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插花有益健康

科学插花有益健康

一、科学摆放花卉 有益身体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1)在《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不断发展,我国失智老人的总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为止,失智症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流行病”之一,且无法完全治愈。这无疑对患者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都已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还将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基于该背景下,本文以失智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从失智老人的行为特征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失智老人的空间需求并对其心理、生理特征、行为活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失智老人康复花园景观设计提供指导和依据。论文共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向与内容,并梳理研究框架。第二章是相关基础概念与理论。通过对失智症与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相关评价方法进行梳理、解读,明确了康复景观对失智症患者的作用与价值,为失智老人康复花园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优秀案例及实地调研分析。通过选取国外失智老人康复花园优秀案例进行剖析,梳理出可借鉴的设计对策。并在国内重点选取了北京长友慧苑失智老人照护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对庭园使用情况、庭园要素关注度、庭园活动情况、患者活动能力、活动地点、活动地点喜爱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总结与分析,并对庭园的道路与边界、空间设计、要素设计、植物配置四个部分进行评价。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情况,对失智养老机构康复花园的道路系统、功能分区、植物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失智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策略提供有益指导。第四章是对失智老人特征及行为活动进行研究。首先对失智患者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对失智老人行为活动时间、活动类型、活动流线以及活动特性进行深入观察并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失智老人其空间类型偏好不同且活动具有被动性、不规律性、聚集性和私密性等特性。基于以上研究总结得出,失智老人的特征以及行为活动对园林的规划布局模式、交通系统、空间功能、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五章为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策略。基于以上理论及调研形成了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养老机构康复花园景观设计的7项设计原则,分别为安全可视原则、健康舒适原则、易于到达原则、易于交往原则、均好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多样性与个性并重原则,并围绕这7项设计原则结合相关书籍、文献的参考分别对道路系统、空间功能及形式、植物种植、景观要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设计策略。第六章为西安养老康复中心设计实践。通过对西安养老康复中心展开实践设计,为失智老人营造公共休闲空间、康体活动空间等六大功能分区,并合理设计植物及各类景观要素,为失智老人提供静态助益和动态疗愈作用,从而加强康复功效。第七章为总结,得出文章主要结论,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处与创新点。论文研究了失智老人生理、心理特征和需求以及行为活动的时间、类型、流线、特性等内容,为失智老人康复花园的设计提供了建议。

高浩[2](2021)在《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1,从2000到2017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约3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同时,随着高龄老人及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介护型养老设施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公共空间作为除居室空间以外的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是维系老年人在设施内精神文化生活最重要的空间,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养老设施的居住功能、无障碍配置以及是否满足现行规范等的客观层面,以老年人心理及情感等精神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面的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从物质空间与老年人日常行为两个方面出发,以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心理学中交互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支持,选取西安具有代表性的3家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对其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现状调查,总结交互客体对象公共空间及主体对象老年人及其行为的类型与特征,通过“行为-场景”法建立行为场景模型,探讨公共活动空间与老人公共活动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围绕交互过程引发与反馈两阶段对3家设施内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行为领域形成特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引发阶段内老年人有多样化行为活动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引导性设计,反馈阶段老人具有产生多元化领域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多元化领域空间等问题。最后,提出在引发阶段内增强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采取灵活的空间划分,以及增强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增加引导性设计等设计策略,在交互关系的反馈阶段内提出明确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层级关系,避免各种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以及简化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流线关系,强化行为领域空间边界等设计策略。以期未来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条件下,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来使老年人内心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以满足。

韩文娜[3](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孙晶晶[4](2021)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三元”设计论。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策略及评估方法,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评估体系,并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遴选指标,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南京的两处康复景观进行实例研究和评估。又通过总结对儿童、老年人和临终患者三类不同人群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环境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并以“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本文是对现有康复景观相关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并进一步将创新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思想与成果可以为发展初期的现代康复景观设计带来指导与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八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康复景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对于康复景观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归纳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康复景观的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的历程、演变和现状。归纳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与医疗和康复相关的景观特征和对人们康复的影响。第三章为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切入点、和设计标准。本章节重点总结了康复景观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基础。以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为出发点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即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以“三元”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作者通过分析设计切入点,结合了现代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了现代康复景观的三条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第四章为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与策略构建。本章通过对使用者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对环境需求的初步分析,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第五章是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例研究。基于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于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征询意见,形成了以生理核心康复性,心理核心康复性和精神核心康复性为准则层(包含34项指标)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初选指标集合。通过灰色统计法(GST法)对初选指标集合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又以城市南京为例,实地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新建医院(鼓楼医院)以及一所疗养院(钟山干部疗养院),初步明确南京城市康复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居民对康复景观的认知与希冀,同时结合问卷答案,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经过两两对比将指标间的重要性定性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权重赋值结果,从而得出南京两处康复景观基于“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第六章是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策略及应用。通过对不同特殊使用者人群生理,心理及精神特征和对环境的需求分析,总结了具有人群针对性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第七章介绍了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作者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此项目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整个项目从初期的现场调研到汇报完成和通过都是依照作者总结的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从医院场地的总体规划深入到重症儿童监护室康复花园的详细设计。设计成果得到了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第八章为本课题后续研究及展望。本文在康复景观研究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及相关准则,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康复景观后续的研究和发展起到基础奠定以及方向指引的作用。全文字数:13万余字图表:200余幅

唐倩楠[5](2020)在《基于老年人的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优质的社区环境及适老化设施对于老年人群愈加重要。本应能够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的康复景观,因其目前应用方式的局限尚未在社区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样本社区康复景观设施现状,结合微更新设计理念,构建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设计策略,即设计原则、设计目标及实践方法。并以广州合兴苑社区为例,对其康复景观设施进行微更新设计实践。以此提升康复景观设施在我国人居环境中的应用价值。第一、二章为基础理论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等。第二章通过系统性梳理国内外康复景观及设施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明确康复景观设施的概念、作用、分类及应用途径。总结国内外康复景观及设施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第三章为社区现状研究。以广州典型老旧社区合兴苑为调研基地,调查分析老年人群的康复运动行为特征及需求、康复景观设施现状即元素类型、数量分布、人群使用情况、品质状况。根据调研得出,老年人群倾向于在高品质自然环境下进行康复运动;由于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有所退化且个体变化程度不同,其康复景观设施使用需求具有特殊性及多样化特征;社区康复景观设施类型、数量配置及品质方面并未满足老年居民的多方面需求;设施缺乏与社区居民的情感连接。第四、五章为设计实践研究。第四章为设计策略,即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的四项设计原则、微更新目标及方法。第五章为具体设计实践。对合兴苑社区的三处代表性康复景观设施及其环境进行微更新,得出“康体之家”、“共享客厅、“蔬活乐园”三个设计方案,对设计行动进行特征性总结,通过建立用户使用场景来验证研究理论的可行性。期许对今后的康复景观设施发展与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樊婧[6](2020)在《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关养老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健康活力老年人走出家门,在青山绿水边,或在自己心仪的地方安心地住上一段时间,慢慢感受生活、陶冶情操,这种养老方式的出现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了我国旅居养老这一新的养老模式的兴起。旅居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发展,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符合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及应用价值。王老村虽具备旅居养老的良好基础条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渔业、农业等产业特征明显,且受城市化影响小,但是王老村缺乏应对旅游发展的全面系统性规划,活动场地量少单调、休憩设施匮乏、植物配置缺乏考虑等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王老村作为旅居养老基地的旅游资源。因此笔者把身体健康的自理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型旅居养老模式,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将乡村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旅居养老和特色乡村结合探索出相对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法策略。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来研究乡村旅居养老基地的景观环境,不仅适应老年群体,也适应其他年龄群体,实现不同世代的和谐共享。文章整体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构建,旨在促进旅居养老的背景和乡村景观设计有机结合,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旅居养老模式及相关的景观环境设计等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旭[8](2020)在《论李渔《闲情偶寄》的生命审美观》文中指出《闲情偶寄》作为清初闲赏文化的代表着作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现着李渔究其一生所探求的关于生活实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判断。书中对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个部分的阐述,细致入微,标新立异,充满了审美的探索和哲学的思考,也蕴含着以生命为本原,以体验为核心,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是研究清初文人闲赏审美文化的重要美学着作和理论。本文将以《闲情偶寄》一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生命美学的视角切入,通过剖析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李渔充满戏剧化的人生经历这两个外在场域对其文化人格、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极力还原李渔为何且如何打破传统社会的桎梏,形成亦文亦商的品性特征和独树一帜的人格魅力。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分析各个领域蕴含的生命审美因素,全面解读李渔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对自身身份的界定、对女性形象和家班女乐的培育鉴赏以及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异于其他文人的独特和先进之处等一系列问题。并在批判和反省当代社会以感官化和娱乐化为目的、以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审美文化的泛化和异化等现象的同时,借鉴古人对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提出如何培养美感和正确审美观念的具体做法,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审美模式提供借鉴,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论文分为五个章节,首先是绪论,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历年来国内外对于《闲情偶寄》一书的研究情况和亟待突破的领域、当代生命美学的思想传承。第一章是论文基础性问题的说明,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深入剖析李渔生命审美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成因,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本质。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将深入地分析《闲情偶寄》一书中从生存之需到实践之真到精神之美再到心灵之趣层层递进的体验与创造,在经历自然生命、自觉生命、自由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觉醒后,展现李渔对生生不息、回环往复的生命理念的独特感悟,以及李渔用自己真实且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所诠释的生命审美观。第四章是论文的结尾,亦是总结与反思,这一章节将深入剖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形态,着力解决古今社会关于休闲美学的界定,并结合李渔的生命审美观,提出培育美感的具体方法,呼吁人们在面对日常生活时要树立古为今用的精致的审美态度和精神体悟。

范晓玥[9](2020)在《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旅游农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健康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在对田园乡村生活极度渴望和对康养场所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形成具有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景观,对于推动农业的蓬勃发展、缓解日趋严重的城市老龄化、恢复亚健康人群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丰富传统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内容,把康复疗养景观的理论与设计方法运用到都市农业公园中,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设计研究对象。经过深入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对康复疗养景观及都市农业公园的概念作出厘定,综述了其研究概况,概述了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与特征,以及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与具体形态,研究其中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综合分析得出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原则与具体设计方法。第二,研究了五个国内外已建成运营的成功案例,包括两个国外案例和三个国内案例,有休闲康养主题的农业园区,也有广为人知的疗养胜地,类型全面多样,分析总结了五个案例当中可应用于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康复疗养体系的构建及可借鉴的设计手法。第三,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的规划设计为实证,以五感设计、园艺疗法、中国传统的中医学与保健学理论为指导,以康复疗养为核心,将园区分为湖滨怡养区、山林悠养区、药蔬食养区、园艺康养区、活力疗养区、禅意冥养区六个分区,从外到内以环境、行为、药食康养三种方式,打造一个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李苏豪[10](2020)在《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无法忽视的现实,这一难题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人类的智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服务,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养老机构越来越向专业化、人性化、品质化发展,康复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不断得到关注和认可。康复景观从最初理论阐述、科普宣传转向对作用机制与构建体系更深层次的研究。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机构经历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发展,机构中的康复景观也有了一定的实践和积累,我国在养老机构中对认知症老人这类特殊人群专类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认知症专区的康复环境评估体系尚且空白。为了让康复景观能够更好地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并进一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提供评价标准及指导,与各方面专家组成了跨学科团队并尝试制定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的行业标准。针对这一课题,本文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介绍了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两大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与康复景观相关的园艺疗法。同时围绕上海老龄化这一话题,对上海养老机构的设施、绿地景观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查,探求目前上海养老机构中康复景观设计和建造中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助益机制的相关理论着手寻找对老人其积极作用的自然因子,解释自然因子对生理状况的改善机制,分析自然环境对于人心理和身体的改善作用。借助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研究老人因园艺而聚集在一起的状况,明确老人间关系,剖析“社会交换理论”作为探索中国养老问题的核心理论是如何通过园艺活动建立起来的群际关系对老人提供的“支持性交换”的,避免以往只针对养老机构园艺疗法的开展研究而忽视以老人作为主体,针对活动中老人的研究。针对上述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理论展开说明。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与上海市养老业务主管部门沟通交流后挑选了12家运营良好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从中再选出5家作为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康复景观的康复性量化评估。作为上海认知症改造督查组成员,走访了全市所有认知症专区改造的养老机构。根据改造前后对比,对使用效果与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普通自理老人与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景观模型,对已调研完的35家机构进行数据化综合比对分析,综合考量创建了可以客观量化的《改造成效及运营成效评价模型》、开发出对机构可以进行打分评价的《2018年认知症照护床位改造项目改造成效评价评分表》。初步总结出了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类型和选址,康复景观植物布局与植物配置,阐述了康复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第三部分为设计研究。根据改造成效和运营成效进行模块化雷达图中每家机构在改造及运营模块中在不同评价维度上的侧重点和不足之处,综合反映出各评价模块的综合表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设计、建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用实际案例和使用后评价对设计的方法和要点进行进一步阐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设计的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不断日益有规律的园艺活动使老人的身体受到刺激影响,其作用不仅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2、康复景观与园艺活动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认知症老人与健康老人同样适用。3、体验型康复景观的使用让老人涉身其中,园艺互动感受到了情感、情感依恋和好感。群际关系功能性开始弱化,情感支持作用日益增强,获得情感性被支持感的老人,有更好的精神健康。本文中所有研究数据与图片均为本人于2014年-2019年多次现场调研取得。希望通过设计康复景观能对认知症干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让康复景观来促进康复而应相得益彰,让各学科知识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让多领域学科知识更好的指导康复景观设计。

二、科学摆放花卉 有益身体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摆放花卉 有益身体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与全球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老龄化背景下失智老人现状
        1.1.3 我国失智老人面临现状与困境
        1.1.4 康复景观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
    2.1 失智症
        2.1.1 失智症的概念
        2.1.2 失智症的常见病因及相关特征
        2.1.3 失智症的发展阶段
        2.1.4 失智症的治疗方法
    2.2 康复景观
        2.2.1 康复景观的概念
        2.2.2 康复景观的特点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医学
        2.3.2 环境心理学
        2.3.3 压力缓解理论
        2.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2.3.5 应激理论
    2.4 相关评价方法
        2.4.1 评价方法
        2.4.2 评价指标选取
        2.4.3 评价量表
3 优秀案例及实地调研分析
    3.1 埃奇伍德·康芒斯康复花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理念
        3.1.3 庭园详细设计
        3.1.4 使用后评价
    3.2 生命健康中心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理念
        3.2.3 庭园详细设计
        3.2.4 使用后评价
    3.3 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域家庭生活中心的生活花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理念
        3.3.3 庭园详细设计
        3.3.4 使用后评价
    3.4 北京长友慧苑失智老人照护中心
        3.4.1 调查范围选择依据
        3.4.2 机构概况介绍
        3.4.3 庭院设计概况
        3.4.4 庭院调查及结果分析
        3.4.5 案例分析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失智老人特征及行为活动研究
    4.1 失智老人特征研究
        4.1.1 失智老人生理特征
        4.1.2 失智老人生理需求
        4.1.3 失智老人心理特征
        4.1.4 失智老人心理需求
    4.2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研究
        4.2.1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时间
        4.2.2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类型
        4.2.3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流线
        4.2.4 失智老人行为活动特性
    4.3 失智老人行为特征对康复花园设计的影响
        4.3.1 对规划布局的影响
        4.3.2 对空间功能的影响
        4.3.3 对服务设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策略
    5.1 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原则
        5.1.1 安全可视原则
        5.1.2 健康舒适原则
        5.1.3 易于到达原则
        5.1.4 易于交往原则
        5.1.5 均好性原则
        5.1.6 地域性原则
        5.1.7 多样性与个性并重原则
    5.2 道路系统设计策略
        5.2.1 道路形式
        5.2.2 道路尺度
        5.2.3 台阶与斜坡
    5.3 空间设计策略
        5.3.1 根据失智老人的精神状态和活动能力设计活动空间
        5.3.2 利用灰空间为失智老人提供交往场所
        5.3.3 营造多元化的园艺体验空间
        5.3.4 营造心灵疏导空间
        5.3.5 营造代际互动空间
    5.4 植物种植设计策略
        5.4.1 通过植物种植调节温度与湿度
        5.4.2 通过植物种植调节风力
        5.4.3 通过植物种植改善空气质量
        5.4.4 通过植物种植刺激失智老人的感官系统
        5.4.5 通过植物种植丰富空间变化、增强道路引导性
        5.4.6 通过植物种植体现季相变化
    5.5 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5.5.1 铺装
        5.5.2 座椅
        5.5.3 扶手
        5.5.4 景观雕塑与小品
        5.5.5 亭与廊
        5.5.6 水景
        5.5.7 围栏
        5.5.8 照明设备
        5.5.9 标识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西安养老康复中心设计实践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位置分析
        6.1.2 基地概况及周边环境分析
        6.1.3 基地现状分析
        6.1.4 SWOT分析
    6.2 设计定位、理念与构思
        6.2.1 设计定位
        6.2.2 规划理念
        6.2.3 设计构思
    6.3 方案设计
        6.3.1 总体规划
        6.3.2 道路设计
        6.3.3 植物种植设计
        6.3.4 空间布局
        6.3.5 空间设计
    6.4 专项设计
        6.4.1 铺装专项设计
        6.4.2 小品设施专项设计
        6.4.3 围栏专项设计
        6.4.4 照明专项设计
        6.4.5 标识专项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图录
附录3 表录
致谢

(2)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与措施
        1.1.3 介护型养设老施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交互关系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交互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1.4.2 养老设施相关概念
        1.4.3 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5.1 交互关系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介护型养老设施研究对象及范围
        1.5.3 公共空间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
        1.6.1 针对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6.2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获得基础数据
        1.6.3 基于行为、空间数据信息构建行为场景模型
        1.6.4 基于交互关系理论分析方法及实地调查提出设计策略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生态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2 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特征及行为类型
        2.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身体特征
        2.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类型划分
        2.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领域划分
    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的空间营造
        2.3.1 公共活动空间的“家庭化”营造模式
        2.3.2 公共活动空间分散式的“组团化”营造模式
        2.3.3 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营造模式
    2.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交互关系相关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荷兰Humanitas Bergweg(生命公寓)养老设施
        2.4.2 案例二:美国Maria Montessori认知症照护社区Sundance养老设施
        2.4.3 案例三:北京朝阳区康语轩孙河养老设施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交互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调查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计划
        3.1.1 调查对象一:养老设施基本状况、交互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3.1.2 调查对象二:交互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规律
        3.1.3 调研计划
    3.2 案例一: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长者屋)介护型养老设施
        3.2.1 养老设施的基本状况
        3.2.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2.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2.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2.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行为领域类型
        3.2.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2.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3 案例二:康源和意(简称和意)介护型养老设施
        3.3.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3.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3.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3.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3.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3.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3.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4 案例三:九九照护之家(简称九九照护)介护型养老设施
        3.4.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4.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4.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4.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4.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4.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活动的场景构建
        3.4.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典型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研究
    4.1 长者屋、和意、九九介护型养老设施及其公共活动空间对比
        4.1.1 调研案例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现状对比
        4.1.2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对比与分析
    4.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特征总结
        4.2.1 介护型养老设施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3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对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1 引发阶段中交互客体对交互主体的引发机制
        4.3.2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典型主体目的性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3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人空间定位型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4 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领域)对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1 反馈阶段中交互主体对交互客体的反馈机制
        4.4.2 老年人个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3 老年人群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5 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交互关系类型
        4.5.1 老年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2 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3 老年人与护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4 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6 引发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6.1 老年人存在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4.6.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过于开敞缺少合理的划分
        4.6.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层级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
        4.6.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功能构成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设计
        4.6.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各空间过于独立、缺少引导性设计
    4.7 反馈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7.1 老年人存在产生多元化行为领域的需求
        4.7.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
        4.7.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个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承载空间
        4.7.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群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空间
        4.7.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形成位置与承载空间位置不匹配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为与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影响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相关因素
        5.1.1 非物质空间要素(软质要素)
        5.1.2 物质空间要素(硬质要素)
    5.2 通用性设计原则
        5.2.1 保持公共活动空间内良好的行为空间交互关系
        5.2.2 注重引发与反馈的双向设计模式
        5.2.3 以营造公共活动空间领域多元化
        5.2.4 老人积极自主活动作为设计
    5.3 引发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3.1 划分不同开放程度的活动空间
        5.3.2 设置过渡空间增强各层级的衔接过渡
        5.3.3 局部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装置引发老人共鸣
        5.3.4 分时段按需灵活布置家具
    5.4 引发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4.1 整合零散空间、按时分配空间功能
        5.4.2 增加知觉路径引导老年人主动参与活动
        5.4.3 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见性与可达性
        5.4.4 设置标识、标语等鼓励老人自主参与
    5.5 反馈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5.1 明确划分行为领域承载空间促使多元化行为领域共存
        5.5.2 转角、边界等增加小尺度空间
        5.5.3 设置记忆角等空间鼓励老人自主改造空间
        5.5.4 多种行为领域空间并列营造
    5.6 反馈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6.1 空间布局简洁与清晰化、多样性空间串联设计
        5.6.2 运用色彩设计增强不同行为领域之间的边界感
        5.6.3 功能复合化设计、营造多样化领域空间
        5.6.4 边缘空间激活设计、促进形成新的行为领域
    5.7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特征、入住老人类型及行为规律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特征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内老年人行为领域的形成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特征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内交互关系类型总结
        6.1.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现存问题总结
        6.1.6 基于交互关系引发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1.7 基于交互关系反馈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长者屋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录二:和意养老设施 UWB 实时定位图
    附录三:九九照护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件四:长者屋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五:和意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六:九九照护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录七: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调查问卷
致谢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康复景观研究可视化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历程
    2.1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
        2.1.1 康复医学的概念
        2.1.2 康复景观的概念
        2.1.3 康复景观的分类
        2.1.4 康复景观的主要特征(如何区别于一般景观)
        2.1.5 康复景观的主要疗愈方法:园艺疗法与景观疗法
        2.1.6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康复景观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演变
        2.2.1 原始医学下的萌芽期
        2.2.2 经验主义医学下的雏形期
        2.2.3 科技-机械主义医学下的失落
        2.2.4 人文主义医学下的重整期
    2.3 康复景观的设计方法的演变与分类
        2.3.1 传统设计方法
        2.3.2 植物学或生态设计方法
        2.3.3 以人为主导的设计方法
        2.3.4 以实证研究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及其思想基础
    3.1 以循证设计为指导的康复景观设计理论
        3.1.1 循证设计
        3.1.2 罗杰·乌尔里希
        3.1.3 史蒂芬·卡普兰与瑞秋·卡普兰
        3.1.4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3.1.5 其他相关理论
    3.2 人文(健康)地理学下的康复景观理论及相关思想
        3.2.1 威尔·杰斯勒尔
        3.2.2 基于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
        3.2.3 基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建筑思想
        3.2.4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3.2.5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语言
        3.2.6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
    3.3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理论
        3.3.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思想
        3.3.2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核心诉求、康复机制和设计标准
        3.3.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
    4.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
        4.1.1 生理舒适性原则
        4.1.2 心理愉悦性原则
        4.1.3 心灵进阶性原则
    4.2 康复景观与建筑相关的设计考量
        4.2.1 康复景观在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类型
        4.2.2 建筑与康复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4.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策略
        4.3.1 ―五感‖设计策略
        4.3.2 康复景观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策略
        4.3.3 无障碍设计策略
        4.3.4 种植设计
        4.3.5 "神圣"感的营造
        4.3.6 案例分析:所有人的康复花园……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4.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注释
第五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例研究
    5.1 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5.1.1 评价指标的初选
        5.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1.3 灰色统计法(GST法)
        5.1.4 灰类白化函数计算
    5.2 GST法分析结果
    5.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5.4.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5.4.2 层次分析法理论框架概述
        5.4.3 软件说明
    5.5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5.5.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5.5.2 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导入
        5.5.3 数据处理与结果
    5.6 实例调查
        5.6.1 康复景观在南京的发展概况
        5.6.2 案例介绍
        5.6.3 初步问卷调查结果
        5.6.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5.6.5 调查问卷结果
        5.6.6 调查结果加权评分
    5.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释
第六章 针对特殊人群的“三元”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 适宜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1 老年人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一般指60 岁以上人群)
        6.1.2 适宜老年人(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3 案例分析
        6.1.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6.1.5 适合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特征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6 案例分析
    6.2 适宜儿童(尤其是0-14 岁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2.1 儿童患者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
        6.2.2 适宜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3 案例分析
        6.2.4 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
        6.2.5 适合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6 案例分析
    6.3 适宜临终病患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3.1 临终患者的人群特征
        6.3.2 适宜临终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注释
第七章 ―生命的韵律‖基于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的设计案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花园
    7.1 项目背景
        7.1.1 项目起缘
        7.1.2 问卷调查
        7.1.3 设计目标
    7.2 项目设计
        7.2.1 场地分析
        7.2.2 医院整体设计建议
        7.2.3 PICU康复花园设计
    7.3 设计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注释
第八章 本课题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与展望
    8.1 本课题重点思想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8.3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康复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AHP分层发实地调查问卷
附录3:ASSENT FORM
附录4:QUESTIONNAIRE
后记
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5)基于老年人的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家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1.2.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更新需求凸显
        1.2.3 社区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康复景观设施
        1.5.2 微更新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述与启示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老龄学理论
        2.4.2 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
        2.4.3 角色法
        2.4.4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第三章 基于老年人群的社区康复景观设施现状研究
    3.1 调研概要
        3.1.1 调研社区的选择
        3.1.2 调研方法
    3.2 社区基本概况
    3.3 社区老年人群康复运动行为特征及需求分析
        3.3.1 社区老年人群康复运动行为及需求整体分析
        3.3.2 社区老年人群康复运动行为及需求个案分析
    3.4 社区康复景观设施特征分析
        3.4.1 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元素类型及分布情况分析
        3.4.2 社区康复景观设施老年人群使用情况
        3.4.3 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品质评价
    3.5 研究结论
        3.5.1 老年人群偏爱户外康复运动环境
        3.5.2 老年人群需求呈特殊性及多样化
        3.5.3 设施现状与老年人群需求不相称
        3.5.4 设施缺乏人群认同感与归属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老年人群的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设计策略
    4.1 基于老年人群的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设计原则
        4.1.1 安全健康性
        4.1.2 高效全面性
        4.1.3 积极友好性
        4.1.4 交往可能性
    4.2 基于老年人群的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目标与方法
        4.2.1 亲近自然——实现康复景观设施的功效最大化
        4.2.2 以人为本——注重康复景观设施的多元化表达
        4.2.3 乐享晚年——提升现有康复景观设施服务品质
        4.2.4 共创共享——培育康复景观设施可持续生态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设计实践
    5.1 设计方案概述
    5.2 设计要点分析
        5.2.1 “康体之家”——康复健身区设施微更新设计
        5.2.2 “共享客厅”——休憩娱乐区设施微更新设计
        5.2.3 “蔬活乐园”——闲置宅间绿地设施微更新设计
    5.3 设计行动特征
        5.3.1 设计行动的可变性与可复制性
        5.3.2 设计行动的关联性
        5.3.3 设计行动的微创性
    5.4 用户使用情景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致谢
附录 1 用户访谈卡
附录 2 调查问卷
附录 3 赖爷爷一日生活情景图
附录 4 吴奶奶一日生活情景图
附录 5 李奶奶一日生活情景图
附录 6 社区种植花园 “蔬活乐园”三视图

(6)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分析及乡村旅居养老模式概述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分析
        一、居家养老
        二、社区养老
        三、机构养老
    第二节 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和景观需求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三、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四、老年人的景观需求分析
    第三节 乡村旅居养老模式概述
        一、旅居养老是什么
        二、旅居养老和旅游养老区别
        三、乡村旅居养老概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国外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
        一、日本五十雀村
        二、美国太阳城
    第二节 国内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
        一、黑龙江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颐养中心
        二、乌镇雅园
    第三节 国内外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
    第一节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二、可识别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三、私密性与可交往性共存原则与景观设计
        四、舒适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五、地域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第二节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空间布局与类型
        一、景观空间布局
        二、景观空间类型
    第三节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一、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软质景观设计
        二、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硬质景观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景观设计实践
    第一节 王老村项目概况
        一、区位分析
        二、社会经济
        三、自然条件
        四、人文历史
        五、旅游资源
    第二节 王老村旅居养老可行性分析
        一、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优势
        二、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限制
        三、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机遇
        四、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挑战
    第三节 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景观设计
        一、设计构思
        二、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整体规划
        三、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景观节点设计
        四、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基设改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论李渔《闲情偶寄》的生命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闲情偶寄》研究情况概述
    第三节 生命美学概述
第一章 李渔生命审美观的孕育与形成
    第一节 明末清初变革之际的社会场域
    第二节 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戏剧化的人生境遇
    第三节 标新立异的行为方式和矛盾交织的个性特征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审美体验与创造
    第一节 生存之需: 再现真实的自然生命
    第二节 实践之真: 改造感性与理性交织的自觉生命
第三章 精神境界中的生命审美感悟与升华
    第一节 精神之美: 超越无限的自由生命
    第二节 心灵之趣: 回归个性的自我生命
第四章 李渔生命审美理念的当代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古今交融的生命审美理念
    第二节 生命体验观照下的美感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1.1.2 人口老龄化加剧
        1.1.3 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
        1.1.4 康复疗养景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研究概况
        1.4.1 康复疗养景观研究概况
        1.4.2 都市农业公园研究概况
2 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依据
    2.0 康复疗养景观概述
        2.0.1 概念阐述
        2.0.2 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
        2.0.3 康复疗养景观的特征
    2.1 都市农业公园概述
        2.1.1 概念阐述
        2.1.2 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
        2.1.3 都市农业公园的具体形态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恢复性环境理论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3 五感疗法理论
        2.2.4 园艺疗法理论
        2.2.5 养生农业理论
        2.2.6 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3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3.1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设计原则
        3.1.1 生态性原则
        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3.1.3 文化性原则
        3.1.4 人性化原则
    3.2 针对不同使用者在康复疗养农业园中的设计要点
        3.2.1 老年人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2.2 儿童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2.3 亚健康人群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2.4 残障人士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3.3 康复疗养景观在都市农业公园中的实现手段
        3.3.1 环境康养——被动接受型
        3.3.2 行为康养——主动参与型
        3.3.3 药食康养——膳食调理型
    3.4 康养旅游项目策划
4 典型案例分析
    4.1 日本山梨市FUFU山梨保健农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特色
        4.1.3 经验总结
    4.2 泰国奇瓦颂疗养度假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项目特色
        4.2.3 经验总结
    4.3 北京市房山区草根堂农场
        4.3.1 项目概况
        4.3.2 项目特色
        4.3.3 经验总结
    4.4 成都多利农庄
        4.4.1 项目概况
        4.4.2 项目特色
        4.4.3 经验总结
    4.5 台湾清境农场
        4.5.1 项目概况
        4.5.2 项目特色
        4.5.3 经验总结
    4.6 案例对比总结
5 案例实践——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与周边环境分析
        5.1.2 基地内部资源环境分析
        5.1.3 游客市场调研
        5.1.4 上位规划
    5.2 规划设计定位与目标
        5.2.1 规划项目的总体定位
        5.2.2 规划设计的目标
        5.2.3 设计策略
    5.3 总体规划
        5.3.1 总体规划设计
        5.3.2 规划结构设计
    5.4 分区详细设计
        5.4.1 湖滨怡养区
        5.4.2 山林悠养区
        5.4.3 药蔬食养区
        5.4.4 园艺康养区
        5.4.5 活力疗养区
        5.4.6 禅意冥养区
    5.5 康复疗养专项规划
        5.5.1 康复疗养项目策划
        5.5.2 康养疗法设计与环境植物设计
        5.5.3 康养节事活动策划
        5.5.4 康养游览线路规划
        5.5.5 康复疗养建筑设计
        5.5.6 康养构筑与设施设计
        5.5.7 康养标识导览系统设计
        5.5.8 康养旅游合作运营机制
    5.6 其他专项规划
        5.6.1 道路系统设计
        5.6.2 竖向设计
        5.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5.6.4 铺装设计
        5.6.5 照明设计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长阳农场规划设计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10)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2.1 上海市老年人口与养老机构状况
        1.1.2.2 上海市养老政策与支持措施
        1.1.2.3 围绕上海养老机构景观研究、设计与服务脱节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1.1 场地选择
        1.2.1.2 方法选择
        1.2.2 相关概念
        1.2.2.1 景观康复性研究
        1.2.2.2 园艺疗法
        1.2.2.3 群际关系研究
        1.2.2.4 环境-行为心理-健康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
        1.5.1 具体方法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7.1 论文框架
        1.7.2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
        1.7.3 循证设计技术路线
第2章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
    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理论基础
        2.1.1 自然助益机制
        2.1.1.1 恢复性环境理论
        2.1.1.2 亲生物性假说
        2.1.1.3 感觉统合理论
        2.1.2 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
        2.1.2.1 园艺社会学
        2.1.2.2 群际交换理论
        2.1.2.3 社会支持理论
        2.1.3 小结
    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与特点
        2.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
        2.2.1.1 依据康复景观存在的场所进行分类
        2.2.1.2 依据康复景观针对的人群进行分类
        2.2.1.3 依据康复景观的性质进行分类
        2.2.1.4 依据康复景观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2.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特点
        2.2.2.1 老年人身体行为特点与设计
        2.2.2.2 老年人心理情感特点与设计
        2.2.2.3 养老机构庭园使用与设计
        2.2.2.4 养老机构环境景观设计
        2.2.3 小结
    2.3 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案例
        2.3.1 国外案例
        2.3.1.1 爱因斯坦医疗中心康复花园
        2.3.1.2 艾卡米诺医院康复花园
        2.3.1.3 汉诺威医院花园
        2.3.2 国内案例
        2.3.2.1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2.3.2.2 上海颐和苑
        2.3.2.3 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
        2.3.2.4 塘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2.3.2.5 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
        2.3.3 小结
    2.4 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2.4.1 康复景观理论基础
        2.4.2 循证设计理论基础
        2.4.3 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的结合
        2.4.4 小结
第3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
    3.1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重点与模型
        3.1.1 上海养老康复景观的重点
        3.1.1.1 从身心特点与康复花园空间特征等方面研究
        3.1.1.2 康复花园的身心灵康复作用研究
        3.1.1.3 康复花园使用状况研究
        3.1.2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模型
    3.2 基于研究方法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流程
        3.2.1 实验地点选择
        3.2.1.1 调研机构初步分析比较
        3.2.1.2 共性特征
        3.2.1.3 不同之处
        3.2.2 被实者选择
        3.2.3 数据采集
        3.2.3.1 个人背景数据
        3.2.3.2 庭园空间特征数据
        3.2.3.3 身体康复数据
        3.2.3.4 心理康复数据
        3.2.4 实验流程
        3.2.5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身心健康促进效果
        3.3.1.1 身体康复效果
        3.3.1.2 心理康复效果
        3.3.1.3 康复的差异性
        3.3.2 影响身心康复的因素
        3.3.2.1 影响身体康复的因素
        3.3.2.2 影响心理康复的因素
        3.3.3 庭园使用状况
        3.3.3.1 庭园使用频率
        3.3.3.2 庭园使用的影响因素
        3.3.3.3 庭园使用偏好
        3.3.3.4 庭园空间特征评价
    3.4 讨论及设计建议
        3.4.1 讨论
        3.4.1.1 庭院对身心康复影响因素
        3.4.1.2 提高庭园使用因素
        3.4.2 设计建议
        3.4.2.1 重视康复景观设计规划
        3.4.2.2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使用率
        3.4.2.3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功能性
        3.4.2.4 关注老年人特殊需求设计
        3.4.3 小结
第4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4.1 调研方法
        4.1.1 组建专业队伍
        4.1.2 开发评价工具
        4.1.3 注重反馈最优证据
    4.2 项目回访概览
    4.3 循证设计模型
        4.3.1 自理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3.2 失智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4 养老机构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 一般老人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1 康复性研究
        4.4.1.2 适老化设计
        4.4.1.3 老年人庭园使用状况
        4.4.2 失智老人与庭园研究
        4.4.2.1 老年人失智症研究
        4.4.2.2 失智老人庭园研究
    4.5 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 一般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1 场地设计的多样性
        4.5.1.2 可达性、普适性和安全性
        4.5.1.3 植物的丰富度
        4.5.1.4 设计依据的完善
        4.5.2 认知症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2.1 鼓励认知症老人到庭院活动
        4.5.2.2 被动活动区
        4.5.2.3 主动活动区
        4.5.2.4 无风险花园与风险假定花园
    4.6 评估及评估结果分析
        4.6.1 评估方法
        4.6.1.1 指示型用后评估
        4.6.1.2 调查型用后评估
        4.6.1.3 诊断型用后评估
        4.6.2 评估分析与指标
        4.6.2.1 评价指标
        4.6.2.2 评价量表
        4.6.3 调研机构评估结果分析
        4.6.3.1 康复景观功能渗入养老领域
        4.6.3.2 完善和强化了养老机构服务功能
        4.6.3.3 园艺疗法维护和再生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
        4.6.3.4 调动和吸引了各类为老服务主体
        4.6.3.5 存在问题
    4.7 设计建议
        4.7.1 类型和选址设计建议
        4.7.1.1 一般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建议
        4.7.1.2 认知症老人照护环境设计建议
        4.7.2 康复景观植物配置
        4.7.2.1 植物布局
        4.7.2.2 植物的选择
        4.7.3 认知症专区调研典型案例
        4.7.3.1 标识系统
        4.7.3.2 康复活动
        4.7.3.3 康复景观设计
        4.7.3.4 适认知症化设计
        4.7.4 设计原则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数据分析结果: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作用时间不仅仅限于清醒
    5.2 深入调查结果:康复景观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失智老人与健康老年人同样适用
    5.3 行为心理视角分析:园艺疗法建立的群际关系显着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科学摆放花卉 有益身体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失智老人行为特征的康复花园设计研究[D]. 赵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高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D]. 孙晶晶. 东南大学, 2021(02)
  • [5]基于老年人的社区康复景观设施微更新设计[D]. 唐倩楠.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为例[D]. 樊婧. 苏州大学, 2020(03)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论李渔《闲情偶寄》的生命审美观[D]. 陈旭. 山东大学, 2020(10)
  • [9]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D]. 范晓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D]. 李苏豪. 天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科学插花有益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