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定向手术并发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真岚[1](2021)在《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典型的临床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残疾和损伤的常见原因,表现为步速减慢、步幅短、拖曳步。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还会出现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日常活动需要步行的同时进行其他认知或运动任务,称为双任务。帕金森病患者在双任务活动中会发生步态的改变,出现步速降低、双支撑时间延长和步态变异性增加,从而增加跌倒风险,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本研究目的:(1)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筛选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主要步态参数,初步判断步态参数改变与认知资源需求关系;(2)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有冻结步态和非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与大脑前额叶活动的影响,确定步态参数改变与前额叶激活程度的关系;(3)比较12周五禽戏与拉伸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探讨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横断面研究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选取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20人,要求受试者完成单任务(正常速度行走),以及在正常速度行走时分别完成跨障碍物、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及回答问题,共5项任务。运用PKMAS电子步道及配套软件对步态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比较受试者在完成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特点,筛选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相关步态参数,判断步态参数改变与认知需求的关系。第二部分:选取有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和非冻结步态(non-freezing of gait,N-FOG)的帕金森病患者各12人。采用同第一部分的步态测试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在5种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特点及双任务成本(dual task cost,DTC),同时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仪(f NIRS)测试在步行时大脑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Hb O2)的变化,确定步态参数改变与前额叶激活程度关系。第三部分:选取帕金森病患者40人,将其随机分配到五禽戏组和拉伸组,每组20人,每周训练2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在训练前后,采集患者完成5项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情绪等数据。比较两种运动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在5种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干预效果,以及是否能改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研究结果:(1)与健康老年人比,帕金森病患者在单任务活动中的步速(cm/s)(90.33±8.39 vs 107.23±12.08)、步幅(cm)(84.95±19.21 vs 111.96±11.85)、步宽(cm)(7.60±2.62 vs 9.32±3.29)显着下降(P<0.05),双支撑时间(sec)(0.37±0.12vs 0.27±0.0)和双支撑%(32.95±7.28 vs 25.30±2.84)要高于健康老年人(P<0.05),而步幅变异性与双支撑时间变异性在两组受试者中无显着性差异。帕金森病患者在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和回答问题活动中的步速(cm/s)(55.77±17.72 vs84.24±16.42,55.49±16.77 vs 76.63±18.67,52.99±16.21 vs 73.33±16.76)、步幅(cm)(69.55±19.65 vs 96.98±7.78,68.45±17.79 vs 93.54±9.04,66.23±18.07 vs90.16±8.75)低于健康老年人(P<0.05),而双支撑时间(sec)(0.51±0.20 vs0.38±0.15,0.53±0.21 vs 0.43±0.18,0.53±0.16 vs 0.38±0.07)和双支撑%(38.91±9.19 vs29.35±3.36,40.51±9.14 vs 30.17±3.83,40.90±8.43 vs 30.65±3.53)显着高于健康老年人(P<0.05)。(2)FOG组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步行中的步速(cm/s)下降(73.50±24.29→50.69±23.66),步幅(cm)减少(84.86±20.48→65.73±23.51),双支撑%增加(34.18±9.09→43.21±15.12)。FOG组在倒背数字和减法计算中的DTC步速(%)(-31.78±25.76,-32.61±23.74),DTC步幅(%)(-23.84±18.95,-24.91±16.46)及DTC双支撑(%)(26.10±25.48,22.04±21.35)高于回答问题(-28.77±28.49,-21.80±18.99,20.84±21.79)。N-FOG组在减法计算中的DTC步速(%)(-20.20±14.07)要高于倒背数字(-15.77±17.35)和回答问题(-18.93±28.91),在回答问题中的DTC步幅(%)和DTC双支撑(%)(-16.93±20.17,27.29±43.40)要高于倒背数字(-10.38±11.73,13.69±12.89)和减法计算(-13.83±9.88,14.16±16.64)。FOG组在倒背数字和减法计算中PFC激活程度要高于其他任务(P<0.05),而N-FOG组在倒背数字中PFC激活程度显着增加(P<0.05)。(3)12周运动干预后,五禽戏组单任务的步速(cm/s)增加(91.03±9.34→97.42±10.85),步幅(cm)增加(101.92±11.57→107.78±10.57),跨障碍物中的双支撑%下降(26.19±4.59→24.15±3.60),减法计算中的步幅(cm)增加(77.69±13.03→82.73±10.39)。拉伸组单任务的双支撑%下降(33.27±7.79→31.36±8.19),跨障碍物中的步速(cm/s)增加(74.14±24.52→78.53±23.96)以及倒背数字中的步幅变异性下降(18.71±12.37→15.75±11.53)。五禽戏组中,PD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分提高(20.05±7.18→24.52±4.20)、移动能力增加(11.43±3.48→10.05±2.01)、认知评分(28.90±1.67→29.00±1.14)、情绪评分降低(12.28±9.05→8.39±5.87)及生活质量评分降低(30.00±17.24→22.37±15.88),表明五禽戏能改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研究结论:(1)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执行减法计算、倒背数字和回答问题的步速、步幅、步频、双支撑时间和双支撑百分比变化要大于健康老年人,可作为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主要参数,且步态参数的改变可能与认知需求有关,(2)有冻结步态的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双任务步行中的步速减慢,步幅缩短,双支撑百分比延长,在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及回答问题中的双任务成本明显增加,需激活前额叶的活动,以获得认知资源弥补步行功能的下降。(3)五禽戏能提高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单任务中的步速、步幅以及双任务中步幅、降低双支撑百分比,并且能改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拉伸训练能降低单任务中的双支撑百分比和双任务中的步幅变异性,应根据步态参数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干预方法。
高晓[2](2020)在《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评价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将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住院病人34例,门诊病人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已编号的纳入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进入临床试验后原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维持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多巴丝肼片治疗,每日用量125mg-1500mg,每天3-4次,入组前稳定剂量后,试验期间药量不变。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服用益气养血止颤方,疗程均为4周。疗程完成后,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Integral,TCMSI)、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39项(39-item 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39)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后UPDRS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的UPDRS I、II、III各部分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两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UPDRS各部分评分及其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PDQ-39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DQ-39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而且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的PD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UPDRS、PDQ-39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较好。
栾鑫[3](2020)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仍是一种不能彻底治愈的进展性疾病。本研究针对早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设计了一套创新型太极拳训练方案,结合移动医疗App对早期PD患者进行16周的创新型太极拳训练,以探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PD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共30人(男性13人,H&Y分期:1-2.5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5人)与对照组(15人)。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实验组PD患者此基础上,前10周进行线下的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后6周实验组PD患者利用“守帕”App在家中进行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照组PD患者进行简单牵伸训练及步行练习,运动频率为每周3次,运动时间每次60分钟,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干预前后分别测得两组PD患者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6MWT)、15米步行速度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测试(LOS)、上肢握力测试、30秒坐站测试(30s-STS)以及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的得分。研究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有2人因身体状态较差退出,对照组有2人(男性1人)因发生意外状况无法按计划进行锻炼,最终实验组13人,对照组13人,共26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运动功能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实验组PD患者的UPDRS-III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UPDRS-III评分均有所降低,且两组变化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6分钟内的步行距离与干预前相比有所增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有所缩短,实验组6分钟步行距离有所增加,且两组差值的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受试者15米步行速度明显变快,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15米步行速度有所降低,实验组有所提高,两组的差值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TUGT结果有所降低,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TUGT结果有所提高,实验组TUGT结果有所降低,两组的变化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平衡能力与姿势控制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实验组PD患者的BBS评分有所提高,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BBS量表得分提均有所提高,且两组变化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稳定极限测试中,在向前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上有非常显着提高(P<0.01),在最大偏移距离上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右前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和最大偏移距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右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和方向控制上有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左后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最大偏移距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左前方向上,对照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上有非常显着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3.上肢平均握力与下肢肌力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实验组受试者的平均握力有所增加,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受试者的30秒坐-站个数有所减少,实验组受试者的30秒坐-站个数有所增加,两组变化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生活质量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照组受试者的PDQ-39问卷得分升高,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PDQ-39问卷得分明显降低,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受试者PDQ-39问卷得分有所提高,而实验组受试者PDQ-39问卷得分有所降低,两组的差值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6周的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PD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尤其在提高PD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方面效果显着,同时能够明显提高PD患者的生活质量。
邵阳[4](2020)在《“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再生困难是世界性难题。脊髓损伤后如何改善病损局部微环境、延缓继发性损伤进展、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是治疗关键点。胶质疤痕的过度增生被认为是损伤后神经轴突不能再生并穿越损伤处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脊髓康”为无锡市中医医院临床经验方,前期研究发现具有镇痛、抗炎、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等作用。然而,“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于此,我们设计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评价“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探讨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为其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分析“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2)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表达情况,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3)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病损区域组织结构、大鼠肌力的影响,评价“脊髓康”促进大鼠神经功能再生的疗效;(4)观察“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形态、GFAP、CSPG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诊断为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的患者共68名,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行手术,配合缓解神经水肿、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脊髓康”,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感觉运动评分,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2)将108只SD大鼠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在干预后第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的表达变化;(3)将12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观察各组大鼠在3d、7d、14d时间点的爬板评分、肌力,观察脊髓组织中尼氏体、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4)将180只SD大鼠分为脊髓康高剂量组、脊髓康中剂量组、脊髓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各组大鼠在3d、7d、14d取样,以免疫组化及Westerm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CSPG mRNA 的表达变化。结果(1)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纳入研究的脊髓损伤患者6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对照组90.9%。口服“脊髓康”、年龄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与预后无关(P>0.05);(2)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SCI后3d模型组脊髓组织GFAP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7d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第14d仍高于假手术组,表明GFAP作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代表产物,在受损脊髓组织中表达增加;(3)中药“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大鼠SCI后予中药“脊髓康”灌胃,大鼠的爬板数据和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表明脊髓康能促进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造模3d出现明显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神经元固缩、坏死,脊髓组织破坏严重,7d脊髓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胶质细胞浸润,14d胶质细胞浸润加重,同时炎症细胞开始出现。使用强的松组及“脊髓康”的大鼠在各节点检测到脊髓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均低于对照组;(4)中药“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Westerm blot及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鼠SCI后模型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强的松组及各剂量脊髓康组(P<0.05)。强的松组、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在3d、7d和14d的GFAP、CSPG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呈动态变化,造模成功后3d表达上升,7d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结论1.“脊髓康”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2.SCI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CSPG蛋白表达水平与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脊髓康”通过抑制星形细胞活化代表产物GFAP、CSPG蛋白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王琳琳[5](2020)在《三焦针法为基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1],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社会生活。目前关于PD治疗,西药治疗以左旋多巴类药物为代表[2],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无法延缓病情进展,或有不同程度副作用。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康复治疗被积极应用于辅助改善PD症状,研究[3]显示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能力,肌肉力量,改善行走姿势等问题,通过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而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中医认识PD将此病归于“颤证”,常应用中药、针刺、艾灸等手段辨证施治。众多相关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韩景献教授运用“三焦针法”为基础方,配合针刺头部震颤区及辨证取穴治疗PD患者,前期临床观察[4]发现此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震颤、僵直及认知睡眠障碍疗效明显。可见在服用西药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均可以增强疗效。但目前关于二者之间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针刺治疗对症状改善的优势所在尚不明确,因此为探究以“三焦针法”为基础的针刺治疗较康复训练是否存在疗效差异及优势之处而展开本项研究。目的:观察以“三焦针法”为基础方治疗PD的临床疗效,及针刺治疗较康复训练对病症改善的优势所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患者30例为针刺组(暴露组),给予西药加针刺治疗;来自环湖医院康复门诊患者30例为康复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加康复训练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新版帕金森病综合评量表(MDS-UPD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便秘严重度评估(CSI)、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PDQ-39)进行评估,计算疗效评分;并进行组内、组间数据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本实验共完成病例58例,其中针刺组30例、康复组28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级(按照HOEHN&YAHR分级)进行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MDS-UPDRS、Mo CA、PDQ-39、PDSS、CSI评分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MDS-UPDRS评分均较前降低,其组内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康复组患者Mo CA评分较前增加,其组内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患者Mo CA评分较前增加,其组内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PDQ-39评分均较前降低,其组内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康复组患者PDSS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评分较前增加,其组内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康复组患者CSI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评分较前降低,其组内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焦针法”为基础的针刺治疗与康复训练作为辅助手段在整体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上均有明显疗效。2、“三焦针法”为基础的针刺治疗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睡眠障碍及便秘症状具有一定优势。
李可[6](2020)在《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创伤或非创伤事件导致脊柱骨折或脱位,患者长期的残疾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带来严重的负担。脊髓损伤继原发性损伤后发生的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胞凋亡、炎症和神经变性,是影响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恢复的主要障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inosm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凋亡、自噬,参与机体免疫、代谢等重要机体活动的信号通路之一,对脊髓损伤的发展、治疗、预后至关重要。电针大椎穴、命门穴治疗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取得明确疗效,但相关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阐明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阐明电针改善脊髓损伤后病理损伤的机制,为临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各54只。模型组、电针组各54只大鼠随机分1天亚组、14天亚组、28天亚组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利用改良式Allen’s打击法复制T10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电针组大鼠每日于大椎穴、命门穴进行电针干预20分钟,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不予电针刺激,仅每日相同时间、相同强度进行抓取、固定,以保证相同的处理条件。1天亚组、14天亚组、28天亚组大鼠分别再干预1天、14天、28天后进行取材、检测。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大鼠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评价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评价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形态组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WB)分析检测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组织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包括PI3K、p-PI3K、AKT、mTOR、p-mTOR、p70 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p70S6K)、p-p70S6K、10 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 白 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论证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WB检测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 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 3)评价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受损后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3研究成果3.1 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结果示:干预1天、14天、28天,模型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分值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分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电针干预大椎穴、命门穴干预时间越长,脊髓损伤大鼠肢体功能恢复越明显(P<0.01)。3.2 MRI结果示: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无变形、脊髓信号无异常,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脊髓受损区域有高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1天、14天、28天),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炎症区面积逐渐减小(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炎症T2WI高强度区面积减小程度明显高于模型组,随着时间的推移(1天、14天、28天),差异越明显(P<0.01)。3.3 HE染色结果示: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细胞结构完整,灰质呈蝴蝶状,白质排列致密,与灰质间界限清晰。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明显破坏,随着时间推移,受损脊髓组织有一定的自我恢复。总体来说,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组织破坏严重,脊髓损伤部位脊髓灰质与白质分界不清、结构混乱,白质松散不规则,且有较多大的坏死空洞存在,血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和模型组相比,脊髓空洞腔小,且腔处组织较更紧密,细胞排列较整齐,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细胞明显减少。3.4免疫组化结果示:干预1天、14天、28天,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caspase 3、p-PI3K、p-mTOR的MOD值经统计学分析,均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caspase 3的MOD值低于模型组、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p-PI3K和p-mTOR的MOD值高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1)。3.5 WB结果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p-mTOR的表达明显高于腹腔注射mTOR阻滞剂雷帕霉素后,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p-mTOR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天、14天、28天,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 p-PI3K/PI3K、p-mTOR/mTOR、p-p70S6/p70S6、AKT 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3、PTEN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而电针组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p-PI3K/PI3K、p-mTOR/mTOR、p-p70S6/p70S6、AKT 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caspase 3、PTEN 则低于模型组(P<0.01)。并且各指标与一天亚组相比,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4.1电针大椎穴、命门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4.2电针大椎穴、命门穴能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部位的组织起到修复作用,且干预时间越长。4.3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组织细胞凋亡、自噬。
李琳[7](2020)在《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功率自行车训练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评估及对比下肢康复机器人和功率自行车训练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康复效果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2例帕金森病Hoehn&Yahr分期2-3期、合并冻结步态(FOG)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于大连港医院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继续原有的药物治疗或DBS参数方案不变,基础康复训练两组相同——运动疗法(PT),包括:缓解肌张力、姿势纠正、平衡训练、卧立位转移训练等,每周5次,每次30min,共2周、10次。(1)机器人组:在PT基础上,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共2周、10次。对于无法独立完成下肢康复机器人跑台行走的患者,予以悬吊,开始的5-10min予以20-30%的体重支撑,步速设为0.2-0.5km/h,之后将体重支撑逐渐下降至0-10%,步速逐渐增至1.5-2km/h。所有参与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患者,均在相同的视觉提示模块或游戏模块下进行训练。可以完成跑台行走的患者,直接在行走的同时增加视觉提示模块和游戏模块。(2)对照组:在PT基础上,加功率自行车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共2周、10次。评估工具及方法:在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分别测定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患者的UPDRS评分、UPDRS-III评分、PDQ-39评分、FOG-Q评分、5m-SWS时长及步态参数(步速、步长、步宽)。研究结果:1.机器人组治疗后的UPDRS评分、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FOG-Q评分、5m-SWS时长及步速、步长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步宽上,机器人组治疗前后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增减不一。2.对照组治疗后的UPDRS评分、UPDRS-Ⅲ评分、PDQ-39评分、FOG-Q评分、5m-SWS时长及步速、步长、步宽均有明显改善(P<0.05)。3.两组治疗疗效对比,在所有评估指标上(UPDRS评分、UPDRS-III评分、5m SWS、PDQ-39评分、FOG-Q评分、步长、步速、步宽),两组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研究结论:1.无论是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PT治疗,还是功率自行车训练+PT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两组PD-FOG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着提高,二者疗效相当。2.在步态参数方面: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功率自行车训练都可以提高PD-FOG患者的步长、步速,疗效相当;功率自行车训练可以缩短步宽,下肢康复机器人对PD-FOG步宽的影响增减不一。
胡林燕[8](2019)在《基于家庭和社区练习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是世界上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人数最多的国家。PD临床相关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有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可以有效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不同模式(基于家庭或社区)练习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对PD患者症状改善的有效性和差异性还需进一步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基于家庭和社区的中国传统健身功法练习对PD患者症状改善的有效性;对比基于家庭的模式与基于社区的模式下练习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对PD患者症状改善作用的差异性。成果将为在我国开展帕金森病临床干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经G*power估算样本量,需要28名受试者,考虑到样本的流失,该实验纳入PD患者34名(男性12名,改良H&Y分期:1-3期),按其意愿分为家庭组与社区组。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易太极八式、健身气功·五禽戏和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每周两次,每次约90分钟。社区组患者在专业功法教练的指导下由社区组织进行集体练习,家庭组跟着功法视频在家里自行练习。使用新版帕金森病综合评量表运动部分(UPDRSⅢ)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新版冻结步态问卷(NFOGQ)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冻结步态及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估患者的行动机能,双认知任务计时起立-行走测试(cog-TUGT)评估患者双认知任务下的行动机能,10米步行测试(10MWT)评估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30秒坐站测试(30s-STS)评估患者的下肢肌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幸福指数评估患者的主观幸福感,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研究结果:30人完成实验(男性11人),4人脱落(男性1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0名(家庭组15名)完成实验的PD患者锻炼前、后测数据变化差异如下:1)经过12周健身功法的练习,两组患者UPDRSⅢ得分均显着下降,社区组从前测的19.7±11.7到后测的12.3±7.9(p=0.002),家庭组从前测的21.3±16到后测的16.1±15.3(p=0.027),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得分的前后变化差异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556。说明社区和家庭锻炼模式均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且效果没有显着差异。2)两组患者Mini-BEST得分均显着增加,社区组从前测的20.2±2.3到后测的 21.9±2.4(p=0.015),家庭组从前测的 19.6±2.6 到后测的 22.5±2.2(p<0.00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得分的前后变化差异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1。说明社区和家庭锻炼模式均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且效果没有显着差异。3)两组患者cog-TUGT得分组间前、后变化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6.297,p=0.018),后测时社区组得分显着高于家庭组得分,均值差异为1.8s(95%CI:0.5-3),p=0.007。说明相较于社区模式,家庭模式下练习中国传统功法可能对改善PD患者双认知任务行动机能有更好的效果。4)社区组NFOGQ得分前后变化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11,家庭组显着升高、从前测的2.8±4.6到后测的9.5±8.8(p=0.007),组间得分前、后变化差异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951。基于PD病情慢性进展的特点,推测社区模式下练习中国传统功法可能对PD患者的冻结步态有维持作用。5)两组患者幸福指数得分均显着升高,社区组从前测的76±15.7到后测的85±9.5(p<0.001),家庭组从前测的71±22.9到后测的78±25(p<0.000),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得分的前后变化差异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841。说明社区和家庭锻炼模式均可提升PD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且两组间锻炼效果没有显着差异。6)社区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显着降低,从前测的9.7±4.8到后测的6.3±4.4(p=0.008),家庭组得分有降低的趋势,即从前测的8.2±7.6到后测的7±7.6,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322),两组间得分的前、后变化差异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316。说明社区模式下练习中国传统功法可显着改善PD患者的抑郁状态。研究结论:相较于社区模式,家庭模式的练习对于改善患者双认知任务能力(cog-TUG)有更好的效果。基于社区模式下的练习可显着改善患者抑郁状态(HRSD)且对PD患者的冻结步态(NFOGQ)可能有维持作用。两种模式下练习12周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均可显着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UPDRS)、提高平衡能力(Mini-BEST)、提升患者的幸福感(幸福指数),且两种模式下的练习在患者改善运动症状、提高其平衡能力以及提升患者的幸福感方面没有差异。
姚福芝[9](2019)在《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执行功能损害在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中普遍存在,提高患者执行功能是康复领域的一个重点。探讨PNF技术结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上寻求一种有效、综合的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七名符合纳入标准并装有脑起搏器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8周一对一的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的运动干预。在训练的前后进行执行功能三个维度、认知水平和运动功能的测试:采用Stroop词色测验、2-back任务及TMT连线测验分别测试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及认知灵活性;运用MoCA量表记录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采用秒表记录三项运动功能;观察干预前后各项测试指标的变化。结果:1.执行功能:(1)干预后,抑制控制维度Stroop词色测验显示,准确率增加和反应时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工作记忆维度2-back任务测验显示,准确率增加和反应时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认知灵活性维度TMT连线测验显示,反应时有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整体认知功能:干预后,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功能、延迟记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定向力,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运动功能:干预后,患者的10m步速、TUG、单脚站立时间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置入脑起搏器的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八周的运动干预:(1)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工作记忆,但对抑制控制及认知灵活性没有改善。(2)可以提高患者整体认知功能。(3)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提高的同时,运动功能也有改善。
张盖[10](2019)在《健身气功·五禽戏对帕金森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PD患者具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且尚无治愈方法。本研究旨在用健身气功·五禽戏为干预手段,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运动干预,探讨健身气功·五禽戏对PD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改善,探究健身气功是否为PD患者运动疗法辅助治疗帕金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治疗方法、治疗疗程。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治疗帕金森病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实践应用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自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以及实验要求的34例(去除中途脱落的患者)H&Y1-3的帕金森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运动干预。实验组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组(17人),对照组为无运动习惯组(17人),实验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运动干预,每周2次,每次60min的习练。两组在实验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进行数据采集,步行能力用10米步行测试、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定,平衡能力采用睁/闭目单足站立测试、前庭步测试、Berg平衡量表,运动功能用UPDRS Ⅲ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质量用PDQ-39量表评定。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20.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时,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D患者基线中连续性变量,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内、组间、交互采用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性别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健身气功·五禽戏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用药情况、性别、发病到入组时间、文化程度、12个月内跌倒次数、工作等基本情况在基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步行能力测试结果12个月的运动干预后,10米步行速度在实验组对照组组内比较中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交互作用中呈现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试验后较实验前10米步行速度有提高,步频显着性提高,而步幅基本无变化,步频提高导致步行速度的提高。在实验组对照组FOGQ评分组内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交互作用中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3.平衡能力测试结果12个月的运动干预后,睁目左足站立测试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与交互作用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睁目右足站立测试中,实验组、对照组在交互作用中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在组内与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闭目左足站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交互作用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在闭目右足站立测试中健身气功·五禽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内与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交互作用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实验后较实验前睁/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均有增长。在前庭步测试中,健身气功·五禽戏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组间均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且健身气功·五禽戏实验组对照组的交互作用也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实验后较实验前横步距离大幅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Berg平衡量表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Berg平衡量表评分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交互作用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实验后较实验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大幅提高。4.运动功能测试结果实验组UPDRS Ⅲ的评分在6个月和12个月实验干预后,从26.47分到18.76分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患者UPDRS Ⅲ的评分从27.29分到29.30分呈上升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功能检查评定(UPDRS Ⅲ)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UPDRS Ⅲ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交互作用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12个月运动干预后,PDQ-39实验组对照组组内与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交互作用呈现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在PDQ-39“运动”评分中,实验组实验前较试验后,评分大幅下降。结论:1.健身气功·五禽戏对PD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具体表现在步频提高引起的步行速度的提高,对PD患者的步行速度有提高作用。2.健身气功·五禽戏能有效的改善PD患者的平衡能力,尤其是改善PD患者前庭功能,患者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具有视觉依赖。3.12个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治疗较6个月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治疗,在改善PD患者的步行速度、平衡能力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定向手术并发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定向手术并发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帕金森病的概述 |
1.1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帕金森病步态特点 |
2 帕金森病双任务步态障碍的特点 |
2.1 双任务步态的概念及双任务步态缺陷的表现 |
2.2 双任务步态损害的机制 |
3 步态评估方法 |
3.1 惯性传感器评估 |
3.2 可穿戴加速度计评估 |
3.3 快速双向360 度转身试验 |
3.4 步态分析系统评估 |
3.5 其他评估方法 |
4 脑功能成像运用于帕金森病步态的研究 |
4.1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 NIRS)对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研究 |
4.2 影像学对帕金森病步行功能的研究 |
5 帕金森病步行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 |
5.1 药物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5.3 运动干预方法 |
5.3.1 抗阻训练 |
5.3.2 有氧训练 |
5.3.3 拉伸训练 |
5.3.4 平衡训练 |
5.3.5 提示疗法 |
5.3.6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 |
5.3.7 瑜伽 |
5.3.8 舞蹈 |
5.4 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
5.5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 |
5.6 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
5.7 水疗 |
5.8 帕金森病双任务步态训练 |
6 总结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试设备 |
2.3 测试指标 |
2.3.1 受试者基本情况、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
2.3.2 步态参数 |
2.4 测试过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的基本特征 |
3.2 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在不同任务中步态参数比较 |
4 讨论 |
4.1 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单任务步态参数的比较 |
4.2 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单任务和双任务步态参数的比较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不同任务活动对有冻结步态和非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与大脑前额叶激活程度的影响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试流程 |
2.3 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分析 |
2.3.1 数据采集 |
2.3.2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冻结步态组与非冻结步态组基本特征比较 |
3.2 冻结步态组与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比较 |
3.3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HbO_2)变化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步态参数与双任务成本的比较 |
4.2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前额叶激活程度的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五禽戏与拉伸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试方法 |
2.2.1 测试设备 |
2.2.2 测试指标 |
2.3 测试流程 |
2.4 干预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的基线特征比较 |
3.2 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事件情况 |
3.3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干预前后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
3.3.1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单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2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跨障碍物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3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倒背数字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4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减法计算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3.5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回答问题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
3.4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
4 讨论 |
4.1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单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
4.2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
4.3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1 研究总结 |
2 研究结论 |
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
(2)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探讨 |
1 中医对PD的认识 |
1.1 关于PD的中医病名论述 |
1.2 关于PD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PD的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药汤剂的辨证治疗 |
1.5 针灸治疗 |
2 西医学对PD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病因 |
2.4 发病机制 |
2.5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程度评定标准 |
2.6 伦理学要求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的临床资料比较 |
3.2 治疗后结果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
3.4 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气血理论的探讨 |
1.1 从气血与肝脾肾的联系探讨PD的病因病机 |
1.2 从气血辨证论治PD |
2 导师对气血亏虚型PD患者的治疗思路 |
3 对益气养血止颤方的解释 |
3.1 本方来源及其临床应用 |
3.2 本方方义及其现代药理学解析 |
4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气血亏虚型PD的疗效分析 |
4.1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UPDRS量表的影响 |
4.2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PDQ-39量表的影响 |
4.3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3)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帕金森病概述 |
2.1.1 帕金森病的概念 |
2.1.2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2.1.3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2.1.4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
2.1.5 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 |
2.2 太极拳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 |
2.2.1 太极拳运动的概述 |
2.2.2 太极拳运动的益处 |
2.2.3 太极拳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
2.3 移动医疗的概述 |
2.3.1 移动医疗的概念 |
2.3.2 移动医疗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
2.4 小结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及干预方案 |
3.2.3 运动强度监控与安全措施 |
3.2.4 实验主要测试指标 |
3.2.5 统计学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
4.2 利用RPE量表监控运动强度结果 |
4.3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指标测试结果 |
4.3.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内运动功能指标测试结果 |
4.3.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间运动功能指标测试结果 |
4.4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平衡能力与姿势控制测试结果 |
4.4.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
4.4.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稳定极限测试结果 |
4.5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上肢平均握力与下肢肌力测试结果 |
4.5.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内上肢平均握力与30秒坐-站测试结果 |
4.5.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间上肢平均握力与30秒坐-站测试结果 |
4.6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
4.6.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内PDQ-39问卷得分结果 |
4.6.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间PDQ-39问卷得分结果 |
5.分析与讨论 |
5.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5.1.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UPDRS-III量表评分 |
5.1.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能力 |
5.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与姿势控制的影响 |
5.2.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 |
5.2.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姿势控制 |
5.3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平均握力与下肢肌力的影响 |
5.3.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增加帕金森病患者的上肢平均握力 |
5.3.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下肢肌力 |
5.4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结论 |
7.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附录 |
10.致谢 |
(4)“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1.1 文献记载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对脊髓损伤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2.1 脊髓损伤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2.2 脊髓损伤的治疗 |
3 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
3.1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功能 |
3.2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病理反应 |
3.3 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功能 |
3.4 星形胶质细胞与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
1 “脊髓康”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案 |
1.6 评价标准 |
1.7 安全指标检测 |
1.8 统计学处理 |
1.9 分组方法 |
1.10 结果 |
2 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的文献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主要治法及用药情况分析 |
2.3 主要治则及选取方药分析 |
2.4 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
2.5 药物分类组合情况 |
2.6 方剂中各类药物组合频率分析 |
2.7 治法运用规律分析 |
3 “脊髓康”的组方原则及处方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髓康”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药物和试剂 |
1.4 动物分组 |
1.5 模型制备 |
1.6 标本采集 |
1.7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
1.8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的蛋白表达 |
1.9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表达 |
1.10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SCI术后大鼠脊髓标本HE染色及GFAP免疫组化表达对比 |
2.2 各组大鼠GFAP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动态表达 |
2.3 各组大鼠GFAP mRNA动态表达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
1.6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
1.7 模型制备 |
1.8 标本采集 |
1.9 HE染色 |
1.10 Nissl染色 |
1.11 斜板实验、肌力检测评价 |
2 结果 |
2.1 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 |
2.2 大鼠脊髓组织Nissl染色 |
2.3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爬板实验的影响 |
2.4 “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 小结 |
实验三“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GFAP、CSPG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1.4 中药“脊髓康”药液制备 |
1.5 0.3%强的松药液制备 |
1.6 动物分组 |
1.7 模型制备 |
1.8 标本采集 |
1.9 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
1.10 Western blottingting检测脊髓组织GFAP、CSPG的蛋白表达 |
1.11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脊髓组织GFAP mRNA、CSPG mRNA表达 |
1.12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
2.2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 |
2.3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
2.4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ting表达 |
2.5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FAP mRNA表达 |
2.6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SPG mRNA表达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1 大鼠脊髄损伤造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机器辅助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康复影响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三焦针法为基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 三焦针法为基础方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观察 |
研究流程图 |
方法 |
1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分组方法 |
4 干预方法 |
5 观察方法 |
6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及诊疗经验 |
1 各家认识 |
2 证候体质认识 |
3 名家经验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大椎穴、命门穴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
1 脑卒中 |
2 认知功能障碍 |
3 阿尔兹海默病 |
4 颈椎病 |
5 脊髓损伤 |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
7 小儿脑性瘫痪 |
8 其他 |
9 小结 |
综述二 人体神经系统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概况 |
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3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神经系统 |
4 小结 |
综述三 脊髓损伤临床治疗进展 |
1 手术 |
2 升高血压 |
3 干细胞移植 |
4 药理学治疗 |
5 中医药 |
6 运动训练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肢体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受损脊髓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三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mTOR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四 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功率自行车训练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及一般资料 |
2.2 设备和试验方法 |
2.3 评估工具及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康复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荣誉 |
致谢 |
(8)基于家庭和社区练习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帕金森病概述 |
2.1.1 帕金森病的定义 |
2.1.2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 |
2.1.3 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 |
2.1.4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5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
2.1.6 帕金森病的诊断 |
2.1.7 帕金森病的治疗 |
2.1.8 运动康复疗法在PD康复中的作用 |
2.2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概述 |
2.2.1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概念 |
2.2.2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内容 |
2.3 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在帕金森病康复中作用 |
2.3.1 太极拳在帕金森病康复中作用 |
2.3.2 健身气功在帕金森病康复中的作用 |
2.4 基于社区和家庭的运动锻炼方式对PD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 |
2.4.1 基于社区的运动锻炼方式对PD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 |
2.4.2 基于家庭的运动锻炼方式对PD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 |
2.4.3 两种康复训练模式应用于PD患者的比较 |
2.5 小结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1.1 实验设计 |
3.1.2 样本量估算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实验干预方法 |
3.3.1 不同干预模式的介绍 |
3.3.2 具体干预内容的介绍 |
3.4 康复结局指标 |
3.4.1 人口统计学数据的收集 |
3.4.2 运动功能测试指标 |
3.4.3 心理状态指标 |
3.4.4 生活质量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运动功能评估结果 |
4.1.1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UPDRSⅢ得分的变化 |
4.1.2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NFOGQ得分的变化 |
4.1.3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Mini-BESTest得分的变化 |
4.1.4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TUGT得分的变化 |
4.1.5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cog-TUGT得分的变化 |
4.1.6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步行速度的变化 |
4.1.7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步长的变化 |
4.1.8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30s-STS得分的变化 |
4.2 心理状态评估结果 |
4.2.1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幸福指数得分的变化 |
4.2.2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的变化 |
4.3 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
4.3.1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运动机能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2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3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情绪状态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4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病耻感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5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社会支持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6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认知能力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7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交流沟通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8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身体不舒服程度部分得分的变化 |
4.3.9 实验干预前后患者PDQ-39 总分得分的变化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两种模式下练习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对PD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5.1.1 社区与家庭模式下的练习均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 |
5.1.2 社区与家庭模式下的练习均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 |
5.1.3 两种模式的练习对PD患者双认知任务计时起立-行走的影响 |
5.1.4 两种模式的练习对PD患者步长和步速的影响 |
5.1.5 两种模式的练习对PD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 |
5.1.6 两种模式的练习对PD患者冻结步态的影响 |
5.2 两种模式下练习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对PD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
5.2.1 社区与家庭模式下练习均可提升PD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
5.2.2 两种练习方式对PD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 |
5.3 两种干预模式对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4 本研究的不足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新版世界动作障碍协会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第三部分 |
附件3 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平衡量表 |
附件4 新版冻结步态量表 |
附件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附件6 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 |
(9)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法(PNF) |
2.1.1 PNF的概念 |
2.1.2 PNF的基本原理 |
2.1.3 PNF模式和技术 |
2.1.4 PNF的应用 |
2.2 功能训练 |
2.3 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研究 |
2.3.1 帕金森病 |
2.3.2 执行功能概述 |
2.3.3 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障碍 |
2.4 运动干预与帕金森病患者的执行功能 |
2.4.1 运动功能与执行功能相关情况 |
2.4.2 运动强度与执行功能相关情况 |
2.4.3 不同种类运动与帕金森病患者的执行功能相关研究 |
2.4.4 运动干预改善执行功能的可能机制 |
2.5 小结 |
3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受试者入选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 |
4.1 受试对象的临床资料 |
4.2 运动强度的监控 |
4.3 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4.3.1 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比较 |
4.3.2 帕金森病患者整体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
4.4 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5 分析与讨论 |
5.1 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
5.1.1 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 |
5.1.2 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 |
5.2 执行功能的提高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
6 结论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协议书 |
附录2 整体认知量表(MoCA) |
附录3 TMT-A/B |
附录4 PNF技术 |
附录5 患者感谢信 |
致辞 |
(10)健身气功·五禽戏对帕金森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帕金森病概述 |
2.1.1 帕金森病的概念 |
2.1.2 帕金森病治疗方法 |
2.2 运动干预疗法 |
2.2.1 运动疗法的研究概述 |
2.2.2 运动干预对帕金森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研究概述 |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研究概述 |
2.3.1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功理作用 |
2.3.2 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研究概述 |
2.4 步行和平衡运动能力评价手段的相关研究 |
2.4.1 影响帕金森患者运动能力的因素 |
2.4.2 步行能力 |
2.4.3 平衡能力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标准 |
3.1.5 终止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流程图 |
4.2 基线资料 |
4.3 测试指标结果 |
4.3.1 帕金森病患者UPDRS Ⅲ测试结果 |
4.3.2 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 |
4.3.3 冻结步态问卷FOGQ测试结果 |
4.3.4 PDQ-39测试结果 |
4.3.5 10米步行测试结果 |
4.3.6 前庭步测验测试结果 |
4.3.7 单足站立测试结果 |
4.3.8 健身气功·五禽戏实验组、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后测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干预依从性 |
5.2 帕金森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5.3 健身气功·五禽戏对帕金森患者UPDRS Ⅲ评分结果的分析 |
5.4 健身气功·五禽戏有助于PD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 |
5.5 健身气功·五禽戏有助于PD患者平衡能力的提高 |
5.6 健身气功·五禽戏有助于改善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Hoehn-Yahr(修正)分级量表 |
附录二 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运动检查部分(UPDRS Ⅲ) |
附录三 Berg平衡量表 |
附录四 冻结步态问卷(FOGQ) |
附录五 PDQ-39评分量表 |
附录六 实验相关图片 |
四、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定向手术并发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D]. 李真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栾鑫.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脊髓康”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 邵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三焦针法为基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研究[D]. 王琳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电针大椎穴、命门穴对脊髓损伤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李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功率自行车训练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疗效对比研究[D]. 李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基于家庭和社区练习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D]. 胡林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9]PNF技术联合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D]. 姚福芝.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健身气功·五禽戏对帕金森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D]. 张盖.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