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达抗干扰性能定量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薛丽[1](2021)在《基于虚拟阵列技术的波束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天线扩展的技术,可以在定量的阵列天线尺寸的条件下,在虚拟的意义上使阵列天线的孔径得到扩大,加大角度的分辨能力。并且虚拟扩展技术能够提高阵列天线的自由度,数量很多的信号就能被比较少数量的阵元进行处理。本文研究了基于共轭虚拟阵列的稳健的波束形成方法,以及基于旁瓣相消和零点展宽的双功能雷达抗干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以概述为下面的两个部分:(1)为了解决提高阵列天线波束性能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共轭虚拟阵列的信号导向矢量扩展的方法。利用共轭虚拟阵元扩展阵列,增大了阵列孔径,却不改变实际的阵元数量,使副瓣电平降低,并且天线的制造成本也不会提高。在虚拟阵列的基础上,扩展了信号的导向矢量,使阵列的波束形成效果更加的稳健。通过在有无干扰以及存在幅度和相位误差情况下对11个阵元阵列天线进行仿真,分析比较了原始阵列波束、虚拟阵列波束以及扩展导向矢量后的波束,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2)为了提高阵列天线的抗干扰性能的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旁瓣相消算法和零陷展宽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两个旁瓣相消器,实现双功能雷达天线在活跃模式和静止模式下都能进行通信的功能,并且在两种模式之下都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之后引入零陷展宽方法,使得在两种模式下干扰点零陷均能够被展宽,这样,当干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时候也能很好的被抑制,进而阵列天线抗干扰性能的稳定性也就增加了。通过对11个阵元阵列天线进行仿真,分析并比较了运用旁瓣相消算法的阵列波束以及几种零陷展宽后的波束,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匡阁[2](2019)在《W波段宽带收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宽带雷达相较于传统窄带雷达具有优越的抗干扰和抗多径能力以及较高的距离分辨率和目标识别能力,现已在探测和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毫米波宽带收发前端作为宽带雷达信号产生和收发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雷达系统的性能。本文介绍了一个信号形式为步进频率的W波段宽带收发前端的设计过程。首先阐述了毫米波收发机的架构以及步进频率雷达理论。然后给出课题指标并针对指标的要求提出了收发前端的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将整个收发前端分为步进频率源模块、微波源模块、毫米波发射模块、毫米波接收模块以及中频解调模块五个模块,接着从指标考量、芯片选型、电路设计和模块实现等角度出发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五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W波段宽带收发前端的发射链路采用主振放大式架构,发射信号频率范围为87GHz97GHz,频率步进值为100MHz。接收链路采用二次下变频超外差式接收机架构,第一本振信号频率范围84.6GHz94.6GHz,频率步进值100MHz,与天线接收信号混频到中频2.4GHz。该中频信号经滤波放大之后送入中频解调模块,与2.1GHz的第二本振信号直接混频得到300MHz的基带解调信号或者与2.4GHz的第二本振信号进行IQ混频得到零频基带解调信号,解调信号最终用于基带信号处理。理论上分析了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最后对系统关键指标以及解调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八次倍频之前的X波段发射激励信号相位噪声优于-95dBc/Hz@1kHz,-90dBc/Hz@10kHz,-103dBc/Hz@100kHz和-124dBc/Hz@1MHz,杂散抑制均在60dBc以上,W波段发射信号功率大于26mW(+14dBm),功率平坦度在2dB以内。同时300MHz基带解调功能和零频基带解调功能在成像应用中均能正常工作。国内对W频段步进频率宽带雷达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研制的收发前端为这种类型的雷达射频前端设计提供了思路。
金天祥[3](2017)在《基于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与反对抗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雷达面临着“四大威胁”,为了对付这些挑战,不光要在雷达系统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对于雷达波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保证探测性能的基础上,还需具备一定的反对抗能力。本文研究的雷达波形反对抗性能描述了雷达波形采取的各种反侦察、抗干扰措施,来阻止目标雷达信号被敌方截获、侦察,并在受到干扰机干扰时,保证我方作战任务的顺利进行。本文重点从雷达波形着手,设计反对抗雷达波形,期望实现雷达的反对抗。论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分析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和有源干扰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列举出影响雷达波形反对抗性能的评价指标,引入关联矩阵,建立了反对抗性能评价模型。利用积和式对波形的反对抗性能进行数值计算,最后给出雷达波形反对抗性能的评价值。2.利用评价模型分析雷达信号的反对抗性能,需要逐个分析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值。本文分别利用了截获因子、时频分布分析、PRI变换算法和改善信噪比等分析方法和数学工具,并依据各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原则,完成对雷达信号的三个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3.根据基于关联矩阵的评价模型,完成对几种常见的雷达信号的反对抗性能的研究,包括线性调频信号、非线性调频信号、Costas信号和巴克伪随机二相编码信号。比较分析这几种传统雷达波形的反对抗性能,根据各信号的反对抗性能评价分值,对这几种信号进行排序,验证所建立的基于关联矩阵的反对抗性能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从雷达波形着手,基于小波包设计雷达波形。研究了如何利用小波包的相关知识来设计雷达波形,从小波和小波包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已有小波包的特性,提出了级联小波包来构造雷达波形的设计方法。并利用建立的反对抗性能评价模型完成对级联小波包的雷达波形的反对抗性能分析,最后给出这种雷达波形的反对抗性能评价分值。
王幸[4](2017)在《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雷达问世以来,其干扰与抗干扰斗争相伴至今。随着雷达干扰的发展,雷达抗干扰理论和技术也得到了推动,而雷达抗干扰不断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更高级的雷达干扰的产生。在现代战争中,军事电子信息技术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雷达干扰与抗干扰之间的斗争也日益复杂。因此,对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雷达抗有源干扰的相关措施,具体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了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基础理论。通过论述各种干扰信号的产生与作用机理,给出其时域表达式,分析其数学模型和基本统计特性等,并对各个干扰信号进行仿真分析。同时,介绍了混沌理论和常见的混沌信号模型,为后续研究混沌信号抗干扰等相关技术打下基础。2.针对噪声调幅干扰背景下雷达无法识别目标回波信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噪声调幅干扰抑制算法。该算法采用不同的分数阶数,对雷达接收机相邻两个脉冲重复周期的接收信号进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并对变换后的信号作相关运算处理,最终使目标信号位于相关函数的峰值处。经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确定了最优的分数阶数后,检测出目标信号,进而滤除噪声调幅干扰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3.针对灵巧噪声干扰对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体制的机载雷达造成遮盖性和欺骗性双重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移频卷积调制灵巧噪声干扰抑制算法。该算法根据目标和干扰信号特征的不同,通过时频解耦将移频卷积干扰有效分离开来,再利用提出的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自适应滤波新方法(EMD-LMS)滤除干扰,并恢复出目标信号。4.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分段Logistic混沌映射,并分析比较其混沌特性,同时利用模糊函数理论分析其抗干扰性能。改进型分段Logistic混沌映射具有理想图钉型的模糊函数,理论分析表明该混沌映射的抗干扰性能较良好。通过将混沌信号与三种强干扰混合后,利用匹配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计算滤波前后的信干比,最终验证了改进型分段Logistic混沌映射的强抗干扰性能。
翟梅杰,丛华,冯辅周,吴守军,柳东方[5](2017)在《装甲车辆PHM系统性能度量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装甲车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Health Management,PHM)系统缺乏科学合理的性能度量指标体系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借鉴其他领域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原则,并结合PHM系统性能度量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和装甲车辆自身特点,从装甲车辆各组成部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装甲车辆PHM系统性能度量指标体系,用于验证和评估装甲车辆PHM系统的性能,为装甲车辆PHM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提供指导。
刘金鹏[6](2015)在《雷达系统电磁环境及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雷达信号处理的日益发展,雷达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雷达受到的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有源干扰给雷达信号处理带来了诸多问题。而且现代战争正在朝信息化发展,雷达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所以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正确评估雷达作战效能是雷达电子战计算机动态过程仿真、兵力规划、装备论证等具体应用的基础,也是各级雷达电子战指挥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现代武器不断高精尖化发展的过程,对雷达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现代的电子战中,如何准确、客观、快捷地评估雷达受干扰性能水平,对雷达、干扰双方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受干扰后雷达性能评估方法,然后通过雷达电磁环境分析设备获取受干扰后样本,并实现数据处理后得到雷达性能的分析初步数据,并通过以太网传输至后面的情报系统终端,在情报系统终端进行雷达受干扰性能统计评估。针对此,本论文完成了从雷达处理到情报系统的硬件接口、软件接口协议设计及其调试,并完成了情报系统终端上的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软件,该雷达电磁环境分析设备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了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对雷达电子战理论以及干扰技术原理、分类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抗干扰技术常用评估指标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为后续全面评估雷达抗干扰的性能水平构建完备的评估指标集。其次,在对比现有的抗干扰技术效能评估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更准确、更合理的评估方法。与现有的评估方法不同,该方法全面考虑了真实场景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评估指标的权系数来完善干扰性能的评估准则,并根据该准则搭建了雷达受干扰评估软件平台,最终在情报系统上实现了雷达受干扰性能的精确评估。最后,雷达数据通过雷达电磁环境分析机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结果通过以太网传输至情报系统,以便在情报系统中基于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软件进行各型雷达的抗干扰性能评估。由于雷达电磁环境分析机需要实时处理雷达数据,考虑到数据量和实时性的要求,论文中采用UDP以太网协议作为数据传输方式,在研究TCP/IP协议栈的层次结构及其各层协议的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W5300的初始化及配置实现数据信息在终端计算机间的通信。
姬祥[7](2013)在《基于FAHP的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战争中干扰手段的体系化发展使得单部雷达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发挥雷达的作战效能,更有效地对抗敌方的干扰手段,雷达也朝向网络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高效可靠的评估网络化雷达的抗干扰效能,不仅可以使各级指战员实时的掌握战争信息态势,还可以用来指导己方的网络化雷达部署和对敌方的干扰方式。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估网络化雷达的抗干扰效能,已经成为网络化雷达研究中的重要方向。本文重点对网络化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动态评估指标空间、评估方法和流程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网络化雷达系统的组成架构和特点,指出了其在对抗压制性和欺骗性干扰时的独有优势。2、分析了网络化雷达评估指标选取的准则,建立了分层的网络化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空间,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降低指标空间的冗余度。3、使用基于模糊集和传统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uzz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网络化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估,利用群集结方法对决策者系统做出的评估矩阵进行加权集结,使用卡方最小二乘法对集结后的偏好矩阵进行迭代排序,并使用二次规划方法对排序结果进行验证。4、建立了网络化雷达和干扰对抗的仿真环境,用加权的方法对网络化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仿真评估。本文研究完成的评估指标空间和评估方法经仿真验证,能够对网络化雷达的抗干扰效能进行有效的动态评估。
粟兆炜[8](2010)在《高功率微波对制导雷达跟踪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精确制导技术可以高效地摧毁敌方的战争机器,加快战争进程。高功率微波武器则是对付精确制导武器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高功率的微波辐射造成导引头内部电子器件的物理损伤,进而使得导弹命中精度下降甚至失去探测、制导与控制功能。本文针对“步进频率、线性调频脉冲压缩、单脉冲测角”雷达体制,研究高功率微波对其测角精度的影响,研究毁伤效应的测量、毁伤效应的建模以及毁伤效应模型的假设检验方法,其主要工作包括:(1)对雷达精确制导技术进行了概述,论述了高功率微波武器与精确制导武器之间的对抗,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高功率微波武器及其毁伤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分析了步进频率线性调频脉冲压缩单脉冲测角雷达的信号与信息处理过程,建立了信号模型以及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数学模型,定性地分析了HPM对比幅和差单脉冲测角以及目标跟踪等信号与信息处理性能的潜在影响;(3)建立了HPM作用情况下SF-LFM脉冲压缩雷达的和、差多通道畸变信号模型;通过蒙特卡洛实验建立了HPM所引发的相位噪声和幅度噪声的强度以及相关性指标与测角精度下降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4)针对SF-LFM脉冲压缩单脉冲测角雷达的HPM毁伤效应测量实验,提出了和差多通道幅度和相位噪声的测量、参数估计以及模型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测量、参数估计以及模型假设检验方法的正确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针对步进频率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单脉冲测角体制,建立了雷达接收机在HPM毁伤效应下的和差多通道信号畸变模型,通过蒙特卡罗实验建立了测角精度与HPM所引发的相位噪声的强度与相关性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2)提出了和差多通道幅度和相位噪声的零中频测量、参数估计以及模型假设检验的基本方法。
韦乃棋,韩壮志,王志云[9](2010)在《火控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指标与测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典型的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雷达干扰的分类和火控雷达的特点,分别确定了针对火控雷达的抗压制性干扰能力和抗欺骗性干扰能力评估指标,并分别给出了这两种指标的内场测试方法,即通过内场测试信干比值导出雷达相对自卫距离和通过内场测试跟踪误差统计出雷达抗欺骗干扰成功率,为进一步提高火控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以及雷达装备研制与使用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参考,也对评估其他类型雷达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万海[10](2009)在《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研究》文中提出在水面舰艇海上作战时,舰载雷达只有与舰载武器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了“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概念,试图以系统的观点深入研究和探讨舰载雷达的作战效能问题。本论文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效能评估流程研究:根据有关效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效能评估的基本流程图,并就效能评估六大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与论证;第二部分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研究:基于舰载雷达与舰载武器系统协同使用的特点,首先研究了舰载雷达作用距离、保障武器系统攻击距离、舰载雷达潜在发现效能概率等问题,然后给出了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数学模型,并就舰载雷达本身的两大因子(信噪比、天线特性)对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三部分自然环境中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研究:在第二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大气衰减、大气折射、地球曲率、海面反射、干涉衰减以及衍射衰减等自然因子,进行了分析、统计和研究,构建了舰载雷达在自然环境中应用的发现效能概率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自然因子的影响方式及其影响程度;第四部分干扰条件下舰载雷达效能概率研究:本部分分析了有源和无源干扰对舰载雷达及其作用距离的影响,构建了舰载雷达在干扰条件下发现效能概率的数学模型,并研究了有源和无源干扰对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程度。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充分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效能评估的特点,不仅揭示了舰载雷达本身潜在效能、自然和干扰环境下运用的效能,而且展现了舰载雷达与舰载武器系统配合使用的作战效能,很好地反映了客观现实情况。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舰载雷达研制及其作战使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雷达抗干扰性能定量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达抗干扰性能定量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虚拟阵列技术的波束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阵列天线的研究现状 |
1.2.2 旁瓣相消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阵列天线的基础理论 |
2.1 阵列天线的基本理论 |
2.2 阵列天线波束形成原理 |
2.2.1 最大信干噪比准则 |
2.2.2 线性约束最小误差准则 |
2.2.3 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算法 |
2.3 阵列天线方向图的主要参数 |
2.3.1 主瓣 |
2.3.2 旁瓣 |
2.3.3 栅瓣产生的条件 |
2.3.4 输入信噪比和输出信干噪比 |
2.4 常见的阵列天线模型 |
2.4.1 均匀线性阵列天线模型 |
2.4.2 均匀平面阵列天线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共轭虚拟阵列稳健的波束形成方法 |
3.1 引言 |
3.2 常见的三种虚拟阵列转换方法 |
3.2.1 内插变换方法 |
3.2.2 空间重采样虚拟扩展 |
3.2.3 共轭虚拟方法 |
3.2.4 三种虚拟扩展方法的比较 |
3.3 扩展导向矢量 |
3.4 仿真及结果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旁瓣相消和零点展宽的双功能雷达抗干扰方法 |
4.1 引言 |
4.2 旁瓣相消算法原理 |
4.3 旁瓣相消算法应用于双功能雷达 |
4.4 零陷展宽方法 |
4.4.1 第一种零陷展宽方式 |
4.4.2 第二种零陷展宽方式 |
4.4.3 第三种零陷展宽方式 |
4.4.4 第四种零陷展宽方式 |
4.5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W波段宽带收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毫米波特点 |
1.1.2 W波段宽带MMIC芯片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3 W波段宽带集成收发前端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步进频率收发前端基础理论 |
2.1 W波段收发前端架构 |
2.1.1 毫米波发射机架构 |
2.1.2 毫米波接收机架构 |
2.2 步进频率雷达原理 |
2.2.1 步进频率雷达系统框图 |
2.2.2 步进频率雷达高距离分辨率原理 |
第三章 W波段宽带收发前端的设计 |
3.1 课题指标 |
3.1.1 发射机技术指标 |
3.1.2 接收机技术指标 |
3.1.3 系统结构要求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步进频率源模块的设计 |
3.3.1 晶振倍频放大链路的设计 |
3.3.2 步进频率源锁相环路的设计 |
3.3.3 步进频率源模块的电路实现 |
3.4 微波源模块的设计 |
3.4.1 2.4 GHz/2.1GHz二本振的设计 |
3.4.2 步进频率信号变换链路的设计 |
3.4.3 接收链路中频级的设计 |
3.4.4 微波源模块背面供电板的设计 |
3.4.5 微波源模块的电路实现 |
3.5 毫米波发射模块的设计 |
3.5.1 W波段八倍频器 |
3.5.2 W波段驱动放大器 |
3.5.3 W波段微带-波导过渡结构 |
3.5.4 毫米波发射模块的电路实现 |
3.6 毫米波接收模块的设计 |
3.6.1 W波段低噪声放大器 |
3.6.2 W波段混频器 |
3.6.3 毫米波接收模块的电路实现 |
3.7 中频解调模块的设计 |
3.7.1 直接混频解调链路 |
3.7.2 I/Q混频解调链路 |
3.7.3 中频解调模块的电路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波段宽带收发前端的测试 |
4.1 步进频率源模块测试 |
4.1.1 步进频率源模块测试平台 |
4.1.2 步进频率源模块测试结果 |
4.2 微波源模块输出信号测试 |
4.2.1 微波源模块输出信号测试方案 |
4.2.2 X波段步进频率输出信号测试结果 |
4.2.2.1 发射信号变换链路输出测试 |
4.2.2.2 接收本振变换链路输出测试 |
4.2.3 接收第二本振信号测试 |
4.2.4 W波段步进频率发射信号功率测试 |
4.3 收发前端模块级联测试 |
4.3.1 实际应用环境 |
4.3.2 实际应用环境中模块级联测试结果 |
4.3.2.1 中频2.4GHz信号测试 |
4.3.2.2 300 MHz基带解调信号测试 |
4.3.2.3 零频基带解调信号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不足与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与反对抗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基于小波包雷达波形设计的发展现状 |
1.2.2 雷达波形反对抗性能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关联矩阵的雷达波形反对抗性能评价模型 |
2.1 雷达波形反对抗的评价指标 |
2.1.1 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评价指标 |
2.1.2 雷达对抗干扰系统的评价指标 |
2.1.3 雷达反对抗的评价指标 |
2.2 雷达波形反对抗性能评价模型 |
2.2.1 反对抗评价指标的关联度 |
2.2.2 反对抗评价指标的关联矩阵 |
2.2.3 雷达波形反对抗性能评价 |
2.3 分析评价指标的数学工具和理论依据 |
2.3.1 基于截获因子的低截获性分析 |
2.3.2 反脉内脉间特征提取性的评价方法 |
2.3.3 抗干扰性的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雷达信号的反对抗性能评价 |
3.1 线性调频信号(LFM)概述及反对抗性能评价 |
3.1.1 LFM信号的低截获性评价 |
3.1.2 LFM信号的反脉内脉间特征提取性评价 |
3.1.3 LFM信号的抗干扰性[47]评价 |
3.1.4 LFM信号的反对抗性综合评价 |
3.2 非线性调频信号(NLFM)概述及反对抗性能评价 |
3.2.1 NLFM信号的低截获性评价 |
3.2.2 NLFM信号的反脉内脉间特征提取性评价 |
3.2.3 NLFM信号的抗干扰性评价 |
3.2.4 NLFM信号的反对抗性综合评价 |
3.3 频率编码信号的反对抗性能评价 |
3.3.1 Costas信号概述 |
3.3.2 Costas信号的低截获性评价 |
3.3.3 Costas信号的反脉内脉间特征提取性评价 |
3.3.4 Costas信号的抗干扰性评价 |
3.3.5 Costas信号的反对抗性总体评价 |
3.4 相位编码信号的反对抗性能评价 |
3.4.1 巴克伪随机二相编码(Barker码)信号概述 |
3.4.2 Barker码信号的低截获性评价 |
3.4.3 Barker码信号的反脉内脉间特征提取性评价 |
3.4.4 Barker码信号的抗干扰性评价 |
3.4.5 Barker码信号的反对抗性总体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与反对抗性能分析 |
4.1 基于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基础和理论依据 |
4.1.1 基于多分辨分析构造正交小波 |
4.1.2 构造正交小波包 |
4.1.3 级联小波包的雷达信号的时频关系 |
4.1.4 小波包自相关性的研究 |
4.2 基于coif4 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与反对抗性能评价 |
4.2.1 基于coif4 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 |
4.2.2 反对抗性能分析 |
4.3 基于高斯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与性能评价 |
4.3.1 高斯小波包的构造与级联 |
4.3.2 反对抗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达有源压制式干扰抑制技术 |
1.2.2 灵巧噪声干扰抑制技术 |
1.2.3 混沌信号抗干扰技术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雷达干扰与抗干扰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压制式干扰 |
2.2.1 射频噪声干扰 |
2.2.2 噪声调幅干扰 |
2.2.3 噪声调频干扰 |
2.3 灵巧噪声干扰 |
2.3.1 灵巧噪声干扰 |
2.3.2 灵巧噪声干扰性能分析 |
2.4 混沌信号 |
2.4.1 混沌的原理 |
2.4.2 常见的混沌信号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噪声调幅干扰抑制算法 |
3.1 引言 |
3.2 信号模型 |
3.3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噪声调幅干扰抑制算法 |
3.3.1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 |
3.3.2 噪声调幅干扰抑制算法原理 |
3.3.3 分数阶次的确定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频卷积调制灵巧噪声干扰抑制算法 |
4.1 引言 |
4.2 移频卷积调制灵巧噪声干扰 |
4.2.1 卷积调制灵巧噪声干扰原理 |
4.2.2 移频卷积调制灵巧噪声干扰 |
4.3 时频解耦分离干扰原理 |
4.4 EMD-LMS自适应滤波方法 |
4.4.1 变步长LMS自适应滤波原理 |
4.4.2 EMD-LMS滤波 |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1 干扰抑制实验 |
4.5.2 干扰抑制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型分段Logistic混沌映射及其抗干扰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改进型分段Logistic混沌映射 |
5.3 抗干扰性能 |
5.3.1 模糊函数与混沌信号抗干扰 |
5.3.2 匹配滤波与混沌信号抗干扰 |
5.3.3 抗干扰性能分析 |
5.4 抗干扰性能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装甲车辆PHM系统性能度量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PHM系统构成 |
2 PHM系统性能度量指标 |
2.1 总体性能度量指标 |
2.1.1 可用性度量指标 |
2.1.2 用户需求度量指标 |
2.2 车载终端度量指标 |
2.2.1 一般性能度量指标 |
2.2.2 测试性能度量指标 |
2.3 通信设备度量指标 |
2.4 地面服务器度量指标 |
2.4.1 诊断性能度量指标 |
2.4.2 预测性能度量指标 |
2.4.3 数据库度量指标 |
2.5 PHM系统性能度量指标体系 |
3 结论 |
(6)雷达系统电磁环境及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2.2 典型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方案 |
1.3 本文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指标体系 |
2.1 引言 |
2.2 雷达电子战的基本内容 |
2.2.1 雷达电子支援 |
2.2.2 对雷达的电子攻击 |
2.2.3 对雷达的电子防护 |
2.3 雷达干扰技术 |
2.3.1 压制式干扰 |
2.3.2 欺骗式干扰 |
2.4 雷达抗干扰技术 |
2.4.1 时域抗干扰技术 |
2.4.2 频域抗干扰技术 |
2.4.3 空域抗干扰技术 |
2.4.4 极化抗干扰技术 |
2.5 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指标 |
2.5.1 有效抗干扰改善系数 |
2.5.2 雷达威力范围 |
2.5.3 雷达受干扰品质因子 |
2.5.4 定位精度 |
2.5.5 雷达受干扰可用度 |
2.5.6 雷达抗干扰能力度量 |
2.5.7 雷达受干扰效率 |
2.5.8 雷达观察扇区损失度 |
2.5.9 目标航迹变化程度 |
2.6 小结 |
第三章 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 |
3.1 引言 |
3.2 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准则 |
3.2.1 功率准则 |
3.2.2 信息准则 |
3.2.3 战术应用准则 |
3.2.4 概率准则 |
3.3 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 |
3.3.1 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方法 |
3.3.2 支持向量机评估方法 |
3.4 雷达受干扰性能评估软件设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雷达电磁环境分析机接口设计及软件仿真验证 |
4.1 引言 |
4.2 数据文件格式解析及验证 |
4.3 数据性能分析及验证 |
4.4 网络协议UDP下数据传输 |
4.4.1 网络通信协议TCP/IP模型 |
4.4.2 网络通信协议TCP/IP协议栈重要协议简介 |
4.4.3 以太网接口模块 |
4.4.4 雷达电磁环境分析机传输报文协议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FAHP的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评估技术研究及系统构建 |
2.1 网络化雷达系统发展概况 |
2.1.1 双/多基地雷达发展概况 |
2.1.2 组网雷达发展概况 |
2.2 抗干扰能力评估技术简介 |
2.2.1 效能分析法概述 |
2.2.2 模糊层次分析法概述 |
2.3 网络化雷达系统模型分析 |
2.4 系统自扩容能力和战损自组网能力概念 |
第三章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评估指标空间构建 |
3.1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准则 |
3.2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空间分析 |
3.2.1 网络化雷达抗压制性干扰能力指标 |
3.2.2 网络化雷达抗欺骗性干扰能力指标 |
3.2.3 系统抗干扰能力 |
3.2.4 网络化雷达有效抗干扰改善因子通用性分析 |
3.3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指标空间的建立 |
3.4 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 |
4.2 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模型 |
4.2.1 构建评估指标空间 |
4.2.2 构造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
4.2.3 偏好矩阵一致性检验和改进 |
4.2.4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方法 |
4.2.5 方法的保序性分析 |
4.2.6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系统层次总排序 |
4.3 评估系统仿真验证 |
4.3.1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仿真环境 |
4.3.2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仿真结果发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功率微波对制导雷达跟踪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功率微波武器 |
1.2 制导雷达技术概述 |
1.3 高功率微波武器与精确制导武器的对抗 |
1.4 国内外HPM及其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1 国外HPM及其效应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HPM效应的研究现状 |
1.4.3 HPM及其毁伤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SF-LFM脉冲压缩雷达信号处理 |
2.1 SF-LFM脉冲压缩体制的发展 |
2.1.1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体制 |
2.1.2 步进频率体制 |
2.1.3 步进频率线性调频信号体制 |
2.2 SF-LFM脉冲压缩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
2.2.1 脉内脉冲压缩处理 |
2.2.2 脉间脉冲压缩处理 |
2.3 小结 |
第3章 单脉冲测角与角跟踪的信息处理模型 |
3.1 比幅和差单脉冲测角 |
3.2 HPM对单脉冲雷达测角精度的潜在影响 |
3.3 目标跟踪的基本原理 |
3.4 HPM对制导雷达目标跟踪的潜在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HPM对SF-LFM雷达测角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单脉冲测角信息处理过程的数学描述与仿真 |
4.2 无噪情况下角度信息处理过程的仿真模型 |
4.3 HPM作用下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仿真模型 |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无幅相噪声情况下的单脉冲测角 |
4.4.2 有噪情况下测角过程的仿真及性能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多通道幅相噪声的测量及参数估计与检验 |
5.1 畸变信号的零中频测量及数据录取 |
5.2 幅度噪声和相位噪声的提取及参数估计 |
5.3 幅度相位噪声在通道之间的齐性检验 |
5.3.1 幅度噪声在通道之间的方差齐性假设检验 |
5.3.2 幅度噪声在通道之间的均值齐性假设检验 |
5.3.3 幅度噪声在通道之间的相关系数齐性假设检验 |
5.3.4 慢时间幅度随机过程在通道之间的方差齐性检验 |
5.3.5 相位噪声在通道之间的相关系数齐性假设检验 |
5.3.6 慢时间相位随机过程在通道之间的方差齐性检验 |
5.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1 幅度噪声方差的齐性假设检验仿真结果 |
5.4.2 幅度噪声均值的齐性假设检验仿真结果 |
5.4.3 幅度噪声相关系数的齐性假设检验分析 |
5.4.4 慢时间幅度随机过程的齐性假设检验分析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火控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指标与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现有评估指标 |
2.1 雷达抗干扰改善因子 |
2.2 雷达综合抗干扰能力度量公式 |
2.3 自卫距离和相对自卫距离 |
2.4 雷达抗欺骗干扰有效概率 |
2.5 压制系数 |
2.6 抗欺骗干扰成功率 |
3 评估指标选取 |
3.1 抗压制性干扰能力评估指标 |
3.2 抗欺骗性干扰能力评估指标 |
4 评估指标测试 |
4.1 相对自卫距离测试 |
4.2 抗欺骗干扰成功率测试 |
5 结束语 |
(10)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 |
1.2 相关文献的评述 |
1.3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章 效能评估流程研究 |
2.1 明确效能评估任务 |
2.2 给出效能评估指标 |
2.2.1 效能准则 |
2.2.2 效能参数 |
2.3 选择效能评估方法 |
2.4 构建效能评估数学模型 |
2.5 进行效能评估计算 |
2.6 给出效能评估结论 |
2.7 小结 |
第3章 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 |
3.1 舰载武器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舰载雷达的潜在发现效能 |
3.3 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 |
3.4 信噪比对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 |
3.5 天线特性对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 |
3.5.1 天线空间扫描方式 |
3.5.2 天线波束图 |
3.6 小结 |
第4章 自然环境中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 |
4.1 电磁波传播因子对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 |
4.1.1 大气衰减因子 |
4.1.2 大气折射因子 |
4.2 地球曲率对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 |
4.2.1 干涉衰减因子 |
4.2.2 衍射衰减因子 |
4.3 舰载雷达低空目标发现效能概率 |
4.4 舰载雷达水面目标发现效能概率 |
4.5 舰艇摇摆对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 |
4.5.1 理想天线波束扫描 |
4.5.2 实际天线波束扫描 |
4.6 海面反射对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的影响 |
4.7 小结 |
第5章 干扰条件下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 |
5.1 有源干扰条件下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 |
5.1.1 干扰模型 |
5.1.2 干扰功率 |
5.1.3 干扰功率损失 |
5.2 无源干扰条件下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 |
5.2.1 干扰模型 |
5.2.2 无源干扰功率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公开出版的编着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雷达抗干扰性能定量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阵列技术的波束形成研究[D]. 薛丽. 山西大学, 2021(12)
- [2]W波段宽带收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 匡阁.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小波包的雷达波形设计与反对抗性能分析[D]. 金天祥.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研究[D]. 王幸.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5]装甲车辆PHM系统性能度量指标体系构建[J]. 翟梅杰,丛华,冯辅周,吴守军,柳东方.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7(02)
- [6]雷达系统电磁环境及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D]. 刘金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基于FAHP的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评估技术研究[D]. 姬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高功率微波对制导雷达跟踪性能的影响研究[D]. 粟兆炜. 湖南大学, 2010(08)
- [9]火控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指标与测试研究[J]. 韦乃棋,韩壮志,王志云.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0(01)
- [10]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研究[D]. 郭万海.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