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经济林业发展情况调查

兴安县经济林业发展情况调查

一、新干县发展经济林产业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杨露露,余松,刘滨,池泽新[1](2021)在《林农林下经济经营效率测度及其原因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文中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和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下经济蓬勃兴起,成效日益明显。江西省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增长,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以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为主题,探讨林农林下经济经营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江西省林农236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首先测算林农林下经济经营效率,其次分析影响林农林下经济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林农林下经济经营综合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相对较低,规模效率相对较高且大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2)江西省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规模效应;(3)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是否担任过村组级以上干部、林区道路情况、是否接受过林业科技培训、对林下经济产品抵押贷款的了解程度等变量正向影响林下经济经营效率。大多数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但当前小农户分散经营是江西省林下经济的生产常态,如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农户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效率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得到的政策启示是:(1)落实利好政策,加大惠民力度;(2)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纯技术效率水平;(3)鼓励联户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李勇[2](2021)在《永新县M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2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产业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基础。发展乡村经济离不开企业发展思维,乡村企业固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直接研究对象,而实际上一个具体行政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当做一家企业来进行研究分析。本文正是基于发展战略研究的视角研究M村经济的发展,以SWOT分析法分析M村的发展环境,制定M村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乡村经济曾经被定义为自然经济或者小农经济,但是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不断加强的今天,我国的乡村经济早已经是乡村地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经济活动的综合体,是乡村中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写,那才叫真本事。”笔者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多年来工作在最基层,本文以永新县M村为例进行研究,制定具体行政村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对M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M村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配套完备等优势,有人口外流严重、人地分离问题突出、产业基础较差等劣势;并有相关政策利好、城乡融合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发展机会以及人才流失威胁、竞争环境威胁、生态环境威胁等威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在村级经济发展层面实施多元化战略,并以低成本战略发展石灰烧制产业、以差异化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业、以人力资源战略解决人才问题、以品牌化战略提升经济影响力。以期实现到2025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村级产业兴旺、村级经营主体发展活跃的战略目标。

刘雯[3](2020)在《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针对不同贫困问题,需要各个行业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当代中国的精准扶贫作出应有的贡献。林业行业扶贫是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帮助扶贫对象增收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值得大力推行。枣庄市地区的林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展林业扶贫有着独特优势。林业行业扶贫工作开展多年,取得很大成效,主要体现为:提高对林业行业扶贫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林业行业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林业扶贫产业发展迅速贫困人员增收明显,在全市掀起林业行业扶贫良好氛围,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当然也还存在以下问题:林业行业扶贫实施基础弱,林业行业扶贫对象缺乏积极主动性,林业行业扶贫资金短缺,林业脱贫成果不够稳定,林产业发展水平滞后,林业扶贫科技人才缺乏,林业扶贫新兴产业发展欠佳,林业行业扶贫存在监管风险;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林业行业扶贫资金缺口大,供给主体较为单一,林业扶贫政策宣传不够深入,林业扶贫项目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贫困地区立地条件差,生态脆弱,缺乏完善的林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林业智力扶贫仍需深入,林业行业扶贫多方主体参与度不够,林业行业扶贫监督体系不完善。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林业行业扶贫以及其他行业扶贫经验,立足于本地实际,改进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工作的对策包括强化林业行业扶贫队伍服务意识,提高林业行业扶贫对象积极主动性,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林业新技术,依靠国家扶持政策做好林业项目,扩充林业融资途径,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林业产业社会化发展,推动现代化特色新林业发展,抓好扶贫成效维护,做好林业返贫和新致贫风险预警机制,抓好林业行业扶贫成效维护,完善林业行业扶贫监督体系建设。

陈灵强[4](2020)在《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奔着美丽家园、生态田园、乡村振兴的理想目标发展。然而在发展的道路上却出现了“农业产业无特色”、“开发与保护不协调”、“人文构建被忽略”、“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构建合理、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来处理好乡村区域内的资源、文化、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区域内“农业”、“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笔者对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研究,以期为今后乡村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通过对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带等相关概念进行综合解读,确定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理论概念,并对旅游休闲带的建设意义进行总结。再结合景观生态学、乡村景观规划、城乡规划学、游憩学等学科理论提出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七大功能。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为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之后针对新余市高新区项目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四大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根据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地域特色,提出了六大规划原则,为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进行开展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探索: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新余市高新区区域内的资源、文化、生态等资源构建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旅游产业发展且富有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之后通过综合分析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现状以及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规划设计定位。最后依托新余市高新区的产业资源和地域文化,进行休闲带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景观布局的规划,以此来形成系统、全面的旅游休闲带规划体系。

甘露[5](2020)在《明清时期袁水流域的市镇网络与商品经济》文中指出袁水古称芦水、袁江、秀江、渝水等,为赣江下游支流,位于江西省的中西部,源出萍乡市东南武功山西侧,向东北流经宜春、分宜、新余、新干等市县,在樟树市注入赣江,全长约279千米,流域面积约6262平方千米。明清时期,流域内含括袁州、临江二府所属萍乡、宜春、分宜、新喻、清江、新淦六县的大部分地区,南邻吉安府、北通南昌府,西与湖南长沙府接壤,水陆交通便利,是明清时期联通江西、湖南二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流域内市镇林立,其中商业巨镇樟树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明清时期(1368-1912)袁水流域的环境、物产、人口、交通、市镇及商品经济做了细致的考察,认为:一、人口的增长、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及市镇的形成和发展,市镇的规模又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从空间布局来看,袁水流域的市镇多沿河而建,水陆交通便利的交叉路段发展出较大的市镇,而陆路交通亦多与河流平行、间有穿插而过,可见河流对水陆交通,进而对市镇选址方面的影响。三、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条件,对袁水流域内农业水利的发展亦有较大的影响,进而推动商品化生产,市镇本身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温床,三者交融,不可分割。随着历史时期的不断变化,袁水流域的市镇及商品经济状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总体与社会大局息息相关。

黄开成[6](2018)在《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是一种最基础的人地关系,本研究从土地利用视角入手,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模型,选取了一套适合评价研究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当地实际将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区域的人地关系要素及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揭示吉安市人类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人类活动强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吉安市2009年到2016年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长,由2009年的10.18%增长到了2016年的10.72%,但总体增幅不大。各县级单元中,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等行政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显着,其他县、市变化较小。空间格局上,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呈以吉安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弱的中高周低环状分布结构,其总体格局比较稳定,区域内部差异较为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五类等级区的人地关系要素及特征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人口密度、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都由高类型区向低类型区递减;土地利用结构都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比例较小,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高建设用地比例不断增加,并出现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类活动对吉安市的原生自然环境有显着影响和改变,当地环境保护力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影响人类活动强度的因素来看,地形、水资源、人口、经济、交通、城乡差异对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和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其他因素对当地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较小。各种因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发生改变,人文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显着。本文将为研究区域内的人地相互关系及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张晓瑞[7](2018)在《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农户参与性研究》文中认为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在扶贫中具有独特作用。现阶段林业扶贫越来越受到重视,肩负着解决生态和民生问题两大使命。尽管当前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程度依然很大。因此在贫困地区发展林业是实现精准脱贫和改善生态,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优势所在。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重点研究在现有政策的支持下,该区域林业扶贫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意见建议,为林业扶贫工作提供参考样板和借鉴,为进一步完善林业扶贫精准脱贫的相关政策提供切实依据,有助于在未来进一步提高林业扶贫成效、发挥林业扶贫潜力。本研究以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了陕南地区3个县(区)27个村的林业扶贫情况,使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对影响陕南地区农户参与林业扶贫主动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农户普遍对扶贫政策满意度较高,89.69%的人觉得现有扶贫措施可以满足其实际需求,但针对林业扶贫,有58.02%的人认为林业扶贫提供的帮助很小甚至有人认为没什么帮助。第二,农户在林业扶贫中多以被动接受为主,政府主导型和象征性参与特征较多,农户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第三,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对扶贫政策认知情况两大类因素对陕南地区农户参与林业扶贫主动性有显着影响,其中受访者年龄、是否为劳动力、是否了解扶贫政策、提供政策是否愿意发展林下经济、是否愿意发展产业这5个自变量对农户参与林业扶贫主动性有影响显着。第四,农户参与林业扶贫意愿较高,但部分家庭是受客观条件因素限制(因病致贫较多、缺乏劳动力、林地规模太小等)并且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参与能力有限(缺乏先进技术和相关政策支持等)从而导致参与程度较低,致使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得不到培养与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调动贫困户积极性,促进“造血式”扶贫、参考群众意愿,改善传统管理机制、多措并举,制定长效帮扶机制、加强科技扶贫,提高林业利用率等四项措施来提高农户参与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发挥林业扶贫潜力。

孙玲玲[8](2017)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城镇化(2014-2020)阶段是城镇化的转型和质量提升期。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的基础上,伴随“新型工业化”提出,不仅是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造城运动”带来的传统流失的反思,而且是建设城乡生态宜居、集约、绿色、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空间生态环境恶化的思路与途径。乡村绿道作为绿道的重要类型应运而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绿道与乡村绿道的基本理论发展历程,从乡村绿道的角度出发,以广大乡村地区为研究范围,并与城市地区的人文景观相呼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将乡村绿道应用于乡村文化的保护,提出文化型乡村绿道的概念,阐述其本质内涵,产生作用方式,基本特征;另外,构建城乡空间层面的、体现乡村特色的自然风情道与历史线路,不仅起到对传统村落景观、历史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且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其次,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以城乡规划学、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人居环境学、乡村景观规划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国内外与文化型乡村绿道类似的实践案例;以城乡规划者的视角,分析新型城镇化的缘起、内涵和特征;在生态文明,延续乡愁,城乡统筹三方面找到与文化保护型乡村绿道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明晰本文对文化型乡村绿道主要研究内容:规划类型,构成要素、规划层次;并系统的提出了文化型乡村绿道的规划方法;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使文化型乡村绿道的规划建立在相对科学的基础上。最后选取江西省吉安市作为实践案例,以吉安广大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吉安乡村文化保护问题,提高旅游吸引力;推动乡村绿道在乡村文化保护方面的有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刘健鹏[9](2017)在《庐陵古村落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村落景观是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其内涵包括村落基址环境、整体布局、街巷网络、水系组织、绿地布置与建筑景观等。庐陵是今天江西省吉安市的古称,群山环绕、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与灿烂悠久的庐陵文化孕育出了为数众多的古村落。本文首先介绍了庐陵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与思想文化。接着以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为研究对象,纵向深入研究庐陵典型古村落的景观特色,并探讨地理环境、村落发展与思想文化对村落景观的影响。再次,扩大研究范围,横向比较分析35个传统村落的村落景观,提炼出庐陵古村落景观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庐陵古村落大多选择在生态环境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的河谷平原与丘陵岗地上建基;村落的布局结构是随着宗族繁衍而动态发展的,呈现聚族而居、围祠而居的格局;街巷形态因地制宜,尺度狭窄局促;形态多样的水系承担了控制村落布局、塑造公共空间、强化宗祠精神等重要功能;绿化区域集中于聚居区外侧,具有无樟不成村的特点;建筑类型多样,产生了独具江西本土特色的天井院式民居与中小型民居。最后,指出了庐陵古村落景观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若干保护建议。

郑冬华,唐辉平[10](2016)在《关于把林业作为新干县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思考》文中认为该文阐述了新干县林业在该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分析了把林业作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面临的主要困难,同时提出把新干县生态文明建设做为主战场的建设方向。

二、新干县发展经济林产业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干县发展经济林产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林农林下经济经营效率测度及其原因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变量选取
        1. DEA模型指标选取。
        2. Tobit模型变量选取。
三、实证分析
    (一)DEA结果分析
        1. 效率分析
        2. 规模报酬分析。
    (二)Tobit影响因素分析
        1.
        2.
        3. 林区道路情况与林农林下经济经营综合效率显着正相关。
        4.
        5. 林农对林下经济产品抵押
        6.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二)政策启示

(2)永新县M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战略管理相关文献
        1.3.2 乡村经济发展相关文献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问卷法
        1.5.3 对比分析法
        1.5.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战略管理理论
        2.1.1 战略管理概念
        2.1.2 战略管理过程
        2.1.3 战略实施与控制
    2.2 乡村经济相关理论
        2.2.1 乡村经济定义
        2.2.2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第3章 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文化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镇村基本情况
        3.2.2 M村产业发展情况
        3.2.3 M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3.2.4 M村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3.2.5 M村从业人员情况
        3.2.6 M村基础设施情况
        3.2.7 M村金融服务情况
第4章 战略设计
    4.1 SWOT分析
        4.1.1 M村经济发展优势
        4.1.2 M村经济发展劣势
        4.1.3 M村经济发展机会
        4.1.4 M村经济发展威胁
    4.2 战略选择
        4.2.1 村级经济发展层面战略
        4.2.2 竞争和职能层面战略
    4.3 发展对策
        4.3.1 大力发展村级产业
        4.3.2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3.4 加强品牌形象建设
    4.4 实施保障
        4.4.1 强化专业人才支撑
        4.4.2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4.4.3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4.4.4 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M村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M村产业发展选择的调查问卷
致谢

(3)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林业行业扶贫基础理论概述
    2.1 林业行业扶贫相关概念界定
    2.2 林业行业扶贫的模式
    2.3 林业行业扶贫的意义与发展历程
    2.4 理论基础
3 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的调研与成效
    3.1 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情况调研
    3.2 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主要成效
4 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的问题与原因
    4.1 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的主要问题
    4.2 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问题的成因
5 林业行业扶贫的国内经验借鉴
    5.1 国内其他地区林业行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5.2 国内其他地区相关行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6 完善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的建议
    6.1 强化林业行业扶贫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
    6.2 筑牢林业行业扶贫实施基础,做好扶贫保障
    6.3 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林业行业扶贫发展体系
    6.4 加强林业行业扶贫成果维护,健全防返贫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决策
        1.1.2 城市居民对旅游休闲空间的迫切需求
        1.1.3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现状
        1.3.1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动态
        1.3.2 国内都市农业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都市农业的研究评述
    1.4 国内外旅游休闲带研究现状
        1.4.1 国外旅游休闲带研究动态
        1.4.2 国内旅游休闲带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旅游休闲带的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解读
        2.1.1 都市农业
        2.1.2 乡村旅游
        2.1.3 休闲带
        2.1.4 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乡村景观规划理论
        2.2.3 城乡规划学理论
        2.2.4 游憩学理论
        2.2.5 本章小结
3 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的功能定位
    3.1 生产服务功能
    3.2 休闲旅游功能
    3.3 科普教育功能
    3.4 康体养生功能
    3.5 示范带动功能
    3.6 生态屏障功能
    3.7 精准扶贫功能
    3.8 本章小结
4 相关案例与借鉴
    4.1 新加坡南部山脊景观带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特色
        4.1.3 经验借鉴
    4.2 昆山旅游度假区环湖大道景观休闲带
        4.2.1 项目概况
        4.2.2 项目特色
        4.2.3 经验借鉴
    4.3 河北香河美丽乡村连片景观带
        4.3.1 项目概况
        4.3.2 项目特色
        4.3.3 经验借鉴
    4.4 江西省抚州乐安县休闲农业示范带
        4.4.1 项目概况
        4.4.2 项目特色
        4.4.3 经验借鉴
    4.5 江西省金溪县休闲农业示范带
        4.5.1 项目概况
        4.5.2 项目特色
        4.5.3 经验借鉴
    4.6 案例总结
5 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项目分析
    5.1 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项目概况
        5.1.1 地理区位与交通分析
        5.1.2 现状分析
        5.1.3 产业分析
    5.2 构建旅游休闲带存在的问题
    5.3 构建旅游休闲带的解决对策
        5.3.1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5.3.2 绿色生态,持续发展
        5.3.3 人文构建,建设亮点
        5.3.4 交通合理,完善设施
    5.4 规划原则
        5.4.1 综合整体原则
        5.4.2 持续发展原则
        5.4.3 生态保护原则
        5.4.4 因地制宜原则
        5.4.5 地域特色原则
        5.4.6 创新驱动原则
    5.5 目标及依据
        5.5.1 发展目标
        5.5.2 规划依据
6 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项目实践
    6.1 规划思路
        6.1.1 指导思想
        6.1.2 总体定位
        6.1.3 形象定位
    6.2 总体规划
        6.2.1 规划结构
        6.2.2 功能分区
        6.2.3 项目规划
    6.3 专项规划
        6.3.1 旅游要素规划
        6.3.2 植物种植规划
        6.3.4 道路交通规划
        6.3.5 基础设施规划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明清时期袁水流域的市镇网络与商品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区域社会的研究
        (二)水陆交通及相关研究
        (三)市镇及相关研究
        (四)商品经济及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二)基本框架
        (三)后续研究
第二章 袁水流域的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及水陆交通
    一、流域的政区沿革
        (一)袁水水系与流域范围
        (二)袁州府的政区沿革
        (三)临江府的政区沿革
    二、流域的自然环境
        (一)气候
        (二)土地的基本情况
    三、流域的水陆交通
        (一)水运的相关情况
        (二)陆运的相关情况
        (三)水运与陆运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明清时期袁水流域的市镇
    一、市镇类型与分布
        (一)市镇类型及数量变化
        (二)市镇分布及其特点
    二、市镇人口及消费类型
        (一)市镇人口及辐射范围
        (二)市镇人口的消费类型及水平
    三、市镇管理
        (一)市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市镇社会秩序与治安状况
        (三)市镇经济管理与地方财政
第四章 明清时期袁水流域的商品化生产及商品经济
    一、商品化生产的农业基础
        (一)土地开垦
        (二)灌溉及水利设施
        (三)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农作物的商品化
        (二)手工业与矿冶业
    三、商品于流域内外的流转
        (一)转运贸易
        (二)与其他流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史籍
    二、今人着述及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
    2.2 研究数据、资料及来源
3 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分析
    3.1 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评价方法
        3.1.1 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选取
        3.1.2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模型
    3.2 全市及各县级单元人类活动强度时间变化
    3.3 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析
        3.3.1 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格局分析
        3.3.2 人类活动强度区域差异分析
        3.3.3 人类活动强度空间集聚分析
4 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分类及特征研究
    4.1 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类型划分
    4.2 高强度类型区人地关系要素及其特征
        4.2.1 人口要素特征
        4.2.2 经济要素特征
        4.2.3 土地要素特征
        4.2.4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4.3 较高强度类型区人地关系要素及其特征
        4.3.1 人口要素特征
        4.3.2 经济要素特征
        4.3.3 土地要素特征
        4.3.4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4.4 中等强度类型区人地关系要素及其特征
        4.4.1 人口要素特征
        4.4.2 经济要素特征
        4.4.3 土地要素特征
        4.4.4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4.5 较低强度类型区人地关系要素及其特征
        4.5.1 人口要素特征
        4.5.2 经济要素特征
        4.5.3 土地要素特征
        4.5.4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4.6 低强度类型区人地关系要素及其特征
        4.6.1 人口要素特征
        4.6.2 经济要素特征
        4.6.3 土地要素特征
        4.6.4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5 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
        5.1.1 地形因素
        5.1.2 气候与水资源因素
        5.1.3 土壤和矿产资源因素
    5.2 人文因素
        5.2.1 人口因素
        5.2.2 经济因素
        5.2.3 交通因素
        5.2.4 城乡因素
        5.2.5 历史、政治因素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农户参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调查并分析陕南地区农户在林业扶贫中的参与情况
        1.4.2 了解影响陕南地区农户在林业扶贫中参与主动性的主要因素
        1.4.3 为陕南地区林业扶贫发展提出建议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参与式发展
        1.5.2 “公民参与阶梯”理论
        1.5.3 参与式扶贫
    1.6 研究方法
        1.6.1 数据和资料收集方法
        1.6.2 分析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调研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陕西省概况
        2.1.2 陕南地区概况
        2.1.3 南郑、商南、宁陕三县区基本情况
    2.2 调研方法
第三章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农户参与性分析
    3.1 农户家庭基本特征描述
    3.2 农户对扶贫政策认知和评价
    3.3 农户参与林业扶贫意愿分析
    3.4 农户参与林业扶贫形式
        3.4.1 林业生态工程
        3.4.2 特色经济林产业
        3.4.3 特色森林旅游业
        3.4.4 林下经济
    3.5 农户在林业扶贫中的参与度与主被动关系
第四章 陕南地区农户参与林业扶贫主动性实证分析
    4.1 农户参与林业扶贫主动性分析框架
    4.2 建立模型
    4.3 选取变量
    4.4 农户在林业扶贫中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农户参与林业扶贫阶段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以调动贫困户积极性为目标,促进“造血式”扶贫
        5.2.2 参考群众意愿,改善传统管理机制
        5.2.3 多措并举,制定长效帮扶机制
        5.2.4 加强科技扶贫,提高林业利用率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2014-2020)的提出
        1.1.2 绿道与乡村绿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范围的确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研究启示
        1.3.3 国内研究动态
        1.3.4 研究启示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型城镇化概念
        2.1.2 绿道、乡村绿道的概念
        2.1.3 文化型乡村绿道的概念
        2.1.4 相关概念辨析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城乡规划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2.2.3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
        2.2.4 人居环境学理论
        2.2.5 乡村景观规划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2.3.1 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
        2.3.2 德国鲁尔区遗产廊道
        2.3.3 海南定安县“百里百村”乡村绿道
        2.3.4 广东江门绿道
        2.3.5 京西古道
        2.3.6 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理论研究
    3.1 新型城镇化
        3.1.1 新型城镇化的缘起
        3.1.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3.2 文化型乡村绿道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契合性
        3.2.1 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3.2.2 延续乡愁的新型城镇化
        3.2.3 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
    3.3 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内容
        3.3.1 规划类型
        3.3.2 构成要素
        3.3.3 规划层次
    3.4 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方法
        3.4.1 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
        3.4.2 构建文化型乡村绿道资源评价模型
        3.4.3 规划原则
        3.4.4 选线规划
        3.4.5 布局
        3.4.6 专项规划
        3.4.7 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及开发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江西省吉安市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实践
    4.1 资料收集与现状分析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景观资源
        4.1.3 历史文化背景
        4.1.4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4.1.5 社会经济
    4.2 吉安市文化型乡村绿道资源规划现状评价
        4.2.1 评价指标
        4.2.2 评价分析
    4.3 吉安市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
        4.3.1 上位规划
        4.3.2 规划理念
        4.3.3 规划构思
        4.3.4 规划目标
        4.3.5 选线规划
        4.3.6 布局规划
        4.3.7 专项规划
        4.3.8 构建文化型乡村绿道旅游产品及保护性开发策略
    4.4 保障机制
        4.4.1 政府支持政策制定
        4.4.2 法律发挥制度保障
        4.4.3 呼吁村民共同参与
        4.4.4 技术人才保障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不足
    5.1 总结
    5.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庐陵古村落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庐陵
        1.2.2 古村落、传统村落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3 村落景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拓展古村落景观研究的广度
        1.3.2 挖掘古村落景观研究的深度
        1.3.3 提供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信息
    1.4 相关研究成果
        1.4.1 中国村落研究
        1.4.2 本土文史着作
        1.4.3 村落个案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地调研
        1.5.3 分析图解
    1.6 研究框架
    1.7 创新点
2 庐陵古村落景观成因分析
    2.1 自然环境
        2.1.1 三面环山,丘陵盆地
        2.1.2 赣江中轴,溪河网布
    2.2 历史变迁
        2.2.1 庐陵建置,历史悠久
        2.2.2 人口迁移,南北交融
    2.3 思想文化
        2.3.1 儒理思想与宗族形态
        2.3.2 庐陵文化与耕读之风
        2.3.3 风水观念与村落景观
        2.3.4 商业文化与村落建设
        2.3.5 红色文化与历史遗产
3 庐陵典型古村落景观案例分析
    3.1 渼陂村
        3.1.1 历史:南宋肇基,清商兴村
        3.1.2 选址:丘陵环绕,富水北流
        3.1.3 布局:村市合一,三角布局
        3.1.4 街巷:陂头古街,滨水商铺
        3.1.5 水系:西引渼水,四水绕村
        3.1.6 绿化:风水古樟,滨水绿化
        3.1.7 建筑:梁氏总祠,滨水商铺
        3.1.8 景观特征与成因总结
    3.2 燕坊村
        3.2.1 历史:鄢氏建基,多姓迁居
        3.2.2 选址:丘陵起伏,背山面田
        3.2.3 布局:东村西山,划族而居
        3.2.4 街巷:曲路蜿蜒,传塘过巷
        3.2.5 水系:塘园相间,村落中心
        3.2.6 绿化:樟林背景,田园风光
        3.2.7 建筑:三姓宗祠,门坊林立
        3.2.8 景观特征与成因总结
    3.3 陂下村
        3.3.1 历史:潭溪故址,胡氏肇基
        3.3.2 选址:群山环绕,高台近水
        3.3.3 布局:因河布局,规整紧凑
        3.3.4 街巷:封闭巷道,祠堂广场
        3.3.5 水系:五水朝东,池塘排水
        3.3.6 绿化:古樟步道,绿化驳岸
        3.3.7 建筑:宗祠群落,高窗民居
        3.3.8 景观特征与成因总结
    3.4 钓源村
        3.4.1 历史:博士南迁,五派分徙
        3.4.2 选址:丘陵环绕,水塘密布
        3.4.3 布局:阴阳布局,山水相间
        3.4.4 街巷:歪门斜道,青石板巷
        3.4.5 水系:七星伴月,三门两锁
        3.4.6 绿化:万樟缠绕,古柏生辉
        3.4.7 建筑:古朴宗祠,别墅庄园
        3.4.8 景观特征与成因总结
    3.5 桑园村
        3.5.1 历史:夏氏肇基,杨曾鼎立
        3.5.2 选址:赣江之滨,带状平原
        3.5.3 布局:三姓分立,方正布局
        3.5.4 街巷:十字主道,棋盘巷道
        3.5.5 水系:护村水系,中心水塘
        3.5.6 绿化:鸡鸣桑颠,历史记忆
        3.5.7 建筑:群落民居,规整统一
        3.5.8 景观特征与成因总结
    3.6 塘边村
        3.6.1 历史:栗翁开基,东西分居
        3.6.2 选址:两山夹峙,丘陵盆地
        3.6.3 布局:围塘而居,向心布局
        3.6.4 街巷:环形街道,规整巷道
        3.6.5 水系:中心水景,堤道分隔
        3.6.6 绿化:水上绿堤,塘边游园
        3.6.7 建筑:祠堂民居,群落组合
        3.6.8 景观特征与成因总结
    3.7 湖州村
        3.7.1 历史:石阳旧址,刺史定居
        3.7.2 选址:背山面水,盆地中心
        3.7.3 布局:顺河而居,金龟俯卧
        3.7.4 街巷:棋盘巷道,规整严谨
        3.7.5 水系:曲折水口,规矩水圳
        3.7.6 绿化:风水树林,滨水绿化
        3.7.7 建筑:习氏宗祠,戏台广场
        3.7.8 景观特征与成因总结
4 庐陵古村落景观特征分析
    4.1 基址环境
        4.1.1 山水环境
        4.1.2 田林资源
        4.1.3 选址特点
    4.2 整体布局
        4.2.1 平面形态
        4.2.2 立面形态
        4.2.3 布局特点
    4.3 街巷网络
        4.3.1 街巷结构
        4.3.2 街巷尺度
        4.3.3 街巷节点
        4.3.4 街巷界面
    4.4 水系组织
        4.4.1 水系结构
        4.4.2 引水方式
        4.4.3 排水方式
        4.4.4 水系特色
    4.5 绿地布置
        4.5.1 绿地分布
        4.5.2 绿化形式
        4.5.3 绿化特色
    4.6 建筑景观
        4.6.1 宗祠建筑
        4.6.2 民居建筑
        4.6.3 其它建筑
5 庐陵古村落景观保护
    5.1 庐陵古村落景观现状问题
        5.1.1 自然性颓废
        5.1.2 建设性破坏
        5.1.3 深层原因探析
    5.2 庐陵古村落景观保护策略
        5.2.1 完善保护制度
        5.2.2 明确保护对象
        5.2.3 保护结合发展
        5.2.4 提升保护意识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关于把林业作为新干县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把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新干县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2.1 生态地位明显
    2.2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2.3 森林生态效益显着
3 把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面临的主要困难
    3.1 资源管护难
    3.2 投入增加少
    3.3 基层困难多
4 新干县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建设方向
    4.1 建设生态林业, 构建生态文明绿色屏障
    4.2 建设民生林业, 打造生态文明经济基础
    4.3 建设现代林业, 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动力源泉

四、新干县发展经济林产业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农林下经济经营效率测度及其原因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J]. 杨露露,余松,刘滨,池泽新. 当代农村财经, 2021
  • [2]永新县M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李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枣庄市林业行业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新余市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带规划设计研究[D]. 陈灵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明清时期袁水流域的市镇网络与商品经济[D]. 甘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吉安市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黄开成.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0)
  • [7]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农户参与性研究[D]. 张晓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8]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D]. 孙玲玲.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4)
  • [9]庐陵古村落景观研究[D]. 刘健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关于把林业作为新干县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思考[J]. 郑冬华,唐辉平. 林业科技情报, 2016(03)

标签:;  ;  ;  ;  ;  

兴安县经济林业发展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