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用增氧机节能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侯昊晨[1](2020)在《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海参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渔业支柱产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内部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基于环境绩效的合作伙伴筛选和协调机制等问题。清洁生产作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节点,为海参行业资源优化管理及污染控制提供实施途径。目前,我国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参生产缺乏清洁生产评价技术和指标体系,供应链企业间缺少基于环境绩效的绿色供应商筛选方法和绿色网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开展了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将清洁生产的系统边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供应链层面,分别进行了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能够为清洁生产在海参生产企业尺度和供应链尺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参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的生命周期清单,量化并分析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育苗、滩涂池塘养殖及盐渍海参加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1.21E-08 yr、7.39E-09 yr 和 1.11E-09 yr,室内人工育苗阶段具有最大的环境影响,海洋水生生态毒性潜值(MAETP)是贡献度最大的环境影响类型,电力、化石能源消耗及较大的海水需求量是海参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因素。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箱育苗的环境影响潜值为1.15E-09 yr,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降低了 90.50%;外海底播增殖的环境影响潜值为4.16E-10 yr,与滩涂池塘养殖相比降低了 94.37%,证明上述生态技术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具有优越性。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能源类型等多项环境影响改进措施。(2)建立了包括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业三个方面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地适宜性指标纳入海参育苗和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大连市两家大型海参生产企业的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为例分别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在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好,但仍然具有一定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上述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证明本文建立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案例企业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3)针对海参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从企业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海参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方法,指导企业选择绿色供应链最佳合作伙伴。而后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了基于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三个要素,节点企业、技术模式及供应职能三个层级,环境、经济及生产三个绩效系统耦合的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耗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改进逼近理想解法计算优化结果,为海参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优化案例研究中,以原料采购量和市场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设定了四种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不约束市场需求量及原料采购量的优化方案S4(生态网箱育苗—外海底播增殖—底播盐渍加工—精品门店销售)综合能耗为51600 kgce,产品利润为1185万元,在四种优化方案中综合绩效最优。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行业供应链层面的清洁生产应通过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的共同实施来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利润。
孙世玉[2](2020)在《上海郊区虾类养殖的水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上海市郊区虾类养殖场周边水源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对上海市奉贤区、金山区、青浦区和崇明区17个虾类养殖场开展了相关调查。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取综合污染指数对其进行水质评价。72次采样数据显示,所采集水源水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大于1,处于污染等级。72次采样数据显示,98.61%水源水p H范围均在6.0-9.0之间,符合相关标准;38.89%水源水溶解氧符合Ⅲ类标准;52.77%水源水氨氮符合Ⅲ类标准;47.23%水源水总磷(TP)符合Ⅲ类标准;62.51%水源水化学需氧量符合Ⅲ类标准。其中4个区中16个养殖场的水源水总氮均存在超标现象,水源水总氮为劣V类的比例为97.22%。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对水源水进行预处理后用于虾类养殖,同时重点关注水中总氮的调控。为研究虾类养殖尾水对周边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上海市某虾类养殖场为例,连续监测养殖场排放水河道中的总磷(TP)、p H、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依据《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对虾类养殖尾水进行评价。排放水河道中8个采样点142次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排放尾水的p H均符合(SC/T 9101-2007)二级排放标准,甚至有97.18%的排放尾水符合(SC/T 9101-2007)一级排放标准;总氮均符合(SC/T 9101-2007)二级标准,其中88.03%符合一级标准;总磷有70.42%符合(SC/T 9101-2007)一级标准,26.77%的符合二级标准,不符合(SC/T 9101-2007)二级排放标准的比例为2.82%;化学需氧量有69.01%符合(SC/T 9101-2007)一级标准,29.58%符合二级标准,有1.41%的排放水不符合(SC/T 9101-2007)二级排放要求。虾类养殖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控制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以保证达到养殖水排放要求。为研究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混养模式与凡纳滨对虾纯养模式的水质变化规律,探索两种养殖模式之间的水质差异,在上海市某虾类养殖场开展了该项实验,分别选取4个池塘进行对比实验。从虾苗放入池中养殖时开始采样,直至虾生长至商品规格出塘后结束采样。虾类养殖池塘的水样采集与保存工作均遵照HJ/T 91-2002,现场记录水样采样时间、当地天气状况、养殖池塘水色,测定水温(T)、溶解氧(DO)和p H;实验室检测总氮、氨氮、总磷、亚硝酸盐氮、活性磷、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及叶绿素a。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两种不同养殖模式下虾塘水质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的养殖模式下各养殖虾塘水温变动趋势基本相同,与当地天气密切相关;p H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符合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生长需要;总氮、氨氮、活性磷、亚硝酸盐氮、总磷、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及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均呈现不同的变动规律。这主要与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天气因素(降雨、气温)、水质调节剂的应用(EM菌等)和养殖生产管理行为模式等要素有关。使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后发现,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混养模式下,4个池塘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数值(0.62)低于4个凡纳滨对虾纯养模式池塘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数值(0.75),表明混养模式下水质情况更好。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质与病害发生之间的关联性。在上海市某虾类养殖场定期对5个实验池塘水质、养殖虾病原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结合其发病状况,将实验池塘分为健康组、带病组、发病组。对5个实验池塘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判别分析健康组、带病组、发病组水质的差异性,筛选出对3组之间差异贡献最大的水质因子。试验中,带病组和发病组的凡纳滨对虾均有检出虾虹彩病毒,分析表明:(1)发病组与健康组之间、发病组与带病组之间,水质存在显着差异;养殖虾携带病毒时,只要不发病,带病组池塘水质与健康组之间并无显着区分。(2)凡纳滨对虾虾病发生时,总氮、温度、总磷和溶解氧是差别最显着的水质因子。(3)养殖过程中的分塘、抓虾等机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发凡纳滨对虾虾病的发生。因此,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水质管理,注意水质变化,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操作活动。
黄超强[3](2020)在《图像可视化智能水产养殖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水产养殖区域从海南一直延续到大连,产量非常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比拟。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对水质特别是水中溶解氧进行控制,以降低水产养殖风险,提高生产效率。针对当前市场养殖系统基本都是基于人工操作,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在稳定性、安全性及操作习惯不符合当前低文化水平养殖用户群体特征的现象,本文利用嵌入式、服务器及APP等物联网技术,设计了图像可视化智能水产养殖控制系统,系统的创新工作主要围绕安全、易用及稳定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1)支持手动和自动融合控制的增氧机控制,而且手动控制具有最高优先级,解决了因为智能控制器故障导致增氧无法控制带来水产缺氧的隐患;(2)图像可视化的增氧控制界面,支持在用户应用程序上传养殖场地图及设备布置图,查看控制界面如在现场看池塘,可以非常方便清晰地控制指定池塘的增氧机,并了解各张池塘的水质情况;(3)针对户外条件,设计了密封性结构,并通过光电隔离、采用工业电源等措施,提高控制终端系统的稳定性,满足智能电箱户外长期工作的要求,适应暴晒,雷雨等工作环境。为验证系统有效性,本文开展高温老化及现场测试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在户外极端条件下,本文所设计的智能控制系统在软件的稳定性仍存在需要优化的地方,但智能控制电箱基本上可以满足养殖场恶劣环境的使用要求,硬件稳定性较好,应用程序的使用习惯符合养护用户的使用要求。
马嵩,徐延熙,徐晓琳[4](2020)在《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了使用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替代常规增氧机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可性行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替代率为0~75%时,可行性成立;替代率为100%时,不可行。以期为今后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仓萍萍[5](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刘畅[6](2018)在《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的研发与试验》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池塘养殖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池塘水体处理不当造成的江河水质污染问题日渐严重,严重制约了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养殖池塘的水质处理方法由于存在成本、使用效果等问题尚未进行大面积推广和使用,而生物膜及生物絮凝等技术有助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大范围、立体式的水动力的形成是其充分发挥效果的关键。当前养殖设备水动力形成装备主要由增氧机实现,存在着覆盖范围不足、能耗较大等问题。为此,进行了新型水动力装置的研发设计,致力于实现增氧和水动力的平衡。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1)针对市面上现有的水动力装置进行调研考察,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提水、破水、推水于一体的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实现了同等功耗增氧效果达标的前提下提升水体交换效能。结合其基本结构和功能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向动能输出的技术方案,利用在空气中偏心块旋转速度低、阻力小的优点,结合提水破水叶轮在保证基本增氧能力的同时形成大范围、立体式水动力循环的目标。(2)为实现提水、破水和推水功能,设计了动能双输出减速箱结构,优化确定了传动比分别为7:176与26:252。根据水动力形成方式的要求,选定转速为1450r/min的1.5kW三相交流电机为动力源,偏心块摆臂长为380mm,配重10Kg,装置额定功率为0.921kW。对装置关键性能指标进行验证性计算,完善装置各细节设计,完成加工图纸,对机械结构子系统进行加工和基础性测试,结果表明设备在结构强度、水密性等关键技术指标方面能够达到池塘环境下的工况要求。(3)针对长三角地区四大家鱼养殖池塘常规水质状况,对生物膜和絮凝等材料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选择生物膜配合水动力形成装置实现池塘水质净化。根据养殖池塘中生物密度、生物容量的特点,结合装备水动力形成方式,研发了梯形布置方案。明确了生物膜单根有效长度为1.2m,布置间距1.5m,生物膜模组总长84m的布置规格,制定了生物膜系统相关使用工艺,并进行了配重计算。(4)根据运行需要,提出了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包括控制板卡、传感器、数据存储与通讯、电机驱动等。设计了强电控制电路和防潮、防风配电箱。协助控制板卡的开发与控制逻辑设计,结合控制系统的实现要求对水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电机控制模块等进行联合调试,根据联合调试结果对控制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形成初步完善的综合性执行方案。(5)针对课题对设备的设计要求进行现场试验。在安徽广德、上海海锋水产养殖合作社、光明集团东风养殖一场分不同阶段测试了装备的水动力覆盖范围、增氧能力、水质净化效果、综合能耗等关键性指标。第一阶段试验表明装置水面流速覆盖面积8654.6m2,中层流速覆盖面积为615.4m2,相较3kW叶轮式增氧机的水动力影响范围提升36.1%。增氧能力为2.67Kg/h,达到3kW叶轮式增氧机增氧能力的66.7%。第二阶段试验表明在3-5mg/L溶氧指标下单位面积功耗平均降低30.41%,氨氮指标平均下降20.52%,塘内浮游动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与优势种群的组成均有好转。
黄一心,刘晃,鲍旭腾,赵平[7](2017)在《淡水池塘养殖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为科学客观地评价渔业清洁生产水平,推进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对40家池塘养殖企业的调研,结合清洁生产要求和淡水养殖业的特点,建立了淡水池塘养殖清洁生产评价体系。通过实例分析,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叶雪辉[8](2017)在《池塘增氧机的增氧性能对比试验与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养殖总产量逐年上升,这与水产养殖业逐步实现机械化,采用水体增氧技术密不可分。给水体增氧能提高池塘养殖的放养密度,增加养殖对象的进食量,促使其生长,从而实现稳产高产。由于增氧机产品类型比较多,其特性和工作原理也各不相同,增氧效果差别较大,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和曝气式增氧机的增氧性能参数进行对比试验,得出其增氧能力、动力效率、溶解氧均匀度、水温均匀度、p H值和耗电量等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为水产养殖户合理选购与配置增氧机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其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主管部门推广与实施增氧机购置补贴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水产养殖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国家水产行业标准SC/T 6009—1999《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方法》和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DG/T 063-2011《增氧机》等技术文件为依据,分三个部分开展试验与分析:一是在标准水池进行三种不同机型增氧机(水车式、叶轮式和曝气式)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测试,比较分析不同机型相同配套功率的增氧机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的差异、相同机型不同配套功率的增氧机对比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的差异;二是在养殖池塘中测试增氧机对水体溶解氧均匀度、水温均匀度、p H值均匀度的变化及不同机型相同配套功率的增氧机单位工作时间耗电量的差异;三是通过用户调查,了解增氧机的推广使用情况。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1)通过标准水池对比试验比较水车式、叶轮式和曝气式增氧机三种机型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配套功率为0.75kW时,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都比水车式的高,分别高4.8%和14.1%;配套功率为1.1 kW时,微孔曝气式增氧机的增氧能力比水车式的高20.5%,水车式增氧机的动力效率比微孔曝气式的高6.3%;配套功率为1.5 kW时,曝气式增氧机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最好,增氧能力比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的分别高54.7%和52.2%,动力效率比水车式的高63%、比叶轮式高61.7%,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次之,其增氧能力比水车式增氧机的高5.2%,动力效率方面水车式和叶轮式的差异不大,叶轮式增氧机只比水车式的高3.4%;相同机型的增氧机,随着配套功率增大,增氧能力也增大,动力效率却没有同比例地增长,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叶轮式增氧机配套功率在1.0kW左右,其动力效率达到最优。(2)通过养殖池塘对比试验,对三种机型增氧机对水体溶解氧均匀度、水温均匀度和pH值的变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车式增氧机对养殖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均匀度提升最快,最高的达到46.43%,次之是曝气式增氧机,最高的达到29.46%,叶轮式增氧机对养殖池水体溶解氧的均匀度提升最差,因在养殖池塘形成一定范围的“富氧圈”,对流效果较差,最高的只是达到19.67%,相对于其他两种机型的增氧机,其溶解氧均匀度提升效果稍差。因水体的水温和pH值是水体的一种大致稳定状态,一般不可改变,或者改变甚微。本试验中,三种机型的增氧机对水温和pH值改变基本上变化不大,只呈现出略微增大的趋势。对水体溶解氧均匀度改变最好的是水车式增氧机,其次是曝气式增氧机,最差的是叶轮式增氧机。(3)通过对比试验,比较三种增氧机单位时间耗电量的差异,在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单位耗电量最低的是曝气式增氧机,其次是水车式增氧机,耗电量最高的是叶轮式增氧机。(4)通过用户调查了解分析水车式、叶轮式和曝气式增氧机的安全性、适应性、可靠性、先进性、稳定性和操作方便性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用户对三种机型的优缺点都有不同程度的认可,水车式增氧机可以使池塘水流对流,叶轮式增氧机可在短时间内一定范围内增氧快,曝气式增氧机在水中的噪声小,也比较节能;在用户回答“好”的选项中,产品的适用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水车式增氧机,78.5%;产品的安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叶轮式增氧机,分别为88.3%、80%和80%;产品的操作方便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水车式增氧机,为82.5%;产品的稳定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叶轮式增氧机,88.3%;综合评价,用户满意度排列顺序是叶轮式>水车式>曝气式。
曾鹏[9](2017)在《广东省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元素流动与生态足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凡纳滨对虾(俗名为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虾类养殖品种,中国的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发展与其资源投入及生态环境影响相关,但目前仍缺乏全面、细节的研究数据。本文以南美白对虾的主要产区之一的中国广东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物质循环、生态足迹、蛋白质供应的环境代价,为该产业的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蛋白质供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每养殖生产出1吨南美白对虾,约有790.97 kg碳、132.58 kg氮和27.34kg磷从中国的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以及缅甸、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区被运输至广东省沿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约有669.77 kg碳、98.3 kg氮和24 kg磷以残饵或动物排泄物等养殖自身污染物形式留在了广东沿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约有84.84 kg碳、23.98 kg氮和2.34 kg磷以虾产品的形式留在了养殖区附近的消费市场;约有7.91 kg碳、1.94 kg氮和0.28kg磷以虾加工下脚料的形式留在虾加工厂附近;约有11.08 kg碳、3.52 kg氮和0.24 kg磷以虾加工产品的形式被销售至国内市场;约有14.49 kg碳、4.61 kg氮和0.32kg磷以虾加工产品的形式被出口至美、日、欧盟等国外市场。南美白对虾产业链各环节总的生态足迹为11.0983 ghm2/t,其中虾苗繁育过程的生态足迹为14.4375×10-33 ghm2,饲料生产过程的生态足迹为32.667×10-33 ghm2,养殖过程的生态足迹为10.9819 ghm2(土塘养殖为10.3442 ghm2,高位池养殖为11.5037 ghm2),对虾加工过程的生态足迹为50.82×10-33 ghm2,运输过程的生态足迹为18.51×10-33 ghm2。南美白对虾的蛋白质生态足迹效率为0.017 t/ghm2,低于猪肉的0.0338 t/ghm2、禽肉0.0449 t/ghm2、禽蛋0.0449 t/ghm2、草鱼0.0814 t/ghm2、小麦0.233 t/ghm2、玉米0.165 t/ghm2、大豆0.2361 t/ghm2。说明南美白对虾是本文所研究的几种农产品中环境代价高、低效的蛋白供应源。文中讨论了南美白对虾发展的环境瓶颈、地理分布预测、管理措施等问题。
刘文珍,徐节华,欧阳敏[10](2015)在《淡水池塘养殖增氧技术及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总结池塘养殖中几种类型增氧机的工作原理、发展现状、使用原则等,并依据我国池塘养殖的现状,阐述了增氧设备的发展趋势与智能化管理相结合的前景。为广大养殖者解决池塘养殖关键问题增氧提供参考依据。
二、渔用增氧机节能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渔用增氧机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海参行业生产现状 |
1.1.2 海参行业生产流程分析 |
1.1.3 海参行业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
1.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
1.2.1 清洁生产定义与政策介绍 |
1.2.2 清洁生产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
1.3.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1.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
1.4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 |
1.4.1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4.2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问题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2.2.2 海参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2.2.3 清单分析 |
2.2.4 影响评价 |
2.2.5 结果解释与改进措施 |
2.3 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2.3.1 育苗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2.3.2 养殖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
2.4 不确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海参育苗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2.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2.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2.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2.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2.6 案例研究 |
3.3 海参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3.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3.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3.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3.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3.6 案例研究 |
3.4 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3.4.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
3.4.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
3.4.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
3.4.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
3.4.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
3.4.6 案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3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筛选方法 |
4.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
4.4.1 绿色要素 |
4.4.2 结构层级 |
4.4.3 绩效内容 |
4.5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 |
4.5.1 网络优化模型 |
4.5.2 网络优化算法 |
4.5.3 网络优化案例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参生产过程与技术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
附录B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 |
附录C 海参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表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上海郊区虾类养殖的水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 |
1.2 水产养殖水系环境和环境状况 |
1.3 水产养殖水 |
1.4 水产养殖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 |
1.4.1 养殖水排放对接纳水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
1.4.2 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 |
1.4.3 养殖尾水处理方法 |
1.5 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质与虾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7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上海郊区虾类养殖场水源水质量现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水样的采集及检测 |
2.1.2 水质评价标准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pH |
2.2.2 溶解氧 |
2.2.3 总氮 |
2.2.4 氨氮 |
2.2.5 总磷 |
2.2.6 化学需氧量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上海市郊区某虾类养殖场尾水排放质量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养殖场基本情况 |
3.1.2 水样的采集及检测 |
3.1.3 采样时间 |
3.1.4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pH |
3.2.2 总氮 |
3.2.3 总磷 |
3.2.4 化学需氧量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上海市郊区某虾类养殖池塘水质变化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养殖场基本情况 |
4.1.2 水样采样时间 |
4.1.3 水样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养殖池塘中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
4.3 讨论 |
第五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质与虾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养殖场基本情况 |
5.1.2 水质与病毒检测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试验塘水质因子检测数据 |
5.2.2 水质因子与对虾发病的关联性分析 |
5.2.3 发病组与“带病&健康”组组间比较 |
5.3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8年上海市郊区虾类养殖场水源水水质监测结果 |
附录2 2019年上海市某虾类养殖场排放尾水水质监测结果 |
附录3 2019年上海市某虾类养殖场养殖池塘水质监测结果 |
致谢 |
(3)图像可视化智能水产养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水产养殖智能增氧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电路设计 |
3.2 水质检测电路设计 |
3.2.1 池塘水温检测电路设计 |
3.2.2 池塘水PH检测电路设计 |
3.2.3 池塘水溶解氧检测电路设计 |
3.3 增氧控制电路设计 |
3.3.1 增氧机控制模式切换电路设计 |
3.3.2 增氧机自动控制电路设计 |
3.4 增氧机状态诊断电路设计 |
3.4.1 增氧机接入状态检测电路设计 |
3.4.2 增氧机故障诊断电路设计 |
3.5 网络通信电路设计 |
3.6 电源电路设计 |
3.7 看门狗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通信协议设计 |
4.1.1 Modbus通信协议 |
4.1.2 Web Socket通信协议 |
4.2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2.1 控制器与服务通信软件设计 |
4.2.2 增氧控制软件设计 |
4.2.3 水质监测软件设计 |
4.2.4 增氧机故障诊断软件设计 |
4.3 系统服务器设计 |
4.3.1 服务器工作原理 |
4.3.2 服务器框架设计 |
4.3.3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终端软件设计 |
4.4.1 用户终端登录及密码修改设计 |
4.4.2 鱼塘地图设置及设备布置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 |
5.1 控制器手动与自动模式测试与结果 |
5.2 图像可视化操作测试与结果 |
5.3 系统整体安全稳定性测试与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场所 |
1.2 试验器材 |
1.3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替代率不同时池塘内鱼体成活率的情况 |
2.2 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替代率不同时鱼体饵料系数的变化情况 |
2.3 分析 |
3 建议与展望 |
4 结论 |
(5)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结构 |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
1.3.1 论文观点 |
1.3.2 论文创新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回顾 |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
2.2 评价与启示 |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2 基础理论 |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经济模型 |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
4.2.1 规模布局 |
4.2.2 主要问题 |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
4.4 本章结语 |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结果 |
5.1.4 研究结论 |
5.1.5 讨论 |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5.2.2 研究结果 |
5.2.3 研究结论 |
5.2.4 讨论 |
5.3 本章结语 |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研究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
6.3.1 研究结论 |
6.3.2 结论验证 |
6.4 本章结语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
7.1 主要结论 |
7.2 转型机制 |
7.3 本章结语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的研发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思路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养殖池塘水质净化的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机理研究 |
2.3 池塘水动力装备净化机理研究 |
2.4 生物膜水质净化机理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2 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总体功能设计 |
3.3 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各模块设计 |
4.1 引言 |
4.2 偏心式水动力形成装置结构设计 |
4.2.1 偏心式水动力形成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4.2.2 双向输出传动机构设计 |
4.2.3 浮体结构设计 |
4.2.4 提水叶轮结构设计 |
4.2.5 偏心机构设计 |
4.2.6 装置动力设计校核计算 |
4.3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
4.3.1 控制板卡设计及调试 |
4.3.2 控制模式设计及优化 |
4.3.3 按键模块设计及优化 |
4.3.4 SD卡存储模块设计及优化 |
4.3.5 报警模块设计及优化 |
4.4 强弱电控制电箱设计 |
4.4.1 电路设计 |
4.4.2 控制盒、配电箱设计 |
4.5 生物膜系统设计 |
4.5.1 生物膜布局设计 |
4.5.2 生物膜安装工艺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验证性试验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准备 |
5.3.1 第一阶段试验准备 |
5.3.2 第二阶段试验准备 |
5.3.3 生物膜组的投放 |
5.4 试验过程 |
5.4.1 偏心式水动力形成装置实际功率测量 |
5.4.2 基本水动力参数采集 |
5.4.3 氨氮参数的采集 |
5.4.4 溶氧、PH、温度数据的连续采集 |
5.4.5 池塘浮游动物、植物定量采集 |
5.5 小结 |
第六章 试验结果分析 |
6.1 引言 |
6.2 水动力参数分析 |
6.3 设备功耗、氨氮值、溶氧数据分析 |
6.4 生物膜附着情况分析 |
6.5 浮游动物、植物数据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校科研成果 |
(7)淡水池塘养殖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1.1 指标分类及说明 |
1.1.1 生产工艺与装备 |
1.1.2 资源能源消耗 |
1.1.3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
1.1.4 污染物产生 |
1.1.5 产品特征 |
1.1.6 清洁生产管理 |
1.2 权重与评价方法的确定 |
1.2.1 权重 |
1.2.2 评价方法 |
2 实例验证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8)池塘增氧机的增氧性能对比试验与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增氧机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增氧机应用与发展情况 |
1.2.2 国外增氧机应用与发展情况 |
1.3 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增氧机结构与工作原理简介 |
2.1 主要增氧机类型 |
2.1.1 叶轮式增氧机 |
2.1.2 水车式增氧机 |
2.1.3 曝气式增氧机 |
2.1.4 耕水式增氧机 |
2.1.5 射流式增氧机 |
2.1.6 喷水式增氧机 |
2.1.7 充气式增氧机 |
2.1.8 吸入式增氧机 |
2.2 评价增氧机的主要关键技术指标和计算公式 |
3 标准水池增氧机性能对比试验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水池 |
3.3 试验条件 |
3.4 试验要求 |
3.5 主要被测参数及仪器设备的准确度要求 |
3.6 试验方案 |
3.6.1 试验样机 |
3.6.2 试验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养殖池塘增氧机试验 |
4.1 试验地点 |
4.2 试验池塘 |
4.3 试验条件. |
4.4 试验样机 |
4.5 试验方案 |
4.5.1 测量点分布 |
4.5.2 试验样机布置 |
4.6 试验内容 |
4.7 试验结果分析 |
4.7.1 溶解氧均匀度提升情况对比分析 |
4.7.2 水温均匀度提升情况对比分析 |
4.7.3 pH值均匀度提升情况对比分析 |
4.8 耗电量差异对比 |
4.9 本章小结 |
5 用户调查 |
5.1 数据分析 |
5.1.1 用户基本情况 |
5.1.2 用户使用增氧机情况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项目情况 |
(9)广东省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元素流动与生态足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对虾类养殖发展概况 |
1.2 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与现状 |
1.2.1 全球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与现状 |
1.2.2 中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与现状 |
1.3 南美白对虾贸易历史与现状 |
1.3.1 出口格局 |
1.3.2 进口格局 |
1.4 南美白对虾养殖制约因素分析 |
1.4.1 养殖因素 |
1.4.2 社会经济因素 |
1.5 水产养殖系统物质循环 |
1.6 生态足迹的研究 |
1.6.1 生态足迹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
1.6.2 渔业生态足迹的研究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碳、氮、磷循环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产业链各环节调查 |
2.2.2 原料、饲料和生物体的元素含量测定 |
2.3 结果分析 |
2.3.1 样品含水量与C、N、P元素含量 |
2.3.2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碳循环 |
2.3.3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氮循环 |
2.3.4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磷循环 |
2.4 讨论 |
第三章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生态足迹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3.2.2 各类资源的生态足迹占用 |
3.2.3 产业链调查 |
3.3 结果分析 |
3.3.1 虾苗繁育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2 饲料生产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3 养殖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4 加工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5 运输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6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生态足迹 |
3.4 讨论 |
第四章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蛋白质生态足迹效率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蛋白质生态足迹效率计算方法 |
4.2.2 大宗农产品生态足迹 |
4.2.3 大宗农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调查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动力与生态阻力问题探讨 |
5.1 养殖发展动力与趋势 |
5.1.1 人口增长对水产品蛋白质的需求 |
5.1.2 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趋势 |
5.2 收益与代价分析 |
5.2.1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 |
5.2.2 收益与代价曲线 |
5.2.3 受益主体与受害主体分析 |
5.3 社会、经济制约的瓶颈环节与解决建议 |
5.3.1 瓶颈环节 |
5.3.2 解决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10)淡水池塘养殖增氧技术及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增氧设备的主要类型及研究进展 |
1. 1 叶轮式增氧机 |
1. 2 水车式增氧机 |
1. 3 喷水式增氧机 |
1. 4 射流式增氧机 |
1. 5 微孔曝气增氧机 |
1. 6 螺旋桨式增氧机 |
1. 7 其他增氧方式 |
1. 8 混合增氧方式 |
2 增氧机械标准体系建设 |
3 增氧机的使用原则 |
4 智能化增氧设备的发展 |
四、渔用增氧机节能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D]. 侯昊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2]上海郊区虾类养殖的水环境影响研究[D]. 孙世玉.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图像可视化智能水产养殖系统设计[D]. 黄超强.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2)
- [4]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 马嵩,徐延熙,徐晓琳. 太阳能, 2020(01)
- [5]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池塘水动力形成净化装置的研发与试验[D]. 刘畅.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7]淡水池塘养殖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建立[J]. 黄一心,刘晃,鲍旭腾,赵平. 贵州农业科学, 2017(11)
- [8]池塘增氧机的增氧性能对比试验与评价分析[D]. 叶雪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广东省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元素流动与生态足迹研究[D]. 曾鹏. 暨南大学, 2017(01)
- [10]淡水池塘养殖增氧技术及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刘文珍,徐节华,欧阳敏. 江西水产科技,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