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样保存观察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曹军[1](2021)在《犬NGAL作为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敏感标志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犬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缺乏敏感的早期诊断标志物而延误治疗,所以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related apolipoproteins,NGAL)是人和其它动物 AKI早期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但犬AKI的病因不同,NGAL能否作为犬AKI早期诊断敏感标志物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犬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通过分子诊断标志物的比较研究,明确了 NGAL也是早期诊断犬I/R-AKI的敏感标志物。进而利用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的犬NGAL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犬NGAL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利用犬AKI临床样品对建立的ELISA方法进行验证,为NGAL在犬AK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诊断试剂。1.犬I/R-AKI模型的建立及其诊断标志物的比较研究为了探明NGAL能否作为早期诊断犬I/R-AKI的分子标记,将1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R组,I/R组手术摘除右肾,左肾动、静脉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60 min后进行再灌注,然后进行手术缝合。对照组打开腹腔,摘除右肾后直接缝合。在再灌注后12 h和72 h,分别采集两组犬的肾脏组织进行病变观察,结果显示I/R组呈现典型的AKI病变,包括肾小管刷状缘消失、管腔内淤血、内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有蛋白管型或管腔狭窄。在再灌注后不同时间采集两组犬的血样和尿样,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和尿肌酐(uCr),采用ELISA检测血清NGAL(sNGAL)和尿NGAL(uNGAL)。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组的sCr在再灌注后24 h显着升高,36 h超过参考值上限,60 h达到峰值;uNGAL/uCr 比值(UNCR)从再灌注2 h开始迅速上升,6~60 h期间保持较高水平;uNGAL和sNGAL从再灌注后2h快速上升,12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ROC分析显示uNGAL和sNGAL检测灵敏度显着高于sCr(P<0.0001),特异性无显着差异。在再灌注后12 h和72 h分别采集两组犬的肾组织进行qRT-PCR和免疫组化比较分析,进一步证明NGAL是早期诊断犬I/R-AKI的敏感分子标记。2.犬NGAL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为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犬NGAL检测试剂,根据犬NGA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比格犬肾组织提取总RNA,用RT-PCR扩增犬NGAL成熟肽编码序列,将其插入pET28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后利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利用镍亲和柱纯化重组蛋白。以纯化的犬重组NGAL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免疫转印进行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显示克隆的犬NGAL编码序列与发表序列的同源性为100%,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的犬NGAL为预期的25 kDa,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大于90%;经过3轮克隆化筛选,获得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细胞培养上清的 ELISA 抗体效价分别为 1:10240、1:64000、1:32000、1:10240、1:32000 和 1:64000,小鼠腹水单抗的 ELISA 效价分别为 1:64000、1:128000、1:128000、1:64000、1:128000、1:128000,均能与犬NGAL发生特异性反应,纯化抗体效价均大于1:1024000。上述结果提示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犬NGAL检测试剂的研发。3.犬NGAL双抗体夹心ELISA的建立目前国内尚无犬NGAL诊断试剂盒上市。本研究以犬重组NGAL为抗原,利用相加ELISA对6株单克隆抗体的NGAL结合位点进行检测,然后用双抗体夹心ELISA筛选最佳抗原-抗体配对,根据单因子分析结果确定双抗体夹心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通过临床血清和尿液样品检测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和回收率,并用18只健康犬和18只AKI犬的血样和尿样,与进口 ELISA试剂盒进行平行检测。结果显示:6株单克隆抗体中,NC-1、NC-3的NGAL结合位点相同,NC-2、NC-4、NC-5、NC-6的抗原结合位点相同,其中NC-5和NC-3的P/N值最高,因此选为ELISA的捕捉抗体和检测抗体。捕捉抗体的最佳包被液为50 mM Tris-HCl缓冲液(pH 8.0),包被浓度为2 μg/mL;最佳封闭液为含1%酪蛋白的PBST(含0.05%Tween 20的PBS),封闭条件为37℃封闭3 h;检测样品反应条件为37℃孵育45min;检测抗体最佳稀释倍数为1:8000,反应条件为37℃孵育45 min;底物反应条件为室温避光孵育10 min。用纯化的犬NGAL重组蛋白描绘标准曲线,双抗体夹心ELISA的检测限为0.292 ng/mL。检测低浓度和高浓度NGAL血清样本的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8.63%和6.70%,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0.34%和7.48%;检测低浓度和高浓度NGAL尿样的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8.33%和4.54%,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0.01%和4.62%。血样和尿样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9%和96.7%。与进口犬NGAL检测试剂盒相比,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样和尿样NGAL的符合率分别为97.18%和99.06%,可以用于犬NGAL的检测。4.犬NGAL双抗体夹心ELISA在AKI诊断中的应用为了验证双抗体夹心ELISA能否用于犬AKI的早期诊断,本研究共采集27个品种犬血样256份和尿样106份,根据BUN、sCr检测及临床症状,将纳入病例分成健康对照组、细小病毒感染组和不明原因腹泻组(非肾脏病组),将肾病犬分为AKI组和慢性肾脏病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sNGAL和uNGAL浓度,并计算UNCR。在初诊后第5日,对非肾病组uNGAL高于临界值的11只犬进行BUN、sCr、uCr、sNGAL、uNGAL检测及UNCR计算。结果显示,在血样检测的256只犬中,40例为健康犬,52例为细小病毒感染犬,50例为不明原因腹泻犬,60例有急性肾损伤,54例有慢性肾脏病。非肾损伤组的sNGAL、uNGAL、UNCR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P<0.0001)肾损伤组,其中急性肾损伤组的sNGAL显着(P<0.0001)高于慢性肾病组,uNGAL和UNCR与慢性肾病组无显着差异。在1 1只复诊犬中,8只犬的BUN、sCr浓度超过正常值上限,sNGAL和uNGAL浓度升高,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AKI。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NGAL双抗体夹心ELISA可以用于犬AKI的早期诊断。
刘文芳[2](2021)在《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非酶检测葡萄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的长期存在,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而葡萄糖是最主要的代谢物之一,在人类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碳量子点(CQDs)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质,已在光催化、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CQDs在葡萄糖检测方面有所研究,但是检测条件的方便和快速方面还有待提高,准确度和检测限也有上升的空间,CQDs荧光猝灭的机理及对葡萄糖的检测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所以,本论文制备了不同种类的CQDs,然后通过Ag+,MnO2纳米材料和V2O5纳米材料对CQDs进行修饰,最后将得到的三种不同的荧光探针用于葡萄糖的检测。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葡萄糖经典的化学反应--银镜反应,来分析检测葡萄糖。银镜反应是葡萄糖中的醛基将银氨络合物还原成金属银,而醛基被氧化成羧酸根的反应。银镜反应是测定醛基和葡萄糖的一个定性实验。因此,可以通过醛基和银氨络合物之间的反应来识别葡萄糖。本文采用含Ag+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来检测葡萄糖。随着Ag+和葡萄糖的先后加入,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呈现出有趣的“开-关-开”模式,实现了实际尿样中葡萄糖的定量检测。以柠檬酸为碳源,乙二胺(EDA)、尿素(U)、三聚氰胺(MA)和氨水(AS)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用TEM、FT-IR和XP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氨水作为氮源制备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AS))是粒径均匀的球形纳米粒子,具有显着的光学性能。此外,还考虑了溶液酸度、干扰物质、Ag+浓度和葡萄糖浓度等因素对葡萄糖检测的影响。在Ag+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从NCQDs(AS)到Ag+发生了能量转移,导致NCQDs(AS)水溶液的荧光被严重的猝灭。在弱碱性条件下,水浴加热(60℃),NCQDs表面的-NH2与Ag+配位形成了类似于银氨溶液([Ag(NH3)2]OH)的Ag+-(NCQDs-NH2)2-OH。在没有葡萄糖氧化酶的情况下,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Ag+被还原成Ag。这样,Ag+从NCQDs(AS)表面脱落,导致NCQDs(AS)水溶液的荧光被恢复。在Ag+存在的条件下,NCQDs(AS)作为荧光探针对葡萄糖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较宽的线性范围(0.1μM-1000μM)和较低检测限(0.375μM)。还讨论了在Ag+存在的条件下,NCQDs(AS)作为荧光探针检测葡萄糖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的实验。此外,还研究了NCQDs(AS)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实验。综上所述,制备的NCQDs有望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研究领域中葡萄糖的检测。(2)利用MnO2纳米材料具有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许多具有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如葡萄糖。在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中引入MnO2纳米材料,通过MnO2纳米材料与葡萄糖特定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对葡萄糖的非酶检测。本文以柠檬酸作为碳源,组氨酸作为氮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在NCQDs在水溶液中加入MES缓冲溶液和KMnO4溶液,将混合物超声处理30分钟,形成NCQDs-MnO2纳米复合材料。用TEM、FT-IR和XPS对NCQDs-MnO2纳米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另外,还考虑了溶液酸度、干扰物质、KMnO4溶液的浓度和葡萄糖的浓度等因素对检测葡萄糖的影响。在NCQDs水溶液中加入KMnO4后,NCQDs水溶液的荧光被明显地猝灭,这是由于在NCQDs和MnO2纳米材料之间发生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当把葡萄糖加入NCQDs-MnO2纳米复合体系后,MnO2纳米材料分解成Mn2+,NCQDs水溶液的荧光被恢复。在最优条件下,NCQDs水溶液的荧光强度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显示了一个宽的线性范围(0.1μM-1000μM)和较低的检测限(0.268μM)。重要的是,NCQDs-MnO2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不受人体内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实现对人体尿液中葡萄糖的定量检测。此外,还研究了NCQDs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实验。(3)利用五氧化二钒(V2O5)具有类葡萄糖氧化酶的性质,来分析检测葡萄糖。五氧化二钒(V2O5)是VOx系统中最重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之一,具有“氧饱和态”(钒的最高氧化态),在传感器领域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在碳量子点(CQDs)中引入V2O5纳米材料,通过V2O5纳米材料与葡萄糖之间特定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对葡萄糖的检测。本文以葡萄糖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碳量子点(CQDs)。用TEM、FT-IR和XPS对CQDs+V2O5纳米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另外,还考虑了溶液酸度、干扰物质、V2O5纳米材料溶液的浓度和葡萄糖的浓度等因素对检测葡萄糖的影响。在V2O5纳米材料存在的情况下,CQDs在水溶液中的荧光被明显地猝灭,这是由于CQDs和V2O5纳米材料发生了内滤效应。在弱碱性(p H=8.2)条件下,在CQDs+V2O5纳米复合材料的溶液中加入葡萄糖后,V2O5纳米材料会与葡萄糖发生特定的氧化还原反应,V2O5中V5+部分地被还原成V4+。然后V2O5纳米材料被分解,CQDs水溶液的荧光被恢复。在最优条件下,CQDs水溶液的荧光强度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显示了一个宽的线性范围(0.1μM-1000μM)和较低的检测限(0.539μM)。重要的是,CQDs+V2O5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不受人体内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实现对人体尿液中葡萄糖的定量检测。此外,还研究了CQDs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成像实验。
谈谣[3](2021)在《多组学综合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高尿酸血症(HUA)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和尿酸排泄异常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或者排泄减少,从而表现出体内尿酸值的偏高。当下,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中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数量在不断上升,现在已经成为继“三高”之后的“第四高”。并且此病与多种代谢性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薯蓣皂苷(Dioscin)是一种甾体皂苷,作为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在薯蓣科植物的根茎中含量丰富。中医认为薯蓣科植物具有多种功效,如利水消肿、祛痰消食、活血舒筋、截疟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具有降尿酸、降血脂、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免疫功能等多重作用,是备受关注的中药有效成分之一。近年来有多项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可以改善代谢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但目前尚无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基于多组学技术对薯蓣皂苷抗高尿酸血症作用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组学技术——代谢组、脂质组、转录组,全面探究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影响的相关代谢途径,筛选与尿酸代谢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差异代谢基因,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29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氧嗪酸钾灌胃组(PO,200mg/kg/d)、薯蓣皂苷组(氧嗪酸钾+薯蓣皂苷,分别为200 mg/kg/d、50 mg/kg/d)、正常组(空白)。所有小鼠均采用42天的灌胃。模型组建立了高尿酸血症的模型,通过比较薯蓣皂苷组,研究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对小鼠的血清尿酸值进行了检测,收集了实验小鼠的生物样本(血样、尿样、肝脏和肾脏),并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分析。2.基于1H-NMR和UHPLC-MS技术,建立了小鼠血浆和尿液中代谢物的鉴定方法,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高尿酸血症模型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以及薯蓣皂苷治疗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进行表征,共筛选出33种差异代谢物。3.根据代谢组学结果,发现血浆中一部分差异代谢物为脂质,进一步采用靶向脂质组学方法,通过UHPLC-MS技术,结合sMRM(Scheduled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模式,对小鼠血浆中的脂质成分进行检测并分析出不同组间差异,探索出与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以及薯蓣皂苷治疗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差异脂质共19种。4.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发现薯蓣皂苷可能通过调节六种mRNA水平,改善高尿酸血症引起的代谢紊乱。与上述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综合分析相结合,为阐明薯蓣皂苷的降尿酸机制提供线索。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差异代谢产物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代谢途径有能量代谢——TCA循环、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和嘌呤代谢。这些代谢物和基因可能为进一步研究薯蓣皂苷的治疗机制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为高尿酸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其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任雨萌[4](2021)在《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文中提出目的镍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镍进入人体,能抑制体内某些酶的活性而产生中毒作用,可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过敏性皮炎、肺癌、鼻咽癌和鼻窦癌等。镍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冶金、建筑等行业,易导致镍职业接触人员的身体损害。镍以粉尘,烟尘及羰基镍蒸气等形式经人体呼吸道摄入和吸收,由呼吸道进入的镍约90%经粪便排出,10%由尿液排出,因此尿镍浓度可以作为镍职业接触者的生物监测指标。我国暂未制定职业接触尿镍的生物接触限值,德国的生物参考值(Biologischer Referenzwert,BAR)为3.00μg/L。我国WS/T 44-1996《尿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规定了尿中镍的测定方法,其最低检测浓度为1.43μg/L,检出限较高,容易受到尿液的基体成分影响,不适用于测定低浓度的尿镍,且检测方法20余年没有更新。近年来,分散液-液微萃取具有萃取效率高、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等优势,成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样品预处理技术。镍倾向于水合而非与离子液体结合,因此,镍离子需首先与螯合剂形成不溶于水的螯合物,在分散剂的作用下,在水相中可均匀分散且不溶解,能快速完成对目标物质的萃取。本研究旨在建立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方法,实现对低浓度尿镍的测定。方法采用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方法,运用单因素轮换实验确定试验的螯合剂、分散剂和萃取剂的种类和用量、萃取时间、p H的选择等条件。(1)以甲醇为分散剂,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盐(APDC)为螯合剂,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Hmim][PF6])为萃取剂,萃取尿中镍。加入p H 9的缓冲溶液600μL,再加入560μL[Hmim][PF6]-APDC-无水甲醇混合体系溶液,用超纯水定容至10 m L后,转移至玻璃离心管中,以30℃水浴温度超声10 min后,4000 r/min离心3 min,弃去上清。由于离子液体及配合物沉淀在管底,加无水甲醇150μl以及50μl 30 g/L的维生素C基体改进剂涡旋3 min充分溶解后,取15μL直接进样,用GFAAS7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2)通过单因素轮换法对分散剂、螯合剂、萃取剂的种类及用量,萃取p H,水浴温度及超声时间,石墨管种类,石墨炉程序升温条件等试验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最佳测定条件。(3)对方法学性能指标,如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和样品稳定性等进行实验研究与探讨。(4)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志愿者尿样的测定,并使用浓度为500μg/L的镍溶液喂养SD大鼠,代谢笼收集大鼠尿液,观察大鼠尿液中镍的含量,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实用性。(5)对实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以判断影响结果的关键环节。结果(1)探索最佳条件,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调至最佳测定状态:波长232 nm,光谱宽度0.2 nm,灯电流12 m A,氘灯背景校正,进样量15μL,灰化温度800℃,原子化温度2500℃。(2)萃取条件:分散剂为无水甲醇,螯合剂为APDC,萃取剂为离子液体[Hmim][PF6],其用量分别为无水甲醇500μL,APDC 10 mg,离子液体60μL,p H=9,基体改进剂30g/L维生素C 50μl,30℃水浴温度超声10 min,复溶时间3 min。(3)尿镍浓度在0~10μg/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线性关系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66x+0.0214,r=0.996。经前处理后,按照连续测定20次工作曲线空白管吸光度值,以其吸光度值3倍标准差对应的浓度为检出限,得到检出限为0.43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2.53%~4.82%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5.60%~103.70%之间。(4)按照研制的方法测定50份大学生志愿者的尿镍浓度范围为0.50μg/L~6.34μg/L,试验大鼠尿镍浓度范围为3.49μg/L~17.51μg/L。结论(1)建立了以甲醇为分散剂,APDC为螯合剂,离子液体[Hmim][PF6]为萃取剂的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的新方法,结果准确可靠,绿色环保、富集效率高、检出限低、灵敏度高。(2)建立的新方法检出限低,实现了对尿中低浓度镍的测定,该法可适用于职业接触镍人群及非职业人群尿中镍的测定。(3)研制方法的各项检测性能指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的标准要求。(4)通过对大鼠代谢尿样和大学生志愿者尿样镍的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实用价值。
陈海川[5](2021)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正丁醇是多种涂料的溶剂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原料,也用于制造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乙二醇丁醚以及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和生物化学药的萃取剂,还用于制造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作为重要有机溶剂,在化工生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正丁醇有毒有害、挥发性强,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正丁醇具有刺激性和麻醉作用,会引起从中度抑郁到麻醉的典型酒精中毒症状,主要症状为眼、鼻、喉部刺激,导致角膜特征性炎症,还会引起头痛、眩晕、嗜睡等。进入人体内的正丁醇在24小时后经代谢可以在尿中保留约0.3%的原形,尿中少量的正丁醇可作为职业接触正丁醇的生物标志物。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限值——班末尿中正丁醇的生物学耐受值(Biological Tolerance Value,BAT)为10mg/g肌酐,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指标和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并规范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方法,并将建立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为今后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的标准检验方法提供方法基础,为制定我国尿中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olydimethylsiloxane/Divinylbenzene,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于恒温水浴锅中萃取尿中的正丁醇,然后将萃取头注入气相色谱仪进样。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2)用单因素轮换法探索盐析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等实验条件。在单因素轮换实验基础上选取对实验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盐析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通过正交表设计进行正交试验,综合选择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最佳实验条件。(3)探究方法学性能指标如: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应用该方法对大学生志愿者尿样进行检测,并选择SD大鼠喂养含正丁醇的饮用水,检测经大鼠代谢后尿中保留的正丁醇原形含量水平,验证方法的实用性。(4)对实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以判断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环节。结果(1)优化的前处理条件:称取5.0g无水硫酸钠于20ml顶空瓶中,加入5.0ml尿样,盖上配有聚四氟乙烯垫的顶空瓶盖密封,充分振荡。将密封好的顶空瓶放入35℃的恒温水浴锅中,插入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30min后迅速将萃取头抽出,于气相色谱仪进样,解吸4min。(2)气相色谱仪条件:采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载气(高纯氮气)流速0.3ml/min,分流比20:1,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60℃,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80℃,以2℃/min的速率升到100℃。(3)方法学性能指标:线性范围为0.04~3.0mg/L,线性方程为y=51.32x+1.99,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为0.04mg/L,定量下限为0.13mg/L;方法的回收率为77.4%~102.8%,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67%~8.11%,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94%~6.90%,样品在4℃的冰箱里至少能保存5天;配制1000mg/L的正丁醇水溶液喂养SD大鼠,同时做空白对照,分别收集10天的20份大鼠尿样,当天进行测定,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出正丁醇,喂食正丁醇的大鼠尿中正丁醇原形浓度范围为0.55~1.38mg/L。(4)用建立的方法测定正丁醇浓度为1.2mg/L示例尿样,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34mg/L,拓展不确定度为0.068 mg/L。结论(1)建立了HS-SPME-GC测定尿中微量正丁醇的新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富集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绿色环保,可减少样品基质效应。(2)新方法检出限远低于德国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灵敏度高,富集效率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GBZ/T 210.5-2008)的要求。(3)将该方法应用于人群以及动物尿样测定,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适用于职业接触正丁醇人群尿样中正丁醇的测定,可为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测定方法标准提供技术经验。
张学海[6](2021)在《延边部分地区犬泌尿系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犬泌尿系统的原发性疾病较少见,大多数患泌尿系统疾病的犬继发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中毒病、代谢病等。宠物门诊病例以病原微生物感染居多。其中以革兰氏阴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真菌和病毒性感染的病例较少。受气候、地域、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各地区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也存在差异。近年来,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没有明确限制,换代频繁,导致含有多种耐药基因的致病菌出现,增加了这类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难度。为了本地区在救治泌尿系统感染病例时,可精准用药,减少治疗周期,提升治愈效果。本文分析延边部分地区犬泌尿系统疾病中致病菌种类及药敏情况。自2020年9月到12月底止,在延吉周边县市,共采集32份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犬的无菌尿液样本。经分离纯化、细菌生化鉴定及生物同源性分析,本实验从32份病例样本中获得菌株35株。分别为大肠杆菌12株(34.28%)、蜡样芽孢杆菌9株(25.71%)、肺炎克雷伯菌8株(22.85%)、粪肠球菌4株(11.42%)、铜绿假单胞菌2株(5.71%)。其中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于其他菌株,占总分离率的82.85%,为本地区的优势菌株。为探究尿液样本中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本文设计动物致病性试验和K-B药敏纸片实验。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除粪肠球菌无致病性外,其余4种菌株均具有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3种优势致病菌株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表现极强耐药性,无法抑制菌株生长;对青霉素类药物(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和头孢噻肟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药物和复合药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所有病原菌均敏感。蜡样芽孢杆菌对头孢曲松有77.8%耐药率,而对头孢呋辛、头孢唑林敏感性高。另两类菌株则对头孢曲松表现敏感,而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出现耐药。
陈颖君[7](2020)在《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育龄男性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用水行为等因素对血三卤甲烷、尿卤代乙酸及精液质量的影响目的:评估基本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以及用水行为与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内暴露标志物浓度[血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和尿卤代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及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性。方法:2017年4月至12月,于湖北省人类精子库招募1319名捐精筛查的普通育龄男性,在捐精的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和生物样本的重复采集。基线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健康史、职业暴露、吸烟饮酒习惯以及日常用水行为等信息。采集基线时的全血样本用于测定4种三卤甲烷浓度[三氯甲烷(chloroform,TCM)、二氯一溴甲烷(bromodichloromethane,BDCM)、一氯二溴甲烷(dibromochloromethane,DBCM)和三溴甲烷(bromoform,TBM),后三者之和统称为溴代三卤甲烷(bromo-trihalomethanes,Br-THMs),四者之和统称为总三卤甲烷(total trihalomethanes,TTHMs)];于基线时和捐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内重复采集尿样和精液样,分别用于测定尿卤代乙酸浓度[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A)和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s,TCAA)]和精液质量参数(精液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活力和总活力)。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估重复测定尿卤代乙酸以及精液质量参数的变异大小。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问卷信息特别是用水行为等因素对血三卤甲烷和尿卤代乙酸浓度以及精液质量的影响。结果:血三氯甲烷、血二氯一溴甲烷和尿三氯乙酸的检出率均超过80%。尿中二氯乙酸的个体内变异大(ICC<0.01),无法作为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反映稳定的内暴露水平,故在本论文中不再纳入分析。尿三氯乙酸存在中等重现性(ICC=0.56)。重复测定5519人次的精液质量参数中精液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活力和总活力呈现中等强度的重现性(0.40≤ICCs<0.7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血中4种三卤甲烷、血溴代甲烷、血总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的浓度均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差异。此外,个体洗澡频率越高,其血三溴甲烷、溴代三卤甲烷和总三卤甲烷的浓度越高;习惯性冷水洗澡男性的血三氯甲烷浓度较习惯性热水洗澡的男性更高。尿三氯乙酸浓度与年龄、体质指数与个体月收入成正相关关联;日常生活饮用水为自来水(即水厂氯化消毒后的集中式供水)的男性其尿三氯乙酸浓度比饮用非自来水(加净化装置的过滤水或井水河水)的男性更高。季节对精液质量参数也存在显着影响,与春季相比,夏秋冬三季纳入的男性精子总数、前向运动活力和精液浓度平均水平较低;年龄和文化程度与精子总数和精液浓度呈正相关;年龄和洗澡时间与精子前向运动活力和总活力呈负相关;与从未吸烟者相比,男性现在吸烟者的精子总数较低;与从不或很少饮酒者相比,男性曾经饮酒者的精液浓度较低。结论:在健康育龄男性中,血三卤甲烷浓度与季节、洗澡频率和水温有关,尿三氯乙酸浓度与季节、年龄、体质指数、月收入、饮用水来源有关。精液质量参数与季节、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和洗澡时间有关。第二部分血三卤甲烷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分析目的:评估健康育龄男性血中三卤甲烷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的来源及血样、精液样的采集方法同第一部分。排除未提供血样者或血样不足以测定三卤甲烷浓度者后,共1199名育龄男性纳入本部分研究。研究对象提供了1199份血样和5213份精液样。鉴于第一部分研究发现血中三氯甲烷和二氯一溴甲烷的检出率较高(>85%),故将研究对象按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溴代三卤甲烷和总三卤甲烷各自的三分位数均分为低、中、高三组暴露人群。由于血中一氯二溴甲烷和三溴甲烷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9.7%和41.8%),故将血中此两种化合物浓度低于/高于对应检出限的个体分别归为低暴露组/平分为中、高暴露组。当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示血三卤甲烷浓度与基线精液质量参数间存在相关性,进一步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揭示血三卤甲烷浓度与重复测量的精液质量参数之间的关联。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暴露组相比,血三氯甲烷浓度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总活力和前向运动活力分别低20.2%(95%CI:-31.6,-6.9)、4.9%(95%CI:-9.2,-0.5)和5.2%(95%CI:-9.6,-0.5);血溴代三卤甲烷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低17.96%(95%CI:-29.9,-4.1);血中总三卤甲烷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和精液浓度分别低21.3%(95%CI:-32.9,-8.0)和12.5%(95%CI:-22.0,-2.1)。混合线性模型结果发现血三氯甲烷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比低暴露组男性低了15.3%(95%CI:-24.3,-5.2)。结论:在健康育龄男性中,血三卤甲烷浓度与部分精液质量参数有关,特别是血中三氯甲烷浓度与精子总数呈负相关。第三部分尿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目的:评估健康育龄男性尿中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的来源及尿样、精液样的采集方法同第一部分。排除未提供尿样者或尿样不足而无法测定三氯乙酸浓度者后,共1305名育龄男性纳入本部分研究。研究对象共提供了3367份尿样和5213份精液样。鉴于第一部分发现尿三氯乙酸检出率较高(>90%),因此将研究对象按三氯乙酸浓度的三分位数分为低、中、高三组暴露人群。调整了尿肌酐及其他混杂因素后,以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表征个体内暴露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评估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平均值间得相关性,并进一步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与重复测定的精液质量参数之间的关联。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未发现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平均水平存在显着性相关(所有P>0.05);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与处于尿三氯乙酸低暴露组的男性相比,高暴露组的男性精子总数高17.3%(95%CI:3.2,33.1)。结论:在健康育龄男性中,尚不确定尿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第四部分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氧化应激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目的:评估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暴露水平(血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和氧化应激以及氧化应激水平和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的来源及血样、尿样、精液样的采集方法同第一部分。排除未提供尿样、血样者或样本体积不足而无法测定血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浓度者后,共1168名育龄男性纳入本部分研究。随机抽取总人群中的104名研究对象,测定其390份重复尿样中常见的氧化应激指标,即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采用ICC评估重复测定的尿8-OHdG的变异大小;在1168名健康育龄男性中,将个体于精子发育周期内(90天)的不同阶段多次采集的重复尿样等体积混合后得到混合尿样,测定其中的8-OHdG浓度以指示机体一段时间内的氧化应激状态。调整里尿肌酐及其他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暴露标志物浓度与混合尿样中8-OHdG浓度之间、混合尿8-OHdG浓度与个体平均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个体尿8-OHdG在不同天间的变异较大(ICC=0.16)。校正尿肌酐与其他混杂因素以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血三溴甲烷、血总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浓度与尿8-OHdG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低暴露组相比,血溴代三卤甲烷、血总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浓度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尿8-OHdG浓度分别高10.7%(95%CI:2.4,19.7)、16.3%(95%CI:7.6,25.8)和10.7%(95%CI:1.8,20.2)。未发现尿8-OHdG与精液质量参数间存在任何显着性关联(所有P>0.05)。结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与氧化应激指标尿中8-OHdG浓度呈正相关,但尿8-OHdG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之间无显着关联。
刘翀[8](2020)在《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氧化应激中介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氯化消毒技术自20世纪问世以来,有效控制了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显着提高了饮用水卫生质量。然而,氯化消毒剂与原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DBPs暴露可引起实验动物不良妊娠结局,但孕期DBPs暴露是否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证据尚不一致,且DBPs的毒性机制也不明确。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多采用外暴露评估方法,忽略了DBPs暴露的孕期变异,造成了DBPs暴露的错误分类,从而降低了暴露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孕早、中、晚期血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和尿卤代乙酸(haloaceticacids,HAAs)为DBPs内暴露标志物,探讨孕期DBPs暴露水平、时间变异与影响因素;以研究对象孕早、中、晚期体内代表性氧化应激标志物表征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以孕期超声检查参数结合新生儿出生结局动态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分析孕期DBPs环境暴露、氧化应激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联,以探讨DBPs环境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评估孕期DBPs环境暴露的生殖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水平、时间变异及影响因素目的:以血THMs和尿HAAs为DBPs内暴露标志物,探究孕妇孕期DBPs暴露水平、时间变异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孝感市某妇幼保健院为研究现场,于2015月3月至2017年12月招募了1760名待产孕妇,分别在孕早(<14周)、中(14~28周)、晚(>28周)期收集孕妇问卷和生物样本。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4304份血样中四种THMs浓度,包括三氯甲烷(chloroform,TCM)、一溴二氯甲烷(bromodichloro-methane,BDCM)、二溴一氯甲烷(dibromochloromethane,DBCM)和三溴甲烷(bromoform,TBM);使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4165份尿样中两种HAAs浓度,包括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A)与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A)。溴代THMs(brominated trihalomethanes,Br-THMs)浓度(BDCM、DBCM和TBM浓度之和)和总THMs(total trihalomethanes,TTHMs)浓度(Br-THMs和TCM浓度之和)通过计算得到。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s)评估孕期血THMs与尿HAAs水平时间变异大小,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血THMs和尿HAAs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血TCM、BDCM、DBCM、TBM和尿TCAA、DCAA的检出率分别为92.4%、79.4%、42.6%、48.5%、91.3%和96.1%,血TCM、BDCM和尿TCAA的中位数浓度分别为10.1 ng/L、0.81 ng/L和1.6μg/L。血TCM、BDCM、Br-THMs、TTHMs和尿TCAA、DCAA在整个孕期均存在较大个体内变异(ICCs≤0.13),单次测量代表孕期DBPs平均暴露水平可造成暴露错误分类。混合线性模型发现,所有DBPs内暴露标志物均受采样季节的影响,血TCM和BDCM浓度与家庭收入、尿DCAA浓度与孕妇年龄、尿TCAA浓度与孕妇受教育程度及自来水使用量间均存在正相关,而血BDCM浓度与蔬菜食用频率、血TTHMs和Br-THMs浓度与距离上次洗澡间隔间均存在负相关。结论:本部分研究发现,孕期DBPs暴露存在较大个体内变异,且个体暴露水平受采样季节、孕妇社会人口学特征、饮食和用水习惯等因素影响。第二部分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以不同孕期血THMs与尿HAAs为DBPs内暴露标志物,探讨DBPs暴露与胎儿生长发育指标之间的关联。方法:在第一部分人群的基础上,收集了1660名孕妇孕中、晚期超声检测数据与新生儿出生信息。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使用血THMs与尿HAAs浓度平均值代表孕期DBPs暴露水平,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期DBPs暴露与胎儿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的关联,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DBPs暴露与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的关联。使用混合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THMs和尿HAAs浓度与腹围、头围、双顶径、股骨长径和胎儿超声体重的关联。同时,我们也探索了DBPs暴露风险敏感性窗口期与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校正了潜在协变量后,发现孕期血BDCM浓度升高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上升有关,且增加了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趋势P<0.05);血TCM浓度与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间,尿TCAA与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间均存在显着性或建议性正相关(趋势P<0.10)。同时,血TCM、Br-THMs和TTHMs与胎儿腹围和超声体重间存在显着性或建议性剂量-反应负相关(趋势P<0.10),孕中期血TCM和TTHMs浓度升高与胎儿股骨长径下降有关(P<0.05)。暴露敏感期分析显示,孕中期TCM和TTHMs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而孕早期BDCM暴露对胎儿体重影响较大。性别分层分析发现,DBPs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结论:本部分研究发现孕期DBPs暴露与胎儿腹围、股骨长径和超声体重降低有关,且与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上升有关,提示孕期DBPs暴露可能影响了胎儿生长发育水平。第三部分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氧化应激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联目的:探究孕期血THMs和尿HAAs浓度、尿氧化应激标志物与胎儿生长发育之间的关联。方法:在本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尿液样本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 G)、4-羟基-2-壬烯醛-巯基尿酸(4-hydroxy-2-nonenal-mercapturic acid,HNE-MA)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glandin F2α,8-iso PGF2α)的浓度。使用ICCs评估孕期尿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变异大小,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分析血THMs和尿HAAs浓度与8-OHd G、HNE-MA和8-iso PGF2α水平的关联。结合本研究第二部分研究结果,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氧化应激在DBPs暴露与胎儿生长发育损伤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孕期尿氧化应激标志物存在较大的个体内变异(ICCs≤0.12)。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血Br-THMs与尿HNE-MA浓度、血TCM和TTHMs与尿8-OHd G和HNE-MA浓度,尿DCAA和TCAA与8-OHd G、HNE-MA和8-iso PGF2α浓度间均存在显着剂量-反应正相关(趋势P<0.05)。将血THMs和尿HAAs浓度以连续型变量纳入模型,上述剂量-反应关系多呈单调线性。中介分析结果提示,8-OHd G在孕中期TCM和TTHMs暴露与孕晚期胎儿股骨长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分别为8.8%和9.9%。结论:本部分研究提示孕期DBPs暴露与尿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升高有关,且氧化应激在DBPs致胎儿生长发育损伤中发挥了中介作用。
高敏[9](2020)在《孕妇碘安全摄入量上限值及乳母和0-6个月婴儿碘平衡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采集孕妇的一次性随机尿以及24小时尿样,探讨一次性随机尿尿碘浓度(spot urinary iodine concentration,Spot UIC)和尿碘肌酐比值(the ratio of iodine and creatinine in spot urine sample,UI/Cr)评价孕妇碘摄入量(total iodine intake,TII)的准确性。2)通过采集孕妇的一次性随机尿,静脉血,并对孕妇进行甲状腺B超检测,探讨我国孕妇碘安全上限值(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UL),指导孕妇安全补碘,以及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提供科学依据。3)通过“双份饭法”采集连续7天的食物,24小时粪、尿的采集,观察乳母及06个月婴儿达到“零碘平衡”时的碘摄入量,为我国乳母以及06个月婴儿的碘推荐摄入量修订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方法1)以山东省高青县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为调查点,以进行产检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的一次性随机尿以及24小时尿,测量24小时尿量。实验室检测Spot UIC、UI/Cr和24小时尿的尿碘浓度。采用ROC曲线判断Spot UIC以及UI/Cr评估孕妇TII的准确性。2)以在天津市塘沽区妇产医院和高青县妇幼保健院做产检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一次性随机尿检测Spot UIC和尿肌酐浓度,B超检测甲状腺体积(thyroid volume,Tvol)以及甲状腺结节,采集静脉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SH)、游离三碘原氨酸(free,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thyronine,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3)以分娩后的乳母和婴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碘平衡试验。采集母亲24小时内所摄入的食物,记录24小时内饮水量,24小时尿量(urine volume,Uvol)和粪便。采用“称重法”计算24小时乳碘排出量(breast milk iodine excretion,BMIE)。测定相关指标,并计算24小时TII和碘排出量(total iodine excretion,TIE)。采用尿不湿收集婴儿24小时尿碘和粪碘排出量。结果1)整体孕妇中UI/Cr与24小时尿碘排出量(urine iodine excretion,UIE)的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0.627,P<0.001),Spot UIC与UIE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559,P<0.001)。就碘摄入不足的诊断性而言,UI/C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Spot UI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就碘摄入过量的诊断性而言,UI/C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Spot UI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高青县孕妇Spot UIC以及UI/Cr明显高于天津市孕妇,具有统计学差异(189μg/L vs 158μg/L,P<0.001);(171μg/g vs 127μg/g,P<0.001);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孕周和BMI,UI/Cr=330μg/g时,Tvol的增长趋势变大,甲状腺结节的发病风险增加。查询本团队UI/Cr值与TII的对应表,结果显示在UI/Cr=330μg/g时,TII=463μg/d。3)乳母通过食物摄入的碘为112.2(59.6,211.3)μg/d,通过饮水摄入的碘为24.8(9.0,47.5)μg/d,乳母TII为154.5(94.1,296.5)μg/d。乳母通过消化道,乳腺,肾脏和汗液碘排出量为14.6(0,43.5)μg/d、66.6(39.4,107.2)μg/d、112.2(71.3,167.0)μg/d和18.0(17.3,19.6)μg/d,TIE=245.1(166.9,335.1)μg/d。孕妇达到“零碘平衡”时,TII=282μg/d。06个月婴儿TII为131.2(74.7,202.8)μg/d,TIE=76.9(49.5,121.5)μg/d。06个月婴儿达到“零碘平衡”时,06个月婴儿TII=75μg/d。结论1)相较于Spot UIC,UI/Cr对碘摄入不足和碘摄入过量的诊断效能较高,可作为评价孕妇个体碘摄入不足和碘摄入过量的指标;2)当孕妇UI/Cr超过330μg/g,Tvol增长趋势变大,甲状腺结节发病风险增加。建议孕妇TII不宜超过463μg/d;3)乳母达到“零碘平衡”时,TII=282μg/d。06个月婴儿达到“零碘平衡”时,子代TII=75μg/d。
汪梦霞[10](2019)在《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探讨吴茱萸碱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临床上多使用吴茱萸治疗消化系统性疾病,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挥发油及苦味素等化学成分。而吴茱萸碱是吴茱萸最重要的生物碱成分之一,为色胺吲哚类生物碱,具有扩张血管、收缩气管、抗肿瘤及抗炎镇痛等药理活性。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对吴茱萸碱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的活性上,而对其抗炎活性尚未进行全面的研究,且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炎症通路(NF-κB)或炎症小体上。由于近年来肠道微生物被认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这种微环境与胃肠道疾病联系起来,把肠道菌群视为健康状况预测因子和治疗干预的靶点。有大量研究已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炎症性肠病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关于吴茱萸碱抗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及代谢相关的研究,迄今未见相关报道。那么,吴茱萸碱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是否与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变化相关,若相关,具体是哪些细菌及代谢物在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为基于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探讨吴茱萸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本课题拟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大鼠模型考察吴茱萸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运用16S rRNA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利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核磁共振(1H-NMR)和离子淌度-Q-TOF高分辨液质联用仪(UPLC-Q/TOF-MS/MS)分析代谢物的变化;其次,利用吴茱萸碱干预后的粪便移植到DSS诱导的大鼠,通过16S rRNA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找出差异菌群,利用靶标代谢组学气相色谱(GC)测定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通过相关指标评价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最后通过灌胃差异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DSS诱导大鼠肠道菌群、代谢物及结肠转录组的研究,寻找差异基因,阐明吴茱萸碱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相关机理,为吴茱萸碱防治消化道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吴茱萸碱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采用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吴茱萸碱,记录动物体征,检测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并评分,评价了吴茱萸碱抗DS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10和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结肠上皮Claudin-1蛋白表达,阐述吴茱萸碱对DS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机制。通过16S rRNA测序对吴茱萸碱治疗后各组大鼠的粪便进行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分析,找到差异菌群,观察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1H-NMR和UPLC-Q/TOF-MS/MS探讨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代谢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阐明其调控的代谢通路。2.吴茱萸碱粪便移植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采用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吴茱萸碱干预后的粪便,记录动物体征,以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学变化和脾重量为指标,综合评价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同时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FN-γ和IL-17),结肠组织中抗菌肽(Reg3γ和Reg3β),肠黏膜修复因子(Muc1、Muc2和Tff3)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2、Occludin和ZO-1)的表达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结肠上皮超微结构,阐述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机制。通过16S rRNA测序对吴茱萸碱粪便移植治疗后各组大鼠的粪便进行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分析,找到差异菌群,观察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GC)测定结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3.嗜酸乳杆菌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采用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嗜酸乳杆菌,记录动物体征,以大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综合评价嗜酸乳杆菌对DS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同时测定血清中(TNF-α和 IL-β),结肠组织中(IL-1β、IL-6、IL-10、IL-22 和 TGF-β),抗菌肽(Reg3γ和Reg3β),肠黏膜修复因子(Muc1和Tff3)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2、Occludin和ZO-1);AB-PAS染色观察结肠上皮杯状细胞和黏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Ki-67和Muc2蛋白的表达情况;TUNEL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结肠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结肠上皮超微结构以及细菌原位杂交检测结肠黏膜屏障完整性,阐述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机制。通过16S rRNA测序和气相色谱(GC)对嗜酸乳杆菌治疗后DSS大鼠的粪便进行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分析,阐明嗜酸乳杆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对嗜酸乳杆菌治疗后结肠上皮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阐明其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吴茱萸碱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在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吴茱萸碱干预后能改善DSS大鼠体重、腹泻及结肠组织损伤,增加结肠长度、降低DAI评分,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同时能促进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吴茱萸碱干预后降低双歧杆菌属、Parabacteroides 属、Mucispirillum 属、Turicibacter 属、氏菌属、Allobaculum 属和 Proteus属,增加拟杆菌属、乳酸菌属、瘤胃球菌属、萨特氏菌属、脱磷弧菌属和艾克曼菌属的相对丰度。此外,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吴茱萸碱干预后调节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核酸代谢以及脂质代谢。2.吴茱萸碱粪便移植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可降低DSS大鼠体重减轻的状况、恢复结肠长度、降低DAI评分和结肠病理损伤,减轻脾重量,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FN-γ和IL-17)的表达,促进结肠抗菌肽(Reg3γ和Reg3β)的分泌,促进黏蛋白(Muc1、Muc2和Tff3)的表达和增强紧密连接蛋白Cluadin-1和Occludin的表达,降低Cluadin-2的表达,结肠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排列整齐,细胞间可见细而长的紧密连接。此外,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干预后增加乳酸菌属(属于乳酸菌科)、瘤胃球菌UCG-014属和瘤胃球菌1属(属于瘤胃球菌科)的相对丰度,同时能显着增加乙酸的含量。3.嗜酸乳杆菌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嗜酸乳杆菌可降低DSS大鼠体重减轻状况、增加结肠长度、降低DAI评分、减缓结肠组织损伤,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和粘液的分泌,调节炎症因子(下调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IL-22和TGF-β的表达),促进结肠抗菌肽(Reg3γ和Reg3β)的分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因子Ki-67的表达,促进粘蛋白(Muc1、Muc2和Tff3)的表达和增强紧密连接蛋白Cluadin-1,Occludin的表达,降低Cluadin-2的表达,结肠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排列整齐,可见多个杯状细胞,粗面内质网未见明显扩张,细胞间可见紧密连接,同时降低细菌入侵数量。此外,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嗜酸乳杆菌干预后增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同时能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结肠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干预后能改变结肠上皮基因的表达,主要参与蛋白质消化与吸收、粘蛋白生物合成、粘蛋白型-O-糖基生物合成和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生物的代谢作用。结肠上皮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通过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实验,发现吴茱萸碱具有抗DSS引起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乙酸、改变结肠上皮基因的表达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实验结果提示吴茱萸碱具有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是吴茱萸治疗消化系统性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因此,吴茱萸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具有前景的药物。
二、尿样保存观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样保存观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犬NGAL作为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敏感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犬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致病因素 |
2.1 肾前性AKI |
2.2 肾性AKI |
2.3 肾后性AKI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机制 |
4.1 肾前性AKI发病机制 |
4.2 肾性AKI发病机制 |
4.3 肾后性AKI发病机制 |
4.4 犬AKI代谢和机能变化 |
5 诊断 |
5.1 犬急性肾损伤分级标准现状 |
5.2 血常规检查 |
5.3 尿常规检查 |
5.4 特异性检查 |
6 治疗 |
6.1 特异性疗法 |
6.2 支持疗法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NGAL在犬AKI诊断中的应用 |
1 概述 |
2 急性肾损伤分子标志物及其诊断意义 |
2.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
2.2 白介素-18 |
2.3 肾损伤分子 |
2.4 视黄醇结合蛋白 |
2.5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
3 NGAL与AKI的相关性 |
3.1 NGAL对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价值 |
3.2 NGAL在AKI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
3.3 NGAL在AKI中的诊断意义 |
4 NGAL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犬I/R-AKI模型的建立及其诊断标志物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检查 |
2.2 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
2.3 BUN、sCr检测 |
2.4 uNGAL和sNGAL检测 |
2.5 ROC曲线 |
2.6 实时定量RT-PCR |
2.7 免疫组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犬NGAL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犬NGAL目的基因扩增 |
2.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 NGAL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
2.4 间接ELISA的棋盘滴定 |
2.5 间接ELISA检测免疫血清效价 |
2.6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株筛选 |
2.7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 |
2.8 抗体亲和力 |
2.9 Western Blotting验证单克隆抗体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犬NGAL双抗体夹心ELISA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动物门诊检查 |
2.2 NGAL单克隆抗体抗原结合位点分析及配对验证 |
2.3 犬NGAL双抗体夹心ELISA优化 |
2.4 NGAL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试剂的参数 |
2.5 临床样品对比检测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犬NGAL双抗体夹心ELISA在AKI诊断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资料统计与分组 |
2.2 sNGAL的ELISA检测 |
2.3 uNGAL、UNCR的测定 |
2.4 不同疾病NGAL的比较分析 |
2.5 复诊 |
2.6 ROC曲线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本论文创新点 |
本论文有待改进之处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
试验主要溶液试剂及配置方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非酶检测葡萄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葡萄糖的检测方法 |
1.2.1 电化学分析法 |
1.2.2 比色分析法 |
1.2.3 荧光分析法 |
1.3 碳量子点的简介 |
1.3.1 碳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
1.3.2 碳量子点性能的改进 |
1.4 碳量子点的应用 |
1.4.1 催化作用 |
1.4.2 荧光传感 |
1.4.3 光敏剂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氮掺杂碳量子点+AgNO_3的制备及其在非酶检测葡萄糖中的应用 |
2.1 研究简介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表征手段 |
2.2.4 NCQDs的制备 |
2.2.5 不同pH溶液的配制 |
2.2.6 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配置 |
2.2.7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Glucose)溶液的配置 |
2.2.8 葡萄糖的检测过程 |
2.2.9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 |
2.2.10 量子产率的测定 |
2.2.11 NCQDs(AS)的细胞毒性实验 |
2.2.12 细胞培养和共聚焦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制备条件的优化 |
2.3.2 NCQDs的 TEM表征和粒径分布图 |
2.3.3 NCQDs的 FT-IR表征 |
2.3.4 NCQDs的 XPS表征 |
2.3.5 NCQDs的光学性能 |
2.3.6 制备的NCQDs在 Ag~+存在下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 |
2.3.7 pH值、Na Cl浓度和光照时间对NCQDs(AS)溶液荧光光谱的影响 |
2.3.8 不同浓度的Ag~+对NCQDs(AS)荧光光谱的影响 |
2.3.9 在Ag~+存在下溶液酸度和葡萄糖浓度对NCQDs(AS)荧光光谱的影响 |
2.3.10 过量Ag~+浓度,葡萄糖酸浓度对NCQDs(AS)荧光光谱的影响. |
2.3.11 NCQDs(AS)在Ag~+存在下检测葡萄糖的选择性 |
2.3.12 NCQDs(AS)在Ag~+存在下检测葡萄糖的抗干扰能力 |
2.3.13 NCQDs(AS)荧光探针在Ag~+存在下检测葡萄糖的原理和机制.. |
2.3.14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 |
2.3.15 NCQDs(AS)细胞毒性实验及细胞成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氮掺杂碳量子点-MnO_2氧化剂的制备及其在非酶检测葡萄糖中的应用 |
3.1 研究简介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表征手段 |
3.2.4 NCQDs的制备 |
3.2.5 2-(N-吗啉基)乙磺酸一水合物(MES)缓冲液的配置 |
3.2.6 NCQDs-M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 |
3.2.7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Glucose)溶液的配置 |
3.2.8 葡萄糖的检测过程 |
3.2.9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 |
3.2.10 NCQDs的细胞毒性实验 |
3.2.11 细胞培养和共聚焦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CQDs制备条件的优化 |
3.3.2 NCQDs的 TEM表征和粒径分布图 |
3.3.3 NCQDs-M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TEM表征 |
3.3.4 NCQDs-M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FT-IR表征 |
3.3.5 NCQDs-M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XPS表征 |
3.3.6 NCQDs的光学性能 |
3.3.7 pH值、Na Cl浓度和光照时间对NCQDs的水溶液荧光光谱的影响 |
3.3.8 不同浓度的KMnO_4溶液对NCQDs荧光光谱的影响 |
3.3.9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NCQDs荧光光谱的影响 |
3.3.10 NCQDs-MnO_2纳米复合材料检测葡萄糖的选择性 |
3.3.11 NCQDs-MnO_2纳米复合材料检测葡萄糖的抗干扰能力 |
3.3.12 NCQDs-MnO_2纳米复合材料检测葡萄糖的原理和机制 |
3.3.13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 |
3.3.14 NCQDs细胞毒性实验及细胞成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量子点+V_2O_5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非酶检测葡萄糖中的应用 |
4.1 研究简介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表征手段 |
4.2.4 CQDs的制备 |
4.2.5 V_2O_5纳米材料的合成 |
4.2.6 葡萄糖的检测过程 |
4.2.7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 |
4.2.8 CQDs的细胞毒性实验 |
4.2.9 细胞培养和共聚焦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QDs的 TEM表征和粒径分布图 |
4.3.2 CQDs+V_2O_5纳米复合材料的TEM表征 |
4.3.3 CQDs+V_2O_5纳米复合材料的FT-IR表征 |
4.3.4 CQDs+V_2O_5纳米复合材料的XPS表征 |
4.3.5 不同激发波长下CQDs的荧光光谱 |
4.3.6 pH值、Na Cl浓度和光照时间对CQDs的水溶液荧光光谱的影响 |
4.3.7 不同浓度的V_2O_5纳米材料溶液对CQDs荧光光谱的影响 |
4.3.8 溶液酸度和葡萄糖浓度对CQDs荧光光谱的影响 |
4.3.9 CQDs在 V_2O_5纳米材料存在下检测葡萄糖的选择性 |
4.3.10 CQDs在 V_2O_5纳米材料存在下检测葡萄糖的抗干扰能力 |
4.3.11 CQDs作为荧光探针在V_2O_5纳米材料存在下检测葡萄糖的原理和机制 |
4.3.12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检测 |
4.3.13 CQDs细胞毒性实验及细胞成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3)多组学综合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模型制备 |
2.2 待测样品收集 |
2.3 血浆生化分析 |
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生物化学实验 |
3.2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机制 |
1 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代谢组学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药品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UHPLC-MS待测样品的制备 |
1.2.2 UHPLC-MS条件 |
1.2.3 方法学考察 |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方法学考察 |
1.3.2 血浆和尿液代谢物的鉴定 |
1.3.3 多变量统计分析 |
2 核磁共振技术代谢组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PBS的配制 |
2.2.2 NMR待测样品的制备 |
2.2.3 NMR实验参数的设置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方法学考察 |
2.3.2 扫描次数NS的优化 |
2.3.3 血浆和尿液代谢物的鉴定 |
2.3.4 多变量统计分析 |
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3.1 分析方法 |
3.2 分析结果 |
4 代谢路径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2 分析结果 |
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脂质组学技术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待测样品的制备 |
2.2 仪器条件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考察 |
3.2 脂质检测 |
3.3 多变量统计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治疗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RNA质量检测 |
2.2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测序 |
2.3 文库质量检测 |
2.4 上机测序 |
2.5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 |
3.2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 |
3.3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薯蓣皂苷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1.3 溶液配制 |
1.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1.3 分析方法 |
1.3.1 实验条件 |
1.3.2 工作曲线绘制 |
1.3.3 尿样的采集与检测 |
1.3.4 实验条件优化 |
1.3.5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试验条件优化 |
2.1.1 仪器条件优化 |
2.1.2 萃取条件优化 |
2.2 工作曲线 |
2.3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下限 |
2.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2.5 样品稳定性实验 |
2.6 干扰试验 |
2.7 两种方法比较 |
2.8 实际应用 |
3 讨论 |
3.1 试验条件的优化 |
3.2 方法学性能指标 |
3.3 实际应用 |
3.4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3.4.1 标准物质纯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2 称重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3 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4 拟合标准曲线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5 样品前处理引入的不确定度 |
3.4.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3.4.7 扩展不确定度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尿中镍的检测及前处理方法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原理 |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2.3 样品采集与保存 |
1.2.4 样品前处理 |
1.2.5 气相色谱条件 |
1.2.6 样品浓度的计算 |
1.2.7 实验条件优化 |
1.2.8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
2.1.2 正交试验设计 |
2.2 标准曲线 |
2.3 检出限与定量下限 |
2.4 精密度实验 |
2.5 准确度实验 |
2.6 稳定性实验 |
2.7 实际应用 |
2.7.1 志愿者尿样测定 |
2.7.2 大鼠尿样测定 |
2.8 不确定度评定 |
2.8.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2.8.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2.8.3 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
3 讨论 |
3.1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选择 |
3.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
3.1.2 正交试验设计 |
3.2 气相色谱仪条件的选择 |
3.3 方法学指标 |
3.3.1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3.3.2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3.3 样品稳定性 |
3.4 不确定度分析 |
3.5 实际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尿中暴露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延边部分地区犬泌尿系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犬泌尿系统 |
2 犬尿液性质 |
3 泌尿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 |
3.1 肾脏感染 |
3.2 泌尿道感染 |
3.3 膀胱感染 |
3.4 内分泌紊乱继发感染 |
4 常见泌尿系统病原微生物 |
4.1 大肠杆菌 |
4.2 蜡样芽孢杆菌 |
4.3 肺炎克雷伯菌 |
5 其他地区泌尿系统病原菌耐药性调查 |
6 本课题目的和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培养基和试剂配比 |
2 方法 |
2.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
2.2 生化实验 |
2.3 16SrDNA PCR扩增及电泳 |
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5 动物致病性实验 |
2.6 药敏试验 |
结果 |
1 病料采集结果 |
2 病原菌分离纯化及染色镜检 |
3 生化鉴定管结果 |
4 16SrDNA测序结果 |
5 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 |
5.1 腹腔注射后观察 |
5.2 致死性 |
5.3 剖检记录结果 |
5.4 涂片镜检 |
6 药敏试验结果 |
6.1 大肠杆菌药敏结果 |
6.2 蜡样芽孢杆菌药敏结果 |
6.3 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 |
6.4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 |
6.5 优势株敏感药物结果 |
临床案例 |
1 案例一 |
1.1 病例信息 |
1.2 临床症状 |
1.3 实验室检查 |
1.4 诊断结果 |
1.5 治疗方法 |
1.6 复诊检查 |
2 案例二 |
2.1 病例信息 |
2.2 临床症状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特殊诊断 |
2.5 诊断结果 |
2.6 治疗方案 |
2.7 复诊检查 |
讨论 |
1 病原微生物分离种类及比例 |
2 致病性实验分析 |
3 延边地区与其它地区泌尿系统病原菌耐药性比较 |
4 病例分析 |
4.1 白细胞计数及CRP应用意义 |
4.2 案例讨论 |
4.3 临床应用 |
5 公共安全前景 |
6 本文研究的价值、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作者简介)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育龄男性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设计 |
1 设计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 |
3 问卷调查 |
4 基线血样的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
5 重复尿样的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
6 重复精液样的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
第一部分 用水行为等因素对血三卤甲烷、尿卤代乙酸及精液质量的影响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三卤甲烷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部分 尿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氧化应激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活方式对男性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8)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氧化应激中介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水平、时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部分 DBPs暴露、氧化应激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联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毒副产物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9)孕妇碘安全摄入量上限值及乳母和0-6个月婴儿碘平衡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 碘摄入量评价指标的探索 |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1 调查地区 |
1.1.2 调查对象以及纳入排除标准 |
1.1.3 知情同意和伦理委员会意见 |
1.1.4 样本的采集 |
1.1.5 实验室检测 |
1.1.6 质量控制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基础资料 |
1.2.2 不同孕期尿碘以及尿肌酐相关指标的对比 |
1.2.3 不同孕期尿碘相关指标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
1.2.4 尿肌酐排泄量的影响因素 |
1.2.5 诊断效能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研究小结 |
(二) 孕妇碘安全摄入量上限值的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调查地区 |
2.1.2 样本的采集 |
2.1.3 实验室检测 |
2.1.4 诊断标准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孕妇基本信息情况 |
2.2.2 孕妇碘营养状况 |
2.2.3 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 |
2.2.4 孕妇尿碘肌酐水平与甲状腺功能 |
2.2.5 孕妇尿碘肌酐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异常 |
2.2.6 孕妇尿碘肌酐水平与甲状腺体积 |
2.2.7 孕妇碘安全上限值的探讨 |
2.3 讨论 |
(三) 乳母以及0~6个月婴儿碘平衡值的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3.1.2 基本信息以及样品的采集 |
3.1.3 实验室检测 |
3.1.4 质量控制 |
3.1.5 不同指标的计算方法 |
3.1.6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基本信息 |
3.2.2 乳母碘摄入量 |
3.2.3 乳母碘排出量 |
3.2.4 乳母碘摄入量、排出量与总碘摄入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5 不同水源乳母碘摄入量、碘排出量以及碘平衡值 |
3.2.6 乳母碘平衡值的计算 |
3.2.7 子代碘摄入量、碘排出量与碘平衡值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碘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探讨吴茱萸碱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吴茱萸的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吴茱萸的化学成分 |
三、吴茱萸的药理活性 |
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一、概况 |
二、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概述 |
三、溃疡性结肠炎与代谢组学的研究概述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
一、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药理作用 |
二、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三、吴茱萸碱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代谢组学的影响 |
第二节 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
一、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药理作用 |
二、吴茱萸碱粪便移植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第三节 嗜酸乳杆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
一、嗜酸乳杆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药理作用 |
二、嗜酸乳杆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三、嗜酸乳杆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转录组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2 统计学合格证明 |
附录3 ~1H-NMR尿样中代谢物鉴定 |
附录4 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尿样差异代谢物 |
附录5 模型组与吴茱萸碱尿样差异代谢物 |
附录6 ~1H-NMR粪样样中代谢物鉴定 |
附录7 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粪样差异代谢物 |
附录8 模型组与吴茱萸碱组粪样差异代谢物 |
附录9 尿样代谢通路 |
附录10 粪样代谢通路 |
附录11 嗜酸乳杆菌与正常组调节趋势一致的66个差异表达基因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尿样保存观察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犬NGAL作为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敏感标志物的研究[D]. 曹军. 扬州大学, 2021(02)
- [2]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非酶检测葡萄糖中的应用研究[D]. 刘文芳. 辽宁大学, 2021(02)
- [3]多组学综合分析薯蓣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机制[D]. 谈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D]. 任雨萌.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5]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D]. 陈海川.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6]延边部分地区犬泌尿系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张学海. 延边大学, 2021(02)
- [7]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育龄男性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D]. 陈颖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8]孕期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氧化应激中介作用探讨[D]. 刘翀.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2)
- [9]孕妇碘安全摄入量上限值及乳母和0-6个月婴儿碘平衡值的研究[D]. 高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探讨吴茱萸碱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D]. 汪梦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7)