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10年健康教育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汤凌,赵正元,刘佳新,邓维成[1](2021)在《切实织牢三级预防网络 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着成效,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复杂,使得血吸虫病疫情反弹风险较高。三级预防是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本文从三级预防的角度逐级介绍我国实施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及效果,以期切实织牢血吸虫病防治三级预防网,为今后的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借鉴。
胡飞,高祖禄,袁敏,李召军,李宜锋,刘跃民,李剑瑛,谢曙英,文雨松,林丹丹[2](2021)在《鄱阳湖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肝纤维化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国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肝纤维化变化趋势,评估不同阶段不同防治策略的效果。方法以江西省鄱阳湖区庐山市新华村为观察点进行研究。1995—2001年为全民化疗阶段,每年对该村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1次全民化疗;2002—2009年为目标人群化疗阶段,对该村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血清学筛查,对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者给予化疗;2010—2019年为传染源控制阶段,采取"封洲禁牧、淘汰耕牛(肉牛)"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每年11或12月,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该村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粪样中的血吸虫虫卵,其中1995—2003年实行1粪3检,2004—2007年2粪12检(每个受检者收集粪便2次,间隔3~5 d,每次制作6张涂片),2008—2019年3粪27检(每个受检者收集粪便3次,间隔3~5 d,每次制作9张涂片),对粪检阳性者给予吡喹酮顿服(40 mg/kg,口服)或二日疗法(总剂量60 mg/kg,分2日口服,每日3次)治疗。1995—1998、 2000、 2002、 2007和2019年,对参与粪检的居民进行肝脏实质(肝纤维化) B超检查;肝实质分级以正常肾实质回声作为正常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和Ⅲ级等4个等级。计算各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再感染率、血吸虫病肝实质异常率。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再感染率的年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年感染率与感染度、居民当年感染率与次年再感染率、再感染者前后2年感染度之间的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化疗前感染度的高低与次年是否存在再感染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吸虫病肝实质异常率年间变化趋势的比较采用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结果 1995—2019年,每年粪检人数为309~978人。全民化疗阶段,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1995年的17.89%(175/978)(95%CI:15.49%~20.29%)降至2001年的5.79%(50/864)(95%CI:4.23%~7.34%),降幅为67.64%,感染率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752, P <0.01);目标人群化疗阶段,居民感染率呈回升趋势,由2002年的5.13%(40/780)(95%CI:3.58%~6.68%)上升至2009年的7.97%(65/816)(95%CI:6.11%~9.83%),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23, P <0.01);传染源控制阶段,居民感染率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3.30%(28/849)(95%CI:2.10%~4.50%)降至2019年的0 (0/475)。全民化疗阶段,感染者平均EPG为23.73~89.79,高峰出现在1995年(89.79)和1998年(85.33);目标人群化疗阶段,感染者平均EPG维持在12.20~38.11;传染源控制阶段,感染者平均EPG除2016年为44.19外,其他年份均在20以下。各年度感染者平均EPG与感染率的变化较一致(r=0.784, P <0.01)。1996—2011年居民再感染率为4.29%~38.46%,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02, P <0.01), 2012年以后虽然居民感染人数较少,但2017年出现再感染;居民感染率与再感染无相关性(r=0.245, P> 0.05),再感染者前后2年的感染度无相关性(r=0.176, P> 0.05);当年感染率≥10%,感染者EPG高低与次年是否再感染存在相关性(r=0.516, P <0.01)。B超检查结果显示,1995—1998、 2000、 2002、2007和2019年,居民血吸虫病肝实质异常率为34.90%(335/960)~57.15%(448/784),中位值为50.36%。其中1995年最低,1998年最高;1997、 1998、 2000和2007年异常率均超过50%。居民血吸虫病肝实质Ⅰ级年间无明显变化趋势(R2=0.032, F=0.019, P> 0.05),Ⅱ级和Ⅲ级呈逐年上升趋势(R2=0.397、 0.493, F=7.367、7.774, P <0.05)。1995、 2007和2019年均接受B超检查的共204人,与1995年相比,2019年24.51%(50/204)的患者肝纤维化出现好转,29.90%(61/204)的患者肝纤维化继续发展;肝纤维化好转、发展与居民血吸虫感染度均无相关性(R2=0.173、 0.365, F=1.233、 2.174, P> 0.05); 1995—2019年,感染过血吸虫居民的肝纤维化发展率(54.24%, 32/59)高于好转率(16.95%, 10/59)(χ2=17.892, P <0.01)。结论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难以控制居民血吸虫感染,无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水平多低,再感染仍有可能发生;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血吸虫感染者肝脏损伤呈"慢性化"过程。
郑金鑫[3](2021)在《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各国间的卫生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然而,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在这一区域的流行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被忽略热带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消除的疾病,而肝吸虫病是一种可通过干预达到有效控制的疾病。从区域整体角度对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传播特征和传播风险进行研究,可为疾病的控制与消除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为了解和掌握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中国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湄公河地区麝猫后睾吸虫病的流行特征与传播风险,建立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库,并从生态学及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影响上述两种疾病流行与传播的因素。本研究以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区域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传播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同时探究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与肝吸虫病不同监测点选取对预测其风险范围的影响,旨在为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长江流域与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目的:探索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预测方法,在评估不同模型预测疾病传播风险的同时,筛选影响两种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关键因素,为亚洲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长江流域日本血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主要包括2018年长江流域县级水平钉螺有无的调查数据、2008~2018年长江流域191个气象站点气象数据,以及对应区域的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2)湄公河流域湄公血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主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整理2000~2018年老挝、柬埔寨乡镇水平上的血吸虫病时点感染率信息,同时收集对应位置上的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3)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研究及风险预测。一、通过建立6个的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环境等变量预测钉螺的孳生范围;二、根据气象数据计算血吸虫传播指数(AMSI),预测日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三、利用钉螺的生存概率结合环境等数据,分析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AMSI的准确性,筛选出最优模型;四、通过变量重要性与边际效应探索影响AMSI的关键因素,及这些因素与血吸虫传播指数之间的关系。(4)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研究及风险预测。一、通过构建多个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环境等变量预测血吸虫病感染率;二、在评估不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与感染率之间的关系;三、以关键因素为依i据,预测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区域。结果:(1)2018年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长江流域2369处监测点进行钉螺调查,结果显示钉螺检出率为21.6%(511/2369);(2)通过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比较,最终发现RF模型(AUC=0.922)最优,提示钉螺适宜生存区沿长江水系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中南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等地区;(3)191个气象站点AMSI值均在48.89-2611.43之间,其中血吸虫病低风险(0<AMSI≤900)站点69个(占36.1%),中风险(900<AMSI≤2000)站点116个(占60.7%),高风险(AMSI>2000)站点6个(占3.1%),提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血吸虫病中低风险区域;(4)建立环境等变量与AMSI的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RF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MSE=160.33,R2=0.863),影响AMSI最主要的因素有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100%)、钉螺生存概率(98.5%)与人类足迹指数(95.5%),其中AMSI与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r=-0.29,P<0.01)、钉螺生存概率(r=0.13,P=0.03)均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2)结果显示,湄公河流域的湄公血吸虫病主要集中在老挝南部的Champasack省,以及柬埔寨北部的Strung Treng、Kratie省,2000~2018年感染率为为1.1%,范围在0~40.9%之间,;RF模型的拟合与预测能力最优(RMSE=0.037,R2=0.743),影响血吸虫病感染率最主要的因素有暖季降雨量(100%)、海拔高度(88.1%)与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76.9%),上述指标与湄公血吸虫病感染率之间均呈非线性关系;RF预测湄公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老挝 Champasack省的南部沿湄公河流域分布,模型预测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为30%,出现低估现象。结论: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日本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可以利用血吸虫传播指数和钉螺生存概率共同评估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的传播风险;利用机器学习模型不但可估计钉螺的孳生范围,还可探索影响血吸虫传播指数的关键因素,季节降雨量变异系数及钉螺生存概率对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程度影响较大。湄公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感染率较低,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结合环境等变量估计传播风险可知,影响湄公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为暖季降雨量及海拔高度。第二部分大湄公河次区域肝吸虫病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广西与越南北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影响这2种肝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同时探索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的地理隔离问题。方法:(1)华支睾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从2014~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数据库中获取广西地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地理位置信息、县级水平居民是否有吃鱼生习惯等信息;通过文献综述收集2000~2018年越南地区乡镇水平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地理位置及是否有吃鱼生等饮食习惯等信息。此外,收集研究区域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构建华支睾吸虫病数据库。(2)麝猫后睾吸虫病数据库的构建及分析:通过文献综述收集2000~2018年泰国、老挝、柬埔寨及越南地区乡镇水平人体感染麝猫后睾吸虫的地理位置、吃鱼生等饮食习惯信息,结合湄公河区域环境、气候、社会人文等数据,构建麝猫后睾吸虫病数据库;利用物种分布原理,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估计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根据模型准确性筛选出最优模型,找出影响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关键因素。(3)构建可对华支睾吸虫病、麝猫后睾吸虫病进行分类识别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探索影响该2种肝吸虫病分布的主要因素,筛选出最优模型后进行2种肝吸虫病分界范围的预测。结果:(1)2014~2016年期间,中国广西地区共有85个村镇进行了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其中33个村镇检出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者(33/85=38.8%),广西全部市级行政区中有61个(占54.9%)有吃鱼生的习惯。2000~2018年期间,共检索获得153条越南地区相关文献,结果发现有51个地点出现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且集中在越南北部地区;有31.7%(20/63)的市级行政区存在吃鱼生饮食习惯;其中,LM模型拟合和预测发生华支睾吸虫感染效果最优(AUCtraining=0.959,AUCtesting=0.941),华支睾吸虫感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吃鱼生饮食习惯(100%),结果显示吃鱼生人群发生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概率是不吃鱼生人群的13倍。(2)2000~2018年,泰国地区有425个报道了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地点,全国约67.5%(52/77)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老挝有144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44%(11/25)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柬埔寨有134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83.3%(15/18)的市级行政区有吃鱼生的习惯;越南地区有18个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地。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拟合与预测效果最优的模型为RF模型(AUCtraining=1,AUCtesting=0.824),影响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最主要因素是吃鱼生饮食习惯(100%),吃鱼生者发生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概率是不吃鱼生者的3.3倍。(3)2种肝吸虫病流行地区生态环境差异显着,如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平均海拔高度为35.44 m,麝猫后睾吸虫病流行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则约为160m。LM、RF、GBM、DT、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对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的分类准确性为1;变量重要性分析中发现,对2种肝吸虫病分类贡献率均超过75%的因素有雨季均温、年平均温度、年均温占年温较差百分比、温度季节变化方差;除NNET模型外,其余模型均能预测2种肝吸虫病的分界范围,其中DT、GBM与XGBOOST可预测出中国广西西部地区发生麝猫后睾吸虫病潜在风险,但是仅LM模型能预测出2种肝吸虫病可同时出现在越南西北部4个省份、中南部2个省份及老挝北部省份,而同时出现有华支睾吸虫病和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的地区,为2种肝吸虫病的复合流行区。结论:本研究通过生态环境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了人体华支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风险区域,并揭示吃鱼生饮食习惯对华支睾吸虫或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影响。2种肝吸虫病流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显着,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生态环境指标对其分布进行分类。模型结果显示,2种肝吸虫病复合感染区集中在越南西北部4个省、中北部2个省及老挝北部省份,对两种肝吸虫分类影响最主要因素为气候因素中的温度变化。第三部分钉螺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调查的空间距离重采样效应研究目的:探索如何运用RF模型在保持长江流域钉螺孳生地分布和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区域预测正确度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监测点数量,为完善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监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前期构建血吸虫病与肝吸虫病数据库中的数据,设定多个等面积六边形,对长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进行区域划分;假设每个网格代表一个生态区,从中随机抽取一个监测点,对血吸虫病或肝吸虫病流行区空间分布进行校正;通过改变相邻六边形的空间距离,控制研究区域六边形大小,可减少重新抽样的样本量。第二步,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重新抽样后的数据进行模型拟合与预测,评估不同空间距离下模型的预测效果,筛选出监测点设置数量最少时的空间距离。最后,依次对长江流域钉螺分布、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进行不同场景下的敏感性评价。结果:长江流域钉螺RF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当分别设定六边形生态区空间距离为0km、5km、10km、50km、100km、150km时,六边形网格数量依次为0、1258、578、126、62、29 个,模型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886、0.889、0.832、0.723、0.815、0.857,Kappa值一致性逐渐降低(从0.647降低至-0.682)。其中空间距离为5km时,模型预测结果最佳(与原数据的一致性相近似);湄公河流域RF模型预测人体麝猫后睾吸虫感染概率结果显示,当分别设定空间距离为0km、5km、10km、50km、100km、150km 时,六边形网格数量依次为 0、1318、1257、603、287、122,模型预测的 AUC 分别为 0.823、0.784、0.824、0.682、0.609、0.736,Kappa值分别为0.454、0.429、0.903、0.816、0.963、0.176。其中空间距离为 10km时,模型预测结果最佳(与原数据的一致性相近似)。结论:以生态区为概念设定六边形网格,就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和麝猫后睾吸虫病分布进行重新抽样,该方法可以对钉螺监测点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点的空间偏倚进行校正,从而获得以最少监测点数量获得有效监测效果的监测策略。长江流域钉螺的监测点可按相邻六边形生态区5 km范围进行布点,将原监测点从2161减少至1338;而湄公河流域的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可按相邻六边形生态区10 km范围进行布点,只需设置1257个监测点;该监测策略可在减少监测点数量的情况下,达到有效监测钉螺分布、预测麝猫后睾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效果。
王盛琳[4](2020)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各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并采用综合评价较高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捷的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于感染早期检测的潜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9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ScienceDirect和PubMed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与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相关的文献,并结合手工检索和参考文献追溯法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章的查全。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并提取其中相关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对各种核酸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日本血吸虫Sj28S基因片段为靶序列,应用手工筛选法并辅以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引物,进行温度、时间的优化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构建基于基础反应体系的RPA检测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基因组DNA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并与PCR和LAMP法的敏感性进行比较。此外,评价方法对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出性能。制备血吸虫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评价RPA方法的最低检出混合度和稳定性。建立5条、10条、20条、40条尾蚴梯度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不同组别分别简称为“5尾组”、“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并于感染后第3d、lw、2 w、3 w、4 w、5 w、6 w收集小鼠粪便及血清样本,编号后进行冷冻保存。毛蚴攻击感染钉螺,于感染后第1 d、3 d、5 d、1 w、2w、3w、4w、5w、6w、7w、8w、9w、10 w、11 w分别收集10只钉螺样本,解剖镜检后进行冷冻保存。提取小鼠和钉螺样本的DNA,进行PRA与PCR两种方法的平行检测,综合评价RPA方法检出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结果:Meta分析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14篇;共24组研究,其中17组研究涉及变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7组研究涉及等温扩增技术与金标准的比较。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纳入文献总体偏倚较小;Deek漏斗图提示变温扩增技术相关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变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存在非阂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0.81(95%CI:0.79-0.83)、特异度为0.73(95%CI:0.7]-0.74)、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 3。等温扩增技术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合并效应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日本血吸虫病的综合灵敏度为 0.96(95%CI:0.94-0.98)、特异度为 0.95(95%CI:0.94-0.97)、SROC 曲线下面积为0.989 9。构建的RPA方法可成功地扩增出日本血吸虫216 bp大小的目的基因片段。RPA的最佳反应条件最终选择为390C、20 min。该方法与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单尾尾蚴感染钉螺、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牛带绦虫及阴性钉螺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RPA法对于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的最低检出限为100 fg/μl,针对重组质粒的最低检出限为100拷贝/μl,且敏感性高于普通PCR和LAMP法。RPA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组DNA样本进行检测,各虫期均能被准确检出。应用建立的RPA方法检测阳性钉螺及阴性钉螺不同混合比例的DNA样本,结果显示,最低检出比例为1:1000。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重复性好且准确性高。动物模型结果显示,RPA法对20尾组小鼠可在第4 w检出粪便DNA阳性,10尾组和40尾组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 阳性,5尾组的低感染组仅在第6 w检出阳性。PCR方法对10尾组、20尾组、40尾组小鼠均可在第5 w检出粪便DNA阳性,5尾组仅可在第6 w检出粪便DNA阳性。针对小鼠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如下,RPA方法检测5尾组小鼠血清时于第5 w、6 w检出阳性结果,10尾小鼠血清于第2w、4w、6w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w、4w、5w、6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3d、lw、2 w、4 w、5 w、6 w均检出阳性结果。PCR法检测5尾组、10尾组小鼠血清时未检出阳性结果,20尾组小鼠血清于第4 w检出阳性结果,40尾组于第6 w检出阳性结果。钉螺的试验结果显示,压碎镜检法在感染第6w及之前均未观察到阳性结果,于感染第7w开始观察到血吸虫的子胞蚴结构。压碎镜检法对钉螺每个时间点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0%、0%、0%、0%、0%、0%、0%、0%、0%、10%、30%、20%、40%、30%;RPA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0%、60%、50%、60%、40%、60%、60%、50%、20%、20%、80%、50%、50%、50%;PCR 法的阳性率分别为:60%、70%、60%、50%、20%、0%、30%、0%、20%、0%、10%、30%、50%、50%。其中,压碎镜检阳性的钉螺共有13只,经R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PCR方法仅将其中9只(69%)检出阳性,未能将镜检阳性钉螺全部检出。结论: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均对日本血吸虫病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等温扩增技术诊断准确性相对更高。本研究应用等温扩增RPA技术构建了一种日本血吸虫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简便快速,有望用于血吸虫感染的快速检测及风险监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黄小红,方悦怡,赖颖斯[5](2020)在《中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人群干预措施与防治效果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较高的患病人数,给流行地区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目前我国缺乏华支睾吸虫病的人群防治指南。详细总结既往的人群干预研究及防治效果,可为疾病在流行地区干预措施的选择提供有效参考。本文通过文献学习,详细的总结了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中,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人群干预措施类型、防治效果及研究开展的概况,指出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迫切需要的研究方向,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地区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余章科,李佑兴,艾丁华,章萍,林丹丹,李召军,曹淳力[6](2019)在《2016-2018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防健康教育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2016-2018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昌市新建区5个行政村(南矶乡的向阳村、朝阳村、红卫村,昌邑乡的昌邑村、曹会村)的常住居民为干预对象,连续3年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张贴宣传画,建立血防健康教育微信群,播放血防微电影,定期查病、义诊等方式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干预。在干预前(2016年)和干预后(2018年)对干预对象进行血防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其血防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对202名常住居民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干预和调查。2016年干预前回收问卷182份,血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正确率分别为86.3%(157/182)、 98.4%(179/182)、 28.0%(51/182); 2018年干预后回收问卷199份,血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正确率分别为100%(199/199)、 100%(199/199)、 24.1%(48/199);其中干预前后血防知识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防态度及行为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中各问题回答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血防知识方面,干预对象对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临床表现及儿童血吸虫病患者不治疗的后果三方面知识的正确率由干预前的43.4%(79/182)、 91.8%(167/182)、 86.3%(157/182)提高至干预后的99.5%(198/199)、 100%(199/199)、 100%(199/199);对患血吸虫病的原因、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和治疗药物三方面知识正确率在干预前、后均为100%。干预后干预对象的血防态度正确率均在99.0%以上。血防行为方面,干预后干预对象对是否会去有感染血吸虫病风险的地带放牧、从事生活活动及生产活动的正确率分别为100%(199/199)、 64.8%(129/199)、 46.2%(92/199),均高于干预前的28.0%(51/182)、1.6%(3/182)、 40.7%(74/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血防健康教育后,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程度明显提高。
李伊婷[7](2019)在《中国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是因反复或大量感染日本血吸虫尾拗后,未经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病情持续发展,最终出现肝纤维化性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着肉芽肿性增殖等为临床症状的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感染最严重的临床转归。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世界银行的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项目在以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测量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时,仅将腹泻、贫血、呕血、肝肿大、肾盂积水、腹水等症状作为血吸虫感染的健康结局(healthoutcomes),既没有区分血吸虫的种系和疾病的临床分期差异,也没有覆盖日本血吸虫病的所有症状,从而导致对其疾病负担的低估。因此,正确测量晚血疾病负担对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和优化血吸虫病疾病负担评价方法,测量中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疾病负担(DALYs)和经济负担,为完善晚血救助策略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2017年湖南省晚血救助病例为样本,首先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然后分别采用GBD法、改良GBD法和生命质量法计算晚血患者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比较不同测量方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统计晚血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将伤残调整寿命年和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method)结合推算间接经济负担,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最后以湖南省样本分析所获得的参数,推算2011-2017年全国晚血病例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从而评价晚血救助项目的实施效果。结果:1)2017年湖南省晚血患者共计3721例,平均年龄为63.63±10.86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2.08:1),临床类型以腹水型(56.09%)和巨脾型(43.64%)为主。88.12%的晚血患者有医疗保险,保险类型多数(94.48%)为新农合;11.88%的晚血患者无任何医疗保障。临床症状中,以腹水所占比例最高。治疗方式以内科治疗为主(99.38%),施外科手术者仅占0.62%。2)GBD法得出晚血患者YLDs为673.94人年,人均损失0.181人年,流行区YLD率为10.61年/10万人。改良GBD法得出患者YLDs为728.77人年,人均损失0.196人年,YLD率为11.48人年/10万人,YLDs较GBD法高出8.1%。生命质量法得出患者YLDs为1761.99人年,人均损失0.474人年,YLD率为27.75人年/10万人,YLDs为GBD法的2.6倍。对晚血疾病负担贡献较高的主要症状依次为腹水、中度贫血、重度贫血、腹泻和便血。3)2017年湖南省晚血患者人均直接医疗经济负担、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患者间接经济负担、家属间接经济负担和总经济负担分别为5454.21元、366.00元、25787.13元、2077.93元和31564.85元。直接医疗经济负担排在前五位的是西药费、化验费、治疗费、床位费、检查费。年龄、住院天数、住院病情状况、内外科治疗、吡喹酮服药次数是晚血经济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住院天数和住院病情状况更是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和总经济负担的共同影响因素。4)2017年中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DALYs为15679.02人年,DALY率为3.11人年/10万人,男性和女性疾病负担之比为1.14:1。晚期血吸虫病以伤残所致健康寿命年损失(YLDs)为主,占总疾病负担73.24%,伤残与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之比为2.74:1。各类型流行区的疾病负担由高到低依次是:湖沼型(4.028人年/10万人口)、水网型(2.115人年/10万人口)、山丘型(1.208人年/10万人口)。2017年全国晚血的总经济负担为8.23亿元,间接经济负担高于直接经济负担。5)2017年晚血疾病负担(DALYs)较2011年上升了 19.50%,DALY率上升了 15.61%,患者人均DALYs增加12.63%(0.072人年)。2011-2017年晚血疾病负担(DALYs)构成中,YLDs均高于YLLs,男性均高于女性。疾病负担增长幅度女性高于男性,2011-2017年,男女性别比从1.38:1降为1.14:1,晚血疾病负担的性别构成差异正在逐渐减小。2011-2017年男女人均DALYs涨幅分别为10.43%和14.30%,女性人均DALYs和增长幅度均高于男性。6)2011-2017年,我国各种类型流行区晚血疾病负担(DALYs)和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增幅最少为湖沼型流行区(12.66%),最高为山丘型流行区(83.77%)。湖沼型和山丘型晚血患者人均疾病负担分别上升9.28%和55.38%,水网型患者下降了2.54%。各流行省中,湖南和江西省晚血疾病负担(DALYs)呈下降趋势,江苏、湖北、云南、浙江、安徽和四川省晚血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结论:1)GBD测量方法对于晚血疾病负担存在严重低估,基于患者生命质量评价的疾病负担更能全面地评估晚血健康寿命年损失。2)晚血疾病负担与全国继发于酒精性肝病的肝癌相近,政府应当提高对晚血患者的重视和血防经费投入,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3)住院天数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是晚血患者经济负担的危险因素,吡喹酮服药次数和医疗保险是保护因素。进入临床路径合理缩短住院天数和普及医疗保险可降低晚血患者经济负担。4)晚血间接经济负担远远高于直接经济负担,建议实行先医保后救助的补助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晚血患者经济负担。5)晚血救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因早死所致疾病负担(YLL),自2012年起晚血YLL所占比例逐年减小,建议对Ⅱ级以上肝纤维化慢性血吸虫感染者进行干预治疗,进一步降低晚血发生。6)2011-2017年,我国各种类型流行区晚血救助效果以湖沼型地区最好,加大对湖沼型流行区的救助力度,可使全国晚血救助的收益最大化。
胡广汉,许静,曹淳力,金嘉宁,吕山,李石柱,周晓农[8](2018)在《我国血吸虫病消除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文中提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我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提高流行区居民参与血防工作的依从性,有效避免或减少人群血吸虫感染。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成效显着,已实现了传播控制目标,正向传播阻断乃至消除目标迈进。本文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在消除阶段推进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周杰[9](2012)在《岳阳县专业渔民血吸虫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东洞庭湖区岳阳县专业渔民血吸虫感染状况及肝脾异常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渔民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09年3-4月在岳阳县抽取两个渔民聚集村的275名专业渔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血吸虫病原学检查,计算本次调查人群的感染率,及阳性患者血吸虫感染度,同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群特征、职业捕捞习惯、家庭经济状况及血吸虫病治疗、化疗情况等。采用列联表χ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与渔民血吸虫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同时按照调查人群的年龄结构分层抽取129名专业渔民进行B超影像学检查,收集被检查渔民的肝、脾B超影像指标资料,计算该人群血吸虫性肝肿大率、脾肿大率,肝纤维化率、门脉扩张率及肝脾异常率。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渔民各B超指标的影响因素。统计学软件采用EXCEL2003及SPSS13.0。结果:1、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47±9.77,年龄结构偏大,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经济能力不强。本次调查总人群感染率为40.36%(111/275),患者感染度几何均数为17.4±4.4;其中麻塘渔民感染率为43.75%(35/80);鹿角渔民感染率为38.97%(76/195)。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人均年收入、捕捞工作年限、血吸虫病治疗史、血吸虫病治疗次数、2008年实际化疗情况均为血吸虫感染的有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年收入、捕捞工作年限、年龄、性别、血吸虫病治疗次数、2008年实际化疗情况为渔民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OR分别为2.850(95%CI:1.797~4.519)、1.740(95%CI:1.106~2.754)、0.648(95%CI:0.470~0.895)、0.445(95%CI:0.238~0.832)、0.381(95%CI:0.240~0.606)、0.331(95%CI:0.174~0.632)。4、B超影像学资料显示,被检测渔民对象的肝肿大率为34.88%(45/129);脾肿大率为20.16%(26/129);门脉扩张率为10.08%(13/129):肝实质纤维化率为58.91%(76/129);总的肝脾异常率为72.09%(93/129)。5、B超各指标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起渔民肝实质纤维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年纯收入,捕捞工作年限,OR分别为2.13(95%CI:1.01~4.56),2.82(95%CI:1.37~5.82);引起渔民肝肿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年纯收入,OR值为1.72(95%CI:1.03~2.87);引起渔民脾肿大有意义的因素为年龄,OR值为1.66(95%CI:1.05~2.63);引起渔民门脉扩张风险最大的因素为捕捞工作年限,OR值分别为6.64(95%CI:1.07~41.32);另外女性为渔民肝实质纤维化、肝肿大的保护因素,OR分别是0.13(95%CI:0.05~0.31),0.25(95%CI:0.10~0.61)。结论:1、岳阳县专业渔民血吸虫感染率高达40.36%,所抽取渔民中因血吸虫导致的肝脾异常率高达72.09%,渔民的血吸虫感染及肝脾损害仍然严重,需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监测与控制。2、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年龄、性别、血吸虫病治疗次数、2008年实际化疗情况、人均年收入及捕捞工作年限为渔民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均年收入越高,捕捞工作年限越长的渔民血吸虫感染的风险越高:年龄大、血吸虫治疗次数多、2008年接受化疗的女性渔民血吸虫感染风险较低。3、引起渔民肝实质纤维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年纯收入,捕捞工作年限;引起肝肿大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年纯收入;引起脾肿大的重要的因素是年龄;引起门脉扩张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捕捞工作年限;女性渔民肝实质纤维化、肝肿大风险要低于男性渔民。
甘秀敏[10](2011)在《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近期效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感染率短期预测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学依据;3、构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4、探讨提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和措施,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策略支持。方法:1、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5-2010年和阳新县2000-2009年两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2、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潜江市1956-2010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进行拟合,预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短期变化趋势;3、通过文献学习和资料查阅,形成专家咨询表,收集专家意见,应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其内部权重;4、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潜江市和阳新县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41%和2.18%,粪检阳性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农民和男性仍然是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两监测点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1.96%和1.67%,但家畜敞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两监测点钉螺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00%和0.24%,但有螺面积压缩不明显。2、所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1,1,0)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血吸虫感染率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两模型短期预测结果均显示未来两年潜江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将略有降低。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其中“血防干预措施”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组合权重系数排在前列的指标分别为人群感染率、上年急感人数及耕牛感染率所属的传染源疫情影响因素指标以及疫情发生及报告的疫情动态指标,与实际情况相符。协调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力度大和国家重视,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无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1、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明显;2、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应用于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分析中;3、所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可在进一步实证分析和修订后应用于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中;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扬长避短,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能力。创新点:1、首次应用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预测分析,为湖北省今后血防工作重点的确定和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国家或地区血吸虫病暴发或流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打下基础;3、将SWOT分析法首次应用于提高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探讨中,为我国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最终目标提供策略支持。
二、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10年健康教育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10年健康教育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切实织牢三级预防网络 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级预防 |
1.1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
1.2 健康教育 |
1.3 钉螺控制 |
2 第二级预防 |
2.1 监测地区 |
2.2 监测点监测 |
2.3 监测措施 |
3 第三级预防 |
3.1 精准治疗病原,控制致病源头 |
3.2 针对发病机制,控制疾病发展 |
3.3 前移预警关口,控制并发症发生 |
3.4 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提高复杂病例救治效果 |
4 医防协同、分级诊疗、内外把关 |
(2)鄱阳湖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肝纤维化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观察点和研究对象 |
1.2 不同阶段的防治策略 |
1.3 病原学检查及患者治疗 |
1.4 B超检查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分析 |
1.7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
2 结果 |
2.1 病原学受检居民情况 |
2.2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变化情况 |
2.3 居民再感染情况 |
2.4 肝实质异常率 |
3 讨论 |
(3)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两种血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在长江流域分布的预测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湄公血吸虫病在湄公河流域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小结 |
第二部分 两种肝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流域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湄公河流域麝猫后睾吸虫病的传播特征与风险预测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华支睾吸虫病与麝猫后睾吸虫病间分布隔离的地理因素分析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小结 |
第三部分 钉螺和麝猫后睾吸虫病监测调查的空间距离重采样效应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总结 |
附录 |
致谢 |
(4)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
1.2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
1.3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
2 研究目标 |
2.1 总体目标 |
2.2 具体目标 |
3 研究内容 |
3.1 系统评价各种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3.2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的RPA方法 |
3.3 初步评价RPA方法应用于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检测的效果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不同核酸检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一般特征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文献发表偏倚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样本的采集 |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
1.6 RPA方法的建立 |
1.7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
1.8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
1.9 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基因组DNA的检测 |
1.10 混合钉螺样本的检测 |
1.11 RPA检测重复性评价 |
2 结果 |
2.1 RP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2.2 RPA方法特异性评价 |
2.3 RPA方法敏感性评价 |
2.4 RP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样本 |
2.5 钉螺混合样本的检测 |
2.6 RPA方法的重复性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样本效果的初步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材料的采集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样本DNA的提取 |
1.5 RPA方法 |
1.6 PCR方法 |
2 结果 |
2.1 小鼠样本的检测 |
2.2 钉螺样本的检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 |
主要创新点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
致谢 |
附录 |
(5)中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人群干预措施与防治效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检索 |
2 单纯化疗措施的防治效果 |
2.1 全人群化疗 |
2.2 阳性感染者化疗 |
2.3 重点人群化疗 |
2.4 中小学生化疗 |
3 健康教育和(或)环境改善的防治效果 |
4 化疗结合其他措施的防治效果 |
4.1 全人群化疗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
4.2 阳性感染者化疗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
4.3 重点人群化疗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
4.4 中小学生化疗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
5 结语 |
(6)2016-2018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防健康教育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干预对象 |
1.2 干预内容 |
1.3 调查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
2 结果 |
2.1 干预前后血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
2.2 调查问卷答题情况 |
2.2.1 血防知识 |
2.2.2 血防态度 |
2.2.3 血防行为 |
3 讨论 |
(7)中国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
2.1 总体目标 |
2.2 具体目标 |
3 技术路线 |
4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诊断和分类标准 |
1.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既往病史 |
2.3 临床症状 |
2.4 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 |
2.5 病情现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测量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主要临床表现 |
2.3 疾病负担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的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直接经济负担 |
2.2 间接经济负担 |
2.3 总经济负担 |
2.4 直接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 |
2.5 间接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 |
2.6 总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国晚期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现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伤残调整寿命年及其构成 |
2.3 疾病经济负担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2011-2017年中国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2011-2017年人口学特征 |
2.2 2011-2017年疾病负担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小结 |
1 结果及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问题与局限 |
4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发表文章 |
附件 |
(8)我国血吸虫病消除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涵义 |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作用 |
2.1 针对学生娱乐性接触疫水的干预模式 |
2.2 针对生活性接触疫水的干预模式 |
2.3 针对生产性接触疫水的干预模式 |
3 血吸虫病消除阶段血防健教面临的挑战 |
3.1 防控新阶段干部极易产生麻痹思想, 群众血防意识亦会淡漠 |
3.2 近年我国血防健教研究有所弱化 |
3.3 血防健教队伍青黄不接 |
3.4 部分血防健教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
4 血吸虫病消除阶段的血防健教对策 |
4.1加强消除阶段血防健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4.2 加强血防健教队伍建设 |
4.3 因地制宜开展血防健教 |
4.4 强化血防健教工作质量控制 |
(9)岳阳县专业渔民血吸虫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调查现场及抽样方法 |
2.2 研究样本确定 |
2.3 研究对象 |
2.4 问卷调查 |
2.5 血吸虫病原学检查 |
2.6 肝脾超声影像学检查 |
2.7 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指标量化及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1.1 研究对象社会学特征 |
3.1.2 研究对象捕捞相关特征及构成 |
3.1.3 研究对象血吸虫病治疗情况及构成 |
3.2 渔民血吸虫病感染状况 |
3.3 渔民血吸虫病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3.3.1 年龄 |
3.3.2 性别 |
3.3.3 文化程度 |
3.3.4 家庭年纯收入 |
3.3.5 人均年收入 |
3.3.6 捕捞工作年限 |
3.3.7 捕捞作业时间 |
3.3.8 居住捕捞习惯 |
3.3.9 血吸虫病治疗史及治疗次数 |
3.3.10 2008年接受化疗情况 |
3.4 渔民血吸虫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5 渔民因血吸虫病导致的肝脾异常状况 |
3.5.1 一般情况 |
3.5.2 调查对象捕捞特征及血吸虫病治疗情况 |
3.5.3 调查对象的肝脾异常情况 |
3.6 渔民肝脾异常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
4.2 本次调查渔民血吸虫感染及其影响因素 |
4.3 各种影响因素与渔民血吸虫感染的关系 |
4.3.1 年龄 |
4.3.2 性别 |
4.3.3 文化程度 |
4.3.4 经济收入 |
4.3.5 职业及捕捞行为特征 |
4.3.6 血吸虫治疗及化疗 |
4.3.7 血吸虫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4.4 渔民肝脾异常状况与影响因素 |
4.5 本次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血吸虫病疫情预测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章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五章 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及局限性 |
深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及传染病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四、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10年健康教育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切实织牢三级预防网络 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J]. 汤凌,赵正元,刘佳新,邓维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06)
- [2]鄱阳湖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及肝纤维化变化趋势的研究[J]. 胡飞,高祖禄,袁敏,李召军,李宜锋,刘跃民,李剑瑛,谢曙英,文雨松,林丹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 [3]中国与湄公河地区血吸虫病及肝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研究[D]. 郑金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4]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D]. 王盛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5]中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人群干预措施与防治效果研究进展[J]. 黄小红,方悦怡,赖颖斯.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2)
- [6]2016-2018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防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余章科,李佑兴,艾丁华,章萍,林丹丹,李召军,曹淳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6)
- [7]中国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研究[D]. 李伊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8]我国血吸虫病消除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胡广汉,许静,曹淳力,金嘉宁,吕山,李石柱,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02)
- [9]岳阳县专业渔民血吸虫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周杰. 中南大学, 2012(05)
- [10]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D]. 甘秀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