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

攀枝花市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

一、攀枝花市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坤[1](2021)在《基于昔格达混合填料中砂泥配比变化的工程力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攀西地区昔格达组砂岩和泥岩分布较广,在此处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填料,单是昔格达组砂岩或泥岩自身的工程性质较差,所以工程实践中常常将一定量的砂岩、泥岩混合,达到可以在工程中利用的效果。为了了解不同砂泥配比下昔格达混合料的工程性质,本文就四川省攀枝花市昔格达村砂泥岩组成的混合料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昔格达地层的地质背景。随后对研究区的砂泥岩样品进行室内实验,主要研究在不同砂泥配比下昔格达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性,进而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和指导实践操作。通过室内土工实验,确定了各砂泥配合比下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在相同的击实功作用下,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随着泥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混合料在泥岩含量小于60%时最大干密度变化较小。据此可知混合料的泥岩含量处在20%~60%时,压实效果较好。采用室内固结试验,得到了泥岩含量的变化对混合料压缩系数的影响较小,且均处于中压缩性土范围内。最后通过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分别确定了不同砂泥配比下混合料的C、φ值的变化规律,两类实验结果均表明泥岩含量50%~60%时,在100kpa~400kpa的正压力下,抗剪强度能达到峰值。因此,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确定泥岩含量在50%~60%时,可以得到工程力学性质最佳的砂泥配比混合料。借助扫描电镜对混合料组成的重塑样进行观察,采用PCAS软件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得到压缩系数与重塑样微观结构特征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混合料中平均等效孔径和平均孔隙分布维与压缩性的相关性较好,且呈正相关的规律。分析抗剪强度与混合料重塑样微观结构特征的相关性,发现本文统计的几类微观结构参数均与抗剪强度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正好对应在宏观上呈现出泥岩占比越多,混合料的C值增加、φ值减少的规律。

王红[2](2020)在《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类型及工程地质分区》文中认为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地势崎岖,山势雄伟,岸坡陡峻,河谷深切。本文以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为研究区,在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区地形图、卫星影像及已有着作和工程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归纳总结出了研究区深切河谷的基本类型及其地形地貌特征。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各段的工程地质特征。选择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地震、地形变场、深切河谷类型等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工程地质分区评价指标体系。论文采用了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方法,利用Arc GIS10.2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开展了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并对分区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有:(1)分析了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研究区石鼓镇-石田湾段为高山、中山深切峡谷段,岸坡陡峻,地势起伏大、河谷深切;石田湾-东安村段为中山宽谷区,河谷形态多呈“U”字形,谷底宽阔平缓,河谷切割深度相对较低;石鼓镇-石田湾段为高山、中山、盆地区,河谷切割深度大、岸坡坡度大,河谷形态多呈“V”字形。(2)归纳总结了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从地形地貌上将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类型划分为A、B、C、D、宽谷五类。1)A类:两岸坡度相近、形貌相似,呈较对称的“V”字型,两岸岸坡均为陡直型或均为折线型,两岸坡度差值小于5o,且两岸坡度平均大于25o,。2)B类:形态上总体呈不对称的“V”字形折线坡或直线坡及其组合,岸坡形态呈现出“上陡下缓”、“上缓下陡”或“陡缓多段折线”的特征。两岸坡度差在5°以上,且两岸坡度平均大于25o。3)C类:形貌上呈连续的不对称的“V”字形,有斜交金沙江干流的支流或支沟发育,两岸岸坡平均坡度大于25°。4)D类:呈不对称的非“V”形,多为一岸岸坡较缓,一岸较陡,两岸坡度相差较大。5)宽谷:形貌上呈类似“U”形,谷底宽缓平坦,宽阔的谷底人类活动强,城镇、村落等坐落在河流宽缓的两岸;两岸岸坡较平缓,两岸平均坡度大多小于25度。(3)建立了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工程地质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地震、地形变场、深切河谷类型等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采用专家打分法计算权重。权重较大的为深切河谷类型、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指标,其次为地质灾害、地质构造等指标。(4)根据构建的工程地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工程地质环境具有显着的分区特性,石鼓镇-石田湾高山、中山峡谷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好”和“较差”的面积均较大,工程地质评价结果为“较好”的区域分布较广,主要位于三江口至阿海、罗德勒至金安桥一带;该区工程地质评价结果为“较差”的区域也分布较广,主要位于阿海至罗德勒、金安桥至石田湾一带;石田湾至东安村中山宽谷区工程地质评价结果总体为“较好”。东安村-攀枝花中山峡谷区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一般,评价结果为“较差”的面积较广,该区段出露的地层岩性多为软岩或较软岩,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弱,地质灾害发育较频繁。

刘树鹏[3](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历史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城市历史保护已经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但历史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需要宏观和系统的判断。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历史遗存与历史环境、街巷格局基本完整的区域,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证据与线索,更是国家精神与文明的物质载体,凝聚了先辈们的劳动与智慧。当代中国迈向发展新时期,正走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地下空间实施是伴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石器时期的半地下穴居就是对地下空间的浅表层利用,古代的冰窖、窨井、坎井也均是地下空间的实施,在人类没有能力向空中要空间之前,地下就是最易获取和扩展的空间。地下空间是竖向空间的基础,更是对地球表层物质空间的科学管理,更是提升城市荷载能力、弹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将以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为研究核心,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相关理论,论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动力系统理论,对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作用原理;以系统理论下的典型城市与典型历史街区为样本,提炼归纳不同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系统动力模型的可实施存量模拟,研判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影响。丰富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与城市发展的理论,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撑。这是历史保护与地下空间理论的应用,将填补系统动力理论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城市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研究动态;概述研究的结构、目标与主要内容;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采用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解读空间实施路径,判断空间实施主体及其行为,判断实施系统。第三章在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下,解读典型的历史街区,提炼历史街区在空间、功能、经济等方面特征,演绎归纳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第四章使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明确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量的增长模式,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动力模型的研判模拟。第五章运行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模拟,根据结果对历史街区的系统性因素提出实施政策与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

王立娟[4](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为一矿业大国,非煤矿山数量众多,与之配套的尾矿库设施数量巨大,截止到2018年,全国尾矿库的数量达7400余座。尾矿库既是矿山企业重要的生产设施,也是矿山企业最大的危险源。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尾矿库的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尾矿库事故具有空间体量大、风险点多,关联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对周边的居民点、厂区以及交通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尾矿库风险管控受限于经济、矿山地理位置、危险源规模、尾矿库结构等,使得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方式容易形成监察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地面调查的效率和精度,难以及时地发现尾矿库重大危险源区域性安全风险。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的调查、观测技术手段,研究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探索实现尾矿库地灾重大危险源全面、快速、高效、精确地监测以及可靠的安全评估,对提高非煤矿山生产的安全监管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详细分析多种前沿观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高分遥感卫星、无人机低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北斗在线监测等先进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研发了一套适用于以尾矿库为代表的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和综合风险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并以攀西地区万年沟尾矿库为例,结合不同观测技术的数据特性,获取了尾矿库安全生产关键指标参数和三维空间数据模型。通过多期次数据的对比分析,实现了尾矿库和周边地区重大危险源全方位动态监测,以精确的三维空间数据为基础,运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对尾矿库安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尾矿库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根据监测和排查结果,对万年沟尾矿库开展了现状风险性评估。最后对极端假设条件下的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灾害进行数值模拟并探讨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全域监管模式的建设。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在详细分析各类型数据特性的基础上,采用高分遥感卫星、无人机低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北斗在线监测等先进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对各数据类型、尺度、格式等信息进行匹配、融合处理,以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的客观现状为基础,运用多种数据源协调集成优化的思想,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和综合风险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2)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在深入了解尾矿库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低空航摄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直接反映尾矿库坝体安全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坝体表面位移、库区面积、干滩长度、干滩反坡比等)进行了全方位动态监测,并建立了尾矿库数字化健康档案,结合尾矿库设施设计规范相关参数的对比结果,表明万年沟尾矿库现状处于健康运行状态。(3)尾矿库上游汇水区界线、最终堆排范围界线以及事故可能径流区域界线等影响尾矿库安全的环境要素共同确定了尾矿库周边安全环境动态监测的范围。结合该范围内多期次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提出了适用于矿山及其周边区域监测的面向对象的自动变化检测方法(ELM-OB),并对尾矿库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范围排查和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对尾矿库周边环境安全生产动态监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提高了尾矿库周边区域的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能力。(4)基于无人机航空影像对万年沟尾矿库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解译,共解译出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内的地质灾害点共65处,通过多时相遥感数据对尾矿库库区威胁最大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动态监测,甄别出其中一处滑坡正处于缓慢蠕滑变形的阶段,判断发生剧烈滑动的可能性较大,采用北斗定位监测技术对滑坡点开展了实时监测。(5)综合考虑影响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稳定的因素,从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角度出发,结合万年沟尾矿库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强制性稳态指标(K)、基础保障性指标(P)以及高风险动态指标(D)为核心的重大危险源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得到万年沟尾矿库风险性低的评估结果。对溃决型泥石流灾害的主要风险承载区,即尾矿库下游支沟与安宁河相接地带进行易损性分析,并结合尾矿库风险性评价结果,最终得到万年沟尾矿库综合风险分布图。(6)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式分别对尾矿库坝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运用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坡度、坝高和坝体材料与坝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多源数据融合生成的尾矿库三维模型为基础,运用FLAC-3D分析不同堆排高度下,尾矿库坝体应力场分布和位移情况,深入分析了坝体堆排高度与坝体变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堆排高度下坝体的稳定性。通过FLO-2D对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万年沟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发生后准确的影响范围以及该范围内各处的泥石流流速和堆积厚度。(7)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万年沟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成果,构建了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全域监管体系。在实现区域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的同时实现日常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流程化。

蒋仁伟[5](2019)在《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攀西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重要出产区,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品质优良,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下降。因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能够摸清矿业开发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系统总结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特点与内涵,掌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高低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推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获取攀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数据、社会经济影响数据、2016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矿山开发状况解译数据、2016年矿权数据以及30×30m的攀西地区DEM数据等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开展了数据处理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进行了矿山地物的信息提取,并开展了野外调查验证与室内数据修正。构建了由坡度、高程、植被覆盖度、降雨量、人均GDP、人口密度、矿产开采规划、开采方式、开采密度、开采规模、开采矿种、开发占地、地质构造、地层岩组、水系侵蚀、地质灾害、地质隐患、治理工程等18个评价指标因子组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攀西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并绘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区图,按承载力值的高低将攀西地区矿山划分为承载力优等区、承载力良等区、承载力中等区、承载力差等区。其中,承载力优等区面积为35046.0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02%;承载力良等区面积为14294.5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44%;承载力中等区面积为10189.7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承载力差等区面积为416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4%。最后针对性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通过对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与野外实地验证,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选取的评价模型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对于掌握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布情况和判断矿业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与应用价值。

陈文涛[6](2019)在《攀枝花12#滑坡降雨-渗流响应及失稳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西南地区特殊的地形和地质环境条件,给区域工程建设带来了问题,特别是机场建设难度较大。攀枝花机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机场,在其建成期间及建成之后发育着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着机场乃至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其产生的原因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认为降雨是导致其滑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南地区高山机场建设场地填方边坡引发滑坡影响重要因子,本课题选择其中最典型攀枝花机场12#滑坡为例,以离心模型实验的降雨为研究核心,通过成都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的大型土工离心机(500gt)构建攀枝花12#滑坡的离心模型实验,研究其降雨和渗流对边坡失稳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和分析了以往降雨-渗流响应相关的离心模型实验中存在的误差,指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模型箱的选取、降雨装置的构成、模型的基座、填料的级配等。针对此次的实验,对以上可能产生的误差设计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采取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主要解决方案如下:选取合适的密闭模型箱;研制了可供拆卸组装拼接的降雨装置;对模型的基座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制作,并测定其各项指标;对填料的级配依据渗透系数在原型的基础上渗透系数增加了100倍;对坡体表面的径流现象通过实验确定了合理的改变方向,即使用防滑垫B能够明显降低坡体表面径流;对其它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合理的改善。(2)根据相似比N=130在原始剖面的基础上制作了离心模型。主要设计包括以及几个方面:根据核心降雨及边坡渗流响应,设计了储水槽、水槽用以收集并模拟地下水和降雨;考虑到坡体的渗流情况,以渗透系数为主要因素,使用类砂岩材料和高渗透性级配达到了增大渗透系数的目的;使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土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了模型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六次降雨,以2年为回归周期分别模拟雨季和旱季阶段坡体的降雨情况。(3)根据土压力传感器和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数据的变化情况,结合实验过程中实际拍摄的视频和照片,确定了本次实验过程中边坡失稳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为:1.固结压密阶段2.起裂-滑动面孕育阶段3.边坡(缓慢)滑动阶段。通过物理实验和力学实验对坡体填料实验前试验后级配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坡顶为应力集中部位,并且从坡脚到坡顶颗粒逐渐变粗,不均匀系数逐渐变大。该滑坡失稳的机理主要为:坡体软弱岩层促滑作用,降雨诱发的边坡变形,地下水长期耦合作用。(4)使用Geostudio的seep模块和sigma模块作为主要的数值模拟研究手段。建立了基于原始剖面为基础的模型和以实验剖面为基础的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了渗流场、应力场、应变场等的计算,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将两个模型与实际的离心模型实验进行了两两对比,指出了三者具有共同现象的部位和时间点,同时也分析了三者具有的差异性。得出结论:数值模拟能够反映实验模型的变化趋势,渗流响应最为敏感的部位位于基覆界面和填筑体部位。

李永平[7](2018)在《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攀枝花市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储量较大且开采历史悠久,是一座由矿产资源开采而建立起来的矿业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给攀枝花市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诸如矿山地质灾害的频发以及土地的压占和破损等,阻碍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因此,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不仅是推动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国土部门开展矿山管理提供科学支撑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收集攀枝花市基础地质地理数据、2017年Pleiades-1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攀枝花市采矿权、探矿权矢量数据和30m×30m的攀枝花市DEM数据的基础上。基于ENVI5.1软件平台,对Pleiades-1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了预处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灾害和土地压占及损毁等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标志,据此运用室内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攀枝花市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在详细研究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200m×200m的评价单元格网,构建了由坡度、距断层的距离、距河流水系的距离、地层岩性、降雨量、植被覆盖度、距公路的距离、开发占地、开采规模和开采方式10个指标因子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证据权重模型对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开展了评价研究,得到了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区图,并对评价分区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可将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三个区,分别是质量好区、质量中等区、质量差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好区和质量中等区主要分布于盐边县的红坭煤矿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差区分布在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宝顶煤矿矿区、东区的朱家包包铁矿矿区、盐边县的红格铁矿矿区、米易县的白马铁矿和花岗岩矿矿区。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区结果与野外实地调查情况较为吻合,为指导攀枝花市开展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张展豪[8](2018)在《攀枝花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地质灾害特征及评价》文中认为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四川西南地区重要的矿业城市,该区钒钛磁铁矿资源较丰富,有马鞍山、中梁子、中干沟、秀水河、红格等大中型矿区,该市地质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采矿对环境的破坏引发多种灾害的发生,该区灾害普遍具有面积大、暴发频繁、持续时间长等特点。“8.30”地震,是对攀枝花地质环境恶劣变化的最好印证。针对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全区来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依然占据主要部分,约占全部灾害的59%。截至于2017年12月,该区已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130余起,造成泥石流沟50多条。据统计最大的滑坡体积高达400×104m3,最大的崩塌高达4000m3。本次研究创新点在于将攀枝花这个独特的矿业城市的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相结合,在攀枝花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背景下,提出矿山开采的注意事项及整改措施,同时研究出适用于本区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图,为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全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以攀枝花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内重点矿区进行深入调查,参考研究区野外实地排查数据和对重点区域遥感解译数据研究,掌握了区内矿业周边地质灾害的发布特征和分布规律,利用GIS工具及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做出危险性评价;此次研究依次将攀枝花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划分为高、中、低危险区,同时根据结果详细描述。(1)对攀枝花拉鲊-平地矿业开发区通过1:1万Pléiades-1A影像数据,详细解译出103处地质灾害点,包括泥石流28处,崩塌33处,滑坡42处。(2)调查野外资料,了解地质灾害背景条件,同时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详细解译出矿区地表覆被类型和分布状况,为综合分析和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提供了基础资料。(3)针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多个因子,进一步确定区内坡度、坡高、坡向、工程岩组等灾害因子,运用GIS软件对区内地质灾害点的分布与各相关因子的关系度进行详细分析,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确定各因子权重,最后利用Arcgis的栅格(raster)计算器进行叠加,完成了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分析出评价结果。(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危险性分区与灾害点分布情况一致,矿区附近灾害较多,符合逻辑,同时验证了本次评价所选模型与因子的准确性。(5)在完成分区图的基础上,针对该区特殊的矿业地质灾害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促进该区发展。

刘霁茗[9](2017)在《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损害最大、爆发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西部机场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些机场都具有气候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差、地形复杂、经过高地震烈度带、人工高填方边坡等特点。因此多数山区机场都受边坡地质灾害困扰,滑坡作为边坡失稳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研究滑其破坏机制、稳定性及治理方案对于保护广大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喻家坪滑坡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南岸的鱼塘乡保安营机场东侧。喻家坪滑坡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滑动。2009年10月3日,受高填方边坡填筑体加载影响,边坡发生第一次滑动,滑坡呈上大下小的“长舌形”,并略微向东侧弯曲,滑坡主滑方向为125°,其中上部为125°,中部逐渐转为140°。滑坡后缘位于机场跑道附近,滑动距离约200300m,滑坡全长为1650m,左侧边界以冲沟为界,右侧以斜坡陡缓交界处为界,宽度为200400m,滑体总体厚度1025m,总体积约510×104m3。滑坡分为填筑体滑块和易家坪老滑坡滑块两个部分,填筑体滑块体积260×104m3,易家坪老滑坡体积250×104m3。2011年7月15日,由于强降雨的影响,滑坡后缘填筑体再次大规模下错滑动,本次发生滑移的填方体总量达330×104m3,其中后缘填筑体边坡范围新增约80×104m3发生滑移,前缘滑体在水体作用下加之受推挤作用总共向前运动大约250m远,前缘部分滑体完全解体超覆于与沟道一带,并推动原斜坡土体滑移,完全堵断了坡下主沟道。所以喻家坪滑坡滑体存在多级多条滑块,多层滑动的性质,这些滑体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大规模滑坡。文章在详细勘察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2009年及2011年两次滑坡滑动不同的起因及递进关系,结合高填方体边坡失稳破坏后加载在原始坡体上,对原始坡体造成的的变形破坏迹象,雨水作用对于加载坡体致使滑面贯通,导致坡体变形破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产生此次滑坡的形成机理。通过采取土样进行室内控制含水率的直剪实验,探究滑坡体中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沿各滑动面及潜在滑动面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对滑坡不同工况下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应用FLAC,通过模拟不同降雨时间段边坡的安全系数、塑形变形区、位移云图、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变化,直观的反映降雨状态下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特征,进而分析降雨作用对于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和滑坡现阶段的稳定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邓希怡[10](2014)在《冲沟地形下山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攀枝花市金江片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山地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生态资源多样,对山地城市建设既是制约,又是契机。其中以地形地貌对山地城市空间拓展影响最大。山地地形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不能纯粹作为整体看待。山地地形中有一类冲沟地形,于我国各高原和丘陵地区广泛分布。冲沟地形在地域、生态、空间形态上都十分特殊,目前尚缺乏针对其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山地城市发展多集中在低山区,冲沟、小丘等特殊地形在传统规划中一般尽量避免改造。但在施工技术和防灾手段都有相当发展的今天,在城建用地缺乏、特殊地形必须利用的情况下,应当视其为一种自然资源而善加运用,变地形条件劣势为城市环境优势。冲沟地形在山地城市中仍是开发和保护难度较大的区域,研究冲沟地形在城市建设中的利用具有相当意义。如何治理和应用冲沟,充分利用冲沟的生态和空间特征引导城市设计,营建山地城市特色空间,是论文主要解决问题。论文在“反规划”理念指导下,优先考虑冲沟地形的规划利用,结合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和关联耦合理论,从冲沟地形的生态特质和空间三维特性入手构建绿色空间。并根据冲沟地形的建设条件综合评价,划分冲沟地形绿色空间在山地城市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确立不同情况下冲沟地形在山地城市中的利用思路。并以系统思维建立冲沟绿色空间系统,引入城市设计范畴,根据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的耦合前提,讨论不同定位的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的耦合关系。并通过系统叠加博弈的方法对冲沟地形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各子系统的耦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总结提出土地使用、公共空间、交通和景观方面的城市设计策略。就空间形态而言,冲沟是与等高线垂直的线型空间,对城市用地有分割作用。冲沟绿色空间与城市传统中心绿地相比,出现在用地边缘;就生态功能而言,冲沟绿色空间与城市建设单元存在异质性,在二者之间形成边缘区,激发边缘正效应。因此,以冲沟形成相邻建设用地间的“边缘绿地”,作为空间基准,有划分城市空间、引导土地功能、充当生态廊道、强化景观轴线、组织步行系统等作用,从而寻求科学的城市组团划分、建筑布局、交通组织、景观处理以及空间形态的塑造。论文以攀枝花市金江片区城市设计项目作为实践对象,以冲沟“边缘绿地”联系山水、构筑生态网络、营造城市特色风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山地建设可行性,并保护城市地域特色不致消亡。并编制相应设计导则使冲沟绿色空间在城市发展中更具主导性,这对今后冲沟地形下的山地城市寻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建设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二、攀枝花市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枝花市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昔格达混合填料中砂泥配比变化的工程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昔格达地层研究现状
        1.2.2 昔格达组矿物组成研究现状
        1.2.3 昔格达混合料工程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4 岩土体微观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及混合料制备
    2.1 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
        2.1.1 交通位置
        2.1.2 研究区特征剖面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1.5 昔格达地层分布特征
    2.2 混合料设计及制备
        2.2.1 混合料的设计
        2.2.2 混合料的制备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昔格达混合料的物理性质
    3.1 含水率测定
    3.2 昔格达混合料比重试验
    3.3 昔格达混合料主要矿物组成及含量
    3.4 颗粒级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昔格达混合料的力学性质研究
    4.1 昔格达混合料击实试验
        4.1.1 试验步骤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昔格达混合料压缩试验
        4.2.1 试验步骤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昔格达混合料直剪试验
        4.3.1 试验步骤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昔格达混合料三轴压缩试验
        4.4.1 试验步骤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结合工程实践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昔格达混合料微观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5.1 昔格达混合料电镜扫描实验
        5.1.1 试样取样与固结
        5.1.2 SEM样品制备
        5.1.3 图像处理
    5.2 微观图像定性分析
        5.2.1 不同砂泥配比混合料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5.2.2 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质的关系
    5.3 微观图像定量分析
        5.3.1 孔隙形态变化特征
        5.3.2 孔隙分布变化特征
        5.3.3 微观结构参数与力学性质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类型及工程地质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切峡谷研究现状
        1.2.2 工程地质评价研究现状
        1.2.3 GIS在工程地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4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
    2.1 概述
    2.2 石鼓镇-石田湾段
    2.3 石田湾-东安村段
    2.4 东安村-攀枝花段
    2.5 金沙江深切河谷类型及特征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层岩性
    3.2 地质构造
    3.3 地质灾害
    3.4 风化卸荷
        3.4.1 风化
        3.4.2 卸荷
    3.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3.5.1 新构造活动
        3.5.2 地震活动
    3.6 地应力
    3.7 各深切河谷类型工程地质特征
第4章 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区工程地质评价
    4.1 概述
    4.2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评价步骤
    4.3 工程地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4.3.1 指标选取原则
        4.3.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3.3 评价指标量化
        4.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基于GIS层次分析法的分区评价
        4.4.1 工程地质分级
        4.4.2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
    4.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研究动态
        1.2.1 历史街区的研究动态
        1.2.2 地下空间的资源评估
        1.2.3 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
        1.2.4 地下空间规划与实施
        1.2.5 地下空间与历史街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概念
        1.4.2 系统动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1.4.3 系统动力研究的理论发展
        1.4.4 系统动力理论的应用领域
        1.4.5 系统动力模型的可适用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理论
    2.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理论
        2.1.1 实施理论的概念与视角
        2.1.2 实施系统的构成与内容
    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主体
        2.2.1 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
        2.2.2 社会实施主体与权利
        2.2.3 实施过程的主体关系
    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途径
        2.3.1 地下空间的实施方案
        2.3.2 空间实施的行政行为
        2.3.3 空间实施的市场行为
    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保障
        2.4.1 空间实施的根本法律部门
        2.4.2 空间实施的直接法律部门
        2.4.3 空间实施的间接法律部门
        2.4.4 空间实施的技术标准制度
    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性
        2.5.1 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2.5.2 系统的层次与集合
        2.5.3 系统的非定常特征
        2.5.4 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空间实施系统理论下的历史街区
    3.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
        3.1.1 城市规模制约发展
        3.1.2 人均用地规模紧张
    3.2 历史街区的筛查选择
        3.2.1 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城市
        3.2.2 城市规模影响发展的城市
        3.2.3 研究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3.2.4 典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
    3.3 历史街区的特征聚类与关键问题
        3.3.1 区位特征与年代特征
        3.3.2 保护级别与规模等级
        3.3.3 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
        3.3.4 街区的地下空间实施
        3.3.5 历史街区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3.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
        3.4.1 商业与文化功能地下空间
        3.4.2 交通与市政功能地下空间
        3.4.3 安全与其他功能地下空间
        3.4.4 历史街区的地下功能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
    4.1 系统动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基础
        4.1.1 系统动力模型的基本工具
        4.1.2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4.1.3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步骤
        4.1.4 系统动力模型的应用软件
    4.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与因果
        4.2.1 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构建
        4.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因果反馈
        4.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系统的因果反馈
        4.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系统的因果反馈
        4.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历史保护系统的因果反馈
    4.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存量流量与数学模型
        4.3.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存量流量
        4.3.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变量设置
        4.3.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模型方程
    4.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模拟的模型检验
        4.4.1 系统动力模型的理论检验
        4.4.2 系统动力模型的趋势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模拟与建议
    5.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模拟结果
        5.1.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需求量的波动
        5.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贡献人口增长
        5.1.3 历史文化环境优化水平曲折提高
        5.1.4 历史文化地下空间规模形质影响
    5.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建议
        5.2.1 历史街区经济社会系统建议
        5.2.2 历史街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议
        5.2.3 历史街区工程技术系统建议
        5.2.4 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系统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创新与重点
        6.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判断汇总
附录B: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动力模型方程式一览表
附录C: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一览表
附录D:典型城市历史街区数据一览表
附录E:全国城市规模收益数据一览表
附录F:十个典型城市空间量估算的部分历史遥感图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分遥感技术
        1.2.2 无人机航测技术
        1.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2.4 非煤矿山监测技术
        1.2.5 地质灾害监测及风险评估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构造
    2.2 万年沟尾矿库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2.2.1 气象水文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地震
第3章 尾矿库“空-天-地”多源数据耦合方法研究
    3.1 高分系列卫星影像数据
        3.1.1 数据源
        3.1.2 数据处理
    3.2 无人机低空航摄数据
        3.2.1 无人机低空航摄
        3.2.2 三维点云提取和正射影像图编制
    3.3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
    3.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
    3.5 合成孔径雷达数据
    3.6 其他基础数据
    3.7 多源异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协同集成
        3.7.1 投影和坐标系统的统一
        3.7.2 空间与属性数据的集成
    3.8 数据应用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万年沟尾矿库及其周边环境动态监测
    4.1 尾矿库基本特征
        4.1.1 尾矿库概念
        4.1.2 尾矿库基本组成
        4.1.3 尾矿库分类
        4.1.4 万年沟尾矿库基本情况
    4.2 尾矿库坝体安全稳定动态监测
        4.2.1 坝体表面位移三维动态监测
        4.2.2 库区面积动态监测
        4.2.3 干滩长度动态监测
        4.2.4 干滩反坡比动态监测
        4.2.5 堆积坝高度动态监测
        4.2.6 堆积坝外坡比动态监测
        4.2.7 堆积库容动态监测
        4.2.8 尾矿库渗流动态监测
        4.2.9 监测精度验证
        4.2.10 尾矿库数字化健康档案建设
    4.3 尾矿库周边环境安全生产动态监测
        4.3.1 安全生产红线范围划定
        4.3.2 变化检测目标确定
        4.3.3 多源特征提取
        4.3.4 智能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4.3.5 精度评价方法
        4.3.6 智能变化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4.3.7 智能变化检测算法示范应用
        4.3.8 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4.4 尾矿库周边环境地质灾害动态监测
        4.4.1 尾矿库周边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4.4.2 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4.4.3 地质灾害北斗动态监测
    4.5 尾矿库周边区域地表形变InSAR动态监测
        4.5.1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4.5.2 基于D-In 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
        4.5.3 沟尾矿库周边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分析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万年沟尾矿库安全稳定性分析
    5.1 尾矿库坝体稳定性物理模拟试验
    5.2 基于FLAC的万年沟尾矿库稳定性3D分析
        5.2.1 矿坝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5.2.2 稳定性系数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万年沟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综合风险评估
    6.1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2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模型研究
    6.3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评价及分析
    6.4 尾矿库下游易损性分析
        6.4.1 地物受损程度分析
        6.4.2 易损性分析
    6.5 尾矿库综合风险性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万年沟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灾害分析
    7.1 尾矿库溃决诱因分析
    7.2 尾矿库溃决模式分析
    7.3 洪水计算分析
        7.3.1 洪峰流量
        7.3.2 洪水总量
        7.3.3 洪水流量过程线
    7.4 溃决洪水计算分析
    7.5 泥石流参数计算理论
    7.6 基于FLO-2D的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数值模拟
        7.6.1 FLO-2D模型理论分析
        7.6.2 数值模拟流程
        7.6.3 模拟结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全域监管模式研究
    8.1 全域监管模式的定义
    8.2 全域监管的建设目标
    8.3 全域监管的体系构成
    8.4 全域监管系统建设内容
        8.4.1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
        8.4.2 建立有机数据体系
        8.4.3 建立核心数据库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承载力的起源与发展
        1.3.2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3.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1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内涵与特征
    2.2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地理环境
        3.2.1 气象水文
        3.2.2 地形地貌
        3.2.3 植被生态
    3.3 地质环境
        3.3.1 地层岩组
        3.3.2 地质构造
    3.4 矿山开发概况
    3.5 社会经济概况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遥感监测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的处理
        4.2.1 影像校正
        4.2.2 影像融合
        4.2.3 遥感影像镶嵌与裁剪
        4.2.4 遥感图像增强
    4.3 地质环境信息遥感解译与提取
    4.4 野外调查与验证
    4.5 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第五章 攀西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3 评价指标分级
    5.4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5 评价指标权重
        5.5.1 层次结构模型
        5.5.2 层次判断矩阵
        5.5.3 一致性检验
        5.5.4 指标权重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单元与评价模型
        6.2.1 评价单元的选取
        6.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6.3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6.4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
    6.5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发展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攀枝花12#滑坡降雨-渗流响应及失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渗流响应及边坡失稳机制研究现状
        1.2.2 攀枝花机场12#滑坡勘测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研究区地质背景及12#滑坡特征简介
    2.1 自然地理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5 水文地质
    2.3 填方体及12#滑坡特征
        2.3.1 填方体特征
        2.3.2 12#滑坡的基本特征
        2.3.3 滑坡形成的概念模型分析
第3章 降雨-边坡渗流响应的模拟技术及改进
    3.1 以往降雨-渗流响应模拟研究及分析
        3.1.1 降雨装置存在的问题
        3.1.2 模型存在的问题
        3.1.3 其它误差
    3.2 降雨-渗流模拟的改进
        3.2.1 模型箱的选取
        3.2.2 降雨装置的设计与改进
    3.3 模型的改进
        3.3.1 基座的改进
        3.3.2 填料级配的重新设计
        3.3.3 坡面径流的处理
    3.4 模型实验其它误差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心模型实验设计
    4.1 .降雨入渗相似率
        4.1.1 前言
        4.1.2 简单推导
    4.2 实验原理及设备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设备
    4.3 模型设计及相似比
        4.3.1 模型设计
        4.3.2 模型组成
        4.3.3 模型材料相似关系
    4.4 地下水及降雨装置的设计
        4.4.1 补给装置及降雨装置的设计
        4.4.2 降雨过程设计
    4.5 传感器的布设
    4.6 模型制作流程
    4.7 实验过程
    4.8 实验加载过程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填方边坡失稳过程及机理的模拟研究
    5.1 模型加载及降雨过程
    5.2 试验中模型边坡宏观变形现象
        5.2.1 试验过程中高速摄像反映的变形现象
        5.2.2 试验结束后模型边坡的变形破裂迹象
    5.3 模型边坡土压、孔压测试结果分析
        5.3.1 模型边坡土压力测试结果分析
        5.3.2 模型边坡孔隙水压力结果分析
        5.3.3 模型边坡有效应力分析
    5.4 试验前后模型边坡填料的变化情况分析
        5.4.1 填料级配变化
        5.4.2 填料物理性质变化
        5.4.3 填料抗剪强度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模型失稳过程及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6.1 数值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6.1.1 模型建立
        6.1.2 参数选择
        6.1.3 降雨设置
    6.2 数值模拟与离心模型试验的孔压结果对比分析
    6.3 降雨前后渗流-应力场分析
        6.3.1 降雨前初始渗流场分析
        6.3.2 降雨后坡体渗流场分析
    6.4 填筑料渗透性对边坡渗流场的影响分析
    6.5 下伏砂岩渗透性对边坡渗流场的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填方边坡渗流-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7.1 概述
    7.2 填方边坡渗流-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7.2.1 剖面选取及SIGMA模型建立
        7.2.2 SEEP模型建立
    7.3 降雨前后渗流场的变化分析
        7.3.1 降雨前渗流场分析
        7.3.2 降雨后渗流场分析
    7.4 填方边坡应力-形变场分析
        7.4.1 降雨后坡体整体位移分析
        7.4.2 降雨后坡体应力分析
    7.5 填方边坡塑性区分析
    7.6 模拟结果对比
        7.6.1 天然状态渗流场对比
        7.6.2 降雨结束后渗流场对比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填方边坡降雨-渗流响应及失稳机理综合分析
    8.1 填方边坡降雨-渗流响应的综合分析
        8.1.1 降雨-渗流响应的规律认识
        8.1.2 降雨-渗流规律的应用
    8.2 模型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的综合分析
        8.2.1 变形失稳的过程
        8.2.2 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
        8.2.3 变形失稳的机理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环境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水文
        2.2.3 植被生态
    2.3 地质环境特征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矿产资源及矿业开发
第三章 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遥感调查
    3.1 数据源
    3.2 遥感影像预处理
        3.2.1 正射校正
        3.2.2 图像配准
        3.2.3 图像融合
        3.2.4 图像镶嵌
        3.2.5 图像裁剪
    3.3 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
        3.3.1 尺度和空间对解译标志的影响
        3.3.2 研究区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
    3.4 遥感调查结果分析
    3.5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5.1 压占与损毁土地
        3.5.2 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4.1 证据权重模型
    4.2 证据权重原理
        4.2.1 先验概率
        4.2.2 权重
        4.2.3 条件独立性检验及优选
        4.2.4 后验概率
    4.3 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4.3.1 评价单元格网的划分
        4.3.2 训练样点选取
        4.3.3 证据层选取
        4.3.4 数据处理及计算
    4.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4.4.1 评价结果图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4.3 建议及保护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攀枝花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地质灾害特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过去研究成果
        1.3.1 研究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3.2 过去研究主要成就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及岩性
        2.2.3 岩浆岩
        2.2.4 地质构造
        2.2.5 工程地质条件
        2.2.6 水文地质条件
    2.3 矿产资源概况
第3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 数据收集
        3.1.1 卫星遥感数据
    3.2 数据处理
        3.2.1 生成DEM
        3.2.2 遥感影像处理
第4章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4.1 典型矿区
        4.1.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区
        4.1.2 攀钢石灰石矿区
        4.1.3 红格钒钛磁铁矿区
    4.2 矿业开发区典型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4.2.1 矿区典型地质灾害解译标志
        4.2.2 矿区典型灾害点
    4.3 矿山开采与地质灾害
        4.3.1 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
        4.3.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3.3 地质灾害影响下矿山开采措施
    4.4 矿业开发与灾害评价
第5章 矿业开发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体系原理
    5.2 评价单元的划分
    5.3 评价指标
    5.4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5.4.1 评价因素等级划分
        5.4.2 对数列进行关联度分析
第6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6.1 应用GIS工具进行危险性区划评判
    6.2 区划结果分析
        6.2.1 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6.2.2 地质灾害中危险区
        6.2.3 地质灾害低危险区
    6.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6.3.1 地质灾害防止宣传
        6.3.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6.3.3 矿山开采的有效防控
        6.3.4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评价
        1.2.2 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1.2.3 滑坡治理方法
        1.2.4 喻家坪滑坡已有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调查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5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6 水文地质特征
    2.7 不良地质现象及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的基本特征
    3.1 滑坡地质原形
        3.1.1 原始地形
        3.1.2 第一次滑移
        3.1.3 第二次滑移
        3.1.4 两次滑移递进关系
    3.2 滑坡边界和形态特征
        3.2.1 滑坡边界条件
        3.2.2 剪出口特征
        3.2.3 滑坡规模
    3.3 滑坡分区及变形特征
        3.3.1 填方滑坡堆积区(Ⅰ区)特征
        3.3.2 滑坡体滑移区(Ⅱ区)特征
        3.3.3 滑坡体覆盖区(Ⅲ区)特征
    3.4 滑坡结构特征
        3.4.1 滑体特征
        3.4.2 滑带特征
        3.4.3 滑床特征
第4章 水对岩土体作用及致滑机制研究
    4.1 水对岩土体作用
        4.1.1 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特征
        4.1.2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变化特征
        4.1.3 简易抽水试验及数据分析
        4.1.4 滑坡边界地表水活动特征
        4.1.5 地下水及地表水活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分析
    4.2 水对研究区土体力学特性影响直剪试验研究
        4.2.1 直接剪切试验基本原理
        4.2.2 试验方案及结果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致滑机理与发展趋势
        4.3.1 致滑机理
        4.3.2 发展趋势
第5章 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5.1.1 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况的选取
        5.1.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确定
        5.1.3 滑坡稳定性计算
        5.1.4 滑坡推力计算
    5.2 降雨作用下滑坡变形破坏模拟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模型的参数选取
        5.2.3 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10)冲沟地形下山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攀枝花市金江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地城市与地形关系研究
        1.2.2 山地城市冲沟地形研究
    1.3 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阐述
        1.3.1 基于非建设用地控制的“反规划”理念
        1.3.2 基于系统构建的绿色空间规划思想
        1.3.3 基于空间整合的关联耦合理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冲沟地形评价及在山地城市中应用
    2.1 冲沟地形分类与评价
        2.1.1 冲沟地形综述
        2.1.2 冲沟的分类与评价
    2.2 冲沟地形对山地城市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2.2.1 构建城市绿色空间
        2.2.2 控制城市建设空间发展与土地使用
        2.2.3 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及人居环境
    2.3 本章小结
3 冲沟地形下山地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初探
    3.1 方法基础——关联耦合理论的应用思路
        3.1.1 城市空间的系统整合
        3.1.2 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存在耦合关系
        3.1.3 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的设计方法体系
    3.2 方法核心——冲沟绿色空间系统的优先构建
        3.2.1 “反规划”视角下的绿色空间构建原则
        3.2.2 以冲沟为绿色空间的用地评价及功能定位
        3.2.3 以冲沟为绿色空间的系统构建
    3.3 方法主体——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的关联耦合
        3.3.1 防治型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
        3.3.2 保育型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
        3.3.3 应用型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
    3.4 方法成果——以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为“边缘绿地”的设计策略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作“边缘绿地”的城市设计研究——以攀枝花市金江片区为例
    4.1 金江片区冲沟绿色空间系统的优先构建
        4.1.1 金江片区冲沟绿色空间的用地分析及评价
        4.1.2 金江片区冲沟绿色空间的系统构建
    4.2 金江片区冲沟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的关联耦合
        4.2.1 以“边缘绿地”为骨架引导土地使用
        4.2.2 以“边缘绿地”为本底构建公共空间体系
        4.2.3 以“边缘绿地”为特点塑造城市景观
        4.2.4 以“边缘绿地”为主体发展步行交通
    4.3 “边缘绿地”主导下金江片区城市总体空间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攀枝花市金江片区冲沟绿色空间设计导引
    5.1 总体空间设计导引
        5.1.1 廊道交织构建城市空间结构
        5.1.2 边缘区异质性影响土地利用规划
    5.2 开放空间设计导引
        5.2.1 绿地渗透强化主要公共开放空间
        5.2.2 廊道交汇设置节点开放空间
    5.3 景观设计导引
        5.3.1 利用冲沟形成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
        5.3.2 融合山水形势塑造城市天际线
    5.4 道路交通设计导引
        5.4.1 车行道路与冲沟交汇保证生态连续
        5.4.2 结合冲沟建立城市绿道网络
    5.5 建筑设计导引
        5.5.1 边缘区建筑布局引导人工与自然过渡
        5.5.2 中心区建筑结合景观轴线打造城市地标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B. 攀枝花市金江片区城市设计相关图纸节选
    C. 金江片区中心区地块编号和技术经济指标

四、攀枝花市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昔格达混合填料中砂泥配比变化的工程力学效应研究[D]. 梁坤.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金沙江中游深切河谷类型及工程地质分区[D]. 王红.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D]. 刘树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4]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D]. 王立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5]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 蒋仁伟. 云南大学, 2019(03)
  • [6]攀枝花12#滑坡降雨-渗流响应及失稳机理研究[D]. 陈文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D]. 李永平. 云南大学, 2018(01)
  • [8]攀枝花拉鮓-平地矿业开发区地质灾害特征及评价[D]. 张展豪.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9]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D]. 刘霁茗.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10]冲沟地形下山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攀枝花市金江片区为例[D]. 邓希怡. 重庆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攀枝花市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