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农村计划免疫接种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雷红,曹玲生[1](2021)在《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综述》文中指出预防接种服务模式是国家免疫规划成功实施的保障,其发展关系着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入户接种、村卫生室集中接种、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和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5个方面综述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分析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钰[2](2020)在《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以发热、出疹、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妇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透过胎盘使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断裂,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导致死胎、流产、或胎儿出生伴随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194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员国签署了消除风疹的全球疫苗行动计划(Global Vaccine Action Plan,GVAP)。然而,根据2015年WHO阶段性回顾报告,已消除或接近消除的地区暴发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病水平居高不下,风疹消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2017年我国风疹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发病率为0.27/10万,但2019年出现全国范围的大幅反弹,达到2.5/10万。陕西省从2008年起将风疹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RCV)纳入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实施RCV儿童免疫策略已十年,但近年来风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是实施儿童免疫策略后的人群特征和时间特征仍不明确,主要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仍未探明;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基线数据尚为空白;疫苗高覆盖率下人群风疹抗体水平变化等问题均不清楚,而这些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精准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陕西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传播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流行病毒株的型别特征、变异情况、同源性关系,探讨可能的传播来源和传播链;通过全省1-59岁人群血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风疹抗体水平,探讨潜在的高风险地区和人群。方法1.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18年陕西省风疹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风疹发病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基于风疹周发病时间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风疹发病的周期性及时间变化趋势。采用两阶段混合广义加性模型(Mixe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MGAM)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率的影响作用。第一阶段,首先采用Spearman秩相关确定纳入研究的气象变量,采用MGAM量化不同地区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使用多元随机效应Meta分析模型来评估总体合并效应。2.对收集到的2013-2018年陕西省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提取、序列测定,使用MAFFT(v7.205)和Meg Align(v8.1.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获得病毒型别特征、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情况。在Gen Bank下载全球具有代表性的风疹序列与本研究得到的序列合并建库,采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判断流行株的传播来源,推测可能的传播路径。3.基于乙肝血清流调初级样本库开展风疹抗体水平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第一阶段采用容量比例概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抽样方法抽取初级抽样单位,第二阶段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单孔定量法检测血清标本中IgG抗体,结果按照抽样权重对不同地区、人群进行估计。结果1.2005-2011年是陕西省风疹发病率较高时期,年均发病率5.19/10万,2012-2018年发病率大幅下降,年均发病率1.34/10万。风疹春季高发,3-6月间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1.76%。各地市、区县均有风疹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位于前五位的是:铜川市(5.91/10万)、汉中市(4.91/10万)、西安市(4.81/10万)、宝鸡市(4.14/10万)、延安市(4.09/10万)。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39:1。高发人群主要为学生,成人病例以农民为主。2005-2018年间,风疹高发年龄组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2005-2014年,0-14岁组儿童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18.26/10-25.53/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18/10-5.76/10万。2015-2017年高发年龄段转变为10-19岁组青少年,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8.35/10-11.84/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07/10-4.80/10万。2018年15-19岁组人群发病最高,发病率为1.19/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发病率范围为0-0.33/10万。2.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风疹发病在2005-2018年时间范围内,存在0.4-0.5年、0.8-1.4年和3.8-4.8年时间尺度的显着性周期,3.8-4.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震荡能量最强。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0℃以下,随着温度的增加,风疹累积相对风险(Accumulative Relative Risk,ARR)迅速上升,在0℃达到峰值1.22,在0℃以上,随着温度的增加,ARR逐渐降低。在相对湿度低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逐渐增加,在相对湿度43%时达到峰值1.38,当相对湿度高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呈波动状态。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52株风疹病毒E1基因序列,2013年9株为1E基因型,其余43株为2B基因型。1E和2B基因型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高度保守,其中N-型糖基化位点、血凝抑制位点、中和位点及重要抗原表位均未发生改变。根据构建NJ树的结果,2013年流行的1E基因型和2012年的香港流行株在同一分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1E-L1;2014-2017年流行的2B基因型和同时期我国其他省份流行基因型聚为一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2B-L3;2018年流行的2B基因型属于进化支2B-L4,该分支多流行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地,在我国已多年未监测到,属于境外输入型别。4.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覆盖全省30个县(区),共调查6199人,全省1-59岁人群风疹疫苗接种率为31.59%(95%CI:31.04%-32.26%),其中1-9岁人群疫苗接种率为92.89%(95%CI:92.34%-93.15%),其他年龄组随年龄升高接种率逐渐降低。全省三地区1-9岁人群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63,P=0.920),城市和农村1-9岁儿童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1,P=0.141)。20-39岁人群IgG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40-59岁人群、1-9岁人群次之,最低为10-19岁人群,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C值分别为83.34%(95%CI:82.65%-84.12%)和24.77IU/ml(95%CI:23.58 IU/ml-26.02IU/ml)、78.17%(95%CI:77.01%-78.64%)和19.53IU/ml(95%CI:18.62 IU/ml-20.48IU/ml)、77.85%(95%CI:77.12%-78.83%)和20.64IU/ml(95%CI:19.28 IU/ml-22.11IU/ml)、64.28%(95%CI:63.86%-64.90%)和13.66IU/ml(95%CI:12.56 IU/ml-14.87IU/ml)。陕北和关中地区人群阳性率高于陕南,三地区间阳性率分别为78.93%(95%CI:78.11%-79.64%)和77.89%(95%CI:77.03%-79.25%),74.92%(95%CI:74.23%-7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P=0.015)。男性抗体阳性率稍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7,P=0.094)。城市和农村地区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4,P=0.604)。结论1.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陕西省风疹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发年龄人群由小年龄组向大年龄组转移,随时间推移,成人发病风险将逐渐增大;风疹流行存在不同周期性;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主要的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精确的发病周期、量化的气象影响因素与风疹发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发预测预警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2.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变化特征和同时期全国的优势型别更替基本一致,但存在非优势进化支外来输入现象。我省已建立一定的人群风疹免疫屏障,但由于仍存在大量免疫空白人群,难以阻断新基因型别的传入以及引起的局部流行;风疹流行株关键抗原表位高度保守,现用BRD-II风疹疫苗可以针对流行野毒株提供有效保护,接种疫苗仍是风疹防控的有效措施。3.陕西省风疹抗体水平整体偏低,发生风疹暴发疫情的风险仍较高。10-19岁人群风疹发病风险最高;20-39岁生育高峰人群依然存在大量易感者,潜在的CRS风险持续存在;计划免疫RCV接种率达到WHO消除风疹策略要求,各地区免疫规划工作水平较均衡;风疹疫苗产生抗体随年龄增长衰减较快;建议长期开展对10-19岁人群补种一剂次风疹疫苗,一方面可消除EPI前出生队列的免疫空白,另一方面可对接种RCV抗体衰减者加强免疫。
孙辉峰[3](2020)在《中国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现状及趋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国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分布现状及变化情况,分析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及其影响因素,讨论我国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预防接种单位配置模式,为免疫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中国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0年基层预防接种单位的服务人口数、服务周期、服务形式、服务半径,接种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工作年限以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剂次数等有关信息;通过历史资料纳入中国2004-2019年不同时期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调查或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各指标不同分布进行描述和比较,并分析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的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于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填报。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国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共计84 063个。乡级集中接种单位、村级接种单位各占61.18%、38.82%;服务人口占比分别为95.14%、4.86%。服务形式为定点接种、定点与入户接种和入户接种的单位分别占82.93%、16.16%、0.91%,覆盖人口占比分别为93.07%、6.82%、0.1 1%;实施日接种、周/旬接种、月接种和月以上接种周期的单位构成比分别为40.76%、25.79%、33.28%、0.17%,覆盖人口数分别占68.07%、24.33%、7.58%、0.02%。乡级集中接种单位中,服务半径超过5km的城镇接种单位占比32.03%,乡接种门诊服务半径超过10km的占37.69%;城镇接种单位和乡接种门诊服务半径中位数分别为4.3km、10.0km。私立接种单位共计5 559个,占比为6.61%,乡级集中接种单位中该比例为4.99%,村级接种单位中该比例为9.18%。2.中国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共计231 435人,其中乡级集中接种单位接种人员占81.04%,村级接种单位接种人员占18.96%。接种单位平均接种人员数量为2.75人,村级、乡级单位分别为1.34人、3.64人;平均每万服务人口接种人员配比为1.66人,其中村级接种单位为6.48人,乡级集中接种单位为1.41人。接种人员以女性为主,比例为74.73%;年龄多处于30-40岁之间,占比为33.42%,乡级接种人员年龄多处于30-40岁(34.77%),村级接种人员年龄多分布在40-50岁(36.91%);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77.55%);护理专业人员最多(51.64%),其次为临床医学专业占28.72%,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6.34%,4698(2.03%)人无医学专业背景,其中乡级集中接种单位无医学专业背景的接种人员占0.44%,村级接种单位占8.82%;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接种人员比例为78.07%,乡级、村级单位分别为89.46%,29.40%。3.基层预防接种单位中,乡级单位信息化管理实施率为94.93%,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95.50%、98.72%、91.52%;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单位,能接入互联网的占99.58%,打印机、计算机等设备的配置率分别为96.24%和100.00%,计算机使用年限>6年的单位占69.57%,打印机使用年限>5年的单位占69.65%。全国基层接种单位信息化管理人员共85 071人,不会操作计算机或操作不熟练的人员占28.04%。4.人均日工作量超过30剂次的接种单位占29.05%,是否实施信息化、服务人口数、接种人员配比、接种单位属性、地区、服务周期是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的影响因素。其中,服务人口数每增加1万人,人均日工作量平均增加11.07%(β=0.105,95%CI:0.101~0.109);服务周期越长,人均日工作量越大(周/旬接种:β=0.753,95%CI:0.734~0.773;月接种:β=2.363,95%CI:2.332~2.393;月以上接种:β=2.949,95%CI:2.425~3.473);接种人员配比低于1人/万人的单位人均日工作量更大(β=1.075,95%CI:1.057~1.093)。5.2004年、2013年、2017年、2020年中国接种单位分别为367 820个、203037个、141 310个、84 063个;2020年比2004年减少77.15%,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减少64.36%、88.25%、69.28%;2020年乡级集中接种、村级接种、入户接种的单位数比2004年分别下降14.29%、83.25%、99.35%。2006年、2013年、2017年、2020年全国接种人员分别为167 917人、173 777人、266968人、231 435人,东、中、西部地区接种人员构成分别从2006年的25.85%、33.62%、40.53%增加或减少至 2020 年的 31.08%、24.36%、44.56%;2020 年和 2006 年相比,乡级、村级接种单位的接种人员构成比分别增加49.73%、-49.73%。2006年、2013年、2017年、2020年全国平均每万服务人口接种人员配比分别为3.9人、3.8人、1.9人、1.7人,其中乡级人员数分别为2.7人、2.3人、1.3人、1.4人,村级人员数分别为4.9人、6.6人、6.3人、6.5人。结论:1.目前乡级集中接种单位占比为61.18%,东部、中部地区以乡级集中接种为主,西部地区村级接种仍占较大比重;32.03%的城镇接种单位和37.69%的乡接种门诊服务半径过大,10.80%的乡级集中接种单位和0.36%的村级接种单位服务周期过长,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2.接种人员配置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部分接种人员学历、职称偏低。3.接种单位信息化覆盖率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有待加强,信息化设备老化问题比较普遍;信息化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逐渐提高但仍存在信息化工作能力不足情况。4.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29.05%的接种单位人均日工作量超过30剂次,人员配比低、服务频次低导致部分接种单位人均日工作量较大。影响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的主要因素有服务人口数、接种人员数、服务周期。5.中国不同时期接种单位和人员发生了较大变化。村级接种单位大幅减少,乡级集中接种单位基本不变,村级接种人员构成大幅下降,乡级集中接种人员构成大幅上升;实施日接种和周/旬接种的单位占比逐渐增大,实施乡级集中接种服务的单位占比逐渐增大。
梁胜翔[4](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谢春香[5](2019)在《延边地区住院儿童家长二类疫苗知信行现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二类疫苗所针对的疾病患病后不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二类疫苗对相应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调查延边地区住院儿童家长二类疫苗的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二类疫苗接种行为的干预方法,从而提高儿童二类疫苗的接种水平,有效防控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方法:便利选取延边地区共五家医院的住院儿童家长376名进行问卷调查,选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儿童家长二类疫苗知识总得分为(24.31±8.76)分,对二类疫苗的认知水平不高,及格率仅为15.7%,家长二类疫苗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儿童性别、胎次、6个月内患病情况、调查对象与患儿的关系、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籍、家庭月收入、亲属是否从事医疗工作。(2)儿童家长二类疫苗态度得分为(29.06±4.32)分,家长对二类疫苗的态度普遍主动、积极,96.0%的家长表示至少愿意为儿童接种一种二类疫苗。家长二类疫苗态度的促进因素包括儿童无接种不良反应史、城镇户籍、家长文化程度高、家庭月收入高、有从事医疗工作的亲属。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儿童的胎次、接种不良反应史、家庭月收入、家庭类型。(3)儿童二类疫苗接种率不高,至少接种过一种二类疫苗的占74.5%,各疫苗的接种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接种率最高的二类疫苗为水痘疫苗(60.6%)。儿童接种二类疫苗的影响因素包括儿童接种不良反应史、儿童年龄、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二类疫苗接种决策者、家长二类疫苗知识、态度及接种意愿。(4)家长获取二类疫苗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为接种医生(71.8%)。结论:(1)儿童家长对二类疫苗知识的知晓率低,需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引导儿童家长增强二类疫苗的认知,全面提高家长对二类疫苗的认知水平。(2)儿童家长对二类疫苗普遍持接受态度,但儿童二类疫苗接种率有待提高。(3)二类疫苗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存在不足。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力度及基层工作人员二类疫苗的知识培训工作。
龙良秀子[6](2019)在《公共服务满意度中的框架效应 ——基于预防接种的调查实验》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显着。框架效应作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而产生的差异化反应,自二十世纪发现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已广泛应用于政治、传播、经济等领域。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各项服务,公众的满意与否便是衡量公共服务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不再只依靠直接感知到的服务质量,间接感知的公共服务质量也会影响公众的评价。那么,公众通过信息间接感知到的公共服务质量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信息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由此,本文把信息传达过程产生的框架效应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作为研究关键,探究公共服务满意度中的框架效应,试图解释框架效应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公共服务满意度中的框架效应,有助于公共服务部门明确公开信息、报道等对公众进行主观评价的影响,帮助政府找到更为合理的方式进行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保障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评价,探究框架效应在其中的作用。文章使用调查实验的方法,分别对与儿童预防接种服务相关性差异大的两类不同群体——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实验,通过逻辑上均等但实际呈现具有正负差异的框架信息,探讨框架效应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框架效应存在于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中,积极框架干预下的被试给予该项公共服务较高的满意度分数,消极框架干预下的被试给予该项公共服务较低的满意度分数;第二,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中的框架效应存在异质性,公共服务相关性不同的群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家长被试群体受框架效应的影响程度大于学生被试群体,公共服务相关性越强受框架效应的影响越大。
张益忠[7](2019)在《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宜兴市丁蜀镇儿童预防接种和家长课堂的现状,查找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为制定丁蜀镇预防接种管理策略提供依据。2、通过对参加/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探讨预防接种及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3、对不同类型家长的健康教育形式、内容等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法:把前来参加儿童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参加组)和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未参加组)作为本次《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上述儿童家长的孩子作为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的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有关预防接种的知识、儿童的接种情况等。本次一共完成了1916份调查问卷,包括参加组儿童家长1413名、未参加组儿童家长503名。对收回的问卷用epidata3.1软件建立调查数据库,采用SPSS18.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方便统计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和行为情况的得分,对问卷中的相关题目进行积分,一共10题,每题1分,总分为10分。为控制可能出现的混杂偏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1、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4.58分,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平均得分为3.25分,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不高,参加家长课堂及父母教育水平是影响其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2、本地区的儿童基础“五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风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率都达到了98%以上,但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比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高。是否参加家长课堂是影响预防接种及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结论:1、丁蜀镇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整体较低,应加强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宣教,普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2、未参加家长课堂儿童的及时接种率低于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工作中需加强对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的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经常性查漏补种工作,及时为其接种疫苗,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3、是否参加家长课堂是家长认知和接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预防接种及时接种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需要重视此类形式的相关宣教工作,继续宣传家长课堂,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课堂到课率。4、父母教育水平是家长认知的影响因素之一,可结合家长课堂,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宣教,例如在教育水平低的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入户宣教,指导高教育水平的父母充分利用新媒体或APP进行自我学习等。
宋琦[8](2018)在《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利用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个案管理,了解AEFI发生的分布特征,以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对正常免疫规划产生的负面影响。方法:对2008-2016年无锡市崇安区上报至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管理系统的免疫规划疫苗相关的AEFI个案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监测的疫苗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酵母、脊灰二倍体、脊灰减毒猴肾、脊灰灭活、百白破无细胞、白破、麻疹、麻腮风、麻风、甲肝灭活、甲肝减毒、乙脑灭活、乙脑减毒、流脑A、流脑A+C、流脑A+C+Y+W135、流感、水痘、HIB、轮状病毒、七价肺炎、23肺炎和兰菌净共计24种疫苗。结果:(1)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使用疫苗共计24种,累计接种475867剂次,平均52874.11剂次/年;AEFI报告数共计254例,平均28.22例/年;男性137例,占53.94%;女性117例,占46.06%;年龄最小者2个月,年龄最大者59岁,平均年龄(8.48±5.39)岁,儿童≤1周岁114例,占44.88%,居首位。(2)年均AEFI发生构成在12%以上,尤其在2012年报告数最多,达到15.75%。各月均有报告,1 月(3.15%)、2 月(4.73%)、10 月(3.54%)、12 月(4.33%)报告数较少,4月(17.32%)、6月(14.57%)、11月(11.81%)为最多,均超过10%,其余月份的报告数在17~22例。提示在4月、6月、11月应做好预防措施,减少AEFI发生。(3)AEFI发生分类主要为一般反应,共212例(83.46%),异常反应41例(16.15%),偶合症1例(0.39%),报告发生率分布为44.55/10万、8.62/10万、0.21/10万。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等症状为主,共45例(17.71%),41例(16.15%)异常反应是过敏性皮疹,1例(0.39%)偶合症为过敏性紫癜,AEFI发生分类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5.051,P<0.05)。主要临床诊断有局部红肿107 例(42.12%),发热 174 例(68.50%),皮疹 11 例(4.33%),AEFI 的临床诊断主要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820,P<0.05)。(4)报告病例中皮下注射119例(46.85%)与肌肉注射118例(46.46%)、皮内注射1例(0.39%),口服16例(6.30%)。注射具体位置为上臂三角肌214例(84.25%),臀部共24例(9.45%),口服16例(6.30%),AEFI的接种疫苗途径结果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905,P<0.05)。AEFI发生者痊愈32例(12.60%),治愈共 171 例(67.32%),好转 51 例(20.08%)。(5)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接种的24种疫苗中,构成比较高的是百白破无细胞、流脑A和麻风,分别为22.05%、14.57%和12.20%,疫苗相关AEFI构成比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44,P=0.007)。而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脊灰减毒猴肾、麻风和流感,分别为522.56、235.58和166.61/10万剂,疫苗相关AEFI报告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1.779,P=0.007)。结论:无锡市崇安区部分疫苗的报告率较高,各类接种机构应当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过程,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报告率。
蒋玲[9](2017)在《长沙岳麓区0~3岁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家长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长沙岳麓区03岁儿童疫苗接种率现状;2.了解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3.分析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长沙市制定儿童预防接种方针和政策提供参考意见,并为后续干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岳麓区03岁(2013年7月1日2016年6月30日出生的)儿童714名,儿童家长689名。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儿童基础疫苗接种率高于95%;扩大免疫规划疫苗中甲肝疫苗接种率低于国家规定的90%;五苗基础全程及时接种率为44.6%。2.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得分为5.29±1.572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学历进入回归方程(F=54.973,P<0.001)。3.57.8%的家长认为接种疫苗对孩子重要,31.1%的家长认为一般重要,11.2%的家长认为不重要。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家长职业、家庭年收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得分进入回归方程:(F=691.710,P<0.001)。4.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是生病或接种禁忌,其他因素用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居住类型、接种态度进入回归方程(F=858.392,P<0.001)。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得分与接种疫苗的态度正相关(r=0.074,p<0.001),家长对接种疫苗的态度与儿童五苗基础全程及时率正相关(r=0.133,p<0.001)。结论1.儿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和加强疫苗接种率低于基础疫苗接种率,五苗及时接种率低。2.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程度不高。3.家长对预防接种比较重视。4.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得分越高,越认为预防接种重要,儿童疫苗接种及时率越高。
韦雪[10](2017)在《广西农村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及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广西农村地区儿童常规免疫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接种时间,了解疫苗接种率和接种状态(包括未接种、提前接种、延迟接种、及时接种、及时全程接种)和延迟接种中位延迟时间,分析农村地区疫苗接种服务模式对儿童疫苗接种质量的影响情况,为制定针对广西农村地区儿童免疫接种服务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6月-2015年8月抽样调查广西120个村,采取入户调查方式,共调查1848月龄儿童1062名。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常规免疫基础免疫接种日期,包括乙肝疫苗第1剂次、第2剂次和第3剂次,卡介苗第1剂次,脊灰疫苗第1剂次、第2剂次和第3剂次,百白破疫苗第1剂次、第2剂次、第3剂次和第4剂次,麻疹疫苗第1剂次和第2剂次的接种日期。数据整理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和校对核查。采用R3.3.3软件survey包加权统计分析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未接种率、提前接种率、延迟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及时全程接种率和95%置信区间估计,用加权Kaplan-Meier估计延迟接种的中位延迟时间,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及时全程接种率和同种疫苗不同剂次及时接种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儿童基本情况:男性580(54.61%)名,女性482(45.39%)名;18-24月龄88(8.29%)名,25-36月龄542(51.04%)名,37-48月龄432(40.68%)名。2.乙肝疫苗第一剂次接种率100%(95%CI,100-100),及时接种率71.8%(95%CI,66.8-76),延迟接种率28.2%(95%CI,23.7-33)中位延迟时间1天(95%CI,1-31);第二剂次接种率100%(95%CI,100-100),及时接种率87.5%(95%CI,86-89),提前接种率3.83%(95%CI,2.17-7),延迟接种率8.63%(95%CI,6.89-11),中位延迟时间20天(95%CI,7-53);第三剂次接种率100%(95%CI,100-100),及时接种率66.1%(95%CI,58.9-73),提前接种率5.46%(95%CI,3.07-10),延迟接种率28.5%(95%CI,22.3-36),中位延迟时间25天(95%CI,11-58);三剂次全程接种率100%(95%CI,100-100),及时全程接种率46.61%(95%CI,40.5-53),提前、延迟或未接种率53.4%(95%CI,47.2-59)。3.卡介苗:卡介苗接种率100%(95%CI,100-100),及时接种率69.3%(95%CI,64.1-74),延迟接种率30.7%(95%CI,26-36),中位延迟时间1天(95%CI,1-31)。4.脊灰疫苗第一剂次接种率100%(95%CI,100-100),及时接种率80.7%(95%CI,75.7-85),提前接种率3.84%(95%CI,2.43-6),延迟接种率15.5%(95%CI,12.4-19),中位延迟时间28天(95%CI,9-63);第二剂次接种率99.9%(95%CI,99.7-100),及时接种率74.2%(95%CI,67.4-80),提前接种率1.98%(95%CI,1.04-4),未接种率0.06%(95%CI,0.01-0),延迟接种率23.7%(95%CI,18.5-30),中位延迟时间天23(95%CI,8-53);第三剂次接种率99.8%(95%CI,99.3-100),及时接种率66.4%(95%CI,58.7-73),提前接种率2.29%(95%CI,1.31-4),未接种率0.16%(95%CI,0.03-1),延迟接种率31.1%(95%CI,24.4-39),中位延迟时间30天(95%CI,12-64);三剂次全程接种率99.8%(95%CI,99.3-100),及时全程接种率63%(95%CI,54.6-71),提前、延迟或未接种率37%(95%CI,29.4-45)。5.百白破疫苗第一剂次接种率99.9%(95%CI,99.7-100),及时接种率81.3%(95%CI,73.7-87),提前接种率1.87%(95%CI,0.92-4),延迟接种率16.8%(95%CI,11.6-24),中位延迟时间19天(95%CI,5-48);第二剂次接种率99.7%(95%CI,95.8-100),及时接种率72.7%(95%CI,64.1-80),提前接种率1.89%(95%CI,1.12-3),延迟接种率25.4%(95%CI,18.7-33),中位延迟时间29天(95%CI,12-74);第三剂次接种率99.8%(95%CI,99.0-100),及时接种率59.9%(95%CI,49.9-69),提前接种率2.4%(95%CI,1.17-5),未接种率0.16%(95%CI,0.02-1),延迟接种率37.6%(95%CI,28.7-47),中位延迟时间36天(95%CI,13-83);第四剂次接种率93.1%(95%CI,89.2-96),及时接种率76.1%(95%CI,69.9-81),提前接种率5%(95%CI,3.9-6),未接种率6.89%(95%CI,4.3-11),延迟接种率12.1%(95%CI,8.2-17),中位延迟时间104天(95%CI,42-262);四剂次全程接种率93.1%(95%CI,89.2-96),及时全程接种率46.8%(95%CI,39.2-55),提前、延迟或未接种率53.2%(95%CI,45.4-61)。6.麻疹疫苗第一剂次接种率97.8%(95%CI,95.4-99),及时接种率61.8%(95%CI,55.1-68),提前接种率2.52%(95%CI,0.93-7),未接种率2.24%(95%CI,1.09-5),延迟接种率33.4%(95%CI,28.3-39),中位延迟时间29天(95%CI,9-68);第二剂次接种率94.1%(95%CI,91.2-96),及时接种率78.6%(95%CI,69.8-85),提前接种率5.02%(95%CI,2.86-9),未接种率5.87%(95%CI,3.86-9),延迟接种率10.52%(95%CI,5.91-18),中位延迟时间130天(95%CI,55-315);二剂次全程接种率92.9%(95%CI,88.7-96),及时全程接种率46.6%(95%CI,40.5-53),提前、延迟或未接种率53.4%(95%CI,47.2-59)。7.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及时全程率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830,P<0.05),卡方两两比较分析中除了Hep B疫苗和DTP疫苗差异无统计学之外,其他疫苗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同种疫苗不同次剂及时接种率分布卡方检验结果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卡方检验结果x2=151.3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剂次分别两两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脊灰疫苗及时接种率卡方检验结果x2=54.2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剂次分别两两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百白破疫苗及时接种率总体卡方检验结果x2=150.5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剂次分别两两卡方检验结果除了第一剂次和第四剂次(x2=1.573,P=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总体卡方检验x2=80.2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农村儿童常规免疫接种覆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单剂次疫苗及时接种率不高,多剂量疫苗及时全程接种率较低,存在延迟接种现象,中位延迟时间较长。此外通过比较疫苗及时接种率与接种剂量、接种时间关系,发现疫苗及时接种率随着疫苗接种剂量增多而降低,免疫接种时间表推荐疫苗接种时间越迟,疫苗及时接种率越低,延迟接种中位延迟时间越长。农村现行乡镇卫生院集中接种服务模式中,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家庭等三方以及广西农村地理环境现况影响儿童疫苗接种及时性。建议相关部门将疫苗接种及时率应纳入疫苗接种考核指标;采取财政激励措施,提高预防保健人员和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积极提供和有效推广联合疫苗,简化免疫接种方案,完善免疫接种时间表,增加延迟接种补种最佳时间安排,充分发挥村医在疫苗接种服务中的“通讯员”作用;免疫知识宣传关口前移,消除儿童监护人接种疫苗的犹豫;针对偏远山区儿童开展灵活便民的上门接种服务等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地区儿童疫苗及时全程接种率。
二、关于农村计划免疫接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农村计划免疫接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入户接种 |
1.1 入户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
1.2 入户接种存在的问题 |
2 村卫生室集中接种 |
2.1 村卫生室集中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
2.2 村卫生室集中接种存在的问题 |
3 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 |
3.1 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
3.2 乡(镇)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存在的问题 |
4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 |
4.1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的发展和应用效果 |
4.2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存在的问题 |
4.3 预防接种门诊的数字化建设 |
5 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 |
5.1 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的发展 |
5.2 移动预防接种车接种的应用 |
6 总结与展望 |
(2)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 |
1.2 资料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风疹周期性特征 |
2.3 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序列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步骤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基因型别鉴定 |
2.3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2.4 重要位点变异分析 |
2.5 进化起源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陕西省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初级样本库的构建 |
1.3 确定本次调查样本量 |
1.4 抽取本次调查所需样本 |
1.5 实验室检测 |
1.6 统计分析 |
1.7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调查人群规模 |
2.2 基本特征 |
2.3 RCV接种情况 |
2.4 风疹抗体水平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现状及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来源 |
4 相关定义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分析 |
7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预防接种单位 |
1.1 接种单位数量 |
1.2 不同省份接种单位分布 |
1.3 乡镇接种单位分布 |
1.4 单位属性 |
1.5 服务形式 |
1.6 服务人口 |
1.7 服务周期 |
1.8 服务半径 |
2 预防接种人员情况 |
2.1 接种人员数量 |
2.2 接种人员基本情况 |
2.3 接种人员配比 |
2.4 平均接种人员数 |
3 乡级单位信息化 |
3.1 乡级单位信息化实施情况 |
3.2 信息化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
4 接种人员人均日工作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单因素分析 |
4.2 多因素分析 |
5 不同时期接种单位和人员变化 |
5.1 预防接种单位 |
5.2 预防接种人员 |
讨论 |
结论和建议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殊情况下的预防接种服务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5)延边地区住院儿童家长二类疫苗知信行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 |
2.4 样本量确定 |
2.5 研究工具 |
2.6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2.7 资料分析 |
2.8 伦理学原则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 二类疫苗认知 |
3.3 二类疫苗的态度及接种意愿情况 |
3.4 二类疫苗接种 |
3.5 二类疫苗接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住院儿童及其家长的群体特征分析 |
4.2 住院儿童家长二类疫苗的认知 |
4.3 儿童家长二类疫苗态度及接种意愿 |
4.4 二类疫苗接种情况 |
4.5 二类疫苗接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新性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公共服务满意度中的框架效应 ——基于预防接种的调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公共服务满意度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2 框架效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公共服务满意度中的框架效应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假设、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假设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结构安排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解释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解释 |
2.1.1 公共服务满意度 |
2.1.2 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及接种率 |
2.1.3 公共服务相关性 |
2.1.4 框架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期望不一致理论 |
2.2.2 行为决策理论 |
第3章 实验设计 |
3.1 调查实验法 |
3.1.1 调查实验的含义与特征 |
3.1.2 公共管理领域中的调查实验 |
3.2 调查实验设计 |
3.2.1 实验目的 |
3.2.2 对象及地点 |
3.2.3 调查实施程序 |
3.3 调查实验过程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1 问卷基本情况 |
4.2 被试的结构特征 |
4.3 协变量平衡检验 |
4.4 假设检验 |
4.4.1 回归分析 |
4.4.2 对假设检验H1的分析及讨论 |
4.4.3 对假设检验H2的分析及讨论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
5.2.1 理论意义 |
5.2.2 实践启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的估算和抽样方法 |
2.3 研究设计方案 |
2.4 调查内容和方法 |
2.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2.6 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 认知得分 |
3.4 预防接种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3.5 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预防接种整体认知情况 |
4.2 参加与未参加家长课堂的儿童家长认知情况比较 |
4.3 两组得分分级情况 |
4.4 预防接种认知影响因素 |
4.5 两组儿童接种情况 |
4.6 接种及时率影响因素 |
4.7 本调查的优缺点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表 |
(8)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监测方法 |
2.3 监测指标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报告病例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2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AEFI发生的年度与月份分布情况 |
3.3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分类和临床诊断 |
3.4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者接种途径与转归情况 |
3.5 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疫苗相关AEFI发生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长沙岳麓区0~3岁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家长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抽样方法 |
2.1.2 样本量计算 |
2.1.3 样本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工具 |
2.2.2 调查方法 |
2.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4 质量控制 |
2.2.5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儿童一般资料 |
3.1.2 儿童家长一般资料 |
3.2 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 |
3.2.1 儿童基础疫苗接种情况 |
3.2.2 儿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和加强疫苗接种情况 |
3.3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3.3.2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来源 |
3.3.3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家长预防接种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 |
3.4.2 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家长预防接种的相关行为 |
3.5.2 家长预防接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6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长沙岳麓区0-3岁儿童疫苗接种现状 |
4.2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情况及原因分析 |
4.2.1 家长预防接种知晓情况 |
4.2.2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影响家长对预防接种态度的原因分析 |
4.3.1 儿童年龄对家长预防接种态度的影响 |
4.3.2 职业对家长预防接种态度的影响 |
4.3.3 家庭年收入对家长预防接种态度的影响 |
4.3.4 知识得分对家长接种态度的影响 |
4.4 影响家长及时接种行为的原因分析 |
4.4.1 生病或接种禁忌是影响及时接种的主要因素 |
4.4.2 儿童居住类型对家长预防接种行为的影响 |
4.4.3 接种态度对家长预防接种行为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广西农村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及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研究背景 |
1.1 全球计划免疫实施情况 |
1.2 我国计划免疫实施情况 |
1.3 广西计划免疫实施情况 |
1.4 计划免疫实施效果衡量指标 |
1.5 复杂抽样 |
2.研究目的 |
3.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对象 |
3.4 样本量估计 |
3.5 调查时间 |
3.6 调查方法与内容 |
3.7 质量控制 |
3.8 评价指标判断 |
3.9 统计分析 |
4.结果 |
4.1 儿童基本情况 |
4.2 疫苗接种率 |
4.3 疫苗接种状态 |
4.4 疫苗延迟接种的中位延迟时间 |
4.5 多剂量疫苗及时全程接种率卡方检验 |
4.6 同种疫苗不同次剂及时接种率卡方检验 |
5.讨论 |
5.1 广西农村地区儿童常规免疫接种覆盖率 |
5.2 广西农村地区儿童常规免疫单剂次疫苗及时接种率 |
5.3 广西农村地区儿童常规免疫多剂次疫苗及时全程接种率 |
5.4 广西农村地区儿童常规免疫延迟接种率及中位延迟时间 |
5.5 疫苗及时接种与疫苗接种剂量关系 |
5.6 免疫接种时间表推荐疫苗接种时间与疫苗及时接种率、延迟接种时间的关系 |
5.7 农村地区疫苗接种服务模式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农村地区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农村计划免疫接种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预防接种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综述[J]. 雷红,曹玲生.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4)
- [2]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D]. 马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3]中国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现状及趋势研究[D]. 孙辉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延边地区住院儿童家长二类疫苗知信行现状分析[D]. 谢春香. 延边大学, 2019(01)
- [6]公共服务满意度中的框架效应 ——基于预防接种的调查实验[D]. 龙良秀子.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7]宜兴市丁蜀镇家长课堂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行为干预效果分析[D]. 张益忠. 东南大学, 2019(05)
- [8]无锡市崇安区2008-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D]. 宋琦. 苏州大学, 2018(04)
- [9]长沙岳麓区0~3岁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家长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D]. 蒋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广西农村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及时评价研究[D]. 韦雪.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标签:预防接种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论文; 风疹疫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