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山禾[1](2014)在《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粳稻成熟胚培养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组织培养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水稻遗传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基中单独添加适宜浓度的铜离子和烯效唑均可以改善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特性,从而提高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本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黑龙江省主栽粳稻空育131、龙粳24和东农425的成熟胚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铜离子和烯效唑以及两者配比对粳稻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影响,并对不同浓度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处理下的愈伤组织及再生苗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出最适宜铜离子和烯效唑的浓度配比,阐明粳稻愈伤组织诱导再分化的影响因子,以期提高粳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诱导和分化能力,优化粳稻组织培养体系,进一步为粳稻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铜离子浓度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3个品种在铜离子浓度为15.0μmol/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空育131和东农425在铜离子浓度为15.0μmol/L,龙粳24在浓度为10.0μmol/L时的绿苗分化率达到最高。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烯效唑浓度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空育131和东农425在烯效唑浓度为0.50mg/L、龙粳24在浓度为1.00mg/L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最高。3.不同浓度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处理下,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均高于对照。空育131在铜离子浓度为20.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1.0mg/L(K6处理)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达到最高;龙粳24在铜离子浓度为2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1.0mg/L(L6处理)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在铜离子浓度为15.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1.0mg/L(L4处理)时绿苗分化率达到最高;东农425在铜离子浓度为10.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1.0mg/L(D2处理)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在铜离子浓度为15.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0.5mg/L(D3处理)时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达到最高。4.不同浓度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处理下,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褐化率和相对生长量极显着低于对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整体表现为:随着铜离子和烯效唑浓度的增加,褐化率和相对生长量分别呈下降趋势。在铜离子浓度为20.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1.0mg/L时,褐化率最低,同时相对生长量最小。5.3个品种在不同浓度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处理下愈伤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高于对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继代培养时低于对照、在分化培养时高于对照。在继代培养中,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SOD活性呈“W”型的变化曲线;PPO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POD活性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的趋势;东农425愈伤组织的MDA含量和空育131,龙粳24在K0、K1、L0、L1处理下的MDA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其余处理下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3个品种愈伤组织分别在K6,L4和D3处理时,愈伤组织在继代初期的SOD、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POD、PPO活性和MDA含量最低,且在继代时期愈伤组织中SOD、CAT活性和MDA、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量最大,POD、PPO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量最小。分化培养中,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SOD和PPO活性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POD活性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双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空育131和龙粳24愈伤组织的MDA含量呈双峰曲线的变化趋势,东农425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在K6、L4和D3处理时,愈伤组织在分化时期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量最小,POD、CAT、PPO活性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量最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与继代初期愈伤组织的POD和PPO活性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其他指标正相关。愈伤组织的褐化率与继代培养中POD、PPO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量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的变化量正相关。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与分化培养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量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其他指标正相关。6.3个品种在不同浓度铜离子和和烯效唑配比处理下的再生苗叶绿素a、b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高于对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3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在铜离子浓度为20.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1.00mg/L时达到最高;再生苗根系活力在铜离子浓度为20.0μmol/L且烯效唑浓度为0.50mg/L时达到最高。
王蕾,朱寿进,宿烽[2](2014)在《影响黄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新津11号、绿宝和金宝218三个品种黄瓜的无菌苗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利用外源激素IAA和6-BA诱导愈伤组织,研究基因型、外植体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黄瓜在愈伤组织形成的时间以及激素的最佳浓度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并且不同的外植体表现了不同的最佳激素水平以及愈伤组织形态,IAA最佳激素水平范围为0.20.3 mg/L,6-BA最佳激素水平范围为1.23 mg/L。
刘冰,林毓娥,李玲,黄河勋,粱肇均,王瑞[3](2011)在《黄瓜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发,综述了目前黄瓜转基因技术在育种方面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对黄瓜转基因技术所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初步讨论了黄瓜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黄瓜育种技术可能存在的一些研究重点、热点进行了展望。
姚瑞玲[4](2007)在《不同种源青钱柳幼苗对渗透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是我国特有单种属和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论文以青钱柳为研究对象,在智能人工气候生长室内采用无土水培法,从细胞、组织、器官水平上探讨了渗透胁迫下供试幼苗的耐盐、抗旱机理。同时,结合形态、生理、生长等指标的测定结果,对供试不同种源幼苗的耐盐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今后合理扩大青钱柳人工林的栽培范围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渗透胁迫下,供试种源幼苗叶肉细胞中ATP酶的活性大小及分布位置的差异较大。正常情况时,供试种源ATP酶活性较小,分布位置差异不大,均多分布于细胞核核膜及核染色质上;胁迫后,供试种源ATP酶活性均有所增加,而ATP酶分布位置因处理及种源而异。渗透胁迫下,供试种源幼苗叶片超微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类囊体片层结构肿胀,叶绿体发生降解,细胞核核膜消失,核染色质发生固缩,并伴随有质壁分离现象。渗透胁迫下,供试幼苗叶肉细胞失水,导致栅栏组织、海棉组织变薄,叶片肉质化程度降低,贮水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叶片失水,引起气孔开度变小,尤其以PEG胁迫下的较为明显。盐胁迫下,供试幼苗根系离子微域分布受到显着影响。在0.3%或0.5%NaCl胁迫下,Na+、Cl-的相对含量增加,K+、Ca2+、Mg2+的相对含量降低。随着盐浓度增加,根系各区Na+/X(K+、Ca2+、Mg2+)值总体呈上升趋势,Na+在表皮和皮层中富集,而Cl-在中柱、皮层中均含量较高。盐浓度越高,根际pH值越大,根系由介质中吸收养分的潜力减弱。在耐盐阈值范围内,Na+、Cl-主要集中分布于根茎柄等运输器官中,在叶片中的分布较少,随着盐胁迫程度加重,幼苗离子区隔化能力遭到破坏,叶片中Na+、Cl-含量迅速增加。在离子选择性运输过程中,盐浓度越高,幼苗地上器官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越弱。渗透胁迫下,供试幼苗叶片发生水分亏缺,相应叶水势降低,进而引起细胞脱水,细胞膜损伤,质膜相对透性增大,叶绿体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加上水分亏缺引起气孔导度降低,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同时,叶片水分亏缺导致幼苗迅速启动渗透调节功能,叶片中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渗透胁迫下,供试幼苗器官热值、能量积累增长量及能量分配总体上以叶片较大、根茎居中、叶柄较小。随着胁迫强度增加,幼苗各器官热值减小,能量积累增长量降低,叶片能量所占比例减少,根系能量所占比例增加,茎柄能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渗透胁迫下,供试幼苗受到伤害,根茎发育受阻,幼苗存活率下降。随着胁迫强度增加,苗高、地径、叶面积及生物量增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各构件及数量的生长变化主要表现为苗高、单株复叶数、侧根数减少,叶片生物量所占比例减少,根系所占比例增大。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渗透胁迫下供试不同种源、不同处理幼苗的耐盐、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供试3个种源幼苗的耐盐能力大小顺序为:安徽黄山>云南昆明>江西九江;PEG胁迫下供试3个种源幼苗的抗旱能力大小则为:云南昆明>安徽黄山>江西九江;等渗胁迫及其钙调节下,各钙处理幼苗的耐盐能力差异较小,而抗旱能力差异较大;高温与低盐胁迫交互作用下,供试4个种源幼苗的耐盐抗高温能力大小为:江西赣州>安徽黄山>云南昆明>江西九江。综合本试验结果可得,(1)供试4个种源中以江西九江种源的耐盐抗旱能力较弱,云南昆明种源居中,江西赣州和安徽黄山种源较强;(2)供试幼苗的耐盐阈值为1.0g.L-1左右;(3)等渗胁迫下,外源钙对PEG胁迫调节作用较盐胁迫的明显,相对而言以0.2%Ca(NO3)2的作用效果佳。(4)相同胁迫程度时,高温条件下供试幼苗受到的伤害较适温条件下的重。
谢丽静[5](2007)在《钙对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瓜连作现象普遍,生产上因连作而引起的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的问题十分严重,自毒作用是造成黄瓜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迄今为止,未见有关钙在提高黄瓜抗自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从呼吸速率、电导率、α-淀粉酶、蛋白酶活性、糖和淀粉消耗率、蛋白质消耗率等方面研究了钙对黄瓜自毒物质—苯丙烯酸(CA)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生理代谢的影响;从活性氧代谢、养分吸收、激素含量方面开展钙提高黄瓜幼苗抗自毒作用的机理研究,旨在为克服黄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钙对CA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1.1 CA对黄瓜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CA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与CK相比,CA0.25、CA0.5、CA1.0处理(下标数字代表CA浓度mmol.L-1)的发芽势、发芽率均下降,除CA0.25处理与CK的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着外,其余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较CK均有显着或极显着的降低。钙浸种可以缓解C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与CA0.25、CA0.5、CA1.0相比较,CA0.25+Ca、CA0.5+Ca和CA1.0+Ca(Ca代表Ca2+浸种)的发芽势、发芽率提高,除CA0.25+Ca处理的发芽率与CA0.25差异不显着外,其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1.2 CA处理会导致黄瓜种子的膜结构受损,使膜透性增大。CA(0.25、CA0.5、CA1.0处理的电导率较CK有极显着的提高;CA对黄瓜种子的呼吸速率的抑制有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趋势。钙浸种不同程度地缓解了CA对种子膜结构的破坏和呼吸速率的抑制。1.3 CA抑制了黄瓜种子的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随着CA浓度的加大,2种酶活性受到抑制的程度加大。钙浸种可提高CA胁迫下α-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CA0.25+Ca、CA0.5+Ca、CA1.0+Ca处理的α-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分别较CA0.25、CA0.5、CA1.0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提高。1.4 CA处理抑制了黄瓜种子的物质代谢过程。与CK相比,CA0.25、CA0.5、CA1.0处理的淀粉、蛋白质消耗率有极显着的下降,糖消耗率除CA0.25与CK差异不显着外,CA0.5、CA1.0与CK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钙浸种可促进CA胁迫下种子萌发的蛋白质和淀粉代谢,蛋白质消耗率较相同浓度的CA处理有极显着的提高,淀粉消耗率、糖消耗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钙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2.1 CA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主要表现在根系。随着CA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程度增加,CA胁迫导致黄瓜幼苗鲜重、主根长、一级侧根数以及根系活力下降。钙浸种处理可缓解CA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钙对黄瓜幼苗生长和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在CA浓度高时(≥10.5 mmol.L-1)表现的更加明显。2.2 CA胁迫下黄瓜子叶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的增幅大于SOD、POD活性的提高。与CK相比较,CA0.25、CA0.5、CA1.0处理的O2.-产生速率分别提高110.45%、174.63%361.94%,H2O2分别提高16.86%、28.14%、36.87%,而SOD、POD活性仅分别提高15.38%、16.35%、25.00%和14.24%、24.15%、33.01%。CA胁迫导致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增加。钙浸种可提高CA胁迫下黄瓜幼苗SOD、CAT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H2O2含量以及MDA含量和膜透性,说明钙具有缓解自毒胁迫所导致的活性氧伤害的功效。2.3 CA胁迫导致黄瓜幼苗吸收NO3--N、H2PO4+和K+养分的能力降低,CA胁迫下黄瓜幼苗养分吸收的动力学参数表现为,NO3--N、H2PO4-和K+的Vmax降低,NO3--N的Km值增大。钙可以缓解CA胁迫对黄瓜幼苗吸收NO3--N、K+和H2PO4-的抑制作用,使其吸收NO3--N、H2PO4-和K+的Vmax提高,钙对K+和H2PO4-的Km影响不大,但降低了NO3--N的Km。2.4与CK相比较,CA胁迫的黄瓜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ZR)赤霉素(GA)、脱落酸(ABA)含量均提高,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钙浸种可改变CA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内源激素含量,与CA1.0相比,CA1.0+Ca地上部的IAA、ABA含量提高,ZR、GA含量下降;根系4种激素含量均下降。
郭时印,谭兴和,李清明,王峰[6](2006)在《热激处理对柰李抗冷性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6种热激处理(36℃4 h,36℃8 h,40℃4 h,40℃8 h,44℃0.5 h,44℃1 h)对柰李贮藏过程中内源IAA(吲哚-3-乙酸),GA3(赤霉素),ABA(脱落酸),ZR(玉米素核苷)的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柰李冷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的热激处理(温度为36~40℃;时间约4 h)能够诱导IAA,GA3,ABA的产生,但对ZR的诱导效果不明显;内源激素对冷害发生率的作用相对滞后,贮藏0 d(热处理后立即测定)的IAA,GA3,ABA含量与贮藏70 d的冷害发生率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99,R2为0.998,回归方程为:A=30.567-1.057B-116.08C-0.907D-0.1836E,其中,A为冷藏70 d柰李的冷害发生率;B,C,D,E分别为冷藏0 d的柰李中IAA,ABA,ZR,GA3的含量.
刘素纯[7](2006)在《铅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金属污染是当今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仅退化土壤肥力,降低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恶化水环境,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本文以黄瓜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铅污染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内源激素、多胺、水杨酸、抗氧化保护系统及其他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铅对黄瓜种子萌发、早期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铅在黄瓜幼苗中的吸收分布存在差异,所吸收的铅大部分积累在根系,只有少部分向上运输到茎和叶部。黄瓜幼苗叶和根中吸收铅量的随铅质量浓度增强而增加。铅溶液对种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表现为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100~200mg·L-1硝酸铅溶液对黄瓜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300~900mg·L-1硝酸铅溶液对黄瓜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且抑制作用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质量浓度铅诱导不定根产生。此外还发现铅处理的黄瓜幼苗其干重与铅质量浓度呈负相关。 100~700mg·L-1硝酸铅溶液可增加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当铅质量浓度增至900mg·L-1时,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铅处理下叶片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排列变得紧密,尤其是栅栏组织由1层增加为2~3层。 铅处理使得黄瓜幼苗体内的MDA和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其含量增加与铅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细胞膜的透性增加,与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2.铅对黄瓜幼苗地上部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 用100~500mg·L-1硝酸铅溶液处理黄瓜幼苗,其地上部的SOD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到7d呈现出大幅度上升,达到一个高峰值后急剧下降(低于对照),而且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SOD活性也相应地增加。900mg·L-1硝酸铅溶液处理黄瓜幼苗地上部的SOD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高于对照)后降低(低于对照)的趋势。SOD同工酶的酶条带数和表达量与铅质量浓度呈负相关,
鲁旭东,萧浪涛,刘素纯,刘华英[8](2004)在《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以黄瓜下胚轴为材料,对其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 mmol/L EGTA(钙离子鳌合剂),1 mmol/L Verapamil(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 1 mmol/L LaCl3(钙离子拮抗剂)均对黄瓜下胚轴脱分化和愈伤组织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鲁旭东[9](2004)在《石刁柏UC800体细胞胚发生系统的建立及其生理生化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刁柏是一种品味兼优的名贵蔬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UC800是目前我国广泛栽种的优良品种,具有很多优良的性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本研究以石刁柏UC800嫩茎为材料,建立了高效稳定的体细胞胚发生系统,并对其体细胞胚发生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对石刁柏UC800体细胞胚发生系统的条件进行了优化。5、6月份抽生的嫩茎是诱导初始愈伤组织最理想的外植体;直径为0.2~0.5cm、距顶端10cm左右的茎段初始愈伤组织诱导频率高,愈伤组织生长势好。诱导初始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mg·L-1+BA 0.5mg·L-1;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10mg·L-1NAA 0.5mg·L-1。初始愈伤组织诱导周期为30天左右,25天左右需要继代,初始愈伤组织绿色,表面光滑,质地致密坚硬。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周期为60天,50天左右需继代扩繁,胚性愈伤组织黄色,细颗粒状,松散。2,4-D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关键物质,UC800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需要高浓度的2,4-D;BA能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抑制作用。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为MS无激素培养基和MS+NAA0.3mg·L-1+KT0.2mg·L-1,他们都能有效的诱导UC800体细胞胚的发生;体细胞胚在诱导培养基上不能萌发成小植株,萌发培养基为1/2MS,成熟体细胞胚先生根,后长苗,发育为小植株,移栽后可成活。 2.组织细胞学研究表明,石刁柏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规则,细胞核大,细胞质浓,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小,细胞质稀薄。体细胞胚发生经历了2细胞、4细胞、胚性细胞团、多细胞原胚、早期球形胚、球形胚、梨形胚、棒状胚、香蕉胚等发育阶段。5天时形成多细胞原胚,10天时形成球形胚,20天时形成梨形胚和棒状胚,30天时发育为香蕉胚。胚性愈伤组织、胚性细胞团和球形胚都有大量淀粉积累,为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和分化提供能量。3.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石刁柏初始愈伤组织表面较光滑,细胞之间排列紧密,没有空隙,表面有丝状物存在;胚性愈伤组织表面粗糙,细胞形成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的细胞之间结合紧密,团粒与团粒之间结合松散,可观察到大的空隙,细胞形状规则,有的地方可见细胞暴露在愈伤组织的表面;非胚性愈伤组织表面形状不规则,有较多的覆盖物,呈片状和雪花状,细胞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初始愈伤组织细胞有非常明显的中央大液泡,细胞质被中央大液泡挤压成一薄层分布于细胞的边缘,有叶绿体和脂体分布于细胞质中。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有浓厚的细胞质,充满整个细胞,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有较多的淀粉粒、脂体和含有淀粉粒的叶绿体分布在靠近细胞膜的区域。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几乎完全为中央大液泡所占据,细胞质被挤压在四周,很难观察到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 4.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组分的变化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与体细胞胚的发生密切相关。愈伤组织和球形胚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与胚性的维持和细胞的旺盛分裂分化有关;褐化愈伤组织的蛋白含量极低,可能是导致愈伤组织褐化的原因之一。SDS.RAGE结果显示,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有6条蛋白主带相同,但表达量存在差异,并增加了一条分子量约为“.2KD的蛋白;体细胞胚发生的不同时期,蛋白质组分无明显的变化,仅在表达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胚性愈伤组织三种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维持在适当水平可能是愈伤组织保持胚性所必需,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表明他们与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密切相关。脂酶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ES和E6带是体细胞胚发生的标志性酶带,可以作为体细胞胚发生的生化标记。 5.内源激素水平和激素间的平衡对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胚性愈伤组织4种内源激素含量(IAA、Z、GA3、ABA)显着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这与愈伤组织胚性的维持和旺盛的细胞分裂有关。褐化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水平低,可能是导致愈伤组织褐化的另一原因。球形胚形成时期,4种内源激素含量达到峰值,促进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有利于球形胚的发生。L入A、Z、GA3、ABA之间的平衡是维持愈伤组织胚性所必需的。体细胞胚发生的前期,高水平的IAA/Z有利于胚性能力的表达,体细胞胚发生的后期,少ABAjIAA、ABAjZ、ABA/GA3和AB刀(IAA+Z+G与)比值的升高有利于体细胞胚的发育和成熟。 6.内源多胺水平与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密切相关。胚性愈伤组织三种内源多胺(P吐、SPd、S,由)含量明显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褐化愈伤组织内源多胺含量很低,可能是愈伤组织发生褐化的又一原因。体细胞胚发生前期,Put含量较高,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有利于球形胚的形成。10天时,SPd达到峰值,表明它与球形胚的形成有关:30天时,sPm达到最大值,推测与体细胞胚的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有关。关键词:体细胞胚发生;石刁柏;内源激素;内源多胺;可溶性蛋白;抗氧化酶活性玄
余芳,左德远,孙大业[10](1991)在《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钙离子与激素诱导效应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研究了在胡萝卜、烟草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诱导作用与钙离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含有正常浓度的激素和Ca2+的培养基中,0.1—1mmol/L Ca2+螯合剂EGTA抑制愈伤组织鲜重增长78.0%—88.4%; 10—50μmol/L尼群地平及10—60μmol/L异博定等细胞膜钙通道阻断剂分别抑制愈伤组织鲜重增长19.1%—81.9%及17.6%—70.3%。除去上述Ca2+螯合剂及Ca2+通道阻断剂后,受抑制的外植体基本上可恢复生长。在无激素培养基中,10—30μmol/L Ca2+载体A23187可使外植体膨大,使外植体脱分化细胞增多,并出现分生细胞团,初步说明A23187诱导的Ca2+内流可以部分地模拟激素的作用。以膜显示剂氯四环素探测胞内Ca2+分布时发现分裂细胞、脱分化细胞、分生细胞团及愈伤组织区域的细胞荧光较强。以上事实说明在愈伤组织形成中激素诱导效应与细胞内Ca2+有密切关系。
二、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粳稻成熟胚培养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金属元素在组织培养中的研究进展 |
1.2.1 金属元素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
1.2.2 铜离子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
1.3 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中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
1.3.2 内外源激素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
1.3.3 烯效唑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
1.4 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
1.4.1 抗氧化酶在组织培养中的特性变化 |
1.4.2 多酚氧化酶在组织培养中的特性变化 |
1.4.3 丙二醛在组织培养中的特性变化 |
1.4.4 渗透调节物质的在组织培养中的特性变化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外植体材料 |
2.1.2 分析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铜离子和烯效唑最适浓度的筛选 |
2.2.2 铜离子和烯效唑浓度配比对水稻成熟胚培养的影响 |
2.3 试验方法 |
2.3.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 |
2.3.2 水稻愈伤组织的分化 |
2.3.3 培养基成分 |
2.4 生理指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2.4.1 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4.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4.3 再生苗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4.4 再生苗的根系活力测定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铜离子和烯效唑最适浓度的筛选 |
3.1.1 铜离子浓度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3.1.2 烯效唑浓度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3.2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3.2.1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3.2.2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的影响 |
3.3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3.1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2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4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5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 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和绿苗分化率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再生幼苗的影响 |
3.5.1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再生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2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再生幼苗根系活力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铜离子和烯效唑对粳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4.1.1 铜离子浓度对粳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4.1.2 烯效唑浓度对粳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4.1.3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粳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
4.2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2.1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
4.2.2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3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 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影响黄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方法 |
1. 2. 1 外植体的获得 |
1. 2. 2 培养基的设计 |
1.2.3培养方法 |
2结果 |
2.1不同因子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
2. 2 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态 |
3 结论 |
(4)不同种源青钱柳幼苗对渗透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青钱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
2 渗透胁迫对植物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
3 植物对渗透胁迫的适应机制 |
4 植物耐盐抗旱性的鉴定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 |
5 植物耐盐抗旱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6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渗透胁迫下叶肉细胞中 ATP酶的亚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NaCl胁迫下叶肉细胞中 H~+-ATPase的亚细胞化学定位 |
3.2 PEG胁迫下叶肉细胞中 H~+-ATPase的亚细胞化学定位 |
3.3 等渗胁迫及其钙调节下叶肉细胞中 H~+、Ca~(2+)~ATPase的亚细胞化学定位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章 渗透胁迫下叶片超微结构变化特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NaCl胁迫下叶片超微结构变化 |
3.2 PEG胁迫下叶片超微结构变化 |
3.3 等渗胁迫及其钙调节下叶片超微结构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第四章 渗透胁迫下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变化特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叶片形态、发育及解剖结构特征 |
3.2 叶片保水能力分析 |
3.3 叶片对渗透胁迫适应能力的综合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五章 渗透胁迫下根系离子分布 X—射线微区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离子根系微域分布 |
3.2 根系微区离子的选择吸收 |
3.3 根系离子微区运输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六章 渗透胁迫下幼苗的离子吸收、分布与运输特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 离子选择性吸收与运输能力的计算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根际pH值的变化动态 |
3.2 离子选择性吸收能力的变化动态 |
3.3 离子分布的变化变化 |
3.4 离子选择运输能力的变化动态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渗透胁迫下幼苗的生理响应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渗透胁迫下叶片光化学特性的变化 |
3.2 渗透胁迫下叶片水势、相对水分亏缺及质膜透性的变化 |
3.3 渗透胁迫下叶片中渗调物质的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渗透胁迫下幼苗器官热值、能量积累及分配的变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渗透胁迫下幼苗器官的热值变化 |
3.2 渗透胁迫下幼苗器官的能量积累变化 |
3.3 渗透胁迫下幼苗器官的能量分配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渗透胁迫下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分配特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渗透胁迫下幼苗形态特征的变化 |
3.2 渗透胁迫下幼苗存活率的变化 |
3.3 渗透胁迫下幼苗生长的变化 |
3.4 渗透胁迫下幼苗各构件生长及数量的变化 |
3.5 渗透胁迫下幼苗生物量变化及其分配特征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不同种源幼苗耐盐抗旱性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1 引言 |
2 评价方法概述 |
2.1 隶属函数累加法 |
2.2 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 |
2.3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 |
3 幼苗耐盐抗旱性综合评价批标的筛选 |
3.1 指标筛选的原则 |
3.2 指标筛选的方法 |
3.3 主要评价指标筛选 |
4 幼苗耐盐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4.1 渗透胁迫下供试3个种源幼苗耐盐、抗旱能力评价 |
4.2 等渗胁迫及其钙调节下供试幼苗耐盐、抗旱能力评价 |
4.3 高温与低盐胁迫交互作用下供试4个种源幼苗耐盐抗高温能力评价 |
5 初步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1.1 渗透胁迫下叶肉细胞中 ATP酶活性及叶片超显微、显微结构的变化 |
1.2 盐胁迫下幼苗离子吸收、分布与运输的变化 |
1.3 渗透胁迫下幼苗的生理生长响应 |
1.4 渗透胁迫下幼苗器官热值与能量分配变化 |
1.5 幼苗耐盐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
详细摘要 |
(5)钙对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自毒物质的来源及种类 |
1.1 自毒物质的来源 |
1.2 自毒物质的种类 |
2 自毒作用的危害及其机理 |
2.1 种子萌发 |
2.2 幼苗生长 |
3 影响自毒作用的因素 |
3.1 自毒物质的浓度 |
3.2 自毒物质的受体及自毒物质种类 |
3.3 自毒物质的来源 |
3.4 环境因子 |
4 自毒作用的防治 |
4.1 施用有机肥 |
4.2 合理施用化肥 |
4.3 采用轮作、嫁接的耕作方式 |
5 本研究的思路 |
6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一章 钙浸种对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分析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钙浸种对CA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钙浸种对CA胁迫下黄瓜种子呼吸速率的影响 |
2.3 钙浸种对CA胁迫下黄瓜种子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4 钙浸种对CA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的物质消耗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章 钙对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分析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量 |
2.2 根系活力 |
2.3 活性氧代谢 |
2.4 养分吸收 |
2.5 幼苗激素含量 |
3 讨论 |
3.1 钙浸种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
3.2 钙浸种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养分吸收的作用 |
3.3 钙浸种对CA胁迫下黄瓜幼苗激素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7)铅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重金属铅污染研究概况 |
2 植物铅毒害 |
2.1 土壤中铅的存在形式 |
2.2 铅对植物的毒害 |
3 植物耐铅毒害的几种机制 |
3.1 根系排斥对铅的吸收 |
3.2 根际环境对铅的吸收的影响 |
3.3 金属结合蛋白的解毒作用 |
3.4 内源激素逆境信号分子的产生及调控 |
3.4.1 逆境胁迫下内源激素脱落酸的信号转导及其调控 |
3.4.2 茉莉酸类物质的信号转导与植物的防御反应 |
3.4.3 水杨酸在逆境胁迫中的信号转导及其调控 |
3.4.4 茉莉酸和脱落酸信号转导的关系 |
3.4.5 多胺和乙烯在逆境下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
3.5 铅结合蛋白、诱导抗氧化胁迫酶和诱导抗性基因的表达 |
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重金属铅对黄瓜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1.3 铅处理下黄瓜种子萌发率测定 |
1.4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形态指标测定 |
1.5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干物质积累和铅吸收含量测定 |
1.6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
1.7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1.8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叶和根细胞学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铅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2.2 铅处理对黄瓜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2.3 铅处理对黄瓜幼苗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 |
2.4 铅处理对黄瓜幼苗干物质积累与铅吸收量的影响 |
2.5 铅处理对黄瓜幼苗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6 铅处理对黄瓜幼苗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铅处理与黄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相关性 |
3.2 铅处理与黄瓜幼苗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
第三章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处理 |
1.1.1 材料培养 |
1.1.2 粗酶液的制备和变性剂处理粗酶液 |
1.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1.3 POD、SOD、CAT活性测定 |
1.4 同工酶分析 |
1.4.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1.4.2 电泳胶染色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铅对黄瓜幼苗地上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影响 |
2.2 铅对黄瓜幼苗地上部SOD活性和同工酶影响 |
2.3 铅对黄瓜幼苗地上部POD活性和同工酶影响 |
2.4 铅对黄瓜幼苗地上部CAT活性和同工酶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样品制备 |
1.3 内源激素(IAA、GA_3、Z和ABA)测定的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PLC流动相的选择 |
2.2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IAA、GA_3、Z和ABA含量的变化 |
2.2.1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叶中IAA、GA_3、Z和ABA含量的变化 |
2.2.2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根中IAA、GA_3、Z和ABA含量的变化 |
2.2.3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中IAA/ABA值变化 |
3 讨论 |
3.1 内源激素HPLC测定的色谱条件 |
3.2 铅对黄瓜幼苗IAA、GA_3、Z和ABA水平的影响 |
3.3 铅与黄瓜幼苗内源激素的关系 |
第五章 多胺与黄瓜幼苗铅处理的关系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样品制备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色谱条件 |
1.4 测定方法及指标 |
1.5 内源多胺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1.5.1 多胺的提取和衍生化 |
1.5.2 多胺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胺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条件优化 |
2.1.1 多胺苯甲酰化的反应条件 |
2.1.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1.3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1.4 回收率及样品测定 |
2.2 铅对黄瓜幼苗叶中内源多胺的影响 |
2.3 铅对黄瓜幼苗茎中内源多胺的影响 |
2.4 外源精胺和腐胺对黄瓜幼苗的影响 |
2.4.1 外源多胺对铅处理的黄瓜幼苗长势的影响 |
2.4.2 外源多胺对铅处理黄瓜幼苗保护酶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铅处理下内源多胺与黄瓜幼苗生长的相关性 |
3.2 外源多胺与铅处理黄瓜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相关性 |
第六章 水杨酸与黄瓜幼苗铅处理的关系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处理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水杨酸的测定 |
1.3.1 水杨酸的提取和纯化 |
1.3.2 水杨酸HPLC的色谱条件 |
1.3.3 水杨酸HPLC标准曲线的建立 |
1.4 蛋白质含量、POD、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杨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条件优化 |
2.2 水杨酸与色谱峰面积的线性相关关系分析 |
2.3 回收率的测定 |
2.4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内源水杨酸的变化 |
2.5 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6 外源SA对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7 不同处理对黄瓜幼苗MDA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铅处理下水杨酸水平与可溶性蛋白质的关系 |
3.2 铅处理下水杨酸水平与丙二醛的关系 |
3.3 铅处理下水杨酸水平与植物抗铅胁迫的关系 |
第七章 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叶片蛋白质组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处理 |
1.2 设备 |
1.3 溶液配制 |
1.4 方法 |
1.4.1 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 |
1.4.2 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叶片全蛋白 |
1.4.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和可溶性蛋白组分分析 |
1.4.4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黄瓜幼苗抗铅特异蛋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铅对黄瓜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2 SDS-PAGE电泳条件分析 |
2.2.1 不同样品稀释液对蛋白质分离的影响 |
2.2.2 样品缓冲液和稀释液对蛋白分离的影响 |
2.2.3 不同电流电泳对蛋白质分离的影响 |
2.2.4 电极缓冲液使用次数对蛋白质分离的影响 |
2.2.5 染色液对蛋白质染色效果的影响 |
2.3 蛋白质样品不同的抽提法对双向电泳技术蛋白质分离的影响 |
2.4 铅处理下黄瓜叶片的蛋白质分析 |
2.5 2-DE图谱分析 |
2.6 差异蛋白质点的分子量估算 |
3 讨论 |
3.1 铅与可溶性蛋白的关系 |
3.2 蛋白质与铅胁迫的关系 |
3.3 影响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因素 |
第八章 铅处理下矿质营养与铅互作关系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处理 |
1.2 试验材料 |
1.3 水杨酸和铅处理 |
1.4 钙、锰和铅处理 |
1.5 仪器、试剂及操作条件 |
1.6 矿质元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
1.7 数据结果分析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铅对黄瓜幼苗元素吸收与累积的影响 |
2.1.1 铅对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2.1.2 铅对黄瓜幼苗矿质元素积累量的影响 |
2.1.3 铅对矿质元素在黄瓜幼苗各部位含量分布的影响 |
2.2 钙对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2.3 锰对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2.4 锰和钙对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差异比较 |
2.5 水杨酸对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铅与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与积累的关系 |
3.2 钙与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的关系 |
3.3 锰与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的关系 |
3.4 锰和钙对铅处理下黄瓜幼苗吸收铅的影响 |
3.5 水杨酸与铅处理下黄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的关系 |
缩略词表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培养基 |
1.2.2 培养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处理对黄瓜下胚轴脱分化的影响 |
2.2 各处理对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9)石刁柏UC800体细胞胚发生系统的建立及其生理生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概况 |
2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意义 |
3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
4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生化特性研究 |
5 脱落酸与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关系 |
5.1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内源ABA含量的变化 |
5.2 外源ABA对体细胞胚发生的效应及对内源ABA含量的响 |
5.3 ABA与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蛋白质合成 |
5.4 ABA与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
6 多胺及乙烯对体细胞胚发生的调控作用 |
7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8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系统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2.1 初始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
1.2.2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
1.2.3 体细胞胚诱导和萌发培养基 |
1.2.3.1 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 |
1.2.3.2 体细胞胚萌发培养基 |
1.3 方法 |
1.3.1 初始愈伤组织诱导 |
1.3.2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1.3.3 体细胞胚发生 |
2 结果观察 |
2.1 石刁柏初始愈伤组织诱导 |
2.1.1 不同激素种类及组合对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1.2 石刁柏嫩茎不同部位外植体对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响 |
2.1.3 不同时期外植体对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1.4 不同形态外植体对石刁柏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1.5 石刁柏初始愈伤组织的继代 |
2.2 石刁柏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2.2.1 不同种类激素及其组合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2 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 |
2.3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 |
3 讨论 |
3.1 石刁柏初始愈伤组织诱导 |
3.2 石刁柏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3.3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 |
3.3.1 各种处理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 |
3.3.2 各种处理对体细胞胚萌发的影响 |
第三章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观察 |
2.1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 |
2.1.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
2.1.2 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
2.1.3 体细胞胚发生中淀粉的动态变化 |
2.2 三种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
2.2.1 扫描电镜观察 |
2.2.2 透射电镜观察 |
3 讨论 |
3.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细胞特征 |
3.2 石刁柏UC800体细胞胚发生的特征 |
3.3 关于体细胞胚发生的起源问题 |
3.4 淀粉动态变化与体细胞胚发生的关系 |
3.5 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 |
第四章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的生化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1.2.3 SOD活性测定 |
1.2.4 POD活性测定 |
1.2.5 CAT活性的测定 |
1.2.6 同工酶分析 |
1.2.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1.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 |
2.1.2 体细胞胚发生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2 SOD活性的变化 |
2.2.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SOD活性的变化 |
2.2.2 体细胞胚发生中SOD活性的变化 |
2.3 POD活性的变化 |
2.3.1 不同类型愈伤POD活性的变化 |
2.3.2 体细胞胚发生中POD活性的变化 |
2.4 CAT活性的变化 |
2.4.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CAT活性的变化 |
2.4.2 体细胞胚发生中CAT活性的变化 |
2.5 脂酶同工酶分析 |
2.6 可溶性蛋白组分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内源激素与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内源激素的提取纯化 |
1.2.2 内源激素测定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3 内源激素测定的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内源激素测定的色谱条件 |
2.2 石刁柏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2.2.1 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 |
2.2.2 细胞分裂素(CTK)含量的变化 |
2.2.3 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 |
2.2.4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2.3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2.3.1 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 |
2.3.2 细胞分裂素(CTK)含量的变化 |
2.3.3 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 |
2.3.4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2.4 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
2.4.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
2.4.2 体细胞胚发生中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内源激素HPLC测定的色谱条件 |
3.2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水平 |
3.3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第六章 多胺与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2 仪器与试剂 |
1.2.3 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胺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条件优化 |
2.1.1 苯甲酰化的反应条件 |
2.1.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1.3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1.4 回收率及样品测定 |
2.2 石刁柏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内源多胺含量变化 |
2.2.1 Put含量变化 |
2.2.2 Spd含量变化 |
2.2.3 Spm含量变化 |
2.3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中多胺含量的变化 |
2.3.1 Put含量变化 |
2.3.2 Spd含量变化 |
2.3.3 Spm含量的变化 |
2.4 多胺总量的变化 |
2.4.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多胺总量变化 |
2.4.2 体细胞胚发生中多胺总量变化 |
3 讨论 |
3.1 多胺HPLC条件的优化 |
3.2 石刁柏体细胞胚发生中多胺的动态变化 |
缩略词表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铜离子和烯效唑配比对粳稻成熟胚培养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 山禾. 东北农业大学, 2014(12)
- [2]影响黄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研究[J]. 王蕾,朱寿进,宿烽. 山东科学, 2014(02)
- [3]黄瓜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刘冰,林毓娥,李玲,黄河勋,粱肇均,王瑞.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5)
- [4]不同种源青钱柳幼苗对渗透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D]. 姚瑞玲.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5]钙对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D]. 谢丽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6]热激处理对柰李抗冷性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 郭时印,谭兴和,李清明,王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 [7]铅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刘素纯.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8]黄瓜下胚轴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激素的诱导效应与钙离子关系[J]. 鲁旭东,萧浪涛,刘素纯,刘华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 [9]石刁柏UC800体细胞胚发生系统的建立及其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 鲁旭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04(02)
- [10]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钙离子与激素诱导效应的关系[J]. 余芳,左德远,孙大业. 实验生物学报, 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