狩猎法
        1.3.3 数据库挖掘法
    1.4 醛酮还原酶的催化形式和辅酶再生
        1.4.1 醛酮还原酶的催化形式
        1.4.2 辅酶再生
    1.5 生物法制备4-氯-3-羟基丁酸乙酯
        1.5.1 外消旋体拆分法
        1.5.2 不对称合成法
    1.6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醛酮还原酶TdAKR的克隆表达与酶学性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菌种、质粒及培养基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常用试剂配制
        2.2.5 醛酮还原酶的挖掘
        2.2.5.1 基因组DNA提取
        2.2.5.2 醛酮还原酶基因克隆
        2.2.6 醛酮还原酶重组载体和工程菌的构建
        2.2.6.1 制备感受态细胞
        2.2.6.2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
        2.2.6.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2.7 重组醛酮还原酶的诱导表达
        2.2.8 重组醛酮还原酶的SDS-PAGE分析
        2.2.9 重组醛酮还原酶TdAKR的分离纯化及SDS-PAGE分析
        2.2.10 重组醛酮还原酶TdAKR的分析
        2.2.11 重组醛酮还原酶TdAKR的酶学性质研究
        2.2.11.1 pH对酶活的影响
        2.2.11.2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2.2.11.3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2.2.11.4 化学试剂对酶活的影响
        2.2.11.5 TdAKR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2.2.11.6 动力学参数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醛酮还原酶的挖掘
        2.3.2 醛酮还原酶的克隆
        2.3.3 醛酮还原酶的表达
        2.3.4 TdAKR的多序列比对分析
        2.3.5 TdAKR的纯化
        2.3.6 pH对酶活的影响
        2.3.7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2.3.8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酶活的影响
        2.3.9 TdAKR的底物特异性
        2.3.11 动力学参数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醛酮还原酶TdAKR的表达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菌株与培养基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2.4 生物量的测定
        3.2.5 粗酶液的制备
        3.2.6 TdAKR比酶活的测定
        3.2.7 重组菌株E.coli BL21(DE3)/pET-28a-tdakr的诱导条件的优化
        3.2.7.1 转接量的影响
        3.2.7.2 诱导剂加入时间的影响
        3.2.7.3 诱导剂浓度的影响
        3.2.7.4 诱导温度的影响
        3.2.7.5 诱导时间的影响
        3.2.8 重组菌株E.coli BL21(DE3)/pET-28a-tdakr的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8.1 C源及其浓度的影响
        3.2.8.2 N源及其浓度的影响
        3.2.8.3 磷酸盐浓度的影响
        3.2.8.4 金属离子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种量的影响
        3.3.2 诱导剂加入时间的影响
        3.3.3 诱导剂浓度的影响
        3.3.4 诱导温度的影响
        3.3.5 诱导时间的影响
        3.3.6 C源及其浓度的影响
        3.3.7 N源及其浓度的影响
        3.3.8 磷酸盐浓度的影响
        3.3.9 金属离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组E.coli BL21(DE3)/pET-28a-tdakr催化生成(S)-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菌株与培养基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4 检测方法
        4.2.5 TdAKR与EsGDH双菌质量比对反应的影响
        4.2.6 pH对反应的影响
        4.2.7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2.8 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2.9 NADP~+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2.10 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进程
        4.2.11 数据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d AKR与EsGDH双菌质量比对反应的影响
        4.3.2 pH对反应的影响
        4.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4 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3.5 NADP~+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6 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进程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葡萄糖脱氢酶连续监测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铜绿假单胞菌周质空间蛋白GltB激活GtrS-GltR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D]. 许晨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2]固正消癌方对结肠癌糖代谢作用机制研究[D]. 周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酿酒酵母老黄酶OYE3的分子改造及其在不对称合成(R)-香茅醛中的应用[D]. 魏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氧化石墨烯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除污性能影响研究[D]. 王瑶瑶. 东南大学, 2020
  • [5]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D]. 魏睿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6]激活过氧化物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对尼罗罗非鱼糖脂利用与机体健康的代谢调控研究[D]. 骆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D]. 贾高旺.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8]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费文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快速定量检测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干化学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胡树昆.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醛酮还原酶TdAKR的克隆表达及催化合成(S)-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研究[D]. 刘锐翔.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葡萄糖脱氢酶连续监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