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眼未来 前程似锦(论文文献综述)
房绍坤,远轩[1](2022)在《风物长宜放眼量》文中研究表明今天是法学院2021届学生的毕业典礼,院领导让我作为教师代表与毕业生说几句话。其实作为一名老师,我从未以教师代表的身份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以校长身份致辞的。所以,我要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在即将"奔六"的时候体验一下这样的人生第一次。当然,
郭妍[2](2021)在《校园生活的“最后一课”: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转眼又到了毕业季,全省多所初中和高中陆续举行了毕业典礼。入学那天的场景似乎依然历历在目,如今却要离别,同学们带着彼此的祝福、老师的嘱托、父母的期盼,即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这个毕业季让人眷恋也催人奋进。未来你好 我们踏浪而来6月26日,以“庆祝百?
朱薪羽[3](2021)在《旅游开发建设对韩城古城空间形态的影响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古镇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古镇将旅游业视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能力。韩城古城作为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这种快速变化的趋势给古代城市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的重点是探讨旅游业发展对韩城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威胁,以及如何在古城远景发展中平衡旅游业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手法,如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多学科交叉,梳理了韩城古城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空间演变方式,同时分析了自旅游开发建设以来,大力发展旅游对于古城空间形态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对韩城古城的整体概况及历史发展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明确古城从定址至今所经历的各时间段内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其次,根据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总结与梳理确定了古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即山水环境、空间轮廓、道路骨架、城市轴线、功能布局、标志节点、传统民居等几个方面;然后,通过对古城自古至今所经历的不同规划阶段的分析将韩城分为四个规划发展阶段,即自然发展阶段、规划参与阶段、总体调整阶段和发展复兴阶段,通过梳理其在空间轮廓与城市布局上所出现的变化来推敲空间形态的演变与上位规划的关系。本文同时还通过对古城旅游开发历程及现状的分析,探索古城空间形态变化与旅游开发的作用关系,然后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建设对古城的作用,在肯定了旅游开发建设使古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对古城空间形态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其作用原因使本文达到引导旅游开发建设向对古城产生积极作用的方向发展,以期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目的。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先从古城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城市文化建设为统领、统筹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保护第一、适度开发、保护和开发的阶段性四项原则,对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的协同方式进行定义,同时以此为基底构建其管理原则与具体保护方式。然后从古城空间形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提炼与发展原则、坚守历史文脉原则、性能贴合原则四项原则,然后以此为基底提出重塑古城格局、优化古城轮廓、构建街巷空间、可持续发展四项策略,以期引导古城旅游开发方式,促进古城空间形态发展与演变,进而实现双赢。
李志峰[4](2021)在《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互联网营销、手机功能多样化成为标配,智能手机市场这几年涌现激烈竞争之余也促使厂商不断求变的局面。作为目前移动终端领域的佼佼者,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普及,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手机使用习惯,更是让厂商看到了利润点。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随着GDP不断提高和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多元化,推动智能手机市场品牌细分越发明显。可以预见,未来的厂商市场竞争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手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角力,尤其是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减缓且消费者喜好不断变化的处境下,厂商之间抢占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而本文所研究的小米手机就是目前发展较为迅猛的手机厂商之一。小米手机作为国内智能手机头部领军一员,一贯坚持“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价值观,让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小米手机品牌已经走过10个年头,从创立之初成功推出搭载自主优化的MIUI系统的超高性价比的小米1、以及推出全球首创的互联网饥饿营销模式,一瞬间燃爆了智能手机行业,没有花巨额的宣传费用,通过一大批的米粉,营造绝佳口碑,而且“性价比”一词一度成为当时乃至现今小米手机的代名词。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伴随着消费者喜好转移,小米手机的发展也逐渐呈现一系列问题。如:高端机型市场份额低、硬件核心技术极度缺乏、手机产能不足、营销渠道单一、米粉迅速流失等,以致小米手机在面对Apple、华为等品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了小米手机未来10年的战略布局。本论文参照国内外智能手机行业现状,引用战略管理学术理论,研究小米公司手机业务的发展战略,制定适合小米手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描述小米手机业务的发展现状根本问题上,深入研究小米内部以及外部环境,运用SWOT模型分析明晰了小米手机所存在优劣势以及将面临的困境与机会,建立SWOT矩阵。经过分析智能手机行业适合小米手机未来发展的基于市场渗透战略的密集型战略以及基于水平多元化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制定出适合小米未来发展的战略实施措施,即小米需要加快高端机型的布局,抢占高端机型市场份额;创新营销模式,增强小米渠道营销能力,并且加大硬件核心技术投入,提高手机核心竞争力;最后,实现多品牌定位,实现小米与红米品牌效益双赢,进而实施小米手机的战略规划,助力小米手机品牌的发展及品牌宣传。同时制定出一系列诸如售后、人才、企业文化等企业战略保障措施,为小米手机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陈娟娟[5](2021)在《徐则臣小说运河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则臣是当代文坛的一位重要青年作家。从书写内容看,徐则臣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京漂系列”、“校园系列”、“谜团系列”和“故乡系列”。其中,属于“故乡系列”的运河叙事构成其小说创作的根基,这也显示了对其小说运河叙事研究的必要性。徐则臣在其小说创作中对大运河作了多维呈现:作为地理空间的大运河是真实存在的,与作者的故乡“共在”;作为心理空间的大运河是作者和小说人物心灵的寄托与归宿,同时也作为他们精神救赎的神圣场域;作为文化符号的大运河则在展现独特的“运河文化”,也在显示它作为中西文明交流纽带的重要功能。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技巧。叙事角度方面,徐则臣灵活运用了全知视角、限制视角,在多种叙事视角之间交替转换,借以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叙事时间上,作者运用多种叙事时序和时空交错的手法形成了快慢不一的叙事节奏,打破了整一的时间顺序,造成了艺术上的陌生感,增强了运河叙事的吸引力;叙事结构上,作者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在多条线索的交织中安排情节,展现故事全貌。此外,作者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对称结构,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契合与完美统一。徐则臣的小说运河叙事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性。从审美形态看,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表现为清逸灵动的自然美、丰富立体的人性美和直击人心的悲剧美;从艺术效果来说,因为大运河沟通中国南北的宏大、宽阔、深邃以及厚重的历史感,给徐则臣的运河叙事带来了宏阔的审美气象与繁复的艺术特质。徐则臣小说的运河叙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是对以往运河叙事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当代文学怎样将地理景观带入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徐则臣的运河叙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古今维度中关注并思考了大运河的重要文化意义和价值,给人带来了深长的思索。
任敬[6](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新冠肺炎仍然在全球范围尤其在欧美各国蔓延,已然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世界的进步发展,对世界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既鉴往知来,又高瞻远瞩,发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为当下全球抗疫提供了实际性的指引。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进行研究,在整体上把握了其逻辑思维。本文的第一部分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作为崭新的时代课题,在全球化趋势、新冠肺炎威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初步共识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中华民族逐渐迈向世界舞台,中国战“疫”取得伟大成就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该论述来源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总结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特质,说明了该重要论述在目标指向、价值基础、首要原则、基本要求四个维度中蕴含着丰富的实际内容;实现了人民性和正义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第三部分从加强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加快和保障科研攻关进度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三个方面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梳理。第四部分,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出发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从理论层面看来,该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拓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外延,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从实践层面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增进了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更深次层更宽领域发展,还为国际社会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回应了当下抗疫的现实需求,是中国为构建美好健康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西方立狭隘的“利己”主义,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全人类的普遍愿景。
张桂敏[7](2021)在《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渐被打破,国际格局正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和调整,国际潮流不可逆转。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研究课题,有利于准确把握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更好把握世界变局和中华民族变局,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无论是对世界还是中国来说都迎来了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千年都是一个“变”字在做主导,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经济、政治、科技、全球治理等领域都发生重大变革,因而把握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和可能性样态也显得至关重要。当前,我国迎来史上发展最好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蕴含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中国在大变局中面临着传统世界秩序的坍塌,美国及其盟友合力围堵中国发展,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全球治理遭遇严重“瓶颈期”等严峻的外部挑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世界多极化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等给我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基于此,中国在大变局中要把握好重大历史机遇,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同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呼吁中俄、中美、同第三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处理好中日、中印、东南亚陆上以及海上邻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打造新型国际关系,保持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使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不断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日可待。
常文峰[8](2020)在《毛泽东林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不仅是红色的理论家和革命家,也是绿色的理论家和实践家。毛泽东林业思想,是科学严谨、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和实践结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的理论背景下;以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全球生态问题整体呈现易发、频发与高发趋势的现实背景下,进一步挖掘毛泽东林业思想,不仅对于推动我国新时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改善全球生态困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理论渊源看,毛泽东林业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凝聚着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同时借鉴了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历史演进看,毛泽东林业思想经历了开始萌芽、初步发展、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四个阶段。基于对毛泽东林业思想整体特征的勘察,本文进一步从林业经济观、林业治理观、林业民生观、林业国际观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林业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认为毛泽东林业思想从物质观、实践观、辩证观和历史观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为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概而言之,深入研究毛泽东林业思想,既可以丰富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又可以为绿色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构想和实践途径,还可以为实现美丽中国、清洁世界的美好愿景勾勒现实进路。
林茜[9](2020)在《议题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要保证活动型课程的内涵,关键要在教学设计中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由此,议题教学法正式进入万千一线教师的视野。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议题教学法展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议题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突破教学困境,科学应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本文除序论外,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议题教学法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思想政治课议题教学法的内涵,并介绍其两大特征;介绍议题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的区别。第二部分,通过论述开展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性、培育高中生鲜明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的重要性,论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以“文化生活”模块中第九课第一框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课为例,给出具体的教学示例,展示议题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以“走在文化复兴的路上”为总议题,下设四个子议题,呈现议题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第四部分,总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运用议题教学法出现的问题,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提出适当的实施建议。
任小琴[10](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放眼未来 前程似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眼未来 前程似锦(论文提纲范文)
(2)校园生活的“最后一课”: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未来你好 我们踏浪而来 |
以梦为马 携手奔向星辰大海 |
(3)旅游开发建设对韩城古城空间形态的影响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
1.1.2 旅游开发建设发展及影响 |
1.1.3 韩城古城保护与发展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空间形态要素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韩城古城空间形态构成与演变 |
2.1 韩城的概述 |
2.1.1 区位环境 |
2.1.2 自然环境 |
2.1.3 对外交通 |
2.2 历史沿革 |
2.2.1 隋唐时期——始置韩县,州治暂迁 |
2.2.2 宋元时期——边疆重镇,桢州治所 |
2.2.3 明清时期——全面发展,解状盛区 |
2.2.4 民国时期——藩篱陕北 |
2.2.5 建国以后——历史名城 |
2.3 韩城古城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
2.3.1 抱负阴阳的山水格局 |
2.3.2 缓慢扩张的平面轮廓及北高南低的天际线 |
2.3.3 三横两纵,枝状互通的道路骨架 |
2.3.4 “龙抬头”式的城市轴线 |
2.3.5 一轴多心的功能布局 |
2.3.6 标志节点 |
2.3.7 传统民居 |
2.4 古城空间形态演变 |
2.4.1 自然发展阶段 |
2.4.2 规划参与阶段 |
2.4.3 总体调整阶段 |
2.4.4 发展复兴阶段 |
2.5 小结 |
3 韩城古城旅游开发建设对古城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
3.1 韩城古城旅游发展历程 |
3.2 韩城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
3.2.1 韩城古城旅游资源基础分析 |
3.2.2 韩城古城旅游产品竞合分析 |
3.2.3 韩城古城旅游开发项目分析 |
3.3 韩城古城开发建设对古城的积极作用 |
3.3.1 旅游开发着眼古城空间形态活力恢复 |
3.3.2 旅游开发延续古城文化价值在空间上的体现 |
3.3.3 旅游开发恢复古城整体风貌及空间格局 |
3.3.4 旅游开发促进对古城传统院落空间的形态保护和功能置换 |
3.4 韩城古城旅游发展对古城空间形态保护的负面影响 |
3.4.1 山水格局破碎,空间轮廓界限模糊 |
3.4.2 传统轴线断裂,部分街巷消失 |
3.4.3 古城公共空间肌理出现空白 |
3.4.4 民居院落部分拆除,居民外迁,传统形制受损 |
3.4.5 假历史街区建设影响古城空间形态 |
3.5 旅游开发影响古城空间形态的原因 |
3.5.1 旅游开发建设推动古城空间功能置换 |
3.5.2 旅游开发致使古城活动主体改变,推动古城空间重构 |
3.6 本章小结 |
4 旅游开发模式下韩城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
4.1 古城空间形态发展与旅游开发优化原则 |
4.1.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4.1.2 历史文化价值提炼与发展 |
4.1.3 坚守历史文脉传承 |
4.1.4 性能贴合、适度开发 |
4.1.5 平衡古城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 |
4.2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基本目标 |
4.2.1 强调古城的真实性 |
4.2.2 以完整性为原则修复古城空间 |
4.2.3 实现古城可延续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协调 |
4.3 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策略案例分析 |
4.3.1 山水环境重塑策略案例——汝南古城 |
4.3.2 城墙格局展示利用案例——新郑市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 |
4.3.3 轴线强化策略案例分析——成都锦里 |
4.4 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
4.4.1 修补古城山水格局 |
4.4.2 完善古城防御格局 |
4.4.3 明晰古城空间轮廓界限 |
4.4.4 强化古城轴线,构建商业体系 |
4.4.5 完善街巷结构,构建停车与慢行系统 |
4.4.6 延续古城居住功能,保护古城院落空间 |
4.4.7 完善保护与发展体系,规范性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课题研究结论 |
5.2 研究内容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致谢 |
(4)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解决的问题 |
1.3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2章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现状与问题 |
2.1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概况以及发展现状 |
2.2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3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1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2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第4章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4.1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目标 |
4.2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4.3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实施 |
4.4 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徐则臣小说运河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徐则臣小说对大运河的多维呈现 |
第一节 作为地理空间的大运河 |
一、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地理空间 |
二、成长与生活的故乡 |
第二节 作为心理空间的大运河 |
一、心灵的方向与归宿 |
二、精神救赎的神圣场域 |
第三节 作为文化符号的大运河 |
一、独特的大运河文化 |
二、中西文明交流的纽带 |
第二章 徐则臣小说运河叙事的叙事技巧 |
第一节 围绕运河的多重叙事视角 |
一、以全知视角展现运河 |
二、用限制视角反观运河 |
三、转换多重视角立体呈现运河 |
第二节 运河叙事的多变时间 |
一、快慢不一的叙事节奏 |
二、多种时序的交替叙述 |
三、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 |
第三节 紧贴运河的多线叙事结构 |
一、多线的交织与并进 |
二、对称结构的运用 |
第三章 徐则臣小说运河叙事的审美效果 |
第一节 多样的审美形态 |
一、清逸秀丽的自然美 |
二、丰富立体的形象美 |
三、直击人心的悲剧美 |
第二节 雄浑富丽的艺术效果 |
一、繁复变幻的艺术特点 |
二、深邃宏阔的审美气象 |
第四章 徐则臣小说运河叙事的意义 |
第一节 运河叙事的重要文学价值 |
一、对大运河书写的继承与发展 |
二、为地理景观进入文学提供有益借鉴 |
第二节 运河叙事的文化与现实意义 |
一、探寻适宜的运河文化发展道路 |
二、唤醒运河航运的生机与活力 |
三、发掘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2.1 国际背景 |
2.1.1 全球化趋势推动了国际关系日益紧密 |
2.1.2 新冠肺炎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
2.1.3 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初步共识 |
2.2 国内背景 |
2.2.1 中国未来与世界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
2.2.2 中华民族逐渐迈向世界舞台 |
2.2.3 中国战“疫”取得伟大成就 |
2.3 理论渊源 |
2.3.1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
2.3.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 |
2.3.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2.4 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特质 |
3.1 主要内容 |
3.1.1 目标指向:谋求全人类永久的和平发展 |
3.1.2 价值基础: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 |
3.1.3 首要原则: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基本遵循 |
3.1.4 基本要求:团结合作是战胜公共卫生危机的有力武器 |
3.2 理论特质 |
3.2.1 人民性和正义性的统一 |
3.2.2 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3.2.3 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
3.2.4 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3.3 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探索 |
4.1 加强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 |
4.1.1 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 |
4.1.2 加强双边和区域性组织的援助合作 |
4.2 加快和保障科研攻关进度 |
4.2.1 开展病因学调查和病原鉴定 |
4.2.2 保障疫苗研发和生产 |
4.3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
4.3.1 加大政策调节力度 |
4.3.2 维护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产业链 |
4.4 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5.1 理论价值 |
5.1.1 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
5.1.2 拓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外延 |
5.1.3 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
5.2 实践价值 |
5.2.1 增进了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 |
5.2.2 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5.2.3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
5.2.4 为国际社会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关基本问题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提出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背景 |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过程 |
二、“格局”和“世界格局”的涵义 |
(一)格局的涵义 |
(二)世界格局的涵义 |
三、世界格局变迁的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 |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相关理论 |
(三)国际关系相关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解析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百年未有”的涵义 |
(一)世界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
(二)中国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之体现 |
(一)世界经济重心之变 |
(二)世界政治局势之变 |
(三)新的科技力量之变 |
(四)全球治理体系之变 |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局”之表现 |
(一)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 |
(二)新格局形成后的可能性样态 |
注释 |
第四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世界秩序面临坍塌 |
(二)美国及其盟友联合制华倾向 |
(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 |
(四)全球治理遭遇“瓶颈期” |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蕴含的机遇 |
(二)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所带来的机遇 |
(三)世界多极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机遇 |
(五)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催化剂 |
注释 |
第五章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应对策略 |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二)走深走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形成合作开放高地 |
(三)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未来 |
二、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发展外交新战略 |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
(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为和平稳定打造中俄支柱 |
(三)积极开展中美大国关系,共同主导全球治理 |
(四)巩固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互利合作关系 |
三、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 |
(一)增进中日、中印的战略互信,开拓共处共赢之道 |
(二)正确处理东南亚陆上及海上邻国关系,谋求全面合作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毛泽东林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毛泽东林业思想理论渊源及历史演进 |
2.1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自然观 |
2.1.2 古为今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
2.1.3 洋为中用:西方文明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
2.2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历史演进 |
2.2.1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萌芽 |
2.2.2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形成 |
2.2.3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成熟 |
2.2.4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继续发展 |
第3章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林业经济观 |
3.1.1 林业经济化:林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2 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多元平衡 |
3.1.3 统筹发展农林牧副渔:农林牧副渔协同推进 |
3.2 林业治理观 |
3.2.1 制度护林:林业事业的制度保障 |
3.2.2 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重要法宝 |
3.2.3 永续发展:林业建设的长远目标 |
3.3 林业民生观 |
3.3.1 绿化河山: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
3.3.2 大地园林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 |
3.3.3 造福人民:林业事业的价值旨归 |
3.4 林业国际观 |
3.4.1 积极参与林业国际合作:为全球林业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
3.4.2 汲取世界林业科技成果:放眼世界推进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
第4章 毛泽东林业思想的当代价值 |
4.1 理论价值:毛泽东林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4.1.1 毛泽东林业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4.1.2 毛泽东林业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奠定基础 |
4.2 实践价值:毛泽东林业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
4.2.1 毛泽东林业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
4.2.2 毛泽东林业思想为绿色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
4.2.3 毛泽东林业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勾勒了美好蓝图 |
结语 毛泽东林业思想:新时代美丽中国实践的理论基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议题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议题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议题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
一、议题 |
二、思想政治课议题教学法 |
三、思想政治课议题教学法的特征 |
第二节 议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区别 |
一、议题教学法与问题式教学的区别 |
二、议题教学法与主题式教学的区别 |
三、议题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区别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 |
第一节 “议”出活动型课程 |
一、开展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性 |
二、议题教学法是落实活动型课程的有效方式 |
第二节 “议”得鲜明价值观 |
一、培育高中生鲜明价值观的重要性 |
二、议题教学法是培育鲜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
第三节 “议”后运用新评价 |
一、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
二、议题教学法是多元评价的绝佳搭档 |
第三章 议题教学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课教学示例 |
第一节 议题教学法操作的基本环节 |
一、确立教学目标 |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 |
三、选择教学方法 |
四、设置议题 |
五、布置具体任务 |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 |
一、教学过程 |
二、教学反思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议题教学法的主要问题及实施建议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议题教学法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主体缺乏相应的素质 |
二、议题与活动的设计有缺陷 |
三、教学条件不达标 |
四、教学成果与所花精力不成正比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
一、提高教学主体的综合素质 |
二、坚持议题与活动的设计原则 |
三、创造议题教学法实施条件 |
四、放眼议题教学法的长远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观点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
1.4.1 模式依据 |
1.4.2 模式设计 |
1.4.3 模式验证 |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
1.5.1 概念厘定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
2.2.1 幸福观的结构 |
2.2.2 幸福观的特征 |
2.2.3 幸福观的功能 |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
3.1 时代背景 |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
3.2 历史考察 |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3 现实状况 |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1.1 应然要求 |
4.1.2 实然状况 |
4.1.3 问题原因 |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2.1 应然要求 |
4.2.2 实然状况 |
4.2.3 问题原因 |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3.1 应然要求 |
4.3.2 实然状况 |
4.3.3 问题原因 |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4.1 应然要求 |
4.4.2 实然状况 |
4.4.3 问题原因 |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4.5.1 应然要求 |
4.5.2 实然状况 |
4.5.3 问题原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1 基本举措 |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2 主要特点 |
5.2.1 广泛渗透性 |
5.2.2 目标淡化性 |
5.2.3 科际整合性 |
5.2.4 价值选择性 |
5.2.5 交流对话性 |
5.2.6 现实实用性 |
5.3 经验借鉴 |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
7.1.1 五元各司其职 |
7.1.2 五元内外结合 |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
7.2.1 五元互相渗透 |
7.2.2 五元互利共生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放眼未来 前程似锦(论文参考文献)
- [1]风物长宜放眼量[J]. 房绍坤,远轩. 中学生百科, 2022(Z3)
- [2]校园生活的“最后一课”: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N]. 郭妍. 陕西日报, 2021
- [3]旅游开发建设对韩城古城空间形态的影响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D]. 朱薪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小米公司手机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李志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5]徐则臣小说运河叙事研究[D]. 陈娟娟.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任敬.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D]. 张桂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毛泽东林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常文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9]议题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林茜.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