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蔡勇,钟兴明,汪一棋,阳建国,赵朝辉,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1](2020)在《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自发性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测的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测定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变化与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二次脑损伤(SBI)发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8例头颅CT提示为S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后第2天常规行MRS及DWI检查,连续监测患者体温、血压、血糖、血钠、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根据是否存在二次脑损伤因素(SBIF)将患者分为SBI组(46例)和对照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水肿区域NAA/Cr和rADC以及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B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SBI组脑血肿周围水肿区域NAA/Cr、rADC和6个月后GO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AA/Cr:1.64±0.35比1.87±0.41,rADC:2.57±0.39比2.75±0.45,6个月后GOS(分):3.47±0.59比3.76±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A/Cr、rADC是SBI发生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分别为0.172、0.343,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048~0.609、0.118~0.996,均P<0.05〕。结论 MRS联合DWI对预测SICH后SBI有一定价值,SBI可加重脑损伤,影响患者的预后,应积极预防SBI并进行干预治疗。
傅世龙[2](2019)在《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脑损伤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ATEDH)清除术后局部脑损伤(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59例术前合并创伤性局部脑损伤的硬膜外血肿手术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利用3D Slicer软件测量颅内血肿体积,并以脑内血肿扩大量△V≥12.5cm3或V2/V1≥1.4判定为血肿进展,△V=术后血肿量(V2)-术前血肿量(V1),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术后局部脑损伤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1.59例中,22例术后发生局部脑损伤进展,占37.29%。进展组22例中,9例脑内血肿扩大,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死亡;11例脑挫裂伤进展为血肿,其中3例在ATEDH毗邻部位新发脑内血肿,2例二次开颅手术清除脑内血肿,二次术后均恢复良好;其余2例脑挫裂伤与脑内血肿同时进展。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高血糖(>9.1mmol/L)、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及术中去骨瓣减压是ATEDH清除术后发生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是ATEDH清除术后发生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6.498,P=0.041,95%CI=1.07639.253)。【结论】1.ATEDH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进展的发生率较高,3D Slicer软件可作为判断颅内血肿进展的体积测量工具。2.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可显着增加ATEDH患者术后发生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进展的风险。3.对于高风险的ATEDH手术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动态复查CT,必要时尽早行二次开颅手术,将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目的】探讨ATEDH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脑出血或脑梗死/水肿)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44例ATEDH手术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以术后CT或MRI明确原硬膜外血肿的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1.44例中,11例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占25.0%。11例中,脑出血3例,脑梗死/水肿6例,出血性脑梗死/水肿2例。其中1例明确为创伤性脑静脉循环障碍导致皮质静脉引流区域脑出血,2例二次开颅行去骨瓣减压术及内减压术,均获得满意疗效。2.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以硬膜外血肿厚度33.5mm作为诊断点,评估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2、45.5%、90.9%。单因素分析显示,硬膜外血肿厚度≥33.5mm的ATEDH手术患者中,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硬膜外血肿厚度≥33.5mm是ATEDH清除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67,P=0.024,95%CI=1.29841.797)。【结论】1.以硬膜外血肿厚度33.5mm作为诊断临界值,对ATEDH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硬膜外血肿厚度≥33.5mm是ATEDH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出血或脑梗死/水肿的高危因素。2.ATEDH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对其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3.去骨瓣减压是救治ATEDH清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水肿的有效措施,而对于术后继发静脉血栓性脑梗死或出血患者,早期正确诊断及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张金文[3](2019)在《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及其再中的相关眼底微循环特征和临床高危因素,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眼底微循环特征的HICH及HICH再中的预测模型奠定基础。2.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HICH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眼底微循环的相关性,为“调任通督”针刺法改善微循环、治疗HICH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05-2018.12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及心血管病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5例HICH患者和75例同时期入院的高血压非卒中患者,将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及左右侧眼底微循环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HICH的判别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进行模型效能评价及比较。2.回顾性分析2017.11-2018.12月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43例HICH再中患者,并选择同期入院、病程相近的2例脑出血非再中患者为对照组(86例),将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及左右侧眼底微循环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HICH再中的判别模型,并利用ROC曲线进行模型效能评价及比较。3.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11-2018.12月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住院部、康复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HICH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基础治疗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行“调任通督”针刺治疗,两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疗程,每疗程21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量表进行评分并采集左右侧视网膜图像。结果:1.HICH的相关危险因素(1)HICH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HICH呈显着正相关(OR=3.142,95%CI:I.792-5.51,P=0.000<0.01);慢性肾脏病史与 HICH呈显着正相关(OR=3.534,95%CI:1.026-12.166,P=0.045<0.05);高血压病 3 级与HICH 呈显着正相关(OR=1.833,95%CI:1.074-3.13,P=0.026<0.05);高平均收缩压与 HICH 呈显着正相关(OR=1.045,95%CI:1.014-1.077,P=0.004<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μmol/L)与HICH呈显着正相关(OR=6.416,95%CI:1.697-24.255,P=0.006<0.01)。(2)HICH眼底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眼动脉分支系数标准化值(ZLBCA)与 HICH 呈显着负相关(OR=0.566,95%CI:0.353-0.908,P=0.018<0.05);左眼动脉分形维数标准化值(ZLFDa)与HICH呈显着负相关(OR=0.539,95%CI:0.347-0.837,P=0.006<0.01);右眼静脉分支角度标准化值(ZRVangle)与HICH呈显着负相关(OR=0.366,95%CI:0.219-0.61,P=0.000<0.01)。(3)HICH模型诊断效能评价:联合眼底及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 0.899(95%CI:0.849-0.949),灵敏度 84.0%,特异度为 82.7%,准确度 83.3%;基于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63(95%CI:0.803-0.922),灵敏度80.0%,特异度为80.0%,准确度80.0%;基于眼底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746(95%CI:0.667-0.826),灵敏度70.7%,特异度为68.0%,准确度69.3%。2.HICH再中的相关危险因素(1)HICH再中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梗死与HICH再中正相关(OR=5.798,95%CI:2.030-16.558,P=0.001<0.05);高脂血症病史与 HICH再中正相关(OR=3.494,95%CI:1.166-10.466,P=0.025<0.05);脑动脉狭窄或阻塞与 HICH 再中正相关(OR=9.597,95%CI:1.446-63.683,P=0.019<0.05)。(2)HICH再中的眼底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眼动静脉比标准化值(ZLAVR)与 HICH 再中呈显着正相关(OR=1.757,95%CI:1.017-3.033,P=0.043<0.05);右眼动静脉交叉压迹标准化值(ZRNipping)与HICH再中呈显着正相关(OR=4.201,95%CI:2.221-7.944,P=0.000<0.01)。(3)HICH再中模型诊断效能评价:基于眼底及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88(95%CI:0.827-0.949),灵敏度90.7%,特异度为69.8%,准确度83.7%;基于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729(95%CI:0.632-0.826),灵敏度97.7%,特异度为25.6%,准确度73.6%;基于眼底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19(95%CI:0.740-0.897),灵敏度89.5%,特异度为53.5%,准确度77.5%。3.针刺研究部分(1)量表评分及血压:针刺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差值及SS-QOL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2)眼底血管管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右侧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CRVE)、动静脉比值(AVR)无显着差异(P>0.05)。(3)眼底血管几何形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右侧眼底血管动脉不对称指数、动静脉分支角度、动脉分支系数无显着差异(P>0.05)。(4)小动脉阻塞(arteriole occlusion):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LAocclusion、RAocclusion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RAocclusion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LAocclusion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针刺组LAocclusion小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LAocclusion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Aocclusion无显着差异(P>0.05),RAocclusion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5)血管弯曲度(tortuosity):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RTortuosity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针刺组LTortuosity及对照组LTortuosity、RTortuosity在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两组LTortuosity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RTortuosity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RTortuosity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6)动静脉交叉压迹(arteriovenous Nipping):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Nipping、RNipping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针刺组LNipping、RNipping均小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LNipping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RNipping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高总胆固醇血症、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病3级、高平均收缩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分支系数减小、动脉分形维数减小、静脉分支角度减小为HICH的危险因素。联合临床高危因素及眼底微循环特征判别HICH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和仅及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2.腔隙性梗死、脑动脉狭窄或阻塞、高脂血症、动静脉比值增大、动静脉交叉压迹为HICH再中的危险因素。联合眼底及临床特征的判别HICH再中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和仅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且仅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3.“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疗法在改善HICH患者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在改善眼底小动脉阻塞、动静脉交叉压迹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但在改善患者眼底血管弯曲度等其它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荣[4](2019)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带大小的关系及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病6h、1d、3d、7d、14d NLR与脑水肿体积的关系,以及NLR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研究,从而进行经验总结,找到脑出血后炎症反应与脑水肿的关系,希望使患者获益。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和东胜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计115例,其中保守组患者共计79例,手术组患者共计36例。统计所有收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人群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服用药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基本情况)、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发病一个月时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分分组。保守组与手术组患者发病6h、1d、3d、7d、14d脑水肿体积与NLR的关系,以及NLR与患者近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分析。结果11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保守组患者共计79例,手术组患者共计36例。(1)俩组患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既往病史、服药史、吸烟史、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2)俩组患者入院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NLR与脑水肿体积在发病6h、1d呈正相关(p<0.05),发病3d、7d、14d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4)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之间NLR存在差异,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NLR在6h、1d、7d存在差异,预后不良组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5)保守组发病1d对预后不良预测的AUC为0.625,灵敏性为53.1%,特异性为86.7%,NLR最佳截断值为8.75;(6)手术组发病14d对预后不良预测的AUC为0.833,灵敏性为70.0%,特异性为87.5%,NLR最佳截断值为5.15;(7)俩组患者发病7d对预后不良预测的AUC为0.6545,灵敏性为58.0%,特异性为73.9%,NLR最佳截断值为6.25;(8)NLR对预后不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NLR 7d>6.25是NLR 7d<6.25发生预后不良风险的3.908倍。结论(1)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6h、1d时,NLR与脑水肿体积呈正相关(2)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第3d、7d、14d,NLR与脑水肿体积无明显相关关系(3)发病1d之内,预后不良组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4)NLR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当患者发病7d时,若NLR>6.25时,患者发生预后不良风险大大增加,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锥颅手术治疗,NLR>6.25是NLR<6.25发生预后不良风险的3.908倍。
李巍[5](2019)在《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后的心脏损害》文中指出背景:自发的、非创伤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的脑卒中亚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脑出血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很常见,并且与脑出血早期的死亡率和晚期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罹患脑卒中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全身氧化应激反应增加。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心肌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的病理级联反应过程。在既往不合并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脑卒中也可能会引起心脏损伤。在本实验中,我们旨在研究脑出血是否在没有合并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能够诱发心脏功能损伤,并评估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出血介导的心脏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为了验证脑出血是否在不合并心脏疾患的情况下引起心脏功能损伤,在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基底节区注射自体血诱导脑出血模型,对照组不进行自体血的注射。为了探讨是否免疫-炎症反应介导脑出血引起的心脏功能损害,在实验小鼠中行脾脏切除术,随后立即诱导脑出血模型,实验组包括:1)假手术-对照组;2)脑出血组;3)脾切除术合并脑出血组;4)单独脾切除术组(每组8只动物)。在脑出血术后的第7天和28天分别行超声心动图以检测心脏功能。mNSS试验和足错步试验用于检测神经运动功能;气味辨别试验和新事物识别试验用于检测神经认知功能;流式细胞术、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用于探讨脑出血引起心脏功能损伤的机制。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比,脑出血小鼠:1)不仅引起神经运动和认知功能的严重损害,而且引起心脏功能的损害。脑出血后第7和28天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明显下降。2)脑出血后第28天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及心肌间隙纤维化明显增加;3)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在外周循环和心脏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CD45+/CD11b+/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和CD45+/CD11b+/Ly6G+标记的中性粒细胞在脑出血7天后大量浸润到心脏组织中。与脑出血小鼠相比,脾切除的小鼠在脑出血后表现出:1)神经运动和认知功能明显改善,随着LVEF和LVFS增加,心脏功能障碍明显减轻;2)心脏纤维化和心肌肥大显着改善;3)心脏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在心脏中的表达减少。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仅行脾切除术在手术后7天或28天内均不会损害心脏功能。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合并心脏疾患的情况下,脑出血亦可引起心脏功能的损伤。脾切除术不仅可以缓解脑出血后引起的神经运动和认知功能缺陷,而且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向心脏组织的浸润及炎症因子在心脏中的表达,对脑出血后的心脏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轻脑出血后心功能损伤和心脏结构的改变。总而言之: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引起的心脏功能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文涛[6](2019)在《急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入院时不同血糖水平与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132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及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血糖正常组40例,血糖升高已确诊糖尿病组42例,血糖升高未确诊糖尿病组50例,均记录各组入院时的血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平均出血量及破入脑室发生率、术后呼吸机使用情况、入院后30 d时各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mR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采用?2检验分析比较上述各项结果及各组入院时血糖水平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P<0.05代表有显着差异)。结果:各组入院时血糖水平、GCS、平均出血量、破入脑室发生率以及术后呼吸机使用率比较以血糖升高且确诊糖尿病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升高已确诊糖尿病组比其他两组组术后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更长(P<0.05),术后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及肾衰发生率更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差(P<0.05)。结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相关性,高血糖且确诊糖尿病者病情最重,其短期预后也最差;糖尿病可能是决定脑出血短期预后的关键因素。
徐国伟[7](2019)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90天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高血压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是致使脑损伤的重要的环节,炎症反应由血肿成分引起,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预测颅内出血预后的一种新的复合炎症标志物。我们旨在探讨入院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入院颅脑CT扫描影像学资料及其他临床资料对于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90天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总共对2016年10月到2018年10月168名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随访(门诊或者电话)90天的结果,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估预后功能结果,他们被分为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组(对照组),本组共纳入患者72例;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3分(包括死亡,植物人或严重残疾)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组(实验组),本组共纳入患者96例。从医院的电子医疗记录中提取了两组患者入院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方法,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影响入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两组的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患者表现为更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大的血肿体积、更高的入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更高的白细胞计数、更高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的单核细胞计数,此外,这些患者还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脑积水。进一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体积、入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回归的分析表明,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体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分组显着相关。结论: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更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大的血肿体积、更高的入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8.85、血肿体积≧46.29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则可以预测预后不良;入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体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较低的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显着相关。
曾新华,欧阳萍,丘麟,袁辉[8](2015)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6例,按照是否并发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分为A组(203例)与B组(43例)。A组患者针对不同症状给予相应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体温、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治疗后免疫功能变化,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出血量。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MAP、ICP及体温升高,CPP和Sa O2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B组患者出血量显着低于A组(P<0.05)。A组恢复良好4例(9.30%),轻度残疾7例(16.28%),死亡5例(11.63%);B组恢复良好46例(22.66%),轻度残疾64例(31.53%),死亡8例(3.9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患者重度残疾及植物生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A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低于B组,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显着高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高度重视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各项指标改变,尽早采取措施控制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维持MAP、体温、Sa O2在正常范围,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宋同均,魏建功,刘裕浩,刘道斌,王士强[9](2015)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二次脑损伤因素与脑组织氧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合并二次脑损伤因素对患者脑组织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对影响二次脑损伤的血压、体温、动脉血氧分压、血糖、血钠等多项指标进行监测,其中10例同时行脑组织氧监测,将患者按是否存在二次脑损伤因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比较两组术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结果 73例阳性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分级为Ⅴ级13例,Ⅳ级23例,Ⅲ级11例,Ⅱ级0例,Ⅰ级26例;47例阴性组分级为Ⅴ级19例,Ⅳ级16例,Ⅲ级4例,Ⅱ级2例,Ⅰ级6例;阳性组预后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41,P=0.001)。脑组织氧监测显示脑灌注压、动脉血氧分压均与脑组织氧分压呈正相关(P<0.001)。结论二次脑损伤因素的异常改变,影响患者的脑组织氧代谢,可造成二次脑损害,继而影响预后。
李红旗,张玉芝,臧永强,赵宇[10](2013)在《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高危因素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82例高血压脑出血(HIH)合并SBI与无合并SB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SBI组恢复良好65例(56.0%)、中度残废6例(5.2%)、严重残废7例(6.0%)、植物生存3例(2.6%)、死亡35例(30.2%)。合并一种SBI因素较两种以上SBI因素预后好。无SBI组恢复良好57例(86.4%)、中度残废2例(3.0%)、死亡7例(10.6%)。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I加重原发性脑损伤,关系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应积极预防SBI和干预治疗。
二、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脑损伤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摘要1 |
摘要2 |
Abstract 1 |
Abstract 2 |
第一部分 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局部脑损伤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部分的创新点 |
第二部分 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部分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
一、眼底微循环特征 |
二、眼底微循环特征与脑卒中的研究 |
三、眼底微循环特征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研究 |
第二节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机制 |
第三节 中医研究 |
一、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
二、中医目诊及其与中风的关系 |
三、“调任通督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
第二章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 |
第一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 |
一、研究目的 |
二、流程图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结果 |
第二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再中的相关性 |
一、研究目的 |
二、流程图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HICH及HICH再中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 |
二、HICH及HICH再中的相关眼底微循环特征 |
第三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对HICH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
一、研究目的 |
二、流程图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结果 |
六、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详细摘要 |
(4)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带大小的关系及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后的心脏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脑出血会引起渐进性的心脏损害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材料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脑出血引起进展性的心脏功能损害 |
1.2.2 脑出血后期心脏纤维化增加、心肌细胞肥大以及心肌细胞凋亡增加 |
1.2.3 脑出血显着增加了外周循环中免疫-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的表达 |
1.2.4 脑出血显着增加了心脏组织中免疫-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的表达 |
1.2.5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显着增加 |
1.2.6 脑出血后显着增加了心脏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引起的心脏损害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脾切除明显减轻脑出血后的心脏功能损害 |
2.2.2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后的心脏纤维化和心肌肥大 |
2.2.3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后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和氧化应激水平 |
2.2.4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早期心脏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 |
2.2.5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早期心脏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 |
2.2.6 脾切除减少脑出血早期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示物的表达 |
2.2.7 脾切除减轻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和认知损伤并减少血肿体积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脑卒中后的心脏损害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急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纳入标准 |
1.1.2 病例排除标准 |
1.1.3 资料内容 |
1.1.4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1.1.5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
1.1.6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
1.1.7 改良的Rankin量表 |
1.1.8 改良的Barthel指数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各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及GCS评分比较 |
2.2 各组入院时出血情况比较 |
2.3 各组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情况比较 |
2.4 各组患者发病后30d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
2.5 各组患者发病30d后的GOS分级比较 |
2.6 各组患者入院及发病30d后的NHISS评分比较 |
2.7 各组患者发病30d后的mRS评分比较 |
2.8 各组患者发病30d后的MBI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糖尿病与脑卒中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90天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患者来源 |
1.2 资料收集与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3.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分析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GOS和出血量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变化比较 |
3 讨论 |
(9)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二次脑损伤因素与脑组织氧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选标准及方法 |
1.2 手术方法 |
1.3 确定SBI因素 |
1.4 观测指标及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SBI诊断标准 |
1.3 临床表现和二次脑损伤因素 |
1.4 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
1.5 治疗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SBI的高危因素 |
3.2 SBI的发病机制 |
3.3 SBI的预后 |
四、二次脑损伤高危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自发性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预测价值[J]. 蔡勇,钟兴明,汪一棋,阳建国,赵朝辉,费振海,张磊,顾华,杨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11)
- [2]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脑损伤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D]. 傅世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D]. 张金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4]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带大小的关系及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张荣.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免疫-炎症反应介导了脑出血后的心脏损害[D]. 李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急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孙文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90天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D]. 徐国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曾新华,欧阳萍,丘麟,袁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4)
- [9]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二次脑损伤因素与脑组织氧及预后的关系研究[J]. 宋同均,魏建功,刘裕浩,刘道斌,王士强. 华西医学, 2015(01)
- [10]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脑损伤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J]. 李红旗,张玉芝,臧永强,赵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