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2000年医学影像期刊发表论文引证现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闫兵[1](2021)在《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首先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发展沿革和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主题演化和引文网络两个维度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脉络,进一步以学科交叉视角,定量揭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学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数据来源国内数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内数据来源,分别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题录数据,经融合去重、去除无效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得国内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4159条,每条数据包含标题、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国际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Wo S)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为国际数据来源,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题录数据。每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摘要、关键词、作者地址信息、参考文献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调查、阅读和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和科学计量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书籍和政策文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创新点,以求全面客观的梳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演化规律。2.科学计量学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使用Pajek、VOSviewer和Gephi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实现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等,并绘制网络图。4.引文分析法使用Histcite软件构建引文网络,利用Cit Net Explore实现引文网络可视化和聚类分析,并利用Pajek软件提取引文网络主路径。5.专家咨询法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向肿瘤学领域相关专家请教,对论文观点不合理之处及时改正,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完成论文中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聚类的凝练。研究结果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国际: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稳定增加,2006年以来,呈现指数式增长趋势;美国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国际论文2010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发展速度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和法国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是影响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乳腺肿瘤、肺肿瘤、头颈部肿瘤和结直肠四种肿瘤;期刊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受到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等高影响力期刊的广泛关注。国内:1983年到2019年,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9年到现在为快速发展期;合作网络指标和发文分析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八个医院不但自身影响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合作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注最多的癌症;精准医学、大数据、加速康复外科、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住院时间等是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几年新增加的热点。2.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合作现状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合着率和合作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家/地区合作论文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机构间合作论文,高于同机构作者合作论文,并且都要高于独着论文;科研合作研究的全球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最为密切,并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而我国大陆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且合作伙伴比较单一,与美国合作论文占到我国跨国/地区合作论文的60%以上;机构合作网络形成8个具有地理临近特征的聚类;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都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脉络20篇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中16篇发表在2006年及以前,并且有5篇关键论文与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主路经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可以分为早期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学科团队结构、功能和组织实现的探讨阶段和最近的多学科团队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阶段;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引文网络聚类分析发现6个规模较大的类团、规模最大的聚类关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结直肠癌等不同肿瘤的多学科诊疗组织构架、患者管理、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多学科诊疗相关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余5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聚类中论文主题相对集中。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词不断增加、关注的主题不断扩展,继承关键词占比不断升高,领域内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并且稳定性不断增加;主题演化分析表明,诊疗手段、姑息治疗和诊断方法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四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精准医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主题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主题的出现、成长、分化及转移分析发现,持续性的研究主题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如姑息治疗主题从最开始的疼痛管理在后期逐渐扩增了疲劳、抑郁、质量指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研究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与学科交叉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持续增长,表明该领域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同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学科程度差异并不明显;美国在不同学科方向均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要局限于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呼吸系统几个学科;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研究结论1.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数据库论文发文趋势均显示,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2009年以后均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从国际数据库中国家/地区论文的分布分析发现,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文影响力,都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发文和被引分析同样发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理工总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上述机构,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术圈的影响力仍然偏低。2.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国际/地区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构合作增加尤为明显,逐渐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流合作方式。国家/地区合作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合作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地区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我国大陆、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低收入国家/地区合作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边缘。3.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从内容和时间维度上总体可以分为早期探索、肿瘤多学科团队结构、功能、组织实现的探讨和如何提高多学科团队决策质量三个阶段。多学科会议时间优先级的高低、患者的诊断和病理信息是否充分、需要讨论病例的数量、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的特征等均为多学科团队决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多学科诊疗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呈多样化发展,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发现,从1971-2000年期间到2016-2019年期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热度明显提高,主题之间演化更加复杂;主流演化方向稳定发展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主题和稳定的专业主题不断出现。“治疗手段”、“姑息治疗”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主题,受到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人员的持续不断的关注,而“精准医学”、“肿瘤心脏病学”作为领域的新出现的主题,部分学者开始聚焦相关问题,但是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分布差异明显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在时间序列上持续增长,代表着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交叉指数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意味着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总体上看,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主要倾向于从肿瘤学和外科学这两个学科角度来研究肿瘤诊疗相关的问题。美国从不同学科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程度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其他国家,除了在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英国在内科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领域,法国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和泌尿科学,意大利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血液学等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医学研究与实验科学和呼吸系统,而其他学科研究比较薄弱。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肿瘤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在我国各个省区的顺利实施。2.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鼓励我国各区域之间积极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合作,以促进各区域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跨国/地区科研合作,寻求新的跨国/地区合作伙伴,加强与不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多学科诊疗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3.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诊疗学科体系,在强化固有学科方向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医学领域学科和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非医学领域学科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肿瘤的诊疗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肿瘤诊疗决策质量的提高。主要创新点肿瘤多学科诊疗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但还主要集中于临床诊疗实践和评价、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等方面,缺乏对领域产生、发展、演化状况的分析,本研究将科学计量学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题战略图、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和学科交叉测度等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更加直观、科学的展示领域合作网络、知识演化和学科交叉图谱,系统梳理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合作、演化脉络和学科交叉情况。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对领域研究现状、合作、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缺乏多学科团队成员学科构成和不同学科专家在团队中角色的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对国内外肿瘤领域论文中作者添加主题标签,结合领域内专家建议,对作者的学科进行识别,探索不同国家/地区同一或者不同肿瘤诊疗团队成员的学科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方法确定不同学科专家在肿瘤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肿瘤多学科团队专家学科构成的一般特征,为我国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组织实现提供参考。
马峥[2](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翁嘉敏[3](2020)在《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我国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现状,评估期刊学术水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讨红点指标与其他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从而研究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中的评价作用,评估该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并探索影响红点指标的因素;掌握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期提高期刊社对它的重视程度;掌握医学期刊的研究热点;探讨提高红点指标的建议。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663种医学期刊(40类学科)为研究样本;以红点指标为研究对象,它是测度期刊论文与学科研究热点的重合程度的指标。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红点指标的发展特征;采用SPSS22.0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法分析红点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Bicomb软件统计学科热点;采用深度访谈法调查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结果1、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均值为0.562,在[0.50,0.75)区间的期刊有340种(51%),在[0.75,1.00]区间的期刊有100种(15%),即我国医学期刊中超半数的文章属于热点领域。2、9类学科的红点指标分布不合理,60%以上期刊属于[0.00,0.50)区间;8类学科的红点指标标准差大于0.20。3、综合性医学期刊与专业性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综合性期刊的红点指标均值较高且标准差较低。4、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与8项指标呈正相关,即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扩散指标、权威因子、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AR论文量、机构分布数(P<0.05,r>0);与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指标无相关(P>0.05)。5、66%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度较低,14%编辑利用培训课或新媒体学习期刊评价相关知识;60%编辑对红点指标持积极态度。结论1、我国医学期刊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占重要地位,具有良好的报道研究热点能力。2、我国医学期刊发展不均衡,不同学科的红点指标水平存在差异,同一学科内不同期刊也存在差异。3、红点指标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对提高期刊的论文显示度、学术权威性、学术影响力、综合学术质量、跨学科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红点指标可弥补它们评价过程中的信息缺失。5、我国编辑对红点指标的重视程度低,亟需改变编辑传统观点、完善继续教育和激励机制。6、通过控制载文量、建立优质作者库、注重引文时效性、积极关注计量指标、挖掘学科热点、调整组稿和约稿方向、发展特色栏目等途径提高红点指标。
丁文姚[4](2020)在《我国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数据引用是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中科研工作者普遍的信息行为,规范引用科学数据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国家政策管理部门的持续关注,2018年国务院发布《科学数据管理方法》和国家标准《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GB/T 35294-2017),为我国科学数据的引用实践与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作为重要的科学数据用户,科研工作者需要在学术成果表达中规范呈现、引用科学数据,以提高科学数据可见性、促进科学数据共享,从而有效发挥科学数据的科研价值并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从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结果出发,聚焦探究期刊论文中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旨在描述不同学科领域对科学数据的引用现状,揭示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特征与关联性,挖掘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差异。本研究结合《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GB/T 35294-2017)从18个维度构建科学数据引用行为内容分析类目系统,并以此编制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的研究变量集;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抽取不同学科领域12种学术期刊的20172019年每年第一期论文,经调研771篇样本论文,通过人工编码方法从中识别4992条明确的科学数据引用并根据内容分析类目系统对引用片段进行多维度编码。针对编码数据,首先通过不同维度的类别数据频数统计分布揭示期刊论文中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特征,主要从引用标注方式、引用呈现形式、引用位置、引用标记标注位置、引用来源信息标注位置、数据来源标题、唯一标识符和解析地址八个方面反映科学数据引用行为特征,从创建时间、创建者、传播者、来源国家、形式和内容类型六个方面反映被引用科学数据的特征;随后通过卡方检验、对数线性模型、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引用行为模式特征变量间的关联关系与影响效应,并揭示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差异。研究发现:总体上,科研工作者在期刊论文中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较为普遍,科学数据引用数量逐年提高,但不规范引用行为普遍存在;科研工作者对科学数据不同引用元素的标注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关于科学数据唯一标识符和解析地址的不规范引用尤为突出,主要与引用标注方式和科学数据的传播者类型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引用标注方式、引用标记标注位置与引用来源信息标注位置共同反映了有连带性的科学数据引用标注行为系列,目前呈现两种较为普遍的引用标注行为系列表现,分别为“引用之处使用标记&参考文献注明来源”和“无标记&引用之处直接说明来源”,两种表现模式中具体的引用标记位置和来源信息标注位置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搭配,同时,科学数据的创建者和传播者类型对科研工作者的引用标注行为系列表现具有显着影响作用。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具有差异:其一,科学数据引用程度存在差异,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对科学数据的引用量日益增加且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科学数据引用数量较为稳定且低于平均水平;其二,科学数据类型的引用倾向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科学数据的创建时间、创建者和内容类型三个方面,自然科学与工程科技领域引用的科学数据时间跨度较长、类型丰富,较倾向引用个人或团队研究者形成的科学研究数据,社会科学领域引用的科学数据及时性较强,倾向引用组织机构创建的调查统计类科学数据,而人文学科领域较倾向引用形成时间久远的事实描述类科学数据;其三,科学数据引用来源信息的位置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与工程科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基本在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标注,社会科学领域中较多在论文正文内直接描述说明,人文学科领域中较多通过注释标注在页脚中,该差异主要受学科科研范式和固有引用标注习惯的影响;其四,科学数据的引用位置倾向具有较大差异,科学数据在不同学科科研活动中的引用功能存在一定差异。
宁鹏飞[5](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杨欣妍[6](2019)在《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科技、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冲突、融合。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科技期刊及其相关产品“走出去”是我国参与新全球化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和路径。本文首先在综述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同于传统科技期刊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科技期刊产品”的概念,认为科技期刊产品是科技出版产业的核心,而科技出版产业的发展为产品优化提供了需求和支撑。其次从科技期刊产品和产业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现状从现阶段成果、产业相关要素和产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存在产品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能力低、产品组合不够丰富、未能打造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不足。再次,结合国内国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分析归纳了典型国际化科技期刊的产品特点及其所采取的产品策略和保障措施,同时对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提出相应的措施。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应强化产品意识,加强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在产品定位上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国际化科技期刊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其定位;(2)产品组合包括内容的组合和形态的组合,在产品组合上需大力开发数字化产品、建设平台及数据库;(3)在产品开发上除了选题的多角度,还应提供除期刊本身外的多样化服务,并通过系列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品牌;(4)加强科技期刊产业人才队伍、市场运行、数字出版等建设,保障科技期刊产品策略的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力求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吸取优秀个案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全方位探讨我国科技期刊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张媛[7](2019)在《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并分析影响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完善我国男护士的培训教育规划及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的三维叙事探究法,遵循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参与者,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直至资料达到饱和,采用“情境分析”方法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选取成都市6所三甲医院的1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资料分析找到十二名男护士的共有故事主线“萌芽期——成长期——沉淀期”,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顺序对参与者的访谈故事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十二个不同的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建构故事。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社会大众对于护理行业的认知较为匮乏和片面,导致高校难以招收真正喜爱和了解护理(学)专业的男护生,因此男护生在校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和“学以致用”的传统观念使得男护生仍然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第二,男护士在职业身份维度上把自己归类为医务工作者、护士和男护士三种群体。通过不同内、外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男护士会采用一些积极区分策略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自尊,构建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第三,男护士的职业身份认同不是单独形成的,而是在与其他职业各方面的比较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受到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社会家庭支持、职业需要满足、人际关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屈清慧,黄崇亚,张馨洋,张晓峰[8](2017)在《《西北药学杂志》高被引论文及编辑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对《西北药学杂志》1997—2016年载文中的被引频次≥20次的194篇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篇数占被引论文的5.48%,占全部载文的3.71%,占载文总被引频次的33.55%。篇均被引频次为36.28,被引频次在2029之间最多,占50.00%。中药及天然药物栏目64篇,占32.99%;药理栏目34篇,占17.53%;综述栏目75篇,占38.66%。研究类论文119篇,占61.34%,综述类论文75篇,占38.66%。高被引论文涉及中药研究与应用的论文167篇,占86.08%。被引频次前20位论文的被引用时间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后第211年,占80.92%,第一作者机构有14篇是高校,占70.00%。《西北药学杂志》被引率较高的是中药质量检验、中药药理、中药提取工艺、中药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各类综述文章;针对高被引论文提出编辑策略,为挖掘优秀稿源、提高办刊质量、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冯磊[9](2017)在《国科金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实施效果,通过对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了解我国医药卫生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学术交流发展提供指导。方法:以2010—2014年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数据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论文的核心期刊、高产作者、高产机构、高影响力论文、论文被引频次及零被引论文等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定量研究。结果:2010—2014年,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为33829篇,逐年分别为137、2009、5999、11393和14291篇;NSFC重点资助的医药卫生领域集中在肿瘤学、药学、神经学和化学等方面。累计论文数位居前10位的地区为科技、经济、教育和文化水平相对发达、医学高等学府和医院较集中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省(市)。累计论文数位居前10位的机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5年间,刊载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最多的期刊为Plos One(2902篇);总被引频次最多的期刊为Plos One(22044次)。2011—2014年,NSFC资助产出SCI论文的几何增长速度为16.98%,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的几何增长速度为63.31%,比同期NSFC资助产出SCI论文高46.33%。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影响因子的P50(P25P75)逐年分布为2.77(1.863.71)、2.81(1.933.71)、2.91(1.993.72)和2.83(1.933.77)。2011—2014年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33692篇,其中零被引论文4116篇,占12.22%。从绝对数看,发表在影响因子为03的期刊的论文共有3299篇未被引用,占全部零被引论文的80.15%。结论:综上所述,获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的地区及机构分布过于集中,学科分布不均衡。获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增长速度和质量均有提高。获NSFC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零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建议:基金管理部门适当调整基金资助制度,鼓励各地区和机构,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各地区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基金管理部门适当扶持预防医学、中医学等弱势学科,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增加国内科技期刊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更加重视中文期刊在我国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关注论文的被引频次,主要看他引次数;区别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分值段。
刘伟[10](2016)在《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是军事医学研究的信息支撑,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军事医学的发展。军事医学属高度交叉学科,资源界域模糊、数量巨大,准确搜集军事医学的核心和特色资源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加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不断提高军事医学核心高质量资源比例,提升馆藏的用户需求满足率和效费比,保证军事医学馆藏能够满足军事医学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为6章,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门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搜集军事医学核心资源的方法,为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建立了规范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构建了基于资源需求度、质量、使用成本的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提出了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基于文献情报挖掘的辅助决策支持。第一章是现状和问题研究,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采购经费严重不足、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特色资源有待突出、优化流程有待规范等问题;调研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现有措施;探讨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第二章是理论和方法研究,论述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梳理了信息资源优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信息资源优化理论和方法中适用于军事医学领域的部分;借鉴领域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通过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关键词拓展检索,利用语义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系统搜集了军事医学科研机构,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专门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第三章系统分析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要素及要素关系,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知识演化;从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个角度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探析了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等系统环境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包括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第四章是策略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将其分解为环境目标、政策性目标、技术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提出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经济性原则;借鉴已有的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评价模型、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企业产品战略决策模型,选择适用于军事医学资源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制定了从信息资源评价到优化效果评估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第五章是实证研究,以外文期刊及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选择Web of Science作为来源数据库,按照制定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选用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验证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的实用性以及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的科学性。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主要研究结论:一是研究了适用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二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三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二是建立了基于量化分析的资源优化流程,三是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四是构建了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尚待解决的问题:资源评价和遴选模型有待实践检验和完善,欲新订资源遴选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资源综合评价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细化。
二、我国2000年医学影像期刊发表论文引证现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2000年医学影像期刊发表论文引证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发展概况 |
1.2.2 科学计量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分析工具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历史脉络分析 |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引文网络总体分析 |
2.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知识基础 |
2.2.3 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 |
2.2.4 引文网络聚类分析 |
2.3 讨论和小结 |
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态势分析 |
3.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
3.1.1 数据处理 |
3.1.2 分析方法 |
3.1.3 相关指标 |
3.2 结果分析 |
3.2.1 国际数据库论文年度分布 |
3.2.2 国际数据库论文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
3.2.3 国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特征 |
3.2.4 国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特征 |
3.2.5 国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特征 |
3.2.6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不同肿瘤分布特征 |
3.3 讨论和小结 |
4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合作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4.1.2 合作类型 |
4.2 结果分析 |
4.2.1 研究论文合作率变化趋势 |
4.2.2 合作规模分析 |
4.2.3 不同合作类型引文影响分析 |
4.2.4 国家/地区合作网分析 |
4.2.5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4.2.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4.3 讨论和小结 |
5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预处理 |
5.1.3 研究时区划分和关键词阈值的选择 |
5.2 结果分析 |
5.2.1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进覆盖动态分析 |
5.2.2 不同时区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分析 |
5.2.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
5.3 讨论和小结 |
6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分析 |
6.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2.1 国内数据库发文趋势分析 |
6.2.2 国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和合作分析 |
6.2.3 国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分析 |
6.2.4 国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 |
6.2.5 不同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的时间趋势分析 |
6.2.6 国内数据库论文主题聚类和热点分析 |
6.3 讨论和小结 |
6.3.1 当前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6.3.2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
6.3.3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尚需深化 |
7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及国家/地区差异动态演化 |
7.1 研究方法 |
7.2 结果分析 |
7.2.1 学科整体状况分析 |
7.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测度的数据构建及测度 |
7.2.3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国家/地区学科交叉程度差异分析 |
7.3 讨论和小结 |
8 讨论与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1.1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
8.1.2 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 |
8.1.3 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8.1.4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 |
8.1.5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学科分布差异明显 |
8.2 对策建议 |
8.2.1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 |
8.2.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 |
8.2.3 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
2.3.1 热力学熵概念 |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
2.3.3 信息熵概念 |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
2.3.5 信息熵的应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
3.2.1 构造指标矩阵 |
3.2.2 标准化处理 |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
3.3.3 指标计算 |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
3.4 小结 |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测度思路 |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
4.3.1 实证测算 |
4.3.2 结果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
5.1 构建指标体系 |
5.1.1 准则层构建 |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5.2.3 计算权重 |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
5.3.1 样本的特点 |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
6.3 讨论 |
6.3.1 未来研究展望 |
6.3.2 研究局限性 |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文献计量学分析法 |
2.2.3 统计分析法 |
2.2.4 深度访谈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基本情况 |
3.1.1 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整体情况 |
3.1.2 各学科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基本情况 |
3.1.3 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区间分析 |
3.1.4 综合性医学期刊与专业性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比较 |
3.2 红点指标与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3.2.1 红点指标与21项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
3.2.2 红点指标与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的相关性 |
3.2.3 红点指标与期刊来源计量指标的相关性 |
3.2.4 红点指标与学科分类内期刊计量指标的相关性 |
3.3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
3.3.1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 |
3.3.2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态度 |
3.3.3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行为 |
3.4 我国部分医学期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
3.4.1 内科学综合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
3.4.2 呼吸病学与结核病学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
3.4.3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
第4章 讨论与建议 |
4.1 我国医学期刊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良好的报道研究热点能力 |
4.2 我国医学期刊存在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
4.3 红点指标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 |
4.3.1 红点指标与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 |
4.3.2 红点指标与权威因子呈正相关 |
4.3.3 红点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正相关 |
4.3.4 红点指标与综合评价总分呈正相关 |
4.4 红点指标可弥补影响因子评价过程中的信息缺失 |
4.5 红点指标与基金论文比不相关,需理性看待基金论文比的作用 |
4.6 我国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重视程度较低,亟需改变编辑传统观念、完善继续教育和激励机制 |
4.7 提高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建议 |
4.7.1 期刊出版单位需合理控制载文量,适当扩大出版规模 |
4.7.2 期刊应建立优质作者库,稿件的机构来源应多元化 |
4.7.3 期刊编辑应注重引文的时效性 |
4.7.4 作者应谨慎选择文章的关键词 |
4.7.5 期刊编辑应积极关注期刊的评价指标 |
4.7.6 期刊编辑应准确把握学科热点,调整组稿和约稿的方向 |
4.7.7 期刊应进行专题策划,加强特色栏目建设 |
4.7.8 对于提高期刊的红点指标应保持正确认知和理性态度 |
第5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我国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研工作者 |
2.1.2 科学数据 |
2.1.3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 |
2.1.4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 |
2.2 科学数据引用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科学数据引用的理论研究 |
2.2.2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的实证调研 |
2.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问题 |
3.1.3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内容 |
3.2.2 研究思路 |
3.2.3 研究方法 |
3.3 研究重点与难点 |
3.3.1 研究重点 |
3.3.2 研究难点 |
第4章 数据获取 |
4.1 数据来源 |
4.2 样本获取 |
4.2.1 抽样方法 |
4.2.2 抽样过程 |
4.3 数据编码 |
第5章 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特征 |
5.1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研究变量集 |
5.2 科学数据引用强度 |
5.2.1 科学数据引用量 |
5.2.2 科学数据篇均引用量 |
5.3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特征 |
5.3.1 科学数据引用标注方式 |
5.3.2 科学数据引用呈现形式 |
5.3.3 科学数据引用位置 |
5.3.4 科学数据引用标记标注位置 |
5.3.5 科学数据引用来源信息标注位置 |
5.3.6 科学数据来源标题 |
5.3.7 科学数据唯一标识符 |
5.3.8 科学数据解析地址 |
5.4 被引用科学数据特征 |
5.4.1 科学数据创建时间 |
5.4.2 科学数据创建者 |
5.4.3 科学数据引用传播者 |
5.4.4 科学数据来源国家 |
5.4.5 科学数据类型 |
第6章 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特征关联性 |
6.1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特征变量相关性检验 |
6.2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特征内在关联性 |
6.2.1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特征内在关联假设 |
6.2.2 科学数据引用行为特征内在关联分析 |
6.3 科学数据特征与引用行为特征的影响关联性 |
6.3.1 科学数据特征与引用行为特征的影响关联假设 |
6.3.2 科学数据特征对引用行为特征的影响关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差异 |
7.1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差异假设 |
7.2 不同期刊科学数据唯一标识符的标注特征差异分析 |
7.3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对不同创建时间、创建者、传播者和内容类型科学数据的引用倾向差异分析 |
7.3.1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对单项特征科学数据的引用倾向差异 |
7.3.2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对交叉特征科学数据的引用倾向差异 |
7.4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数据引用来源信息标注位置差异分析 |
7.5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数据引用位置倾向差异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特征与关联性 |
8.1.2 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差异 |
8.2 研究启示 |
8.2.1 提高科学数据引用行为规范性 |
8.2.2 重点改善科学数据唯一标识符和解析地址的标注失范 |
8.2.3 提高科学数据的可获取性,规划科学数据引用平台 |
8.3 研究创新 |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卡方检验概率p值 |
附录2 卡方检验Cramer’s V系数测定值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
2.2.4 人才培养 |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3.3.1 辅助医学研究 |
3.3.2 辅助临床诊断 |
3.3.3 医院管理 |
3.3.4 医学情报检索 |
3.4 综合评价分析 |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
4.5 综合评价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探讨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 |
3 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概况 |
3.2 我国科技期刊产业相关要素“走出去”的现状 |
3.3 我国科技期刊面向国际市场的服务现状 |
3.4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存在的产品及策略问题 |
4 国内外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案例分析及启示 |
4.1 国外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
4.2 国内科技期刊“走出去”典型案例 |
4.3 借鉴及启示 |
5 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产品“走出去”的SWOT分析 |
5.1 优势 |
5.2 劣势 |
5.3 机遇 |
5.4 威胁 |
5.5 SWOT分析小结 |
6 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优化策略 |
6.1 明确科技期刊产品“国际化”定位 |
6.2 丰富科技期刊产品组合 |
6.3 科技期刊产品开发多元化 |
6.4 加强科技期刊产业要素的保障措施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国外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二、国内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三部分 相关概念及理论背景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部分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参与者 |
三、资料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 |
五、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六、研究的质量控制 |
七、伦理考虑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研究参与者一般资料 |
二、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
第六部分 分析及讨论 |
一、男护士的专业选择——主动、被动与盲目 |
二、男护士的择业心态——就业心情急切,不愿放弃前期投入 |
三、男护士的职业需要——职业认同、职业管理、职业发展 |
四、男护士的压力来源——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
五、男护士的身份认同——社会比较与积极区分策略 |
六、男护士的职业规划——终身职业型、权衡利弊型、边走边看型 |
第七部分 结论与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反思和局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西北药学杂志》高被引论文及编辑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被引论文的基础数据分析 |
3.2. 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范围 |
3.3. 论文栏目和研究内容分析 |
3.3.1. 栏目分析 |
3.3.2. 研究内容分析 |
3.4. 被引频次前20位论文分析 |
3.4.1. 被引频次前20位论文的被引用时间分析 |
3.4.2. 被引频次前20位论文的第一作者机构分析 |
3.5. 学术特征分析 |
4. 编辑策略 |
4.1. 开辟快速通道 |
4.2. 实施精准组稿 |
4.3. 增加优势栏目论文的比例 |
4.4. 奖励高被引作者 |
4.5. 缩短发表时滞 |
5. 结论 |
(9)国科金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对象和方法 |
1.资料来源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结果 |
1.统计分析 |
2.被引频次分析 |
3.零被引数据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1.统计分析 |
2.被引情况分析 |
3.零被引数据分析 |
建议 |
1.基金管理部门适当调整基金资助制度 |
2.基金管理部门适当扶持弱势学科 |
3.增加国内科技期刊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 |
4.关注论文的被引频次,主要看他引次数 |
5.区别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分值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4 技术路线 |
0.5 研究方法 |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及优化需求分析 |
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1.1.1 国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1.2 国内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1.2.1 采购经费严重不足 |
1.2.2 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 |
1.2.3 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突出 |
1.2.4 信息资源组织和揭示有待深化 |
1.2.5 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有待加强 |
1.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传统措施 |
1.3.1 用户调研 |
1.3.2 共建共享 |
1.3.3 资源评价 |
1.3.4 出版信息调研 |
1.3.5 存在的问题 |
1.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 |
1.4.1 顺应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
1.4.2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1.5 小结 |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
2.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2.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
2.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
2.2 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
2.3 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
2.3.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
2.3.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
2.3.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
2.4 信息资源优化的方法 |
2.4.1 基于读者的优化方法 |
2.4.2 基于资源的优化方法 |
2.4.3 基于网络使用的优化方法 |
2.4.4 其他资源优化方法 |
2.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
2.5.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难点 |
2.5.2 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军事医学适用性 |
2.5.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
2.5.4 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优化方法 |
2.6 小结 |
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分析 |
3.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要素分析 |
3.1.1 系统要素分析 |
3.1.2 基于三个世界理论的要素关系分析 |
3.1.3 系统知识的演化分析 |
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分析 |
3.2.1 霍尔和切克兰德系统方法论借鉴 |
3.2.2 时间维 |
3.2.3 知识维 |
3.2.4 逻辑维 |
3.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分析 |
3.3.1 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
3.3.2 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
3.3.3 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
3.3.4 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
3.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分析 |
3.4.1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3.4.2 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3.4.3 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 |
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特征分析 |
3.5.1 整体性 |
3.5.2 层次性 |
3.5.3 动态性 |
3.5.4 开放性 |
3.6 小结 |
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 |
4.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 |
4.1.1 目标分类 |
4.1.2 目标分解 |
4.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主要原则 |
4.2.1 系统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针对性原则 |
4.2.4 经济性原则 |
4.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 |
4.3.1 已有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借鉴 |
4.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步骤 |
4.3.3 军事医学期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4 军事医学数据库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实证验证 |
4.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流程制定 |
4.4.1 信息资源评价 |
4.4.2 优化方案制定 |
4.4.3 优化实施及效果评估 |
4.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优势 |
4.5.1 优化策略的整体优势 |
4.5.2 馆藏评价的优势 |
4.5.3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优势 |
4.6 小结 |
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来源数据库的选择 |
5.1.1 研究对象选择 |
5.1.2 来源数据库选择 |
5.2 资源保障及使用分析 |
5.2.1 馆藏资源概况分析 |
5.2.2 重点学科资源保障分析 |
5.2.3 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 |
5.3 信息资源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1 馆藏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实证研究 |
5.3.3 资源综合分析的实证研究 |
5.4 优化方案制定的实证研究 |
5.4.1 数据库优化方案 |
5.4.2 期刊优化方案 |
5.4.3 综合优化方案 |
5.5 与传统资源优化的对比 |
5.5.1 馆藏评价的对比 |
5.5.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对比 |
5.6 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讨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我国2000年医学影像期刊发表论文引证现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D]. 苏闫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3]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D]. 翁嘉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我国科研工作者科学数据引用行为模式研究[D]. 丁文姚. 西南大学, 2020(01)
- [5]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6]新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产品策略研究[D]. 杨欣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D]. 张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西北药学杂志》高被引论文及编辑策略的研究[A]. 屈清慧,黄崇亚,张馨洋,张晓峰. 2017第二届公共健康与医学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7
- [9]国科金资助产出医药卫生类SCI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D]. 冯磊.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10]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D]. 刘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