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翠[1](2021)在《来赣留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
赵婕[2](2021)在《江西省图书情报领域发展分析:研究规模、质量、力量与主题的发展变迁》文中研究说明
胡依娜[3](2020)在《口腔癌术后患者生存相关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口腔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将生存期与人口学特征、临床和病理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口腔癌的发病特征及影响口腔癌术后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意见,提高口腔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方法:收集并整理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口腔癌术后患者的相关病历信息(人口学特征、病理特征、健康相关习惯),分析生存相关影响因素。以患者手术时间为随访起始点,患者死亡或失访或末次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12月31日)为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按患者不同特征分组进行生存率的评估,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期差异。在多变量模型中,采用Cox回归方法探讨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人口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53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0岁,其中男性435例(81.92%),女性96例(18.08%)。确诊时年龄集中在40-60岁之间,273例患者(51.41%)为农民。243例(45.76%)患者接受过初中教育。研究对象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3.03%,77.02%,67.04%。(2)临床特征:口腔癌最常见的部位为舌部238例(44.82%),270例(50.85%)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28例(5.27%)患者入院检查时伴有癌前病变(口腔粘膜纤维性病,口腔白斑)。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77.59%)。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35.40%(188/531),其中舌癌患者多发生淋巴结转移。功能状态上(PS评分,Performance Status),145例(27.31%)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状态失衡,186例(35.03%)患者感到疼痛,26例(4.90%)患者有营养障碍的风险,144例(27.12%)患者合并有慢性病。(3)健康习惯:有吸烟、饮酒及嚼槟榔习惯的人分别占68.55%(364/531),47.65%(253/531),24.11%(128/531),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4)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存活时间受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理类型、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营养状况、慢性病、张口/吞咽情况、功能状态评分(PS)、(疼痛)数字评分(NRS,Numerical Rating Scale)、病例分型、饮酒及嚼槟榔等主要预后因素的影响(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PS及NRS评分、病例分型、嚼槟榔颗数是影响口腔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与全球流行趋势类似,本研究中口腔癌患者40-60岁时发病比例较高。分化程度、颈部淋巴结转移、PS、NRS评分以及嚼槟榔对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显着影响。对口腔癌术后患者预后因素的评估可以相应地改善治疗策略。(2)由于口腔癌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有必要对这种疾病进行早期识别。提高公众对口腔癌的认识,及早转诊,提高生存率。
徐奕莲[4](2020)在《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蝶腭神经节对鼻腔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低强度聚焦超声(Low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体外蝶腭神经节(Sphenopalatine ganglion,SPG)刺激对正常青年人鼻腔功能和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部症状体征的影响。方法本试验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招募40例正常青年人,在双侧颧骨弓和上颌骨冠状突连接的下方凹陷处进行LIFU刺激各5分钟,隔日一次,共行4次超声刺激,且每次的超声刺激频率和有效声辐射面积的组合不同,其余参数相同,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及相应例数,从中优选出可产生鼻通气增加例数最多的刺激模式作为后续刺激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超声治疗参数。第二部分:对8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同样位置处进行LIFU刺激,超声刺激参数固定,隔日一次,双侧各5分钟,共刺激4次。观察治疗过程中鼻腔通气的变化情况,记录每次治疗前鼻塞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鼻部主观症状(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的VAS评分,体征评分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判定即时疗效。结果第一部分:在超声刺激正常青年人时,出现的症状中以同侧上颌齿痛,鼻腔酸胀感最为突出,且4种刺激模式下同侧上颌齿痛比例(P<0.05)和鼻腔酸胀感的比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频率1MHz、有效声辐射面积为5cm2刺激下,正常青年人鼻通气增加例数较其他模式多(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塞VAS评分随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超声刺激后,8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即时鼻通气功能改善,四次刺激后出现即时鼻通气增加和鼻通气无变化的人数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鼻部主观症状(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鼻部体征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RQLQ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行疗效评估,84例患者显效16例,有效6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48%。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体外刺激蝶腭神经节时,通过选择合适的超声刺激参数,可以提高正常青年人鼻腔通气感,可以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主观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即时和短期疗效较好,且操作简便,安全无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变应性鼻炎治疗的创新疗法。
蒋锋[5](2019)在《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测量和改进一直是医院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多集中在综合医院,对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由于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精神专科医院面临一定的医疗质量滑坡的压力,因此,监测和改进医疗质量是精神专科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承担急、重型精神疾病住院收治任务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而言由于精神专科医院的特殊性,综合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无法直接套用到精神专科医院上,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研发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针对宏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针对微观层面上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适用于我国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使用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在该板块中,首先系统回顾医疗质量理论及测量指标上的研究进展,收集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测量相关的指标。邀请20名相关专业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家咨询。经过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专家评价模型。该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其中,结果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614,过程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211,结构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175。在结果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基于精神科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疗效指数,其次是出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第二个部分是专家评价模型的应用。将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转化成三套调查表,分别为调查医院基础信息的机构调查表、调查出院患者住院病历相关临床信息的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调查出院患者住院满意度的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并通过预试验进行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依托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效果第三方评估项目,开展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的专项评估,收集32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数据,使用专家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同行心目中的排序基本吻合,专家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均可接受。在第三个部分中,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经典医疗质量理论,以专家评价模型为起点,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其进行优化。首先构建出初始模型和饱和模型,再使用32家精神专科医院的实证数据,选定饱和模型为研究基础,剔除权重不显着的测量指标,优化得到修正模型。在修正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各测量指标的权重较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权重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过程,过程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
林玲娜[6](2018)在《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7~2017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橙类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探求橙类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及热点问题,以期为橙类相关领域的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今后的橙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橙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国内选择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国际选择1987~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并获取目录题录的文献。CNKI数据库以主题“橙”、发表时间“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中文文献4 030篇;SCI数据库以主题“Orange”、data“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外文文献1 864篇文献,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三大文献计量学定律为基础,中文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基金资助项目、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地域分布、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国际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语种和类型、学科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基金资助项目、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对该领域国内外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并对国内橙类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1)国内文献分析结果从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文献累积量与年份回归图的结果表明,国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4 030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有2 489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发文量为366篇,名列国内各研究机构第1位;华中农业大学发文301篇,居第2位。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了国内橙类研究的高产作者人数38人;核心作者人数72人,占作者总数3.09%。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农业局的钱开胜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共发文51篇,广西柑桔研究所的石健泉和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的王贵元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49篇和38篇。在筛选后的3 951篇署名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66.77%。由此表明,橙类领域的文献是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分支的研究。国内橙类研究文献的作者大部分集中来自于南方等省(市),如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其中以四川省最多,发文量953篇,占比23.65%。国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56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3种,分别是《中国南方果树》(原名《中国柑桔》)、《现代园艺(原名《江西园艺)、《浙江柑橘》、《南方园艺》,《南方农业》(原名《西南园艺》《四川果树》《四川果树科技》)、《东南园艺》(原名《福建果树》)、《果农之友》、《果树学报》、《园艺学报》、《四川农业科技》、《湖南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其中,《中国南方果树》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486篇相关论文。1987~2017年国内橙类文献基金论文总数为550篇,占比为13.65%。其中,有205篇是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比为9.93%;有157篇是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占比3.90%;有21篇是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占比0.52%。在CNKI收录的橙类文献中被引用有2 055篇,总被引频次为14 32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55次。华中农业大学的洪柳在2005年的《中国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应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文章被引频次最高,被引频次达146次。国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遗传育种领域,但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文献较少,建议加强橙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国内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7 808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脐橙、锦橙、秋梢、夏梢、夏橙、甜橙、纽荷尔脐橙、赣南脐橙、栽培技术是国内橙类研究热点。国内科研人员发表有关橙类论文占国内外橙类总文献的比重为73.16%,其中各分类主题文献占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比例均超过50%,表明我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橙类文献有关栽培管理技术、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年文献量呈稳定增长态势,表明这几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最后对国内有关栽培管理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2)国际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1987~2017年SCI收录橙类文献发文量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30年间国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1 864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1 073个,佛罗里达大学发文量为236篇,位居国际各研究机构的第1位。参与橙类研究的国家/地区共有55个,主要研究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地区,文献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占25.91%);其次是中国,占15.13%;巴西第3,占12.02%。国际有关橙类文献的发文语种共有9种,其中英语发文量为1 726篇,占92.60%,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占第3位。国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44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0种,分别为《Hort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entia Horticulturae》、《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Revista Brasileira de Fruticultura》、《Journal of Food Scienc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ood Chemistry》。美国出版的期刊《Hortscience》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81篇相关论文。SCI收录橙类文献在1987~2017年高产作者有36人,核心作者有64人,占作者总数比例的4.94%,与普赖斯推导出的应达50%的比例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Wu Q S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达20篇;其次为美国水资源保护实验室的IDso S B和佛罗里达大学的Vu Jcv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15篇和10篇。国际橙类文献受基金资助项目的共有704篇,在发文量最多的前10个基金资助项目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量最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排名第2,巴西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项目资助的论文量也较高。在1 864篇署名国际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93.51%。SCI收录有关橙类的论文共有1 864篇,被引用有1418篇,占总论文数的76.07%;总被引频次为24 922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为13.37次,h-index为63。日本果树试验场安艺津分场的Sakai A于1990年发表在《Plant Cell Reports》的“Cryopreservation of Nucellar Cells of Navel Orange(Citrus-sinensis Osb Var Brasiliensis Tanaka)by Vitrification”的被引频次最高,达571次。国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贮藏保鲜及加工和生物技术领域,但遗传育种领域文献较少。在SCI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6 082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Citrus、Citrus Sinensis、Fruit、Growth、Plants、Storage、Quality、Orange Juice、Identification是国际橙类研究的热点。[结论]研究得到1987~2017年橙类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全球橙类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在美国,全球橙类科研分布不平衡性突出较为明显。而我国橙类研究分布主要为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省(市),且未形成合作化的趋势,分散研究较多,未形成规模效益;中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居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相对较多,但高产作者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机构较少,撰文合作度、论文引用均低于国外同期水平;不同研究方向成果数量极不均衡,特别是生物技术及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较少。
师为硕[7](2017)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作为供给侧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主要配置渠道,应是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面对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创新、精准、有效的教育供给,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人才输出的生命线,然而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尤其专业要素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还不能很好地契合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因此为提高专业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使其与区域产业定位和发展优势的面向性更强、协调性更好、契合度更高,有必要深入研究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基于江西省产业结构现状、趋势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相关数据,对专业供给现状、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合度及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发现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扭曲、专业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应当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增设新兴专业、加快要素流动、聚焦服务面向、打造专业建设共同体、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三产互动等措施来优化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冯阳[8](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胡尧,谢卫[9](2016)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特色课程开设现状及分析》文中认为运动康复学是一门将运动、健康及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运动康复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医学院校,在已办有康复治疗专业的情况下,专门针对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了传统运动康复、康复体操、康复瑜伽、水中康复等课程等特色课程,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完成了运动康复特色课程群的建设。
刘春雨,韩小燕[10](2015)在《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对比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运动康复专业的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各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理念以及人才定位等方面的认识差别巨大.本文通过对康复治疗学与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理念、核心课程、学科属性与沿革、开办院校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和揭示两专业的内在联系和差别,找出运动康复专业现存的问题,以利于运动康复专业的健康发展.
二、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3)口腔癌术后患者生存相关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口腔癌发病趋势 |
1.1.2 中国口腔癌发病情况 |
1.1.3 人群对口腔癌的认知情况 |
1.1.4 口腔癌患者国内外生存情况 |
1.1.5 生存分析在肿瘤领域的应用 |
1.2 口腔癌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国内外现况 |
1.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1.2.2 临床疾病特征 |
1.2.3 吸烟、饮酒及嚼槟榔的健康习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手术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失访标准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资料收集 |
2.3.1 病例资料的收集 |
2.3.2 随访资料的收集 |
2.3.3 研究起始事件、终点事件及研究终点 |
2.4 变量描述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随访结果 |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居住地、婚姻状况等) |
3.3 口腔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信息 |
3.4 口腔癌患者健康习惯信息(吸烟、饮酒及嚼槟榔) |
3.5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单因素分析 |
3.5.2 生存曲线图 |
3.5.3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口腔癌患者发病特点 |
4.2 口腔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情况 |
4.3 口腔癌患者术后生存影响因素探讨 |
4.3.1 一般情况与口腔癌患者生存的关系 |
4.3.2 临床病理因素、疾病特征等与口腔癌患者生存的关系 |
4.3.3 健康相关习惯与口腔癌生存的关系 |
4.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5 研究的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口腔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资料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蝶腭神经节对鼻腔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低强度聚焦超声对正常青年鼻腔功能的影响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3 低强度聚焦超声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 |
3.1 临床资料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结果 |
3.6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献综述 低强度超声波对周围神经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知情同意书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医疗质量评价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发展 |
第三节 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医疗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统计方法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七节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的一般步骤 |
第二节 评价框架的选择 |
第三节 候选指标池的发展 |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一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二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的实施 |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结果 |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模型的测量结果 |
第七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PLS-SEM建立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步骤 |
第三节 PLS-SEM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数中的应用 |
第四节 PLS-SEM中的阶层成分模式 |
第五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实证评价模型 |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一节 外部权重系数检验 |
第二节 路径系数检验 |
第三节 间接效应与总效应的检验 |
第四节 修正模型的其他检验 |
第八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一节 综合评价结果排序 |
第二节 修正模型综合评价结果的聚类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
第五节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住院病案首页 |
附录2 第一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3 第二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4 第二Plus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5 层次分析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6 机构调查表 |
附录7 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 |
附录8 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 |
附录9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计量学相关研究综述 |
2.1 文献计量学简介 |
2.2 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 |
2.2.1 文献计量学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
2.2.2 文献计量学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 |
2.2.3 文献计量学在园艺方面的应用 |
2.2.4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领域中的运用 |
3 橙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
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国内研究对象 |
1.2 国际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国内研究方法 |
2.2 国际研究方法 |
2.3 建立数据库 |
2.4 数据处理 |
2.5 国际、国内橙类文献比较研究 |
2.6 国内橙类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国内橙类文献计量分析 |
1.1 文献量 |
1.2 期刊分布 |
1.3 文献着者分析 |
1.3.1 第一作者统计 |
1.3.2 高产作者分析 |
1.3.3 核心作者分析 |
1.3.4 作者合着情况 |
1.4 作者机构统计 |
1.5 文献机构地域分布 |
1.6 基金资助项目 |
1.7 论文被引用情况 |
1.8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统计与分析 |
1.8.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
1.8.2 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
1.9 研究热点 |
2 国际橙类文献的计量分析 |
2.1 年份分布 |
2.2 期刊分布 |
2.3 文献着者分析 |
2.3.1 第一作者统计 |
2.3.2 高产作者分析 |
2.3.3 核心作者 |
2.3.4 着者合着情况 |
2.4 发文机构 |
2.5 文献语种与文献类型分析 |
2.6 国家/地区分布 |
2.7 基金资助项目 |
2.8 学科分析 |
2.9 论文被引用情况 |
2.10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
2.10.1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
2.10.2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
2.11 研究热点 |
3 国内外橙类文献统计 |
3.1 国内外橙类文献量及所占比重 |
3.2 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发表橙类文献及所占比重 |
3.3 国内外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
3.4 我国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文献 |
第四章 国内橙类各分类主题文献研究进展 |
1 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1.1 栽培技术 |
1.1.1 品种 |
1.1.2 建园 |
1.1.3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
1.1.4 土肥水管理 |
1.1.5 整形修剪 |
1.1.6 高接换种 |
1.1.7 植物生产调节剂 |
1.1.8 无公害栽培技术 |
1.1.9 采收 |
1.2 繁殖技术 |
1.2.1 嫁接繁殖 |
1.2.2 实生繁殖 |
1.2.3 压条繁殖 |
1.2.4 扦插繁殖 |
1.3 展望 |
2 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2.1 育种方法 |
2.1.1 引种 |
2.1.2 选育种 |
2.1.3 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 |
2.1.4 辐射育种 |
2.1.5 细胞组织培养 |
2.1.6 杂交育种 |
2.1.7 转基因育种 |
2.2 育种鉴定 |
2.2.1 品质鉴定 |
2.2.2 产量鉴定 |
2.3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创新研究 |
2.3.1 野生资源调查 |
2.3.2 品种收集与保存 |
2.4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
2.4.1 选育种目标 |
2.4.2 品种区划 |
2.5 展望 |
3 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
3.1 生理生化 |
3.1.1 矿质营养对橙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2 体细胞的生理生化 |
3.1.3 花芽分化 |
3.1.4 树体营养元素利用特性 |
3.1.5 果实生长发育 |
3.1.6 病虫害对橙类生理生化影响 |
3.1.7 落花落果生理机制 |
3.1.8 采后生理生化 |
3.2 生物学特征 |
3.3 展望 |
4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4.1 病害防治 |
4.1.1 非侵染性病害 |
4.1.2 真菌性病害 |
4.1.3 病毒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 |
4.1.4 其他病害 |
4.2 虫害防治 |
4.3 展望 |
5 生物技术 |
5.1 离体培养 |
5.2 基因克隆 |
5.3 遗传转化 |
5.4 分子标记 |
5.5 基因组编辑技术 |
5.6 展望 |
6 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 |
6.1 采后贮藏保鲜方法 |
6.1.1 简易储藏保鲜 |
6.1.2 高压静电场保鲜 |
6.1.3 低温贮藏保鲜 |
6.1.4 化学保鲜 |
6.1.5 涂膜保鲜 |
6.1.6 打蜡保鲜 |
6.1.7 热处理保鲜 |
6.1.8 果实套袋保鲜 |
6.1.9 天然保鲜剂保鲜 |
6.1.10 留树保鲜 |
6.1.12 其他保鲜技术 |
6.2 加工利用 |
6.3 展望 |
第五章 讨论 |
1 国内、国际文献量及撰文合作度比较 |
1.1 国内、国际文献量比较 |
1.2 撰文合作度 |
2 国内、国际分类主题文献量比较 |
2.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
2.2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
3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
4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 |
5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的国家及地域分布 |
6 国内、国际橙类机构分布 |
7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被引情况 |
8 国际橙类文献语种及类型分布 |
9 国内、国际橙类基金论文比比较 |
第六章 结论 |
1 结论 |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
1.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出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 |
1.3.1 供给侧改革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相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分类对比法 |
1.4.3 实地调研法 |
1.4.4 访谈法 |
1.5 研究框架和思路 |
1.6 本文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供给与需求 |
2.1.2 专业结构 |
2.1.3 产业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理论 |
2.2.2 专业结构设置中应正确处理的六对关系 |
2.2.3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
2.2.4 非均衡发展理论 |
3 江西省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
3.1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2 江西省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
3.3 江西省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3.3.1 江西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相关分析 |
3.3.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分析 |
3.3.3 江西省四大主体功能区产业规划结构分析 |
3.4 江西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
4.1 专业结构分布不广 |
4.2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间专业资源流动性不足 |
4.3 专业供给不够精准 |
4.4 部分专业大类趋同度过高 |
4.5 专业群的建设力度弱 |
4.6 专业调整力度不强 |
4.7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高 |
4.7.1 专业结构面向三次产业结构的整体适应性不强 |
4.7.2 专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供给不足 |
4.7.3 四大主体功能区域专业结构面向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差 |
4.8 本章小结 |
5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对策 |
5.1 增设新专业创造新供给 |
5.2 加快要素流动促进良性竞合 |
5.3 聚焦服务面向提升供给精准度 |
5.4 发挥三方力量打造专业建设共同体 |
5.5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匹配产业结构升级 |
5.6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三产互动 |
5.7 打通层次壁垒构建现代职教专业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6 年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设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2016 年江西省开设高职专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9)成都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特色课程开设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简介 |
二、成都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情况 |
三、小结与建议 |
(10)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对比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与培养理念比较 |
2 核心课程比较 |
3 学科属性与专业沿革比较 |
4 开办院校比较 |
5 其他问题的比较与思考 |
6 小结 |
四、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来赣留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研究[D]. 何小翠.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江西省图书情报领域发展分析:研究规模、质量、力量与主题的发展变迁[D]. 赵婕. 南昌大学, 2021
- [3]口腔癌术后患者生存相关因素的分析[D]. 胡依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蝶腭神经节对鼻腔功能的影响[D]. 徐奕莲.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蒋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6]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D]. 林玲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研究[D]. 师为硕.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8]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9]成都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特色课程开设现状及分析[J]. 胡尧,谢卫.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1)
- [10]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对比与思考[J]. 刘春雨,韩小燕.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