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单元测试题(二)(论文文献综述)
何琪伟[1](2021)在《5E教学法对培养小学高年级科学解释能力的初探》文中认为近年来,科学解释的教育价值逐渐得到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认可,并认为科学解释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科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认知与能力,科学解释已被视为科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具有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而科学解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解释能力是科学教育的中心。而常规教学在小学生科学解释方面的表现不佳,如解释缺乏因果关系、解释缺乏证据和推理缺乏逻辑等,而5E科学解释引导的探究教学与科学解释有着很高的契合度,5E科学解释引导中的探究是围绕科学解释而开展的,所以开展5E科学解释引导的教学对小学生科学解释能力发展的影响的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研究能够初步了解小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现状,发现5E科学解释引导的教学与常规教学对科学解释能力发展的内在关联,为发展小学生科学解释能力提供一个以5E科学解释引导的探究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对比实验研究设计,探讨5E科学解释引导的探究教学与常规的探究模式下的教学对于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发展情况。本研究的自变量为不同科学探究教学(对照组:常规教学,实验组:5E科学解释引导的探究教学),因变量为科学解释能力的表现。科学解释能力表现评价主要采用对学生的科学解释测评卷的前后测进行评分。根据科学解释能力评分标准,对学生在科学解释的主张、证据和支持三个维度的回答来进行评分。通过研究发现接受5E科学解释引导的学生的科学解释整体水平显着大于接受常规教学的学生;5E科学解释引导的探究教学能显着提高学生的寻找证据能力和提出支持能力,而提出主张能力没有显着提高;寻找证据能力和提出支持的高分人数显着提高,提出主张维度不同分数段的人数没有显着分数变化。
李朵[2](2021)在《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一直更新变换,因此《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孕育而生,课标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单元)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主题单元的学习模式随之也火热起来,课标倡导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进而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单元是以学生自己探索、合作学习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达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了课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该文旨在通过单元教学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此,设置三个研究问题:(1)“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案设计是什么?(2)“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如何?(3)通过教学反思,修改后的单元教案设计是什么?该研究以普通高中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进行教案的开发,包括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数乘向量和向量的线性运算,采用观察法、录像带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首先依据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开发单元的教案设计,然后依据教案设计实施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测试卷调查、学生访谈深入分析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最后基于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与对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对开发的教案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研究得到三条结论:第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第二,“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充分结合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第三,“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制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的教学目标;第二,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把课程内容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融合;第三,为落实课标要求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谭辉[3](2021)在《提升数学建模素养的案例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数学已经应用得十分广泛,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高中生数学应用能力低下,这不得不对现在的高中数学教育进行改革。于是,2017年中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将数学建模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写进课程标准,表明了数学建模是高中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基于这些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测试卷法和问卷调查法,具体研究以下四个问题:问题一:高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现状是怎样的?问题二:案例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的使用情况是怎么样的?问题三:数学建模案例的要素有哪些?问题四:使用案例教学有哪些教学策略?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现状目前高中生整体上的数学建模能力较低,大多数的学生处于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一的阶段;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普通班和重点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案例教学使用现状大部分的数学教师了解案例教学,但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使用较少,而在进行数学建模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案例教学,说明大部分的教师认可案例教学在数学建模教学中的作用。3.数学建模案例的要素从情景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以及拓展这五个方面分别探究了鞋码问题、几何体表面积问题和菠萝削皮问题三个数学建模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相关要素。4.案例教学策略研究(1)甄选数学建模案例;(2)做好案例讨论的准备;(3)丰富案例的呈现方式;(4)加强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反思;(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案例教学。
杨雨[4](2021)在《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探讨了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关键问题,即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随之而来滋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即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改革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研究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目标的指引下,立足于数学学科,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以“评什么”为切入点,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试图构建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以小学高年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为研究对象,以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本真阐释、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维度的构建、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为研究内容,综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进行背景分析和本真探索;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和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权重及对末级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再次,采用访谈法、测验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基于此构建出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本研究围绕态度、能力和知识三方面构建了六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二个二级指标。态度层面包括学习的情意和学习的意向;能力层面包括图形的测量和图形的绘制;知识层面包括图形的认识、变化与位置。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权重进行分配:其中态度层面权重为0.328;能力层面权重为0.291;知识层面权重为0.382。本研究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构建了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构建了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权重、检验了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扩大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以使本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冯雨欣[5](2021)在《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提出”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它被视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给学生提供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以来,数学教育中的问题研究成为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教育学界也及时结合国内教育状况,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我国2011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初一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的关键年龄段。本研究以上海市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现状如何?(2)哪些因素对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有着显着影响?(3)如何有效提高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针对问题一,本研究从数学性、可解性、流畅性、灵活性、适切性、深刻性、新颖性七个品质维度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以上海市徐汇区三所中学的全体初一学生及老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及测试卷调查初一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表现。结果为:初一学生问题提出能力较弱;学生们更容易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不同问题任务下学生在各提问品质上表现不同。针对问题二,对调查问卷的问题进行聚类,与测试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初一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可分别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环境因素及其它因素四个维度。对于不同维度下的问题,根据特征重要性、相关性排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并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验证。研究发现,学生因素中,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对问题提出能力的提升最显着;教师因素中,教师对提问的理答方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提问能力培养有显着影响;小组互助氛围等环境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和思维开拓性。结合量化、质性分析得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和笔者自身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些许相关提高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建议,以期能为教育工作者在今后教学中提供参考。具体包括: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掌握设计问题的策略;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材施教构建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的问题提出能力。
仇金娟[6](2021)在《初中二次函数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二次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点与难点,既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虽然学生在九年级接触二次函数之前已有学习函数的经验,为学生学习二次函数打下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以及二次函数内容的抽象性,仍然会有学生对二次函数内容理解困难导致解题出错;其次二次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地位非常高,不仅是平时测试各大模考的重要考点,也是中考的必考考点,呈现方式多样,从各个维度考察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掌握情况。再者,二次函数内容也是日后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函数的基础,其中蕴含大量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设计、经济问题、体育运动中,因此我们认为二次函数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及影响,应该加以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测试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结合课标对二次函数部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以及学生历次考试作业中的二次函数相关题目编写测试卷,根据一线教师的建议修改之后发放给上海市青浦区某公办学校学生进行二次函数内容的测试调查,并回收测试卷进行数据分析,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九年级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存在哪些困难?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现状?通过对学生的测试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掌握最好,而对于二次函数综合题与应用题的解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生的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与综合运用的水平的高低与他们对二次函数的概念与图像及性质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我们将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困难的原因归类为二次函数本身的抽象性以及学生自身诸多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二次函数学习的正迁移、使用数学软件帮助学生理解及借助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并制定教学设计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内容。
白晓宇[7](2020)在《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越来越关注思想方法教学。其中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种,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始终。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是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基础阶段,学生学习并掌握转化思想对学好数学具有重要意义。“多边形的面积”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过程能够很好地体现转化思想。因此本文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究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从数学思想、转化思想的概念入手,以学习迁移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转化思想的理论基础,论证了转化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学生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转化意识水平较低,不能灵活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较差,且没有养成认真审题、总结解题方法的良好习惯;三是教师对转化思想的渗透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只知道就题论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接着,结合调查现状及原因分析,从两个层面构建出应用转化思想的教学策略,在常规教学层面上,课前准备:挖掘教学素材、落实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唤醒意识,建立转化联系、动手操作,体验转化过程、结合板书,揭示转化思路;复习巩固:巧设联系,提高转化能力、课堂小结,升华转化思想。在问题解决层面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转化思想解题的优势;训练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解题的能力。最后,基于上述策略进行教学实施,通过课堂观察、问卷和测试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注重单元复习的整合、注重思想方法的长期坚持、注重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
刘思提[8](2020)在《知识地图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正面对新的挑战,众多的教育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怎样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总目标第二条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目标又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其中第三个方面就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近几年在教育技术领域有关知识管理和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研究如火如荼,尤其是以思维导图和知识地图为代表的工具。在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地图多用于基于学习分析的自我调节学习和自我导向学习、在线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导航以及知识路径追踪探索,也有部分研究者关注知识地图作为一种学习分析方法对于问题解决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研究以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知识地图的构建,借助知识地图对其进行实施研究。本文借助文献研究对利用知识地图发展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说明本研究的可行性,并确定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制定策略的能力、执行策略的能力以及评价反思的能力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访谈调查对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方面的教学现状、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水平现状进行前期分析,结合前期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并为研究实践做好准备工作。在准实验研究实施中将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对比,并在实践完成之后通过量表以及测试题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知识地图提升了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且知识地图作为思维可视化工具和一种学习分析方法,对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制定策略的能力和执行策略的能力起到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最后反思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王晓云[9](2020)在《SOLO分类理论下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次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以及其他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另外二次函数作为初高中衔接的内容,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知识且在分值上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由于二次函数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加上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次函数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准确把握学生二次函数的认知水平对二次函数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评价依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理解程度上的差异,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SOLO分类理论下初三学生二次函数的认知水平情况如何?2.影响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提高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方法有哪些?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上海市近五年中考对二次函数知识的考查,阐释了关于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一步研读教材和已有研究,通过请教一线教师,确定了二次函数知识的四个维度、各个维度认知水平的评判标准、二次函数认知水平测试卷。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徐汇区某中学初三学生展开调查。本文利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学生二次函数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再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最终得到影响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通过调查发现,首先,在四个维度中,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认知水平最高,绝大多数处于关联结构层次,但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综合题尤其是二次函数应用题的掌握不够到位,有不少学生处于前结构和单点结构。另外男女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男生在二次函数综合题和应用题上认知水平略高于女生,而女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的认知水平略高于男生。其次,影响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二次函数知识本身的原因、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不够到位、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最后基于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现状,针对具体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为初中教师在教授二次函数时提供参考,在教学中避免教学误区,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好二次函数,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中良[10](2019)在《高职数学课程本位测验的编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课程本位测验(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简称CBM)是应用于低成就学生的、具有多个复本的形成性测验,具有标准化、持续监控、简单易行等特点。本研究共包括2个研究,研究1编制函数导数课程本位测验,包括6个复本测验。研究2为函数导数测验在干预中的应用。被试为**学校汽车营销班和车辆工程与维修专业学生,共60人,结果如下:1.项目。测验每套14个题目,包括初等函数导数、复合函数导数和参数函数导数。2.难度与区分度。6套复本测验难度范围为0.20-0.90,区分度范围为0.20-0.87,测验难度较小,符合课程本位测验的特点,适合识别低学业成就的学生。3.信度与效度。试题全部为填空题,评分者信度为1.00。所编制的测试卷复本信度在0.845-0.867之间,均大于0.8,具有良好的复本信度。五位资深的职教数学教师评定本测验的内容效度较高。各测试卷能力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289-0.387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测验对期中测验的效标效度范围为0.499-0.708.与期末测验的效标效度范围为0.515-0.700,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4.个案研究。测验通过识别错误类型,为制定干预决策提供指导,监控了被试的学业进步,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结论:测验具有良好的难度、区分度以及信效度,能够用于高职数学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干预。
二、数学单元测试题(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单元测试题(二)(论文提纲范文)
(1)5E教学法对培养小学高年级科学解释能力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科学解释 |
2.科学解释能力 |
3.5 E教学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5E教学法的相关的研究 |
1.5 E教学模式的概念 |
2.5 E教学模式的价值和应用 |
3.国外有关5E教学模式的探究 |
4.5 E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
(二)科学解释的相关研究 |
1.学生在科学解释存在困难的研究 |
2.培养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研究 |
3.科学解释标准的研究 |
4.科学解释能力测评的相关研究 |
(三)结合科学解释能力的5E教学模式研究 |
(四)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四、研究过程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与过程 |
1.研究思路 |
2.研究过程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一)科学解释能力整体水平的成长分析 |
(二)科学解释能力各个维度前后测数据分析 |
(三)科学解释各维度在各分数段的人数分析数据分析 |
1.提出主张能力维度 |
2.寻找证据能力维度 |
3.提出支持能力维度 |
(四)科学解释能力不同维度差异分析 |
六、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三)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小学科学解释能力测评卷 |
附录2:科学解释能力测试卷学生回答部分摘录 |
附录3:教学设计(1)课堂实录《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
附录4:教学设计(2)课堂实录《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附录5:教学设计(3)课堂实录《铁生锈了》 |
致谢 |
(2)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主要术语界定 |
(五)创新点 |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概念 |
2.理论基础 |
(二)文献综述 |
1.单元教学设计 |
2.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 |
3.研究方法 |
(三)小结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1.研究问题二 |
2.研究问题三 |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
1.研究问题一 |
2.研究问题二 |
3.研究问题三 |
(四)研究框架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案设计 |
1.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
2.单元教学目标 |
3.教学重难点 |
4.教学方法及手段 |
5.单元课时安排 |
6.单元目标检测 |
7.教学过程设计 |
(二)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实施效果 |
1.教学实施效果观测表结果分析 |
2.后测试卷结果分析 |
3.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小结 |
(三)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反思 |
1.教案设计反思表结果分析 |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完善教案设计 |
4.小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后测试卷 |
附录B 课时目标检测试题 |
附录C 单元教学实施效果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D 单元教学反思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向量的加法”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F “向量的减法”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G “数乘向量”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H “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设计(第一版) |
附录I “向量的加法”教案设计(第二版) |
附录J “向量的减法”教案设计(第二版) |
附录K “数乘向量”教案设计(第二版) |
致谢 |
(3)提升数学建模素养的案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2 理论基础 |
2.2 国外中学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
2.3 国内中学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
2.4 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
2.5 文献述评 |
3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及案例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
3.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整体特征 |
3.1.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分布的特征 |
3.1.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特征 |
3.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年级特征 |
3.2.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分布的年级特征 |
3.2.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年级特征 |
3.3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班级特征 |
3.3.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分布的班级特征 |
3.3.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班级特征 |
3.4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各题得分分析研究 |
3.5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
3.5.1 教师、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不足 |
3.5.2 学生的文本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 |
3.5.3 学生的数学建模子能力较低 |
3.5.4 学生的其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不高 |
3.6 案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7 调查研究结论 |
4 数学建模案例及案例教学策略研究 |
4.1 数学建模案例 |
4.1.1 鞋码问题 |
4.1.2 几何体表面积问题 |
4.1.3 菠萝削皮问题 |
4.2 数学建模案例教学策略研究 |
4.2.1 甄选数学建模案例 |
4.2.2 做好案例讨论的准备 |
4.2.3 丰富案例的呈现方式 |
4.2.4 加强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反思 |
4.2.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案例教学 |
5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目标 |
(二)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领域之一 |
(三)单元评价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手段 |
(四)单元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单元评价的首要前提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二)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本真探索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
二、小学图形与几何的内涵和特点 |
(一)小学图形与几何的内涵界定 |
(二)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构成要素 |
(三)小学图形与几何的特点 |
三、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
(一)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界定 |
(二)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三)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
第二章 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
一、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构建 |
(一)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构建理念 |
(二)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三)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构建原则 |
(四)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初拟 |
(五)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修订 |
二、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
(一)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方法 |
(二)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过程 |
(三)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标准的划分 |
第三章 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个案学校的基本概况 |
(二)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
(三)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解读 |
(四)合作教师研究关系的建立 |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构建 |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构建 |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标准的划分 |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 |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测试工具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测试工具的开发 |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测试工具的质量分析 |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效果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效果 |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一)构建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 |
(二)构建出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评价指标体系 |
(三)开发出小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测试工具 |
二、展望 |
(一)进一步扩大单元评价指标维度的研究对象 |
(二)进一步验证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图形与几何调查问卷 |
附录三:长方体和正方体调查问卷 |
附录四: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前测试卷 |
附录五: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后测试卷 |
附录六: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为新课改提供现实依据 |
1.3.2 在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3.3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统计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关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总体现状 |
2.3 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研究 |
2.4 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因素 |
2.5 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 |
2.6 数学问题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目的及思路 |
3.3 工具编制 |
3.3.1 调查问卷编制 |
3.3.2 测试卷编制 |
3.3.3 信效度检验 |
3.3.4 访谈提纲编制 |
3.3.5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标准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现状 |
4.1.1 学生测试卷的结论及分析 |
4.1.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论及分析 |
4.1.3 教师访谈的实录及分析 |
4.2 制约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因素 |
4.2.1 影响因素的维度划分 |
4.2.2 各维度内代表性问题对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 |
第5章 提升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建议 |
5.1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
5.2 掌握设计问题的策略 |
5.2.1 对教材内容进行再设计 |
5.2.2 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 |
5.2.3 采取合适的设问方式 |
5.3 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
5.4 因材施教构建评价标准 |
5.5 提高教师的问题提出能力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1.1 初一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 |
6.1.2 影响初一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 |
6.1.3 提高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及测试卷 |
附录C 部分代码 |
致谢 |
(6)初中二次函数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二次函数的来源 |
1.1.2 二次函数的研究意义 |
1.1.3 二次函数的应用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二次函数研究现状 |
2.1.2 SOLO分类理论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 |
2.2.1 SOLO分类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第3章 九年级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困难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1 测试卷的设计 |
3.4.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5 调查实施 |
第4章 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 |
4.1 测试题分析 |
4.2 测试结果分析 |
4.3 测试数据分析 |
第5章 二次函数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案例 |
5.1 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难点分析 |
5.1.1 二次函数的难点分析 |
5.1.2 原因分析 |
5.2 教学策略 |
5.2.1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
5.2.2 建立二次函数学习的正迁移 |
5.2.3 使用数学软件促进学生的理解 |
5.2.4 借助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 |
5.3 教学案例 |
5.3.1 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案例 |
5.3.2 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教学案例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二次函数测试卷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7)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基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需要 |
(二)基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
(三)基于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数学教育中转化思想的研究 |
(二)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研究 |
(三)关于转化思想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观察研究法 |
(四)调查研究法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数学思想 |
(二)转化思想 |
二、转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学习迁移理论 |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三章 渗透转化思想的《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分析 |
一、《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
(一)《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地位 |
(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内容结构 |
二、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缘由 |
三、学生情况分析 |
四、《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目标 |
(一)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二)课标对单元教学的要求 |
五、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教学原则 |
(一)同步进行原则 |
(二)螺旋上升原则 |
(三)直观呈现原则 |
(四)参与活动原则 |
第四章 转化思想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研究工具的确定 |
三、预调查与修改 |
四、调查研究的实施 |
五、测试卷调查的分析 |
(一)测试卷说明 |
(二)测试卷调查结果分析 |
六、问卷调查的分析 |
(一)问卷说明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七、访谈设计分析 |
(一)访谈提纲说明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八、小结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研究 |
一、在常规教学中融入转化思想 |
(一)课前准备——深入挖掘转化思想 |
(二)课堂教学——适时渗透转化思想 |
(三)复习巩固——深刻体会转化思想 |
二、在问题解决中应用转化思想 |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
(二)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 |
(三)引导学生感受转化思想解题的优势 |
(四)训练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解题的能力 |
第六章 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
一、《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实施的课前准备 |
(一)教学实施内容的选择 |
(二)教学实施对象的选择 |
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实施 |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实施 |
(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实施 |
(三)《梯形的面积》的教学实施 |
三、《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效果分析 |
(一)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二)测试卷结果分析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效果评价 |
(一)改善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情感态度 |
(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
(四)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
五、《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反思 |
(一)《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改进建议 |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知识地图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知识地图 |
2.1.2 概念图、知识图谱、知识地图辨析 |
2.1.3 数学问题解决 |
2.1.4 问题解决能力的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图式理论 |
2.2.3 格拉泽解决问题支持三阶段论 |
2.2.4 知识可视化理论 |
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3.1 知识地图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 问题解决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3 知识地图应用于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3 准实验研究设计 |
3.1 准实验研究基本内容 |
3.1.1 实验问题 |
3.1.2 实验对象 |
3.1.3 实验变量 |
3.1.4 实验假设 |
3.2 陇南市礼县S中学应用题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3.2.1 教师访谈 |
3.2.2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现状 |
3.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
3.4 知识地图的构建 |
3.4.1 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 |
3.4.2 知识地图的绘制 |
3.4.3 知识地图案例展示 |
3.5 知识地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
3.5.1 知识地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
3.5.2 知识地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
4 准实验研究实施 |
4.1 实验准备 |
4.2 实验过程 |
4.2.1 知识地图培训阶段 |
4.2.2 知识地图学习阶段 |
5 实验结果的分析 |
5.1 量表数据分析 |
5.1.1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1.2 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1.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2 测试题分数分析与讨论 |
6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了解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量表 |
附录三 课堂派平台测试题 |
附录四 学生作品样例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SOLO分类理论下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1.1.2 二次函数在历年中考中的地位 |
1.1.3 二次函数学习缺乏质性评价体系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SOLO分类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SOLO分类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二次函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方法和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研究法 |
3.1.2 测试法 |
3.1.3 访谈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设计 |
3.3.1 测试卷的设计与说明 |
3.3.2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说明 |
第4章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1 数据的编码 |
4.2 二次函数概念的认知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二次函数概念认知水平测试题解析 |
4.2.2 二次函数概念认知水平评判标准 |
4.2.3 二次函数概念各认知水平样例分析 |
4.2.4 二次函数概念认知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认知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认知水平测试题解析 |
4.3.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认知水平评判标准 |
4.3.3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各认知水平样例分析 |
4.3.4 该维度理解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九年级学生对二次函数综合题的认知水平 |
4.4.1 二次函数综合题认知水平测试题解析 |
4.4.2 二次函数综合题认知水平评判标准 |
4.4.3 二次函数综合题各认知水平样例分析 |
4.4.4 二次函数综合题认知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二次函数应用题认知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1 二次函数应用题认知水平测试题解析 |
4.5.2 二次函数应用题认知水平评判标准 |
4.5.3 二次函数应用题各认知水平样例分析 |
4.5.4 二次函数应用题认知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影响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原因及对策 |
5.1 影响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原因 |
5.1.1 二次函数知识本身的原因 |
5.1.2 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不透彻、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 |
5.1.3 数形结合能力不足 |
5.1.4 阅读能力不足 |
5.1.5 学习态度与自信心的影响 |
5.1.6 缺乏良好学习习惯 |
5.2 提高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的对策 |
5.2.1 注重概念教学 |
5.2.2 注重数学生活化 |
5.2.3 注重数形结合方法及思想的渗透 |
5.2.4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 |
5.2.5 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
5.2.6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二次函数知识预测试卷 |
附录2:二次函数知识正式测试卷 |
附录3:学生访谈问卷 |
附录4:教师访谈问卷 |
致谢 |
(10)高职数学课程本位测验的编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课程本位测验(CBM)的编制 |
2.2 CBM在数学学习不良干预中的应用 |
2.3 现有研究述评 |
2.4 研究创新 |
第二部分 高职数学函数导数课程本位测验的编制与应用 |
研究一 函数导数课程本位测验的编制 |
1 研究目的 |
2 测验的设计 |
2.1 测验的内容与要求 |
2.2 测验项目举例 |
2.3 双向细目表表 |
2.4 时间、形式,计分 |
3 测验的修改 |
4 被试 |
5 结果与讨论 |
5.1 项目的难度 |
5.2 项目的区分度 |
6 测验的信度 |
6.1 复本信度 |
6.2 评分者信度 |
7 测验的效度 |
7.1 内容效度 |
7.2 结构效度 |
7.3 效标效度 |
研究二 函数导数课程本位测验在学业不良干预中的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 |
3.1 被试选择 |
3.2 测量工具 |
3.3 多基线设计 |
4 研究过程 |
4.1 过程监控 |
4.2 干预策略设计 |
4.3 干预步骤 |
5 结果 |
5.1 干预效果 |
5.2 质性资料分析 |
第三部分 总讨论与建议 |
1 数学课程本位测验的编制 |
1.1 课程本位测验编制的可行性 |
1.2 课程本位测验的优点 |
1.3 课程本位测验的缺点 |
1.4 测验项目分析 |
1.5 测验信度分析 |
2 数学课程本位测验的应用 |
2.1 干预效果分析 |
2.2 原因分析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3.1 研究不足 |
3.2 研究展望 |
4 教育建议 |
4.1 编制更多的高职课程本位测验 |
4.2 做好学生数学学习的监控,帮助学生诊断问题 |
5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应用数学A》课程A层教学大纲 |
附录2 《高职数学课程本位测验》函数导数系列测试卷 |
附录3 期末试卷 |
附录4 被干预学生的测试卷(部分)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数学单元测试题(二)(论文参考文献)
- [1]5E教学法对培养小学高年级科学解释能力的初探[D]. 何琪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李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提升数学建模素养的案例教学策略研究[D]. 谭辉.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4]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杨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初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D]. 冯雨欣.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初中二次函数教学策略研究[D]. 仇金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D]. 白晓宇.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知识地图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研究[D]. 刘思提.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SOLO分类理论下初三学生二次函数认知水平调查研究[D]. 王晓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职数学课程本位测验的编制及其应用[D]. 李中良. 扬州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